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m guru ratna mandala pudza megha 串咕嚕拉特那曼達拉普乍每嘎 samudra saparana samaye ah hung
薩目爪薩帕拉那三味耶啊吽
菩提心與菩薩戒
雖然「菩薩」這個稱謂聽起來令人尊敬而且難以達成,但其字音只是「子」或「佛之繼承人」,並且不是那麼難以達成。它不需要通過資格考試,也不需要完成什麼不可能的任務;你所有要做的,只是發起衷心的祈願,願你能帶領一切眾生圓滿證悟。要作這樣的誓願,還有什麼地方比得上在佛陀的聖地,在神聖佛像的面前?所以你應該好好利用時間,在每個聖地受菩薩戒(立下菩薩誓願)。一如寂天菩薩所寫的:
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21)
(21)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 9偈頌。以及如人雖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脫者,畏者何不依?(22) (22)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 13偈頌。不論你認為自己多麼不完美、不清淨而且耽溺於輪回,但是身為人類,你不可能從來沒有過一絲善念——雖然極其稀有,但一定曾經發生過。如同寂天菩薩所寫:猶如烏雲夜,刹那耀閃電;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23)
(23)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 5偈頌。無論善念如何短暫,它都是菩提心的種子。然而,假如你在受菩薩戒的當下,內心沒有一絲善念自然升起的話,那就造作一個!造作一個善念,但是不要認為它不純正而厭惡自己或這個善或這個善念。即使是一個假造的善念,也好過什麼都沒有,而且造作的善念終究會引導到真正的善念。
菩提心是人類內心在某種狀態下所能產生的慈愛、大悲與善良;當它生起時,是無以言喻的美妙。這種美妙的心靈要能生起,我們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福德,才能具足其助因與外緣。因此,在做完皈依與念誦「七支祈請文」之後,我們就在受菩薩戒或修持菩提心的最佳狀態下了。
由於這也許是你唯一一次身處聖地,因此切勿錯過在這些神聖佛像面前受菩薩戒的機會。雖然你不一定需要在上師或某位聖者面前受戒,但如果附近正好有具格授予你菩薩戒的比丘、喇嘛或在家修行者,你當然應該跟從他們受戒。
大部分的聖地都充滿了聖物,如佛的雕像或佛法經書。在這些代表諸佛與菩薩的聖物面前皈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要受菩薩戒,你首先供養花、香與燈。沒有把種子種在泥土裏,花就不會生長;只有種下種子,它才會萌芽、最終開成花朵。這是修行者在內心生起菩提心的最佳寫照。為了讓菩提心的種子在我們內心綻放花朵,我們必須先將它播種在福德田裏。實際上來說,最重要、最需要培養的元素,是願菩提心;因此,從今以後,你的整個生命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以成就一切眾生的證悟為目標。然後念誦寂天《入菩薩行》的偈頌如下:
菩薩戒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24)
(24)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第 23-24偈頌。念誦這個偈頌一遍,或時間允許下盡可能多遍,並且加以思惟。如果你疑惑:「我怎麼可能成為菩薩?我永遠無法割下我的肢體,拿它們來餵食餓虎!」別讓自己感到氣餒,因為,恰如寂天寂菩薩所說的:「……次第勤修學。」(……一步一步,我將依止並勤勉自修。)
至此,你已經受了菩薩戒。你可以為自己慶賀,為自己做了一件真正很有價值的事感到高興。讓你自己對剛剛完成的這件事加以珍惜,並鼓勵自己;讓你一想到菩薩戒就精神振奮;而且不斷提醒自己,你今天有最好的理由應該開心。寂天的這一段話,對我們會有幫助: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複為增長故,如是贊發心:今生吾獲福,幸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喜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垃圾獲至寶;如此菩提心,如果我何幸!滅死聖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是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彼為泊世途,眾生休憩樹;複是出苦橋,迎眾離惡趣。
彼是除惱熱,清涼心明月;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現在,你已令自己升座成為菩薩。懷著身為菩薩所帶來的信心和喜悅,你現在可以向所有眾生宣告你新的身份。
