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要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明暘法師
第一節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國廣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對淨化人間,解除人們的煩惱和痛苦,產生了無比威力。正如圓瑛大師所開示的“欲無煩惱須學佛,知有因緣不羨人。”
我們既是一個佛教信徒,首先對於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簡要歷史和他所說的教法,就應該有一個概括的瞭解,從信仰佛教,進而理解佛教的道理,然後依教奉行。由修得證,最後達到了生脫死得道成佛的目的。這就是以發菩提心為因,成菩提道為果的一件大事因緣。現將釋迦牟尼佛的歷史介紹如下:
我們首先要知道,釋迦牟尼是一位怎樣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就叫做釋迦牟尼佛。但是有了這個名字,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為什麼這尊佛叫做釋迦牟尼呢?
“釋迦”漢譯能仁,能以仁愛的心來憫念眾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心。因為佛能夠給眾生以安樂,能夠拔眾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眾生,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漢譯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迴光返照,斷除煩惱,智慧圓滿,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與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釋迦牟尼佛。
可是釋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福慧莊嚴的名字,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據說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釋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夠觀機施教,化度眾生。有一天這位古釋迦牟尼佛,觀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師,名叫廣熾。他的善根已經成熟了,應該得度。於是佛就帶了阿難、迦葉二個弟子,到大光明陶窯裏去教化他。這位陶師一見到佛和二位弟子來到他的瓦窯,萬分激動。心想,窯裏到處都是爛泥和灰塵,非常髒,這樣偉大莊嚴的釋迦牟尼佛的到來,怎麼辦呢?當下急中生智,趕快拿了許多稻草,把爛泥蓋了起來,鋪了三個座位。佛在中間,二個弟子在兩邊坐了下來。大光明陶師就恭恭敬敬地對佛頂禮。在禮拜的時候,他心裏想,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具足悲智二種功德、福慧莊嚴,實在太好了。就發願說:願我將來成佛時候,我的名號,也叫做釋迦牟尼佛,同樣也有阿難與迦葉二位弟子。後來經過多生多世,勤修苦練,依願行持。到了這一生,坐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就叫釋迦牟尼佛。
另一說法,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是過去燃燈古佛與他授記的。據《金剛經》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善男子,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傳說在過去無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燈古佛也在路上走著。善慧童子發現地面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髒了佛的雙腳。就頓發大心,親身撲在地上,把自己的寶貴頭髮,鋪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燈佛從他頭髮上走過去。當時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這種布發掩泥的情景,就授記說:“善男子,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上面所講二個故事,深刻說明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隨心所感,隨願所成,有感必應。所以《法華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要我們能夠真心實意、懇切志誠。發菩提心,精進修行,沒有不成功的。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裏,首先就講到“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這裏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緣和得道成佛,都是從因地之中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而精進修行成功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上無論何人,對於萬事萬物,各行各業,能夠取得偉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業沒有不由最初一念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而努力爭取,達到圓滿的目的。佛法世法,在這個問題上,事雖不同,理無二致。
第二節 在嵐毗尼園誕生的情況
(一)誕生時的種種瑞相
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淨飯王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漢譯為一切義成。因為他是釋迦族裏的一個大聖人,所以稱為釋迦牟尼。悉達多太子降生的時候,正是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根據印度古代風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去生產,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時,路過嵐毗尼花園,看到花園裏有一棵美麗而十分鮮豔的無憂大樹,她將右手攀著這棵大樹的樹枝。正在這個時候,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脅降生了下來。嵐毗尼花園的遺址,現在由尼泊爾政府作為古跡保護為佛教聖地,以利人民群眾參觀瞻仰。
在太子降生的時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根據《金剛仙記》裏面說,有三種奇異瑞相,一是運用神通妙力,能夠淩空而行。二是自然出現七寶蓮華承接佛足,三是行走之時足底離地四指之高,使佛的足底千輻輪相,印映地上分分明明。東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看:這二句話的氣魄是多麼偉大!真是驚天動地的大獅子吼。因為獅子是百獸中王,獅子一吼,百獸自然腦裂、身上的毛都豎立起來。同時還有九龍吐出香水,象細雨一樣的從空降下。地上又自然湧出了二個水池:一個熱水,一個冷水,供太子沐浴洗澡。至今佛教寺廟,為了紀念佛的誕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都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浴佛節,這是中國佛教傳統的最大節日。
