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岡波巴大師
|
| | |
|
尊貴直貢澈贊法王
|
| | |
岡波巴:大手印禪修十二階段
直貢澈贊法王講解
弟子應堅守對死與無常的覺知,以出離心故,入于修道。應能認識具德上師就是薄伽梵在世間的親身化現。故修行想要成功,或真正的修行之始,必須具德上師與具器弟子相遇。
尋訪完全具德的上師時,不必以像過去已成等正覺的祖師——如法王岡波巴等等究竟了悟與成就者而論。只要是對大手印有所體會、有所了悟的上師即可,就算他離偉大上師們的殊勝成就尚遠亦然。只要真的修過大手印、或了悟大手印,那樣的上師就堪能傳授口訣,引導弟子的修行。另一方面,弟子也必須具器,不僅瞭解死與無常,在此之上,還要對因果業力真正有所鑒識。對戒律因果應謹記於心,不可輕忽。同時,弟子在過去多生多世應已懺罪集資,以值遇具德上師。
一旦如此的弟子與上師相遇,必能正確地穿越其道。此時,應直行於道上,而不落於一邊。從大手印的正道上偏墮旁道,主要有四種過失:
一、摹擬真正實相的過失。實相意指究竟、大手印或空性。
此處行者墮入僅僅依憑對實相的知解之道。不管理解得多好,只要不是真正親身體會的就是過失。
以某人要去菩提迦耶,而問人菩提迦耶情況如何為例。曾經去過那裡的人,能對通往菩提迦耶的路況,像是什麼地方要轉彎、什麼地方有樹、哪裡有寺院、大佛塔在那等等一一詳述。但不論他描述得多仔細,那個沒去過但想要去的人,最多也只能在心中繪出其大要,而非實際樣貌。如果不實際走一趟,僅以自心想像、杜撰的內容為足,他可能會走錯路。所以不能只是聽人家說說就滿足了。
如是,欲意了悟大手印,藉之解脫一切局限與染汙,具足一切善德者,必須親身越過此道、體會自心,而非依賴他人所述。如果只是學著說自性不生、不住、不滅,不假外求等,那樣是拿不出真材實料的。但如果正確地禪修,依循一位具德上師的忠告,行者將能直觀法性,並直接瞭解上述文句的字與義。至尊覺巴吉天頌恭說:“于修道之初、中、後,欲求道業增上、進趨佛果,必得正確地依止一位具德上師,此是不可或缺的。”
二、誤信圓滿了悟大手印的成就、究竟佛果,意指舍離諸物,將之轉變為他物,或其他完全不同的事,停止現存人生方得成佛。
試著去轉變自己,使成為不是自己的樣子,是第二種道上偏墮的重大過失。以生為國王之子為喻。王子可能會心想,當有一天他終於長大而繼承王位時,他將會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但這當然是錯誤的。因為王子是人,所以國王也是人。不可能突然轉變成不一樣的。同理,不是將凡夫有情的心丟掉。證得佛果時不是採用一個新的心,或變成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人。這種想法會失去修道的準頭而墮於過失。
故偈中說:成佛即是成為現在完全的自己。自心本性的完全顯露就是圓滿成等正覺,而不是去獲得某些現在所沒有的東西。即使圓滿佛果的最高境界,也不外乎當下此心的本性。
三、誤信必須完全排拒念頭,而種下與念頭完全不同的清淨心。
這是誤解概念、念頭與自心本性關係的微細過失。誤以為心外有法,並執著於將心和那心外之物分開,全然不知萬法與心同一體性。
以種藥樹為例。藥性是從樹根,通過樹幹到其枝、葉而遍在的。以為藥性只在某一部份,將不可避免地砍掉該樹的最佳部位。同樣地,心的概念與念頭不外於心,其體性即心自身。試圖排拒、斷除它們,而不識其本源與體性,將永遠無法瞭解什麼是心。
四、如心與念不應分開,或認為其自性不同,明與空亦不應被分別開來。
這是行者易犯的第四種錯誤。在所顯明相之外,尋求究竟實相——空性。誤以為明相以其方式自存,空則是要到別處尋找的,因此在所顯明相之外遍尋空性,這真是大錯特錯。
明即是空,空不能自外於明相。在《般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同樣地,真諦遍在於色以外的一切存在,如感覺、概念、因緣和合物,乃至於心自身。這一切皆是空性的。空顯現出萬法,我們卻到他處尋找空性,這便是誤入歧途。
