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三聖像的形成
  (日本)鐮田茂雄
  一、序
  佛教中所說的“三聖”,有圓頓戒壇的三聖和華嚴的三聖。所謂“圓頓戒壇的三師”是受圓頓菩薩戒時所請的和上、羯磨、教授三師。而所謂“圓頓戒壇的三聖”則是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相對于此,所謂“華嚴三聖”是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澄觀在《三聖圓融觀門》中說:“三聖者,本師毗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是也。”
  華嚴三聖像是《華嚴經》的教主,是以毗盧遮那(Vair。cana)佛為中心,左右配以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三聖的造像。這種華嚴三聖像是在中國中唐以後形成的特異的造像,本論文擬從文物資料、文獻資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以說明此三聖像形成的過程及其實相。
  二、從文物所見的華嚴三聖像
  華嚴三聖像造像分佈最多的地方是四川省,特別在大足、巴中、安嶽、資中的石窟群中數量很多。
  寶頂山石窟
  最大的華嚴三聖像在大足石窟群的寶頂山石窟。寶頂山在大足曇東北15公里,從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佑九年(1179—1249)的7u多年之間,在此深山谷之中雕刻了為數眾多的佛像。據說瑜伽行者趙智鳳開闢密教道場,當時曾有48多所寺院,但現存的只有聖壽寺。
  寶頂山的華嚴三聖像是巨大的立像,中央是毗盧遮那佛,左右立著文殊、普賢菩薩像。佛像高7公尺,是中國華嚴三聖像中最大的。
  大足石窟之一的北山石窟,沒有華嚴三聖像,但有文殊、普賢二菩薩的像。第136窟的普賢菩薩騎象,文殊菩薩乘獅子。大足石窟的這些造傢俱有鮮明的宋代特色。
  重龍山摩崖造像
  地處四川盆地中部資中曇(內江市)的重龍山,有很多摩崖造像群。除去東岩、西岩、南岩,在北岩的君子泉,在寬90公尺的岩壁上鑿有119龕,在古北岩寬60公尺的岩壁上鑿有43龕。
  第一期的開鑿在中唐(756—840),第二期在晚唐(841—907),第三期在五代,第四期在宋代。第一、二期的分界線是會昌廢佛。
  重龍山石窟的華嚴三聖像在第93龕。龕寬3.62公尺,高3.2公尺,深2公尺,中央結跏趺坐的毗盧遮那佛有桃形的背光和頭光。左右壁刻有文殊、普賢二菩薩像。旁邊有牽獅子的侍者和牽象的毗侖奴,文殊、普賢二菩薩像與毗盧遮那佛造像一樣也有背光和頭光,並且在頭上有花辦形的宅蓋,兩側各有一尊脅侍菩薩立像,中央主尊的兩側也有脅侍菩薩,背後有阿難和迦葉,並且左右雕刻有各四尊的八部眾。
  此93龕的外壁後世又有補刻。有10多個小龕,其中有唐大中八年(854)和大中十二年(858)的造像題記。大中八年的題記是重龍山現存最古的題記。
  重龍山石窟的第155龕也有華嚴三聖像。此龕與刻有藥師佛的第157龕的樣式相似,可以推定兩龕是在北宋咸平三年(1001)或治平三年(1066)鑿造的。
  安岳石窟華嚴洞
  安岳石窟①華嚴洞在安嶽曇赤雲鄉?華嚴洞鑿造在離曇城約56公里的箱蓋山的斷崖上,在此洞之外還有般若洞,共造像159軀,並有碑刻、題記四處。在大般若洞的洞內有南宋嘉熙四年(1240)寫的題記,想來華嚴、般若二洞皆是南宋所造。
  華嚴洞高6.2公尺,寬10.1公尺,深11.3公尺,洞窟後壁的正面有高5.2公尺的華嚴三聖像。中央是毗盧遮那佛,左是乘獅子的文殊,右是騎白象的普賢。此外在左右的石壁上各有5尊菩薩坐像。左壁雕有觀音菩薩像,右壁雕有彌勒菩薩像。
  邛峽石筍山華嚴三聖龕
  在四川省邛峽曇的石筍山有祀華嚴三聖的華嚴三聖龕。據題記石筍山造像雕造于唐大曆三年(768)。
  這一華嚴三聖龕高4.2公尺,寬4.8公尺,深1.8公尺,主像毗盧遮那佛結禪定印在蓮臺上結跏趺坐,左側有乘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右側有乘青獅子的文殊菩薩,象與獅子都很大,它們的前面有合掌而立的二童子像。
  杭州飛來峰的華嚴三聖像
