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
佛法科學

由一些光學現象闡明心外無法

王守益

您想瞭解《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嗎?本文能提供您清楚的驗證與瞭解。

 

佛法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佛法,真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本文就是在人類生活經驗中抽取一些光學現象,來說明佛法的精義。這些光學現象每個人都能覺察到,是極簡單的科學;而有關佛法的部分則是其核心所在。因此我們將研究的結果拿來和佛學上的幾部重要經典相驗證,藉以消除佛經的神秘及難懂。本文的中心部分在於提出「心相空間」的理念,藉此不單可以將科學與佛學溝通及連結,而且對於人心及宇宙的關係,乃至其虛妄與真實都能夠提供充分及徹底地瞭解。最後本文簡單地提出由此修佛成道的方法,以供有緣人作參考。

一、幾種常見的光學現象

1.燭光的倒像:假設我們面前有一支燭,它正在燃燒著,火光是向上的。但從中學的物理教科書裡我們就知道它在我們眼內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一個倒像,即燃燒的火光是向下的。構成這倒像的原因是我們的眼睛猶如凸透鏡一般,只能呈現出倒像。因此,我們看到的人是倒立在我們視網膜上的。圖1是從某一本書上影印下來的,從此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倒像是怎樣形成的。這種倒像的情形我們是不能直接覺察出來的,我們看到及感覺到的都只是正像,甚至還可以用手觸摸來確定確實是正像。

圖1

http://read.goodweb.cn/pic/g01.png

我舉出這個倒像實驗的目的是想說明人體內或心內有一些調製(modulation)功能及作用,將我們所得的光學資料作了倒像的處理。這就像電腦機器人中裝置有電腦軟體程式一樣。

圖2

http://read.goodweb.cn/pic/g02.png

2.波長與色彩:色彩的來源在物理上是很清楚的。一物體的顏色是由照射到那個物體的光反射到觀察者眼睛內網膜上,網膜得到刺激生出訊號,再由神經等作用給出心上的顏色的感覺。反射光波長較長的顯出偏紅色,波長較短的偏向紫色,這樣子我們就能看到那個物體的五顏六色。所以顏色只是代表那物體反射光波長的分佈情形,而且是我們自己內心所顯現的。另一點必須要說明的是我們觀測者眼睛也加上了大幅度的調製作用;這可從圖2看出來,紅外和紫外都被切除了,在黃色與綠色中間約五千五百埃波長的地方得到最大的回應。這是從普通物理學書上的圖形影印下來的,它適合普通人的眼睛。有色盲的人及一些有特異能力的人,他們眼睛的特性曲線與圖2就可以有大大不同之處。至於其他生物的眼睛當然也可以大不相同;例如貓狗之屬可能對紅外線部分有相當好的回應,因為它們夜間看東西比人類要清楚很多。

我舉這個實驗現象的目的也是說明人體內或心內有顏色的「著色」或染色作用;同時也有大幅的調製作用(指特性曲線對於紅外及紫外波長的切除等等)。

圖3

http://read.goodweb.cn/pic/g03.png

3.大鏡中像:如圖3,一片乾淨的鏡子反射出觀測者背後的燭光。因為鏡子很大,觀測者不覺得他的前面是鏡子,以為虛像的燭光是真實的燭光。觀測者受了大鏡子的欺騙,感覺到虛像燭光的真實與直接。其實受騙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內心的計算程式是按照光走直線這樣來計算的。如果鏡子不夠大或不夠乾淨,觀測者可以辨別是鏡子在反射,他也可以運用反射定律(入射角等於反射角)感覺出真實燭光的位置,而不致受騙了。

這個例子顯示我們內心的結構具備了計算、研判、認定、感覺為真實等等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察覺這些複雜的過程而是直接去感受的,因此不能知道它是虛像的燭光。

