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講

六祖寺方丈 大願法師

暇滿身如摩尼寶,多生累劫難一遇,

  今得此身聞正法,獲大利益宜修學。

  請大家首先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一切慈母眾生不墮三惡道,速速從六道輪回生死流轉之中解脫出來,所以聽聞《地藏菩薩本願經》。

  昨天我們講到了經首的玄談,天臺宗的五重玄義。釋名,本經以不思議人法立名,我們詳細講了地藏菩薩的“地”有七重含意。“藏”是心地含藏無量的自性功德,盡虛空、遍法界。“藏”是心地具足的寶藏,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如何轉五蘊成三德。我們講到了《地藏經》不單是佛門的孝經,而且是我們的救命經。

  今天我們繼續講翻譯者:唐於闐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實叉難陀譯為學喜,在唐朝武則天時候來到東土,翻譯的經典有《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本願經》有兩種譯本:除了實叉難陀譯的之外,還有一種是西晉時候法炬等人所翻譯的。

  實叉難陀法師另外翻譯的就是八十華嚴,八十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法師他在入涅火化的時候舌根不壞,舌頭沒有燒掉,好像鳩摩羅什法師一樣的,所以可見他所譯的經典一定是非常的準確、精到。八十華嚴翻譯圓滿以後,送給當時的皇上武則天武曌(日月當空照),送給武則天審閱的時候,她在經的封面題了一首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寫得非常好,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是用這首開經偈。

  武則天她本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後來太子唐高宗李治繼位以後,武則天和許多的妃嬪就都送到感業寺去出家,她在感業寺住了三年。後面寫一首詩給唐高宗: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之後李治就把她接到宮裡面去。武則天的心計很厲害,但是她前面出家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她的佛學素養還是比較高的。

  在翻譯這個八十華嚴的時候,在陸地上面,平地就開出一千瓣的蓮花來,一朵蓮花有一千個花瓣。可見譯八十華嚴的時候,是非常吉祥圓滿的。

  三種譯本

  《華嚴經》有三種譯本:早期有一種,是東晉時候翻譯的。“華嚴經,最尊勝,初傳來,在東晉。”東晉時候支法領到印度去求法,求到了三萬六千偈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回國以後請佛馱跋陀羅法師翻譯為六十華嚴,六十卷三十四品的《華嚴經》,但是不圓滿。因為《華嚴經》本來是七處九會,六十華嚴僅僅有七處八會。

  所以武則天就派遣使者到于闐國求梵本,以及求得實叉難陀法師到來,有四萬五千偈,那麼八十華嚴就分為八十卷三十九品。

  還有一種是後面唐德宗時候翻譯的。唐德宗時候有一次過生日,印度的一個國王就派遣使者送了《華嚴經》過來,給他作為賀禮。那只是《入法界品》,非常詳細的《入法界品》,分為四十卷。

  我們朝拜五臺山的時候,大顯通寺歷史上就是華嚴宗的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常住的地方。它裡面有一個祖師殿,從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賢首法藏法師、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到五祖圭峰宗密禪師都有供奉。

  這個是我們說翻譯者。

  能化之主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三界二十八天

  《忉利天宮》講到了三界二十八天。

  六欲天,欲界六層天。須彌山的山腰是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南增長、西方廣目北多聞,四天王天;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四方各八天,中央一天,所以也稱為三十三天;然後第三層天是焰摩天;第四層天是兜率天;第五層天是化樂天;第六層天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的六層天,這個《地藏經》中都詳細列出來了。

  色界分為四禪十八天。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和遍淨天;乃至於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有四禪四天。空無邊處地天、識無邊處地天、無所有處地天、乃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天。

  總共三界二十八天。

  這個《忉利天宮神通品》,是釋迦牟尼佛說完《妙法蓮華經》以後,為了報母親的恩德,上升到忉利天去給母親說法。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觀佛三昧海經》上面說是父王白佛當往,是父王勸釋迦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按照《增一阿含經》的說法是帝釋天迎請,帝釋天說:諸佛成道臨入涅槃前,都上升忉利為母親說法,那麼如來亦應如是。釋迦牟尼佛與一千比丘,就在安達羅國曲女城邊升忉利天。在忉利天三個月,為母親說了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來報母親的恩德。

  祖師說:

  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

  縱然生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來。

  我們不要求人天福報。

  序分

  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六種成就

  這個經首的證信序,六種成就。

  信成就

  “如是”,信成就。如是:是這個樣子,我阿難陀親自從佛聽聞。“如”是指真如本性;佛所說的一切都是從自性之中流露出來,所以稱為“是”。雖然都是從自性之中流露出來,但是有淺深廣狹的不同。《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這個是究竟圓滿的流露,《地藏經》也是如此。

  昨天判教相我們講到了,《地藏本願經》是無上醍醐為教相,是圓教一乘法,稱性極談,是如來的根本法。好像樹一樣,如果我們不要根,只是拿枝枝葉葉插在瓶子中,當時好看,過幾天就枯了。那麼這個經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依這個地藏法門來修學,無論你修什麼都難以得成就。

  本經也稱之為佛門的孝經。對父母親的孝順,令父母親衣食無憂,這是最淺的;然後令父母親歡喜,自己能夠有成就,造福社會;乃至於令父母親超出生死輪回,這樣子才是孝順。

  兄弟不和睦也是不孝順,這樣子會令父母親擔心我們。我們乃至於把這個孝順心,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法,稍稍違背了自性都是不孝。

  所以孝做到最究竟、最圓滿,唯有誰?唯有諸佛如來。

  這是我們說“如是”。

  聞成就

  “我聞”,我阿難陀當年親從佛聞。深一點就是應該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個不要片面地理解,我們看佛陀他降生到人間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一些外道就是不理解,說“唯我獨尊”,那是不是很傲慢?其實這是不瞭解。這個“我”是指什麼?是指自性、佛性。

  我們昨天說了,清淨法界從流轉門來說,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之中,覺稱之為佛性,不覺稱之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會有“無明一念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這個“我”是指什麼?最尊最貴的佛性、自性、真如本性。所以說天上天下唯有真如自性最尊最貴。

  時成就

  “一時”,一時不是數字,我們看經典都是說“一時”,沒有說某年某月某日,佛在什麼地方說法,從來不會這個樣子的。為什麼?“一”是我們心證到一心的時候,心證到清淨的時候。心裡離開了一切的執著、分別、妄想就是“一時”。

