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從心開始
索達吉堪布
大家好!今天和這麼多“慈慧”基金會的會員聚在一起,我心裡特別歡喜!
我看大家和我一樣,也很開心。其實人生是需要一種快樂的,我們一起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本來就是快樂的事,不珍惜的話,可能輪回中也找不到什麼快樂了。
今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開這個年會,一方面大家見個面,一方面也總結一下這一年來我們所做的事情。對於未來的規劃,我們的基金會如何運作,這些具體的事宜,我想相關負責人員會跟大家說明的。
在昨天的慈慧晚宴上,他們請來了一些著名的歌手、演員,還有企業家,也總結了這一年我們走過的歷程,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深深感動了。其實說是一年,但嚴格來算,還不到一年。不到一年的時間,對一個基金會而言,只是剛剛起步,也做不出什麼值得宣揚的貢獻,不過,從無愧於心、無愧於世人的角度,我們還是做了一系列的事情。
能做到這些,一方面是因為有相關部門的管理、支持和監督,另一方面,則與諸位的發心以及任勞任怨的利他實踐,是分不開的。沒有一定的動力,我們要走到今天,要做出這樣的事情,是相當困難的。當然,以後的路更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不能驕傲,也不能停步,一定要不斷地向前走。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理念。
那麼,今天我要跟諸位“慈慧人”分享的,就是:作為一個大乘行人,利他,是我們最根本的方向;而付出,應該從心開始。
一、什麼是“慈慧”
首先,我講一講“慈慧”的意思。“慈慧”是我們的會名,也是我們的宗旨,以前我說這是“慈潤萬物、慧耀千秋”的意思,其實也是說,我們“慈慧人”作慈善,既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
說到慈悲,不僅要慈悲“我的家庭”、“我的民族”、“我的國家”、“我的世界”乃至整個人類,而且要慈悲所有的生命,要用慈悲心滋潤萬物,這就是“慈潤萬物”。在這樣的理念下,單單維護人類的做法,顯然是過於狹隘了。因此,我們“慈慧人”要善於拓寬心量,讓慈悲心不受局限,盡可能地讓它延伸至無限,直至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的一切生命,這才是“慈”的真正內涵。
今天會場裡寫著“慈者愛、慧者行”,這個說法也很好,因為“慈”就是一種“愛”。不過,這種愛不是世間人的“我愛你、你愛我”。世間人的“愛”,實際上是佔有、控制的意思。如果說“我愛你”,那就是“我要控制你”的意思;問“你愛我嗎”,其實也就是問“你想不想控制我”——開個玩笑!但不管怎麼講,這也是小愛,不是大愛。真正的大愛,是無條件地給予幫助,無條件地為他人拔苦與樂。而且,這種無條件的付出,是對一切生命的。
所謂智慧,是指能洞察一切萬法的現相與實相的智慧,而且是永恆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說今天還用得上,但明天就被淘汰了,隨後消失無跡了,不是這種。它是在2500多年前,從佛陀那裡傳承下來以後,現在可用,乃至千秋萬代、世世代代都可用的智慧。
一旦我們有了這種智慧,用它攝持慈悲,慈悲就不會流於世俗之愛,不會障礙自己、束縛他人,只會給一切眾生帶來恒久的利樂,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說“慧耀千秋”。
總之,“慈”與“慧”相輔相成。一個人只有慈悲而沒有智慧,慈悲就容易偏墮,有時候就沒有力量,就像斷了手臂的母親,她見到自己的獨子被水沖走以後,只有哀號,卻沒辦法救護。只有智慧而沒有慈悲,那這個智慧很可能轉成邪慧,就像有些人會造原子彈,但造出這些東西來,卻害了很多的人。他有沒有智慧呢?有智慧,但這種智慧對眾生是不利的。
因此,我們“慈慧人”既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這就叫“智悲雙運”。
二、慈慧人行為要隨順世間
我們有一首《慈慧歌》,每個志願者都應該會唱。嚴格來講,守持戒律者是不能唱歌跳舞的,但在特殊的日子裡,這些不僅不遮止,而且是一定要做的。
因此,作一個“慈慧人”,就應該有智慧,既要瞭解大乘的教義,也要善巧為人處世,在什麼場合該穿什麼、說什麼、做什麼,這些都要清楚。對人類、對社會有利的事情,我們就應該做,而做的時候,也應該隨順當時的環境、隨順世間的人,只要不違背大的戒條,在人前有些行為稍微放鬆一些,也是允許的。