4.閉目觀想:假設有一位喜好蛋糕的女孩(如圖4)。她張大眼睛看見了一個三層蛋糕在她面前(圖a)。她閉上眼睛後,不禁要回想這美麗的蛋糕(圖b)──這種觀想是大家都有過經驗的。也許過了很多年,仍然能夠觀想出來。

這種觀想能力的具備,表示我們內心的程式有錄放影機的功能,可以將影像錄起來,記憶存檔,想看的時候再放出來。

圖4

http://read.goodweb.cn/pic/g04.png

5.作夢的夢境:作夢時的感覺是很真實的。圖5表達此人夢到自己在回家的途中,也許在徘徊,也許在省思。左下角畫的一隻狗,它也有夢,夢到的可能是一隻大骨頭。

圖5

http://read.goodweb.cn/pic/g05.png

作夢除了顯示內心結構有放影機功能之外,另外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省思:(一)夢中所涉的境遇有時在後來的生活中確實會出現;這應表示內心結構包含著若干微妙的因素,甚至可以超越時間的先後秩序。(二)夢境所發生的處所究竟在「身」內或是在「身」外?在「心」內或是在「心」外?「身」與「心」的範圍該如何定位?又如何圓融?

6.眼現空花:假設一個人,尤其是體弱或貧血的人,蹲立在地上。他一下子突然站起來(如圖6)時,可能覺得眼冒金花。這樣的經驗我想很多人都有過,只是並沒有很在意它。我們現在來看一下這些金花的性質:很顯然這些花不是實有的,而是一種「空華相」,只有當事人看得見,在旁邊的人卻看不見,而且一下子就消失了;有時候打一個噴嚏,也會看見很多金花。

圖6

http://read.goodweb.cn/pic/g06.png

這裡的重點是要看這些金花發生的處所在哪裡?在身內或身外?在心內或是心外?答案是很容易得出的──我們看到的金花是在頭上及眼前,甚至還在四周一亮即滅。所以我們會覺得金花在身外,但也不能說在身內就一定沒有。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應是在「心內」;因為如果是在心外,根據前面第2個例子,我們沒法子看到心外的東西,所以就不可能看到金花了。綜合來說,這種空中金花──心中形象(心相)的發生處所或所發生的空間應是在心內而不局限於身內,是可以在身外的;於是我們對「心」的範圍究竟在哪裡、有多大,就感到有興趣去深入探討。

二、心相的空間

1.如圖7,設原有一物,如一燭光。原本不知此燭及火焰是紅色或是其他彩色。一觀測者的內心結構經過倒像處理、色彩調製(染色過程)、距離計數、經驗(指內心程式)研判、認定、執著它是一支真實的紅色或彩色的蠟燭。重點是觀測者所得的像(心相)已非原來物體的像;而原物體本來的像,我們若不觀測則無法得知。不管我們用甚麼方法去觀測,此觀測方法所得的結果總是這種觀測方法下的產物,已不是原來的東西。所以嚴格地說,我們無法獲知該物體的本來真象,所獲知的都是我們心中所生的形象(心相)。

2.為方便討論起見,我們可以用三度空間加時間的實際座標系統來考慮。設圖7右邊的座標系統為物理空間的真實系統,它可以用來描述一支燭的位置及這支燃燒著的燭對於時間的變化。因為我們觀測者所看到的紅色或彩色燭,是原來的燭經過我們內心結構作過染色等調製作用所生的影像,而必然不是這支燭原來的顏色及形象,嚴格講應該說這支燭本來是不能說有顏色或是無顏色。為了表達清晰起見,我們可以使用兩個座標系來描敘,如圖7左右二邊的二座標系。在左邊座標系內,我們可以看到燭是紅色或彩色的。