當正確地修持大手印,順道而行時,行者會生起不同層次的了悟。但是不要執著於任何境界,誤以為此即究竟十分重要。如此執著,必定會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之中。因此,如果禪修增上,行者達到不管開眼、閉眼時,只有廣大虛空與寂止概念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可能被誤以為就是大手印,行者若真以此為足,將成為投生色界之因。
同樣地,當修持大手印的障礙被遣除時,行者達到大安樂的境界,具有極高、極純的樂受。行者可能會執著於此,而投生於欲界。
持續修持而超越樂的階段後,將達到空的境界。如果不執著于此,行者將達到一種絕對純淨、空無一物的感覺。此後,將超越一切顯相,進入完全空無,一切萬事萬物可以說存在,又可以說不存在的境界。此境界似乎極純淨且絕對自在。行者在死亡時若執著於此,將投生到無色界之中。因此,禪修的過程中不要對一切顯現、感覺、概念產生任何執著,極為重要。
若能避免四種離道過失,與三種投生天道的執著,而於道上正確行進,那麼依照于行者修持的精進程度,將能得到三種不同的成果。
一、上等成就於此生、於一座間,證得圓滿境界、等同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無匹敵之正覺境界,離此無有更大、更圓滿之正覺可言。這圓滿正覺的最高境界,像是太陽在虛空升起,掃除雲朵障蔽,如水晶般地清明,放光遍照。這就是上根者如何證悟大手印之道。
二、中等成就如日生起,但卻在雲朵中。有時大日光輝全現,有時為雲所障、蒙上陰影,此後僅一再現,便又失去。這是中等根器者的了悟,雖已悟勝諦但不持久,因仍有猶疑而失其悟。若再進一步修持,便會再度出現一下子,隨後又退失。修持已達此程度,最重要的是依止具德上師的引導,以超越這些最後的障礙。
三、下等成就如濃霧中日,需以正確修持大手印道而了悟。此時,行者墮入黑暗的濃霧之中,突然日光一閃,但稍縱即逝、永不復返。行者微光一瞥,卻未能再見。此處過失在於行者雖悟,但是因定力不足而未能久習於此。若是這樣,行者就必須依止具德上師,使自己久習於此悟境,而非電光火石之一瞥。令此悟光穩定、內化、安住、不動,不因疑雲而消失,也不為幻牆所障蔽。這需要大精進地禪修,以延長悟境、令其堅固。
這三種成就亦依行者根器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上、中、下三種緣份與精進度的行者,將得到上述三種不同的果。僅僅理解是不夠的,要緊的是親身體驗,在「止」和其他「觀」慧的支持下,修持自心本性。當我們進步時,不同的覺受將會生起於此瑜珈或體驗之道。
瑜珈士的修道體驗,分為專一、離戲、一味、無修等四種層次之修持。
一、「專一」。藉由專一瑜珈,行者達到某種洞見自心本性,或心之淨光的程度。但是由於悟境狹小,繼而生起這悟境是親身體驗或是概念的疑惑。懷疑自己真正洞見,或只是自以為見到自心本性?自己問自己這是真的嗎?因此不論是直接體會或是概念理解,其中都有疑惑存在。
二、「離戲」。離戲意指行者已達到相信自心無生、無住、無滅的悟境,了悟自心本性離此三邊。
三、「一味」。此階段行者能將外、內、主、客現象視為一體,恰如糖與其甜味般。不管糖混入何物,糖總是甜的。萬法因具同一本質,故為一味。如是,外內、主客萬法,不論是心或其客體皆是一味。
四、「無修」。無修的禪境,不再有座上定中與座下相續意識境界的差別。也就是座上悟境與座下識境無別。此時修持圓滿,入無學道之正覺佛果。
以世間為例,此禪修之道就像學習開車一樣。剛開始需要一點努力,有些障礙與猶豫。不斷地想著要做不同的事,同時都要做到,需要很大的努力與專注,而且有種種的危險與犯錯的可能。逐漸地,愈來愈熟悉後,就不需要太多努力,且更加自然了。最後,完全精擅開車的過程後,上車開到目的地,幾乎完全不用思考。開車變成很自然的事,甚至可以邊開邊想事情。禪修亦像如此。達到最高境界的禪修時,就像毫無禪修般,因此稱為無修。「無修」是圓滿的境界,沒有入、出禪定之別,行者之心相續一直安住于圓滿的智慧中。
這四種層次又可各分為上、中、下品等階段。
