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5/01/13 NPO  編輯部 報導

第九世嘉華多康巴(康祖仁波切)台灣弘法之旅-康祖仁波切

「超越生死 活出自在」講座 2015/2/5  PM:7:30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輪轉,也是我們人類無法避免和必須面對的課題,當死亡與臨終來臨之際,你的反應是惆悵與不安?還是極端恐懼或悲憤?死亡,頓時成了切身體會,不論是個人或是家屬,生死別離之時,如何讓自己或是病者能安心的走,面對死亡的態度可以更從容,更有尊嚴!嘉華多康巴仁波切將親授「超越生死 活出自在」講座,從阿彌陀佛的悲心祈願,引領你在健康時要選擇活出美好人生;即使到了可預期死亡的生命末期,也能坦然面對死亡,讓自己有機會跟親友好好相聚、遺愛遠行。

本網堤供相關參考文章

生死自在 祈竹仁寶哲

編者的話

  漢地一向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形容,可見佛教的阿彌陀佛法門之深入民心。在漢傳佛教中,以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為信仰及修持核心的淨土宗,更可說是各宗派中弘揚最廣泛的一支。

  近數十年來,藏傳佛教由於種種因緣,得以在漢地迅速弘揚起來,但由於對藏地佛教的缺乏瞭解,不少人誤以為淨土宗及藏傳佛教(即所謂的密宗)為兩種截然不同而對立的信仰體系。

  本書依據大藏寺祈竹仁寶哲於1998、1999、2000及2002年在福州、加拿大溫哥華、馬來西亞檳城及香港先後所作之四次淨土法門口授開示合併編輯而成,其中內容包括了淨土概念的介紹、生死過程與六道輪回講解及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日修、睡修及遷識法門導修教授,堪稱一部彌陀淨土法門學者與行者的“寶典全書”。

  這本佛法著作,既能為讀者提供一個對淨土信仰理論基礎的全面瞭解認知,亦能為有心修學者提供全套完整無缺的實修要訣,更可說是一部堪能整合藏傳佛教及漢地淨土宗思想及實踐的論著。

生死及中陰過程

  作為佛教徒,必須瞭解生、死、輪回的情況,這十分重要!不論你是否佛教弟子,我們都想免於痛苦。但若要無苦,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苦及苦的來源,生起了欲脫苦之心後,再學脫苦的方法,否則斷不可能達到脫離痛苦的境界或目的。只心想脫苦而不作出行動,是不可能有功效的。有些人以為僧尼不知世間苦,甚實僧尼才是最知苦的人,因為我們天天都在研究痛苦的迴圈及其起因。

 

  六道輪回是苦的迴圈。我們一天尚在六道之中,便絕不可能躲過痛苦的攻擊,完全無自由可言,只能被無明、煩惱及業力牽引,一次又一次地經歷生、死、中陰、再生、死、中陰……這樣的無盡痛苦輪回,無法出離而得享受自在自主的境界。

 

  生是今生輪回的起點,亦是上一輩子之中陰期的結束。現在我們先講一講生的過程。

 

  生

 

  在六道中,生有胎、卵、濕及化這四種方式,例如人是胎生的,鳥類則是卵生的。

 

  佛陀曾經開示過《佛說入胎經》。這部經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的,但卻與現代西方醫學觀點極為吻合。

 

  經上說,在父母交合時,父精母血的混合體就如一個水果,上一生的中陰身心識見今生父母交合便投胎于此父精母血中,平均住母胎中八個月加二十六天,但實則長短不一。於過往生中不善業重者,極可能住於母胎中九個月、十個月乃至十一個月,自己感到異常痛苦,而母親懷胎亦十分痛苦,甚至連出生過程也不順利。

 

  一旦心識投于父母精血中,今生的生命便告展開,生苦亦告開始。由於心識已進入了父精母血中,這便是一個具足地大、水大、火大及風大元素及發展生長潛能的生命。在胚胎形成之初期,只是像一點乳酪質的半固體,漸漸才發展成一尾小魚之形。在第二個月,它發展成似一隻龜的形狀。在第三個月,胚胎像一頭小豬。在第四個月,它像一頭獸類的身形。到了第五個月,其體形已近似人形。由第六個月至出生,胎兒漸次發展出肢體及各種感官功能。在肢體長出時,胎兒會感到痛楚,這些都屬於生之苦。事實上,一旦心識投生於胎內,不但生苦已開始,就連老苦也宣告開始,並且更有病苦。在母親走路、躺下、飲食熱或冰的物品時,胚胎都會感到痛苦。這時期的胚胎,感官雖未完全完成發展功能,但仍有知覺,就似是我們在夢中感到痛苦之情況一般。

 

  含有心識的胚胎,在正常情況下,具備了四大元素。這四大元素,是胎兒正常生長的主要構成力量。地大令身體有質感,如果它有所缺乏,胎兒成長及出生後會有皮膚等方面之缺陷。水大與體液分泌有直接關聯,若有所不足,便會有血液迴圈方面的問題。火大與身體內溫度調節有關,是生長的動力。風大是四大元素中最重要的一員,少了它胚胎便發展不出四肢。如果胚胎缺了四大中之其一,雖仍可發展生長一陣子,後來便會夭折。如果四大具足但其一有所缺損,則胎兒出生後會有先天病。人的高矮胖瘦,雖然也受後天的影響,但先天性的四大平衡組合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如果地大在四大的組合中偏強,胎兒成人後多會較為高大強壯。火大偏強,成人後會體胖及多汗。風大偏強者,長大後多會有較大的眼、牙及鼻,手腳也會較長。

 

  現代有不少人爭辯有關墮胎的道德性,如果以佛教來定義,墮胎便是殺害一個生命,其果報與殺一個成人沒太大的本質分別。不論社會風氣及輿論流行什麼觀點,作為佛教徒,不殺生是要做到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就別無其他可爭議之處了。

 

  到胚胎住母體期滿時,便會誕生,嬰孩會感到像被擠入窄窄長長的隧道中再被硬擠出來。出胎後,嬰兒對外在陌生的環境會感到十分畏懼驚惶。

 

  由出生至成人間,我們的母親最為辛勞。故且在佛教中,敬母是十分重要的修持。由於母恩深重,我們若略為忤逆母意少許,便馬上積下了極大的惡業。

  死

 

  不論醫學科技如何發達,也不論我們服用多少保健品,除非能解脫自在,否則誰能不死?雖然人們都不想死,但事實是在這大事上我們完全沒有選擇。一旦投生了,我們一輩凡夫便註定必死。在佛與菩薩的眼中,我們凡夫是最幼稚不過的了。我們對生死大事毫無決定的權力,卻反而天天在對瑣碎小事營營役役終生。

 

  如果我們能預知死期,尚且可以計畫一下,但人永不會知道死神何時會來臨,有些人能活到百歲,但大部分人只活那幾十年就死了,甚至不少生命只活三年、四年或十多年便夭折。在世上,能辦完所有想辦的事、計畫好了而無憾地死去的人有多少個?大多的人,死時都有許多未竟之事及未遂之願。

 

  在死神來臨時,即使我們把世上所有的軍團來護持,也保護不了自己。就算世上所有最高明的醫師會診,也保不了命。最後,我們只好無奈地孤獨面對死亡之路,所有窮一生積取來的金銀財寶、名利、朋友都幫不上忙。作為佛教徒,我們常常思及死亡及無常,並非消極之心態,而反而是策勵我們積極修行的一種動力。漢人對談及死亡有一種忌諱,認為這是不吉利的。西方人也不喜歡談及死亡,認為它是個令人不快的話題。其實,不論你如何避開這個話題,有一天你必會死亡,早一點對它有深入瞭解,反而會令你有所準備。

 

  現在衲講一下死亡的過程。從外在上來說,不同修持境界的人,在死時都不外乎是斷氣而已。但從亡者之內在來說,不同境界的人在死亡時則會有不同的主觀體驗。

 

  對最上乘的行者來說,他們死時並不經歷痛苦及恐懼,亦不必經歷中陰期,直接便成就佛果。中等的修行人,死時雖經歷中陰,但能把中陰階段轉化為修持,所以仍能有多少的自主能力。一般的修行人,死時或許尚能把平生修持利用起來,所以痛苦會略小,轉生亦可能不會太差。平素從不作善或修持的人,死時則多會有極大的恐慌及身心痛苦。今天我們所講的死亡過程描述,主要乃針對後二種人的死亡過程來說。

 

  對凡夫來說,臨終時往往都會感到很大的恐懼及不安。在四大元素分解的過程中,他們會幻見多種令人恐慌的幻象,身體也會表現出外在的變化。

 

  世間上的萬物,都由地、水、火、風這四元素所組成。人體亦如是。在臨死時,體內的四大元素會分期衰退,其伴隨之機能亦隨之喪失。

 

  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融入水大元素。此時身體會變瘦凹陷,皮膚失去光澤、手腳乏力、眼窩凹陷、鼻樑扭曲變形、視覺開始失靈、舌齒不靈及全身萎縮頹廢。在此時,就像大型機器中的主件失了效,導致整個系統慢慢停下來一般。臨終者此時感到猶如身體沉入地下一般,心中見到如陽焰的徵兆。在此階段中,生前曾作大惡業的人,或會幻見山崩地陷之幻象。如遇到這種情況,師友應向病者提醒:“這只是幻境,你不必怕!”平素多作善業及有修持的人,則不會見到可怕幻象。

 

  跟著下來,唾液及鼻水等液體開始乾涸,血液循環系統亦漸漸衰退失調,聽覺亦開始失效,將亡者會見到猶如煙霧上升之內徵兆。曾作惡業者,此時或會幻見身處海嘯或巨浪之中的可怕幻境,親友亦對他溫言安慰如前。

 

  然後是火大元素失效而融入風大元素的階段。火大是體溫調節的主要因素。在它開始失效時,體溫會開始失去。生平中善業重者,體溫從下身開始退卻變冷;多作惡者,則會頭部先變冷。此時嗅覺亦相繼失效,心中現起猶如螢火蟲或火星四飛的內徵兆,多作惡業者或更會見到如身處大火之中的可懼幻境。在遇到將亡者大喊:“救火呀!”的情況時,親友應如前所述地在旁安慰:“這些只是幻象,你不必驚怕!”

 

  在風大失效時,味覺開始失效,呼吸短促雜滯,最後病者吐出一口濁氣,便停止呼吸了。在此階段中,臨終者心中會現起燈火閃爍之內徵兆,生前多作惡業者或會感到身處狂風之中的可怕幻境。在斷氣後,由外在上來說此人已經死亡,但其實其死亡過程尚未完畢。此時亡者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皆已失效,粗顯的官能心識活動已停止,與外界不再有溝通交流,但心識卻仍然存在於細微的狀態中。

 

  有很多人問衲:“臨終捐贈器官,是否會為往生者帶來惡果?”這是不可能的。依因果定律來說,善心只可能帶來善果,斷不可能帶來惡果。依醫學來說,在斷氣後,亡者之感官已失效,手術並不會令他感到痛楚。再者,作為大乘佛子,能夠救助別人,根本是義不容辭的善行。對此問題,大家不必懷疑。衲本人亦參與了答允臨終捐贈器官的計畫,而且也常常鼓勵弟子共同參與這種一等的善行!

 

  修遷識法的行者,應該在四大相繼失效至斷氣之間的時候進行遷識修持,把握在風大融入心識的一刹把心識拋射去淨土。如果自己修得不錯,就不必別人的相助。如果自己修得不算很熟練,此時若有自己的上師從旁引導是最好的。如果遷識成功,亡者將不會經歷餘下來的死亡過程及中陰期。不修遷識或遷識未成功者,則要經歷死亡過程中的白、紅、黑三階段,然後進入中陰期等待因緣成熟而再次投胎於六道其中一道中。

 

  對凡夫來說,於風大融入心識、呼吸停止後,就只餘細微心在運作。在此時,他人的佛法引導開示也已聽不到了,心亦不會有善與不善心的區別,故此繼續由師友為其作開示的意義不大。如果是修內密法的亡者,此時卻是正要忙著把畢生修持用於一時的忙碌時刻。

 

  心識在斷氣後,會處於極細微的狀態,漸次經歷白、紅及黑三過程,最後體驗一種近似空性體驗的階段。

 

  在死亡的最後一刹,心識會離開心間而出體,這便是死亡的真正定義,亦是今生完畢、中陰期開始的時刻。心識由頭頂或發線位置離體者,回轉生於天界之中;由眼出者,當生為人;由鼻或耳出者,生為“非人”;由口出者,生為餓鬼;由性器出者,生為畜牲;由肛門出者,則轉生於地獄中。在西藏傳統中,親友或師長會在亡者頭頂輕觸一下,這正是為了希望亡者心識從頂而出的緣故。

 

  以上所說的,是針對描述漫長的死亡過程而說的。在橫死意外的情況下,以上過程會在一彈指間便相繼完成。

 

  中陰

 

  在今生的死亡與轉生投胎之間,有一段過渡時期,這時期叫做“中陰”或“中有”(藏文bardo)。

 

  中陰身並非血肉之軀,而是一種細微的心識身。並無實質可言,其形體是下一生將轉生之形相,例如下一生將生於畜道者,中陰身形如畜相,但卻無身影或足印。將生天界者之中陰身,色如金或白色,行走時是如飛行上升般的;將生為人之中陰身,其色為金而平行移動;當生於地獄者之中陰身,其色如焦炭,倒立地行走;將生為餓鬼之中陰身,身如水色,倒退行走;當生為畜者,身如煙色,行走姿態與畜類相同。有關中陰身之形相,在不同的經論中有少許不同之觀點,以上所說的為格律派中較被普遍認同的說法。

 

  中陰身的神智多會浮躁焦慮。當生於善道者,於中有期間神智會較為清明;當生惡道者之中陰身,神智則會混鈍。

 

  中陰身因非物質身體,故此亦不能飲食實質物品,只能以氣味為食,或於有人作熏煙供養法時可得受飲食品以活命。

 

  不論生前有瞎眼等生理缺陷或否,在中陰期間,中陰身皆六根具足,而且更自然會擁有一些神通,例如說類似天眼的眼神通及隨念刹那間便能到達所想之處的神通等等。然而,這類神通,並不同於佛陀之神通,也並非修持所得之神通,而純屬業力所生之神通。剛才說中陰身可以隨念而即達至所思之地點,但其中有兩個地方是中陰身不能穿越的,一是佛陀成道之金剛座道場(注:即現今印度中部菩提伽耶之菩提樹下),另一為當受生投胎之母胎處。除此之外,中陰身不受任何山、石、河、海等地理環境所障,可以自由穿行。有時候,中陰身會流連於生前故居,但親友是看不到中陰身的,而且因為人類身上有氣味,中陰身無法太親近,從而令心中生出很大的悲傷。

 

  雖然中陰身有類似天眼的神通,能見到許多凡人眼睛見不到的東西,但中陰身相互之間卻不一定能見到。同類的中陰身可以互相見到,但不同類者互相是見不到的。我們凡夫的肉眼,亦看不到中陰身。常常有人說自己夢到或見到已故的親友求索供品,這些只是一些鬼道眾生幻化的把戲,藉以騙取飲食,並非真的是自己已故親友的中陰身或其“鬼魂”。不同類之中陰身所見到的景況並不相同。當生三善道者之中陰身,所體驗到的是悅意的景況,天色有如月夜;下一世當生惡道者,中陰期間經歷猶如黑夜之景況,而且會見到鬥爭不絕之情景。中陰身或會見到三條可怕的深淵及聽到如山崩、海嘯、火燃爆裂及烈風吹動的可怕聲音。這些都並非客觀的景況,而是生前貪、嗔、癡三煩惱之幻相及四大元素顛倒而幻化出的。此時,亦可能會見到如鬼王等魔眾追打,或各種美女前來獻媚。這些都是自己內心的幻相及業力所現,並非真實的景況,只如夢境一般,但對中陰身來說,它們卻十分真實。

 

  中陰身的週期,至長亦不超於四十九天,這是一般的情況。在某些例外的少數情況下,中陰期亦有可能更長。中陰期間,中陰身每七天便會經歷一次類似死亡的經驗,然後又換一個中陰身,直至有因緣投胎為止,但一般來說頂多也不過會換七次中陰身。有些眾生的中陰期極為短暫,有些則維持較長時間。在此期間,親友或師長代為佈施、供養、超度及修善行,仍可改變其下生轉世地點。此外,由於中陰身心識極為明瞭,對佛法引導極易接受,此期間由大師之輩以法力攝召其前來開示,是極為有效的。遷識或度亡之事,以與死者有法緣或血緣關係的大師為最有效用。但如那洛巴等一代宗師者,則不論有緣與否,亦可輕易地為亡者度脫。

 

  在四十九天內、一旦遇上適合的因緣時,心識便會再度投生,其中陰身便告結束。投生的過程有許多種,例如有業緣當墮寒地獄者,便會遇熱而心欲得涼,便感召生於寒地獄中;當生熱地獄中,因為感寒而欲得溫暖,便投生於熱地獄中;生前喜殺生者,幻見有獵物在前,趨前時卻不見獵物,中陰身於怒心中死去,心識投生於父精母血的混合體中。

 

  總之,中陰身的目的地是六道輪回中的其中一道。在未講解六道的情況前,衲先說一說利益臨終眾生或已故親友的一些方法。

 

  如何利益將亡或已亡者

 

  常常有人問衲:“如何能利益將死及已死之親友?”現在衲趁此機會,略為講解一下。

 

  人在死後之去向,固然取決於今生及過去生之業力,但死時的心念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人一生積極行善,但于死時偶發嗔心,下世便墮入三惡道中;有些人一生作惡多端,死前卻偶發一善念,便轉生於善道。這些情況,與因果定律並不矛盾。死時之一念若力大,堪能引發過往之業力馬上成熟,以致直接影響死後之轉生,而別的業因並未被引發,只好留待未來轉生才成熟結果了。由此可知,死時的一念十分關鍵性。

 

  在親友垂危時,我們應盡力為他的病房佈置得平靜、舒適及合意。在房中,不應放能令將亡生起執戀心或嗔恨心的物品,也要避免令他生起任何執戀或憤怒。在這一點上,有例外的情況,譬如說將亡者極欲觀看他的執戀物品,例如財寶首飾等,不讓他看反而或許會令他在煩惱或嗔恨心中死去,就只好遂他的意讓他看。在房中,不論這臨死的人是否佛教徒,只要他不抗拒,宜放彌陀或其他佛陀的圖片,讓將亡者見到佛的形相。這樣會對他有極大的利益。如果他是佛教徒,可放彌陀或他所畢生信奉的上師及本尊形相,讓他覺得有安全感及生出敬信心。我們沒必要把病房佈置得像一座廟似的誇張,只需在乾淨處及將亡者目光所及之處放一張佛像即足夠了。

 

  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替將亡者喂服觀音甘露丸(mani rilbu)或宗喀巴甘露丸(migtsema rilbu)等法藥或泡過此等法藥的白開水。這種法藥,對生者有加持健康的作用,對將亡者則有令其下生不墮三惡道的功德,所以多服無妨,亦可放在小護身盒內讓將亡者佩戴於身上。如果我們有幸得到密法砂壇城之彩砂,或佛陀及祖師舍利等,亦可放護身盒內讓將亡者佩戴。以上所說的物品,由於其殊勝加持力,可令不論是否信佛的將亡者,下生得到較佳的轉生。

 

  在房中,所有來訪的人應切記避免哭泣、歎息或在臨死者面前為家產、後事等爭吵,否則會令他生起嗔恨心,對死亡及未來轉生十分不利。如果將亡者是平素有修持的人,可由其上師或同門助念其平素念誦的法門,例如為修淨土者助念淨土願文、彌陀名號或其咒等;為修觀音法者,則念其平素慣誦之六字大明咒或大悲咒等;如平生修上樂金剛或金剛瑜伽母法門者,則助念本尊咒或《八句贊》等;如平素對瑪哈嘎拉護法有信心者,則可挑護法贊文助念……餘此類推。如果將亡者平素雖信佛,但卻並未專修任何法門,則可助念皈依偈、三十五佛及藥師七佛名號、大明六字咒、十一面八臂觀音大悲咒、彌陀咒或其名號等等。總之,助念的人最好是病者信任的人,助念的內容以病者平素慣誦的為宜,若無則誦彌陀咒、觀音咒及皈依文等共通的經、咒、佛號或願文,令其聽見或勉力隨誦。此外,我們尚需注意聲音是否令將亡者生嗔。如果誦聲太嘈,令他感到不適,則宜小聲助念。如果並無不妥,則宜朗聲誦念,令將亡者字字都聽得分明清楚。對那些懼怕死亡的病人,我們不宜提到“死亡”等字眼。但如果臨終者早已有心理準備而並不抗拒,我們則可以引導他放下執戀、安心地準備面對四大分離及中陰之過程。在四大分解的過程中,如果能由熟悉此過程的上師在旁引導,將會對亡者有大利益。此外,我們可以用《菩提道次第廣論》或《妙法蓮華經》輕輕觸及將亡者之頭頂,這亦有不可思議之加持。

 

  在呼吸停止後,亡者之心念已轉入細微心之狀態,對外在之聲音已無接受之能力,故此對其所作之引導開示可以停止,但不妨繼續為其持誦佛咒等。

 

  在親友死亡後,我們可以用上述之密法本尊壇城彩砂、觀音甘露丸、宗喀巴甘露丸、舍利聖物或印上各種咒之經文放在其屍身上。如果屍身以火葬或土葬處理,這些聖物我們不必取走,盡可留在屍身上作為加持。

 

  有些人習慣在親友死後,為他上香及獻花,其實這並無太大意義,對死者亦無具體利益。我們在死者生前善待他們,這是最好不過的。在親友或父母身後,才在屍身前獻花,有什麼意思呢?為亡者立牌上香,也一樣並無意義,亡者亦得不到好處及幫助。已故者之心識在一段短時期後,便會再度輪回,為他們設立祖先牌位並無作用,他們亦不可能得到我們之供養物品。有些人迷信於已故者報夢索求供品或由靈媒召來已故亡魂通話,這些都只是“非人”的把戲,並非真的是亡者在說話,我們不必迷信於這些民間風俗。也有些人把祖先的骨灰供起來或放在寺廟內上香,這樣做對祖先只會有害而毫無利益,亦並非佛教的正確做法。要幫助新亡者,可以延請僧眾誦經及供僧、代為供養三寶及禮請有德大師代作遷識或各種中陰引導開示。此外,我們亦可自己為新亡者或已故親友修持熏煙供養法門(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I》),這樣亦會對他們有利益。

 

  在見到有昆蟲或畜牲臨終或屍身時,作為大乘佛子,我們也應盡一點力量去幫助它們。對將死的動物,我們可以誦念彌陀名號或咒、觀音名號或咒、皈依文及其他佛陀名號等。它們雖不明白人語,但我們若在其耳根種下佛名及佛咒之種子,對它們將來會有大利益,這也是我們法佈施之修持。此外,我們亦可用觀音甘露丸等法藥泡水,讓畜類服用或灑在它們未死或已死之身體上,令其得到加持,下世不墮三惡道。

 

六道輪回迴圈及脫離此迴圈之方法

 

  前面已經略為提過,在一個人死後,會經歷一個叫“中陰期”的過渡,然後再次輪回。輪回的範圍是在六道之內,亦即天道、人道、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及畜牲道。在天、人及修羅道三者中轉生,痛苦為較少,所以它們合稱為“三善道”。地獄、餓鬼及畜牲道中,痛苦極大,所以它們合稱為“三惡道”。

 

  我們並不能自主選擇轉生往哪一道,也並無一個天上的主宰決定我們的死後去向,而是無奈地由業力及煩惱所主使投生的。因應我們過往身、語及意所作的業因及外緣成熟,我們會投生於某一道中。作善業者於善業因緣成熟時,便感召三善道之轉生;惡業因于因緣成熟時,便感召惡道轉生。這只是概略之情況,其中各道之各別受生因緣不同。六道輪回,是一種因果之自然定律,並非一種賞罰制度,也並非上天的安排。不論你相不相信因果及輪回,這定律一樣運作,絕不因你的不相信而變得不存在。

 

  地獄道

 

  在六道之中,以地獄道之痛苦為最甚。

 

  “地獄道”只是一個統稱,其實它可被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四大部分。除孤獨地獄外,其他地獄均為眾生之集體共同業力所創造的。造作最重惡業者,會投生於地獄道中,經歷幾十萬億年才有可能離開此道之苦。

 

  地獄道的眾生,並不由母胎或由卵而出,而是化生出的。

 

  在八大熱地獄中投生的眾生,受著各式各樣的大苦。在有些熱獄中,眾生會互相砍殺,但卻不死去,只能經年累月地忍受不斷被殺害之痛苦,完全無法出離。在其他獄中,眾生會被燒至七孔冒煙,或被肢解,又或被放入熔銅中煮至皮開肉爛。這些都是過往之惡業力成熟時,所幻化出來的慘況,苦不堪言。