  心裡離開了執著就超出六道輪回;離開分別就超出四聖法界,進入一真法界。乃至於離開妄想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究竟圓滿的妙覺佛果位。所以這個“一時”是心證到清淨的時候,佛陀住在此境界,學生也應該住在此境界,這樣子才是真正做到了奉事師長。為什麼?師長都是希望弟子能夠明心見性,這是稱為“一時”。

  而凡夫是三心二意。“三心”是指心、意、識。“二意”是意識和意根,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稱為意根。

  這裡面教給我們的“一”,就是“一時”的“一”,就是連一念不生,都不要執著,執著有一個一念不生又錯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說法主成就

  “佛”,這是說法主成就。說法主釋迦佛。佛陀住世的時候,三寶以佛寶為中心;佛陀入涅槃以後,三寶以法寶為中心。

  處成就

  “在忉利天,為母說法”,我們心安在哪裡?經典上說到了四住:

  天住,心安住在十善業道的時候,來生決定生天道。我們很多的佛弟子為什麼修行難成就?因為他的心不是與十善業道相應,與什麼相應?心中常起貪、瞋、癡,與三惡道相應。雖然口念彌陀,但是心散亂,心中間妄想紛飛,或者當時念佛的時候可以稍微收攝身心,走出佛堂就是依然故我,人我是非,妄想不斷,這樣子難以成就。

  第二是梵住,心安住在修禪定,修清淨心。

  第三是聖住,菩薩心安住在菩提心。

  第四是佛住,住佛之所住,佛安住在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我們應該安住在念佛三昧。

  “為母說法”,母親摩耶夫人也是大權示現,摩耶夫人因地發願做佛的母親。她福報很大了,能夠做佛的母親。但是她福報很大,也只能夠生到忉利天去,佛陀出生七天以後,她就生到忉利天去了。一般人就想著:你看這個悉達多太子出生以後只有七天,這個母親就死了。世間人看起來好像這個悉達多太子命很苦,出生沒幾天母親就死了。其實是佛的母親福報太大了,人間不可能滿足她這個福報,所以生到忉利天了。一子成佛,九族升天。他的母親生到忉利天享天福了。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佛的母親福報很大,都只能夠生到忉利天。

  為什麼?再往上就需要有禪定,有禪定的功夫。除了修這個十善業道之外,還要有禪定,世間的禪定。你看編《梁皇寶懺》的寶志公,是觀音菩薩化身,會集高僧編《梁皇寶懺》度郗氏皇后,也只能夠度到生天上。

  所以我們有些人放焰口做佛事,他做超度佛事,他不知道,說放焰口,我們的祖先可不可以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不可能的事情,絕對是不現實的事情。如果這樣那好辦了,能夠超度到極樂世界的話,當年釋迦牟尼佛把我們全部超度到極樂世界省事多了。超度最高最高的,就度到忉利天。

  眾成就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這個不可思議,可見我們這個經是稱性極談,非常不可思議的經典。為什麼?因為我們看看出席這個法會的大眾,是一些什麼人啊?非常殊勝,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的諸佛和大菩薩摩訶薩,都來參加忉利天宮的法會。

  我們在什麼經典上面看到過?沒有!佛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與會的是什麼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菩薩,十方諸佛沒有來。而釋迦牟尼佛講這個地藏法門,講《地藏本願經》,十方諸佛全部都來了。所以我們在顯密經典之中都沒有看到過,唯有《地藏菩薩本願經》諸佛都來會集。

  佛陀說《佛說阿彌陀佛》、說《無量壽經》也只是得到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讚歎釋迦牟尼佛,只是讚歎,沒有來出席。可見我們這個《本願經》,大家不要輕視,從出席的大眾都可以知道,他比《華嚴經》,比《法華經》,比《無量壽經》更殊勝,是根本法。

  為什麼?表示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十方諸佛因地最初發心,都是由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基礎之上開始修的。可見這個不可思議,出席的大眾不可思議。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

  十方諸佛都來參加,而且參加圓滿了,我們看經上面最後圓滿的時候,就講到十方諸佛都在場,他們讚歎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釋迦:能仁,表利他;牟尼:寂默,表自利。

  五濁惡世

  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之中,“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劫是時間,時間無所謂濁與不濁,是因為下面的四濁,所以也就是講了末法時期,兵戈紛起、戰亂紛飛、疾疫流行,你看我們前面的非典,現在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這些是“劫濁”。

  見濁,末法時候眾生的知見不正: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八十八使見惑。

  煩惱濁,末法眾生貪、瞋、癡、慢、疑,五鈍使非常的熾盛。

  眾生濁,是末法眾生煩惱熾盛,少有智慧,多行不義,不知慚愧懺悔。

  命濁,是壽命短促。

  釋迦佛在這個五濁惡世之中,能夠示現成佛度眾生,所以十方佛都讚歎。地藏菩薩也是非常了不起,他度那些最惡的眾生,五逆十惡的眾生,墮地獄的眾生,地藏菩薩都發宏深誓願去救度他們,那其他道的眾生就好度了。

  “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不可思議大智慧,所以十方佛稱讚;神通之力,救度苦難眾生。

  【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知苦樂法

  “知苦樂法”這四個字最重要的是“知”,真正的知道,眾生苦我們知道,六道眾生苦。為什麼苦?眾生希求快樂。為什麼不能得到快樂?怎麼樣才能夠離苦得樂?六道三途的苦樂法,唯有佛陀了知透徹,幫助我們離苦得樂。最重點就是在“知”,就是解門,佛法的重心注重在解門。

  清涼澄觀國師華嚴四祖的《華嚴經疏》,把《華嚴經》分為信、解、行、證四分。看過的,我們都可以知道,其中這個解分,占了整個篇幅的三分之二,信、行、證只是占了三分之一。為什麼當年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沒有帶大家到念佛堂去念過一天佛?沒有帶大家去禪堂打過一天坐,參過一天禪?而是什麼?而是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天天講經。可見,解難啦!要真正的明白,真正的知道難。“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所以佛法是知難行易。那你知而不行非真知,你知道不去做,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正知正見。

  昨天我們講到如何去修般若,“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

  未成就名空,如何去修空呢?日常生活中間保持正知與正念。

  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觀察自己的心在什麼狀態下,保持正知正念,這個是真正下手的地方。這個樣子我們漸次地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上就講到了:佛出世的大事因緣,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非常重要。

  有些居士說,我學佛很多年了,好像越學越茫然。不知道怎麼修才好,今天就看人家說淨土法門好,就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明天就跟著去接受灌頂,去修密法,修大威德,修來修去。

