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
佛法科學

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

 

生命的本質

演化的終極

 

陳家成

 

成大醫院醫師

 

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生命最終複歸趨何處?

本文解開了一切生靈的究竟秘密……

 

 

第一部份:生命的本質

 

生命的根源起於一切如來心;生命的意義乃一切 如來的心願在世間的流現;生命的目的是要自度度他,覺行圓滿,無所分別。

 

緣起:

 

本文原系陳家成醫師于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八日下午應「圓覺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在師大教育學院大樓所做的演講內容。因為此次陳醫師參與「第三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演化的終極」,其實是上次八月八日演講的延伸。為了幫助大家對生命的全體有完整的瞭解,所以陳醫師決定將此兩篇內容合併為此次的論文,總標題是:「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

 

摘要:

 

生命的本質究是什麼?從古至今,無人找到明確的答案,惟有佛法能告訴我們其中的真諦。生命的問題十分複雜,但可歸納為十點,本文嘗試從六個角度來探討這些問題:

 

一、生物學的分化與演化的觀點。

二、生命的形態有個體與整體兩類。

三、生命的來源是佛性。

四、時間的尺度有四種:有始有終、有始無終、無始有終、無始無終。

五、生死的本質:有成道的「大死大生」,和一般眾生的「小死小生」。

六、生命的本質可歸納為三點:

(一)生命的根源起於一切如來心。

(二)生命的意義乃一切如來的心願在世間的流現。

(三)生命的目的是要自度度他,覺行圓滿,無所分別。

 

 

一、前言

 

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是所有具有生命特質的生靈都想要知道的。人類的文化裡大概所有的學問,包括宗教和哲學,都會探究這個問題──到底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給出明確的答案。是否從古至今,人類的文化裡沒有任何一個學問能解答這個深邃的問題?其實不然,佛法早就找到答案,祇是平時我們沒有深刻地去瞭解這個答案究竟暗示了什麼,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二、有關生命的問題

 

生命的問題其實非常複雜,但仍然可以歸納為下列十點:

 

(一)生命的根源從何而來?

(二)生命的意義何在?

(三)生命的目的為何?人活著難道沒有什麼意義,只是虛妄地活下去嗎?

(四)為何會有輪回?

(五)為何會有因果報應?

(六)生命的形態有那兩大類?彼此有何相關?

(七)如何才能不怕死?

(八)如何改善吾人生命的品質?

(九)生命的走勢圖有那幾類?有何用處?

(十)生命的本質究竟為何?

 

其中第一、二、三、六、八為主要的問題,而第四、五、七則屬一般性的問題,在探討那些主要問題的過程中會順便提到,因為對瞭解生命會有一些幫助,所以也把它列出來。第九點我要提出生命的走勢圖,可幫助大家瞭解生命在運作的時候有那些層次的問題。最後第十點要問的是本文的主題:「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以下探所討的就在回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生命的六個角度

 

現在我要從六方面來探討生命的問題:

 

(一)從生物學的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畢竟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基礎科學,但是生物學怎麼說呢?為什麼那樣說呢?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二)生命的形態到底有那兩種?對於人類修行與從事文化活動到底有何影響?

 

(三)要探討生命的來源是什麼?要解答這個問題是頗不容易的,除非能把生命的因緣看得很清楚,我們將詳細探討這個問題。

 

(四)從時間的尺度來看生命。因為生命畢竟是生滅的,受制於時間,時間在其歷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明白時間在生命所占的角度,那就可以在對生命的預期與詮釋上有不同的看法。

 

(五)生死的本質。為何要談論這個題目呢?因為每個生命都會遇到生死的問題,如何看待、解決呢?研究這個問題是非常需要的。

 

(六)如果瞭解了生命的本質,進一步要做的事就是改善生命的品質。而一切生靈的所有努力,其實都是為了改善生命的品質。

 

 

四、詳細分析生命的六個角度

 

(一)生物學現象

 

http://read.goodweb.cn/pic/s01.png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基礎科學,所以要探討生命是從何來的,就先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現代生物學是從分化和演化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的:所謂「分化」是探究一個細胞在形成一個個人的歷程中是如何發展的;它變化多端以後,又如何認定仍屬於同一個身體所有?至於「演化」則會形成很多不同形式的生命,我們要探求這些衍生的生命是不是有一個共同的來源。現在我們就來看生物學是怎麼說的:

 

生物學中的分化觀點是這樣說的:一個精子與一個卵子結合,變成一個完整的細胞,然後再變成兩個,兩個又成四個……,再來有更多的變化。從(圖一)看來,精子與卵子原本的遺傳物質都只有一半,就是半套;他們結合後,變成受精卵,然後開始分裂,細胞數目增加,由兩個變成四個、八個……,以幾何級數增加。然而這些新增的細胞有個特性,就是和原來的細胞在功能與形態上完全一樣。但再進一步就完全不同了,會分化成骨胳、肌肉、血液和神經等各類細胞,其形狀、功能彼此都不相同;與原來的細胞相比較,功能、面貌、形態上也不一致。從原先的單一細胞到成為個人,在這整個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件事:譬如拿(圖一)中的兩個骨胳細胞和別人的骨胳細胞相比較,我們知道這是兩個不同人的,因其遺傳物質並不相同;但是從同一個人的骨胳細胞與肌肉細胞來看,我們知道是屬於同一人的,因其遺傳物質相同,也就是染色體的遺傳物質排列一樣。因此我們從同一來源的身體裡拿出骨胳、神經或血液的細胞,不管它們後來如何發展,不管其功能或結構是否相同,但有一特點就是遺傳物質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說它們屬於同一個體。  

 

http://read.goodweb.cn/pic/ss01.png

圖一:生命的形成與分化圖

 

再從演化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的生物個體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知道演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要找出所有生物共同的來源是什麼。找尋共同的來源,這是所有生命都要追問的;若沒找到答案,生命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對生命的看法會不清楚,就會導致很多問題。現在我們就來看生物學者是怎麼研究這個問題的?

 

譬如(圖二)中人的位置在這裡,而人與猩猩或猿猴到底有何關係呢?

 

http://read.goodweb.cn/pic/ss02.png

圖二:演化圖

 

有些生物學者把染色體、蛋白質或酵素拿來分析,比較其異同,然後把其中較相同的放在一起,認為人與猩猩有共同的來源。推到最後,他們認為生物好像有個共同來源,但是有什麼證據呢?這不像剛才所提,同一個體的細胞不管如何,都可以找到共同的來源,因為它們的染色體一樣。但從這個角度來看,找不到類似的結果,祇能說人與猩猩比較接近,然而學者卻因此認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若從遺傳物質的角度或從其他蛋白質的角度來排,會不一樣。也就是若用某個方式來歸納,表面上好像有個規則,其實並不一致,這表示中間有矛盾之處。譬如(圖三)中生物甲和生物乙大致相同,但有幾個地方位置不同,學者就認為這是演化的關係,使基因有了變異,以致從猿猴開始變變變,最後演變成非常多種,這是演化學上的假說。根據這個假說,最後學者就畫出這樣的「樹」來(圖二),他們認為是先有個共同的祖先,然後才發展成這麼多分枝、這麼多不同種的生物。

 