 

  在八大寒地獄中,有情眾生受著不同程度之寒苦所逼,甚至會被凍封僵立幾百億年之久,卻因業力未盡而不會死去。

 

  其他地獄的各苦,衲就不在此詳述了(注:參考法師著作《生死之輪》)。總之,地獄道是六道中痛苦最大的一道。

 

  餓鬼道

 

  餓鬼的痛苦比地獄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來比較,餓鬼的智力比畜牲為高。

 

  餓鬼道的眾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會生下幾百個鬼子。生於餓鬼道中的因緣,除了共通的不善業外,亦特別與不肯施捨助人、偷盜或見難不救之業因有關。這一道中的眾生壽量不定,有的餓鬼壽命可長達數萬年,長期受著因不善業力而感召之痛苦果報。

 

  地獄道的眾生,以我們凡夫的眼睛是見不到的。餓鬼道的眾生,則可以用肉眼得見。餓鬼散居於不同的地方,有些也散居於人間的世界。在人間的城市中,不太可能有餓鬼道的眾生流連。但在曠野中,有時晚上會見到火球或火光,這就是在黑暗中流連的餓鬼口中噴出的火焰。

  餓鬼大多承受著在黑暗中流連而饑渴不堪的痛苦,同時也被其道中勢力大者欺壓。它們可被區分為外障鬼、內障鬼及飲食障鬼三大類。

 

  因為過往業力,外障鬼經年遭遇種種外在的障礙,令其不得進食。它們的肚子很大,永遠不會吃飽。它們的腳卻十分幼細,猶如快斷的乾柴枝般,幾乎承受不住身體的重量。在遠遠見到有食物時,它們只好跌跌碰碰地勉力向前走近,但當接近食物時,由於其業力之緣故,食物便會變為各種不能吃的東西,飲料也會化為痰、膿血或尿等不能飲用的液體。此外,外障鬼一胎便會生下多個鬼子,而且鬼子母的母性極重,愛子如命,偏偏卻找不到足夠食物來照顧子女,徒增痛苦。

 

  內障鬼的口噴烈火,喉如針孔般小,所以即使成功覓得食品,也無法下嚥。就算在能咽下食品時,這些食物入肚後,不但不令它們感飽,反而會令肚如火燒,痛苦非常。

 

  飲食障鬼凡見食物,食物即變火焰、武器或種種不能供食用的東西。在餓鬼望向一條河時,整條河便會乾涸,令其不得解渴。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可思議的情況發生呢?這是因為餓鬼道眾生之業力罪重而福報極低的緣故。同樣的一杯水,由於不同的業力及福報,天界眾生、人間眾生及餓鬼便會見它為不同的東西。天界眾生見水為美味甘露,福報略低一籌的人類見杯中的是平平無奇的一杯水,但餓鬼卻見它為膿血!客觀上來說,這杯水仍然是一杯水,但因應不同眾生之業力及福報,它各別對不同眾生顯現為不同的東西。

 

  欲幫助餓鬼道眾生,我們可以修持熏煙施食供養法(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I》)或小施法等等。透過佛力及咒力之加持,行者可以令熏出的煙或所施的水變為救度餓鬼的飲食品,從而解除它們的痛苦。

 

  順帶一提,有時我們聽民間傳說人死會變鬼,這些鬼仍與死前樣子一樣,長期流連在生前故居,這是不正確的民間迷信,而餓鬼道的眾生與民間傳說所描述的鬼並不同。

 

  畜牲道

 

  相對而言,投生畜牲道的眾生是三惡道中受苦最少的。

 

  畜牲道的眾生,居住在陸地上的少,居於海裡的為多。從最小的昆蟲到鯨魚及大象等,都屬於畜牲道的眾生。此外,還有例如龍族及大鵬金翅鳥等我們並不常見到的動物,也都屬於畜牲類別。有些畜牲壽命只有一天,也有些可以壽命長達多劫。

 

  只要我們觀察陸地上的畜牲,便可略為明瞭此道的痛苦。在野外漂泊的動物,長期捱受寒、熱、饑、渴、被獵殺及相互啖食之苦。被人類畜養的動物,則被勞役、鞭打,更被宰殺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樣苦不堪言。

 

  地獄道及餓鬼道的生命,因為大苦而無暇修持佛法。畜牲道的眾生,則愚昧無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無從修善。這其中只有極少數的畜類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業力消盡而另一過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為人。大家想一想,我們這一生中殺生多少次了,這就會導致無數次於三惡道中輪回,萬劫不復。

 

  人道

 

  眾生因不善業而投生於三惡道,而因善業而感召生於三善道之果報。在三善道中,生於天界之福報最大,修羅道次之,人間則再次之,但人間卻是最適宜修持佛法的地方。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歸納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對老、病及死苦,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瞭解。對於生苦,我們或許不太明白,亦無法記起自己在母胎內乃至出生過程所經歷的痛苦了。在母胎內的近九個月間,嬰兒所受的痛苦很大。雖然我們現在記不起了,但這不代表我們當時沒有感覺。在出胎時,嬰兒所受的苦更大。在出生後,我們連少許保護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若不是父母的守護照顧,我們可能只會存活幾分鐘,便會被野獸吃了或者冷死、餓死了。

 

  老苦並非單單指老年之苦,而是指從入胎開始逐步走向死亡之苦。如果我們能活到老年,這種苦則更為明顯。在年老時,我們的身體機能衰退,走多幾步路也舉步為艱,胃口也不好,臉上的皮膚變得像猴子似的,有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來。在五濁惡世年代,年輕人不懂敬老,老人益發感到自己不受歡迎。這老苦就像一個小偷,不知不覺間便把我們的青春偷去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來說,老苦包含了身心之苦。對通曉佛法的人來說,心上可以不覺苦,視老化為一種自然的事,但肉體上的老苦,則仍然無法回避。

 

  病苦分為外在及內在病患兩種。外病是如胃疼、癌症及肺病的種種病患。它們最大的威脅也不過是致死而已,影響力只及今生。內苦是貪念、嗔恨及愚癡等煩惱。因為它們能驅使我們的身、語、意作出如殺生等種種不善行為,致令禍延長至無量劫的未來多次轉生受可怕的痛苦果報,所以它絕對比外病嚴重。如果我們今生患了嚴重的胃病,不過是受幾年苦,頂多也不過是病至死亡而已。但如果我們生起強烈的嗔心,這便會令理智失常,甚或因而出手殺生,這便結下了多生多世短壽及投生於三惡道的因緣,萬劫不復。這一連串的多生苦報,亦只源出於一念之嗔。由此可見,心病是極為可怕的。

 

  有關死苦,並不單指死亡時肉體所承受之痛苦,而且包括到時伴隨之恐懼及不安。這些我們剛才在討論死亡過程時已詳說了,在此不再重複了。

 

  在人間投生,除了上述四苦外,還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及五取蘊苦。這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述,衲現在也不多說了(注:讀者亦可參考法師著作《甘露法洋》)。

 

  修羅道

 

  修羅亦稱為“非天”。他們的福報很大,與天界眾生相去不遠。生於此道中的眾生,於過往生中的善業力大,卻因其嗔恨的習氣,而並未能生於天界,只能以這種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投生。

 

  修羅道的眾生嗔心及妒忌心極重,常常與天界之眾生作戰,但往往大敗而返,被打至遍體鱗傷。這一道的眾生雖然福報、壽元及智力俱大,但卻因其嗔恨心而並不快樂幸福。

 

  天道

 

  天界分為欲界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天。

 

  在欲界天中,享福及壽元是很大的,沒有像人間的生苦、老苦及病苦。欲界天的眾生,入胎時是男女一對一對地投生於天界的花蕊中的。在花開時,他們便以天男及天女的形式化生。在天界中,並不需日、月來報時,而以花開花合為一天。這一道中的眾生一生享樂不盡,有一個佛經中的故事與此有關。在釋迦如來在世時,他有一個弟子叫“舍利弗”(梵名Shariputra),佛教中著名的《般若心經》便是為他而說的一部經文教法。這個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他有一位弟子叫“海生”。海生是一位在家居士,其職業為醫師,而且醫術十分高明,受著眾人的敬重。在海生出入時,由於其高貴地位,通常都騎象而出行。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師父舍利弗。由於他十分敬重自己的上師,他竟然不顧儀態地、連跌帶滾地由象背直接撲倒地面上向師父頂禮。所以,這個海生醫師,可說是一個敬師的模範。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卻死在其師舍利弗在生時。在死後,海生因其善業力而生於天界中。他的前生老師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為他說法教學。在見到前生為海生醫師的天子時,舍利弗正欲趨前向他說法開示,但這個天子只向舍利弗揚了一下手示意,便馬上繼續玩樂去了。這並非是因為天子不記得舍利弗。相反地,由於其業力,天子能清楚記憶其前生的事,卻因天界之樂實在誘惑太大了,以致他只能在一刹那間揚手向極為敬重的老師打招呼,便又迷失於極度的享樂之中。這個情況,就有點兒像我們在觀看極為精彩的電視節目時,親友來訪我們亦只會略為應酬一下的情形。我們仔細想一想,一位本來至為敬師的人,在天界中仍然抵不住誘惑,何況是我們呢?由此可見,天界雖為六道中福報最大的一道,但卻並非修持佛法的一個有利地點。正由於此原因,我們只求生於淨土中,而不求生於天界享樂。天界眾生壽元雖極長,但始終亦難免一死。又由於在天界投生時,他們的善業福報皆用盡了,下一生多投生於三惡道中。天界雖無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眾生在死前,一樣有極可畏的痛苦。在死前的一段時間,天界眾生會出現天人五衰的情況,例如其身上的花會枯謝、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來自然散發香氣之身現在發出陣陣體臭及身上開始流汗。于此時,其天界友人都會遠遠避開他,任由他一個孤獨地等死。由於天界眾生自然有神通力,他們能預見下生將墮惡道。我們試想想,我們不知下一生會投生何處,尚會怕死貪生。天界眾生天生愛乾淨,而且一生享樂,在預見將生為污穢的畜牲、地獄或餓鬼道眾生時,他們的恐懼是多麼大呢?!

 

  以上是欲天界的描述。至於色界及無色界天的眾生,情況雖不同,但他們仍然逃不出痛苦的結果,最終仍難免一死。

 

  在民間信仰中,有不少人信奉及供養天界眾生,以求幸運、健康及其他順緣。其實,天界眾生自身也難保,如何堪能作眾生的依怙呢!也有人祭祀龍族、土地及鬼類等等眾生,這也是並無長遠及實際利益的。

 

  以上已講完六道輪回的概略情況(注:詳細的描述見於法師著作《甘露法洋》及《生死之輪》)。總的來說,不論我們是生於地獄的最深處或享樂最大的天界,我們仍然逃不離痛苦,也未脫出輪回的迴圈,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經歷生及死。只要一天仍被無明、貪、嗔、癡等煩惱所主,我們就一天不得自在與真正的安寧。在想及六道之苦時,我們不可像背書般把各道之苦單單逐一背出,就如事不關己似的,而是必需生起覺受,猶如親歷其境一般。參思死亡及痛苦,是策勵我們修持的動力。有些人只喜歡自己觀自身為殊勝的本尊佛相及身處壇城淨土,但其實若觀自己身陷地獄而處於地獄火中,或許效益更大,因為這更能激勵自己止惡積善。也有些人以為偶爾打坐,什麼都不思考,便是成佛之道,其實參思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及六道之苦,才是真真正正的修持。

 

  我們自無始以來,不斷地輪回,不斷地經歷生與死的迴圈,從來未曾獲得永恆的安寧及福樂。如果想徹底地脫出輪回之痛苦迴圈,我們必須把這迴圈從根切斷。輪回的來源是煩惱與業力,二者中又以煩惱為主要元兇。在煩惱中,以貪、嗔、癡為主要,此三者中又以癡為主要元兇。在各種愚癡當中,我執是最根本的無明。故此,我們必須把我執去除,方能把生死輪回由根拔起。但到底如何才能根除我執呢?答案是我們必須依循佛陀的道路。佛陀並非天生就是佛陀。佛陀本來也是一個凡夫,與我們一樣由父母所生,與我們一樣有煩惱及缺點。佛陀透過修持,培養出菩提心,多劫以來積累了圓滿的福德及智慧,最終才成就了無上佛境。我們之所以仍是在六道輪回中打滾的凡夫,是因為我們並無菩提心,也並未積善止惡,反而樂此不疲地因我執而生分別心、以利己之心積惡業。這就是凡夫與佛陀間之唯一分別。佛陀雖有大智、大悲及大力量,但他亦無法以水為我們洗去罪業,亦無法把他的證悟傳予我們。佛陀所能為我們做的,不外乎是教導我們如何自己修持以斷我執。如果我們也想斷除我執,便要跟著佛陀所教的道路來修持。他所教導的種種法門,被稱為“八萬四千之多的法門”,但可被歸納為大、小二乘教法體系。小乘的修持者,先要體悟三惡道苦乃至六道之苦及其來源,以培養出厭離六道之心,以此作為動力,走上小乘五道之修持道路,最終斷除我執而證悟羅漢境界,從而脫出生死苦海。此乃小乘者的修持動機、目標及方法。大乘修持者,因見六道之苦而生欲求出離之心,進而延伸至不忍捨棄眾生、欲令一切有情眾生皆得離苦的心,為了這個目的而欲得圓滿能力來救渡眾生,所以他們欲求無上佛境。在生起這種基於出離心的菩提心後,他們踏上大乘五道,朝著佛境的目標進發。在修持的方法上,大乘又分為顯及密兩種修持。顯乘修持需經三大阿僧祗劫之久的時間,來積聚成佛所需具備的福德及智慧資糧;密乘則有即身成佛之殊勝不共方法。以上乃大乘者的修持動機、目標及方法。

 

 

淨土及其殊勝之處

 

  不論是大乘顯部教法的修行,或是大乘密部的修持,都需要有適當的修行條件或助緣。如果掉入三惡道中,是幾乎完全無可能修持的,甚至連“法”的名字也聽不到!就算生在人間,也不一定得遇正法及名師;在人間世界,又有很多不善知識,他們對修持之不良影響極大。譬如說,我們剛剛對佛法有了一點接觸,損友卻教我們去釣魚殺生,或說世上並無因果定律,或說殺生祭祀便可得天神賜福等等,很容易便影響我們的思想及行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們身邊的朋友全部心地善良,我們多半也會如此;如果親友及所住社會全都喜殺、不信因果等等,除非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業習氣十分強烈,否則我們多半也會變得與他們一樣。又即便我們遇上了正法,由於我們處於末法年代五濁惡世,往往只能作少許善因,但所作之惡因卻多不勝數,以致再下一輩子又是再次地掉入三惡道,百劫不得複出。我們現在雖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得以修行,但我們的壽元是不定的,而且十分短,頂多也不過是百歲左右。在無盡的輪回內,這一百年隻如閃電一刹即過,扣除了睡覺、吃飯等時間,我們尚余多少時間修行呢?在一生中,我們即使有理想條件而又有心修行,也沒有太多時間,轉眼間便會失去這個身體了。但是,一旦我們失去了這寶貴的人身,下一輩子便不一定有同等理想有利的條件來修持了,只要我們一天還在六道之中,便不可能保證自己常常有有利的條件以作修持。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上示現期間,曾經開示過很多個淨土法門。他不但講及了這些淨土的個別殊勝特徵及與眾生之因緣,也教授了往生於淨土之中的方法。這許多的淨土法門,全都屬於佛教的大乘法門範圍。

 

  這些淨土,是諸佛各別依自己的願力、悲心、神通、智慧及功德所化現出來的。

 

  淨土可分為三種層次: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及應化身淨土。法身淨土是唯獨諸佛能知、能到的境界;報身淨土,例如阿彌陀佛之報身土等,則唯獨很高修持境界之大菩薩能到達,我們一眾凡夫一時之間是不易指望的了;而應化身淨土,則是我們凡夫依照佛陀所教的特定方法及視乎因緣,有可能達到的地方。我們平時提到的淨土,譬如說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觀音的普陀淨土等,大都是在說這第三種淨土——應化身淨土,而並非指法身淨土或彌陀等之報身淨土。有些人會問:“到底是一定要消盡了業障,才能往生淨土呢?還是尚未消盡業障,也能以信念及願力而往生呢?”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明白三種淨土之間的分別,便很容易回答了。法身淨土只有在成就佛境時,方能說是達到了。報身淨土也只有大菩薩能到,就連境界較低的菩薩也去不到。而應化身淨土,則是我們憑著五力及出離心等,配合上佛陀的悲心,便就能順利往生,並不限於完全懺淨了罪障的大聖人方能到達。懺罪當然有利於往生淨土,而且還是必需的修持,但卻不能說必須完完全全地淨化了一切的業障,方能往生於極樂等應化身淨土之中!如果我們把三種層次的淨土混淆了,便不容易弄清往生的條件了。

 

  現在我們明白了三種淨土之分別,也知道一位佛陀便會有三種層次的淨土了。法身土及報身土這兩種淨土,與我們凡夫的關係不大,我們也就不用去想它們了。對我們而言,若能在今生死後,生於任何一個佛之應化身淨土,就已十分十分足夠了!跟著下來,我們繼續提到淨土時,就只是狹義地指諸佛之應化身淨土。

 

  在淨土中,是沒有苦的。以彌陀淨土為例,往生該土的人,都在蓮花中化生,而不經由凡俗的母胎出生。往生該處的心識,先會進入淨土的一朵蓮花之莖中,再上升至花的中心。這朵蓮花並不同於我們凡土中的蓮花,而是十分巨大的,連整個香港都可以納在裡面。然後淨土中的主尊阿彌陀佛,便會以悲心發出一道光明射向此朵花;花一打開了,你就已經在淨土世界中誕生了!這是往生彌陀淨土者的誕生過程,以我們世俗有限的觀念很難想像。總之,在淨土中化生,是不經歷生苦的。

 

  在淨土中,人人身放光明,現為十六歲的少年之健康身相,永無老苦。在那裡,不單不會有胃痛、癌症、頭疼等病,甚至連“病”這個字也不會聽到!在淨土,壽命是沒有時限的,永不會有死亡。在淨土中還有種種美麗得難以思議的景色,令生歡喜快樂。

 

  淨土的另一些特徵才是最重要的。在淨土中,我們不單不會有四苦等干擾修行,更完全沒有不善的因緣可挑起煩惱。由於沒有作惡業的外緣條件,就算我們想作不善業,也無法做得到!這些淨土中的一切環境及條件,是只利於修善的。

 

  我們修持佛法,先要依止明師學習聽聞,然後才在他的指導下作思及修的環節。在淨土中,就正不缺少明師教授我們,譬如在極樂淨土中,就是由阿彌陀佛親自作教授的。

 

  我們常說應當求生於淨土,是為著那裡有修持成佛的有利條件,包括明師益友、無苦與無煩惱等條件,而並非為了要享受淨土的福樂。在生於淨土以後,並不是就此休止,而是要繼續修持,在那裡漸次經歷大乘五道之果境,直至成佛。

 

  求生淨土的人,應以上述的動機作為發心,也即是說為了利益眾生而願成佛,而為了要有利條件來修持而求生淨土。我們隨個人之因緣和喜好,可以發願往生於任何一個應化身淨土,例如文殊大士的淨土等,並不一定限於要求生於極樂之中。在積聚往生業因及資糧時,我們因應不同之願生地點,修持之法門有所不同。但一旦成功往生之後,我們便可以由一個淨土到另一個淨土。它們之間並無疆界,到時只要我們起念便能達到。我們在某個淨土中修至大乘五道中的見道時,便會不經特別修行而成就各種神通能力。至修到大乘五道中之修道時,便有往訪任何應化身佛土之能力,可以到諸佛之刹土向他們一一學法。在此時,由於行者已有自主的能力,所以可以自主地選擇返回人間世界或六道中的任何一個地方投生,以利益有情眾生。這種行者,外表就像與我們一樣的凡夫,但其實有如污泥中的一朵蓮花。這種境界的投生,並不同於凡夫的輪回轉生。我們凡夫是無法自主的,只因煩惱及業力而無奈地、無選擇地在六道中投生。如果有選擇的話,大概沒太多凡夫會選擇轉生於地獄中吧?但不幸地,凡夫沒有絲毫的自主權。我們這些凡夫,投生並非出於自己選擇,所投生之因是煩惱及業力,所生地點是與業力相應之處。上述境界之有自主生死能力者,在選擇於六道投生時,其投生之因是對眾生的悲心,其投生地點是與他有緣之眾生所在之處。

 

  剛才已經說完了淨土之殊勝利益,我們當願發心往生其中。有些人以為發願往生淨土,是為了一己一勞永逸地去那裡享福,所以便以為這是自利的修持或小乘的發心。其實這十分錯,剛才已說過了,發心往生淨土是為了要成佛來利益眾生,並不把它視為修持的終點。這一點我們必須弄明白。

 

各個淨土之間的分別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曾經向他的弟子,描述了很多不同的淨土。今天在座的都是漢人弟子,我們西藏和漢人都常常會提到彌陀的西方極樂和觀音的普陀淨土,但在佛經裡,提及的淨土有很多很多,譬如在有關阿彌陀佛的經典內,本師釋迦牟尼佛就說過:“由這個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之間,有十萬億個淨土!”那到底哪一個淨土是最好的呢?其實,任何一個淨土都是好的、理想的往生及修行地點,否則佛陀才不會花唇舌去教我們發願往生在那裡面了!不過,因應個別眾生之根器及因緣,我們與各淨土之緣份是有深淺之分別的。我們個別會較易往生於某些淨土,較難冀望能成就另一些淨土。這並非淨土或諸佛之分別,只是我們個別與各淨土及各佛之因緣不同而已。我們不能說只有某淨土是最好的,或者說某法門是唯一殊勝的法門。如果有某個淨土是最好的,佛陀當年卻開示了這麼多的其他淨土法門,豈不是說佛陀在說廢話嗎?佛陀既開示了多個不同淨土之法門,其意思當然是說它們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了,所以我們並不能說某淨土絕對就最殊勝。

 

  以下衲將簡略地介紹一下幾個不同之淨土,說說其各別之殊勝。

 

  兜率淨土

 

  兜率淨土亦稱為“兜率內院”(梵文Tushita,藏文Gadan,意為“歡喜”),是補處菩薩駐錫的地方。彌勒菩薩雖然早已成就佛境,但為著眾生的利益,他示現為菩薩之相,駐錫在此淨土之中,待未來因緣成熟時便化生於人間,示現修行及成道的事行。

 

  兜率淨土位於宇宙中央須彌山頂的兜率天上方。兜率天是六道中的天界,居住其中的天界眾生仍然未脫出生死六道。但兜率淨土卻是佛陀的淨土,並不屬六道之內。我們格律派的初祖宗喀巴大師,便住於此淨土之內。為著這個緣故,我們格律派中有不少人發願往生於此淨土之中。事實上,也由於同樣的因緣,格律派傳承的修行人特別易於往生於這個淨土之中。此外,佛經中曾經授記說彌勒乃至宗喀巴大師將于未來在人間世界示現成佛及說法的事業。除了顯乘佛法外,到時他們有很大機會也會開示殊勝難求的密法。故此,發願學習密法的人,也適宜發願往生於此淨土之中,以與彌勒等結上善因緣(注:有關往生兜率淨土的方法之開示,見於法師著作《心生歡喜》中)。

 

  琉璃淨土

 

  琉璃淨土是藥師佛所化現出來的淨土,位於東方。我們提及藥師佛時,其實是指以藥師佛為主的七位佛。他們雖然各各有其所化現的淨土,但同時也都是琉璃淨土中的佛陀,所以他們被稱為“七藥師佛”,也有人把開示這以藥師佛為首的七佛法門的佛教本師釋迦牟尼加上,稱為“八藥師佛”。

 

  在本師釋迦牟尼住世時,曾經在印度廣嚴城(梵文Vaisali)向其弟子文殊師利大士開示七藥師佛及其琉璃淨土法門之殊勝(注:見《琉璃光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並說於末法年代五濁惡世,修行很難有成,但七藥師佛之法門反而特別容易相應,這是因為七藥師佛曾發下大願,要特別垂佑加持五濁惡世年代的眾生之故。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正是佛經中所描述的末法年代及五濁惡世。所以,由所生年代的角度而言,藥師佛及其淨土是最容易往生及相應的。假如我們各依個人因緣而並未發心往生於琉璃淨土,譬如說我們心欲往生於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為例,我們仍然適合多誦這七位藥師佛的名號或咒語,禮拜藥師七佛作懺及多向他們祈請,去祈求對五濁年代特別有悲心的藥師七佛,加持我們這些正處五濁惡世的人,能順利得生於極樂淨土之中。(注:有關藥師七佛及往生琉璃淨土之法門開示,見於法師著作《本尊海會①》中)

 

  極樂淨土

 