悉達多太子降生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頓時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我們中國,也看到五色祥光,入貫太微星。當時周昭王看到五色祥光,感到奇異,就問各位大臣。有一位太史公,名叫蘇由,他啟奏說:“西方有大聖人出世。”大王又問,這位聖人他的威德是怎樣的呢?蘇由說:“這位大聖人,他不要想方設法治天下而天下人民自然而然地會順從和尊敬他;他不要開口講話,而天下人民自然會信仰和歸向他;他不要去說法教化,而天下人民自然會去修道行善。”真是巍巍乎,民無能名焉。這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議,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樣的偉大,是無法來形容的。周昭王又問,佛既是這麼一個偉大的聖人,可是他的教法什麼時候傳來中國呢?蘇由太史說:“卻後千年,聖教流傳中國。”由是周昭王就下令把這一史實刻在一塊大石碑上,樹立在南門外天祠的前面,留給後代人民,對佛教的傳入,知所由來。
(二)阿私陀仙的預言
悉達多太子在嵐毗尼花園降生以後,迦毗羅國人人笑顏逐開,奔相走告,當時有一個大臣,騎著駿馬飛快的跑回宮去報喜,淨飯王知道摩耶夫人生了太子,心中萬分歡喜。就請了許多仙人,為悉達多太子看相。各位仙人都異口同聲說:太子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是在家,一定會做轉輪聖王;如果出家,一定是要成佛。大王說:“眾位仙人,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還是在家做轉輪聖王?”仙人說:“我們大家智慧有限,無法決定,但是有位全國聞名的阿私陀仙是一位長壽仙人,智慧超勝,只有他才能知道。”大王說:“阿私陀仙人,他住在什麼地方,怎樣才能請到他?”仙人說:“這位大仙人,沒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只要大王燒三支香,對天誠懇啟請,他就會到來。”淨飯王馬上焚香啟請。正當香煙繚繞之時,阿私陀仙人忽然來到大王面前。摩耶夫人,將太子抱出來請仙人看相,阿私陀仙雙手捧著太子,從頭到腳,仔仔細細看了又看,最後他把太子高高舉在自己的頭上,立即哇哇地哭了起來,而且哭得非常傷心。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特別是淨飯王更覺得奇怪,就問仙人:“你為什麼哭得這樣傷心呀?難道太子的相有什麼問題。”仙人說:“不,太子的相實在太好了,真是福慧具足,相好莊嚴。他是具有三十二相,第一是肉髻頂相,乃至第三十二足下千輻輪相。因為世界上只有二個人,有三十二相。一個是佛,一個是轉輪聖王,但是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與佛的三十二相,是不能比的。現在悉達多太子的三十二相,是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將來一定是出家成佛的。我年紀已經是一百二十歲了,等到太子成佛,說法度眾生的時候,我是已經死了,不能親見佛的金身,不能夠親聞佛的妙法,心裏十分難過,自己業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傷。”
淨飯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將來繼承王位,傳宗接代,決不願他出家成佛。想盡辦法,把世界上最最好的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來誘惑太子的清淨身心,不令他有絲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來,勤修苦練,夙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對這一切,當然是一塵不染,六根清淨。
當太子誕生以後,經過了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因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釋迦牟尼佛,福德智慧是大大的增長,依因感果,就生到忉利天,就是我們欲界第二層天,在須彌山頂上,又名叫地居天。東南西北各八天,中間一天,是帝釋天主,名叫釋提桓因,漢譯為能為主,意即能為三十三天的天主。摩耶夫人生天之後,太子就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漢譯大愛道)撫養長大。後來她也跟佛出家成道,是佛教四眾弟子之中的第一個比丘尼,人們為了紀念她,將比丘尼住的地方稱為愛道堂。
第三節 文武超群
悉達多太子在八歲的時候,淨飯王聘請了全國最傑出的文人和武士,來教導他,但是太子不但是文章蓋世,而且是武藝超群。有一天,太子就請問老師說:“世界上的仙書和梵書一共有九十四種,現在你教我哪一種呢?”這位老師被太子問得啞口無言,心裏生大慚愧。後來淨飯王又為太子請了一位武藝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提婆,這位老師他想教太子所謂九十二種兵法,而太子對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師,生大慚愧,當下就反拜太子為師了。有一次太子和很多釋迦種族的人比武,拿了宮中遺留下來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個金鼓。有一次又與他的堂弟,提婆達多和難陀二人比武,太子用左手提起一隻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擲於城門之外,大象墮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個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遺跡。
第四節 出家
(一)遊四門所見
悉達多太子在十七歲的時候,淨飯王就為他選擇了一個德貌雙全的女子,名叫耶輸陀羅的與他結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所以他雖然身處塵勞之中,心常清淨無染,真是和蓮華一樣,生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汙。到了十九歲時候,悉達多太子由於久居深宮之中,心裏很想到外面花園去遊玩遊玩。父王就派了許多大臣和宮娥彩女,陪同太子出遊花園。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隨太子,親侍陪伴,以便顧問酬答。太子首先來到東門花園,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發白麵皺,骨瘦如柴,駝了背,彎著腰,手裏拿著一根拐棒,步履極其艱難,實在令人十分感歎。太子就問,這是什麼人呀?侍臣答曰:太子,這是老人呀。當時太子觸景生心,心裏就悶悶不樂。他感覺到世界上的人一個個都有老苦,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老苦呢!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個解決老苦的辦法,由此就不去遊玩,回宮去了。
從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禪師,他做了一首詩,很有意義的,他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要牢記良介禪師這首詩。下定決心,精進勇猛地來做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乘菩薩行願,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學禪定工夫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天井之中,有一個人歡天喜地的在那裏跑來跑去,看他樣子,是非常開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走來走去。這位禪師就感到很奇怪,我這個茅蓬,清淨無侶,只有我一個人。這個人從哪里來呢?很疑心的問著,你是什麼人呀?答曰:“我是鬼王。”禪師又問,“汝做鬼王有多少年哪?”這個鬼王他用詩歌答說:“古古今今八百秋。”禪師又問:“你做鬼王難道不感到痛苦嗎?”答曰:“也無煩惱也無憂。”禪師說:“為什麼汝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這豈不是更好修行學道麼?”鬼王以感歎的口氣答曰:“大師勸我投胎去,只怕來生不肯修。”鬼王說,我現在仍然做鬼,還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轉過身來,把前生諸事都忘記了,更受到世界上種種境風迷雲,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造業,依惡因感惡果,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途受苦,這樣一來,我害怕連鬼王都做不成了。通過這個鬼王的幾句話,對我們修行學佛的人來說是會有很大的啟發和鞭策。總的一句話,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來生不肯修”嘛。我們要把良介禪師說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二句話,牢牢謹記在心,是大有好處的。