可是我們要問的是:雖然遺傳學或演化學認為時間很長,會發生突變,可是在這麼多生物裡面,是否可以找到大家都一樣的東西?如果可以找到共同點,就可以根據以上所提染色體相同的例子,認為他們共同的根源與之有關。但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家學說、假設雖有很多,但導致的結果並不一致,如此研究下去,問題始終無法解決而沒有定論。

 

 

http://read.goodweb.cn/pic/ss03.png

圖三

 

若從哲學上去思考,也不能給我們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只有用佛法的觀點來看,才能得到我們所要的解答。而佛法是以什麼眼光來看這個問題的呢?佛法探討的不祇是形態或功能的問題,也進一步探討到心靈的問題,關於人類與猩猩的心靈是否相同呢?好像並不一樣。然而其中是否仍有相同的地方呢?佛法就這樣一路探討下去,最後佛陀發現:一切眾生皆本具如來福慧德性。因為佛法用這個角度來尋找生物的共同來源,所以在此種觀點之下一切生物,無論是古代的、現代的、高等的、低等的、進化的、未進化的單細胞或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都是從如來的心流現而進入世間。

 

(這裡順便介紹一位作者,郭正典博士,他是本會的董事之一,他在《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中「生命的省思」一文裡面,曾提到其他的考慮形式,各位若有興趣,可以去參考看看。)

 

 

(二)生命的形態

http://read.goodweb.cn/pic/ss04.png

 

我們再來探討另一個問題:生命的形式。這要從兩方面來研究,其一是我們對生命的觀點是很奇怪的,會認為一個人是一個生命。但是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我們人身上千千萬萬的細胞算不算是生命?我們現在來探討這個問題。

 

http://read.goodweb.cn/pic/ss05.png

 

圖四:個體的生命型態

 

由(圖四)來看,最小的病毒祇是遺傳物質的碎片,它可以在各個生物之間來去,一下子在這個身上,一下子在那個身上。它進入你的細胞時,你的細胞有時候無法發覺;你的細胞分裂生長時,它也跟著生長。那一天它離開了,又進到別人的身上,你說它是不是生命體?而當它進入你的細胞時,是不是你的一部份?它離開時,你是不是失去了一部份?現在來看看葉綠體和粒腺體,生物學的看法認為它們是比較低等的細菌,寄生在比較大的細胞裡,久了以後就成了細胞的器官,擔負一部份細胞的功能。而當細胞分裂時,它們不會跟著分裂,並且有自己的遺傳物質及生命週期,那它算不算是細胞裡面的東西?若繼續問下去,比較大的紅血球和白血球都屬於細胞,細胞進一步會形成一個組織或器官,然後是人,那麼這個人是一個生命,還是許多生命?你會覺得這就是一個生命,是我啊;可是這些生物學上承認是生命的東西住在你身上,是你身體的一部份,那它們處於何種地位?這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我們身體的結構是如此,相同的,我們的宇宙是否也是這樣的呢?國中生物課本裡有個例子,它說蘋果破了洞,蟲住了進去,就變成一個生態系,成了一個爛蘋果,微生物就在裡面生長(圖五)。或是海洋,我們把它看作一個生態系,有一大堆生物住在裡面。

 

那一個個體是一個生命呢?還是一個生態系?有那麼多的生物和細胞住在裡面,那是不是像海洋一樣呢?可是我們老覺得自己是一個生命,那其他的生命又算什麼呢?

 

http://read.goodweb.cn/pic/ss06.png

圖五:整體的生命型態

 

地球和整個宇宙由此觀之,又是怎樣的呢?我們污染環境,是不是就在破壞自己的身體呢?如果說宇宙是一個很大的身體,我們住在裡面,那宇宙與我們的身體有何關連?人和宇宙又有何關連?而且人的範圍到底有多大?這都是我們要探究的問題。

 

我在此要說一段佛經裡的故事。佛出世後,天道的人就很高興,他們認為佛出世以後,天人數目會增加,阿修羅就會減少。而天人和阿修羅作戰,一旦打輸了,會去求救於佛。為什麼如來出興于世時阿修羅會減少,天人會增加?佛經這樣子講,好像是在說我們這個世界的問題,從我們的人體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問題。譬如說我們學佛修行,修成即是如來出興於世。天代表好的成份,修羅代表鬥爭、不和。學佛後身體健康,疾病減少,業障消除,和這個結構非常相似。所以佛經的這段話竟然能在人身體上呼應。

 

由這個觀點來看,這兩類生命該如何分辨?你說這身體是我,但對於你身上那麼多的生命,你可以感覺到它們嗎?它們也可以感覺到你嗎?你身上的白血球為什麼活著?它知道它為什麼活著嗎?如果你身體破了一個洞,有細菌跑進去,白血球去吞那個細菌,它知道它為你去吞那個細菌嗎?或者只是沒意義地去吞那個細菌?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白血球活在你身體裡,它好像不知道你的存在,但又為你做了許多事情,譬如它可以分泌物質、捕捉細菌、維護你身體的健康,但它卻可能不知是這樣。反過來講,你也不能控制它的活動,那這兩類生命到底有何相關呢?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我們對於生命應有兩種觀點:一個是個體的生命,以一個個體為單位。像你會說這個身體是我,我就是一個生命。另一種是整體的生命,由一群生命組成一個很大的生命。如果依此廣義地延伸下去,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如果這邊是個體,是一個單位的生命;那邊是整體,由個人組合成一個家庭,那家庭是不是一個生命呢?因為它好像有生命的現象,而且也會發展,從兩個人結婚到有小孩,從沒有錢變成有錢,再變成落魄,可以有這樣的發展。仿佛這個家族有什麼力量,這幾個人就這樣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們常說家族家族,好像跟生命現象完全一樣。而由家庭變社會,社會變國家,國家變成整個世界,這些也都具備生命的現象。

 

其實政黨也是一樣地運作,如同身體一樣,如果自己的身體細胞不協調,自己跟自己打仗,那我們的身體就註定會生病、會死亡,而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菌也要死亡,所以單位生命與整體生命的關係其實就是如此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問自己,十年以後要變成什麼樣子,或預估二十年後要變成什麼樣子。但一個國家,如果你問它的國民:一百年後你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是否可以答得出來?有的國家可以規劃兩百年或三百年後,整個社會經濟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有些國家沒辦法,像非洲那些國家,根本就沒辦法想像一百年後會變成什麼情況。我想即使問我們自己,臺灣兩百年後的命運是怎樣的?會變成一個怎麼樣的國家?恐怕沒有人管這件事情,也沒有人知道。一個政黨,我們看它有沒有生命,是看它有沒有理想。而一群人組合在一起,如果沒有理想,就沒辦法運作組成一個有效率的群體的生命。所以一個政黨有生命的話,會知道第一步該如何,第二步該如何,接下來應該把國家治理成什麼樣子,這樣的政黨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夠活絡地發展下去。

 

生命的形態包括了個體(單元)的生命與整體的生命這兩大類。生命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所以對於我們身體中諸多的小生命而言,吾人的身體就是它們的世界。也就是說生命對你來講是一個身體,而這身體同時也是一個世界;而它對別的生命來講也是一個世界,所以生命是身體,也是世界,二者不可分。所以個體的生命與整體的生命,是無法一刀兩斷分清的。

 

 

(三)生命的來源

 

生命的來源──佛性

 

