什麼是菩提心?       

佛子陀美著 土登曲吉紮巴釋 達瓦澤仁譯

當年阿底峽在金剛座繞圈祈禱時,遇到了度母和金剛忿怒佛母幻化的一老一少婦女。阿底峽向她倆提了如何才能迅速成佛的問題。她們對他說,要想速速成佛就要修行慈仁悲憫的菩提之心。阿底峽牢牢地記住了這一教導。瑜伽師恰遲30歲時遇見了阿底峽,他請求阿底峽賜教。阿底峽對他說:“從今以後不要去考慮考慮你的名聲,不要去考慮你的家庭宗族,不要去考慮你的家鄉,要一心一意只想菩提之心。”瑜伽師恰恰遲認真遵循了阿底峽的教導,結果35歲時獲得了至上的成就。仲頓巴指出:“要竭誠地修習慈悲之心,要牢固地樹立菩提之心。”“仁慈悲憫的菩提之心是完成自己和眾生大事的條件。”仲頓巴曾對瑜伽師說:“瑜伽大師,雖然你能在耳邊敲大鼓的條件下不走神地修行,但是如果你沒有樹立菩提之心,那麼依然沒有擺脫日夜需要懺悔的境地。”格西貢巴瓦說:“遍知一切者的基礎是二資糧(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而二資糧的基礎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格西波多瓦指出:“不論身、語、意做什麼事情都要懷著仁慈悲憫的菩提心去做。”他還舉例說明慈悲的含義。有一個老太太問格西波多瓦如何修行慈悲之心。格西皮多瓦說:“你應該像疼愛自己的兒子一樣地對待所有的眾生,這就是慈悲之心。”

關於悲憫,有一個叫康巴江白的人,他的腿部得了病,仲頓巴對他說:“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你,你的母親正被惡狗咬著的話,你一定會忘記自己腿腳有病,飛快地去救你的母親。如果你真正地把所有的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母親的話,那麼當你看到眾生在受苦時就會產生無限的悲憫之心。”

關於發菩提心,有一個叫項門其朱的人問格西波多瓦:“阿底峽所說的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格西波多瓦回答說:“決心把所有的眾生從輪回的苦難中解脫出來並使他們成佛,這就是發菩提心。”項門其朱說:“哎呀呀!這可需要很大的心胸。”波多瓦對他說:“這說明你明白了。如果我們決心通過發菩提心來為眾生牟利的話,就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朗日唐巴也指出,歸根結底在於有沒有一個寬廣的胸懷。夏斡瓦說:“要想獲得遍知一切佛的地位,就必須使菩提之心紮根在心裡。”恰餘瓦也指出:“菩提心是求解脫和證得遍知一切佛陀的基礎。因此必須修習菩提心。”仁欽岡白說:“沒有利他的心就不可能產生發菩提心的願望,就不能歸入大乘佛法。因此仁慈和悲憫之心是極為重要的。”佛子陀美指出:“菩提薩埵們捨棄自己的幸福並替眾生承受苦難。如果我把眾生拋到腦後的話,那麼即便我獲得了大乘佛法又是有什麼用呢?為了無際普天下的眾生從輪回中解脫出來而發至上的菩提心,捨棄自身的利益,通過直接的和間接地為眾生謀利,這就是至上的上士。”佛子陀美一切教導的核心就是修行慈悲之心。

 

 

相關文章:
1045~什麼是菩薩道 編輯部 緣氣:(4258)
822~什麼是中陰身? 什麼是中陰身?  緣氣:(5351)
什麼是護法? Hale-Bopp 緣氣:(4182)
什麼是佛法 張澄基教授 緣氣:(8106)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1.1.1 什麼是佛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4329)
什麼是加持? 洛桑堪布 緣氣:(3811)
什麼是藏傳佛教佛像? 緣氣:(4699)
什麼是 名言 ? 緣氣:(10448)
什麼是出世心呢? 緣氣:(5184)
什麼是七佛藥師? 緣氣:(7241)
什麼是藥師如來? 藥師佛 緣氣:(7406)
什麼是阿彌陀佛? 緣氣:(6544)
什麼是“觀自在”呢? 清涼 緣氣:(8559)
什麼是淨土法門? 印光法師 緣氣:(4017)
什麼是平常心 淨慧法師 緣氣:(8427)
什麼是『仁波切』? 四諦講修佛學會 緣氣:(3689)
什麼是見道? 雪漠 緣氣:(4948)
什麼是觀世音菩薩 宣化上人 緣氣:(7158)
什麼是阿修羅? 宣化上人 緣氣:(5465)
什麼是幸福 索達吉堪布 緣氣:(4320)
什麼是邪見? 瑪欣德尊者 緣氣:(3989)
什麼是涅盤寂靜?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緣氣:(3973)
什麼是拋棄導師 普巴扎西仁波切 緣氣:(6944)
什麼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笑一塵埃? 生西法師 緣氣:(21405)
什麼是菩薩的十大地法? 淨界法師 緣氣:(4606)
什麼是佛陀的六十梵音相? 生西法師 緣氣:(4919)
什麼是火施以及火施的功德利益 達真堪布 緣氣:(4860)
什麼是加持? 嘎瑪仁波切 緣氣:(4335)
認識什麼是真正的打坐! 聖空法師 緣氣:(3721)
什麼是三昧耶戒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 緣氣:(3815)
什麼是盜法?修行中如何避免盜法? 聖空法師 緣氣:(4979)
什麼是出家人的命根子? 智敏上師 緣氣:(4333)
問:什麼是“本尊”? 怎樣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位? 祈竹仁波切 緣氣:(6074)
藏傳佛教 什麼是根本上師?! 緣氣:(4878)

上一篇(為何對眾生苦難不能感同身) 回目錄 下一篇(心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