  飛來峰是在杭州靈隱寺前海拔t68公尺的小山峰,古木茂盛,到處是奇岩怪石,峰下有溪流,天然的岩洞很多;在這些岩洞中有五代、宋和元代的石刻造像380餘軀,其中最古的造像是五代後周應順元年(951)的造像,此即青林洞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的三尊、最大的造像是在溪流岩壁雕造的彌勒像(布袋像),雕造于宋代。
  華嚴三聖像是在最南邊的青林洞入口處岩壁浮雕的,也被稱為華嚴佛會像.關於此華嚴三聖像,石田尚豐寫有報告。中央的毗盧遮那佛據說與日本明惠的《華嚴海會善知識圖》中的毗盧遮那佛的造形一致,脅侍文殊、普賢二菩薩,分別騎獅、騎象。前面有合掌的行者和持綱繩的從者。
  在這一華嚴佛會家的龕,有如下的題刻:
  弟子胡承德,伏為四恩三有,命石工鐫盧舍那佛會一
  十七身,所期來往觀瞻,同生淨土。時宋乾興口口四月口
  日記。
  據此題刻,華嚴三聖像是宋乾興年間(1022)的造像。銘文所謂“聲舍那佛會一十七身”,是指以盧舍那佛為中心,左右有文殊、普賢和二從者,背後有四菩薩、四天王,佛龕外的上部有二尊飛天,合為十七尊造像。脅侍文殊、普賢二菩薩是騎獅、騎象像,在前面先行的回頭看著這二菩薩的合掌童子據說是善財童子像。
  關於銘文所記的造像者“弟子胡承德”,在揚州阮元編錄的《兩浙金石志》卷五收錄如下文字:
  又胡承德,並全家眷屬,同發心,刊下生彌勒尊佛,親
  口三身記,右在飛來峰。
  據此銘文,胡承德與一家眷屬,同發心在飛來峰造營彌勒佛像。常盤大定推定題記所說的彌勒佛也許是青林洞入口的下生彌勒像?三其造像年代,也許是與華嚴三聖像同時,恐怕是同一人所造。
  《武林石刻記》卷四收錄當時很多的題名,其中有“胡宗師等題名”,可見胡氏一族是相當活躍的。胡承德也是胡氏一族的人,在飛來峰造有華嚴三聖像和下生彌勒佛像。
  鐮倉建長寺的華嚴三聖像
  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華嚴三聖像是杭州飛來峰石窟的華嚴佛會像?飛來峰的這一華嚴佛會像在鐮倉時代初期巳傳來日本?例子少一是以宋佛畫名品而知名的鐮倉建長寺所奉的毗盧遮那三尊像圖。
  與此建長寺的毗盧遮那三尊像相似的是高山寺的五聖曼荼羅圖。此圖以毗盧遮那為中心,前方左右配以騎獅文殊、騎象普賢,後方左右配以彌勒菩薩和觀音菩薩。據傳,造此高山寺五聖的發想者是明惠上人。在寬喜元年(1229)高山寺的三重塔安置的五尊具有與五聖曼茶羅圖同樣的形式。
  華嚴三聖像再加上彌勒和觀音就形成五聖曼荼羅圖。由此來看,所謂五聖曼茶羅圖可以說是華嚴三聖像的發展形態之一。
  以上以現存文物為中心介紹了有關華嚴三聖家的雕像石刻像,因為中國重龍山摩崖造像題記的紀年是854年及858年,據此可以推定華嚴三聖像的成立當在9世紀中期。
  源于四川的從唐末至宋代華嚴三聖像造像,後傳到各地。例如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的榆林窟的第二窟,就有西夏時代(1038—1227)繪製的華嚴三聖說法圖的壁畫。在這幅說法圖的壁畫上,三聖的周圍繪有供養菩薩、弟子、天龍八部、梵天、龍王等,在他們的腳下繪有五彩的雲,洋溢著佛國淨土的氣氛。
  西夏是黨項羌族建的國,佛教相當盛行,從西夏文《華嚴經》現存的情況來看,也曾流行華嚴經信仰。榆林窟的說法圖壁畫雖是西夏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從此說法圖來看,華嚴三聖傳到西夏不久,剛被接受。另外,現存還有金代的華嚴三聖家,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善化寺三聖殿中、
  在雲南省劍川曇的石鐘山石窟第四窟也有華嚴三聖像的造像。開鑿年代當在劍川成為南詔國的版圖的794年以後,即8世紀至9世紀之間:可以想見,這一造像受到在地理上和歷史上都與四川有蓄密切關係的四川石刻造像的影響。
  賴富本宏教授曾指教查一查高麗佛畫中有沒有作為文物的華嚴三聖像,經查菊竹淳一,吉田宏志編的《高麗佛畫》,沒有發現,看來對高麗佛畫還有精密調查的必要。對於日本鐮倉建長寺所收藏的華嚴三至圖。請見石田尚豐的《華嚴經繪》。
  三、從文獻資料所見華嚴三聖像的形成
  關於華嚴三聖的關係,澄觀《三聖圓融觀門》作了如下敍述:
  三聖之內,二聖為因,如來為果。果超言想,且說二
  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大正藏》卷45