我們知道生命有這兩種形式後,接下來要探討生命的來源。生物學就是在研究生命的形式是如何產生的,而哲學則是在探討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條件。像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然而如果「我不思」,就不知道我還在不在了,所以哲學也是個問題。至於宗教,基督徒把生命歸於某個造物主所賜,可是這個造物主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們又把它歸成神。

 

而佛法則是把它歸於眾生都具有的佛性,因為有佛性才有這些生命,才有生死輪回,這就是一般世俗所講的生命。也就是因為有佛性(本明),才有無明,所以我認為生命的來源就是佛性,沒有佛性就沒有生命,因此所有生命皆從佛性而來。

 

探討到這裡,我們暫時可以下一個簡短的結論:生命的來源是什麼?就是從如來的心來的。它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因為我們入了這個世間,所以它是乘如來願進入這個世間的,也就是一切如來在這個世間心願的流現,所以生命的意義是一切如來的心在這世間的流現。既然如此,生命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就是修行成道,然後自度度他,覺行圓滿,這兩者是不可分別的。你說度自己是度自己,度別人是度別人,為何不可分別呢?剛才已經提過的觀念,生命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個體的,一個是整體的。如果你認為自己解脫了,那你的心靈與身體都應解脫;而構成你身體的細胞,到底有沒有解脫?所以這兩個問題是無法分別的,祇度自己,不度別人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度是有缺陷的,必須捨棄自己很多部份。所以這兩種生命同時都要得度,不能分別為二。

 

 

(四)時間的尺度

http://read.goodweb.cn/pic/ss07.png

 

再下來要提到的是時間的尺度,因為時間在生命中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們考慮一件事情或看生死等問題的時候,從小的尺度來看與從大的尺度來看,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也就是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和解法會差很多,像用每分每秒做單位,或是用一小時、一千年、一萬年或一劫的角度來看生命,結果是不一樣的。

 

佛法提到的時間尺度,第一是有始有終,是會生滅的;第二是有開始,沒有結束;第三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第四是沒有開始,但有結束,大致有這四種形態,詳細情形請參閱《第二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梁乃崇教授的「談時間」。我們可以從這四種情況來探討生命。沒有開始有結束,就是指「無明」。修行成道的人常常在說的:「曠劫無明煩惱業障今日頓息」,就是沒有開始,但今天結束。既然知道時間對生命的影響是隨著我們所用尺度的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就要重視這個問題。

 

 

(五)生死的本質

 

http://read.goodweb.cn/pic/ss08.png

 

至於一般所言的生死,例如某個人出生了,後來死亡了,情形是怎樣的呢?其實我們的心靈是很深邃很廣大的,我們祇能察覺其中一部份,大部份則無法察覺。佛法常講的「十二因緣」(見圖六),它從「本明」、「無明」一直到「六入」以下,所謂「六入」以下是指我們可以看得到的世界,包括你的身體、喜怒哀樂及你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一切,譬如會害怕、有喜惡,這些都包括在心靈層次裡面。那死亡與出生就是在有身體與沒有身體,即出生與死亡之間來回地波動,如此一來,「六入」之上根本就碰不到,因為從來就不曾察覺,所以一般人所認為的生命就是波動生死這一小段──在這生生死死之間,也許此生的壽命比較長,上輩子比較短命,下輩子又比較長壽,除此之外,你根本不知道有更上一層次的東西(指「六入」以上),因為你平時根本碰不到這些部份。

 

http://read.goodweb.cn/pic/ss09.png

圖六:生死的本質

 

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個人雖然死了,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其實並沒有死亡,因為他大部份的東西(指「六入」以上到「無明」的部份)都沒有死,祇是「六入」以下的部份,有了又沒有,沒有了又有,如此而已。如果他修行,才有機會明白「六入」之上還有「名色」、「識」、「行」,祇要肯花心思在心上體會,這些並不難體會。當然愈往上,層次就愈高,也就愈難瞭解。到最後會知道什麼是「無明」,並把它解決,你就回到「本明」(本來面目)而成道了。所以學佛後,一旦懂到「識」這裡,你可以把「識」消滅,也可以使它生出來。隨著修行的進步,到最後你就可以成道。

 

禪宗的偈子常常提到「大死大生」,為什麼這樣講?剛才所闡釋的就在說明其中的道理。譬如大死,修行其實就是要先徹底地死亡。佛的十號中有一個叫「善逝」,是說他善於死亡,他要做的就是寂滅,讓「無明」以下的東西全都死掉,這些全部沒有了,才是「大死」;而大死之後,才能大生。說到大生,佛的十號中有個叫「如來」,即是真如的來,也就是大生,真正的生;如果配合「善逝」,也就是「大死大生」。

 

相對於佛,一般人的生死都在「六入」以下來去波動,並沒有真的死亡,也就是死得不自在;而生時又祇在生滅的地方生,「六入」以上深層的地方碰不到,這種生命淺層的波動,屬「小死小生」。譬如人身上的細胞,每天都在換新的,你不會傷心你今天又死了多少細胞,也不會在意明天又長出了多少新的,你祇在淺層(指「六入」以下)波動。對於大部份你不曾追尋的深層心靈範圍來說,它會悲傷嗎?我想它不會。但面對死亡,你為什麼會悲傷?因為你祇知道有「六入」以下的生滅,你的喜好恐懼都是這個層次的產物。愈往深層就沒有這些喜怒哀樂了。佛法要我們解決生命的問題,它告訴我們生命的流轉過程,要徹底解決就要修行。修行就要從淺層生命的波動進到深層的部份,那麼死亡時對你而言就不會這麼可怕了。

 

總之,人為什麼有輪回?因為無法徹底的死亡。一般的死沒有死,死不了,只是波動而已,不能大死,所以有輪回。至於要完全的死亡,就是「大死」。也就是除了要把身體六入以下的喜、怒、哀、樂的世界解決了,還要把上面的名色、識、行、無明這些問題都解決以後,才有資格談到大死,才能徹底地死亡,就不再有輪回。至於大生,就是要做完大死的人才有辦法大生,否則就只是在下面的地方來回波動而已。

 

有了剛剛的觀念,我們再來看這個「生命走勢圖」(圖七),它好像股票走勢圖一樣。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生命的品質。你可以看到一個人某時好了,某時又變得不好。也可以從曠劫的時間來看,譬如他在上個佛出世時怎樣,這個佛出世時又怎樣;這世比以前好,或是比以前不好。如果我們把這個圖放大,每個波動都當成一輩子,你會看到生命這裡出生了,到那裡又死了,起起伏伏,一次又一次。如果把這段再放大來看,你就看到他一輩子的事情,在這裡出生,這裡結婚,這裡老、病、死亡,這些都是片段,而不是看到他很長很長的生命面貌。

 

另外還有更微細的生死問題,如果從單一事件來看,有一生有一世,這是單一的生死。若就單一事件來看,會發覺其實每分每秒都在起起伏伏。譬如你做了一筆生意,想要賺錢,這是單一的事件。

 

http://read.goodweb.cn/pic/ss10.png

 

圖七:個體生命走勢圖

 