  最重要是什麼?最重要是在見地上提高。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能夠真正地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能夠入佛境界。你看狗認為那個糞便是香的,跑去吃了,那是狗的知見。人有人的知見,我們要把人的知見,轉化昇華為佛之知見。如何轉?不要把這個看為是兩體,是一體的。我們只是比佛之知見多了一點點,多了一點什麼?多了一點執著,多了一點分別,多了一點妄想。放下執著、分別、妄想,修行的功夫重點在轉念。念頭轉得過來就是修行人,轉不過來永遠是凡夫。不是說你表面誦誦經,形式上學一學,不是這個樣子的。重要的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把知見轉過來,能夠轉,當下能夠契入,所以要有正知和正見。

  現在這個末法時期,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在流傳。比如說有一個墓林僧苦行《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聽說湖北有好多居士在學,我看到浙江好多地方都有人在看。正知正見沒有樹立起來,不知道分辨邪與正,這很能夠迷惑人的。我看了一下,今天也有人送過來,之前我也看過一下。是什麼問題呢?一開始我沒有注意,是浙江一個法師他給我推薦的,我去他那裡講經,他說有一個墓林僧講得特別好,真的是證悟的人。我說:“是吧,你拿來我看一下。”我看了一個小時,錯得非常厲害,根本基本的知見都沒有,基本的常識都沒有。瞎說的,說佛三身,說人往生的時候,要命終的人,自己變一個阿彌陀佛,自己來接引自己。哪有那個事?!這瞎說的。

  還說什麼:只要你按照我這個方法來畫波浪,念滿一千萬,畫滿一千萬的話,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可能嗎?這個問題很嚴重。問題就是:會令到這些人將來墮到地獄中間,而且墮到很深的地獄。為什麼?謗法呀!

  假設有個人相信他,然後天天來畫波浪,天天來念佛,他畫滿一千萬了。臨命終時,但是他平時沒有在心地上下功夫,雖然是不斷地畫波浪,但是心中間沒有改變,沒有保持正知正念,心中間是常起貪、瞋、癡,那就與三惡道相應,臨命終時決定是怎麼樣?決定是地獄相現前。地獄相現前他就起瞋恨心了:某某法師不是說了嗎?我畫滿一千萬保證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淨相現前來接引我,為什麼現在地獄相現前呢?他就不信佛了。不信佛法了,臨終一念,誹謗三寶。那怎麼樣?決定墮落到地獄,而且是很深的地獄。

  所以不要認為這個無所謂,看看也無所謂。你有正知正見當然無所謂了,你沒有正知正見,這個就是不得了,誤導無量的眾生,斷很多眾生的法身慧命。

  還有臺灣一個人寫的《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煩惱痛苦》。還有一個蕭平實,臺灣的一個居士, 他講了很多東西,寫了很多書。這些人都很勤快的。他一開始是皈依聖嚴法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

  後面跟隨聖嚴法師參禪好多年,他就請法師給他印證說:“法師,你看我是不是開悟了?”

  法師說:“你沒有開悟。”

  從此以後他就誹謗聖嚴法師。他說:“以前我以為我師父是開悟的人,現在看起來他沒有開悟,趕不上我。”

  他寫了很多書,我在廣州光孝寺六榕寺旁邊的那些書店,佛教流通處,很多地方看到蕭平實的著作。我們出家人要是沒有分辨能力,拿來看,這個都很糟糕的了。

  例子很多,有一些都不用講了,一眼都看得出來的。原來那個青海無上師、盧勝彥這個都是很明顯的附佛外道。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要“知苦樂法”,要知要解。

  中國佛協和廣東省佛協都專門下了文,要求處理好墓林僧苦行《筆記本》,要燒掉,要處理好。也有人還不死心,送到澳洲去給淨空法師看,淨空法師說:“這個人知見不正嘛。”

  這個很有問題,誤導很多的眾生。很多的人都看到,這個人修苦行,然後有種種的感應和神通,很崇拜他。但是話說回頭,這個法師也是很可憐,他那樣修苦行,如果是有正確引導的話,決定成就,是很快的了。可惜都是師心自用,盲目地在修,這個樣子很可惜。而且出來說,都不是按照正知正見來說,自己瞎說,這樣業就很重。

  所以我們要知道“知苦樂法”。“知”要能夠解,要能夠解佛法,要能夠樹立正知正見!

  “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宗喀巴大師說:“應思暇滿無常,勿貪現世利樂。”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能不能夠捨棄現世的五欲之樂。如果你貪著於現世的利樂,無論你修什麼,心都不能入道,哪怕你修密集金剛,最高的法了,哪怕你修寧瑪的大圓滿法,還是不能成就。為什麼?

  阿底峽尊者說了一個比方:根是毒的,那麼花果都是有毒的。所以這個是根,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求那些深法。一般人他總是好高鶩遠,如何修生起成就次第,圓滿成就次第,但是他基礎沒有修好,沒有真正的舍現世,最起碼要輕現世、重後世。真正修行成就的話,要舍現世才能夠心與法相應,心還留戀現世的五欲之樂,不管你修什麼法,不管你修什麼深法都不為深,最重要的是心捨棄現世五欲之樂。

  仲敦巴尊者說了一個門檻的比方。他說:有一個人,他總是計畫著去印度朝拜,總是在查書籍,在考慮幾百公里以外,印度哪個地方道路很難走,哪個地方有危險,哪個地方有一個坑,怎麼去防範。

  總是做這些計畫,他就沒看到眼前,他門檻外面就有一個坑。做好計畫準備去朝拜的時候,一踏出門檻就掉到坑裡去死掉了。

  我們很多人也是這個樣子,有些人學《入中論》,總是在討論初地菩薩什麼果位,什麼功德,如何證悟。

  不是不重要,這些要學。但是真正地與我們的心相應是什麼法?要真正的出離心,要舍離現世,修念死無常,修暇滿難得,修業果如理取捨。

  菩提道的基礎是什麼?根本法是什麼?依師法。道之根本依師法,之後就修暇滿難得。真正修法的基礎是什麼?皈依三寶以後,要修業果如理取捨,世間的正見是業果如理取捨。對於我們來說,能夠做好業果如理取捨,就非常難得了,不要去一味地注重修那些所謂的深法。

  仲敦巴尊者還說了一個比方:有一個饑餓得差不多要死去的人,忽然來到一個大富長者的家裡面,這個大富長者家裡面佳餚美味,金銀珠寶,樣樣都具足。但是對於這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趕快吃東西填飽肚子。如果他愚癡,他不會趕快去拿佳餚美味來吃,而是馬上去拿金銀珠寶,有用嗎?餓死了,你手裡面抓那麼多金銀珠寶有什麼用?