  極樂淨土(梵文Sukhavati,藏文Dewachen)是阿彌陀佛所化現出來之淨土,位於西方。這正是衲這幾晚要教授的主題,所以現在就只略提一下,較詳細的內容後來會講述。

 

  我們各人因為過往之業力及個別的因緣,可能會與不同的本尊及其淨土特別有緣,所以便會與某一本尊及其淨土容易相應,這是依眾生各別不同因緣之角度來說的情況。衲換一種方法來解釋:譬如說某甲於過往世中曾修金剛手大士的法門,某乙曾修時輪金剛的法門,甲就可能在此生中修持金剛手發願往生於其柳葉淨土最為有緣,而乙則易相應而往生於與時輪金剛有密切因緣的香巴拉淨土,但如果甲去修向香巴拉淨土或乙去修金剛手大士的柳葉淨土的話,就不見得特別輕易相應了,這就是“各別因緣”的意思了。由於阿彌陀佛曾發下四十八個大願,要令稱其名號者生於其淨土之中,修持彌陀法門是極容易有成的。我們在說這彌陀法門及極樂淨土極易相應時,是指廣泛的普遍情況,也就是說彌陀的淨土普遍來說最易往生。只要你有願要去,再積集少許往生其中的資糧,便肯定會生於極樂淨土,毫無疑問可言!其他淨土,則不是每一個都這麼容易往生了!這種分別,就好像我們想移民去某些國家很容易,而其他國家對移民則有很嚴苛的要求一樣的道理。我們又再作一個譬喻:日本是不太容易移民去的,但如果我們在此國家中有個直系親人,要移民去日本就比較容易申請,這便是“各別因緣”的譬喻。但極樂淨土則像我們地球上的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等國家,只要你符合一些不太苛刻的條件,任何人它都歡迎接受,審核批准“移民”的要求不高。

 

  不少人熱衷於跑去喇嘛那裡,求問自己與何本尊、何淨土有宿緣,這其實也是沒有必要的。我們所說的宿緣,是指在過往世中曾勵力修持的情況,這並不一定人人具有,而是特別指某些真的特別的修行人而言。至於一般凡夫,求生極樂淨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而因為普陀淨土與極樂淨土有密切關聯,求生於該土也一樣容易。又者,因為我們所生的年代是五濁惡世,往生琉璃淨土又有特殊因緣,所以這也是一個易達的淨土。還有兜率淨土也是我們特別有緣往生的一個淨土。其他淨土,除個人有特殊因緣外,可以說較為難指望了。

 

  由“各別因緣”的角度而言,剛才衲已說過,修持宗喀巴大師教法的格律派弟子,可說是又更加“特別地”與兜率淨土有緣。至於極樂淨土,我們也是特別有緣的,這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普遍地來說,極樂淨土本身就易往生有成,這是剛才解釋了的。第二個原因是極樂淨土與普陀淨土與漢族、蒙族及藏族人有極為殊勝的因緣,所以我們可見彌陀信仰在漢地及藏土尤其盛行。第三個原因是師承的關係:衲的根本上師是赤江仁寶哲大師,但衲卻是在年青時依另一位大恩上師——薩巴仁寶哲第二世——學習彌陀法門的,尤其是遷識法門要訣等重要開示。薩巴仁寶哲是拉薩沙拉寺昧院嘉絨堂的高僧,其學問深不可測。大師是為衲傳授比丘戒的長老,衲在第一次見到大師時便心生敬仰,所以常常私下向大師求法。大師的上一世(第一世薩巴仁寶哲)在年青時是一位農夫,但常常示現殊勝的宿世因緣,譬如說他在山洞午睡時,會有神秘的天女為他奏樂。第一世薩巴大師在出家後成為了一位權威長老,當年尋找十三世DL喇嘛轉世的重任便是由大師擔當的。此外,一代宗師帕繃喀大師(亦即衲的師祖)也是由第一世薩巴仁寶哲所認定的。帕繃喀大師後來對漢地有極大的影響,這些是你們都知道的了(注:法師是指帕繃喀大師之再傳弟子能海法師、法尊法師等在漢地大弘正法之史事)。這位第二世薩巴仁寶哲專修彌陀法門,最後在一九五七年佛誕前夕圓寂。在圓寂前兩周,大師便預知時至,對他的外甥(即衲的親教師)說:“有些人欲往生兜率淨土,但我則將到極樂淨土中住,四百五十年後才會再在人間轉生!”及“你不久將死……到時不必驚慌,我自然會前來接引你往生淨土!”大師以吉祥獅子臥姿勢入定五天,然後便示寂了。大師的外甥在不久的後來果然也圓寂了。衲雖然只是個內無德行、外無威儀的凡夫,現在還在裝著堪為人師的模樣,坐在法座上為你們作教授,但是衲的這位恩師卻是個修持彌陀法門有證、眾高僧長老一致認定為是極樂淨土乘願再來的聖人!衲這幾晚所教授的彌陀淨土法門,尤其是遷識法門,便是依大師之言教而講述的。在座的弟子如果能依法修持,在這彌陀法門的角度來說,便是薩巴仁寶哲的傳承後人。由於大師與極樂淨土之殊勝因緣,各位可說是與極樂淨土結上了極為特別的法緣!

 

  普陀淨土

 

  普陀淨土(梵文Potaloka)是觀音大士的淨土。剛才已說過,普陀與漢族、藏族與蒙古族也是有密切因緣的,所以我們很容易往生其中。剛才另外也提到,彌陀的淨土是所有眾生皆易成就的,而普陀淨土也一樣,因為普陀淨土與極樂淨土基本上是一樣的。為什麼說極樂與普陀淨土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呢?這是因為彌陀是觀音大士的上師。觀音雖然是普陀的主尊,但他同時也化現在彌陀極樂淨土中,作為彌陀的八大弟子之一。我們在寺院中有時會見到千手千眼觀音像或十一面觀音像,其頂上有一尊小小的佛面,便正是彌陀的面;衲注意到漢地佛教的觀音像,頭上也會刻有一尊小佛,這便是阿彌陀佛。觀音像上有彌陀的面或小像,正是表義觀音大士奉彌陀為師之意。在佛經中講述千手觀音的由來之部分,也有述及彌陀及觀音大士之師徒關係。所以,普陀淨土雖以觀音大士為主尊,但它在本質上與極樂淨土無異,就像是極樂淨土的一個“分支機搆”或“屬地”。我們不論是修持彌陀或觀音,也不論是發願往生極樂或是普陀,都是無分別的,二者可說是完全同一系、同一法門。觀音大士又化現為度母、馬頭明王、白財尊及瑪哈卡那等多種忿怒與寂靜化身,又有各種如千手千眼相、四臂相、十一面八臂相等等不同化相,各又有其分支傳承法門。修持這些中的任何一個法門,亦即修持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也等同于修持彌陀法門。彌陀的極樂淨土與觀音和度母的普陀淨土,除名稱與主尊各異,實際上可視作為同一個淨土!由於觀音是三世十方所有佛陀的悲心凝聚化現的形相,他的本質便是悲心,所以修持他的法門很易有成。此外,觀音大士曾于本師釋迦牟尼佛前發誓:“假若有人誦持我的名咒,臨終時諸佛將來接引,不論他想去哪個淨土,都能如願往生!”,所以我們就算不發願往生極樂或普陀而想往生其他淨土,仍然可以依仗觀音之悲心及協助!(注:有關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見於法師著作《本尊海會①》中)

 

  銅色山淨土

 

  銅色山有一點別於上述的淨土,因為它就在這地球上的某個地點,但它卻並非凡土,而是一個淨土。銅色山雖然處於地球上,但由於我們的業障所蒙蔽,我們即使去到了也看不見它。這個淨土,必須是修密法的行者才可以神通的方式到達。但是有些有特別善因緣的人,雖然仍然是凡夫,卻會在夢中到達這個淨土。

 

  銅色山在本質上與極樂淨土很類似,但它與西藏寧瑪派的後人較有因緣。很多修持蓮華生大師傳承的弟子,發願往生於銅色山之中,正如格律派宗喀巴大師傳承的弟子多發願生於兜率淨土一樣的原因。

 

  香巴拉淨土

 

  與銅色山一樣,香巴拉(藏文Shambala)國也是位於凡俗地球上而卻是淨土的一個奇妙地方。香巴拉實際上是一個有君主、有臣民的國土,而且它擁有極為先進的科技。居住于其中的居民乃至畜牲,其實都是有緣往生的修行者。香巴拉雖然是與我們同時處於同一地球上的一個實實在在的地方,但由於它擁有比我們更先進得多的科技,它的國民有辦法用科技隱藏整個國度,令我們去不到、見不到和不知其存在。這一點並非單只說我們凡夫業障所蔽的意思而已,而是指他們利用了與我們世界類似、但更先進的超然科技長期掩飾所在,連我們最先進的雷達及衛星系統亦無法察覺香巴拉的存在。香巴拉國與時輪密法有密切關聯,當年佛陀便曾傳授時輪金剛無上瑜伽密法予香巴拉國王。現任的國王,依經典推算的說,是香巴拉的第二十一任君王。依經典的預言,班禪喇嘛將來會轉生於香巴拉國,任其第二十四任國王。依經典預言,在由今推算的大約四百多年後,由於因緣成熟,到時我們的世界已無佛法可言,盡是外道的天下,但科技卻終於發展到能發現香巴拉存在的水準。屆時,我們世界的人會大舉進攻香巴拉,而香巴拉國則應此因緣反攻,最終統治地球,令正法(尤其是時輪金剛體系的密法)重新弘揚起來。

 

  菩薩的利生行為,是我們凡夫難以完全理解的,譬如說有一個人對很多生命構成威脅,菩薩便可能應緣而示現把他殺害的行為,但我們卻不知道菩薩把他的神識超度去了淨土。由我們凡夫的凡眼來看,這在表面上就看似菩薩把他殺了,我們甚至會非議菩薩的殺生行為,但其實這正是菩薩出於悲心,對其他眾生救助或利益的大善事業!我們當知道,菩薩利益眾生是自有其方法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他們會化現為將領等,示現如殺生及打仗的事業,實際上卻是出於悲心而應特殊因緣作的、對當時及當地的眾生有最終益處的行為!而且他們有能力令被殺的生命往生淨土!香巴拉國是一個淨土,居住其中的都是有因緣的修行者。在未來香巴拉與我們世界各國交戰時,香巴拉國民雖然是在示現著戰爭及殺戮的行為,但其實被殺的眾生,都被超拔於淨土中轉生!

 

  在古代的西藏,有一位格薩爾王(藏文Ling Gesar),當年曾統領大軍大戰各方。這位大王及其將領和軍人。全都是菩薩的人間化現。他們看似是在戰爭殺生,但卻並非以嗔心為動機,而卻是以悲心為動機的利生事業。在格薩爾王的年代後,這些將領軍人等便乘願繼續轉生人間,歷代不少藏地高僧便是他們的再來。在這些後來的年代乃至現在,他們知道應時與地的因緣,最能利益眾生的方式是開示佛法及以身言作教,所以他們便示現高僧大師之相,以這種方式來利益我們。在四百多年後,因緣又會再次變得很特殊,他們到時便再以軍人將領等身份化現,以不同的方式來利益這個世界。在西藏,出於佛經的授記等線索,人們基本上能追溯好一些高僧的前世為格薩爾王部隊中的哪一位大將,也知道這位轉世高僧(注:即某位仁寶哲之歷代轉世化身)於四百五十年後,將會任香巴拉國部隊的哪一崗位職銜。譬如剛才衲提過,班禪喇嘛現在以一位佛法大師的身份示現,且已以班禪大師之名轉世至今十一次(注:指班禪大師第一世至今之第十一世),但將來四百多年後,他便會以香巴拉國王的身份,而非佛法大師的身份,來利益世界。剛才提到衲的恩師薩巴仁寶哲,於五七年圓寂時自知時至,並自言將于極樂淨土住四百五十年,然後將再度乘願轉生人間,這便正是指他亦將應因緣轉生為香巴拉國部隊中的一員。

 

  清淨空行淨土

 

  清淨空行淨土(藏文Dhagpa Khadro)是金剛瑜伽母的殊勝淨土。由於金剛瑜伽母同時亦是上樂金剛壇城淨土的一員,所以清淨空行淨土在本質上與上樂金剛的淨土是一而非二。

 

  密法是只適合對顯乘教法有所根基的行者修的。它的殊勝在於其迅速成佛之道,這是顯乘法門中所沒有的。金剛瑜伽母的法門,屬於摩訶無上瑜伽密續中的母密體系,出自《上樂金剛根本續》。在末法年代中,修持上樂金剛密法較諸其他的摩訶無上瑜伽密法來得易。越是踏入末法年代越久,上樂金剛之加持不減反增。其他各種摩訶瑜伽密法固然也殊勝,但越進入末法年代越久,由於眾生福薄業重及根基薄弱不足,它們便越來越難以成就,但上樂金剛法門卻因特定因緣而反會越來越容易相應成就。修持金剛瑜伽母法門,與修持上樂金剛法門是一樣的,因為二者是同源、同體系的法門。

 

  這個淨土之特別之處是什麼呢?在這裡,是專門修持摩訶無上瑜伽密法之母密部體系的清淨道場。我們如果在此生中是修持這種密法的話,如果死後又能往生於清淨空行淨土中,便不用重新再從頭學起,而是接續此生中之境界直接修學下去的。唯一的分別是,在今生中如果你未有幸得遇明師,便只好向像衲這般的凡夫學法了,但在清淨空行淨土,卻是由本尊親自當師父的,不愁沒明師。此外,這個淨土不單只可以像極樂淨土等在死後神識往生其中,還有一種不共的法門,令行者可以直接連肉身也不留下便往生其中!在印度及西藏,不論是古代或現代,都有不少這個法門的行者修成這不共法門,死時連屍體也不留,連肉身直接往生於清淨空行淨土。這個淨土還有一種極為罕有的“人間代表”。某些修金剛瑜伽母法門的人,待在人間修至有一定成就時,便能遇到這些人間化現的淨土接引者,由他們帶著行者直接往生!此外,如果你修證此法門至證悟了“內淨土”的境界,即使還尚在人間,便等同處於清淨空行淨土之中。這種“內淨土”境界我們凡夫難以幻想,但清朝之乾隆皇帝的國師章嘉大師(藏文Changkya Rolpai Dorje)便在漢地五臺山佛母洞中(注:五臺山佛母洞為金剛瑜伽母聖地之一)證悟了這種境界。在他出洞後,所見到的世界已儼然是莊嚴的清淨空行淨土!他雖然當時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身處我們同樣身處的世界中,但其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與我們所見到的是完全兩碼事(注:有關金剛瑜伽母法門,具根基及曾受灌頂之弟子,可參考法師之英文著作《金剛瑜伽母生起次第教授開示》)。

 

  剛才衲已說過,我們並不能說某個淨土絕對就是最易往生或最理想的去處。一般來說,我們都與極樂、普陀、琉璃及兜率淨土有緣,但個別人亦可能與其他佛的淨土有不共的宿緣。大家必須視乎個人因緣、信心及喜好,自己決定發願去哪一個淨土。

 

  有人會問:“我又想修這淨土,又想修另一個淨土,怎麼辦呢?”這是不必要的顧慮。佛是不會妒忌你不專一而把你拒於門外的。諸佛也不會爭著要“搶”你去他的淨土裡。你喜歡修哪個或者哪幾個淨土都可以,這是沒矛盾的。但你自己要想一想,是否專心修好一個法門,會更有把握呢?如果你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改修另一個法門,這樣是很難有所成就的!這不是佛無能力,而是行者自己的錯失!不過,如果你同時修彌陀淨土、觀音淨土或度母法門,則不算是在修兩個或三個淨土或法門,這是因為度母乃觀音之其中一個化身,而觀音與彌陀是分不開的;普陀可說是極樂的一個分區,並非截然不同的另一個國度。如果你想往生彌陀淨土,但又想兼修藥師佛法門,這也很簡單,你修藥師法時,就祈求藥師佛加持令你易往生於極樂淨土便行了。在西藏,很多人都會這麼做,因為藥師佛答應過會特別照顧五濁時期的眾生,所以在此五濁年代,求他加持是特別靈驗的!

 

 

 

往生淨土之共通條件

 

  想要往生淨土的人,必須依大乘五力之修持。五力是白法種子力、發願力、對治力、串習力及祈禱依止力。為什麼稱它們為“力”呢?這是因為它們是把我們推上淨土的力量。不論我們發願往生於哪一個佛陀的淨土,都必須具備這五種共通的條件,否則斷不可能成功!

 

  白法種子力

 

  此即包括了任何能令我們生於淨土之因緣種子,譬如佈施、供燈、供香、供花、持戒、放生、造佛像、憶念佛陀和誦念佛名及咒等,而以這些善因全回向予往生淨土之目標。

 

  以上所說之善行,便是“白法種子”,但如果不善作回向或發心不正確,它們頂多只是生於天界或人間之因。故此,我們即使在供養一根短短的香時,也要回向予往生淨土這一目的,這便能積下一個小小的往生之因。

 

  正如一個富有的人,隨時便可以買張機票出國旅遊,但一個窮人則需努力上班,一點一滴地把錢存起來,到錢夠了才可以旅遊;同樣的道理,一些大修行人要去淨土是易如反掌的,但凡夫則必須努力積集一個又一個的小小的善因,把它們一一回向,才能有一天到達淨土。我們都是凡夫,大的修行我們是辦不到的,只好努力積集這些小小的因,積集得越多越好!在知道自己快將壽終時,我們更應廣作佈施及供養三寶,多積白法種子。

 

  發願力

 

  如果我們沒有強烈的心願要去淨土的話,又怎會有動力修持往生之因呢?所以,我們必須在心中努力培養這往生之大願心,經常至心猛力發願要往生於淨土。這種強烈的心願,是策發我們修持的一股動力。

 

  對治力

 

  在開示與淨土有關之五力時,對治力主要乃指見六道苦而願出離之心。

 

  如果我們有許多白法種子資糧,又有很大的願要往生淨土,甚至連修持也很不錯,但同時卻對六道執戀不舍,是很難指望成功往生的。一邊想要生於淨土,一邊又對六道不願放手,就像兩根繩索,一條由上而扯,但另一條卻在下面縛著雙腳,人沒可能跑得去哪裡!

 

  出離心並非限於指不想留在六道之中的心,而是一種靠參想六道苦、明白苦之本質,從而產生出怕苦、厭苦的這種實在的覺受。要生起這種覺受,必須依《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典著中所教,重複禪參地獄之苦、餓鬼之苦、畜牲之苦乃至三善道之苦等等,而且不是單單想像一下或讀一遍這些眾生之苦,猶如事不關己似的,而是要觀想身歷其境,至生起覺受為止。這出離心十分十分重要,因為它對治我們執戀六道的心。我們不能止於對出離心有少許認識便滿意,必須致力於培養出真正的、猛厲的出離心,否則便如縛腳之鳥,徒有羽翼卻飛不起來。

 

  在臨終時,我們更必須放下對親友、財產的依戀,否則即使淨土法門修得再好,仍如腳纏鉛球的小鳥,雖本有能力飛,卻始終飛不了多遠!

 

  串習力

 

  串習力是指對淨土及其法門之熟習。這是往生淨土的極大助緣,有了它便能不費力地輕易往生。

 

  衲舉些例子來說明:如果你十分喜歡某個人,你會在夢中也夢到他,或者清早乍醒,毋需經由任何人提醒,腦海中第一刹那便會想到他的形像;又或者你幾十年來都在工廠裡做同一個崗位,每天一上班你便能自然地工作,不需思索便能完美地做到該做的事,這便是熟習的功用了。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我們持續地思及淨土及所修持的淨土法等,便能在意念中熟習,在死時便能不費力地,因為長期習慣而自然能運用上平時的修持了。

 

  我們今天將講的彌陀法門,如果好好修的話,便能令我們屢屢串習。睡修法更能令我們即使在睡眠中也在想著彌陀,這也是串習力。在平時,我們常常想著彌陀及他的淨土,即使在坐車上班時,也在心中持他的名號或名咒,這也是串習力。

 

  祈禱依止力

 

  這是指對淨土的信心及對上師、佛陀等之依止心。以彌陀法門為例,此力則主要指對彌陀之悲心及力量有信心、對他一心依止、祈請他帶引我們去極樂淨土。這一力在平時必須培習,在臨終時尤為重要。

 

  不論是哪一個淨土法門,都必須依賴此五力而往生。這並非彌陀法門的獨特開示,亦非藏傳佛教獨有的理論。漢地也盛行彌陀淨土信仰,主要依誦念佛號的修持為具體方法,但始終來說漢地彌陀淨土信仰也離不開依賴這五力。西藏的宗派中,有稱為“遷識”的一種修持方法,很多漢人迷信它是往生淨土的保證和捷徑,其實修行哪會有捷徑可走呢?如缺乏五力,儘管你天天在狂喊“吽”、“呸”(注:上師指西藏遷識法之修持),也絕不可能往生淨土。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具足五力,以此作為往生的資糧盤纏,便斷不可能不往生淨土。故此,我們當知道,此五力乃一切淨土法門之最根本要訣。

 

  五力為自力。在一個人成功地往生淨土時,其實還有其他的力量因素牽涉在內,包括了佛之悲心、佛之攝召力、佛之加持力等等,這些是他力之因素。

 

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淨土介紹

 

  我們通常說,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淨土是最容易往生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彌陀曾發過四十八個大願,誓要利益我們這世界的眾生。彌陀的其中一個本願說:“如果有眾生聽到我的名字,想生於我的淨土,積聚功德,以回向予此目的,而不得往生者,我誓不成佛!”因為這些悲心大願之力量,我們只需略為配合,努力修持一下,便可輕易往生了。

 

  極樂淨土人人可去,不存在“歧視”。不論男、女、老、幼、僧、俗、聰明的、笨的、富的、貧的、有慧根的及沒有慧根的人,只要具備五力等“盤川”及願力,便必定能去到,來者不拒,亦永沒有人滿之患。

 

  若有人問:“極樂淨土在哪裡呢?”佛經中有說:“從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等句。這個方向,是權宜為了遷就凡夫的概念而說的方向。對得到了自在境界的聖者來說,他們一動念,一彈指間便已到達彌陀淨土了,並不受方向及距離所局限。此淨土是由彌陀之本願力、智慧、對眾生之悲心及其歷劫所積功德所變現出來的,藏名為Dewachen,即“無盡的樂”之意(注:漢地慣譯為“極樂”)。此土圓形而廣大,土地並非如我們凡土之有砂石硬地,而是平滑富彈性的大地。我們凡土的環境,有較美麗的景色,也有很不美麗的地方;即使景色再優美之地方,呆久了也會生厭而不再覺得值得欣賞。極樂的風景卻是完美的,而且永遠不會看厭。

 

  極樂中的山,都是由彌陀之智慧及功德化出的,並非如我們世界中的凡俗之山丘。那裡的石山,是由如琉璃等美麗的寶石所積成的。草山則遍地開花,地軟就如踏在沙發上一般。雪山則令到者清涼生喜不欲離開,卻不會令人凍傷或受寒。

 

  淨土中的園林,有各種美妙的樹,例如沉香樹、如意樹等等。在林中有各種顏色及品種的鳥;白色、黃色、紅色、綠色、藍色及彩色的都有。淨土中並無三惡道,這些鳥是哪裡來的呢?其實這些鳥並非如六道中的畜牲,而是阿彌陀佛之智慧所幻化出的。這些淨土鳥,會唱出和雅悅耳動聽的鳴聲,而宣說四法印等令人證悟佛法之音。

 

  園林中有瀑布、河川及小溪等,全為八功德水。水聲不但悅耳,而且也是宣示佛法之法音。

 

  淨土中的風聲,也是宣說佛法的妙音,不同於我們世界中的凡俗風嘯聲。

 

  衲在這裡解釋一下這種情況:佛陀並不同凡夫。凡夫說話時,必須用口來講,甚至要像衲一般求請翻譯員口譯一番(編者注:祈竹仁寶哲說法時使用藏語,當時聞法者為漢人弟子),才能令大家明白要說的話。在佛陀以口說法時,聽者不論坐遠坐近,都剛好聽得清楚;他的開示,眾人不必翻譯便能依自己方言聽到;開示的內容,人人依自己根機便會聽到適合自己層次的法語。以上說法,只是佛陀眾多說法方式的其中一種而已。佛陀有能力加持別人說出佛法,例如《般若心經》,便是佛陀入定加持舍利弗作問及觀音大士作答的內容。此經雖經由觀音之口所說,但實乃佛陀之開示。佛陀也能以神通令風聲、風吹樹動之聲、流水聲及鳥鳴聲等宣說法音,令聞者得悟正法。剛才述及淨土的風聲、鳥鳴聲及流水聲能宣示佛法,便正是這種情況。

 