你不會考慮做了這一筆生意,對你一生有何影響;即使你考慮到了,也祇是這一生的片段。又譬如考試沒考上,前途沒有希望,這是就單一事件來考慮。或者今天想做什麼事情,沒有做成功,生命就會怎樣;或者如果我得到什麼,會對我有什麼幫助。一般人大概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考量,人生也就波動得非常厲害,事實上這祇是生命的片段而已。而這些波動對人生是否有影響?是有的。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則不致有很大的影響。

 

經由剛才的分析,大家就不會恐懼死亡,為什麼呢?假如他這輩子很窮,下輩子會很有錢,他就不會留戀這輩子;或者他想往生極樂世界,他就不怕死,他會想去,因為極樂世界比現在這個地方好。再來你若知道生命其實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起起伏伏的片段,而從很大的時間的角度去看,它是一個很大很深的問題,並非一個身體從出生到死亡片段的問題,你就不會怕死。至於修行成道的人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他更不會怕死。會怕死的人是因為他墮落了,要去的地方比現在差,或者是他對生死的真象不明,當然也就會怕死,所以生死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如此。

 

剛才所探討的是個別生命的生死,而從整體生命來看,又是怎樣的情形?例如股票有種走勢圖叫「大盤走勢」,可以看到今天股市的狀況。但看大盤走勢時,無法看到個別股票的起起落落,只知今天的大致情況為何。若要瞭解單一股票的起落,還是要去看單一股票的走勢才能知道。我們知道,今天如果大部分的單一股票都跌了,則大盤走勢一定不會好;若大盤走勢好的話,可以猜測單一股票的情況大致都還好。這問題其實與梁乃崇教授所講的「佛法與國運」是相關的。若一個國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學佛,等於是單一的股票都好,則整個國家的情況就會變好,這是不難瞭解的。而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圖八),有盛世,有衰亡,然後改朝換代,其實都是和整體生命有關係的。

 

 

 

http://read.goodweb.cn/pic/ss11.png

 

 

圖八:整體生命走勢圖

 

我們學佛就要修行,剛才提到自度與度他其實是一起的,無法分別。若只有個人解脫,就是阿羅漢,只是個人的成就而已。若整體的生命都能解脫,則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化土。像阿育王時代的印度,或蓮花生大士時候的西藏,以及禪宗興盛的唐朝,整個社會、文化幾乎一起解脫。做到這一步,就是整體的成就,而不是只有個人的成就。也就是能將這兩種生命關連起來,就是最大的成就,因為個人與整體都得到解脫了。所以談到生命,不是只有負責自己單一生命這樣的觀點就能解釋清楚,另外還須把自己單一的生命與整體的生命合併一起考慮,才能把問題完全解決。

 

 

(六)如何改善生命的品質

http://read.goodweb.cn/pic/ss12.png

 

我們既已瞭解佛法對生命的觀點,再進一步要如何改善生命的品質呢?佛經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偈子,已清楚地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要讓生命的品質變好,其實並不困難:

 

1.閉一切惡門,把一切不好的東西,即會使人墮入惡道的門,將其關閉(諸惡莫作)。

 

2.開一切善門,就是把一切好的東西從心中開發出來(眾善奉行)。

 

這兩點若都能做到,就可享人天福報,即得到善道的報應,這是治標不治本。所謂「標」,就是你所看到生命的品質這件事情。

 

然而若不追求生命的真理,就算前面兩點都做到了,生命的曲線往上升了,但有一天還是會掉下來,就這樣在六道中起起伏伏。所以要徹底解決就要追求生命的真理,而生命的真理就是佛法,佛法要我們學的就是修行(自淨其意),如此才能標本兼治,而沒有缺憾,這就是佛教的真義(是諸佛教)。

 

前面講的關閉一切惡門、開啟一切善門和追求生命的真理,就是改善生命品質的三要訣。具體地講,要關閉內心一切惡門,首先要學會尊重生命。所謂尊重生命,包括個體的生命與整體的生命都要尊重才行。為什麼一旦懂得尊重生命,自然就會把內心中一切不好的關閉呢?因為尊重生命,就不會糟踏生命,也不會強人所難,自然就不會為非作歹、傷天害理,壞的事情就沒有了。我們先防止生命品質變壞,然後才有進一步變好的可能。

 

下面再談如何開啟一切善門?即要善待生命,對一切生命要好,要幫助他們、成就他們,生命的品質就會提高。最後當然要追求生命的真理,即要學佛,到最後生命才能純化而圓滿成就。這當然不是只有我這個生命解脫而已,而是整個生命整體的成就,要個人與整體二者都完全成就,生命才會圓滿。

 

下面我要引述我小學老師講過的一則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強盜時常為非作歹,任何壞事都做盡了。有一天他殺人過後要回山寨,途中看到地上有一隻蜘蛛,本想一腳踩過去,突然憐憫心一起,就放了那蜘蛛一馬,徑回山寨去。他那一輩子就只做了這麼一件好事,於是死後他就去了地獄。有一天,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院子休息,那裡有一座蓮花池,阿彌陀佛從池子看到水底,水池很深,可通到地獄。他看到地獄血海裡面有一個很特別的人,身體長得很強壯,與其他人都不同,心裡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麼會掉進地獄裡?阿彌陀佛想救度此人,就幫他看一看,但看來看去,他那一生就只做過一件好事,想救度他都沒辦法。阿彌陀佛只好拿了一隻極樂世界的蜘蛛,要它吐絲到地獄去。因為絲會發亮,而地獄是陰暗的,裡面的眾生就看到有一條像繩子一樣的東西垂下來,身強體壯的壞人首先看到了,他就遊過去,抓住蜘蛛絲往上爬,爬到一半很累時,就往下一看,發現有很多人跟在他後面也抓住蜘蛛絲往上爬。這個人心裡想:這條繩子這麼細,而下面的人一直再增加,如果繩子斷了,那就完蛋了。而這條繩子是我發現的,是我的。於是就用腳去踢他下面那個人,這一踢,蜘蛛絲也跟著斷了,所有的人又都掉回地獄去了。

 

聽完這個故事後,當時我心裡有個疑問:蜘蛛絲為什麼從他上面斷,而不是斷在他腳下的地方?這個問題想了很久,後來我想是不是這條蜘蛛絲粗細很均勻,因為那個地方受力最大,所以就從那個地方斷掉,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答案不是我內心想要的。其實是他以前心中雖曾開過那樣的善門,因他只做過那件好事,阿彌陀佛也沒辦法,只好用一條蜘蛛絲當作繩子去救度他。那條絲本來不會斷的,因為那是他開了善門做了好事的回報;但又因他怕繩子會斷,所以不要其他人也跟著爬上來,這個自私的念頭一起,心中的善門又關閉了,繩子也就斷掉了。

 

這個故事讓我知道,原來善、惡、業、報、因、果是自己在自心中所造作的,並不是由一般所謂的因果律來決定的。因為你若給自己的生命一個良好的環境,生命的品質當然要變好;如果給自己的生命造作了很多不好的事,污染了生命,生命的品質會變壞,那是必然的。並非我們做了一件壞事,就得到報應,而是做壞事本身讓你生命的環境變不好,生命的品質當然日走下坡。就像股票一樣,投資環境好的時候就會漲,投資環境不好就會跌,這點大家都瞭解。但如果是有關生命的事情,大家就不認為如此,其實情況是一樣的。因為你所做所為都是在傷害生命的品質,生命品質自然就會變差;反之,就會變好。

 

因此我們若希望明天的生命比今天更好,下一輩子比這一輩子更好,或下一百輩子比這一百輩子更好,就必須改善生命的品質,所以你要做的事,就是把心中美善的東西開發出來,把不好的念頭純化。但祇是如此是不夠的,它雖然能讓你得到好的生命品質,卻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生命還是會在生死之間波動。所以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追求生命的真理,也就是要治標兼治本,因此我們要學佛,並且要認真修行,才能究竟解決生命所有的問題。

 

 

五、結論

http://read.goodweb.cn/pic/ss13.png

本文剛開始時曾提出十個與生命相關的問題,經過一番探討,現在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了:

(一)生命的根源起於何處?