  同樣的,那些好像吉祥怖畏,勝樂密集,生起圓滿成就次第,都很重要,都很好,好像金銀珠寶一樣。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在六道輪回中間,我們很難聞到正法,我們是那個差不多餓得要死的人,我們最重要是什麼?暇滿難得,業果如理取捨,這是根本。所以,要“知苦樂法”,“應思暇滿無常,勿貪現世利樂。”如果這個不能轉過來,無論你修什麼都不能成就。

  土美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頌》上說: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

  是故雖遇生命難,終不造罪佛子行。

  如何去終不造罪?不容易啊。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你起心動念之中都是業,都是罪,都在與貪、瞋、癡相應。你還說我每一天念了多少“阿彌陀佛”,我每一天誦了多少《地藏經》,我將來會有什麼什麼成就。看了經典上面說那麼殊勝的成就,以為自己會得到了。不可能,那是在做夢,為什麼?你起心動念沒有轉過來,你不是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怎麼得到?你得不到。回過頭來說這個佛法不靈,這樣更糟糕,是謗法。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病根在這裡。

  昨天我們說《地藏經》是我們的救命經,沒有聞到地藏法門,不管你修什麼,很多人肯定的還要回到三惡道中間去。為什麼?《地藏經》講得很明白:“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旋出旋入啊!

  旋出:出離三惡道來到人間,得到人身,甚至於聞到佛法,怎麼樣?心不與法相應,心與三惡道相應,心起貪、瞋、癡,就與三惡道相應,那怎麼樣?旋入啊!臨命終時再入三惡道。不奇怪,真的有很多。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說一萬個人念佛,兩三個人往生,其他的人到哪裡去了?有相當一部分是旋入三惡道啊!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我們門檻外面的這個坑,如果看不到的話,我們很容易就掉進去了。

  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住世說法,幾萬人聞法,常隨眾也有一二千人,真正大成就的有多少?四十三位大善知識。四十三個人,那一萬個人其他的人呢?還是旋出旋入啊!

  所以我們要明白,要真正地明白這個不容易,“終不造罪佛子行。”所以大家學《地藏經》,不是說我念一念,我就得到什麼功德了,那是種一個未來解脫的種子。今生今世你要轉業力為願力,轉業報為示現,那就不可能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明白地藏法門。不然的話,你看那麼多人誦《地藏經》,真正懂得地藏法門的有幾個?誦以後要能解、能行、能實踐。這個樣子才是我們《地藏經》上所說的“轉讀尊經”。我們要“轉讀尊經”,用這個經典上,佛和地藏菩薩的教化轉變我們的念頭,轉業力為願力,轉業報為示現。如果不能轉業報為示現,你還是難以超出六道輪回。

  禮貌禮節很重要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十方諸佛來參加釋迦牟尼佛說地藏法門的法會,並且都派遣他們的侍者,來向世尊釋迦牟尼佛問訊。這個表示什麼?禮貌、禮節很重要。佛法修學得再好,如果你不懂禮節,貢高我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那果報在哪裡?果報多半是在鬼道做鬼王。所以我們要知道問訊世尊的意思。

  發起序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是時如來含笑”,十方諸佛都派侍者來問訊世尊了,釋迦牟尼佛將要說法以前就放光明雲,百千萬億大光明雲,下麵說了十種光明雲。光明雲是指什麼?光明雲是指我們的自性。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就是有百千萬億種智慧。

  整個的《地藏經》我們要明白分為四大段:

  第一段:《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分身集會品第二》,是說地藏菩薩是能化之主。他是分身無量深入泥犁,深入地獄,以孝行化,令出三途,得生人天。幽冥教主,這是能化之主。

  第二段:《眾生業緣品》、《眾生業感品》和《地獄名號品》,這個三品是講地藏菩薩所化之機。所化的是那些五逆十惡的眾生,不孝父母,不敬三寶,造業受苦的苦眾生。為南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

  第三段:是《如來讚歎品》、《利益存亡品》、《閻羅王眾讚歎品》,這個三品是說度眾生的方法。

  第四段:是《稱佛名號品第九》、《校量功德品第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和《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這個五品是說成佛之道,說佛法僧三寶。《稱佛名號》是講佛寶,《校量佈施功德》這是講法寶,《見聞利益品》講僧寶,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僧寶。

  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中間兩次在忉利天說法,最初成佛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上升到忉利天說《十住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圓滿的時候,臨入涅槃的時候,把《妙法蓮華經》說圓滿了,就與弟子們上升到忉利天宮去說《地藏本願經》,二月十四說圓滿,下到人間來,二月十五說《大般涅槃經》一天就說完。二月十五晚上,中夜示現大般涅槃。所以你看,最初和入涅槃都在忉利天說法。

  契理

  大光明雲就是不可思議的自性光明相有體無

  我們說“大光明雲”。

  “大”,是不可思議,無法形容。不是大小的大。

  “光明”,是指我們的真心本性具足光明。佛放光明,我們看經典上佛顯神通、放光明,這個光明是自性的光明,不是外在的日月星光。自性光明一刹那中間盡虛空、遍法界。而物質的日月星辰的光明,它有一個傳播的速度,外星球的那些很遠的星星,距離我們幾萬光年,幾十萬、幾百萬光年,乃至於二百五十萬億光年,光有一個傳播的速度。但是自性光明一刹那中間盡虛空、遍法界。

  “雲”,它表示相有體無。我們可以欣賞它很美,但是你不要執著,你不要想得到它,你得不到的,相有體無。我們對一切萬法都要不取不舍,沒有得失心,把一切萬法的真相都看清楚,一切萬法都是可以受用,不要執著,萬事萬物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要有這麼一個心,為我所用,我們可以積累無量的福德智慧,可以行菩薩道;非我所有,你要認為是你所有,你就有執著心,你就在搞六道輪回了,就是輪回心。這是說“雲”。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

  遇到佛光普照,經典所在之處即是佛光遍照之處。

  “大圓滿光明雲”這一條是總綱,底下的九條是說事,這條是說理。釋迦佛成道的時候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理,德相是事,理事不二。

  “大圓滿光明雲”說理,後面九條說事,這是事理不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那麼“大圓滿光明雲”是講性德,是講性,後面那九條是講相,性相不二。

  “大圓滿光明雲”是講體,後面的九條是講用,體用不二。

  “圓滿”是我們的性德。“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我們的性德。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乃至於盡虛空、遍法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我們九月底聽《首楞嚴經》就會明白,會很詳細地講解世界怎麼形成的,見分、相分、自證分怎麼分出來的,會詳細地講解。