  在淨土的多個角落,有各種寶池,就像游泳池一般。池上有亭閣,乃由諸寶石所雕砌成的,亭上有各種花蔓、羅網、吉祥飾物等等飾嚴,美麗得不可思議。

 

  淨土中處處有花,彌漫著香味。這些花在開完後便自行掉下,又有微風把它們吹走,在原地又再長出鮮花。這些花並非凡俗世界的花,它們單只一朵的直徑已有一百、二百公里闊了!如果我們以狹窄有限的心去想像的話,是根本幻想不出淨土各種細節的實況的。

 

  在極樂土的中央位置,有一株如意樹。此樹十分粗壯美觀,其前方為彌陀之宮殿。此宮由四種珍貴寶石所造,巨大宏偉非常。宮中大堂有一座由寶石雕砌、八隻孔雀肩負的說法寶座。寶座上是一朵蓮花,蓮心中央有一個月座,彌陀便坐在這月座之上說法。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便早已成佛。他是極樂淨土的主尊,也是這淨土中的導師。在極樂淨土說法的彌陀,是以應化身佛之形相出現的。他穿著比丘僧的三衣袈裟,作雙盤跏趺坐姿,身上具足了佛陀所有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等特徵。在法座的周圍,是眾多的聽法者,其中包括觀音、金剛手(注:即大勢至)、文殊、普賢、虛空藏、地藏、除蓋障及彌勒等菩薩弟子,及住在此淨土中的眾生。上述的八大菩薩弟子,其實早已成佛,而且各有其淨土,但在極樂淨土中,他們卻以菩薩身相及彌陀之弟子身份出現。彌陀在極樂淨土中,長期不倦地在孔雀寶座上說法,親自教導淨土中的聞法弟子。

 

  以上是彌陀淨土的簡略描述,大家也可以額外自己參考與彌陀有關的佛經。

 

如何才能往生極樂淨土

 

  現在衲開始講解修持阿彌陀佛、發願於死後往生他的西方極樂淨土的方法。這次開示的日修、睡修及遷識法門,並非三個無關連的法門,而是一套三支的法門。日修與睡修屬顯乘的彌陀法門,而遷識法則源自密法。傳統的儀軌都比較冗長,所以衲應求把它們的精華撮編成這三個略軌。學修者可以三種全修,亦可以挑其一或其二而終生修持。只要能好好地修其中任何一種,配合正確的信心、依止心、出離心。菩提心及五力等,便可以在臨終時輕易地往生。如果能把三種都修上,則可達到相輔相承的作用。我們常說修法應專心,而在這裡衲卻叫大家三法皆修,這其實是並無先後矛盾的,因為這三支法門只不過是同一位本尊、同一個法的三種修持而已。由於前二屬顯乘,而後者亦非嚴格意義上的密法,大家不需灌頂便可以修學。今天衲將授予此三法之完整講解及要訣。在聽明白了以後,大家馬上便可以開始依法修持了。

 

  任何完整的法門儀軌,均分為前行、正行及結行三部份。由於此三支法門為同一個法門,其前行是一樣的。衲將先教授這三支法門之共通前行部份,然後才逐一講授三法的分別修持方法。

 

 

阿彌陀佛法門之共通前行

 

  不論是大乘或小乘、顯乘或密法,任何的修行都必須具備前行、正行及結行三個部份,方可說得上為完整的修持。前行是指打掃佛堂、佈設佛壇、坐姿要求及在修持正行前的發心等等;正行是所修持之主體內容;結行是如法地回向等等。

 

  我們西藏人有一句老話說 :“初一錯,乃至十五”這是說如果任何事開始時不正確,後來所作的一切也都是徒然的意思。如果前行做得不好,即使我們很努力地修持正行部分,其效果是不大的。反之,如果發心等前行做得很好,動機十分清淨,又具足依止心去做,即使修禪定等正行時力有不逮,仍然會有很大的利益。有些人會說:“我們佛教徒要放下執著,沒必要理這些繁文縟節。”對!如果你已是一個達到極深境界的聖人,你的確可以不拘泥於表面形式,而只專注于主體之修持。問題是,我們不是大聖人或大行者之輩,他們的大修行我們是想辦也辦不到的,如果連小節也放棄不做的話,那我們還有什麼修行可言呢?我們西藏還有另一句話:“獅子能跳過深淵,小兔子別也學著去跳!”對大聖人或大行者來說,做不做這些前行小節,是沒有分別的;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分別可大了!如果我們無法效法大聖人的內在修持,卻又“不拘小節、不執外相”而不理會這些我們唯一能做到的修持,最終只會落得一事無成。

 

  現在衲開始講授前行的做法。入關修持與日常的修誦功課,二者之前行功夫是有點分別的。 俗家佛教徒與全職修行的人,做前行時也有所不同。今天所說內容,將會著重講述在家居士平時日常做修誦功課的前行功夫。 這裡所說的前行開示,絕大部份並非彌陀法門之不共做法,而是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前行。大家如果修其他本尊法門,一樣可以依這些開示去做,而且必須這樣地去做。

 

  打掃

 

  如果我們在家修行,便應在家中有一個修持的地方,在這裡安置佛壇,日常的功課也在這裡修誦。在西藏,一般家庭都會把最好的一間房建為一個小佛堂。在現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沒有這個條件,但可以在家中一個較清靜的角落佈設佛壇及修持。這個角落或房間不拘大小,但最好是比較能坐得舒適自在、較少外界干擾的一個地方。

 

  如果我們家中尚未有佛壇,在第一次安設時,我們固然要好好地先打掃一番地方。但即使我們已佈設了佛壇,在每次上座修持前,就算佛壇及修持地方十分乾淨整潔,我們仍要打掃一下。這種打掃並非單只為了去除外在的塵垢,而是一種具有兩重極大意義的前行準備功夫。

 

  打掃的外在意義是為對聖眾表示恭敬。我們在世俗生活禮節上,遇上有朋友或貴賓來訪時,我們必定會事先把居室打掃一番,以迎接來賓及表示尊敬對方。在每次修持時,我們都會召請佛陀等聖眾前來,所以我們應當事先打掃地方,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打掃的內在意義是,我們在清除外在的塵垢時,把這種功夫轉化成同時在消除內在心垢的修持。大家可能都見過寺院中的十八羅漢像吧?這十八位聖者中,其中一位名為“小路尊者”(注:亦譯為“盤陀迦”、“盤特”、“朱荼半托迦”、“周利盤特迦”等名,梵文為Chudapanthaka)。這位小路羅漢,本來是一個極為愚笨的和尚,就連一段四句偈子也背不懂,以致其他長老表示無法對他開示佛法。後來,佛陀釋迦牟尼親自賜他“拂塵除垢”這數個字,並命他去打掃寺院。小路在打掃時,怎麼也掃不完塵垢,在剛掃完左邊再掃右邊時,左邊又變回灰塵滿地了,在又打掃完左邊時,右邊又滿布垃圾了,這是佛陀故意以大悲心施展神通力所致的。就這樣地,小路只好不停地努力打掃,心中念念不忘“拂塵除垢”這幾個字,慢慢便把業障清淨了。有一天,小路突然心生一疑念:“佛陀命我掃塵,到底他是指外在的塵,還是指其他的什麼塵呢?”在思維此疑問後,小路便豁然開悟了,此時他的心中突然顯現了三段偈子:

 

  此塵是貪非土塵 密說此貪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貪欲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嗔非土塵 密說此嗔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嗔恚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這三偈的內容是說,“塵”並非指外在的塵,而是暗指心中的貪欲、嗔恨及愚癡,具智的人會摒除這些心垢,而精進地追隨佛的教法。在參思這三偈的意思後,小路竟然證得了羅漢之境界(注:此段史事可見於《增一阿含經》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

 

  在上述的歷史故事中,小路尊者依著打掃的修持,便證得阿羅漢之境界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曾親手打掃僧團駐錫之處。歷代的DL喇嘛宗座,也曾很努力做打掃之修持。如果以“大修行人不必執外相”的原因而不重視這修持,豈不是說自己的境界比佛陀及宗座法王更高嗎?有些人或許會以為這是修行前的準備,其實這打掃過程本身就是修持。我們凡夫一輩,在坐下來修的時候,也沒可能修得有多好。因此,前行修持及結行等,便更應被重視了。所以,我們萬勿輕視這種前行功夫。

 

  現在講打掃的方法。在打掃時,我們想著掃帚就是一把能切斷無明的證空智之劍,把外在的塵垢想為是一切不善及障礙等,在打掃時同時心中念誦“拂塵除垢”或以上之三偈,想著自己正在以智慧劍切斷不善與障礙,或想自己在掃清不善與罪障。我們亦可以依自己正在修行的層次,來改良這打掃之修持。譬如說我們正在修因果業力之道理,便可想著外在塵垢實為對因果定律之疑心;如我們在修菩提心,則把塵想為生出菩提心之障礙;如果我們主修彌陀法門,便可把塵垢想為是證得出離心之障礙、對彌陀及極樂之疑心、對六道之依戀心及往生淨土之障礙等,在打掃時便在心中想著正在把它們全部除去。在這樣改良時,我們也可以把所有清除的內容,加插在“此塵是貪非土塵……”偈句中,把文中的“貪”字改為自己主要想去除的內容即可。譬如說,如果我們難以對彌陀淨土生出堅固的信念,便可把文句修改為“此塵“不信”非土塵,密說“不信”為土塵……”等等,在打掃時念誦……餘此類推。

 

  上述的打掃方法,不單可用於上座前打掃佛壇等地,也可用在日常清潔工作上。如果能依此方法去做,則一切凡俗的清潔工作,都轉化為內心上之修持了。如果不以這心法去打掃,則清潔工作純為凡俗的瑣事,即使天天去做,境界也不見得會比一個清道夫高出多少!

 

  在每次上座前,不論佛壇是否有塵埃,我們都應以上述心法打掃一下佛壇及修持處。這種修持所用的“法器”,在傳統上是一把掃帚,但我們當然可以用現代之吸塵機等替代。在打掃佛像上之塵埃時,我們不應以手去碰摸,而宜用一束孔雀毛等扇毛,來輕輕地拂拭清潔。

 

  把修行之處打理整潔,有五種殊勝益處:

  1.令自心清淨;

  2.令他心清淨;

  3.眾天神歡喜;

  4.造集美麗因;及

  5.死後升天界。

 

  第一及第二種利益,是指整潔莊嚴的地方,會令自己及其他看到的人都心生悅樂。第三點中所說之天神,是指帝釋天及四大天王等。這些天神是仍處六道中的生命,但他們之中也有信仰佛法的,而且更會護持修法的人。由於他們是極有潔癖的天界眾生,如果地方不乾淨,他們是不太願意來護持的。此外,這一點也包含了令聖眾生歡喜心的意思。第四點是指整齊清潔能積于未來生有美麗形相之意。第五點是說,常常保持地方整齊清潔,能召引生於乾淨之地方,亦即生於天界等。作為淨土行者,我們並不希罕生於天界,但如果好好地發願回向,這一點就轉化為生於清淨佛土之因了。

 

  有關打掃之修持,其內義可以講得很深廣微妙,但今天就只好到此為止,大家可以自行參考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及柏繃喀大師之《掌中解脫論》等典著(注:讀者亦可參考祈竹仁寶哲著作《甘露法洋》)。

 

  佛壇

 

  這部份的前行,在第一次時是指安設佛壇,此後在每次上座前,便敬慕地觀視佛像一次以象徵式地滿足這支前行。

 

  佛壇不需太大,也不需有太多的佛像,最重要的是要佈設得依足規矩及莊嚴整齊。如果胡亂地把一大堆佛像堆在一個佛桌上,反而會生出罪業。我們安設佛壇,是要有聖眾之身、語、意代表物。這些物品,雖然並非真正的佛陀,但能令我們藉著觀看、敬慕及供養而生出功德。

 

  在挑選佛像時,我們應挑按照傳統尺度比例而造或畫的形相,而且要選令自己心中油然生歡喜心的,這樣會對以後自己日常觀看時很有益處。在請購佛像時,我們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譬如我們不應說“這個佛很醜!”之類的話,而應說“這尊像的工藝水準不高!”,以免在不經意間便積下口作之不善業。同時,在請購佛像時,若價錢不合,頂多去別處看便好了,不應說出像“這釋迦佛哪值這麼多錢呀?”一類的話。這些事看似是小事,但其實它們反映了我們是否真的視佛像為佛之代表。

 

  在現今的商業社會,市面上有許多製造不如法之造像,例如衲就竟然見過穿白衣的佛像等。挑選時,要小心留意其身相比例是否如法。

 

  在請購好佛像後,應當找寺院僧人代為裝髒及開光。有些人以為為佛像裝髒是西藏的傳統,其實不然。在佛經上,清楚教示了裝髒的材料、方法及其必要性(注:可參考《佛說造像量度經》等)。另外又有些人以為開光是指由高僧大德們“加持”佛像(注:上師原話為“blessing”),這是很荒謬的說法。即使是高僧大德,自己也天天在祈請諸佛加持。只有佛陀來加持我們,哪裡會有反過來由我們去“加持”佛陀的道理呢?所謂“開光”,其實是迎請勝住儀式,亦即依傳統請聖眾降臨住在像中之意。

 

  在開光以後,我們必須把佛像視為真正的佛陀,不應以世俗衡量價值之目光來對待佛像,譬如說買了個金佛像,就把泥佛像拋棄送走等等。我們也不應用手指直接觸摸像身。在非必要時,我們不宜移動佛像。在必要時,我們則應隔著淨布捧起佛像,而不應以手直接觸碰。在清潔佛像時,用一束孔雀毛輕輕拂拭就行了。有些人喜歡把把佛像供在玻璃盒中,這也是極佳的做法,可以防止佛像沾惹灰塵。但是,有些人卻又擔心佛像會呼吸不了或“吸”不到我們上香的供養等,又再畫蛇添足地在玻璃上切割一個“呼吸孔”,這卻是一種很無聊的做法。佛像代表了具圓滿力量之佛陀,又怎麼會窒息或因一層玻璃之隔而“吸”不到供養呢?這樣做只是反映了我們對佛陀之圓滿能力存疑。事實上,不論是佛陀或造像,都根本不需要我們凡夫所作之供養。我們作供,為的是自己積集成佛之因而已,並非為了滿足佛陀或佛像之需要。

 

  一個完整的佛壇,必須具備聖眾之身、語、意代表物。佛像代表了佛等聖眾之身。我們供奉的佛像不必太多或太大,但必須在中央最高位置放釋迦牟尼像,這是因為他是佛教的本源。為了代表諸祖師及上師,我們亦宜依所屬宗派而供一祖師像。衲是格律派的僧人,所以便供宗喀巴祖師;別派的行者,亦可供相關之祖師像。此外,我們也應供一本尊像。如果我們主修彌陀法門,便供一尊彌陀像或一張圖片。基本上,具備了本師、祖師及本尊像,便已具備了足夠的佛身代表,不需太多別的佛像了。除此以外,我們若喜歡別的佛像,也可以增供,但沒必要供太多尊。觀音、文殊、大勢至等菩薩像,應放在更旁側或更低一層的地方,不應與佛陀、本尊等像放在同高度之中央位置。若也供護法像,則應放在再低一層的位置。其他如世間天神、祖先、土地公等像,是不應放在佛壇上的。

 

  在佛像的右邊,亦即面向佛壇時我們的左邊,應安放一部代表佛語之經典。這部經典,可以用代表佛法最微妙義之《般若經》或涵攝一切佛法在內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專修彌陀淨土的人,供一部彌陀淨土法門之相關經典代替亦無不可。

 

  在佛像的左邊,亦即我們面向佛壇時的右手邊,應供一個小塔,以表佛意。

 

  有了這佛像、經書及塔,便齊備了佛眾之身、語、意代表了。一般來說,在嗔恨的狀態下所做之任何事業,只可能是不善業,絕不可能會帶來善的果報,但這其中有唯一的一個例外情況:即使是在嗔恨心中望到了佛像一眼,仍會有功德,這是由於佛之圓滿能力故。在嗔恨心中見佛像,況且會積到功德,何況以恭敬心去瞻視呢!我們都知道,佛陀有一位心子叫“舍利弗”。這位尊者在過去生中,曾是一位郵差。有一次,他在旅宿一破廟時,無意中見到過去佛的壁畫,便心生歡喜地發願:“如果我在未來能得見這麼偉大的人物多好呀!”因此發願,舍利佛便積下了成為釋迦本師身邊弟子的因緣。故此,我們勿說:“這些佛像我早就看熟了,何必天天再看?”這種話。在每次上座前,我們應以恭敬心瞻視佛壇一眼,或恭敬禮拜合掌。在日常見到佛壇時,我們也應恭敬合掌躬身。這些代表佛陀的物品,即使不信的人看到也會得益。只要不信佛的家人不抗拒,我們在家中設佛像等,對他們也有益。但如果他們十分抗拒,我們則應善巧地處理了。

 

  供品

 

  對諸佛、三寶作供養,能令我們得到廣大功德、積集成佛之資糧。

 

  供品分為實物及非實物供,亦可分為外、內、密及空性供養四類。在這裡,衲只講解與居士較有關連的外在實物供,這是指花、水、燈、食品及香等等供養。

 

  所謂“供養”,並不狹指在佛壇上放著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佛教徒應該在每頓飯前先行於心中作供。修淨土的行者,更應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想盡辦法來造善因,所以應在受用任何飲食前心中作供及回向。

 

  供於佛壇的供品,種類很多,凡是美好的東西都可以供養。最常見的供品是花、燃香、燈、水及食品。

 

  供花可以供鮮花、盆栽、幹花或假花都行。供花的因緣是于未來生能得美好的身相和面容,但如果把善因回向的話,這同時也是往生淨土和成佛的業因種子。

 

  供香的目的是以香氣供養聖眾的鼻根或嗅覺,所以必須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漢地流行的假電香。由於香供旨在供香氣而非煙霧,香爐不必放佛壇上,以免長期供香把佛像熏黑了反而不好。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無化學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聖眾當然不會受有毒化學香料所影響,但上供的我們卻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質之緣起不佳,所以必須挑無化學原料、無毒、對己無害之香料。供香時持香枝在壇前恭敬地發願,然後把香枝放在佛壇附近的香爐內即可。順帶一提,不少市面上的香爐印了咒字及佛經,這是很錯很錯的做法!佛經是拿來讀誦研學的,並非用來裝飾香爐或任何商品的,所以我們千萬勿買印有經文的香爐。

 

  供燈可令我們積下長壽及具智慧的因緣。供燈的關鍵是供於聖眾之眼根。只要燈光平穩、明亮而帶金黃色,即使供電的燈亦可,不必一定要用傳統油燈。如供油燈,要留意火焰應為無煙、明亮、不閃爍及呈金黃色。閃爍、帶黑煙及呈藍色的火光並不是好的燈供,宜改用別的優質燈油。

 

  水是一種很好的供品。最好的優質水,有八種特性,一一有其意義:

  1.涼——表義持戒清淨;

  2.甘——表義能得享百味食;  

  3.輕——表義身心健壯;

  4.軟——表義意念柔順;

  5.清——表義心明;

  6.無臭——表義無障;

  7.益喉——表義語妙;及

  8.養胃——表義身體無病。

 

  修彌陀淨土的行者,在佛壇上供的食物宜用素品,如水果等。食品必須是乾淨、新鮮的,不應把好的自己吃,快過期的才供在壇上。這裡所說的素供,是指壇上所放之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未能持素,只要吃的並非為己而殺的肉,則一樣可在受用前在心中供養。供完的食品和水,都可以自己吃用。

 

  以上介紹之幾種是常見的供品,但別的好東西一樣可以用作供養。供品的多少及種類不拘,但在乎是否清淨。所謂供品的“清淨”並不單指它幹不乾淨,而是指供養品的來源清淨及供養心態之清淨性,此二為供養的關鍵。

 

  以居士來說,如果供品或購買供品的金錢乃由殺生、偷盜、妄語等十不善業所得來,便是來源不清淨的供品,所以並非如法的供養物。如果要以殺生來換取供品上供的話,倒不如不供為佳,或者只供上一杯隨處可免費得來的清水也更好。

 

  對出家人及現今一些以宗教為職業的人來說,不清淨的來源除十不善業外,還包括五邪命。“邪命”的意思是“不如法的謀生手段”。第一種邪命是攀緣,即巴結施主以求取好處之意。以這種方法謀供品或生活,是不正確的,所以以此手法換來之供物,來源是不清淨的。如果是真心讚美施主而內心並非為了討好,則不算是邪命。

 

  第二種邪命是以暗示來求取利益,譬如出家人對施主說:“某某居士去年供養了我一大包糧食,對我幫助很大!”,而心中是為了暗示對方今年對他作供等等例子。如果並非為了求利而暗示,則不算是邪命。

 

  第三種是送于施主小禮物,以期對方回報以大禮。但如果送禮並非為了換取大禮之心,則不算是邪命。

 

  第四種是假裝好修行人以求供養,譬如說一個出家人平時很懶散,但一見有施主來,馬上假裝正在打坐或誦經,希望別人生敬而供養。當然,如果一個出家人平時也精進,或並非為了讓人供養而假裝修行很好,就不算作是邪命。

 

  最後一種是假裝有神通能力以求利,譬如說一個出家人根本無神通,但他對施主說:“我在定中見到觀音,他說如你不廣作供養,今年恐怕會有障礙!”這類的話。

 

  別人雖不知我們壇上供品的來源是否清淨,但我們自己會心中有數。如果要以五邪命換取供品的話,不如戒除五邪命而索性不作供,這樣反而會更令佛眾歡喜。

 

  有些人捐款或興供,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有財,或為了讓人說:“你真是個大居士、大慈善家!”等等。以這種心作供,即使供養許多錢,利益也極為有限。以求名利的心作供的人,作供後更可能因別人讚美等而致貪念更盛,這就比不作供更為糟糕了。此外,供養本來只取決於內心,而不拘多少,但本有能力者如為了吝嗇而只供少許,也是不好的。供養心之清淨,正是指作供時心中沒有這類吝嗇、後悔、不捨得或為求世間名利等心態。

 

  正確的供養心,是為了利益眾生而願成佛之心,亦即菩提心。我們是為了成佛,所以才作供以積聚成佛之因。發心往生淨土者,本意就是為了去淨土修持以成佛境,來利益眾生。在作供時,我們必須用這種動機來供養。小乘發心的行者,為了積集出離之因而作供,這也是如法的。在作供時,我們應心生歡喜,為了眾生、為了成佛、為了往生淨土而作此善因。由於眾生數目是無量的,一切念及眾生所作之供養,其利益也無量倍地變大。以這種心去供即使半段香枝,也能積不可量度的功德。衲在這裡並非叫大家勿作大供養,而是想強調供品大及心大二者之間,以心大為重要。衲為大家說一個佛陀在世時的事件,來說明心大的力量。本師釋迦牟尼在世示現時,舍衛國有一個女乞丐。她見舍衛國的國王及臣民都在供佛,心中便生了也欲作供養之心,但卻苦於無錢。於是這個女乞丐便行乞,乞得了一錢便去買油。油商收下了這一錢,但這根本不夠買足夠的燈油供上一盞最小的燈,所以他便自己也施捨了一些燈油,令女乞丐有足滿一燈之油。女乞丐在佛前奉上一盞小小的燈,虔誠地發願:“願我于未來世能得大智,以滅除一切眾生之愚昧心垢!”到了第二天淩晨,佛陀之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巡更經過,看到其他所有人所供的巨大油燈都早已油枯燈滅,唯獨這一小油燈猶如新供一般,光明依然。目犍連心想:“天都亮了,還供燈有什麼意思呢!”,便以手扇燈,卻不能把燈滅掉。目犍連又以衣袍扇燈,但仍然未能把油燈的燈火熄滅。目犍連不明所以,此時佛陀便對目犍連開示說:“這是一個發大心的人所供之燈,縱管你以四大海洋之水來灌,以大風來吹,也不可能把它滅掉!此供燈人發此大心,于未來世,必定成佛!”(注:此史事見於《賢愚經》中)。由此可明白,若以菩提心來作供,即使只供一盞小小的燈,其力量是也不可思量的,十方諸佛也都會親來應供。當然,如果有能力以大心作大供養,則利益更加不可思量了。

 

  在密法中,四部密法之供品並不相同,但都為一套七件或八件之供品。修彌陀淨土的人,並非一定要供養這種一套七件之組合,單單供養水、花、香、燈、素食品等一或多種即可。供品多少及種類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上述之兩種清淨性。但在排列供品時,我們必須注意,把供品放得整齊莊嚴,絕不可隨隨便便地把東西擱在壇上像是喂狗似的。

 