我的答案是從佛的心中來,就是從佛性來。

 

(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的看法是佛的心在這個世界的流現。

 

(三)生命的目的又是什麼?

生命的目的就是要修行成道,而且自度與度他不能分別。

 

(四)為什麼有輪回?

因為無法徹底地死亡。一般的死沒有死,死不了,只是波動而已,不能大死,所以有輪回。

 

(五)為什麼有因果業報?

因為在心中把那些善的成份開發出來,就會得到好的報應。若從事不好的事情,自然會有壞的結果。

 

(六)生命的型態有那兩大類?有何相關?

一個是個體的生命,一個是整體的生命,這兩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生命不是單一的,還有一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整體生命。

 

(七)如何才能不怕死?

人之所以怕死,第一是因為不清楚生命的真像是什麼;第二是因為死後可能會比現在還差,所以就怕死。能不怕死是因為你明白生命的真象,或者是你要去一個比現世更好的地方,自然也就不怕死。

 

(八)如何改善生命的品質?

就是關閉一切惡門,開啟一切善問,並努力修行。

 

(九)生命的走勢圖有那幾類?有何用處?

走勢圖有個別的與整體的,「個別走勢圖」就是個別一個眾生生命的好好壞壞、起起落落。而「整體走勢圖」就是一個整體的大致情況。例如身體狀況好的時候,你會想這是自己個人的事情;但對身體的細胞而言,就是一個整體的走勢。這個觀念有什麼用處呢?你在考慮事情的時候要想到這兩者,才會看到一個完整的狀況。

 

(十)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由上所述,可歸納成下列三要點:

1.生命的根源是起於一切如來的心。

2.生命的意義是乘如來的願而來,也就是一切如來的心願在世間的流現。

3.生命的目的就是要修行成道,並且要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二者無分別。

演化的終極是什麼呢?就是所有形式的生命最後 都一定會成佛。

 

 

 

第二部份:演化的終極

 

摘要:

 

「演化」是研究「物種」在時間軸上的變化情形。從達爾文開始,「生存競爭」乃至「適者生存」的理論,不但影響整個生物學研究的方向,甚至造就西方人的「達爾文主義」,對人類文化的衝擊非同小可,這些影響至今猶存。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把研究物種的範圍及方向從地球轉移到其他星球,結果有了不同的體認,混沌形式的生命及演化被認為較「天擇說」更為合理,GAIA(蓋亞)理論從此產生。

 

佛法認為的「演化」除了「物種」層次的演化之外,尚有「心靈」層次的「演化」,其變遷是以「十法界」為+範圍,而且具有「單元的生命」及「整體的生命」兩種形式。佛法認為演化的最終目標是「一真法界」乃至「一亦不可得」。演化在性質上有「宿命」及「非宿命」的兩大特質,而且是「心物不可分」的。其最終的結論則是:「一切形式的生命畢竟成佛」。

 

 

一、前言

 

在還沒開始討論正題之前,我先要說明我把演化界定在什麼範圍裡。我們知道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科學,除了研究解剖、生理、物理、行為以及生物化學之外,另外有三支學問,在生物學裡面占的份量是很大的,一支是遺傳學,一支是生態學,另一支就是演化學。我今天要講的「演化」其實是把「生態學」和「遺傳學」這兩個範圍都含括在內,一起來講。

 

 

二、為何選擇這個題目?

 

我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題目,說來話長。大約在兩個月前我在整修房子,請了一個工人來幫我打通一扇門,結果工人拿出一支尺來,那支尺叫「魯班尺」(圖一),他說:「你這扇門要打多大?」他把尺一拉,告訴我如果想要富貴、大吉,或者是橫財,大概多少公分是落在這個範圍裡面。等到這扇門真的打好了之後,我要裝門框,但門框一裝上,問題就產生了,它的寬度正好落在大吉和大凶的中線,我想這下子完蛋了,這扇門到底是大吉還是大凶呢?它真的是落在那個中線上!我忽然間想到一件事情,我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關於土星環的說法。最早的科學家對於土星為什麼有環,一直找不出合理的解釋。他們看到土星環(圖二),原先是由很多小行星組成的一個平面,但是有些地方比較密,有些地方比較疏,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環狀的東西。他們無法解釋的是:為什麼在某一個地方的行星就不見了,也就是會造成比較疏的地方;而在另一個地方行星的密度又會比較大?才會形成這樣一明一暗的狀況。後來望遠鏡比較進步的時候,他們把明帶放大一看,原來明帶中有暗的地方,也有明的地方。然後再把比較暗的地方放大,發現暗的地方裡面有明的,也有暗的。

 

http://read.goodweb.cn/pic/ss14.png

圖一:魯班尺的迷思

 

由土星環這個特質,我就想到「魯班尺」是否也有這個問題,把它拉開以後,是不是在「大吉」這段裡面也有破財、大吉、大凶、富貴……等等。那我再把這個「大吉」裡面的「大凶」拉開來,也許裡面又是這個樣子,也有富貴、橫財。因此我就明白這個問題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了,這扇門到底要拉到那裡,對我來講已經沒有意義,因為我不知道它到底會掉在那裡。所以做一件事情,如果像這些行星一樣,落在某個點上,就註定要被甩出去;而落在其他點上,就可以安穩地落在它的軌道上,那落在這個點上的衛星,為什麼運氣那麼不好,掉在這個會被甩出去的地方,而其它的卻沒有?我這扇門這樣子,到底是掉在大吉裡面的大凶呢,還是掉到其中的富貴,或其他什麼地方,我不能確定。如果萬一掉到好的地方,真的就好,掉到不好的就不好,那這裡面就有兩個成份:一個是可以確定的,如果掉到這個軌道上,就會被甩出去;另一個是不可以確定的,你不知道它會掉到那裡。現在你不知道這扇門到底掉到那裡,這件事情是無法確定的。甚至我會想夏天的時候門會膨脹,那就大吉了;冬天門一收縮,就大凶了;門開關久了會磨損,那又如何呢?所以最後我想清楚了,知道這件是註定「沒有辦法確定」。

 

 

 

http://read.goodweb.cn/pic/ss15.png

 

圖二:土星環

 

後來我又想起高中時候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當時很有名,叫《偶然與必然》。作者是美國一位科學家,是諾貝爾生醫獎的得主,名字叫傑克‧莫諾(Jacques, Luieu Monod )。這本書是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去探討生物的演化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生物從以前到現在,它的演化是一定循著這樣的軌跡嗎?還是我們不能夠預測它將來要如何演化呢?當然,這就牽涉到我們今天要講的生物的演化情形。

有系統的探討演化最有名的一本書,當然是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它提出了「演化論」。看完了這本書,覺得它並沒有辦法給我解答。到底佛法裡面是不是也有什麼理念可讓我們去觀察這個問題呢?演化若從我們佛法的角度來看,究竟是怎樣一回事?我現在報告給各位的就是我思考後的結果。

 

 

三、「演化」是怎麼回事?