過了幾天,悉達多太子第二次又請求出去遊玩,就到了南門,又碰到一個病人,睡在路旁,翻來複去的呻吟叫苦,神魂顛倒,十分痛苦,形狀極為可憐。太子又問:這是什麼人呀?答曰:這是病人呀。太子看到病人的痛苦,十分可怕。我們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的,四大不調,則百病叢生,不但大病是苦,就是頭痛、牙齒痛等小病也是痛苦難熬。世界上人,哪一個人能夠不生病呢?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個解決病苦的辦法,十分煩惱,無心去遊覽,就回宮去了。古人說:“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被五欲迷。”這二句話,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請求出去遊玩,在大臣和許多宮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門。剛巧又看到一簇人抬著一具死屍,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苦交煎性命交關的時刻。就象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剝了下來那樣,又正象那活活的烏龜,把它的殼子生硬脫了下來一樣。這一情景是多麼痛苦多麼悲慘呀?悉達多太子又問,這是什麼人呀?答曰,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後一死,無論是什麼人,都是無法倖免。
最後到了第四次,太子出遊到北門的時候,突然間對面來了一位威儀濟濟,道貌堂堂的沙門。他身穿袈裟,一手持缽,一手拿了一根錫杖,安詳地走了過來。悉達多太子一見,心裏生大歡喜,就對這位沙門合掌恭敬地請問:你是什麼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問,比丘是做什麼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們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決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四種最大的痛苦。太子聽後心想:我一向要解決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說得太好了。太子正想再進一步仔仔細細地向他求教,但是一刹那間,抬頭一看,這位沙門忽然不見了。這時太子心中格外感到悲喜交集。悲的就是要想再問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的就是要解決人們的老病死苦,有了榜樣,太子非常高興地回宮去了。經上說太子在游四門時候,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個出家修道的比丘種種情景,這都是淨居天人,作瓶天子為了要幫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現出來的,作為助道因緣。
(二)耶輸陀羅的災難
有一天悉達多太子就到淨飯王皇宮裏,去向父王要求,准許他去出家修道。淨飯王一聽到這句話,當下淚如泉湧。太子的妻子,耶輸陀羅也在旁邊,淨飯王以沉痛心情,就拉著太子的手說:“悉達多!如果你能有兒子的話,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馬上用手對耶輸陀羅的腹部一指,說:“父王,她有娠了”,此時,耶輸陀羅吃了一驚,就得了胎。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說明了釋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神通妙力,是超出我們一般人常識所能想像的。後來經過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字叫羅睺羅。羅睺羅怎麼會在母胎裏住了六年?這是他前世因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輸陀羅在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後六年,生了兒子,諸釋種議論紛紛,誤認耶輸陀羅不守家規,應該把她處死,但是耶輸陀羅心中明白,這是太子指腹成胎,並非我的過錯。這種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幾時能得昭雪,真是啞子吃黃連,有口說不出,心中極為痛苦,經過一再細思苦想之後,就下定決心,親向父王請求,為她燒一火坑,耶輸陀羅抱著羅睺羅,就在這個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對天發誓說:“我兒子羅睺羅如果真是悉達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無恙。如果不是這樣,使我母子二人,當下燒死。”發誓之後,當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這千鈞一髮時刻,頓然間從烈焰熊熊的火光裏,湧現出一朵紅色蓮華,托住耶輸陀羅和羅睺羅。母子二人安全無恙,精神煥發。釋迦種姓見此景像,歎為稀有。謗聲穢言,頓時雲消霧散,浪靜風平,大家稱讚耶輸陀羅是一位端莊賢淑、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贊誦之中,還有“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的二句話。
(三)仙人求見
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人,特來皇宮求見淨飯王。他說:“據我觀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內,悉達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轉輪聖王,又名金輪王,有七種寶物隨身帶,能夠統治一四天下。”什麼是轉輪聖王的七寶呢?
①金輪寶。大王坐在金輪寶上面,一天一夜,能夠周遊東、南、西、北、一四天下。也就是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四大部洲,一四天下,為轉輪聖王所統治的範圍。
②女寶。即是轉輪聖王的第一夫人,名叫淨妙德,她能夠生育一千個兒子。
③馬寶。金輪王有一匹寶馬,名叫勇疾風,能日行千里。
④象寶。大王坐在白象王身上,自在無礙,安如泰山。
⑤主藏神寶。是財務大臣,金銀財寶,一切具足。
⑥主兵神寶。是金輪王的護衛大臣,大王周遊世界,所向無敵。
⑦如意寶。即摩尼寶珠。能生出一切眾寶。聽從大王廣行佈施,救濟眾生,有求必應,人人滿意。在金輪王登位時刻,這七種寶貝,自然而然,從虛空之中飛來,供給使用。什麼叫金輪王?世界上輪王有四種不同。第一是鐵輪王,他能夠統治一天下。第二是銅輪王。他能夠統治二天下。第三是銀輪王,他能夠統治三天下。第四是金輪王,他能夠統治四天下。淨飯王聽了仙人的話後,希望太子能夠做轉輪聖王。不願他出家修道。就在七天之內,特別派遣侍臣和宮娥彩女,輪流值班,加意守護,不令太子離開皇宮。
(四)夜半逾城
到了二月初八的深夜裏,正是宮女熟睡時,太子忽然聽見空中有人在叫太子的名字說:“悉達多!悉達多!您的夙願忘記了嗎?”太子說:“你是誰”答曰:“我是淨居天人。”太子說:“我並沒有忘記夙願,因為我在深宮之中,父王守衛嚴密,所以沒有辦法走出皇宮。”天人說:“您真是要出家修行嗎?現在正是時候了。”太子聽到這裏,感到萬分高興,就叫馬夫車匿,駕上駿馬健陟,就由四大天王(東方是持國天王,南方是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捧著四個馬蹄、在淨居天人的神力護持下,半夜裏飛出王宮。出了北門,回顧巍峨的宮城,發誓說:“我若不能求得正覺,度眾生離生死海,誓不再回迦毗羅城。”
(五)深山斷發