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今於依怙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25)
(25)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第 25-34偈頌。接下來是四無量心。在這個修持裏,你祈願所有的眾生都永遠快樂、免於受苦;而可能更重要的,是願他們永遠具足快樂的因、免於痛苦的因,並且永不離於快樂。最後,你祈願一切眾生離於分別心,比如說,願他們不再區分敵友、常持平等舍心。平等舍心的修持,與究竟菩提心的修持非常接近。
有時間的話,你可以修持施受( Tonglen)。在這個修持裏,當你吸氣時,觀想你吸入所有眾生的痛苦和焦慮;而你吐氣時,觀想你將所有的快樂、喜悅、慈愛與智慧,都給予所有的眾生。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財諸受用、三世一切善。(26)
(26)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第 11偈頌。在目前這個階段,若要修持行菩薩心,你可以把朝聖之旅與所有你所供養的水、燈、香等,視為將菩提心付諸實行的第一步。至於究竟菩提心,如果你接受過教法瞭解如何修持,就在此時修習之;如果你未曾接受過此教法,就念誦《心經》一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需。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波訶。(27)
(27)般若波羅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然後,做為修持究竟菩提心的開胃菜,你可以靜坐,注視你念頭的來去,不作任何分別。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積聚福德,例如:
.造橋修路;
.提供錢財、食物和居所給窮困的人,提供他人訊息、甚至只是一個微笑;
.憶念佛、法、僧三寶;
.誓願受戒;
.思惟慈愛、悲心與實相;
.修持安忍;
.禪修智慧。
佛陀親自推薦了這些方法,並且說,如果以正確的發心來修持這些方法,會獲得無可計量的善德之果;不過對於在家修行者,最好還是把重點放在佈施、持戒和安忍的修持上。
佈施包含以任何一切的方式對他人給予與付出,例如給予錢財、空間或保護。朝聖者可以藉由供養花、香等行佈施。
根據佛教的修持,持戒一定與不傷害眾生有關,這是能積聚大量福德的修持。如果可能的話,除了不傷害之外,你也應該努力修持幫助眾生的戒律。雖然戒律並不局限于為了健康而不吸煙、不吃義大利面、不喝大量威士卡等,但對朝聖者來說,誓願在朝聖途中不吃肉或不喝酒,會是很好的一件事。
根據寂天菩薩,安忍是累積福德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朝聖者一定會有很多機會修持安忍,特別在印度。最有效的一個方法,是將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視為菩薩。既然我們不可能只從外相就知道誰是不是佛或菩薩,那麼就不要分別。
另外一個方法,是在下次你的行程被打亂時——也許是巴士或火車延誤了,這在印度經常發生——你自己這麼想:「如果連這種瑣碎的事情,我都沒有足夠的安忍來應付,那麼我怎麼能夠承受地獄之火的磨難?」
朝聖的地點不僅吸引朝聖客,投機分子的大軍也如磁吸般地湧現。像是白天看起來有義肢的斷腳乞丐,到晚上就奇跡般地及時長出腳來,以方便他們走路回家;還有穿著酷似比丘的高明騙子。要如何因應這些機會而行佈施,完全取決於你自己。舉例來說,也許你決定在朝聖途中不給任何乞丐一毛錢,而到最後把剩餘的現金分給大城市裏情況更糟、更沒機會獲得溫飽的乞丐;或者你把錢佈施給婦女,因為她們的生活遠比男人艱困;你也可以只贈送食物或衣服,或只給所有那些深陷貧困的人由衷的祈願,而不給錢以免被他們花在酒精或藥物上;或者你也可以決定把錢給予任何一個向你乞討的人,不管他們看起來是否應得。
從靈性的觀點來看,你對佈施的物件所抱持的態度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記住,不論他們在此生是什麼身分,在某個前世他們曾經是你所愛的人,或是愛你的人;他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為你流過血、流過淚,或甚至可能為了保護你而犧牲過自己的性命。由於我們不知道所遇見的人是不是菩薩(佛能以多種外相地示現),為了保險起見,你應該想像你所佈施的每一個物件都是覺悟者。這對於密續行者而言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曾經誓願:視任何人都是本尊、所到任何處所都是壇城。如果我們在心中以這種想法來給予他人,我們的佈施修持會變得更加深刻。