  這一句“大圓滿光明雲”就是講本體,講理。實際上我們整個的十句“大光明雲”,包含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都包含在其中。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也都出不了這個十句,可見這十句的“光明雲”,真的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大慈悲光明雲”,大慈悲只有佛才有。經上說:“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心是大慈悲心。大慈悲,是大圓滿的慈悲,只有諸佛才有。菩薩雖然慈悲,但是不圓滿。圓滿的大慈悲是真如本性的性德,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的。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諸佛從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之中知道,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自己,一體,所以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只有度眾生才能夠圓滿自己的性德,自他不二,生佛一體。

  所以比父母親照顧兒女,還要更周到、更細緻。為什麼?父母跟兒女雖然是至親,但是骨肉還是二體,兩個身體。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是一體,同體大悲,一體才是事實真相,二體就是錯覺了,看錯了。這個真相誰知道呀?明心見性的人知道,諸佛如來知道。

  所以我們昨天說到法身德,就說到華嚴境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自己,同體。我這只手生了瘡,另一隻手是好手,這只好手一定幫這只有瘡的手,同體。所以說度眾生才能圓滿自己的性德。

  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我的親人,我喜歡的人,我希望他好,我希望他快樂,就是愛緣慈。

  大福報大心量的人,他有眾生緣慈,看到眾生苦的時候,他會幫助他,這是眾生緣慈。

  菩薩有法緣慈。

  如來果地上才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說“大慈悲光明雲”。

  但是怎麼樣?佛門有句古話: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沒有智慧,那個不是真慈悲,那是感情,那成了禍害。

  【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

  “大智慧”和“大般若”怎麼分呢?你看,前面說“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光明就是智慧,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我們今天顯現的是什麼?是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所以要覺悟,要回頭,一覺悟當下就可以與佛的大光明雲感應道交。

  智慧主因是禪定

  智慧,大家知道,智慧不是偈頌之學,不是世智辯聰。你說你記性好,你有智慧,不是的。那是聰明,那是障礙,所知障。世智辯聰是三途八難之一。

  那麼智慧的主因是什麼?是禪定。助緣是福德,主因是禪定。我們有些同修,說什麼我念了《文殊心咒》嗡阿惹巴紮拿諦,我念了一百萬,或者念了一千萬,好像也沒有怎麼看到開智慧。為什麼?智慧的主因是禪定,助緣是福德。

  而且,我們要知道,要先得根本智,再得後得智。否則的話呢,流于世智辯聰,成為障礙。我們昨天已經說到了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全部是煩惱障;妄想全部是所知障;分別,一分是煩惱障,一分是所知障。為什麼我們修行打坐,你看我們好多的同修打坐,不是昏沉就是散亂,為什麼?昏沉你落在哪裡?你落在無明裡面。散亂你落在哪裡?落在妄想裡面。如果你沒有得根本智,沒有修好清淨心,不管你怎麼修,不是落在無明裡面,就是落在妄想裡面。這樣子難以成就,你說我天天在觀修,我在觀想皈依境,我在觀想資糧田,我在觀想吉祥怖畏,不管你怎麼做,不是無明就是妄想。為什麼?沒有根本智。

  所以要修“大智慧光明雲”。

  般若無知無不知

  “大般若光明雲”,“般若”是什麼?清淨、無漏、圓滿的大智慧。

  這裡面就有個問題了,般若和智慧是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智慧斷煩惱,般若破無明。智慧是後得智,般若是根本智。般若是實智,智慧是權智,權實二智。般若是如所有智,智慧是盡所有智。

  為什麼我們出家人要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都是修什麼?修根本智。有了根本智以後才出去參學,才求無量無邊的後得智,盡所有智。

  般若無知無不知,般若無知是“大般若光明雲”,般若無所不知是“大智慧光明雲”。所以有定力的人他不會犯戒,這是定共戒;有智慧的人不會犯戒,這是道共戒。實相般若是體。

  “大般若光明雲”,“大般若”又分為兩種般若、三種般若、五種般若,種種的說法。

  兩種般若,是共般若和不共般若。

  三種般若,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五種般若,就包括了三種般若和境界般若、眷屬般若。

  實相般若是體,實相無相無不相。這個無分別的實智,由這個本體起作用,就有自受用和他受用。由實相般若起作用,自受用是什麼?觀照般若。

  觀照般若是我們的自受用

  觀照般若是我們的自受用,就是過有智慧的、圓滿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間隨時隨地保持觀照。整個三藏十二部可以濃縮到五千字的《金剛經》,《金剛經》再濃縮可以歸納為《心經》,《心經》再濃縮可以歸納為兩個字:照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見”這是很重要的,有三個層次:

  首先是觀照,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隨時隨地保持正知與正念來觀照,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轉變念頭,轉變念頭是真實的修行功夫。

  他受用是文字般若

  第二個層次,觀照的功夫深了以後,可以達到事一心不亂。

  第三個層次就是照見,見是智慧,事一心不亂以後,這個本具的大智慧顯露出來,“照見五蘊皆空”,轉五蘊成三德,這是“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是理一心不亂。

  所以自受用是觀照般若,他受用是文字般若。我們看佛陀的經典,由文字般若,也能夠啟發我們要修觀照般若。所以我們誦經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轉經,否則的話就是被經所轉,口誦心行就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就是被經所轉。我們看那個法達法師:“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觀照般若的總綱領是什麼?《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是觀照的總綱領。

  觀照般若是身教,我們以身做榜樣,生活中間保持觀照。文字般若是言教。實相般若是意教,但是雖然是意教,不是起那個意,不是起那個意的念頭。

  以上說“大般若光明雲”。

  【大三昧光明雲,】

  三昧是正受

  “三昧”是什麼?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我們六道眾生的享受都是不正常的,三昧才是正受。

  六道眾生的享受歸納起來就是所謂五受了:身有苦受、樂受,心有憂受、喜受,還有身無苦樂、心無憂喜的就稱之為舍受,苦、樂、憂、喜、舍五受。舍受是短暫的,如果這個舍受能夠保持下去呢?長久保持下去就是三昧了。“大三昧光明雲”。

  【大吉祥光明雲,】

  有正知正見是大吉祥

  什麼樣子是“大吉祥”?有正知正見是大吉祥。有正知正見能夠轉業,能夠消災免難,這個是“大吉祥”。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不會去拿,這個名之為“吉祥”。真正覺悟的人他不會想一生,不會想一輩子,只會想一天。我今天有飯吃、有衣穿,享用有餘的話,就肯與一切眾生共用,那明天就會更多,這個是“大吉祥”。看不破、放不下的人呢?不單想自己一生一世,還要計畫子孫後代。