太子到了雪山之後,達到了出家的目的。回想了遊四門的時候,遇見那位剃除鬚髮,相好莊嚴的比丘,就用隨身佩帶的刀把頭上的紺青發剃了下來。他說:“願斷我及眾生一切煩惱,以及夙世的業障。”就把剃下的頭髮擲於空中,此時三十三天的帝釋天王,把佛剃下的頭髮,恭恭敬敬捧到忉利天宮去起塔供養,這就是天宮中供養佛的四塔的第二個塔,叫做發塔。事前太子摘除發中明珠以奉還父王,脫去身上的瓔珞以奉還姨母,同時又脫下身上華美的服飾贈與耶輸陀羅留作紀念。太子又托咐車匿帶個口信,對父王說:“世上生死離別無有定期,我今出家是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又帶信對耶輸陀羅說:“人生在世,恩愛一定是要分離,我今已斷除這種苦惱,希望你不要妄生貪戀,悲哀憂愁。”悉達多的話,真是字字法語,句句嘉言,我們只要記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夠消除煩惱,心身安樂。“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亦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這是千真萬確的話。
悉達多太子在雪山,又見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獵的獵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歡喜,把自己穿的寶貴衣服脫了下來,與獵人調換。太子穿上袈裟以後,他的容貌頓時改變了,儼然是一個威儀有度,嚴肅安祥的出家比丘了。這裏有必要說明一下,這個獵人,為什麼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獵呢?因為在印度山林之中,有很多獅子百獸,一見到身披袈裟,認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對之不會加以殺害,所以不必遠而避之。狡猾的獵人就利用這件袈裟來偽裝自己,掩蓋了本來面目,這樣一來,獅子野獸上了他的當,慘遭殺害的不計其數。
(六)五載參訪和六年苦修
太子身披袈裟以後,就安詳徐步地到處去尋師訪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見到許多人修苦行,有的披著草衣,有的身穿樹皮,有的躺在泥土裏,有的臥在荊棘上,就問道:“你們修這些幹什麼?”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說:“升天雖然快樂,天福享盡,還要墮落呀。”他和眾仙人反復問答了很久,發現他們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脫的辦法,住了一夜,即便辭去。再繼續前進,到彌樓山麓,訪問當時著名的阿蘭迦蘭和郁頭藍弗二位仙人,他們所修四禪四空禪定,成功之後,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壽命雖然比我們人間長得很多,到了天福享盡的時刻。依舊要墮落下來,隨自己過去所做的業因,而感受苦惱的果報。就象古代很多劫數以前,有一位郁頭藍弗仙人一樣的,他們苦修世間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禪定,到了功成以後,就生到最高一層天,名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待天上福報享盡的時候,依舊又墮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裏的狐狸,以及大海裏的水獺,受諸苦惱。這位仙人他為什麼升天以後,天福享盡,又受到狐狸和水獺的惡報?因為這位仙人,在過去修行的時候,為了厭煩趨靜,就到深山中修道。山裏是一片綠樹成蔭,有很多飛鳥在樹上枝頭棲息,或在空中飛翔,唧唧喳喳地鳴叫著。他經常聽到鳥叫,心裏感到厭煩就起了一念恨心,發了惡願說:“最好有一隻飛狸,就是飛的狐狸,把這些鳥雀都吃掉,以免妨礙我的用功。”這位仙人被鳥叫聲干擾得心煩意亂,又跑到海邊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邊又有許多魚類在水裏游來遊去,跳躍作樂,這樣又妨礙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煩惱,又發了一個惡誓,說:“最好有一個水獺,把這些魚類統統吃光。”郁頭藍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時發了罪惡誓願,誠則靈。甯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因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應,所以當他天福享盡的時候,雖然經過多劫,依舊要依因感果,墮落做狐狸與水獺的惡報。《金剛經頌》說:“縱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說明了世間禪定不是究竟解脫之法。
悉達多太子,經過五年參訪,尋師訪道,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到泥連河西岸,優樓頻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靜坐思維。觀察到眾生的根基和機緣,還需要等到六年之後,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這裏來勤修苦練,入定修行。精進行道,心身不動。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徹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與一粒麥來充饑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禪悅為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滿。他就這樣度過了六年之久的漫長歲月,在這段時間裏,還有一些麻雀,在他頭頂做窩。有許多蘆茅和樹藤纏繞了他的雙腿。這就是佛經裏所載的“五載參訪,六年苦行,雀巢築頂,蘆茅穿膝”的歷史故事。
再說馬夫車匿,受了太子的囑託,把太子的珠寶衣服等物帶回王宮,又把太子所囑咐的口信,告訴了淨飯王和耶輸陀羅。他們聽了以後,心裏非常難過。淨飯王當時就悲傷地說:“阿私陀仙人的話講得對呀。”但是他還不甘心太子出家,馬上就派出親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陳如、阿鞞、跋堤、十力迦葉、摩訶男。趕到雪山去尋找太子。淨飯王對他們說:“如果太子找不回來,您們五人就不要回來見我。”因此這五個大臣,費盡心力,東奔西找,終於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裏,找到了太子。但是悉達多太子決心出家修道,並且發了誓願說:“不成佛道,不回本國。”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宮向大王銷差,只好跟隨太子一起去修行學道。
第五節 降魔與成道
(一)接受牧女的供養
悉達多太子在雪山,經過了六年的勤苦修煉,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這樣得道成佛,恐怕會使眾生發生誤會,以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饑餓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來,離開了道場,走到尼連河去洗澡。洗淨身上六年來的積垢,同時又接受了難陀和波羅二位看牛牧女供養的乳麋粥來滋潤身體。隨從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時看到太子放棄苦行,心生誹謗,說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羅奈國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們互相約定,以後誰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二)降魔