圖7

http://read.goodweb.cn/pic/g07.png

反之,在右邊的座標系統中就不能確定其有無色彩等特性;因為在這裡我們假設這物體(燭)有它的客觀的獨立存在,而且未受到觀測過程的影響。所以右邊這個座標所描述的空間可以稱為假設存在的「客觀空間」。相對地,左邊座標系統所描述的空間可以稱為觀測者實際觀測的主觀心理的「心相空間」。用「心相」的意思是指這種空間是內心所現形象的場所。又因為這兩件物體(兩支燭)應該就是同一支燭,這兩組座標系統應該重合為一個,如虛線箭頭所示(因座標原點位置本來可以自由選取,當然可以選取它們重合在一起)。

從上述可知:每位觀測者都有一個他自己的心相空間,以描述他的心相;而每個人的心相(心中形象)當然也各自不同。如前述色盲人以及有特異能力的人,他們所得的心中形象顯然是有所不同的。這種個別有所不同的形象或心相,在《楞嚴經》裡稱之為「別業妄見」。又因我們多數人所見到的某物體(如紅燭),雖然彼此不能真正作比較,但都認定是得到相同的心中形象;這在《楞嚴經》裡稱之為「同份妄見」,因為多數人的視覺特性曲線(見圖2)大致是相同(同份)的。

這種由視覺所得的心相空間,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萬象世界,即是《圓覺經》所謂「六塵緣影」中的「色」塵緣影;因為我們是「緣」著原來物體(如原來的燭)的特性(對反射光波波長的選擇性)而得到該物體(紅色燭)的「影」像。

三、闡明心外無法

1.心相空間的範圍:由上面各節已然得知世界萬象都是由心所現,即《楞嚴經》所說的「因心成體」。現在我們要探究心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心之外還有東西嗎?我們前面引用的紅燭等東西在假設存在的客觀空間裡可能實際上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例如我們作夢的夢境可以不必與「客觀空間」相對應,但它很顯然也是「心相空間」的事物,因為夢境必然是心中所現出的。其他如幻想、回憶、思維等等,無不也是心相空間之物。換言之,「心相空間」可以與「客觀空間」相合,也可以包含抽象而非局限在客觀空間之內的東西。用佛學字眼來講,色、受、想、行、識五蘊都在心相的範圍裡面(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涅槃的清淨相也應納入心相之內)。所以真正是「心包萬法」,沒有甚麼不是被心所含攝的,也即是「心外無法」了。因為心外如果還有法的話,那種法既在心外,即為「心」所不知;心既不知,對心而言就等於沒有那種法了。從這裡又可以匯出另一種「心外無法」的意義,即是如果要想修習佛法而成道的話,他必須要從心上著手,心外即無成佛之法了。這原因很簡單,因為萬法只能由心顯現,即所謂「萬法唯心」。我們要成佛、要證寂滅──寂滅相也是心中的一種清淨相──必須要在清淨心上修行,即直指人心,心外別無他法,此即是「心外無法」了。

2.《楞嚴經》的具體印證:我們在上面已說明心相空間包含了物理世界為其一部分,我們也知道這個空間就是自己的心的活動範圍,亦即自己精神意識所在的處所;它充塞宇宙,而且不止於此。但通常人們卻只認為自己的心大約是局限在自己的身體裡面,不能把自己廣大無限的心的本有體量(法身)發揮出來,這實在很可惜。關於這一點,我在下面將整頁《楞嚴經》影印出來作幾點說明及印證。這頁《楞嚴經》(見圖8)是該經卷二中「十番顯見」的「顯見不失」的結尾部分。第一點:在第四行裡佛陀說:「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這是佛陀表示一切色法及心法都是自己內心所現的,即心相空間之物。佛陀接著又說:「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這不單表示一切皆心中所現,而且更進一步強調本體真心的獨特功能不是因緣法所可以解釋的(請參閱本人於一九八九年七月廿七日在臺北舉行的第九屆國際佛學研討會上所發表的「從科學與佛學觀點看因與果的觀念」)。