  供品必須排為一列,各有一顆米之距。在排供時,必須恭謹如為皇帝奉茶一般。事實上,這個譬喻一點也不誇張。皇帝與佛之間,絕對是佛更偉大。對皇帝奉茶尚要恭謹十足,何況供佛呢!排供的規矩,亦有其內義。好好地去做的話,能具足吉祥因緣;反之則積不好的緣起。供品排直表義心直;供品間距離太疏會積與上師、佛陀及正法分離之不吉緣起;供品間距離太密則有心滯之緣起;供品放杯中太滿,有持戒不嚴之緣起;供品不滿杯則有缺乏資財之緣起;排供時不嚴謹而把供品放下時有聲,則有心不平靜之不佳緣起。

 

  剛才衲提到了水是極佳的供品。除了因為優質的水有八種吉祥的特性外,它的好處亦由於它的隨處可得。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基本上不必偷、搶或用什麼代價就能得到水,所以這供品的來源幾乎肯定是百分百清淨的。同時,由於它並非貴重物品,供養時心裡不易生出後悔、捨不得、吝嗇等不良心態,所以這又保證了供養心的清淨性。因為水是這麼好的一種妙供,衲就說一說供水的要訣。

 

  供水的杯,我們視乎個人負擔能力,可以用金、銀、紅銅、黃銅、陶瓷或玻璃質的器皿。玻璃及瓷杯不會生銹或變色,所以會是不錯的選擇。出家人或無太多資財的人,買便宜的就行了。但富有的人,如因吝嗇而買劣質的供杯,則是很不好的。這些供杯,我們只用作供佛用途,自己不可使用。

 

  在早上梳洗以後,我們把杯拿在手上,先在杯裡倒上一點點水,然後整齊地排在壇上。一般來說,藏傳佛教的習慣是用一套七杯的水供杯,但大家用一杯、兩杯……多少個杯都可,不必拘泥一定要供七杯。在放下杯時,必須恭敬而無聲,杯內必須有少許水,以免因空杯放壇上而積下不好的緣起。如果供多於一杯,杯與杯間應相距一顆米之隔,全部杯要排為一列直線。在排列整齊後,我們用壺把已有少許水在內的水杯添上足夠的水。在添好後,水應該距杯緣一顆米的寬度左右,而不是全滿或溢出,亦不是過少。

 

  如果我們也想供花、燈、食品及香等,則可以在此時候上供。供香只需手持已燃點之香枝,在佛壇前恭敬地熏一下,然後把香枝插在放地上或他處的香爐,不必把香爐與香堵在佛像正前方,以免把佛像熏黑。

 

  在放好供品後,我們可以增誦“供養雲陀羅尼”,因為這個咒能令供養之功德增長。這個咒是:

 

  唵 南摩 爸加華爹 兵渣 沙華 趴瑪 打辣 他化加他呀 阿啦哈爹 三日三僕達也 他地呀他 唵 兵渣 兵渣 瑪哈兵渣 瑪哈鐵打兵渣 瑪哈必打兵渣 瑪哈僕地切他兵渣 瑪哈布迭 萬多巴三 打瑪辣 兵渣 沙華 卡瑪 阿華核辣 必疏打辣兵渣 疏哈

  om namo bhagavate bendzay sarwa parma dan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tadyata om bendzay bendzay maha bendzay maha tayda bendzay maha bidya bendzay maha bodhicitta bendzay maha bodhi mendo pasam kramana bendzay sarwa karma awarana bisho dana bendzay soha

 

  然後我們恭敬頂禮三次,再誦皈依文三遍,便完成了上供的修持,這時便可上班或忙別的事了。在一天中別的時間上座時,由於早上已上供,便算具備了供養前行,不一定要在上座前又另作供養,但要這樣做當然也很好。

 

  西藏的傳統,是在黃昏把水供的水撤下,把杯擦乾,翌日才再次上供。現代的人,一般都要上班上到很晚,可能無法在黃昏撤供,那就可以改為在晚上回家時才收供,或添上一兩滴水,翌日早上才收供,再馬上換上新的水。我們永不應把完全空的杯放壇上,所以在撤供倒水後,應該把杯擦乾,倒放在別的乾淨地方,上面覆以淨布。

 

  有些人會問:“如果忘了上供怎麼辦呢?”這是沒必要擔心的問題。聖眾並不需要我們的供品,我們忘了供養的話,他們也不會捱餓和怪罪,這一點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可是,我們供養是為了自己修持而作的,必須持之以恆。

 

  以上已說明供養之法。供養不但可積聚功德,亦會感召富有之果報,更是吝嗇心的對治修持。大家萬勿小看供養等等前行修持,好好修的話,它們一一皆是具足六度的大修持。就以供水為例,供養之行為本屬佈施;依著教法及規矩,恭恭謹謹地上供,是持戒;天天以耐心重覆上供,是安忍;以歡喜心努力地去做,是精進;心專注地上供而不分心,是禪定;參想供者、供品及供養行為三者皆無自性,乃般若。就這樣簡簡單單地供幾杯水,已包含了全部六度波羅密多之修持了。

 

  座墊及座向

 

  依佛經及傳統開示,修持用的座墊應前低後高、人坐上去後四邊各有四隻手指橫列的空位,但這並非絕對性的,關鍵是要讓人能舒適地久坐不累。習慣久坐修持的人,宜花心思找個較適合的座墊,這也不過是麻煩一次而已。修禪定或氣脈等密法,必須以標準的雙跏趺坐姿修持,但彌陀日修法門並非密法及修定,要求並不那麼嚴格,有腳患等病的人,坐椅上修彌陀的日修法門亦可,但沒病的人宜於座上跏趺盤坐為佳,因為這坐姿令中脈垂直,對修持有利。修遷識法時,則以跏趺為佳。

 

  修法時面對的方向,不必一定面對佛壇,而以面西為上佳。因為極樂淨土位處西方,面西而修是一個吉祥之緣起,亦表義心嚮往西方極樂淨土。別的法門,各有其修持座向及其寓意,例如修兜率淨土者應面北而坐等。有關座向的要求,只是修持的枝節,境界高的修行人根本不拘方向,一樣修得極好。對我們凡夫來說,若能依著做,則會有好的緣起,但若不方便,也不必一定要介懷,坐下時心裡想著自己正在面西即可。

 

  在座墊的下面,我們如方便的話,應以白粉筆等畫上這個符號(注:見圖),再鋪上吉祥草及百節草。

 

  這個符號圖案,實際上代表了金剛交杵(注:見圖),而金剛交杵則代表佛陀成佛之地點,亦即今印度中部比哈省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金剛座。由於金剛交杵亦是許多本尊之法器,我們坐在上面不太好,故就以這符號圖案來代表它。

 

  在畫上了符號之地面上,我們鋪上吉祥草及百節草。吉祥草即傳統造掃帚用的草,在幾乎任何山頭都很容易采得到。在印度,吉祥草被視為能淨化不潔的植物。在放置吉祥草時,應分四束把根部朝外、頂部朝內而排列。百節草即隨處可見之一種野草的根部,我們見到根部為一節一節的就是了,我們採集時應挑選節數越多越為吉祥,以接近甚至多於一百節的為最理想。這兩種草,我們放在座墊下便可任由它們乾枯,不需更換。

 

  在二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快將成佛、走向菩提道場的那棵菩提樹時,有一個樵夫向他供養了吉祥草及百節草。太子把這兩種草鋪好作為座墊,發起了大誓:“不成佛,就決不離座!”坐在這些草上並不舒適,但悉達多太子安忍及精進地修持,不畏辛苦,最終成就了佛境。

 

  我們坐在這同樣的兩種草及代表印度的那個金剛座的符號上,是代表我們有與悉達多太子同樣的決心、效法他的精神、紀念他的生平,更有自己將最終得到同等成就之緣起。此外,金剛交杵有修持堅固不摧之意,吉祥草有淨化不潔之義,百節草代表長壽,所以坐於這三者上又有吉祥的意義。

 

  坐姿

 

  修持密法或禪定,對坐姿有很嚴謹的要求,必須依七支坐法跏趺而修。彌陀的法門,並不屬於密法類,所以要求可以略為放鬆一些。身體無病的行者,若依七支坐姿修持是最好的;有腳患或腰患的人,單盤或甚至坐在椅子上修亦可。在修持遷識法時,則最好還是采七支坐姿來修持。

 

  七支坐法是標準的修行坐姿(注:見圖),它的名字是指這姿勢有七個要點。我們的雙腿應作雙盤坐。手放臍下位置,作定印,把右手掌心向上,疊于掌心向上的左掌上,大拇指相觸。腰脊要挺直,這是為了讓身體的脈絡全部舒展、令氣能順暢運行,從而使心的功能易於施展的目的。牙齒及口唇保持自然,把舌尖頂住上顎。眼睛不應全打開,但亦不要閉上,保持半開半合、自然地看著鼻尖。肩部應挺直,雙臂並不緊貼腋下,而應留有少許空位。這裡已講完七支要求。在小乘宗派中,修禪定時手印的拇指並不相觸,這也是正確的佛教修持坐姿,但我們宜依前述的大乘之傳統把拇指相觸。

 

  我們剛上座時,應刻意地做好這坐姿。在坐定後、心也定下來後,便可以把身體略為放鬆一點,不需過度刻意或僵硬,否則也不利於修持。在采上述方法坐下後,我們應馬上觀察自己的心態。如果我們的心十分平靜穩定,便可以繼續作應做的修持。如果我們的心並不平穩,而是有貪念、嗔念等充斥時,我們便應先作調息而調心。調息的方法並不太難:首先用右手食指按右鼻側,透過左鼻孔緩緩吸氣,再用同一只手指的指背按左鼻側,以右鼻孔緩緩呼氣,共作三次呼吸;然後換左手食指按左鼻側,以右鼻孔吸氣,再按右鼻側以左鼻孔呼氣,也做三次;最後把手垂下,以兩個鼻孔緩緩吸氣再呼出,也做三次;這一套共有九次呼吸,每次吸入時要觀想把佛眾之加持吸入,呼氣時想著正把不淨心念呼出。我們以此調息法做一套、兩套、三套乃至多套,至心能平息下來為止。在心念被平息後,我們便繼續下一步之修持。

 

  調整發心

 

  什麼是“發心”呢?此即是指修持的動機,這是修持是否有效的關鍵之一,十分十分重要。即使我們修持正行時修得不太好,假若發心正確,亦有很大的功德。反之,若動機不純正,例如是為著一己求福等等,則即便正行修得不錯,你的修持仍並非是在積聚成佛或往生淨土的因。

 

  在此時,我們應心想:“為利益眾生,我必須成就佛境。為成就佛境,我必須努力成就淨土法門。這一生到現今這刹那,我已浪費了不少光陰。現在我便應珍惜時間,努力修持。故此,現在我要好好地在座上修持!”

 

  以上已說完前行準備功夫了。這些前行,與大部份其他佛教法門共通。修別的法門者,亦可依今天所教的前行去做。

 

 

阿彌陀佛日修法門開示

 

  現在衲開始講解日修儀軌的修持方法。我們把儀軌內文一段一段地分開講說,這樣會比較清楚。

 

  在依前面剛教過的方法,上座調整修行動機以後,我們便開始誦儀軌中禪參思維的部分。這一部分亦是為了生起皈依的因。藏人曰:“初一錯,乃至十五!”這是說如果把月初的一天算錯了,則後來的日期全部都會算錯;同樣道理,如果修持的起初沒做對,後來的部分也不可能修得好。儀軌中由最初一句“上師彌陀怙遍知”至“攝護我等作友軍”共十五句,是為了把我們的心準備好,以作這一段後的皈依部分。現在我們把這十五句分拆開來詳細講。

 

  上師彌陀怙遍知

 

  這句是指對彌陀生出至心依止的心。“上師彌陀”是指彌陀與自己之上師無二無別。不論我們修何法門,都必須視本尊與上師為同一體性,否則不易有成。在見師時,要想這便是本尊的人間化現。在觀想本尊時,應想他是上師以佛像化現時的形相。這正是修任何法門的秘訣心要!

 

  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請兩個人同作閉關,一個人視彌陀為彌陀而已,另一人視彌陀與上師無別。二人修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視上師與本尊為一體的那個人,不論在修持果境或心的轉變提升方面,都會比另一個來得高,甚至連夢境內容都會更為吉祥。

 

  “怙”字是指“怙主”,亦即我們的“守護者”之意。“遍知”是佛的另一種尊稱。

 

  難得大義此善身

 

  衲先講什麼是“善身”?在六道輪回中,人身轉世算是極難得的。人身卻分為普通的人身和寶貴的人身兩種。要講這兩種轉生的分別,就要談到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了。

 

  這個人身,本質是苦。我們在一生中,歷經的煩惱不斷,即便偶爾也會得到少許快樂,這也是並不能持久的,一走到街頭上讓別人不小心撞了一下,我們的忿怒心便馬上生起,取代了快樂的情緒,甚至還會動手打人。所以說,世間之樂是短暫、不恒久、變幻不定及相對間歇性的,而且只會令我們作更多的不善因,從而引致更大的煩惱與痛苦。我們只需遇上少許逆緣,便會感到極大的痛苦,譬如說別人以不屑的目光看我們一眼,我們心中便會生氣;凶漢兇狠地瞪一眼,我們便會擔心自己的安危;這些是內心的痛苦。肉體上的痛苦,衲就不用多作解釋了,即使小小的一根木刺插入了指頭,已足以令我們痛不欲生。故此,我們可以理解到,人身及人生本質便是痛苦。然而,這人身亦是十分難得的修行工具,尤其是具足了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的“善身”。

 

  八種有暇是指免於八種無暇修持的不利情況。這八種有暇是:

  1.不生於地獄;

  2.不生於餓鬼道;

  3.不生於畜牲道;

  4.不生於天界;

  5.不生於邊地;

  6.不生為愚癡;

  7.不生具邪見;及

  8.佛已示現。

 

  人身轉世,肯定就具備了前四種有暇:

 

  第一至第三種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生於三惡道中,將會痛苦不堪,根本不可能修持。

 

  生於天界,雖然並不太痛苦,但卻不利於修持。

 

  生在人間之邊地、生為愚癡或生具邪見,便抹殺了修持之機會,所以此三者也是令我們無法修持之情況。

 

  至於第八點,是指遇上佛法,否則我們也就無從修持了。具足八有暇,再加上十圓滿的人身才可算是寶貴的人身或“善身”。

 

  十種圓滿,是指:

  1.生為人道;

  2.諸根具足;

  3.生於有佛法之地方;

  4.未曾造下五無間罪;

  5.具恒信念;

  6.佛已出世;

  7.佛已說法;

  8.法仍住世;

  9.世上仍有修法者;及

  10.有修持之各種順緣。

 

  這十圓滿及八有暇,在座的各位都具足了,所以我們所擁有的是善身,亦即最佳、最有利的修持條件。大家可能以為這善身並不希罕,但如果我們想一想,在六道中,能生於人間的眾生看似很多,其實相比三惡道,這只是極少極少的數目;在人間,能湊足以上十八種條件的,則更少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一定能遇上佛法及導師,所以他們無從修持。

 

  我們這人身,雖然如上述所說,會帶來極多痛苦,但它卻能令我們藉以成就解脫、淨土乃至佛境。我們想在下一生當宇宙中的領袖的話,只需利用人身廣積功德等,便能如願;如果想達至淨土,可以以此人身好好修持淨土五力;欲在下輩子再次在人間轉生者,可經由今生利用人身好好持戒及佈施而達到此願;欲成羅漢者,可利用此人身修小乘五道,即可達成解脫;欲成無上佛境者,一樣可以利用此人身修持大乘五道三主要道等,而達成大願。我們的未來是好是壞,都由今生抉擇。所以,此人身雖不完美,但它的意義極大,而且極有利用價值,又極為難得,故此儀軌中稱它為“難得大義此善身”。

 

  誦此句時,我們應好好在心中禪思人身難得之有關教法(注:參考祈竹仁寶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華》),培養出覺受,生出欲好好地善用此人身機會的決心。

 

  當下壞死亦或許

 

  這一句是有關生死無常的教法。它是說“我們的寶貴善身,隨時都可能失去,甚至可能在這一刹那就死去。”

 

  “難得大義此善身”一句,是策勵我們要好好修持。隨後的“當下壞死亦或許”這一句,是策勵我們必須馬上修持,而不要把它拖延至無窮無盡的“明天”。這兩句話的有關教法,我們必須深入地禪思,因為它們是我們修持的原動力。

 

  佛經中雲:“獸的足印中以大象足印為最大,證悟之中以“生死無常”之證悟最有力量!”作為佛教徒,我們必須證悟生死無常,而並非像世俗人般避開或忌諱這個令人不快的話題。這個話題,事實上也沒有什麼好忌諱的。想及死亡,不會令我們加速死亡;一輩子避而不談,也不見得就會長生不死。我們的善身是極有利的修持條件,固然要越長壽越好,但我們卻應同時有心理準備面對隨時可以來臨的死亡。念死不但並非消極,反而是令修行人積極的一種念頭。過往諸佛,皆曾利用念死無常這種方法,策發自己精進修持,最終才成就了無上佛境。故此,卡當派祖師常雲:“晨不念死,早上就浪費了;午不念死,下午就浪費了;夕不念死,晚上就浪費了;一天不念死,那一天就沒有真正的修持可言了!”

 

  在誦“當下壞死亦或許”此句時,我們必須盡力在心中培養出無常的覺受,而不是一誦即過。誦此句時,我們應配合菩提道次第中的“三根九支禪參死無常法”(注:參考《普提道次第廣論》或祈竹仁寶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華》等)。

 

  三根九支禪參生死無常的方法,是指在心中參思各有三點的三根,以期生出三種決心或覺受。

 

  第一根是“死亡必定會來臨”。誰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我們卻並無這個覺受,而只是日復一日地假裝不知道自己將會死亡似的。我們思維:

 

  不論我逃去哪裡,不論我多麼健壯,最終必定難逃一死。羅馬、印度、埃及與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位權傾天下的帝皇,但他們今天在哪裡呢?他們全埋在黃土裡!就算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之人間肉身,最後也示現死亡了。世上出現過不死長生的人嗎?我現在就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壽命一秒一秒、一分一分、一天一天地減少,每一呼吸都等於又向死亡邁近了一步。

 

  假設我自己有六十歲。年青的最初二十年,大多人不會想及修行;正值壯年之第二個二十年,大家忙於謀生、養家活兒等俗事;最後的二十年卻已年老了,想精進也做不來。在座中自以為已在“修行”的人,我們算一算,一天中的三分之一時間睡覺,三分之一時間上班,剩下的三分之一時間再扣除休息、做飯、吃飯、洗澡、上廁所等等,能有多少時間修持呢?問題是:今生只是短短的幾十年,未來生卻無窮無盡,為什麼我們要用絕大部分精力來爭取這幾十年的快樂,而對未來無窮盡的轉生之禍福命運毫不關注呢?

 

  透過認真地參思以上的三支,我們會生出“我遲早必定會死”的強力覺受,然後我們再禪思第二根的三點。

 

  第二根是“死期不定”,要思維的三支如下:

 

  沒人可以預知死期,許多比我年青的人都早已死去了。在醫院中,今天就有許多年青人死去。這些死人,昨天或許還是在準備做這做那的事,今天卻已斷氣了。今天在座的有好幾十人,明年的今日或許在座中的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在一萬個死人當中,有多少個是早已準備好面對死亡的呢?可能只有一兩個。死神並不會等待著、讓你準備好了才來臨。死神總是突然地來到自己面前的,絕不會預先打個招呼預約。我們明晚早已預訂好了與別人的約會,但死神有可能今晚就會來敲我們的門!

 

  有可能奪命的因素比比皆是,隨便一個天災、地震,或者是車禍,甚至一個像傷風感冒等小病,都可能置我們於死地。

 

  我們的肉身實在很脆弱,十分微不足道,只要一口氣轉不過來,馬上就會死亡。

 

  一般修行人的通病是,我們往往也有少許欲修持的動機,但卻不精進,總會把它拖延至“明天”。透過禪思以上的第二根之三支,我們致力於生出“我必須抓緊時間,馬上做最重要的事!”的迫切感,一切世俗瑣事便會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第三根是“死時除佛法外,無一有助於自己”,我們要思維的三支如下:

 

  我用了大半生的精力,為著積累金錢、房屋、汽車或珠寶等。在死時,哪一件物品能帶走呢?哪一顆珠寶能救我呢?

 

  在死時,親朋戚友中,誰能陪我上路?誰可以救助我呢?

 

  在生時,我千方百計保養這個肉身,但在死時,它又是否能救我呢?

 

  好好地禪思以上三支後,我們會生出“在死時,只有佛法才能救助我!”的覺受。

 

  我們應努力禪參這三根九支。同時,我們亦可禪思死亡及中陰的過程,例如依據柏繃喀大師之《心匙•策勵自他一切人等痛念無常歌》(注:見附錄)而禪參。我們可以在修日修儀軌前,先以一邊誦念、一邊思維文義的方法修持柏繃喀大師的這篇短著,亦可以在修儀軌時,誦至“當下壞死亦或許”此句時加插修誦。

 

  在修至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輪回之苦等教法時,我們必須把手指指向自己,而不是指向別人。這就是說,例如我們禪思第一根時,不應想“人人都始終會死”,而應想““我”必定會死”,這樣想才會令修持有力量。

 

  我們在誦至“當下壞死亦或許”此句時,應盡力禪參生死無常,例如插入三根九支禪參法及加誦《心匙•策勵自他一切人等痛念無常歌》,絕不可一誦即過,否則就不會有效果。我們千萬不要輕視“念死”之作用。在傳統上,師父教授生死無常時,會十分詳盡地講說。衲在年青時,老師單單講一個“死”字,已講了三天!本師釋迦牟尼在世時,他在初轉*輪時便教導無常之道理,他最後的教法也是無常的教法,由此可見這概念的重要性。初學法的人,透過對生死無常的認識,便會生出欲好好修持之念頭。在修持的中期及後期,一旦有懶散的心態出現時,行者亦需依賴念死法門而提起精神。我們試想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還不狠狠地修持嗎?

 

  修淨土的人,如果未有對暇滿人身難得及生死無常生出覺受,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又如何能依願往生呢?許多人修持佛法,為的是求名、求利、求健康、求長壽等等。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去修,絕不可能到達淨土,亦不能說是真正在修持佛法。

 

  我們雖然幸運地得到了暇滿人身,但卻並未好好地修行善業,而只是一天一天地虛度人生。如果我們在今晚便死去,我們會去哪裡轉生呢?有關來生去處,並非由我們自己的喜好所決定,也不需要以神通、天眼等才能得知。我們只需觀察自己在今生所做過的事,便自然知道來生定會掉入三惡道中。在今生中,我們殺過多少條蟲類呢?我們年青未信佛時,是否曾釣魚、打獵及常常去海鮮飯店點殺海產呢?衲相信大家所殺害過的生命,數也數不出來。在此之上,我們曾多少次對父母或師長不孝,令他們傷心呢?我們曾多少次在行動上或言語上傷害別的眾生呢?如果我們這樣地去計算,恐怕自己的身、語、意惡業是數也數不清楚之多,殺害過的生命也是數不盡之多,在善因方面,我們的“業績”就並不一樣了。我們今生中救過多少條生命呢?幫過多少眾生呢?在這樣地撫心自問後,我們的結論是:今生中除惡業因外,我們幾乎沒有做過太多別的事了。以此推論,依據因果的定律,我們的下一生只有一種可能的下場:直掉入三惡道中!

 

  惡趣寒熱饑渴與 愚啞役使等所逼

 

  誦至儀軌中的此二句時,我們應把手指指向自己。這兩句是形容三惡道之苦,亦即自己死後極可能會轉生之處的情況。

 

  “惡趣”二字是指三惡道。“寒”字是指八大冰冷地獄。“熱”字是指八大熱獄。“饑渴”二字是指餓鬼道。“愚啞役使”是指畜生道。

 

  衲剛才在談六道輪回狀況時,已述及三惡道的景況,在此就不再重複說了。大家在誦至此段時,應仔細地觀想三惡道之苦況,猶如親身經歷一般。在誦至“寒”字時,要想想:在冬天,即使裸體在戶外站一陣子,我也吃不消,何況處於把人凍至皮破肉裂的寒地獄之苦呢!在寒地獄中轉生的眾生,肉身十分巨大,所以感受的苦也倍增。在那裡不似人間情況,即便是離體滴出之血液,也有心識感覺,所以所受之苦更會加倍。

 

  在誦至“熱”字時,我們也應停下來想:在人間,在大暑天即使只在戶外站一陣子,又或以火柴的小小火焰略為靠近手臂,這樣的小熱我也受不了,如何能抵受熱地獄之猛厲大火呢!

 

  在誦至“饑渴”二字時,我們要禪參餓鬼道之苦。在人間,即使少吃了一頓晚飯,我們也會餓得睡不著覺。在餓鬼道中,可是幾十年乃至幾百年沒得吃、沒得喝,這樣的苦我如何能忍受!