如此,我們能將大手印之道的進程,分為許多層次與類別。此處系至尊帕摩竹巴,依其上師岡波巴的教法而劃分。他將上師岡波巴的四種瑜珈成就教法,配合三種修行人,而做成十二種同的修持階段。
一、專一瑜珈。
此時,心穩住於其客體上,而能不被打擾、不失專注一段時間。專一瑜珈依照能夠專注多久與其穩定度,分為下列不同程度。
下品:達此行者,能清晰專注一段時間,但時而失其專注。
中品:達此行者,只要用心即可維持穩定之專注。也就是說,只要他心想專注某物,就不會受到紛擾。即使在座與座之間,就算他沒有刻意,有時候專注的物件也會自動出現,並且能夠一心持守一段時間,而且只要他想,就能專注一心。
上品:達此行者能于一切時中一心專注,座上、座下皆然。即使在睡眠時,也能毫不費力地專注於客體上。
此時,行者心中可能出現以為已達第四瑜珈最高境界的錯誤想法。但這不是真的。上品專一瑜珈行者所證的,只是能夠不作意地一心專注,這與無修瑜珈的境界大有不同。還有其他定義此初階之最高層次的因素。已達上品專一的行者,完全自世間法中出離,對世間逸樂毫無興趣,就算是世上最吸引人的東西,他也不為所動。所以他無需刻意生起出離之想,自然會搬到與世隔絕之處長養定力。他能在靜僻處受用自然的禪悅境界,並對上師完全虔敬,一心依止上師、教法而實修。除此之外,全無意樂。
二、離戲瑜珈。
此時,行者已當面識得自心本性,離一切概念。概念、觀念只能用於世俗諦的解釋上,已洞見實相者,再也不需要這些。
下品:雖然初次直接認識自本心、諸法實相,但下品離戲行者對實相所見仍然有限,仍未能圓滿體驗。此行者的心中仍有猶豫與疑惑。心性的根本實相已被體悟,但尚未擴大到足以遣除一切妄惑。此時,需要在具德上師的指導下,全力精進修行。以令初始的實相體驗延展,進而除盡一切妄惑。
中品:行者于此階段不僅親見實相,且透悉其根,而斷除迷妄。此時,對心性的直接了悟已經圓滿,行者完全離于希冀與恐懼,完全調伏自心。無論走到何處,就算到了最深的地獄,或最高的天道,都自在無礙。此處仍有行者誤以為所做皆辦的危險,其實後面的修道仍然很長。此時的證悟如晨曦從地平線躍出,普照大地、除去黑暗般。雖然感到太陽光芒驅除黑暗,但尚未溫暖草木大地。諸多事物仍處在夜半的寒氣中。
同樣地,中品離戲瑜珈的行者,其了悟尚未遍及全心,仍對某些事物有所疑惑與不確定。對實相的體性仍有餘惑未解,特別是在如何運用所證之體悟上,仍有不明之處。開始好像已完全了悟,但此後種種疑惑生起。這些問題從何而來?于此初步通達了悟階段,行者應依從經典之佛語,根本上師之聖言,與完全具德上師的指導。為擴大悟境,並了知其用,應該供養曼達、深入經藏,對苦痛的眾生長養慈悲心等,以進一步積聚資糧。
在此階段,有一謎題留予行人:“當心性是無始、無終、不住、純淨、自在、無礙時,有情眾生何以受到這般的苦楚?又當如何解脫?”到此,正是重新審視自己慈悲心的長養,並關切眾生福祉的時候。
上品:上品離戲瑜珈行者于此階段,得到完全離於外內迷妄諸法的成就。換句話說,完全了悟離於主客對立、觀念的萬法究竟體性。此無二之悟境極為有力,令行者離于世間幻法與分別覺知。但行者若執著於此,以為證得法身即是謬誤。是以應依上師言教,藉之瞭解究竟悟境之圓滿與微細本質,了知尚有諸事待辦,以全此證悟並內化之。
初達此成就之行者,會有喪失其道或有所過失的感覺傾向。這是因為過去初得瑜珈成就時,有圓滿、不費勤勇、一心專注等特質。但是到了離戲瑜珈時,一反先前狹礙地專注於一個物件,悟境更加開闊。可能會產生打失了一心專注的錯誤,這種錯誤必須被超越。
行者須知,一心專注是造作的有功用行,為的是使心超越直接洞見自心的障礙。而達到上品離戲瑜珈的行者,已完全離於心的妄動,令心穩定地住於實相。于此仍有其他功德有待開展。特別是關於慈心、悲心與菩提心。為助益一切有情眾生離輪回痛苦,而求證圓滿正覺的真正菩提心於此時生起。此時的菩提心不需作意生起,能直接從實相的純淨見地中油然而生。悟一切有情眾生之苦,無盡的大悲心便自然湧出。如是,行者趨入更深、更圓滿的修持,以獲得實際上利益眾生所需的一切能力。於此第二了悟階段之最高修持——上品離戲瑜珈,會感到超越禪修或學習的需要。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行者應已實現究竟的了悟,但此時尚未達到完全獨立自主的階段。如果行者感到專注—心的工作已經圓滿,離諸妄想已經圓滿,利他悲心已經開展,無事待辦,那是不正確的,因為還有諸事有待開展。