圖8

http://read.goodweb.cn/pic/g08.png

所以佛陀用妙明、真精、妙心等等超乎常情的詞來形容本體的真心。第二點:在第八行:「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這是說一般人迷惑不知,認定自己的心必在身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此表示自己的肉身以及肉身外的山河、虛空、大地,即一切萬象都是本體真心所現之物。第三點:「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這表示我們心的本有體量是像百千大海那樣的廣大無限,但我們放棄了不要,而只認定一個小水泡以為是全部的大海,即是認自己肉身內的心為心的全部,這真是加倍的迷人了。「加倍」的意思表示不但不知道外洎山河大地都是自己心中之物,而且還認定一個小水泡就是自己的全部。

四、討論與結論

1.與諸經相驗證:我們從科學的領域──即幾種光學現象──推導出心相空間的世界觀。從此更可瞭解「心外無法」及「萬法唯心」的理念。在上面曾引用《楞嚴經》「顯見不失」來印證心包萬法等觀念,下面將簡略地引出幾種在修證上極為重要的佛經,以增加科學與佛學的相通性。在《金剛經》裡我們記得有這樣的名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與我們心相空間的理念是完全相合的,因為我們所見的相,紅紅綠綠的世界,都是我們自己染色出來的,自然都是虛妄不實的了。《金剛經》最後的「六如偈」更是強力地表達了這種虛妄不實的感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另一部理趣極高的《圓覺經》是佛陀對十二位大菩薩的開示。其中第一品與文殊菩薩的開示即談到「無明」的由來:佛陀明白表示無明是因為一切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這空中華的空花相以及六塵緣影的理念我們在前面都曾舉例說明過;在這裡更可以瞭解無明的真正含義,即是對四大(地水火風)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緣影的虛妄性不能明白的意思。再一部是最為普遍流行的經典,就是禪宗第六代祖師的《六祖壇經》。在這部經裡最相關的莫過於「懺悔品」第六的「四弘誓願」,即「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及以下的三句。這表示「度眾生」即是「度自心眾生」,也就是度心相空間的眾生;因為我們所看到在外面的眾生的形象,其實就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生的眾生的形象。六祖另一件引人入勝的趣事是「自序品」第一的二僧談論風旛的故事,二僧中「一曰風動,一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當時「一眾駭然」。現在我們了達了心相空間的理念後,就知道世界萬象的變化,無一不是它們對應於我們心中的形象(心相)的變化。二僧說風動、說旛動,都不是最正確最切實的說法,因為他們對「風」與「旛」及「動」與「靜」都有過份的認定與執著,而只有說自己相對應的心相在動,才是最真實的敘述。

2.簡談修佛之道:修佛成道其實就是在探求人生的奧秘以及宇宙萬象的究竟真理。我們了知心相空間的理念其實就是在修一心三觀的假觀。當我們知道所有相皆是虛妄之後,我們需要求真,就要離開假相;妄念不生,就是在修空觀。又因為空觀仍有空相,要更進一步求真,不為空相所局限,所以空也要離。最後空假雙離,即是在修中觀。待空假都能雙離,不為任何一法所限,即得大自在解脫,即是成道。《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倘若我們能知妄、離妄,離假、空諸相,即得成就。

3.結論:科學是在追求現象界的真理,佛法則是追求現象界及超現象界(世出世間)的究竟真理。在現象界的部分科學與佛法是並行而不相違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從幾則簡單的光學實驗導引出心相空間的理念,而且這心相空間的理念是直接與佛經所述的內涵相契合的。但如果要追求世出世間的究竟真理,這就不是科學的目標,在科學裡就不談了,這是屬於本體的部分,應該是科學的哲學所研討的範疇。但當代哲學的探討方法常以思維邏輯為它必要的工具,這與佛法離言絕思、實修實證的方法大不相同。我個人覺得如果哲學家及科學家能夠共同參與佛法上的實修實證,且證到無上解脫的境界,再來回饋哲學及科學,則人類文化幸甚!


 





主持人
王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