  【大福德光明雲,】

  福德是助道因緣

  “大福德”,福德是助道的因緣。佈施、持戒、忍辱,都是福德,精進通五度。福德能夠保護正法。護法的龍天他憑什麼來護你的法呢?看到你有福有德。

  有德就有福。有個土地廟寫一幅對聯:

  福德福是德

  正神正即神

  土地公稱為福德正神,有德才有福了,正就是神,聰明正直死而為神。有福有德,有德就有福。

  護法龍天看到我們有福德,才會來護法。你看哪個真正的修行人會餓死、會凍死?如果有哪個真修人餓死凍死了,這些護法神全部要撤職了。所以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會餓死的。可能肚子餓一點、衣服不夠,這個會有的。真正地修苦行,但是絕對不會死亡,所以心不要去向外攀緣。你要心去攀緣,哎呀!老是想到我們到時沒飯吃怎麼辦呢?趕快幹什麼幹什麼。這種攀緣心起來你會怎麼樣?清淨心消失掉了。而且護法神懶得理你了,樂得清閒,是你自己攀緣,所以隨緣不攀緣。

  內心清淨、平等、覺悟,表現在外面就是六度萬行,成就真實廣大的福報。福至心靈,福德大心就靈,心靈就有智慧。

  這是我們說“大福德光明雲”。

  “光明雲”,光明雲是什麼?光明雲還是根本智,還是大般若根本智。

  末法真修行 護法神更多

  而且你真正的有福德的話,在這個末法時期,你真修行,護持你的善神比以前更多。以前正法時期修行成就的人多如牛毛,這個護法神也就分撥了,末法時期惡人多、善人少,真修行的人更少,稀有難得,所以很多的護法神圍著你。但是如果你攀緣,他也就樂得清閒自在。一個人如果有計較、有分別,那就是沒有福氣的人。有福的人身心自在。

  【大功德光明雲,】

  見性是功 平等是德

  什麼是“功德”?有些人看到我們佛門的大殿裡面,擺了個箱子,上面寫著“功德箱”,你放了錢進去就有功德,是不是這樣?肯定不是的了,得一點福德。當然如果你是三輪體空的話,肯定是功德;你不能的話,還是福德。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以帝王之尊來護持佛法,江南建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幾十萬出家人,功德大不大?”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很掃興。

  事實上如此,確實沒有功德。為什麼?他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他分別我有功德、沒功德;他執著於我以帝王之尊,做了這麼大的事情,都是執著心、妄想心,所以得到的是福德。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這個樣子地修功德。功是功夫,德是得到。

  持戒,你持戒很清淨就得到定。什麼時候是持戒很清淨?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修到不見世間過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持戒清淨。比如說,你看到某某人持戒不清淨,他犯了什麼戒,這個樣子你持戒怎麼會得定?不見世間過的時候,這個功夫他所得的是定。

  持戒是功,得定是德。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大功德光明雲”。

  修定是功,得到智慧是德。

  如何修?我們前面講了三個層次,首先是觀照般若,妄念一起的時候,馬上就轉念頭。

  我們淨土法門最好了,念佛,提起正念來,妄念一起,好像我們昨天說的那個善太郎的故事一樣,馬上到阿彌陀佛面前懺悔:“噢!阿彌陀佛,你看看,這個善太郎今天又原形畢露了。”我們能不能這個樣子及時懺悔,及時懺悔即是轉念,轉念就是觀照般若。

  觀照的功夫深了,自然妄念不起,就達到事一心不亂。

  再往上修就是照見,開了智慧,見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的真實相。真相是無所有不可得,也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達到理一心不亂。

  【大歸依光明雲,】

  回歸自性 依教奉行

  “大歸依”,回歸到自性。《地藏經》是我們的皈依處,我們依這個經修行,決定不墮三惡道,來生最低是生天;如果我們能夠回嚮往生淨土,決定將來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永不曆三惡道苦”。

  經上說,永不曆三惡道苦是什麼位置?永遠不會墮到三惡道去了,小乘來說是初果須陀洹,大乘是圓教的初信位。

  但是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要依這個《地藏本願經》來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依教奉行。如果你會念,不會做,好多人都這個樣,我誦了《地藏經》,每逢十齋日我都念了一遍了,好像那個二十八種功德利益,我也沒看到。你會念,不會做,怎麼可能得到?會念更要會做,否則的話怎麼樣?會念不會做,該怎麼墮落還怎麼墮落。所以我們要“轉讀尊經”,真正地做好“大歸依”。

  【大讚歎光明雲】

  讚歎就是流通

  “讚歎”就是流通,給大家宣揚、讚歎。把地藏法門普遍地介紹給大眾,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得到圓滿殊勝的利益,這個是“大讚歎光明雲”。

  這十句是本經最重要的一段,他包含了整個佛法的教學。一切的經論都不離開這十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離不開這十句;乃至於十方無量諸佛說無量法門,也出不了這十句的範圍。所以這十句是講理。我們說法要契理契機,前面是講契理,底下是講契機。下麵出種種的微妙音,這個是契機。

  契機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屍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獅子吼音、大獅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出種種微妙音

  這是說出種種的微妙音。

  娑婆眾生耳根最利

  為什麼?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謂的——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基是耳根最利。我們看經典不明白,我們聽經就很容易理解了,耳根利。你看那個講解,不太容易吸收很多,耳根利。

  諸佛國土的眾生根基不同,你看香積佛國,他是味覺最利,我們這是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薩在二十五聖圓通中,他選了一個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香積佛國味覺最利,就一定以香飯為佛事,眾生的舌根最利。如果是在香積佛國講這個《地藏經》,那就不是出種種微妙音,而是出種種微妙香飯,所謂檀波羅蜜香飯、屍波羅蜜香飯、羼提波羅蜜香飯,這個樣子契機。上面契理,下面就契機。

  這個微妙音就是講的六度,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乃至於以這個功德來度眾生。六度,菩薩發菩提心以後,要修六度萬行,在日常生活中間待人處事,要廣修福慧所必須堅守的六個原則。

  度:到彼岸。波羅蜜多:波羅是彼岸,蜜多是到,彼岸到,到彼岸。所以我們看看經典上佛的教誨,看看經典上佛菩薩的示現,這些覺悟的人他們怎麼做的。回頭再想想我們自己,對比一下,發現我們的過失。發現我們的過失就是覺悟。覺悟了之後,把自己的缺點和習氣改正過來。這個樣子地誦經才有大用處。