因此,作為一個聲聞乘的修行者,當你看到一個衣不蔽體的乞丐坐在骯髒的街道上,你應設身處地想像,如果你也必須睡在污穢的窄巷、只能吃別人丟棄的食物,你會有多痛苦?然後,當你對他供養金錢或食物時,會油然生起尊重,因為你瞭解他和你同為人類,只是他的生活狀況遠不如你幸運而已。
作為一個菩薩乘的修行者,你要記住,在無數的生生世世,你和這個乞丐已經結下緣分,他必定多次曾是你的父親、母親、情人或先生。然後,不管你的供養多麼微薄,在心裏發願,希望藉由你佈施所結下的這份業緣,能引導這位乞丐接觸佛法。
可能的話,你也應該記住,你自己、這個乞丐和這份供養,全都是幻相。如是瞭解,丟擲銅板給他的這個簡單的行為,就會成為最深刻的佈施修持。
而密續行者,則要想像這個乞丐與自己的上師或本尊不二,而行佈施。
至於供養僧尼,無論他們是真是偽,你所積聚的福德主要是依於你的動機而定,而與他們的真實身分不太有關。乞丐常常有令人心酸的故事。站在你面前的這個假和尚,很有可能就完全沒有別的辦法了,才會穿上僧袍來行乞,為的是養活他的家人,或急需藥物來緩和他的母親疾病末期的病痛。所以,先別急著譴責這個假和尚;而且還要記住,許多所謂的「真」和尚,他們開著賓士轎車、戴著勞力士表以及蒂芬妮金鏈。我們寧願不要懷疑或挑剔遇見的每一個人,而只是單純地對僧袍(它象徵佛、法、僧)表達尊敬;縱使和尚是假的,你也會積聚大量的福德。
當佛陀還是菩薩時,他在某一生轉世為一只有著漂亮藍色鬃毛的動物。這只動物天生就喜歡出家人,常常跑到他們身上,依偎在黃色的僧袍裏。有一天,一個奸詐的獵人假扮成比丘,將一支毒箭藏在袍子的褶層裏。當這只動物跳到他的腿上時,他一刺便把它殺死了。這個故事聽起來挺悲慘的,不過這只動物在那一刹那對僧袍產生的喜愛,卻積聚了累劫的福德。
在朝聖途中,參訪寺廟可以讓我們有許多機會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項:
.盡你所能地供養,這是修持佈施;
.以謙虛的態度供養,不引入注目、不誇耀、也不為任何世俗的理由而做,這是修持戒律;
.假如寺廟管理員糾纏你,要你給的更多,不要對他們心懷惡意,這是修持安忍;
.充滿喜悅地供養,這是修持精進;
.供養時,不受到自己的虛榮心、不安全感、驕慢等影響而失去專注,這是修持禪定;
.視你所供養的一切,不論大小,都是如夢如幻,這是修持智慧。
祈願
身為初學者,不論我們做什麼,很粗率地說,我們的靈性道路一直就是個「假裝模擬」的法道。在佛教裏,有許多種的靈性法道,例如出離心之道、虔敬心之道、大悲心之道等,不過要隨時都能夠「真正」體驗所有這些法道,是極為困難的。過往的偉大上師對我們的建
議,是要以發願開始,願未來有一天,我們會感受到真正的出離心、虔敬心,大悲心等。藉由這麼做,我們會積聚大量的福德。
曾經有位老婦人,她看到一個有錢的商人,以一頓豪華的午餐供養了佛以及全體隨從。當她注視著那些裝飾得極為漂亮的桌子、金色的盤子以及許許多多精心擺設的菜肴時,她不斷地希望她也能夠做這樣的供養,可是她幾乎一無所有,沒有錢能使自己的願望實現。然而,只因為希望與發願,據說她積聚了不可估量的福德。
對於我們這些沒有智慧因而無法瞭解空性、仍然受制於時間、空間、方向、品質和數量的人,發願是為我們所設計的修持法門。這個修持,是提供給那些心智受局限、只能假設「一切眾生皆成佛」也許有可能性的人。想要在世俗的層次上幫助一個人,就已經讓我們迅速地精疲力竭了;所以,「永遠」一直幫助「一切」眾生的想法,似乎只是詩意夢幻一般地怪異而不真實。然而,這種短視的見地只是缺乏智慧的結果。
《般若經》裏提到,有位菩薩經過多年努力行持菩薩道之後,他告訴佛說,他一想到獲得證悟要花上這麼久的時間,加上無數的眾生都還未獲得解脫,就感到氣餒。佛陀以一個譬喻回答了他:想像一個母親夢見自己的獨子被湍急的河流沖走。她完全無能為力,然而,在痛苦絕望中,她願意做任何事情來救這孩子,不顧自己的安危,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要花多長的時間來救這孩子,完全不是她在意的問題;要花多少心力來救他,也完全不是她的考慮。由於堅定的力量和專一的決心,她終於把孩子從河里拉上來。然後,她醒了過來。她為了救這孩子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所付出的極大努力,以及她所投注的時間,都不曾存在過,甚至連她救了孩子性命的想法,也只是個幻相。
我們尚未發展出智慧來認清輪回的虛幻本質,所以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人們都是堅實、恒常而且真正存在的。因此,我們被徹底征服,甚至只是試圖救渡眾生的挑戰,我們都無法鼓起勇氣面對;然而,我們卻有足夠的福德,渴望追隨菩薩之道。因此,我們應該如何開始呢?我們如何找到一個方式,來開始一個我們目前相當確定的終將被證明是不可能的任務?一如佛法道上的其他任何修持,我們以生起正確的動機開始,然後以發願來鞏固它。因此,當你在朝聖途中,若沒有別的事做,就應該一再地念誦發願祈請文。
路人無怙依,願為彼引導,並作渡舟者、船筏與橋樑!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覓床變作床,需僕成彼僕!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為,無量有情眾,資生大根本!