 

在還沒有談到佛法和演化的關係之前,我要先把一般我們所講的「演化」的內涵,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演化」並不是研究單一生命的問題,它是研究一個族群的生命,比如說一群人、或者是一群動物在時間軸上面的生命現象,也就是要探究他的過去是什麼,我們要追問到它過去的過去,也就是他的來源是什麼?再來他現在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到底是適應或不適應?到底活得好不好?而他將來又會變成什麼樣?是要研究這一類的問題。在空間上面,它是要研究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和生態學就比較有點關係。再來就是研究交互作用的問題,看看我們人跟其他種類的動物之間有什麼關係,比如說老虎和被捕食的羚羊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還要研究物種和環境的關係,也就是研究生物活在這個環境裡面,到底活得如何?將來是否會毀滅,還是會愈來愈繁衍呢?

 

 

四、古典演化論對人類的影響

 

(一)達爾文主義

 

雖然「演化論」只是生物學上的一支,但是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非常的大。我們知道最早達爾文是讀了馬爾薩斯及馬克斯的書,後來行船出海,發現了他的那些演化的理論。達爾文提出「天擇說」以後,對我們文化有什麼影響呢?我這裡所謂「古典演化論」是指以達爾文的思想為基礎,繁衍出來的演化學說,與近代有些觀點不儘然相同,這個等一下再談。至於「達爾文主義」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那就是種族的優越感,認為自己這個種族就是很優秀,是這個時代的選民,要替天行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還有白種人的優越感等等,就是受了「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然而種姓制度,在印度很早就有了,它的產生是在達爾文提出這個主義很久以前。可見在我們人類的心靈裡面,隱約就存有這種偏見,並不是等到達爾文提出來,才會用「自己比較優秀,別人比較不優秀」這個角度去看人。

 

 

(二)必然的因果論

 

達爾文提出這個「演化論」之後,會產生一些「必然的因果論」,比如說他認為這是物競天擇,物種如果適合生存,就可以活下去,所以他提出來的這個觀點就會衍生成:「一個物種到底將來會變成怎麼樣是一種因果」。比如說我們可以從另外一些問題來探討此類的問題,像我們認為一旦船堅炮利,國力就很強,就可以生存下去。或者像西醫認為中醫沒有科學化,必然會被淘汰。至於說到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會認為東方文化是比較混沌、整體的觀點,西方文化則是比較資料化、計量的觀點。西方文化現在比我們強,他們就認為他們的比我們優秀,都隱約有達爾文的「天擇說」影子在裡面。

 

 

(三)生存方式的制約

 

再來就是生存方式的制約,因為生存競爭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生存的資源都很有限,食物就只這麼多,空間就只這麼大,如果我們這個物種要比別人強的話,就必須要在競賽上面贏過別人,把別人淘汰掉,我們才可去分這個有限的資源。所以我們的政策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你看「自願就學方案」,要人必須打敗同學,自已才可以升學,變成要跟自己的同學去競爭那有限的升學位子。「全民健保」也是一樣,它告訴你,這個餅就是這麼大,那要怎麼把餅儘量畫得大一點呢?就是把保費提高,自付額提高,這個餅看起來就很大,然後再讓所有的市場去瓜分這個有限的大餅。其實這也是一種競爭,也隱約有「天擇說」的影子在裡面。

 

 

(四)整體觀的破碎

 

現在來談「整體觀」的破碎,為什麼會如此呢?我們剛提到的文化問題,像數字與效率,如果要把生存競爭認為是物種演化的必然條件,就必須先把一個完完整整的整體打破,要先分清楚這個資源是什麼,然後我是什麼,你是什麼,我們這個物種是什麼,別的物種是什麼,從這些數字及效率去分析我們要怎麼樣競爭才贏得過別人,物化(把精神物質化)、量化(把不能計量的量化)和效力(把功能計量)等等都是受了這個的影響。

 

 

(五)環境污染和破壞

 

最後是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因為它不是從一個完整的觀點來看生物和環境間的相互關係,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弊病,這在後面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五、演化理論之演進及簡介

 

達爾文提出這樣的理論以後,其實有的人並不滿意,他們就重新檢討。我從這裡提出三個主要的學說,它的發展先是達爾文,其次來就是 Margulis ,再來就是 Lovelock,這三個人一系列演化下來。最早達爾文的「天擇說」剛剛已經提過了,Margulis則提出一個「共化論」,他主要是以共同演化為基礎,詳細情況下面會談。後來又有一個人叫Lovelock ,他是以一個星球為物件,研究某個星球到底有沒有生物;而怎麼樣的星球有生物,怎麼樣的星球沒有生物──以這個觀點來探討,而提出了「GAIA(蓋亞)理論」。

 

(一)達爾文──天擇說

 

現在此我必須再深入探討達爾文的「天擇說」中比較重要的地方。所謂「天擇」就是環境淘汰,如果某個環境是適合一個物種生存的話,就會活下來,其他的就要被淘汰。比如說今年冬天很冷,下了一場大雪,有一種蝴蝶,大部份都被凍死了,剩下比較強的可以適應下大雪的天氣,那一年冬天的蛾就活下來了,其餘的就被消滅了,這就是「適者生存」。而「生存競爭」又是什麼?比如說某個地方有只兔子,同時有老鷹和老虎在競爭兔子這個有限的食物,誰競爭得過,誰就活得下來;沒有食物吃的,就會被淘汰,這是「不適者淘汰」。至於演化的動力是什麼?達爾文認為是環境的隔離。因為當初達爾文去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坐著船,在大海裡面一個島嶼一個島嶼地走。他行經這些島嶼的時候,發現不同島嶼的烏龜彼此之間不能溝通,也就是說從這個島不能夠遊到另一個島。他去研究這些烏龜,發現它們彼此之間有相像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比較之後,認為如果生存的環境融通在一起,物種的變異性就不會增加,也就是演化會很慢。如果在時間或是空間上給與隔離,那被隔離出來的物種就要突變,就要演化。所以基本上他認為演化的動力是環境的隔離,不管是時間上或是空間上的,這也是他提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他研究的物件是單一物種的過去是什麼,現在是什麼,未來是物種怎麼樣產生,然後怎麼樣興盛,到最後怎麼樣衰落,所以他是從一個物種的開始到終了,以這樣的時間片段加以研究。這是達爾文「演化論」的研究上時間的特性。

至於他的缺點,剛才已提過,是有限性的,他認為空間有限、食物有限、資源有限,必須要競爭,所以具鬥爭性。一旦鬥爭,就是破碎性的,無法包容。此外還有孤立性的問題,他認為演化的動力本身就是要孤立。再來就是缺乏整體性,這是達爾文這個學說主要的問題。

 

 

(二)Lynn Margulis──共化論

 