太子見五人離去,便獨自走到尼連河畔美麗的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頭上,鋪上吉祥童子所獻的吉祥草,結跏趺坐,發誓說:“不成佛道,不起此座。”這就是說:我現在坐在這裏,如果不成佛的話,就堅決不起來,一定要成佛才起來。太子這種驚天動地的誓言,當時大地六種震動起來。(六種震動:震、吼、擊、動、湧、起)頓時天搖地動,連天上第六層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宮殿,也震動得非常厲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達多太子在對菩提寶座發出誓願要決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堅決要去破壞,他先派了三個魔女,長女名叫悅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種種媚態來惱亂迷惑太子,而且又說了許多甜言蜜語,勸請太子回宮,紹繼王位,享受榮華富貴。太子不但不為魔女所動,以神通力用手一指三個魔女頃刻間變成了三個老太婆,個個都是發白麵皺,醜陋不堪。魔女用盡神通,也無法改變這種醜態。他們彼此之間,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來,對佛懺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計失敗之後,心裏更加忿怒,就親自帶領許多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種種武器,前來興師問罪:“悉達多你為什麼將我的魔女變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好,現在你看刀!”太子再次顯神力,以手指著波旬魔王說:“我過去久遠劫來,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聖賢,福德智慧不可思議,並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毀的。”話音落地,只聽到一聲巨響,煞時間魔王就應聲倒在地上,如癡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這種可怕情景,都一齊跪了下來,誠誠懇懇地對佛哀求懺悔,湣念彼等癡昧無知。佛心是慈悲仁愛,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惡從善,當下就使他們恢復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雖然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廟裏的佛殿,就叫大雄寶殿。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精進修行。所修的內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來個迴光返照,徹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靈光獨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象那寒潭清水,皓月當空那樣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靜無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當空,天上一輪月,清光皎潔,當空普照,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經過六年的修行,終於把心中的粗塵細垢,妄想執著,滅得一乾二淨。到了煩惱斷盡,智慧圓滿的時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滅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顯現出來了。定功現前,機緣成熟,因此就在三十歲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裏,看到天上一顆明星出現,觸景會心,刹那之間頓然大悟。這就是本覺理與始覺智合為一覺,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證到不生不滅,無掛無礙的涅槃境界,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從表面上看來,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來,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後,又在十方世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時時刻刻為眾生謀幸福,心心念念使眾生得安樂,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現在示現悟道,並說:“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佛成道時說的幾句話,言簡義豐,內容極為豐富。把佛所開悟的根本真理,和盤托出,一語道破。佛所開悟的道理,就是眾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本來一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歎奇哉。
(四)成佛是怎麼一回事
佛覺悟到世界上所有眾生,本來都具有與佛一樣的智慧德相。但是眾生雖具有佛的智慧德相,為什麼依舊還是眾生呢?因為眾生有了妄想心,有了執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卻把這虛幻妄心當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執妄為真,所以才有種種妄想執著。這妄想心,執著心,也就是我們眾生的我執煩惱和法執煩惱,塵沙無明煩惱。世界上所有眾生,都不覺悟,現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無常無我的道理。于無常的諸法之中,執著為真常,于無我諸法之中妄執為有我,有了我執與法執二種煩惱心。由是生起貪心嗔心愚癡心的根本三毒煩惱。這三毒使我們對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隱而不顯,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麼我們是不是永遠不能成佛,永遠做眾生受痛苦呢?當然不是的。只要眾生發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執著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無師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會顯現出來,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種無窮無盡的智慧德相,就與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達無礙,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的道理。
什麼叫做不可思議呢?就是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這叫做不可思議。正是《法華經》所說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道理。因為心、佛、眾生,在名字上看起來雖然是有三種的不同差別,但實體是一。這裏說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諸佛修行得道,就是證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們眾生迷了這個真如妙心,就叫做眾生。我們舉一個佛字:諸佛所證的真如妙心,就是在眾生一言一默,一動一靜之中去求。我們說眾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來修行,將來功行圓滿,決定成佛。這個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道理,是我們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來,我們眾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說的這個實相無相無上法門的道理。
靈山塔到底是在什麼地方?看起來遠在天邊印度,其實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堅決要求自己,發奮圖強,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才會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徹底的成功。我記得從前有一個居士,他到寺廟裏去燒香拜佛,看到佛殿裏供奉著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手裏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為念佛記數的用途。但是觀音菩薩,他手拿了珠子念什麼呢?這位居士他想來想去想不通,就請問一位老和尚說:“老師父,觀世音菩薩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誰呢?”老師父以慈悲的音聲回答說:“居士,汝不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手拿佛珠,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這位居士聽了老和尚的開導後,心裏半信半疑。又問:“老師父,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念自己的名號?”老師父又說:“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聽了,當下對於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謂“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說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脫自己的道理。