一般來講,佛教徒平時不能打扮,不能做這、不能做那,有很多的約束,但在某些情況下,隨順他人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些大的場合裡,該打扮的要打扮,該化妝的要化妝,該穿的漂亮衣服也要穿上……這樣會給人一個好的印象。
否則,你在皈依前還是很正常的,甚至是成功的,但皈依了以後,因為要修“出離心”,要“知足少欲”,所以頭也不梳、臉也不洗、妝也不化,穿的也是破破爛爛,一下子變得特別寒酸,這樣也就過分了。
一個人太寒酸了,到了單位的部門裡會出問題,呆在家庭這個“部門”裡也會出問題,這樣反而給你的學佛帶來了違緣,久了以後,不但修不上去,甚至連善心都放棄了。因此,該做的要做,該隨順的也要隨順。
我在香港的時候,看到那邊的佛教徒就很懂得這一點,當她們出入一些場合的時候,都要化妝修飾一番,看上去很莊嚴。昨天的晚宴上,好多志願者做得也很好,平時朴樸素素的,但昨天也穿得光彩奪目,一入會場就讓人生信:“哇,這個人多有氣質……”人就是這樣,你能吸引眼球,別人對你的印象也會有所改變。
因此,我們佛教徒以後也不能太落伍了。只要你內心對三寶有信心,對佛法的正見不退轉,外表上隨順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以前我講《入菩薩行論》第八品時,天天說人的身體如何如何不乾淨,不要打扮……後來很多居士就不買新衣服了,甚至不洗臉、不刷牙,最後身上都臭了,和社會格格不入。其實這也太偏墮了,應該適度地隨順世間。只要不是故意為了引起別人的貪心,不過於放縱或者傲慢,適當地打扮打扮,也是可以的。
三、付出就是得到
總之,我們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做慈善。
而在做的過程中,我們的理念要調整好。作為一個大乘行者,我們為眾生做事,實際上是自己得到了一個修行機會,而這個機會是對方給的,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他。
不過,很多人還是老想法:“我是志願者,我資助貧困大學生,他應該記得我;我去養老院看望老人,老人應該感謝我……因為他們是受益者。”其實,從純粹的利他思想來看,真正的受益者,是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付出的時候,應該滿心歡喜,而且不圖回報。
你們都去過養老院,看看那些孤獨的老人,當你對他微笑、對他說一句關心的話、給他一個擁抱時,因為你的真誠關懷,老人們內心的喜悅無法言喻,而他們從此對我們佛教徒,也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
現在已經是老齡社會了,老人是最孤獨的一群人,雖然物質條件都還可以,但他們的心裡卻非常空虛。我看過你們的一些視頻,有個志願者問一個老人:“你最希望的是什麼?”老人說:“我最希望的,就是家人給我打個電話,聽聽孩子們的聲音……”
可是,孩子們天天都很忙,顧不上自己的父母,甚至連打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而我們去跟他們說說話,給她們梳梳頭,這不也是菩薩的行為嗎?當然,你們回頭想想,這種真心的付出,其實對我們自己來講,也是一種難忘的體驗。
有人可能會想:“那我的聞思修行,跟做這些慈善會不會相違呢?”
當你認為這是一種壓力,把它當作一件其他的事,跟修行不相干而且你也不想幹的事,當然會相違。但是,如果你想到眾生的痛苦,想到去承擔他的痛苦,這就是修行。《入行論》、《現觀莊嚴論》裡都強調,用實際行動利益他眾,就是菩提心;而菩薩除了利他之外,也沒有其他的事情。
因此,不要把利他當成壓力,其實利他是大乘的精髓,而菩薩生存的意義也在於此。
在座的有些已經是志願者了,有些將來會加入,但我說心裡話,我對“慈慧”比較耽著。我這次來,可能學會的其他人有看法,但我早有準備,一年前我就跟相關負責人說過:“希望大家都積極參與,這樣年底可以跟大家聚一聚,見個面。”
當然,見個面也不算什麼,但這是一種表示,在聚會的過程中,大家可以彼此鼓勵。今年是這樣,明年也是如此。
我希望諸位對慈善事業,都能自覺自願地參與,不要輪到自己了,就覺得與聞思衝突,與家庭的事務衝突……其實,一年中參加三四次,家裡人肯定會給你這個自由的。如果一年連三四次的自由都沒有,那你的家庭不就成了一個“小監獄”了嗎?所以,這些想法只是藉口而已。
還有人說:“修行才重要!”
修行的確重要,但是在一年365天當中,其他時間你都可以修行,只拿出短短時間做些利他的事情,用實際行動真正去做,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總之,今年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比較圓滿,希望今後不要鬆懈,要繼續努力!