 

  有關畜生之苦,我們也一樣要如上述般仔細觀想自己身受其苦。

 

  學藏傳佛教的人,大多追崇自觀為佛或本尊的修持。但其實,觀想自己是佛並不一定有最大的作用,而觀想自己身處地獄等地,則肯定能生出動力,令自己不敢不趕快好好地修持善業。由此角度來說,自觀為地獄眾生身,或可說是比自觀為佛陀更有利益。

 

  今天所教的是一個簡略的儀軌,例如單單“寒熱”二字已包括了所有地獄之苦在內。大家在修誦時,卻不可以省略地修持,而應好好地幻想自己身受惡道之苦。我們要致力於生出一種覺受:雖然我現時並不在受這些大苦,但如果我不努力地作善因的話,難保我下個月不會掉入惡道中受此大苦。這種想法,必須是與自己有關聯,而不是像在游動物園時,看著別的生物,猶如事不關己似的;也不是如背書般想著某某地獄有某某苦…而是要確切地覺得:“只要一口氣轉不過來,我當下便會面臨這種苦難。”

 

  善趣生老病死與 命終墮落等之惱

 

  這兩句是說三善道之苦。“生老病死”指人間痛苦。“命終墮落”統說天道及修羅道之苦。

 

  三善道中的轉生,痛苦雖比三惡道為少,但卻仍離不開苦。

 

  人間的苦有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等等;天界與修羅界的眾生,也一樣逃不出痛苦的折磨。

 

  修至此段時,我們應停下來,好好思維三善道之各苦,這些痛苦衲剛才在描述六道輪回時已談過了。

 

  自與六趣諸眾生 解脫苦海之方便

  尊外無有希求處 無誑上師勝三寶

  欲持其為勝友軍 是念猛生趨皈依

  遍滿虛空勝三寶 攝護我等作友軍

 

  前面的段落,已思及六道個別之苦。我們應知道,六道之本質根本就是苦。不論生在六道中的何處,始終躲不開受苦的命運。六道之中,上至最高的天界,下至最深的地獄,都找不到恒久的安樂。六道中任何的事物,都是不恒久、不可倚靠的。

 

  在深切地看透了六道之苦後,我們便要想,有誰能引領我們離開六道輪回呢?答案是:唯獨彌陀及上師等三寶,尤其是主要的皈依對象——法寶。除三寶外,別無其它堪能引領我們的依怙了。故此,在誦至以上這八句時,我們要生出一心依止之心。

 

  這八句並非修持皈依的本體,而是皈依的因,亦即正修皈依之基礎。衲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犯了罪,自知必會被判死刑,便會聲淚俱下地向法官求情。同樣地,我們因見六道之苦,尤其是三惡道苦,生出懼畏,又因信彌陀、上師等三寶能救助我,以此些作為因,才會生出真切的依止心。如果缺乏了皈依的因,我們正修皈依時,只會流於口頭念誦之形式,根本不可能真正生出依止的心。

 

  皈命依止諸上師 皈命依止圓滿佛

  皈命依止聖正法 皈命依止諸僧伽

 

  儀軌中所至此部分,乃為正修皈依環節。

 

  皈依之對象為佛寶、法寶及僧寶。佛是開示正法道路者;正法是主要的皈依對象;僧曾是在正法道路上與我們同行的友人或先驅。

 

  佛寶不單單包括釋迦牟尼,還有如彌陀、藥師及彌勒等無量諸佛。若以人間世界來說,我們所接觸到之佛法則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印度等地所弘傳的教法,所以他是此世界現今佛教之本師,亦即最初佛寶。在他以前的迦葉佛,是多劫以前在人間弘法的。在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兩個時段之間,地球上並無佛法流布。

 

  佛陀在證悟後,第一次說法是在印度鹿野苑教授四聖諦,此即為最初的法寶。在此之前,雖然別的世界有佛法弘傳,但我們的世界則已多劫沒有佛法流傳了。

 

  依隨佛陀修四聖諦教法的五位比丘,是最初僧寶。

 

  修皈依有兩種傳統,一為觀想面前有皈依境而修依止心,二為至心修依止心而不作觀想,此二者都是如法的。在本儀軌中,採用面前有皈依境的方式。

 

  我們要在心中觀想,面前虛空現出所有歷代傳承祖師、自己的上師、一切佛陀、菩薩、辟支弗、聲聞、空行父母、護法等,各各在其面前有經函代表他們的教證二法。在此三寶皈依境前,我們至心生起依止之心,並念誦以上之四句版皈依偈三或更多遍。修皈依十分重要,但不少人卻輕視這項根基,這是十分不好的。

 

  恭敬頂禮趨皈依 勝妙上師聖三寶

  祈願速疾賜加持 我與無邊眾生心

 

  誦至此時,我們再次至心地頂禮並依止三寶。

 

  “恭敬頂禮”的意思是,我們不只口頭上誦念或只是形式化地作禮,而是至誠地口誦偈文、意中生敬、身體同時低頭合掌作禮。同時,我們祈求三寶馬上加持眾生與自己。

 

  如是虔誠祈請已 請皈依境放光明

  普照自身及眾生 罪墮障礙淨無餘

  觀為真寶皈依之 諸學處及善惡業

  苦樂生理善思已 學作如理之取捨

 

  我們觀想自己至心的祈請得到了回應,此時面前皈依境大放光明。此光明好比早上日出之景況,頃刻便令黑暗消失,自己與眾生之身、語、意的罪業、障礙、病患及煩惱等都息滅了,身體變得如水晶般通明清淨,更增長了壽命、智慧、健康、功德、善心及悲心等等,令依止心自然、堅固及真實地生起,並具足能力學習因果法、諸學處及戒法等等。

 

  我為成就圓滿佛 當令六道脫輪回

  安置圓滿佛果位 實行甚深菩提觀

 

  此四句是發菩提心文,這是大乘不共於小乘的發心。這內容是說:“為了令六道眾生脫出輪回,我必須成佛,故此我必須修持這個大乘法門!”自己有病的時候,尚未可自醫,談何醫治別人呢?故此,我們必須在一開始便發起正確的修持動機,要為了眾生而求成佛,以此心態來修持此法門。救度眾生是目的,自己成佛是關鍵,修持是方法。

 

  發菩提心,有三種不同的種類。本師釋迦如來在最初發心時,是發願要自己先成佛,以期帶領眾生也都成佛,這叫做“王者心”。觀音大士在最初發心時,發願要走在眾生的後面,眾生未度,誓不成佛,這叫做“牧者心”。牧人是走在後面,把所照顧的畜只趕在自己前方的。文殊大士發心與眾生同達佛境,這叫做“船長心”。船夫是與渡河者同時到達對面河岸的。這三種菩提心,都是正確的發心。

 

  普願大地咸清淨 無諸砂礫等雜物

  平正均齊如掌心 柔軟滑順琉璃性

 

  然後我們加持大地。這是指觀想自己所處之房屋或閉關房等修持地點,一刹之間變化成為了淨土宮殿,而不再是凡土。在作任何修持時,如果觀想自己身處佛陀淨土中,便會有更佳的修持效果,同時也積集了一個于未來生於淨土的因緣。

 

  勝業能賜眾生福 暫念遠離死主怖

  恒湣有情親如子 敬禮導師無量壽

 

  由這四句開始,至“……以, 神境力哀臨此”一共六偈,是儀軌中的召請文。這段召請文,摘自宗喀巴祖師所親著的《往生極樂願文》。宗喀巴大師的這篇短著十分殊勝,大家不妨多誦念全文(注:見附錄)。這裡所摘出的,只是全文中的召請偈而已。

 

  以上四句,是召請文中的禮贊偈。它的內容是說:“您是為眾生賜福者。您對眾生慈愛猶如對自己親子。只要一想及您,便不需害怕死神與死亡及中陰之怖畏。我對您——上師無量壽佛——致敬!”

 

  無量壽佛是彌陀的報身相。在日修法門中,我們主要乃修彌陀的應化身相。在此禮贊偈中,雖禮贊他的報身,但這是無分別的。

 

  數為牟尼所稱讚 佛刹土中最殊勝

  有數往生極樂願 悲增上故隨力說

 

  這四句是此原文作者宗喀巴祖師說:“大師釋迦牟尼曾多次稱讚極樂淨土為最殊勝的淨土,故此我為著眾生之利益,現當盡力寫一篇往生極樂淨土的願文!”

 

  無明深障取捨處 嗔恚械奪天趣命

  欲愛索縛輪回獄 業河漂向有海中

  眾多病老苦浪蕩 送入死主鯨鱷口

  可厭苦擔壓無救 我以哀痛迫呼號

  

  這段是說,眾生被無明所蒙蔽,不懂行善止惡,不知何者對自己有利,被貪、嗔、癡三煩惱之繩索束縛於生死輪回的牢獄之中,又像是被業力及業果的海浪沖來蕩去,永無休止,一次又一次被好比像海怪的死神吞噬。即使我們這些眾生偶爾或許也會作少許善行,但這些善行的力量馬上又被嗔恨心所消滅了。我們這些可憐的眾生,在苦海中沒有可以依靠的物件。

 

  在文中,把死神比作鯨、鱷等海怪,但死神又是什麼呢?死神其實亦即自己之業及我執。

 

  成立心願請作證 唯一救苦無量光

  觀自在與大勢至 及與一切眷屬俱

  無量劫中為我等 所發勝心誓勿忘

  如金翅鳥行天衢 以神境力哀臨此

 

  這段承繼前面所講、描述眾生可憐無依之段落,進而求彌陀等來臨救護我們。這是召請文中正式召請彌陀來臨的偈句。

 

  事實上,諸佛本來就遍佈在每一微塵之中,且不論眾生是否信佛或召請,他們都恒常地在加持垂佑眾生。然而,我們凡夫往往沒有堅固的信心,常常會懷疑:“佛陀到底在不在這裡?”故此,我們凡夫在修持儀軌時,便需有召請佛眾之過程,以加強“佛陀已來到我面前”這種信念。換言之,佛陀不論我們召請與否,本來就在我們面前,只是我們因業力蒙蔽而看不到而已。召請環節是為了令我們的信念加固而設的,並非說如果沒有召請,佛陀就不會來的意思。

 

  此段文的意思是:我祈求彌陀及其八大弟子——觀音、大勢至、文殊、彌勒、地藏、虛空藏、除蓋障及普賢,勿忘其所曾發之利益眾生的誓言,而現在就以神通力,由天上降至我面前,猶如一群大鵬金翅鳥迅速地空群而降一般。

 

  前方寶座蓮月上 根師怙主無量光

  紅蓮寶石微塵山 百萬日擁威容光

  一面二臂平等印 托撐長壽甘露缽

  頂髻相好明莊嚴 披著紅華三法衣

  身光普滿十方刹 二足金剛跏趺座

 

  這裡是描述所應請而來到自己前方的彌陀形相,我們隨誦隨觀想。在面前不高、不低、不遠、不近之虛空中,便是彌陀的形相。所謂“不高、不低、不遠、不近之虛空中”,是傳統的說法,我們觀彌陀在與我們眼睛平行的面前虛空一臂之距處即可。彌陀的大小可觀為大至前臂長度,或小至拇指大小,這二者之間的任何大小都可以,只要是自己覺得最容易專注觀想的合適大小便可。

 

  彌陀坐在月輪上,月輪是在一朵蓮花中的,而蓮花的下面則有一寶座承托。這個寶座,乃由珍寶雕砌而成,下麵有八隻孔雀肩負。

 

  彌陀的身體是透明的紅色,就似燈光照射紅寶石時反映在牆上的紅光一般。在儀軌中,把這形容為“紅蓮寶石微塵山,百萬日擁威容光”,這是種修飾的形容,亦即是說彌陀的顏色似是一百萬個太陽的光芒,照射在紅寶石山所反射出來之美麗光芒一般。文中並不直接只說彌陀紅色,而改用這種形容詞句,是集禮贊、文學修飾形容及具體描述意義的寫法。

 

  彌陀的形相,我們應觀為應化身佛相,穿著僧人之三衣(袈裟),腳作雙盤跏趺打坐之姿,雙手作定印而持一甘露缽,缽中盛著能賜予無盡壽命的甘露水。彌陀的身相,具足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等佛陀的特徵,例如無見頂及眉間右旋白毫等等。他的身體,不應觀為像尊凡俗的人像般,而是活生生的形相,更由身體不斷放出無限光芒至各佛土及六道各處,這些光不斷在利益眾生,救苦救難。

 

  文中稱彌陀為“根師怙主無量光”。“無量光”是“阿彌陀”的意譯。“怙主”是指他是我們所能倚靠的物件。“根師”是指彌陀與我們自己的根本上師同一體性。不論修任何本尊,我們都應視本尊與自己的上師無二無別,本尊乃上師之體性,上師乃本尊之化身,這樣修才會最有力量和加持。在座中或許有些人把衲這個無德無證的老僧視為上師。衲卻在這裡教大家視上師與彌陀為同一體,並非為了自捧地位或把自己比作佛陀。大家心裡視衲為佛,衲也絕不會因此而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如果我們視師為佛,即使上師只是一位凡夫,我們仍會得到佛的真正加持。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並不視師為佛而只視他為凡夫,就算真正的佛陀在你面前,你也得不到佛陀的完整加持。這不是佛陀缺乏慈悲心,而是修行者自己的過失。在本師釋迦牟尼在世時,有一個提婆達多比丘。這個人天天跟隨真正的佛陀,卻只視他為凡夫,結果他也沒得到什麼成就。簡而言之,修持的容易成就與否,取決於視師為佛之程度。視師為佛者,將得到佛之加持;只能視師為菩薩者,則得到菩薩之加持;若視師為凡夫者,則最終只會得到凡夫之“加持”,也就是說他根本得不到加持。歷代祖師,都是依靠視師為佛而成就的。這是修持及得到成就的要訣,而與自己的上師客觀上是否真的是佛並無太大的關係,也不是個人崇拜(注:有關敬師之開示,見法師著作《悉地本源》、《心生歡喜》及《甘露法洋》等著作)。

 

  無量聲聞勝子眾 觀音大勢至等繞

  一切主眷於意境 明瞭顯現性中住

 

  彌陀在面前虛空中央,在他的四周,是他的所有眷屬。文中所述之“無量聲聞勝子眾 觀音大勢至等繞”,是指觀音、大勢至(注:即金剛手)、文殊、普賢、彌勒、虛空藏、地藏、除蓋障八大士與其它菩薩等聖眾。他們全都圍繞著中央的主尊彌陀,就如群星拱月般。整個景況,就如雲海般壯觀。這個面前的聖眾群,稱為“資糧田”或“功德田”,亦即我們透過供養而積聚功德資糧的“工具”。所有聖眾,全都身放光芒,顯現為活生生的人物似的。

 

  現在已說完召請資糧田的觀想了。若觀想能力不高者,則只觀單獨一尊彌陀在面前亦可,但要在心中想著他代表了一切佛與菩薩。

 

  跟著下來,我們應對資糧田作七支修行。

 

  七支修行,並非這個儀軌或有關彌陀的其它儀軌獨有,而是佛教的共通修持。不論任何修行,都必須倚靠這七種修持類別,方能達到成佛之目的。它們的功能是懺淨罪業及積聚功德,具有極大的利益,所以不論大小乘法門都會包含這七類的修行。單單修持禪定或密法等並非不好,但它們的成就必須依賴這七種基礎,否則難有成就。

 

  在藏傳佛教不同本尊之各種儀軌中,都包含了七支修持在內,但它們的文字版本會略有不同,例如修頂禮支時,彌陀的法本會針對彌陀的功德而頂禮作贊,釋迦牟尼的儀軌則會對釋迦如來作禮……等等。

 

  以下是此儀軌中的精簡七支修持偈句。在今天,衲並無足夠時間祥作講述,只好略為提點一下輪廓。有關七支修持的詳盡開示,聽眾可自行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掌中解脫論》或《入菩薩行論》等钜著(注:讀者亦可參考法師著作《甘露法洋》及《心生歡喜》)。

 

  頂禮供養懺罪障 隨喜敦請祈安住

  回向自他一切福 願證彌陀佛果位

 

  在某些其它儀軌中,七支的每一支均有長段文字誦詞。但在今天所教的簡軌中,七支修持被濃縮為四句偈。“頂禮”二字是指禮拜支;“供養”二字是供養支;“懺罪障”三字指懺罪支;“隨喜”二字是隨喜支;“敦請”二字是請法支;“祈安住”三字是請長住世支;最後兩句是回向支。現在衲把七支逐一略為講述一下。

 

  禮拜支

 

  禮拜是一門能快速懺淨罪障及積集功德的修持。正確地進行的話,它具有很大的力量。在藏傳佛教中,認真的修行者往往以十萬為基數,在一生中作一次或許多次的十萬拜閉關。我派創始祖師宗喀巴大師,在西藏的澳卡地區,更曾在一次閉關中作三百五十萬拜,以致石地上被大師的身體磨出了一個人型的凹痕,至今可見。

 

  在修此儀軌時,我們宜於上座前首先頂禮三拜,而在修至儀軌內文的此禮拜部分時,就恭敬地低頭合掌即可,不必中途離座而作大禮拜的動作。合掌也是禮拜的其中一種方式。外道的合掌方式,是雙手掌心貼掌心、手指並不屈入內。世俗禮節上,也有以掌心貼掌心地合掌,作為道謝或問好的動作。但在大乘佛教內,我們應作拇指屈入式的合什,而非外道或世俗式的平掌合什。正確的古印度佛教傳統是把兩個拇指屈入合於雙掌之間,就如雙掌的空心夾著一顆如意寶珠於內。這是觀音大士的手印,亦是大乘佛教的正確合掌方式。

 

  在這裡,衲順帶也說一下大禮拜及半禮拜的正確做法。在作禮拜修持時,我們千萬不可貪快或以懶散的心態去拜,而應如軍人作步操般一絲不苟,每個動作細節要做到完美。在開始立正時,就如軍隊接受閱兵般,站得端正筆直手腳伸直,雙腿合併;然後以大乘式的合掌,觸碰自己的頭頂、前額、喉部(或口部)及胸前,再拜下,然後馬上再次立正。在拜下至起身時,應迅速地一觸地即起,而非像老牛般懶洋洋地爬起。作大禮拜者,拜下後全身向前舒展,雙手向前方伸出;作半禮者,下拜時以前額、雙掌心觸地,連雙膝加起來便就是五點觸地了。在意念中,我們要觀想自己化身千千萬萬,面前的並非一尊佛像,而是無數的佛陀、菩薩等三寶聖眾,心中生出敬心。同時,我們口中誦念三皈依、禮拜咒或禮贊文等。。這樣地去做的話,便是身、語、意同時作禮,一拜便能積不可思議之無量功德了。

 

  以上為正確的禮拜方法。身體有殘障病患者,做得不好不算過失;但身體無問題者,必須這樣地去做。此外,也有另外的一些傳統,是以合掌觸頂、喉及心三處而非前述之四處,這亦是合乎傳統的正確拜佛法。

 

  正確地禮佛的話,能積無量功德,而且是對治我慢心的最有效方法。再者,正確地禮佛時,也是在修全部六種波羅密多:如法地禮佛讓別人看到標準拜法,是一種身教,亦即法佈施;按照經雲之拜佛威儀如法地去拜,是持戒;具備“我要拜越多次越好!”之心態,是精進;像宗喀巴大師般,不畏地硬、腰酸及腳痛,為安忍;一心不亂地禮佛,是禪定;參想自己、禮佛之處及禮佛行為都本無自性,為般若。由此可見,單只如法地作一拜,已是在修六波羅密多。七支修持中的其餘支,只要做得如法,也一樣具足六度在內。

 

  供養支

 

  供養是積聚功德的方法,並能對治吝嗇心及消除貧窮的業因。供品分為實物與非實物供兩類。對在家居士來說,應致力於供養好的實物供品。相對來說較缺乏資財的出家人,則應多作非實物供養,例如把一切見到、聽到、嗅到、想到的美妙東西在意念中供養於聖眾。但這並非說,出家人若有能力者也不必作實物供,亦非說在家人只容許作實物供。有財力的出家眾,若因吝嗇而不作實物供,是不好的心態。

 

  由於在佛壇上早已備好了花、水、燈或食物等供品,在修至儀軌的此部分時,只需在意念中想著以這些物品來供養彌陀即可,並不需額外再做別的事情。

 

  懺罪支

 

  我們必須首先瞭解什麼是罪障,否則連要去除的是什麼也不清楚,就不可能成功及有效地懺罪了。罪障包含了過往世及今生中所作之身、語、意不善業與業因及其果報,乃至身心病患與魔障等。罪障是修行有成的障礙物。若硬要說它有任何可取之處,也就只能說它的“可以被懺淨”之特徵。在佛陀的年代,在印度拘薩羅國(Kosala,亦譯“橋薩羅”舍衛城(Sravasti,即祗園精舍一帶))有一個人叫“指鬘”(梵文Angulimala,亦譯“鴛仇摩羅”)的人。這個人曾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把死人的手指串起成為一條項環佩帶身上,更欲把親母殺害,以湊足人之千數。佛陀出於悲心,以善巧把這個人降伏了,並為他說法教他懺罪。最後他不但懺淨了此等大罪,更成為了羅漢(注:此典故見於《佛說鴛掘摩經》及《賢愚經》等經典中)。

 

  要有效地懺罪,必須具足追悔力、對治力、依止力及決願力這四力(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藏傳佛教本尊導修集①》)來作懺。以此四力猛厲地懺罪,便沒有什麼罪障是懺不淨的。當然,我們也切不可恃著罪障可懺而不畏業報。畢竟來說,懺罪需要很大的努力,倒不如小心持戒止惡,索性不讓自己有機會積集任何不善業因。

 

  隨喜支

 

  隨喜是最容易積集功德的一種修持,而且更能有效地對治妒忌心態。衲的恩師常說:“隨喜是最容易不過的修持了,即使躺著不動也能積很大的功德!”