  轉讀尊經

  如果我們每天念佛、誦經,念得很多,念得很辛苦,但是察覺不了自己的缺點,不知道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改正自己的習氣,不知道如何運用佛法來對治煩惱。這個樣子地念誦,只能種下來生,或者多生以後得解脫的遠因種子,今生今世效果就不會很大了,所以要特別特別地注意。

  你瞭解地藏法門,明白這一點,知道“轉讀尊經”,那可以得到真實利益。否則的話,就麻煩了。“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你依照這個文字表面的意思來解釋,來解釋佛經那就是錯會佛意,那三世諸佛都會喊冤枉。

  有些人誦經他不懂,不瞭解,就是只會念,表面上去想去做。有些人念《普門品》:“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他就想,我生氣的時候,我念了觀音菩薩,好像還是照樣生氣。我念了這麼久的觀世音菩薩還是愚癡。有欲望的時候,好像同樣的,還是沒有壓制住。

  這樣子是不理解啊,不是說在念的時候去壓制它,而是“轉讀尊經”,通過念觀世音菩薩,我們就知道要啟發自己的慈悲心,知道眾生與我是同體。這樣子修慈悲心,眾生緣慈、法緣慈、乃至於無緣大慈,不會起瞋恨心。眾生都是我過去的父母,對我有恩德,你會對父母起欲望嗎?眾生是未來的諸佛,所以這個樣子,念這個聖號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所包含的無量無邊的法義,表法的法義。

  念觀世音菩薩我們要怎麼樣?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要“照見五蘊皆空”。一“照見五蘊皆空”,當下就是轉五蘊成三德,這肯定就離愚癡。不是口念,而要口念心行。

  他看到那個《普門品》上面說:“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若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能夠“解脫羅刹之難”。他想什麼是羅刹鬼國?

  有個故事:唐朝唐肅宗那個時候,有個宦官魚朝恩。這個人權力很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有權位。他有一次與不空三藏國師,還有皇帝坐在一起。他就請問國師說:“國師,請問《普門品》上面說‘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什麼是‘飄墮羅刹鬼國’呢?”

  國師說:“你不配問這個問題。”

  然後不理他,回過頭去跟皇帝說話去了。

  哎呀!這個魚朝恩氣死了,臉都氣黑了。

  這時候國師回頭跟他說:“你看看,剛才你就飄墮到羅刹鬼國去了。”

  你的心起大瞋恨的時候,你就在羅刹鬼國。你以為在外面?所以我們學經要會學,要懂他的意思。

  六度

  放下才是真正修佈施度

  “所謂檀波羅蜜音”, 檀:檀那。“檀波羅蜜音”,就是佈施度。有些人說:哦,佈施度好修,我捐點錢建寺院,這個我就在修佈施度。是不是啊?哪有那麼簡單,不是這個樣子的。你不能做到三輪體空,能不能成就真實的功德?這是個疑問。所以最重要的是什麼?什麼是佈施度?什麼是修佈施度?放下。放下才是真正地修佈施度,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

  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佛不二。”只是眾生比佛多了一點點,多了執著、分別、妄想。執著就演變成煩惱障,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執著來的。你不要去怨天尤人,都是從自己的執著來的。我們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如何斷?斷執著,放下執著就是斷。

  放下執著心就可以超出六道輪回,入四聖法界;放下分別就可以超出四聖法界,入一真法界。妄想演變成所知障,離開了妄想、執著、分別,當下就是“如如佛”,“但盡妄緣,即如如佛。”

  所以修佈施度,就是修放下:把人我是非放下;把貪、瞋、癡、慢放下;把憂慮牽掛放下,心無掛礙;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這個是真實地修檀波羅蜜。真能放下,當下成就。

  民國時候有一個修行人的故事,這是虛雲老和尚有一次開示說的。因為虛老在雞足山建了一座寺院,祝聖寺是他重建恢復的。他說昆明有一個圓通寺,這個圓通寺有一位法師有大成就。他怎麼成就的呢?就是專門修放下,專門修檀波羅蜜,佈施度。

  這個法師出家以前,是個大富長者的兒子。父母親在他比較年輕的時候就死了,很龐大的家產只有他和他的妻子兩個人享用,而且也沒有孩子。這人很有善根,很肯學佛,而且他也能夠放下那個執著心。

  他本來是一個大富長者,富家子弟,他就天天不做什麼其他事,就種菜。一邊種菜一邊念佛。然後菜種好以後,挑到市場上去賣。

  他經常很少在家裡面,所以漸漸的他妻子變心了,跟外面一個人就比較好。這個人也知道,他也不說話。

  有一次他故意就很早回來。賣菜一般平時出去比較長的時間,他這次一出去馬上就回來了,剛好那個第三者正在他家裡,嚇得馬上躲到那個床下麵去了。他也知道,也不說話。他很放得下的,也沒有請什麼傭人,自己做飯,一回來馬上到廚房裡自己做飯。

  做飯的同時,就吩咐他妻子擺碗筷。他妻子就擺兩副碗筷,他就說她。他說:“你擺三副。”

  他妻子就很害怕,知道他知道了。然後他就說:“你不用隱瞞我,你叫他一起出來吃飯。”

  沒辦法,那個人就從床底下爬出來。他也沒有罵他,也沒有吵,就請他喝酒,請他吃飯,而且夾好菜給他吃。

  然後說:“我一直想出家,不過講實在話,這個眷屬就沒人照料,家產也沒人照料。所以現在好了,我把這個全部託付給你了。我就心無掛礙,可以去修行了。”

  就把整個龐大的家產全部送給那個人。真能夠放下,放下財產、放下感情、放下執著、放下分別。然後去到寺院裡面。

  出家以後還是修苦行,最苦的事情都做。現在圓通寺比較小,原來很大的,很龐大的寺院。整個寺院很多人,都靠他一個人種菜供應大眾的生活。

  他一邊種菜一邊念佛,而且晚上不倒單。他真能放下,所以後來不倒單的時候,有一個入處,悟入了,得道了。

  他原來的家裡面,那個第三者本來就是一個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弟。所以在他走了以後,更加肆無忌憚,兩個人就揮霍家產。三五年時間就揮霍一空,就淪落到兩個人都要出去討飯。

  這個男的還經常一不高興,一不順心就提這個女的過來打一頓。這個女的想一想就很傷心,就想起她原來這個丈夫在家的時候,還是有一個習氣,就是喜歡吃雲南昆山的金絲鯉魚。

  她有一次討飯,好不容易討到一點錢,就買了三條死魚,昆山的金絲鯉魚。好好地做好,拿一個破竹籃子,提到寺院裡面去說:“法師,供養法師。”