  第671頁上)
  據此,文殊、普賢為因,毗盧遮那佛為果。
  在《華嚴經》內以三聖代表總、別、悲、智的法門。普賢菩薩觀一切眾生的機緣,在周邊十方顯現種種的形象,自在地救度眾生,所以代表“後得大悲”。與此相對,文殊善於觀照諸法平等之理,故代表“根本大智”。此悲、智不二之處,即名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是統攝文殊、普賢二聖的“總體”,而二聖是毗盧遮那佛的“別德”。
  最初論述三聖圓融的是唐代有名的居士李通玄。關於李通玄的三聖圓融說,請參考華嚴學研究所所長小島岱山的論著。
  三聖圓融思想雖然發源于李通玄,但在李通玄思想的基礎上將三聖圓融思想予以發揮完成的是澄觀。澄觀的《三聖圓融觀門》雖繼承李通玄獨創的三聖圓融思想,但又獨自加以解釋,使三聖圓融思想更加條理化和體系比。
  關於對華嚴三聖像在教理學上進行解釋的文獻,有李通玄的《華嚴經論》、澄觀《三聖圓融觀門》、日本明惠上人的著作等,但是有關華嚴三聖造像的文獻卻極少。
  到底是由誰開始製作華嚴三聖像呢?雖不得其詳,但想來也許是華嚴宗五祖宗密。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卷一的“道場七門”的“第六嚴處”規定:“當中置毗盧遮那像,兩畔置普賢、文昧二像,是為三聖。”是說須安置三聖,懸掛幡花,點蓮花燈,焚百和香,以莊嚴道場。所謂蓮花燈,是中國的佛教禮儀“放燈”當中所閑的仿製蓮花形狀的燈。
  看來由於宗密所作的這種記錄,才興起後來以四川為中心製作華嚴三聖像的造像。四川是宗密得到《圓覺經》,與宗密有著很深關係的地方。因此以四川為中心的石窟當中,有很多華嚴三聖像的石刻造像?
  其次,《四川通志》卷五十八《金石·重慶府六》有如下記載:
  盧舍那二菩薩記 碑目考》在石照曇之北岩,唐長慶二
  年刺史劉溫撰
  據此,在石照曇的北岩有刺史劉溫所撰《盧舍那佛二菩薩記》。很明顯,這是華嚴三聖像,表明在822年已雕造了華嚴三聖像。
  再次,清陸增祥編《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八十一有如下記載:
  造三聖龕記 高一尺五寸,廣一尺六寸,十行,行九字,字
  徑寸許,正書。寵銜右飛悼都知兵馬使,充富義營監口口
  發運等使、金紫光祿口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口監、門衛大
  將軍,同口口御史大夫上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造,三聖
  龕共七身,永為供養。時武成元年口月十五口記。
  此三聖的造營者雖詳情不明,但造作包括三聖在內的七身“三聖龕”是很清楚的;據此可知,此三聖龕造於908年,是由府的軍將“都知兵馬使”營造的。
  關於華嚴三聖像的文獻資料,從唐末至五代、宋代雖十分罕見,但也有發現,日本成尋《參天台五臺山記》卷四熙寧五年(1072)十月二十三日的記事中記載訪問大相國寺時的情景,謂有盧遮那大毆,在大毆的高闍上祀有五百羅漢。西樓上有文珠寶毆,具有師(獅)子眷屬;東樓上有普賢像,具有白象眷屬。這種左右配有文珠寶毆、普賢像的配置,正是華嚴三聖像的配置,可見在11世紀後半葉,已從華嚴三聖像發展為華嚴三聖毆了。
  另外,作為西夏遺跡之一的從內蒙古自治區的額濟納旗黑水城出土的漢文《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卷首繪製有說法圖,此圖中央是戴寶冠的毗盧遮那佛,左右是文殊、普賢二菩薩。
  四、結語
  華嚴三聖像的成立,可推定是在宗密在世的時候,大概是9世紀的初期。從文獻來說,有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的記錄;從文物來說,有四川省重龍山摩崖造像的845年及858年的題記,可以認為,在9世紀中期已經分佈在以四川為中心的地區。
  以四川為中心所造的華嚴三聖像,此後經五代至宋代向東傳播,在杭州飛來峰有石造刻像,金代在今山西省的北方的大同善化寺有造像,以至在西夏時代的榆林窟繪有壁畫。
  (楊曾文譯)

 





主持人
鐮田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