 

  在作隨喜時,我們可以至心讚歎自己或他人、凡者與聖者、現在及過去的任何功德。在讀及祖師及菩薩或偉人的傳記時,我們也可在心中隨喜讚歎,這樣便輕易地積下許多功德了。

 

  在此儀軌中,我們作隨喜時,主要乃針對彌陀的大願及大行等而作隨喜。

 

  請法支

 

  請法支的修持,可以令我們得到常遇佛法與明師及常生有佛法之國土的因緣。

 

  佛陀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三身。在技術定義而言,我們祈請說法的物件是佛陀的應化身而已,因為法身及報身不必我們祈請說法,而應化身則是應因緣而說法或不說法,在本師釋迦如來示現人間成道後,本來並未說法,後經帝釋天王及大梵天王以海螺及*輪求請,才應緣說法。由此可見,請法是一種吉祥的緣起。

 

  請長住世支

 

  祈請諸佛長住,其實是自己長壽的一種緣起。與請法支一樣,我們祈請長住的物件是佛陀的應化身,而不是法身或報身,因為法身及報身並不示滅,只有應化身會應因緣而示現出世及入滅的過程。

 

  回向支

 

  回向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前六支之功德因嗔恨心而被毀滅。功德一經回向,便不會再失去。

 

  在本儀軌中,回向的內容乃針對彌陀法門而撰的。

 

  頂禮供養皈依上師薄伽梵如來應供正遍知導師無量光

 

  以上句文句包含了禮贊、依止、供養、祈請加持之含義在內,與漢傳佛教之佛號並無分別。我們應誦此句二十一次或更多次,同時專注地至心祈求彌陀淨化所有阻礙行者往生於極樂的煩惱與業障,在誦了二十一次或更多次後,我們應該在心中培養出自己已完全淨化了罪障之信念。

 

  修這部分時,關鍵是要有信心及依止心、願生於彌陀淨土、相信彌陀有能力淨化我們及有一種極為懇切的求救心態。諸佛無時無刻不在想救度我們,但若要救度成功,亦端賴於我們自己的努力配合。以上幾點若能具備,欲生淨土並不很難。若只是冷冷冰冰地、呆呆地及無感受地誦此句或彌陀名號及咒語等,雖不能說毫無利益,但效果肯定不會太大。

 

  在這一句後,是一小段願文:

 

  十方勝者佛子及眷眾 怙主無量光等哀垂念

  為令盡虛空際諸有情 置於無上利樂之吉祥

  自當速疾速疾速證成 圓滿正等正覺聖果位

  彼故發願往生極樂國 蒙阿彌陀如來親授記

 

  是故自于無始時世中 三門所積一切福德資

  三乘中之一切聖凡於 三世中所聚積善妙行

  如來聖語宣說不變異 善妙真實誓願之諦實

  法界本性清淨無欺誑 不可思議諸力總攝力

 

  願我臨命終後即詣往 極樂國中怙主無量光

  于彼跟前甚為莊嚴之 珍寶蓮華苞中而化生

  得往生已總持禪定等 不可計量功德現觀已

  無量光等十方諸如來 令喜悅已願蒙親授記

 

  諸語訣義如是通達已 諸時中以無礙之神變

  于諸佛之無邊刹土中 詣已祈願圓滿廣大行

  猛力普生大悲哀憐憫 不淨境中詣已諸含識

  各自福緣如是教說法 願安置於勝者所贊道

 

  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不妨用宗喀巴大師所著之《往生極樂願文》的願文主體部份(注:即由“依止集合自他三世所系二資糧海為一品力”此句至全文尾)一次、三次或更多遍。沒時間的話,就念儀軌中的這個濃縮願文。此短願文中所求願的內容,乃由宗喀巴大師所著願文內容濃縮而撰,它的內容是請彌陀與其眷屬,加持我們成佛利生、要求往生極樂以修持佛果、要求彌陀親自作行者的老師,並願得一切能利益自己與眾生的神通、定力、智慧等等善功德,更發願于修至自己有能力時,要回到六道中救助眾生。

 

  唵 阿彌達巴 舍 疏哈

  Om Amritabha Hri Soha

 

  或

 

  唵 阿彌爹華 舍

  Om Amrideva Hri

 

  儀軌的這部份是持咒的環節。“唵阿彌達巴舍利疏哈”是彌陀的報身之咒語,“唵阿彌爹華舍利”是他的應化身之咒語,我們任擇其一而誦即可。

 

  在誦咒時,我們著意觀想彌陀心中有月輪,輪上中央為豎立的“舍”字,他的二咒之其一種版本沿月輪邊、字朝內方中央字、豎立而順時針環繞排列,“唵”字位列于正前方。我們一邊持咒,一邊觀本尊心輪中央種子字及咒蔓流出白色甘露及放大光明入自己身體,把一切罪因、罪業、罪業之果報、病患、魔擾、邪術加害及任何其他障礙皆淨化消除,令我們的身心皆已成為適合往生淨土的條件。如果對觀想面前本尊像自己發射甘露及光感到不易觀好,可觀他在我們誦咒時轉過身來而降在我們頭頂上空,光及甘露由上而降入自己身中,這樣地去觀一樣是正確的。

 

  彌陀的這二條咒,與念誦他的名號是毫無分別的。如果大家喜歡的話,可在持咒後加誦佛號若干次。誦咒可誦二十一次、一百零八次、一千次、一萬次乃至更多次均可,並無限制,越多越好。

 

  誦咒後,整個資糧田的各尊一尊一尊地由外而向內融攝,最後只餘下主尊,他又再縮小,最後成為一點小紅光點,降入行者身中,此時要強烈想著自己之身、語、意已得到彌陀的身、語、意加持。

 

  最後我們念誦儀軌中的四句回向偈文:

 

  即以此善普回向 願我速成彌陀境

  六道眾生不餘留 鹹皆令入彼果位

 

  在持誦此偈後,便結束了一座日修儀軌之修誦了。

 

 

 

阿彌陀佛睡修法門開示

 

  修持彌陀淨土或其他淨土的行者,必須依賴串習之力量,盡力令心念時時刻刻不與本尊彌陀相離。我們要把日常凡俗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都化為串習的修持,這樣便能積集更多往生的種子,而且也具備了五力中的串習力。

 

  一般的人,在白天也很難串習善念,何況是在睡眠中呢!但透過今天所教的睡修觀想,我們便可以利用凡俗睡眠的八小時,把它化為淨土的修持及串習的機會。如果我們白天亦常常憶記彌陀,透過睡修觀修,我們便能連睡眠的時間也不放過,在睡眠中亦不中斷串習思念彌陀。如果我們白天時沒有好好修持,睡修觀想則令我們起碼每天有幾個小時的淨土修持功夫。如果我們能好好地修這法門之觀想,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臨睡著的一念,會影響整夜的眠中念頭。若睡前一念為善,則整夜睡眠中的心念也會停留在善念上,反之亦然。由於這個原因,若把睡前一念專注於彌陀的觀想及對他的依止心上,則整夜的心念亦會停留在這一念上,整夜的心識都在持續地串習,變成一股很大的力量,甚至比日常白天時之觀想更為強力,這同時還是一種修禪定的方法。我們常常說人身難得及生死無常,故此必須善用時間好好修行,這個法門正好把睡眠時間也用上了,令行者每天多了八個小時之修持功夫。此外,如果修行者在實行睡修的睡眠中猝死,不假別人的超度或任何遷識,便能直接往生於極樂淨土之中。

 

  此法有別于日修及遷識法門,我們不是在佛壇前、坐墊上修,而是臨睡前在睡床上修的。如果我們的睡房條件允許,最好是把睡床的床頭向西而放,以令在睡覺時,我們的頭朝向西方。這個並非必需的條件,但如果能這麼做,會是一個助緣。

 

  我們先坐在自己的睡床上,調整發心,然後便開始念誦睡修儀軌。這個儀軌與剛才教的儀軌基本上一模一樣。

 

  上師彌陀怙遍知 

  難得大義此善身 當下壞死亦或許 

  惡趣寒熱饑渴與 愚啞役使等所逼

  善趣生老病死與 命終墮落等之惱

  自與六趣諸眾生 解脫苦海之方便

  尊外無有希求處 無誑上師勝三寶

  欲持其為勝友軍 是念猛生趨皈依

  遍滿虛空勝三寶 攝護我等作友軍

 

  皈命依止諸上師 皈命依止圓滿佛

  皈命依止聖正法 皈命依止諸僧伽

 

  恭敬頂禮趨皈依 勝妙上師聖三寶

  祈願速疾賜加持 我與無邊眾生心

  如是虔誠祈請已 諸皈依境放光明

  普照自身及眾生 罪墮障礙淨無餘

  觀為真實皈依之 諸學處及善惡業

  苦樂生理善思已 學作如理之取捨

 

  以上的發心及皈依等部份,與日修儀軌一樣,衲就不重複講解了。

 

  我為成就圓滿佛 當令六道脫輪回

  安置圓滿佛果位 實行甚深眠寐觀

 

  這四句是不共發心。我們要在心中想著:“為了令所有眾生能脫苦而成佛,我必須成就佛境,故此我現在就要好好地修這個睡修觀想!”若誦三遍後未生出感動覺受,便多誦幾次,至生出這種心為止。

 

  普願大地咸清淨 無諸砂礫等雜物

  平正均齊如掌心 柔軟滑順琉璃性

 

  這段修法也是與日修儀軌一樣。我們觀想睡房等就如彌陀的淨土。常常觀想自己身處淨土,本身就是將來得生淨土的一種因。

 

  勝業能賜眾生福 暫念遠離死主怖

  恒湣有情親如子 敬禮導師無量壽

  數為牟尼所稱讚 佛刹土中最殊勝

  有數往生極樂願 悲增上故隨力說

 

  無明深障取捨處 嗔恚械奪天趣命

  欲愛索縛輪回獄 業河漂向有海中

  眾多病老苦浪蕩 送入死主鯨鱷口

  可厭苦擔壓無救 我以哀痛迫呼號

 

  成立心願請作證 唯一救苦無量光

  觀自在與大勢至 及與一切眷屬俱

  無量劫中為我等 所發勝心誓勿忘

  如金翅鳥行天衢 以神境力哀臨此

 

  前方寶座蓮月上 根師怙主無量光

  紅蓮寶石微塵山 百萬日擁威容光

  一面二臂平等印 托撐長壽甘露缽

  頂髻相好明莊嚴 披著紅華三法衣

 

  身光普滿十方刹 二足金剛跏趺座

  無量聲聞勝子眾 觀音大勢至等繞

  一切主眷於意境 明瞭顯現性中住

 

  這段是召請文,剛才也已開示過了。

 

  頂禮供養懺罪障 隨喜敦請祈安住

  回向自他一切福 願證彌陀佛果位

 

  這是七支供養,也是衲剛才已講說了的。

 

  頂禮供養皈依上師薄伽梵如來應供正遍知導師無量光

 

  在這部份,我們要至心懇切地祈請二十一次。

 

  十方勝者佛子及眷眾 怙主無量光等哀垂念

  為令盡虛空際諸有情 置於無上利樂之吉祥

  自當速疾速疾速證成 圓滿正等正覺聖果位

  彼故發願往生極樂國 蒙阿彌陀如來親授記

 

  是故自于無始時世中 三門所積一切福德資

  三乘中之一切聖凡於 三世中所聚積善妙行

  如來聖語宣說不變異 善妙真實誓願之諦實

  法界本性清淨無欺誑 不可思議諸力總攝力

 

  願我臨命終後即詣往 極樂國中怙主無量光

  于彼跟前甚為莊嚴之 珍寶蓮華苞中而化生

  得往生已總持禪定等 不可計量功德現觀已

  無量光等十方諸如來 令喜悅已願蒙親授記

 

  諸語訣義如是通達已 諸時中以無礙之神變

  于諸佛之無邊刹土中 詣已祈願圓滿廣大行

  猛力普生大悲哀憐憫 不淨境中詣已諸含識

  各自福緣如是教說法 願安置於勝者所贊道

 

  這段願文我們要念三次。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們也可以誦宗喀巴大師所著之《往生極樂願文》來代替這段較短的願文。

 

  唵 阿彌達巴 舍 疏哈

  Om Amritabha Hri Soha

 

  唵 阿彌爹華 舍

  Om Amrideva Hri

 

  我們誦這兩個咒的其中一個即可。誦時觀想內容與日修儀軌相同,但我們亦可以強調想著是在同時淨化修持睡修觀想之障礙。

 

  完成我們想誦的數目後,我們要強烈地想著自己現已處於彌陀的加持庇護之下。在日修儀軌中,此時應觀彌陀的眷屬由外向內,一尊一尊地化為光明融攝,最後全融入了主尊彌陀身中,最後彌陀也化為光明融入自己身體;但在作睡修時,我們並不這樣觀想,而觀功德田諸眾由外向內一尊一尊地融攝,最後全融入了主尊彌陀身中,然後彌陀降下在自己睡床上、頭將朝向的一方安坐著。

 

  即以此善普回向 願我速成彌陀境

  六道眾生不餘留 鹹皆令入彼果位

 

  在好好地回向後,我們仍然保持床頭有本尊坐著的觀想,然後起立恭敬地在床上向床頭的彌陀頂禮三拜,再以吉祥獅子臥的姿勢(注:見圖)躺下。這個睡姿,是佛陀入滅時之姿勢。它本身與體內氣脈有密切關連,所以對修行很有利益。在某些寺院中,我們會見到有些佛像是這個姿勢的,而人們會稱他為“睡佛”,其實這是一種十分不對的稱呼。“佛”的意思是“覺醒者”,“睡佛”便就是“睡著了的覺醒者”之意,這是一種有矛盾的稱呼!這種姿勢的佛像,事實上是紀念佛陀最終入滅時的姿勢。在西藏,由於人們認為佛陀入滅是很悲哀的一回事,所以寺中少見這造型的佛像,唯獨是在描繪佛陀一生中的十二件大事之佛畫中才會見到。有許多修行人,也是以這種有利的睡姿入滅的。

 

   在一九五七年,家師薩巴仁寶哲二世便是以這臥姿,入定五天后才圓寂的。這臥姿並非臨終時才用上,平時睡眠時若能采此姿勢,亦有十分大的好處。

 

  我們躺下後,頭部是向著西方的。如果睡床並非朝西而擺設,我們自己在心中想著是在朝西而臥便可以了。在觀想中,我們想著自己的頭靠在彌陀雙盤起的腳前之蓮臺上,在他如慈父般的守護下,我們專注保持此觀想,放下一切煩惱、雜念及妄想,直至安然入睡。

 

  如果我們在睡眠時段中乍醒,便要馬上檢查自己的觀想是否已忘失、臥姿是否已改變,如果是的話,我們又重新生起本尊在床頭之觀想,再調整睡姿再次入睡。

 

  在開始修習時,我們會發現在乍醒時身姿已變動及觀想已忘失,這是十分正常的。我們初時只需要求自己以吉祥臥之姿入睡便可;在睡中乍醒時,再度調整便可以了。在初時,我們亦未能在整段睡眠時間中保持觀想,但隨著熟習,慢慢便能做得到,不必心急,只要多練習,最後便能做到整夜睡姿不變,而觀想亦不失去。

 

  在睡醒時,我們心想自己是被如慈父般徹夜守護著我們的彌陀喚醒,或想是被彌陀名號之聲喚醒亦可。如果昨夜睡前帶下來之觀想未失,我們便在床上起立,恭敬頂禮床頭之彌陀三拜,觀想他縮小化為一點紅光融入自己的眉心,進入了自己的身體,令自己得到了他的加持,然後便如常地梳洗、更衣、上班等。如果醒後發現早已失了觀想,則重新生起床前彌陀之觀,頂禮三拜,再觀他縮小化為一點紅光融入自己眉心中。

 

  以上所說之睡修觀想,一開始修時必定不易成功,但只要有恆心地去修,慢慢便會有進步。這種修持,有不可思議之大利益,就算衲想說也說不完!

 

 

 

阿彌陀佛遷識法門開示

 

  以下開始講解授彌陀淨土的另一種法門——遷識法。在正式教授此修持法前,衲先介紹遷識法的背景。

 

  遷識法的藏文叫作powa(注:漢譯亦音譯為“頗哇”、“破瓦”、“破哇”或“拋斡”等)。所謂“遷識”,即是在臨終時有意識及依具體方法地,把心念專注在某法之上,以利益自己的未來生。

 

  遷識法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及狹義兩種方法來詮釋。如果要以廣義來判別遷識法的話,它包含了任何臨終專注修持以影響未來轉生的方法,所以它不一定就是密法。在藏傳佛教的顯乘教法內,便有菩提心遷識法及空性遷識法等。菩提心遷識法,是在臨終時令心念不離菩提心及利他心,在這種心念中死去。空性遷識法的行者,臨終時則攝心於空性淨光境界之中,不起執念分別,以吉祥無畏獅子臥姿入定而逝。這兩種都屬顯乘法門,又都符合遷識法門的廣定義,但都與一般漢族佛子所聽過的遷識法並不相同,而且完全與氣脈修持無關。如果依廣義來判別的話,漢地佛教的所有臨終修持法,都可說是屬於遷識法的範疇。

 

  遷識法的狹義,則是指依靠氣脈作用,有意識地把心識由心輪沿中脈向上拋射修持。在生時,行者會閉關修持若干天乃至若干月,每天不斷作這樣的修法,直至頭頂出現了特定的徵兆方算成功。這種修持,不同於前述的日修及睡修法門,它並非每天修一陣子的,而需閉關一段短時期、至修至有徵兆為止。有業因種子的人,閉關修上幾天便會出現成功開頂的徵兆。即便是甚淺法緣的人,修上幾個月也一定會成功。在修成時,頭頂會出現一個小孔,或頂上流出少許膿水或血,或頂上腫出一丁點,甚至有暈去一陣子的情況。在出現這些徵兆後,行者便可出關,以後只需天天憶想心識拋射入頂上本尊的路徑便行了。在臨終時,行者要掌握恰當的一刻,運氣把心識沿中脈拋射離體,進入頂上觀想的本尊心中,由本尊帶至淨土或好的轉生地點投生。

 

  狹義上的遷識法,也並不限於只有今天將傳授的彌陀遷識法門。格律派及印度、西藏各派別,均有很多不同之本尊遷識法門,例如觀音遷識法、度母遷識法及金剛瑜伽母遷識法等等,不勝枚舉。每一位本尊的遷識法,即使在同一派別內,亦可以有不同之各支傳承;每一支傳承,又可能有廣略不同的多種法本儀軌。這些遷識法門,據衲所聞所知,是漢傳佛教中所沒有的,但在藏傳佛教各派中,則有清淨、持續未曾中斷過的很多支傳承。

 

  以上剛談到的狹義遷識法門——利用氣脈修持的遷識法,又分為真正的氣脈遷識或觀想式的氣脈遷識。密法可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及摩訶無上瑜伽部共四部。摩訶無上瑜伽部又分為兩個修持的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真正的氣脈遷識法,是密法中的四部之一——摩訶無上瑜伽密——的圓滿次第旁支法門。在摩訶無上瑜伽部之圓滿次第中,有一種利用死亡階段、中陰期及投生這三段過程,成就佛的法身、報身及應身三身的方法。這種方法稱為“三有轉三身道”。如果成就了這層次,行者根本不需要修遷識法,便能直接即身成就佛境了!如果沒有足夠能力修成這層次,行者便可以依賴摩訶無上瑜伽部圓滿次第的遷識法,在臨終時控制自己的來生投生地點。要修這層次的遷識,必須先完成了生起次第的修持,並依圓滿次第修至有能力攝氣入中脈把心識向上拋射,又要對死亡過程有清楚瞭解,以期在恰當的一刹那自行把心識拋出至頂上本尊的心中。在自知死期近時,行者先要努力放生、積福及作例如無量壽佛等延壽法(注:見法師另著《壽份無量》)等等。在作出努力後,若仍見將死之徵兆而沒有延壽成功的徵兆,則要把該佈施的財物佈施、該供養的便供養、該分派家人的便安排妥當,最後便在臨終四大分離時、風大化解而融入心識的刹那,把心識拋射離體而往生淨土或投生於好的地方。有一些這境界的行者更瀟灑,在延壽無成後,他們便把一切後事安排妥當,然後在當壽盡的日子,預先沐浴更衣。如果這行者是在家居士,便會穿上白色衣服;如果是出家人,便會整整齊齊地穿上三衣袈裟,然後采跏趺姿安坐,運氣入中脈,把心識自行拋射而往生。順帶一提,有人會問:“為什麼他們都要先嘗試延壽呢?”這是因為人身難得,而且是很好的修行條件,所以我們必須盡一切方法來維持它。這層次的行者,真的有能力隨時把心識拋出往生,但如果他們死期未至或未辨死期,或死亡徵兆已出現而未曾嘗試延壽,便自行遷識的話,就是自斷身命,這是有違佛戒的。大家又可能想問:“生死無常嘛!怎可能預先自辨死期呢?”其實這也是有方法的,而且圓滿次第的行者不同我們普通人,他們對自己的氣脈作用有清楚瞭解,所以能察覺到快將壽終的徵兆。

 

  更高層次的行者,甚至可以控制別人的神識。在座的人可能會聽到西藏大德為別人作遷識的傳統吧?在西藏,如果家中有人快死了,便會禮請家族的上師代作遷識。上師會把死者之心識攝召過來,再把它投在淨土或好的轉生地點。這種法事不受距離所限,上師不必在屍體旁作法,即使身隔千里也沒有分別。衲認識一個家庭,他們的父親赴遠地經商多年未返,音訊全無。有一天,有人帶來一個錯誤消息,所以家人都以為老父已客死異鄉了,便馬上請來一位大師代老父作遷識。大師本來在修法後,表示已成功地作了遷識,但後來卻神色有異,欲言又止地離開了。多年後,老父安然無恙地回來。大家談起這件事,發現老父在大師作遷識的同一天、同一時間,竟曾無故地昏死了過去,過去許久才回醒,這就是大師控制老父心識的能力之證明,也說明了遷識是不限距離的。老父之所以又活過來了,大概是因為壽元根本未盡,大師發現了錯誤後,便又把他的心識牽引勾回之故吧!由此可見,遷識是的確有效的。

 

  能夠自行遷識的人,不一定有能力為其他生命作遷識,因為這是不容易做的。為其他眾生代作遷識的人,不單要有控制自己心識之能力,還必須有能力牽引死者之神識。作時自己先要化為本尊,次為死者除障,然後勾召死者神識過來,把它放在淨土或好的轉生地點。我們凡夫,除非是有真正的菩提心者或仍有可能,否則是絕無能力為別人作遷識的。我們凡夫連自己之生死也無法自主,怎可能幫別人呢!但如果是有相當能力代作遷識的大德,而將亡者對其又有信心及有緣份,代作遷識便易成功。如果是極高境界的大德輩,例如帝洛巴祖師或那洛巴祖師等,則不論亡者或將亡者有無信心和緣份,都必定能成功地代作遷識。說到這方面,不妨為大家講幾則故事。衲的外祖父是位在家的密法大師。有一次,村中的一個望族家庭老父去世,家人便禮請外祖父代作遷識超度。當時,該家族把許多其他派別的大師也都請來了。這些其他的大師,在攝召亡者神識時,都面有難色,然後便推說與死者無緣,一個一個地借詞離開了。真正的原因是,外祖父早已把亡者神識攝召了,放在他桌前的金剛鈴之鈴身內,其他大師根本找不到亡者的心識。最後,外祖父在真正代作遷識的刹那,整個鈴便自己跳翻了過來!這就是遷識的力量。後來沒多久後,此家庭的老母也死了,家人又再次禮請外祖父代作遷識。這個老女人生前很喜愛自己的貴重衣裳。在遷識的一刹,家中的衣箱蓋竟然“砰”的一聲彈起了開來!這是因為老女人的中陰身因執戀生前華衣,而一直依附在衣箱內的緣故。衲的其中一位恩師薩巴仁寶哲,也是的確有能力代作遷識的大師。他老人家被公認為彌陀淨土的再來人,所以在他代亡者作遷識時,都是把心識放在極樂淨土中的。衲的根本上師赤江仁寶哲,也是一位很有證量及能力的大師。在赤江仁寶哲為剛亡者代作遷識時,在正式遷識的一刹,亡者的屍體會自己猛然有一下跳動。其他的大師,在代剛亡者作遷識法而成功時,旁觀者都可以親眼見證心識由頂而出屍身之徵兆,例如頭頂正中會有一小撮頭髮自行脫落等等情況。以上所說的遷識超度,並不同於臨終引導或誦經超度的法事,而是依賴法師之能力,強行把仍在亡者體內或已離肉身進入中陰身之心識,投在淨土或其他好的轉生處。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想問:“既然遷識度亡法真的有效,作惡多端者豈不是“坐享其成”?我們也不必辛苦地天天修法了吧?”曾作極重罪業者,例如殺親父或親母等的人,即使有大師代作遷識,也不一定能成功。至於普通的人,即便有惡業,只要能在適當時機遇上真有能力的大師,便的確可被遷識往生淨土或好的地點,這一點與因果也並不矛盾。作惡多端者如果能在死時遇上這樣的一位大師,必定是他在過往世曾作善因,而現在該種子比今生之惡業種子先成熟了之緣故。最大的問題是,有成就的人不會自己宣傳己德,但這又不代表不說己德的就全部是“高人”,你怎知道誰是真正通達遷識法的大師呢?修行是沒有捷徑的。最實際的是自己修淨土法,如修淨土遷識法、日修法、睡修法、念佛等,這樣才對自己的生死有所把握。大家不要把生死大事,託付在臨終能遇上大師高人之渺茫機會上呀!不過,如果臨終時有自己的上師來到引導,而自己又一向視他為佛,則不論上師是否有遷識能力,也能保證有好的轉生因緣。只要臨終一念思憶上師及三寶,生出敬信,就不論是否懂氣脈遷識,也不論有否大師代作遷識,都必定能往生淨

土或有好的轉生,或肯定下一生至少不會掉入三惡道。

 

  剛才說了這麼多遷識大行者的事,純是為了讓大家長點見識而已。我們一輩凡夫,連自己臨終遷識也未必成功,所以就不必指望想替別人遷識了。

 

  剛才所說之氣脈遷識,屬密法中的摩訶無上瑜伽部圓滿次第範圍,所以它是真真正正的密法,也是狹義上最真正的遷識法。附帶一提,摩訶無上瑜伽部密法又可分為母系及父系兩種,而遷識法是與母系較有關聯的法門。這裡並非適合講密法的時間及場合,所以衲就不深入解釋母系及父系之分別了。

 

  如果想修學上述的這類摩訶無上瑜伽部圓滿次第遷識法,必須先打好顯乘教法之根基,對出離心及菩提心多多少少有點覺受,再依具格密法上師求無上密本尊灌頂,例如那洛巴傳承之金剛瑜伽母灌頂等,再要完成生起次第之全部修持,然後再修氣脈至有一定的自主控制能力,又再求此層次之遷識教授,然後作閉關修至有成功徵兆方算完成。由於這種真正意義上的遷識,修習時是真的在運氣入脈把心識經中脈拋出體外,這對自己的壽元有少許影響,所以有與延壽法合修的傳統,而且在修成後便不宜多作重複拋動心識,以免引致短壽。一般地說,在修成開了頂後,只天天在心中重溫幻想心識行走路徑,而不真的去運氣拋動心識,便十分足夠了。

 