下面再介紹 Margulis 這個人,他對達爾文的想法很早就不以為然,所以就去翻閱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書籍,然後加上他自己的想法,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一個細胞是怎麼來的?他認為最開始有一個原始的細菌,這個細菌大概是一個細胞膜圍起來的球狀物體,裡面沒有什麼結構,它所有的東西就散在這個細胞膜裡面或附在膜上;後來有一些螺旋菌和好氧的細菌也寄生到它裡面,這些生命寄生以後,彼此都能和平共存。螺旋菌和好氧菌原先是寄生蟲,但經過一番妥協,就產生這樣一個原始的細胞(見圖三)。這細胞有一個細胞核,好氧菌使它可以行有氧呼吸──這點很重要,因為地球在原始的時候,氧氣濃度並不大;後來氧氣濃度變大了,如果沒有好氧菌的寄生,這個細胞會死掉的。因為好氧菌寄生在它裡面,這樣的細胞才成為適合環境的細胞,所以可以存活下來。螺旋菌可能會跑到細胞裡面,變成它裡面的結構,像纖毛……等等。另外有些就附在細胞膜上面,變成將來它可以運動的工具,這樣就組成一個較完整的原始細胞。它的功能其實是由寄生者來提供的,也就是這樣的細胞是由好幾類細菌,如好氧菌、原始細菌和螺旋菌組成的一個複雜的生命體。

 

再來又有一種藻類叫藍綠藻(如圖三),會進一步寄生到這個細胞裡面,可以行光合作用,後來演化成植物。葉綠體的來源,他認為是藍綠藻,如果藍綠藻沒有寄生在裡面,就會變成其它的原生生物、動物和蕈類等。

 

所以從 Margulis 的觀點來看,細胞到底是怎麼樣形成的呢?細胞是由上述這麼多的生命複合在一起,成為這樣一個新生命。像 Margulis 這樣演化生命的觀點,從時間的特性來講,我認為是「有始無終」。為什麼是有始無終?剛開始時,他承認有原始細胞,後來成為複合細胞以後,比如說有只動物死掉了,原來寄生在它身上的細胞內的細菌會滅種嗎?不會,它可以照樣生存在蕈類或植物上。所以從比較原始的細菌觀點來看,根本不會滅種。除非所有的物種都消滅了,它才會滅種。所以站在這個觀點來看,他探討的就是有一個開始,但是以後並不會因這只動物死了,而影響到裡面其他的生物,使其滅種,這就有點類似「有始無終」的觀點。而且隨著很多生物加進來,它會越來越複雜。所以 Margulis 認為的演化動力是各個生物因為要適應環境,要協調,就會演化。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昆蟲與花之間的互相協調。比如說某個地方有兩種花,其實是同一種,但構造有一點不一樣。它要什麼,也就是研究物種在時間軸上的變化。比如他研究從已有的原生動物,再發展到爬蟲類,到現在有人,這過程是怎麼銜接的呢?這是他關心的對象。再來他研究時間的「有始有終」,他研究一個傳花粉的位置,一種是需要昆蟲腳上有毛的替它傳粉,另一種是需要昆蟲腳上無毛的替它傳粉。昆蟲正好也有兩種,一種是腳上有毛的,一種是腳上沒有毛的。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腳上有毛的昆蟲都凍死了,剩下腳上無毛的。所以,有一半的花就沒有辦法傳粉,只剩下身上無毛的昆蟲可以替花傳粉,所以這種花就必須要演化。如果有一天花又起了變化,那麼昆蟲也必須要跟著變化。以上是這個學說的兩個主要觀點。

 

如此看來,達爾文所講的生存競爭是否成立呢?由 Margulis 的理論來看反而是和平共存,而且是越多生物加在一起越興盛,這個是「互助合作」的模式。並不像達爾文講的是有限的,如此累加下去其實是無限寬廣的,這跟達爾文的理論很不一樣。然而演化的問題是不是到這裡就終止了?並非如此,其實還有另外的學說。

 

 

http://read.goodweb.cn/pic/ss16.png

圖三:Lynn Margulis共化論

 

 

(三)James Lovelock──GAIA

 

這是最近幾年美國發射「海盜號」太空船去探索火星後才發展出來的理論。這個人的姓是Lovelock。他提出了一個叫做「GAIA」的理論。「GAIA」是希臘文,是「大地之母」的意思。也就是他研究演化的物件是整個星球。因為在「海盜號」還沒有登陸火星之前,大家都在猜測火星上是不是有生物呢?是不是有生命現象呢?他就去研究到底怎麼樣的星球才會有生命。所以他提的第一個問題是「有生命的星球必要的特徵是什麼?」,地球是有生命的,他當然是先把地球拿來分析。他從另外一個角度又提了一個問題:「怎麼樣的星球會孕育出生命?」。對這個兩個問題,他希望在「海盜號」還沒登陸火星以前就能得到解答,因為他想得到印證,所以他就先研究地球。他研究的方法是這樣的:

 

 

http://read.goodweb.cn/pic/ss17.png

 

以上這個基本的方程式中,CH4是沼氣,O2是氧氣。一般情況下這兩個東西加在一起很快就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中間會形成一個平衡的關係,也就是說沼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這四個的濃度是有一定的比例關係。他先研究地球的大氣層,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地球存在的沼氣和氧氣濃度遠遠離開平衡時候的濃度。他又去研究火星上面同樣這條反應方程式。他發現火星的大氣層裡面,沼氣和氧氣的濃度是處在平衡狀態的濃度。後來他認為一個環境如果是非常穩定而沒有變化的話,鐵定是沒有生命的。果然「海盜號」登陸火星時就證實了他的說法,火星是沒有生命的世界。

 

他以一個星球為物件,研究證實「怎麼樣的星球是有生命的」和「怎麼樣的星球是沒有生命的」,然後更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如此。他繼續研究後,就發展出混沌形式的生命現象。為什麼主要是混沌形式的呢?簡單地說當一個生命與它的環境之間有交互作用,也就是說如果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適應之間是交互作用的話,本身就是一個「回饋的系統」。如果有這個系統存在,形式一定是混沌的。無論是環境裡面物質的量或者是生物的量,還有它們活動的現象都是混沌形式的,所以他認為環境與生命是不能分開研究的。

 

前面提到的那些理論都是偏重生命本身的研究,這個理論則明顯告訴我們生命和環境是不可分開研究的,所以他的角度又比 Margulis 增加了一級。他把整個地球包在一起,認為地球是一個很大很大的生命體,要研究的話,不能把地球裡面每一個物種拆開來研究,必須要整個包在一起,看成一個整體來研究。

 

「GAIA理論」的時間特性是什麼──是不可預測的,因為它是混沌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可以預測現在這個星球上面有沒有生物,或說這個星球是不是活的。但這個生物或星球將來會怎麼樣,它會活下去,還是會滅種?並不清楚。這就有點像本文最前面所提我要打通門的寬度會掉在那裡?是大凶,還是大吉呢?我並不知道。他無法確定這個物種或星球將來要往那邊走,但是「GAIA理論」還是承認這個宇宙是有開始的。太陽是有開始的,物種是有開始的,但是他不能夠預測物種將來要往那邊走。所以我認為 Lovelock 在時間上給了兩個可能的解,一個是物種有開始也有結束,另一個是有開始卻沒有結束。而這個沒有結束並不是真的永遠存在,而是他不知道物種是不是會滅種,所以我認為 Lovelock 的理論有這樣的特性在裡面。