釋迦牟尼成佛之後,證得這種境界,知道一切眾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來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禮拜,並說:“我不敢輕汝,汝等皆當作佛。”也就是這個道理。佛把一切眾生的痛苦,就當作自己的痛苦一樣,把一切眾生的安樂,就當作自身的安樂一樣。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離苦得樂的精神和理想。把眾生的幸福與快樂,煩惱和痛苦,都和諸佛菩薩的慈悲心情聯繫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救度眾生、離苦得樂,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門的第一位,菩薩所發四弘誓願,第一個大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個才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第四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像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一樣,他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棄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從這一願望出發的。
譬如一棵大樹、眾生就像大樹的根,靠水火風土各種助道的殊勝因緣,才能開花結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樹如果沒有樹根,就不可能開花結果。佛離開了眾生,根本談不上什麼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對許多弟子說:“一滴水怎樣使他不會幹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會被風吹幹;如果放在地上就會被土吸幹。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遠地不會乾涸。”這樣看來,大乘教義的真理,就是要普度眾生,和眾生永遠在一起,施以種種方便,賜以種種安樂。普令眾生遠離一切苦惱,得大自在安樂,實現人間佛教,涉俗利生。
《華嚴經》裏面有說:“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釋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眾生,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華藏玄門,是一真法界的大總持門,毗盧性海,是如來藏心的妙莊嚴海。就是要祝願人人成佛,個個得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第六節 一生教化
(一)鹿野苑初轉*輪
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得道以後,觀察到五比丘,他們善根已經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去化度他們。可是憍陳如等五人,他們聽到悉達多太子已經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來說法,就互相約定,如果佛來,我們大家都一起回避起來,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見他,也不聽他說法。由於佛的福德莊嚴,來到鹿野苑時,這五人不約而同地統統都跑了出來,恭恭敬敬地來迎接,或為敷坐,或執衣缽。對佛禮拜,誠誠心心恭敬地聽佛開導。佛在鹿野苑住了三個月,為他們三轉四諦*輪,講授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憍陳如尊者,聞法之後,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也先後聽佛說法得阿羅漢果。佛對五人說:“善來比丘。”他們五人的頭髮和鬍鬚,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來,成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到此世間三寶皆已具足,佛寶即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諦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在波羅奈國一個古代帝王養鹿的地方。傳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時候,為了度脫野鹿的痛苦,化現一個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隻。由提婆達多惡鹿王所帶領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隻。這二群山鹿總共是一千隻,當時那波羅奈國的國王,名字叫梵摩達。有一天,這位國王帶了很多隨從的人,到山中去旅遊打獵,把這產鹿山林,全部圍了起來,採用一網打盡的辦法,釋迦善鹿王與提婆達多惡鹿王,所有二群一千隻鹿,正在這個山裏生活飲水吃草。在這種萬分緊張的生死關頭,二頭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議,為了保衛這麼多鹿的生命與安全,我們兩個鹿王可以去向梵摩達大王請願。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絕跡,今後您要品嘗鮮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現在建議由我們二群山鹿,每天進貢一隻美鹿,這樣可使大王經常能夠吃到新鮮鹿肉的美味。豈不是一舉兩得,兩全其美?”由於二個鹿王,言得有理,梵摩達國王答應了這一合理要求,從此以後,釋迦善鹿王,與提婆達多惡鹿王就輪流天天把一隻山鹿,供給國王。經過了一段的時間,碰巧有一次在提婆達多這群山鹿中有一隻母鹿,腹裏懷有小鹿。這一天正輪著他去進貢,母鹿心裏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問題不大,可是肚裏一隻小鹿過了幾天就要出世,怎麼辦呢?正在急迫之時,想出一個辦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別的山鹿去進貢,等我小鹿生了下來,再去送死。不幸的是這個提婆達多惡鹿王,沒有同意它的請求,說:“你想過幾天再去送死,有誰願意先去送死?”母鹿認識到惡鹿王兇惡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請求,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隻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後就決定親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禦廚裏,請他們開刀,貢獻大王。廚師們一看今天是鹿王親自前來進貢,大家都感到驚奇,馬上去報告梵摩達大王。大王就問鹿王說:“難道你們這麼多鹿統統被吃光了嗎?”善鹿王說:“沒有,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增多了。”大王說:“山鹿既是增多,為什麼今天要你親來送死呢?”善鹿王就把這只母鹿的情況說了一遍。