四、利他是快樂的來源
其實,在去年那樣的環境中,我們“慈慧”能存活下來並不容易。
我們三月份成立,六月份就出現了“郭美美”事件,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的捐款都以50%的幅度下降,七八月份更是下降86.6%,整個社會對慈善都失去信心了。但在那樣的形式下,還有志願者加入我們,很難得。
當然,人類還是需要慈善的。而慈善中的“公益”理念,既是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是我們佛教的精神。這些精神希望人人都快樂,然而,快樂的來源,實際上是一顆利他的心。
我們都知道,不丹是一個幸福的國家。2006年,在幸福指數的排行榜上,不丹位列世界第十三,而在亞洲是第一。為什麼這個國家的幸福指數這麼高?因為它全民都信仰大乘佛教,而且,知足少欲是他們的普遍認識。後來日本興起了“不丹熱”,他們也想學不丹,想過那種清淨、快樂、安寧的生活。
不過,對大城市裡的人來講,要學那種生活也許有點困難,但利他是可以學的。學佛的人有利他心,不學佛的人也可以利他,就像在今天的志願者中,就有很多的非佛教徒。作為非佛教徒,你們來加入這個慈善隊伍,我們非常歡迎!
你們不一定非要學佛法,學其他教義也可以,我們的心很寬廣,不會以自己的宗派、教義來約束你。只要你是來幫助眾生、饒益眾生的,我們都歡迎!
一個饒益眾生的人,當你授人以玫瑰時,花香就留在你的手上,這不是一種快樂嗎?你和他一樣快樂。很多志願者都有這種體會,每次參加活動回來,哪怕只幫助了一個人,都覺得生命非常充實,非常有意義。
我本人也是一樣,翻山越嶺去很遠的一個貧困大學生家裡,瞭解情況並給予了資助以後,回來的路上雖然很累,但心裡非常歡喜。
如果你沒有參與過,還不瞭解這種感覺,那你可以想一想:我們自己是有吃有穿了,是快樂了,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很多,為了他們的快樂,我們也應該參與慈善,應該以自己的付出來饒益他們。
每一次的付出,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其實慈善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修行的機會,它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讓你究竟成就的因素。當你有了這樣的認識,並且每次都能從心裡付出的時候,相信你的生活一定會有很大的轉變。
時間差不多了,我也沒什麼講的了。今天機緣很好,我們給每人贈送一個加持品——釋迦牟尼佛的像。
這尊佛像,一般情況下是不給的,以前給一些特殊的發心人員發過,而今天的話,來的人才有。平時不參加志願活動的,這次來不了,所以也就得不到了。如果有人抱怨的話,你們就告訴他們:“堪布說了,不要抱怨。如果你想要的話,就來參加,下一次還有機會。”這樣善巧地激一激他們,讓大家共同參與慈善,也是有意義的。
五、對慈慧人的期望
那麼,我們共同的目標是什麼呢?
一方面是求解脫,應該用短暫的人生儘量聞思修,如果因為發心或工作的壓力,而放棄佛法的學習,是特別可惜的。我這次來,雖然是以慈慧的工作為重點,但我向來重視聞思,這一點你們是清楚的。而且,360天當中,你們多數時間都在聽法,所以,在這裡我只是提一提,希望“慈慧人”不要放棄聞思,尤其要多修心。
另一方面,慈善的事也要做好。有人要退,找人代替也好找,但是,對你個人來講很可惜,因為這種利他的機會很難得,即生中不一定有第二次了。你們看看現在受到利益的眾生數目,就知道了,你想要參與進來,還是要有福報的。
尤其是骨幹人員,我希望你們長期地做下去。像臺灣以及國外的很多慈善機構,他們的骨幹人員都是十幾、二十幾年地做,我也希望能有這麼一班人,至少是十年、八年一起做。這樣既有經驗,也有成熟的智慧,很多事情做得好。
當然,做事過程中也許會有一些困難,有一些痛苦,但這是正常的。而且,為了眾生受點苦,也是有意義的。
總之,機會難得,希望你們不要今天來、明天退,當你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之後,就一定要拼命地做下去。像這樣利益眾生的事業,在你離開人間之前,都值得堅持。非常感謝大家!
主持人:我代表全體志願者感謝您!這種感謝難以言表,謝謝!
很多志願者為了表達對您的一份感恩,都帶來了鮮花。現在,就請一位志願者代表大家為您送上鮮花——
|
主持人 |
索達吉堪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