後記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這些拉拉雜雜的片斷,連同這偉大的書名,是我在印度佛陀聖地旅遊時,不斷被同行的朋友糾纏,問我在聖地該做什麼、該想什麼之後所產生的。
諸位可以看到,這本書絕對不是旅遊指南。如果你是對旅遊指南有興趣的話,我會推薦理更敦群佩( Genden Chophel)所著的 A Guide to India 以及 Dharma Publishing出版, Elizabeth Cook著的 Holy Places of the Buddha Crystal Mirror 9。我對孤獨星球(Loenly Planet)出版的旅遊系列所涵蓋大量而詳盡的資訊總是感到驚訝,對於跟我一樣抱持觀光客心態的人,這些系列的書非常有用。
我在這本書裏只放進了幾篇祈請文和皈依文,其中沒有任何一篇是藏人寫的。所以,請大家從流通的無數祈請文中,依你所遵循的傳承,隨意選擇你要念誦的。
如果這本書有可讀性,都要歸功於 Janine Schulz的專注與努力。
這本書很大一部分的成果,也來自于由黃淨蕊所帶領的一群愛笑的新加坡人:包括黃靜儀、Karen Choo Lee Yee、Sonam, , Tenzing、蔡孟芬、 Collin Neo、張忠誠、 Richard Sheng、Lily Chia、Karma Tendzin、Ben Tan、吳馨慧、 Esty Tan、Mary Sheldrake、Magnus Lee。Lane Fagan 負責協調文章謄寫,Frank Lee幫忙錄音, Chris Jay和Dave Zwieback處理聲音檔,周素卿、徐以瑜、John Wu Ning Quiang和 Pawo Choyning Dorji幫忙搜尋資料。
同時也感謝在 Lostwawa House與 Rigpa Publications的 Adam Pearcy、John Canti與蓮師翻譯小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感謝他們提供非常優秀的英文翻譯版本。也感謝香巴拉出版社與蓮師翻譯小組,准許我們引用他們所譯的《入菩薩行》英文版。感謝 Lucinda Cary、Emily Crow、David Nudell、Philip Philippou和 Alex Trisoglio,他們仔細的校稿和對編輯的建議都非常有幫助。感謝 Andreas Schulz設計了可供網路下載的英文版本。
我還想要謝謝 Barbara Ma、Valerie Chou、C.j.Ang、Amelia Chow、Anita Lee、Florence Koh、 John Chan和欽哲基金會,他們寶貴的支持讓這本書得以成形。
每次我閱讀這本書的更新稿——我每一版都讀過——總覺得似乎比前一個版本又出現更多的錯誤與矛盾,所以我很快地獲得一個結論:最好閉嘴!對於這本書,有兩件事讓我感到不安。第一,由於我的懶惰,出書的過程已經拖延太久;第二,我最近變得很沒有耐心,只想趕緊結束這項工作,因此,你會發現書中有很多錯誤。不過,我必須老實提醒諸位,不要浪費你的時間來駁斥這本書的內容;生命中有很多消磨時間更好的方式,例如:點一盞燈來供養佛。
附錄
中譯致謝詞
我要誠摯地感謝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再度地獨厚中文讀者,答允我們將這本「網上自由下載」的書,配上精美的照片,出版成為易於攜帶、深入淺出,卻又充滿大悲與智慧教法的中文書籍。雖然本書是以「朝聖」為題,然而書中處處可見仁波切對學佛弟子們諄諄善誘、不厭其煩地以各種善巧方便指引我們步向證悟之道。在此末法時期,本書著實是我們具足適當福德才能享有的一貼清涼解脫甘露。
我很榮幸能為仁波切再度翻譯他的智慧話語。這本書得以在短時間翻譯完成,要感謝徐以瑜、何念華與蔡孟芬三位同修的大力協助,共同完成初稿的翻譯;徐以瑜小姐更是花了很多功夫,做了許多查證與收集典籍的工作。我也感謝陳冠中先生的校對,提供給我許多珍貴的建議。也要感謝我的助理田瑾文的協助,以及陳怡茜、方雅鈴的美工設計。感謝中原造像的美術編輯陳怡軍與業務專員蘇靖惠小姐對本書的投入與貢獻。然而本人才學有限,全書翻譯有任何錯誤與疏失,都是我自己該負的責任。
特別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有的精美的攝影除了特別注明都之外,都是由目前旅居上海的華裔名攝影師黎不修先生受仁波切所托,特地前往印度佛教聖地所攝。我有幸曾與黎不修先生共事,他的攝影藝術獨具一格,尤其是作品中的空間強而有力,為本書的版面增色不少。
願此書的出版,能利益無數無量的眾生。
姚仁喜 西元 2010年 08月 07日
|
主持人 |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