這件事使這位殘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善根成熟,宿因發現了,頓時感到非常慚愧,自知罪業深重,趕快誠懇懺悔。當下就對這位大慈大悲捨身救度眾生的善鹿王說:“你是鹿頭人,我是業障深,我從今日後,不食眾生肉。”從此以後,這位波羅奈國的梵摩達大王就永遠吃素不吃葷了。這真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是會有深刻認識和啟發。素食不但能培養人們的慈悲心,對於身體健康,也是有好處,過去深山古刹裏面,許多高齡大德、長老,多是八、九十歲,他們都是吃長素的。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說波羅奈城裏面,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名叫耶舍。十分聰明,天資很高,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這個國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華,身掛瓔珞,男僕女傭,前呼後擁。這種富貴榮華,在佛教看來,是他過去的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覺醒來,忽然間看見許多女傭東倒西斜地睡眠,那種醜態百出的難看情境,使耶舍觸目驚心。感到十分厭惡、因此就產生了一種要求超脫世俗塵勞,喜愛清淨幽居的心念。機緣到了,正在他深思時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尋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邊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樣渡過恒河的方法,忽然聽到佛的聲音說:“耶舍汝可以過去,我這裏有離苦的方法。”耶舍一聽佛的法音,頓時覺得身心非常愉快,馬上就不顧一切,精神奮發,勇敢地渡過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清淨莊嚴,威德具足,心裏生大歡喜,當下就五體投地,一心禮佛,請佛度他。佛答應了耶舍的要求,對他說法開導。耶舍當下深悟諸法,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遠塵離垢,得到了法眼的清淨。釋迦牟尼佛再為他說了四諦法門,耶舍當下大徹大悟,證了阿羅漢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說:“善來比丘。”而耶舍的鬚髮自然落了下來,成了一個清淨莊嚴的比丘了。
耶舍的父親,到了天已夜晚,還不見兒子回家,四處尋找,走到恒河邊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丟在河邊就跟蹤尋到佛這裏來,佛就叫耶舍暫時回避一下,以免他的父親,知道兒子出家,一時思想不通,會產生痛苦。佛看到耶舍父親,就問他說:“你是不是尋找你的兒子?”說:是的。佛說,“汝既為尋兒子來,請坐下聽我開導。”佛為他說四大五陰苦、空、無我等種種開示。耶舍父親聞法之後,當下心眼圓明,得大自在。佛為他傳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簡稱皈依三寶。耶舍父親,名叫耶輸伽父,他是佛教中間第一個皈依三寶的優婆塞弟子。後來耶輸伽父看到兒子耶舍已經是一個道貌莊嚴的比丘了,心裏也感到非常歡喜和安慰。耶舍還有五十個最要好的朋友,耶舍是他們所信仰的最尊敬的兄長。耶舍的學問、道德和財富等,都在他們之上,特別是智慧更比他們大得多。大家一聽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這位偉大的釋迦牟尼佛,更值得我們五十人崇拜,所以就一起來尋找耶舍,要求引進,求佛化度。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了,可以得度,就接受了他們的要求。佛說:“善來比丘。”這五十人的鬚髮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對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個個都得法眼清淨,證得羅漢的果位。這是佛成道以後,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五十一人。同時還有一個優婆塞耶輸伽父。
(三)度三迦葉等一千人
釋迦牟尼佛,他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後,又觀機施教,知道了迦葉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們。但是這位大哥哥,名叫優婁頻螺迦葉,他在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外道中間,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羅門的頭子。又是頻婆娑羅王的師父,年齡是一百二十歲了。當然他是一個目空一切,非常貢高傲慢的老外道。佛當時只有三十歲想去教化一個一百二十歲驕傲成性的老迦葉,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佛下定決心,到老迦葉修苦行的地方,名叫木瓜林去訪問他們。佛就從一條廣闊的恒河水裏走過。由於佛的神力,使恒河的水當時居然兩邊分開,河中出現一條大路,讓佛走過。由於佛的神力,這位老迦葉和他的弟子們,從老遠地方,就看到一個年輕比丘,跳到恒河水裏,以為一定會被河水淹沒死亡。老迦葉發了善心,就叫弟子們放了一條小船,趕快去搶救這個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現一條大道,大家心裏都感到非常奇怪。老迦葉就對弟子說:他神力雖大,還比不上我道真。老迦葉就對佛說:年輕比丘,你上我的救生船麼?佛答:很好。隨即又顯了神通,頃刻間,佛從船底心中湧了出來,坐在船上,這只船又不破又不壞,依舊完整如故。此時,大家都感到驚奇,對釋迦牟尼佛口雖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葉卻傲慢的對弟子們說:彼道雖高,不如我道真。後來佛就對老迦葉說:“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幾天好嗎?”老迦葉回答說:“我這裏沒有空的房間。”佛就特地指著老迦葉降伏一條毒龍的房子說:“這一間房子可以讓我住住麼?”老迦葉就心存惡意的答應說:“好麼,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讓你去住住。”這個時刻,迦葉許多弟子們,心中都萬分的痛心,認為這樣一個相貌端嚴的比丘,今夜一定會被毒龍當點心吃掉。到了夜裏,這條毒龍出來了,嗔心大發,儘量放出毒氣,赤目暴牙的張開大嘴,向佛撲了過來,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手捧一隻缽盂,安然不動的入火光三昧,這三昧定火,熱量很大,燒得毒龍苦不堪言,無處藏身,只好求佛救度,就躲到這只清淨缽盂內藏身。龍頭緊靠著佛的手上,表示願意皈依三寶。這條毒龍,改惡從善,後來成了護法天龍之一。各處寺廟、大殿,塑造佛像後面的圓鏡上,都塑有一個龍頭,或是九條龍,就是表示天龍護佛。這天深夜時刻,老迦葉和他許多弟子都看到火光燭天,從來沒見過這樣大的烈火,認為可憐的年輕比丘,一定是被毒龍燒死吃掉,心裏都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葉帶了許多弟子,打開房門一看,都吃了一驚。怎麼這條毒龍,反而乖乖地躲在缽盂裏。老迦葉害怕弟子們生了異心,相信這個比丘的道德威力,就對他們說:彼道雖高,不如我道真。從此以後,佛一連串經過十七次顯示了神通威力。老迦葉心軟口硬,但還是不甘心失敗,不願意折服,還是說那二句老話:“他雖道高,不如我道真”。最後到了第十八次,老迦葉根基成熟了,釋迦牟尼佛運用他心通的特種功能,當下把老迦葉的起心動念,頭腦裏一念一念的想法,統統講了出來。迫得老迦葉山窮水盡,無路可走,詞盡言喪,有口難開,不得不五體投地,心悅誠服。他就以十分慚愧羞恥的心情,對他的弟子們說:“今天我才覺悟過來,我道雖高,實在比不上釋迦牟尼佛”。
優婁頻螺迦葉皈依佛後,認識到過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無益,浪費時間和精力,將來縱然升天,乃至生到最上一層無色界天,福報享盡,還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經受生死輪回,現在要痛改前非,拜佛為師,投佛出家修行學道。就對弟子們說:“現在我要跟佛出家,你們打算如何?”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們老早都想跟佛去修行。只因礙於你的面子,不好意思開口,現在你要隨佛出家,我們一致贊成,雙手擁護,我們五百個師兄弟,統統隨師父跟佛出家。”老迦葉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統統丟到恒河裏,帶領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佛對他們說:“善來比丘。”優婁頻螺等五百人都鬚髮自落,成為比丘的相貌,後來依教修行,個個都證到羅漢的果位。