  師父說:“我出家吃素不能吃這個,不過你的心意我領了。你既然拿來了,我就幫你去放生。”

  她感到很奇怪,不可能啊,就跟著他走。他提了這個菜籃子就往放生池走。

  不知道大家去過圓通寺沒有,那寺院中間有個很大的池塘,池塘中心有一個圓通閣,供觀音菩薩的。他就放到那個池裡面去。很奇怪,煮熟的魚放到池裡面就可以遊動,他成就了,是吧,示現哪。

  就是我們怎麼樣?什麼是真正的修佈施度?放下。真能放下是修佈施度。

  守護正知正念

  “屍波羅蜜音”屍,屍羅。屍羅就是持戒,持戒度。持戒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護正知。《護正知品》,《入菩薩行》的《護正知品》,守護正知與正念,我們才能夠持好戒。守護正知與正念,這個叫道共戒。你有智慧所以不會犯戒,功德非常殊勝。世親菩薩說:“百年佈施不如一日持戒。”

  別人的缺點我不學 別人是我的戒師

  如何持好戒呢?戒是戒自己,不是戒他人,不見他人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要如何觀想呢?

  別人的優點我學習,別人是我的法師;

  別人的缺點我不學,別人是我的戒師。

  這個樣子你看一切眾生都是你的師父了,是你的法師和戒師了。這世間哪有什麼過?哪有什麼善?哪有什麼分別心?不是你的法師,就是你的戒師。這個樣子去看。

  在日常生活中間決定不說任何人的過失。一說人的過失,好像你手裡拿了一個金盤子去裝糞便,怎麼樣?自相續在一刹那中間就被染汙了,自己也都變成不清淨的人了。

  如何做呢?《華嚴經》有個《淨行品》,上面講到大乘修行人,日常生活中一百四十一種行為的發心。講得非常詳細,我希望大家,尤其是出家人把這個《淨行品》每一天念一遍。提醒自己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麼吃,穿衣怎麼穿,走路怎麼走,上樓梯怎麼上,下樓梯怎麼下,若見空缽怎麼樣,若見滿缽怎麼樣,漱口怎麼漱,洗臉怎麼洗。很瑣碎是不是?都是很重要的,每一個行為都能夠收攝自己的心。這是真實的用功修行,是一點一滴的功夫。這是持戒度,屍波羅蜜音。

  能夠安忍是真修苦行

  “羼提波羅蜜音”,我們前面講了“波羅蜜多”,彼岸到,到彼岸,也就是度的意思。“羼提”就是忍辱。《入菩薩行》裡面的《安忍品》,最好我們能夠把《護正知品》和《安忍品》背下來。

  龍樹菩薩說:善妙地觀察自己的身、語、意,於明覺狀態下去利益自他,此即智者。什麼是智者?大家都希望成為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有智慧的人?善妙地觀察自己的身、語、意。這是什麼?護正知。於明覺狀態下,明覺狀態是什麼?智慧狀態呀。利益自他是菩提心,修福德。這樣決定是大覺悟者、大智者。

  所以修行並不是說你整天閉關,你就是有修行,不是這個樣子的。怎麼可能呢?那這樣子我們要工作的人,我們很忙的人,不是不能修行了?決定不是這樣子,而是要你保持正知與正念!淨化自心的煩惱染汙,這是真修行;能夠安忍是真正的修苦行。不是表面上我不吃飯,我就是有修行,沒有那回事。當然如果你確實修行到那個地步還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勉強,不是說我不吃飯,我專門吃水果,那我好有修行,沒有那回事。任何時候能夠保持你的正知與正念,這個樣子是真修行。

  憨山大師說: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

  世事塵勞常掛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心中間常有世事塵勞在心中掛礙,你躲到深山裡面去打坐也是徒然的,雜念不除總是閑。所以我們要這樣子去修。《安忍品》上面就說:

  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罪惡莫過瞋,為什麼?對凡夫起瞋,滅一百劫的功德;對菩薩起瞋,滅一千劫的功德。

  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一千個大劫好不容易供養佛菩薩那些功德,一念瞋心就摧毀了。難行莫勝忍,真修忍辱是真正的苦行,不要去分辯。

  有個白隱禪師他修忍辱度,他平時修行很好。他有個信徒四十來歲,一個男眾,也是很崇拜他,很相信他。

  這個信徒有一個女兒,十幾歲就跟外面的一個男青年比較好,後面就懷孕了,生下一個小孩子。她這個男朋友就很害怕,跑到很遠的地方,不敢擔責任。這個父親很生氣,就抓著女兒打,然後就逼她說,到底這個小孩子是誰的。

  她這個人很膽小,也不敢說出她那個朋友,她就想著父親最相信這個師父,就講這是師父的。

  哎呀,這個信徒氣死掉了,馬上一把抱起這個小孩子沖到寺院去,把那個小孩子扔在白隱禪師的禪床上面。指著他的鼻子破口大駡說:“你這個偽君子!人面獸心,你的這個逆種你自己養。”

  然後他師父說:“這樣子的嗎?那你放下吧。”

  他這個樣子,也沒有解釋。

  很奇怪了,這個師父他每一天做完功課,抱著這個小孩子,到人家家裡面去,請那些婦女給小孩子餵奶。不明真相的人就拿石頭打他,他也不會生氣。

  這樣過了好幾個月了,那個男青年醒悟過來,聽到這個事情,跑過來就向他的岳父懺悔,講清楚這個真相。

  這個信徒很後悔、很慚愧,馬上跑到寺院說:“師父,對不起,我錯怪你了。真的不好意思,向師父懺悔。”

  師父也沒說別的:“哦,這樣子的嗎?你抱回去。”

  這個樣子地修忍辱度。

  我們要知道這個如法地修忍辱度,羼提波羅蜜度,世間的人我是非不要管它。一個人是好的話,是真正修行的話,你就是再說他壞,他也不會墮地獄;一個人本來沒有那麼好,你說他這樣好,那樣好,他也不會成佛。我們要有智慧,不要給這個世間的表相所迷惑住了。

  精進證菩提

  “毗離耶波羅蜜音”,這個是指精進度。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精進證菩提:上等的精進,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可以得佛果;菩薩修中等的精進,要經歷七大阿僧祗劫可以證佛果位;菩薩下等的精進,要經歷三十三大阿僧祗劫得證佛果。精進,我們老是說善根,說這個人很有善根,什麼是善根?三善根,世間的善根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出世間的善根是什麼?就一個:精進。真正的精進是什麼?在心地上用功夫。保持內心的安祥,你就擁有真正的生命。

  好了,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主持人
大願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