  沒有機緣或心願學摩訶無上瑜伽部密法的人,或已受灌學法但未有運氣入中脈之能力的人,一樣也可以修遷識法門,但這種層次的遷識法門只可說是源自密法,而並非真的就是密法。這種層次的遷識修持,可說是在觀想氣脈與心識運作,而並非真正在控制氣與心識運行。在現今普傳的、大眾同作幾天開頂閉關的遷識法,乃至今天衲所教授的遷識法,基本上全為這個層次的觀想式氣脈遷識修持。由於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圓滿次第密法,所以欲修學者不需受摩訶無上瑜伽部灌頂,而只需依止一位懂修此法、有傳承且能教導清楚的師父,得到口傳與講解,學懂了以後,自行或與師兄弟同修閉關,直至成功開頂了便行了。這種凡夫氣脈遷識修持,是幻想成份多於真的氣脈修持,但只要配合出離心等五力,便一樣有效。修這種層次的遷識法,在閉關修至成功時,一樣會有同樣的成功徵兆。一般的人,在自修、同修或由上師引領著修持,經七天乃至最多二十一天后,必定會成功開頂。在由上師帶領同修的閉關中,在弟子開頂時,會由上師觀察鑒定,在頂上小孔插入一根吉祥草為記。這在以前的西藏,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在現今漢地,衲見到有不少人對之過度迷信,以為這就是保證死後必定能往生淨土的徵兆,這是十分可笑的。大家試想想,如果修上那七天就保證成就的話,西藏三大寺共一萬多個僧人這麼精進地修學是為了什麼呢?家師薩巴仁寶哲是彌陀遷識法門及其他極樂淨土法門之權威長老,也是一位被公認為極樂淨土乘願而來的聖人。師父在死前二周便自知時至,一早把後事安排好,並對弟子說:“有些人欲往兜率淨土,但我卻將住在極樂淨土之中,四百五十年後方會再返人間!”,然後便以無畏獅子臥姿入定五天,安詳而圓寂。這樣的一位遷識法的大權威便曾說過:“修遷識法者,應對輪回不生執戀、具備五力。遷識之成功必須依賴願力及熟修。但現今的人,在大叫“嘻”、“呸”而略修幾天後,見到頂上出現少許紅腫流膿,便把一根草插入頂孔,洋洋得意地自以為成就了遷識法,高興地把這些徵兆視為吉兆。如果沒有出離心之覺受,見到了這些徵兆而自吹自擂,得到這些徵兆不但並非好事,反而是很可悲的呀!”由此可見,開頂只是氣脈運行的正常生理現象,絕非往生淨土之保證。遷識法雖極為殊勝,而且的確有效,但大家切莫被它的神秘感蒙蔽了,而誤以為修上幾天遷識法便可一世無憂,不需再努力,保證能生淨土。往生淨土最重要的是出離心、信心、願心等五力,再配合修成遷識法,便十分有效。反之,若不修出離心等,就算頂上開了個拳頭般大的洞,唯一的作用就只是可以插上整束吉祥草,拍個照片自吹自擂而已,別無其他利益,亦絕對不是成就了淨土的保證!往生的要訣關鍵是五力等,而並非一個七天便能修出的頭上小孔。如果具備了五力等,即便頂上無孔,一樣可以順利輕易地往生極樂。如果無五力等,不能放下對世間的執戀,頂上有多少個孔也不可能往生極樂淨土。這一點大家要好好記住。

 

  現在開始正式教授彌陀遷識法門。這法門源於密法,不同前面教授的顯乘彌陀法門。同時,彌陀日修與睡修法是要恒久地天天去修的,而這個遷識法則要求閉關修至成功開頂,然後便不必天天修,只需天天記憶臨終時應作之心識入頂上佛心之觀想便行了。一旦成功開頂,應天天勤修出離心等五力,不必再多觀想把心識拋出,只要不忘該觀想即已足夠。

 

  在學習時,大家要清楚搞懂修持的觀想方法及辨別成功開頂的徵兆,然後便可自行閉關了。學這個法最好是跟著上師好好地聽聞,並得到口傳及講解要訣,但毋需灌頂。如果沒有得到口傳及在場親聞講解,只要是對彌陀等三寶有依止心、嚮往極樂淨土,一樣可以修持這法門。

 

  這個法門不是漢地的什麼氣功等,所以不存在“走火入魔”的顧慮。只要清楚應作怎樣的觀想,必定會成功,而且自修是不會出錯或因修得不對而產生問題的,大家不必擔心。由於它並非真的在運氣入脈拋出心識,而且修成後便並不天天修,它對壽元亦無不良影響。再者,衲會教授遷識與延壽合修的方法,所以大家不必擔心會因修法而導致短壽。衲在一九五七年便曾依遷識法閉關開頂,距今已四十多年了。

 

  修遷識法,必須抽出時間閉關修持。關期是直接開頂成功方屆,並無特定時限,一般人在七天至最多廿一天內必定能成功開頂。

 

  如果在家中修,我們應一早已安置好佛壇了。如果是另覓關房修持,則必須依前行所述,把地方打掃乾淨、安設佛壇及供品,然後上座發心,才開始修誦儀軌。

 

  遷識儀軌與日修及睡修儀軌大部份是一樣的,在此沒必要再詳細說一遍。

 

  上師彌陀怙遍知 

  難得大義此善身 當下壞死亦或許 

  惡趣寒熱饑渴與 愚啞役使等所逼 

  善趣生老病死與 命終墮落等之惱 

  自與六趣諸眾生 解脫苦海之方便

  尊外無有希求處 無誑上師勝三寶 

  欲持其為勝友軍 是念猛生趨皈依 

  遍滿虛空勝三寶 攝護我等作友軍

 

  皈命依止諸上師 皈命依止圓滿佛

  皈命依止聖正法 皈命依止諸僧伽

 

  恭敬頂禮趨皈依 勝妙上師聖三寶

  祈願速疾賜加持 我與無邊眾生心

  如是虔誠祈請已 諸皈依境放光明

  普照自身及眾生 罪墮障礙淨無餘

  觀為真實皈依之 諸學處及善惡業

  苦樂生理善思已 學作如理之取捨

 

  以上的發心及修持皈依部份,與日修儀軌一樣。

 

  我為成就圓滿佛 當令六道脫輪回

  安置圓滿佛果位 實行甚深遷識觀

 

  這四句是不共發心,我們要在心中想著:“為了令眾生脫出輪回,我必須成就佛陀的境界,故此我現在要好好地修遷識法!”

 

  普願大地咸清淨 無諸砂礫等雜物

  平正均齊如掌心 柔軟滑順琉璃性

 

  我們誦此偈時,觀想自己所處之地猶如淨土一樣。

 

  勝業能賜眾生福 暫念遠離死主怖

  恒湣有情親如子 敬禮導師無量壽

  數為牟尼所稱讚 佛刹土中最殊勝

  有數往生極樂願 悲增上故隨力說

 

  無明深障取捨處 嗔恚械奪天趣命

  欲愛索縛輪回獄 業河漂向有海中

  眾多病老苦浪蕩 送入死主鯨鱷口

  可厭苦擔壓無救 我以哀痛迫呼號

 

  成立心願請作證 唯一救苦無量光

  觀自在與大勢至 及與一切眷屬俱

  無量劫中為我等 所發勝心誓勿忘

  如金翅鳥行天衢 以神境力哀臨此

 

  前方寶座蓮月上 根師怙主無量光

  紅蓮寶石微塵山 百萬日擁威容光

  一面二臂平等印 托撐長壽甘露缽

  頂髻相好明莊嚴 披著紅華三法衣

 

  身光普滿十方刹 二足金剛跏趺座

  無量聲聞勝子眾 觀音大勢至等繞

  一切主眷於意境 明瞭顯現性中住

 

  此段是剛才開示過的召請文,觀想方法依日修方法即可。

 

  頂禮供養懺罪障 隨喜敦請祈安住

  回向自他一切福 願證彌陀佛果位

 

  此為七支供養。

 

  頂禮供養皈依上師薄伽梵如來應供正遍知導師無量光

 

  在此部份,我們應至心地誦廿一次。

 

  唵 阿彌達巴 舍 疏哈

  Om Amritabha Hri Soha

 

  唵 阿彌爹華 舍

  Om Amrideva Hri

 

  在誦咒時,我們要在心中強烈地想著,彌陀正在淨除我們遷識修持之一切障礙。在誦畢心目中要誦之數目後,觀想彌陀的眷屬由外向內、一尊一尊地化光融攝,最後只剩下中央之主尊彌陀,然後他轉過身來,坐在我們頭頂上的虛空中。我們可以觀想頂上本尊之蓮花下有孔雀寶座承托,也可以觀想彌陀坐蓮花中而下無寶座。

 

  修遷識法,所用的工具是中脈、心識及氣此三者。在儀軌中,並無說明應如何作觀想,大家依現在馬上將教的傳承口訣開示去修即可。

 

  中脈是一條垂直貫穿人體上半身的脈絡,與脊椎平行。它的尾部在臍下位置,頂端則上至頭頂而向前彎至眉心,亦即佛像的眉間白毫或某些本尊之第三眼位置。這個位置十分重要,有時有些人被魔類或邪術侵入體內,便可能是經由這部位入體的。邪術及魔類侵入,可以經由眉心、左及右手無名指的指根或左及右腳無名指之指根這五個通道。由眉心入體的魔類,力量是較大的;由腳的指根入體者力量較小。有一種法門,便是透過持咒呼氣在手上,再觸碰上述五個部位,以守護這些“入口”的。上述中脈之描述,是按生理結構來說的;但在修這遷識法時,我們卻並不需觀中脈延伸至頂上再向下垂至眉心,而要觀它延伸至頭頂,透頂而伸出,頂端透突出頭頂約四指橫排之高度,其尾端則在胸部心輪以下四指橫排左右位置結尾,而並不觀它延至臍下。這並非真正的中脈狀態,而是為了方便遷識修持才這樣觀想。

 

  中脈外壁為淺藍色,內壁紅色而空心。它的頂端略脈身闊大,似一個喇叭口之形;尾端幼細封閉像蛇的尾巴,中間的部分就似一支空心的箭管一般。

 

  我們身體中有許多脈絡,例如左脈、右脈及各支脈等,但它們與遷識法無關,故此我們不必觀想它們。由心輪下少許位置至尾端的中脈部份,亦與遷識法無太大關係,所以我們亦不需著意觀想這一段中脈。

 

  在心輪位置的中脈管內,便是我們的心識,它就像是一顆小如綠豆但白色的東西。這顆心識,性質就似一顆水銀珠般,最輕微的震盪便足以能令它顫抖不定良久。其實,心識本為無形的東西。在此法中,我們為了修持之方便,故此把它觀為有形相的東西。

 

  現在我們已觀出了遷識法所需的所有工具了,亦即頂上的彌陀、中脈及心識。我們幻想自己便是這顆心識,處於中脈心輪高低之位置,上望在脈的頂端坐著之彌陀。這情景就像是坐在井中看著井頂出口上方、天上的月亮差不多。我們此時要專注於這三者——自己是心識、中脈為通道、頂上之彌陀是目的地,其他別的東西全都不想,仿似宇宙中只有這三者似的。我們在中脈內看頂上的本尊,要在心中培養出很強烈的欲望:“我要上去那裡!我要上去那裡!”在此心念中,我們誦念儀軌中的九句誦文。

 

  無欺妄之三寶本質尊 解脫惡道怖畏之勇者

  清淨刹土引導勝舟主 怙主阿彌陀佛前祈請

 

  第一句稱彌陀為佛、法、僧三寶合一化身,此句亦為依止之意。修依止心是為再下來之修持打下基礎。第二句贊他為能令人解脫於三惡道的“勇者”。第三句贊他是引領我們到達淨土的“船長”。第四句是說我們向彌陀誠心地祈請。

 

  分解死主怖畏祈救護 可懼中陰險隘祈解脫

  難忍惡道危地祈引領

 

  這三句呼應死亡、中陰及轉生這三個過程。第一句“分解死主怖畏祈救護”,是請彌陀于我們死時支援護佑我們免于死亡時之怖畏。“可懼中陰險隘祈解脫”一句,是求彌陀解脫我們中陰時的恐怖幻境與痛苦。“難忍惡道危地祈引領”一句,是指於我們將掉入如懸崖等險處之惡道轉生時,請彌陀拉我們一把的意思。

 

  佛土極樂世界祈引導

 

  這一句是求彌陀帶我們到他的淨土。

 

  別無希求之處祈悲攝

 

  這一句是說:“無論順景或逆景,我就只靠您一位了,請以悲心來對待我吧!”

 

  在誦完祈請文後,我們觀頂上彌陀出於對我們的慈悲,由心放出一道比中脈更幼的光束垂下,透過我們中脈之頂上開端,進入中脈通道而直達我們的心部。彌陀的心光之尾端如一個磁鐵的爪,把我們的心識吸住、抓住了。在生出此觀想後,我們透過鼻孔柔柔地吸氣,至無法再吸入時,便吞一口唾液,幻想這唾液把氣壓下去了,同時把下體肛門肌肉收縮,像是在下方把出口堵住和鎖住似的。這上吞口水、下提肛門肌肉,像上下兩道鎖,把氣封在臍輪位置。我們盡力忍氣,越久越好。同時,我們心中要想著憋在體內臍輪的氣是我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一切功德所化。至忍不住要呼氣時,便大喝一聲“嘻”(Hig),幻想在體內憋著的氣向下沿中脈上沖,這氣流把本來就輕如羽棉、懸浮欲飛之心識由下往上推,同時觀想彌陀的心光趁勢把心識往上拉扯。第一次“嘻”及呼氣時,本尊心光從上拉、功德之氣由下往上推,把心識由心部帶至中脈內的喉輪高度;然後我們又大喝一聲“嘻”,這次把心識由喉輪帶到眉心高度;在第三次“嘻”及呼氣時,心識由眉心高度被帶至頭頂出口處,但並不沖出中脈頂端。然後我們叫一聲“嘎”(Kha),心識就降回原來在中脈內心輪處。在這樣修時,我們先吸氣、忍氣,然後在吐氣時把一口氣分多段,“嘻”、“嘻”、“嘻”共三次,加上一次“嘎”,這樣地分段吐氣。這樣地一吸、一忍和一次的分段地呼,連帶觀想,我們做二十次左右。在修第二十一次時,我們如前述地作三次“嘻”,把心識帶至頭頂中脈出口處,然後再喝一聲“呸”(Phat)。這最後的一聲“呸”,就如放弓弦時的一聲;我們觀想心識就如彈珠,被射入了頂上彌陀的心中。我們觀心識停留在頂上佛心中一會兒,然後才如前地念“嘎”而把心識由佛心降回自己心部。

 

  剛才講述了前後共二十一次的呼吸觀想,前二十次並不觀想心識離體飛出而進入佛心,第二十一次才觀它進入佛心。二十一次為一個回圈,但多了一兩次亦無問題。我們在每一座上,可修十到二十個回圈。在修完後。我們觀想頂上之彌陀由本來之化身相變為報身相,亦即無量壽佛之形相。無量壽佛(藏文Tsapame)與彌陀是同一位佛的報身及化身,二者並無分別,但無量壽佛是延壽法門之主尊。我們誦他的禮贊文一或多次,然後誦他的咒若干次,譬如說一百次等,同時想著無量壽佛在放光加持,令我們的壽元延長及堅固。

 

  無量壽佛的其中一種短禮贊文是:

 

  無量壽佛世間尊 滅除一切非時死

  諸孤獨苦依怙處 敬禮無量長壽佛

 

  無量壽佛的短咒是:

 

  唵 阿瑪蘭尼 只溫地易 疏哈

  Om Amarani Sivandiye Soha

 

  如果我們喜歡深入地修延壽法的話,亦可以在此時作更詳盡的全套延壽觀想,把無量壽佛的整個延壽法門加插於此時(注:參考上師著作《壽份無量》)。

 

  即以此善普回向 願我速成彌陀境

  六道眾生不餘留 鹹皆令入彼果位

 

  在修完延壽法後,我們觀頂上佛陀下降融入自己身體,然後誦念上述的回向文,便完成了一座修持。

 

  在閉關中,我們要一天分三或四座修遷識,每座中修十到二十個迴圈。閉關修至某一天,頂上有少許膿血流出,或出現一極小的孔,又或能摸到頭頂有少許突出,便是開頂成功了,可以離關。在出關後,我們只需天天幻想自己心識沿遷識路線走幾遍即可,不必真的運氣及觀想心識,但卻應終生好好地修五力等往生因素。

 

  在到了我們臨死的一刻,如果我們有體力坐起的話,便雙跏趺盤坐,不斷對彌陀做祈請,心中要放下萬緣執著,一心求生淨土。待風大融入心識時,我們便如閉關修法所作般,運氣而大喝“嘻”及“呸”,把自己之心識推入頂上彌陀心中,然後觀他帶著我們的心識直接飛返極樂淨土,融入常在淨土宮殿中講經的彌陀心中,然後這淨土中的彌陀心放一道光,光之尾端粘著我們的心識,這光柱射入彌陀淨土的一朵未開的蓮花中,把心識植入了在花苞中央。最後,我們又再觀彌陀由心再次放光射向此花,令花苞打開了。在花苞打開的一刹,我們這就成功地到達了極樂淨土。如果我們一直以來有好好地修五力,尤其是曾作極多往生之因及常常串習的話,死時作此最終及真正的遷識是不難的。若體力不支,臨終時躺著作此觀想亦可。假使我們曾積許多往生之因及在生時恒常串習,縱使由意外而猝死,也不會妨礙遷識之進行,意外猝死一樣可以順利往生。

 

  以上已說完遷識修持法。大家若能依法修持,在一周至三周內開頂是不難的。

 

  衲的根本上師是金剛持赤江仁寶哲,但衲的遷識法傳承卻來自薩巴仁寶哲。薩巴仁寶哲是公認的淨土再來人。在圓寂前,大師便宣告自己將會去極樂淨土,然後入定五天而示寂。衲雖然只是個無德無證的老和尚,但由於現在傳授的法,得自這位與極樂有殊勝關聯的大師之傳承關係,聞法而依之修學者,是值得心生歡喜和生大信心的。

 

 

阿彌陀佛法門之其他相關修持要訣

 

  要往生彌陀淨土,單單每天在座上念誦那幾分鐘,是很難期望成功的。佛陀曾經向他的大弟子阿難尊者說:“若有人日夜心中不斷求生極樂,作供養,誦佛名,發菩提心,並以善因回向予一切眾生俱得樂離苦,此人即使不能精進地作大修持,但堅守十善業等,對彌陀等三寶生大依止心,死時必定不怖不驚,得以往生!”(注:漢譯《觀無量壽佛經》中第二十五品有相似文句,法師之開示似乎是引自此經文之藏文譯本)欲求往生的人,必須重複又重複地發起大願、對淨土法門恒常串習、以菩提心不斷積集往生之因。除了在座上修的時間外,我們要培養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因,就如細水長流一般,無時無刻不在造因,此為往生之要訣。如果缺乏了以上所說的五力等因素,單靠每天在座上念幾句佛咒,是沒有太大力量的!

 

  怎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造很多的因呢?譬如說,我們供養飲食品,不一定要放在佛壇上的才算。在進餐前,我們也應先供養彌陀等三寶,並作發願回向,這便積了一個小小的往生之因了。又如我們買了一瓶礦泉水,意欲自己飲用,也應在心中先行供養彌陀等三寶。順帶一提,並非單是修淨土法門的人才要如此做,在自己作任何飲食前,先行在心中供養三寶,本來就是佛教之傳統。即使我們並不持素,只要吃的不是為自己殺的肉,亦可以在心中供養。在購物時,我們不論買了什麼東西,也可以在心中供養彌陀。在逛街時,如果看到了什麼美好的東西,如路邊的一朵小花等,也都可以在意念中供養。

 

  諸佛並不需要凡夫的供品,也不需要吃飯喝水。即使我們不作供,彌陀也不會降罪於我們。以上所說的供養,並非是為了讓諸佛吃飽或滿足而做的,而是為了讓自己積累往生之因而做的,我們必須藉著供養他們而獲取功德及積集善因。

 

  只要我們以利益眾生的心作供,即使很小很小的供養,也能積集無量功德。假使我們不發為利眾生的心,就算供養許多好東西,也不一定能得到太大的效益。為什麼會有這種分別呢?這是因為眾生之數目無量,若以利益無量眾生而發願成佛的心作供,或發為利無量眾生而發願到淨土去修持佛境的心來作供養,這供養的力量便會無量倍地增廣。

 

  此外,我們還要把日常生活化為串習的方便,把行、住、坐、臥等凡俗行為都化為串習之機會。譬如說,在上班的途中,我們心中想著正在走向極樂淨土;在坐下時,我們心想身處彌陀的淨土中;在聽到任何聲音時,我們想著這是彌陀名號之聲;在看到任何人的時候,想他們全為佛的化身;在開燈時,想著是在供養光明予彌陀;在洗澡時,想著是在洗去往生淨土之障礙……餘此類推。

 

  正如做生意的人,每晚在關店後,便要盤點一天之盈虧;我們修行人也一樣,必須天天盤點一下,對善種子隨喜,策勵自己明天再多作,對惡種子則追悔,決心明天不再犯同樣的罪業。在晚上臨睡前,我們先把當天所作之一一小善因全部憶記一下,彙集起來作總結性的回向。悲哀的是,在我們這樣憶記時,往往數不出多少善因,反而想起我們一天中所作之種種不善因,例如今天罵了什麼人、心裡生了什麼貪念等等。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應好好地以四力懺罪(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①》),然後生出決心,要在翌日迎頭趕上,作雙倍的善因。

 

  在睡時,如能依睡修法來修持,則連每天那幾小時睡眠時間也成為了串習的時段,變成了修持,這是最好不過的了!

 

  如果能像以上所說的方法造因,配合五力及修持彌陀的日修、遷識及睡修法門,恒常不斷地做的話,就不難於未來親見彌陀和他的八大菩薩弟子了。

 

 

阿彌陀佛四十八本願列表

 

  1.設我得佛 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 不取正覺 

  2.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壽終之後 複更三惡道者 不取正覺 

  3.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悉真金色者 不取正覺 

  4.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形色不同 有好醜者 不取正覺

  5.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識宿命 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 不取正覺 

  6.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天眼 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7.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天耳 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 不悉受持者 不取正覺 

  8.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見他心智 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 不取正覺 

  9.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得神足 於一念頃 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10.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 不取正覺

  11.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住定聚 必至滅度者 不取正覺 

  12.設我得佛 光明有限量 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13.設我得佛 壽命有限量 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 不取正覺 

  14.設我得佛 國中聲聞 有能計量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 悉成緣覺 於百千劫 悉共計校 知其數者 不取正覺

  15.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壽命無能限量 除其本願 修短自在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16.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乃至聞有不善名者 不取正覺

  17.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諮嗟稱我名者 不取正覺 

  18.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19.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 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 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 

  20.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聞我名號 繫念我國 植眾德本 至心回向 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 不取正覺 

  21.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 不取正覺 

  22.設我得佛 他方佛土諸菩薩眾 來生我國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為眾生故 被弘誓鎧 積累德本 度脫一切 游諸佛國 修菩薩行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開化恒沙無量眾生 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23.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承佛神力 供養諸佛 一食之頃 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24.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在諸佛前 現其德本 諸所求欲供養之具 若不如意者 不取正覺 

  25.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不能演說一切智者 不取正覺

  26.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 不取正覺 

  27.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一切萬物 嚴淨光麗 形色殊特 窮微極妙 無能稱量 其諸眾生 乃至逮得天眼 有能明瞭 辯其名數者 不取正覺 

  28.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乃至少功德者 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 高四百萬裡者 不取正覺 

  29.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若受讀經法 諷誦持說 而不得辯才智慧者 不取正覺 

  30.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智慧辯才 若可限量者 不取正覺 

  31.設我得佛 國土清淨 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猶如明鏡 睹其面像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32.設我得佛 自地以上 至於虛空 宮殿樓觀 池流華樹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 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 嚴飾奇妙 超諸天人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菩薩聞者 皆修佛行 若不如是 不取正覺 

  33.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 蒙我光明觸其身者 身心柔軟 超過天人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34.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 聞我名字 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 不取正覺 

  35.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其有女人 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 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壽終之後 複為女像者 不取正覺 

  36.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壽終之後 常修梵行 至成佛道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37.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 聞我名字 五體投地 稽首作禮 歡喜信樂 修菩薩行 諸天世人 莫不致敬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38.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欲得衣服 隨念即至 如佛所贊應法妙服 自然在身 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 不取正覺 

  39.設我得佛 國中天人 所受快樂 不如漏盡比丘者 不取正覺 

  40.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 應時如願 於寶樹中 皆悉照見 猶如明鏡 睹其面像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41.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至於得佛 諸根缺陋不具足者 不取正覺 

  42.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住是三昧 一發意頃 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 而不失定意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43.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壽終之後 生尊貴家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44.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歡喜踴躍 修菩薩行 具足德本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45.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皆悉逮得普等三昧 住是三昧 至於成佛 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46.設我得佛 國中菩薩 隨其志願所欲聞法 自然得聞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47.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不即得至不退轉者 不取正覺 

  48.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 不即得至第一忍 第二第三法忍 于諸佛法 不能即得不退轉者 不取正覺 

 





主持人
祈竹仁寶哲

備註其它
第九世嘉華多康巴(康祖仁波切)台灣弘法之旅-康祖仁波切



第九世嘉華多康巴(康祖仁波切)台灣弘法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