此法為法王岡波巴所教授,由其弟子囊波巴(Nampopa)所寫下。法王岡波巴說:“此階段若生驕慢,以為佛道圓滿,無需再學、再修,則大錯矣!此處所證,乃完全離於與一般無明相關的幻妄,但與因果有關的幻妄尚未除盡。”
一般無明是指那些能被直接感知的感官世界凡俗迷妄,而那些與業力有關之事,不能被直接感知。因此,其差別是在從如所有智展延到盡所有智的障礙。換句話說,上品離戲瑜珈的行者對究竟實相完全了悟,但對世間緣起則尚未完全瞭解。他所瞭解的是究竟實相,而非其顯相。剩下要做的,是去直接瞭解萬法顯相的方式,並將之與對萬法實相的了悟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世俗與勝義必須合一、無有分別。
三、一味瑜珈。
下品:心與心所、內與外皆合一而悟。先前的境界中,仍然缺乏對世俗諦與勝義諦的相互瞭解。到此階段,行者已克服此問題,諸法皆成一味,輪涅無二。眾生怙主龍樹菩薩說:“了悟輪回之本質即是涅槃。”將輪回與涅槃視為二元對立,是究竟的錯誤,其實二者體性無別。下品一味瑜珈行者,了悟輪回中無眾生,亦無可證佛果者,了悟那些都是錯誤的二元想法。其實,輪涅諸法一味、同一實相。以此大悟之力用,行者可能又誤以為自己已悟究竟無學道,不需再致力於禪修。
中品:中品一味瑜珈行者斷除一切主客對立想法,完全了悟無二,證得非二元境界。洞見一切內外、主客如一之實相,感到圓滿正覺中沒有主客之別。此諸法一味的覺受之強,可能導致產生這就是圓滿成佛的錯覺,並無視眾生的苦痛。認為不管是在惡道受苦、或在善道享樂的有情眾生,都是一味、完全互依的。此時,行者可能會把他們當做這奇妙無二境界的一部份,因而喪失對眾生痛苦的悲心,喪失對他人苦痛的瞭解與關聯感,而離於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根本事業。這是此階段必須修正的大錯。
導正的方法,一樣來自於對具德上師的完全虔信與依止。此時,具德上師能指出應感激有情眾生苦痛的方法。在此之前,行者被鼓勵要遠離俗世圓滿其禪修,現在則應回到城鎮鬧市,去直接看看眾生的一切行為、困難與無明。如此,行者將會再度感激輪回的本質,並因應眾生的需求而從事解脫眾生的事業。
上品:此一味瑜珈階段中,也是完全了悟諸法一味,但其方式更加穩定。了悟輪回諸法實相雖一,仍以其各自面向而認知之。此時,仍可能因為受到完全一如無二覺受的影響,而輕忽眾生的需要。但因此時悟境更加鞏固,所以對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品一味瑜珈行者需要回入娑婆,見眾生之悲苦,而生起生緣悲。但上品階段的行者,應生起無有物件之法緣悲,也就是無盡大悲。破人、我、眾生相,而遍照十方,憐憫眾生不知法空,隨順眾生所需與意向而拔其苦、賦予安樂。
四、無修瑜珈。
此階段一切所學皆已圓滿,因為行者不會再生任何過失,所以稱為無修。此時,座上與座下的修持絲毫沒有分別。心于一切時中,安住於此境界,沒有修不修之別。
下品:行者證得離於了悟之境界。其禪修如河水無間,沒有任何達到悟境的感受。只有圓滿、無二的覺知流相績無間。所以說離修、離悟,唯有純淨正覺之相續流。
中品:行者能不費勤勇地顯化三身。三身中,法身是圓滿的自受用身,報、化兩種色身是為利他所顯。三身皆從無功用行之禪修,于離於間斷悟境之無間正等覺流續中自然生起。
上品:最後是最高階段了悟的最高修持境界。此時,一切功德皆已證得矣,因此圓滿之無緣大悲自然生起了,無間地行使利生事業,心不緣眾生之有為法,而無間地自然滿足一切眾生之需求。此階段之悟境無窮無盡、無能所滯礙。圓滿證悟,不賴因而生,無比正覺所需之一切因緣咸皆圓滿,諸事已辦,圓證究竟果位。
至此,我們已依至尊岡波巴大師的傳規,簡要地解釋大手印修法的開展中,從初修到了悟大手印究竟圓滿目標的十二種階段。
——摘錄自《直指大印》
|
主持人 |
直貢澈贊法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