 

 

六、佛法對「演化」的看法與生物學演化論之比較

 

佛法又是怎麼樣來看演化這個問題呢?關於生命, Lovelock 把整個星球當成有機的生命體,而佛法是怎麼看的呢?佛法把所有有的生命包括在「心」這個範疇中,把不是生命的就包括在「物」這個範疇裡面。這兩個統合起來,稱之為「法界」,也就是「萬有」的意思,包括生命的與非生命的,是一切的集合。佛法對生命的看法是「整體觀」的,所謂「整體觀」指既是宏觀,又是微觀。「宏觀」就是大可以大到一切萬物完全包融在裡面,沒有什麼包不了;「微觀」就是細密得比任何東西都還要細──這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整體觀」。如果心靈能夠用這兩種觀同時運作,是最有效率的。所以佛法主張的演化是「一真法界」,乃至「一亦不可得」。這時候心、物之間的範圍已無法區別,所以物質與精神到最後沒有辦法區別。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在考慮演化這個問題時,從達爾文開始,是研究單一族群如何跟別的族群競爭;後來有人不認同他的看法,認為要很多生物都包容在一起才會演化。後來又變成整個星球這樣一個整體。佛法的觀點就更廣大了,其實整個佛經講的就是這個,它無所不包,整個宇宙都包在裡面,而不是只是單一個星球而已,整個宇宙都看作是一個大生命。

 

佛經裡面研究物種的物件所用的定義與「演化論」不大一樣,它是指六道眾生,分成六類──天、人、修羅、地獄、畜牲和餓鬼,或者是十法界──「六道」加上羅漢、僻支佛、菩薩和佛等「四聖」。所以佛法要研究的物種種類是這樣的分法,不像生物界大約就分成動物界、植物界或再加上原生生物界等等。佛法是以這些生命的心靈狀況是樂(善道)、是苦(惡道)、是光明(善道)、是黯淡(惡道)、是聖潔(四聖)或是污穢(六凡)來分的;或是以他生活的環境是不生不滅的(佛國)、是潔淨的(天國)、是充滿爭鬥兇殘的(修羅)、是非常悲慘的(地獄)、是充滿愚癡的(畜牲)、是貪心永不滿足的(餓鬼)或苦樂交半適合修行(人間)的情況來分的;要不就是以生命是超然解脫的(四聖)或充滿糾纏的(六凡)來分。而不是以生物學的角度、解剖構造、生理功能、生化作用、物理特性來區分;更不是以地形、地貌分成森林、海洋、凍原、沙漠等或以物理特性(熱帶、溫帶、寒帶……)來區分。

 

演化的實體也不再是物種或細胞或星球,而是以心靈狀況的遞變為實體。從黯淡到光明;從有限到無限;從渺小到廣大;從糾纏到解脫;從鬥爭到包容;從污穢到聖潔;從六凡到四聖;由小乘到大乘,最後到圓滿無上的境界。

 

在時間上,佛法提供了四種解答──「有始有終」、「有始無終」、「無始有終」以及「無始無終」。「有始有終」是像達爾文式的那種生命。比如說一個物種現在有了,將來又滅種了,類似這樣的行為就是「有始有終」。「有始無終」就是如 Margulis的理論所提那種形式的生命。「無始有終」就是無明,六道輪回沒有開始,卻有終了。「無始無終」惟獨佛法才有,法身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這是生命的真相、實相。生命有不生不滅的層次在,這才是實際的狀況。「四聖」的境界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的。而「有始有終」,在佛法裡其實是另有所指的。像唐朝的禪宗、印度的阿育王、西藏的佛法都是有興盛的時候,也有衰敗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是有始有終,也就是一個化身或化土的特徵。「有始無終」就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建立以後就永遠存在,也就是報土和報身是有始無終的。「無始有終」就是六道輪回,六道眾生什麼時候可變成「四聖」呢?只要能突破無明殼,就能成功。所以有無明的眾生都是無始有終的。什麼情況是無始無終呢?就是法身,就是佛性,也就是「毗盧性海」,是佛的佛土。每一個眾生心中其實同時都存有這四種特性的時間尺度,只待自行覺悟。

 

佛法研究的物件是研究眾生的身體、心靈和他居住的環境,其實這三者在佛法裡面是沒有辦法區別的,無法劃分成這是他的身體,那是他的心靈,另外一個則是他的環境。這三者是混成一體的,不能拆開來看的,即使想拆也拆不了。

 

生命的形式有「個體」和「整體」這兩個觀點。所謂「個體」是指個人或一個族群;「整體」則所研究的物件是整個法界。比如個體,我們可以研究這個人過去是怎麼樣的,或說這個族群過去是什麼情況,將來又會變成什麼情況。「整體」則是研究一個星球或整個法界將來是怎麼樣演變的。但是深到最後,這兩個形式也無法區分了。

 

尋找生命的來源就是研究它的源頭,而佛性就是這個源頭,所以生命其實就是佛性的流露,我們修行成道就是要證明這一點。為什麼呢?因為釋迦牟尼佛修行成道時第一句話就是說:「非常奇妙啊!所有的眾生原來都具足了如來的福報、智慧和德性。」像這樣的感歎就是在講生命的來源就是佛性的流露,我們成道其實就是在證明這一點。

 

佛法對於演化所提出來的解答是:所有的生命並沒有界線區隔,是同體的。生命之間既沒有你我之分,因此也就沒有辦法競爭,更不會為生存而競爭。如果生命有界線區隔,例如有我有你,或有兩種不同的生物,生活在同一個生活環境裡,就會有競爭、有衝突。在同體的情況下,所有生命之間沒有界線區隔,就沒有辦法競爭,因為大家都同在一個大整體裡面,怎麼競爭?生命與環境之間呢?也分不清楚。前述的身、土和心靈,無法界定得很清楚,所以生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沒有辦法界定清楚。時間上也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就是「三世一時」。

 

像這樣的演化觀點,非常獨特,也非常奇異,我們不容易理解為什麼到最後,佛法把生物的演化用這樣的觀點去涵蓋。不過從前述「演化論」的發展,可看出它發展的趨勢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從剛開始達爾文的物種競爭,到後來 Margulis 發展出完整的細胞,及物種間的共生共化,到最後 Lovelock 以整個星球為物件,生命的界線好像愈來愈少。再來,生命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從達爾文孤立的環境,到後來生物和環境之間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可以看出來,是越來越趨近這個結果。時間呢?從達爾文的有開始有終了,到最後有開始沒有終了,或者是到佛法的沒有開始沒有終了,如此過去、現在、未來有何意義可言?完全沒有了。

 

現在再回到我們開始時所提到的,演化的特性有兩種,一種是偶然,另一種是必然。但有一件事情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所有的眾生,不管怎麼輪回,也不論歷經多久,到最後一定會成道,這是可以確定的。有一點我們不能確定那就是六道輪回,我們不知下一步要到那裡去,要輪回多久?也就是我那個門不知道要掉到那裡去,這是不能確定的。所以它裡面有「偶然」與「必然」的成份在裡面,其實這就是混沌(Chaos)、碎維(Fractals)或是複雜(Complexity)的觀念。

 

 

七、結論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演化的終極是什麼呢?就是所有形式的生命最後都一定會成佛。

 





主持人
陳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