再說老迦葉的兩個弟弟。一個叫伽耶迦葉,一個叫那提迦葉。他們在恒河流水中,看到了飄來大哥優婁頻螺迦葉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心裏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那裏出了什麼嚴重事情,馬上派人去打聽消息。後來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隨佛出家去修道了,由是伽耶和那提兩個弟兄商量了一番,都認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佛為師,我們各方面都不如大哥,於是各自帶領了二百五十個弟子,也趕到苦行林和大哥優婁頻螺迦葉一起跟佛出家。佛對他們說:“善來比丘。”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及五百弟子,大家鬚髮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我記得陶潛的《歸去來辭》裏有這樣的二句話:“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幾句話對三迦葉弟兄和他們的弟子們,是真實的寫照,對我們佛弟子來說,也是很有教育意義,這就是佛度三迦葉兄弟的大致情況。
(四)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
釋迦牟尼佛,度三迦葉後,不久又通過他的弟子,名叫馬勝比丘,傳授了佛的因緣教法。化度了六師外道之一,刪闍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連,以及他們的弟子,一共二百個人,隨佛出家。
舍利弗漢譯為鶖鷺,因為邀鷺鳥的眼睛生得非常犀利,舍利弗的母親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稱她舍利,和母親名字聯在一起,就叫做舍利弗。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智慧的婆羅門教徒,精通印度的智書,十八經,四韋陀典。他在七歲童年的時候,辯論就能夠勝過十六國的論師。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邊高高的搭起一個辯論的講臺。當時就有很多論師文人,都紛紛地跑到講臺上去,舍利弗為了看熱鬧,也跟大家走上講臺。這時,許多論師中間,突然走出一人,厲色大聲地對舍利弗說:“小孩子,你趕快下去。”舍利弗隨即回答說:“這是什麼地方?”答曰:“這是講臺,你知道麼?”舍利弗說:“既然是講臺,那麼你就不應該叫我下去。”論師說:“小孩子,難道你也會來辯論嗎?”舍利弗說:“你們要我辯論,就請你們先來一個人和我試試看。”這個時候,許多論師都感到奇怪,心想這個小孩子,有這樣大膽,居然敢來和我們這些老頭子大論師來辯論,真是蜉蝣撼樹,螳臂擋車,太不自量了吧!一個大論師就和舍利弗辯論,十分緊張激烈,結果論師辯輸了。第二個又來辯,也輸了。直到十六國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論師,統統都敗在這個七歲的孩子舍利弗的面前,這樣舍利弗的名字就名聞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師兄弟,名叫目犍連,二人是親密朋友,他們預先訂有一個口頭契約,今後不管誰聽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位馬勝比丘,看到舉止行動,非常大方莊嚴,實是一個威儀濟濟,相貌堂堂的長者。舍利弗對他生大歡喜恭敬,心裏想著,這位長老有這樣的莊嚴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常好的師父教導。就問馬勝比丘:“您師父是誰呀?”答曰:“我的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又問:“他教你什麼修道法門呢?”馬勝比丘就隨口說了四句偈:“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對於因果緣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歡歡喜喜的回家去了。目犍連看到舍利弗這種喜笑顏開的樣子,知道他一定是得到很大悟解,就問:“你今天得到什麼好消息呀?快說快說。”舍利弗就把馬勝比丘所講的四句偈子,照樣念了一遍,目犍連聽了,當下法喜充滿。他們二人於是對釋迦牟尼佛就生大恭敬和信仰。決心放棄刪闍耶的主張。就帶了他們的門下弟子,共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為師,出家修道。佛答應了他們的要求,說:“善來比丘。”他們頭髮鬍鬚都自然脫落,袈裟馬上披到身上,當下就變成道貌莊嚴的比丘。以後佛又為他們說了色受想行識五陰,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等種種教法。這二百個人當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羅漢果。
目犍連原是一個婆羅門教徒,不但是智慧很大,而且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間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裏一個孝敬母親的榜樣。曾到地獄裏救度他的母親,所以佛教有的寺廟裏,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都舉行一次盂蘭盆會。誦念《盂蘭盆經》,就是一方面紀念目犍連尊者。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機會來超度各人多生以來父母師長,曆劫冤親,超生佛國,所以說不但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連救母就是顯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說我們佛教的和尚、尼姑拋父母、別祖宗,是個不孝的人,這真是太冤枉了。他們沒有研究佛學,不瞭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道理,難怪他們會產生這種誤解。一旦懂得佛學,這種誤解不難迎刃而解,如湯消冰。
(五)教化的地區
釋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願去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樣,滋潤一切,又像摩尼寶珠一樣,圓光普照,隨物現色。佛說法的特點:是隨類現身,隨機設教,大小上下,各各不同的根機,都能得到殊勝的法喜,所以佛經中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從他成道後,到涅槃前,在他的一生裏,說了四十九年的教法。開了三百數十次的法會,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的弟子以外,他還到過當時印度各國說法。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裏面的白池露,佛說了十六會的《般若經》。又到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說《大般若經》與《法華經》等許多大乘經典。又到庵摩羅園說淨名經等。又到毗耶離城附近獼猴江的一精舍,入不動三昧禪定。又化度了五百個做生意的商人。他們聽到佛的說法,個個都得證了阿羅漢果。然後又回答了許多比丘提出的問題。後來再到波羅奈國,說《出曜時世轉*輪經》等。在過摩竭陀國說《賢愚因緣經》和《華嚴經》等。摩竭陀國又叫無害國,那裏的人民,多是慈悲善良,沒有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後曾在堅固林的地方,演說過《涅槃經》等,在毗耶離城的一棵音樂樹下麵說了《灌頂拔除生死得度經》。
南天竺國的海濱,有一個楞伽山。釋迦牟尼佛曾住在這個山頂上,說《入楞伽經》。楞伽二個字,漢譯為不可往,意謂只有證到羅漢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夠到那裏聽佛說法。最使我們關心注意的一個地方,叫山際普陀岩,又叫補怛洛迦山。這個山上生長很多小百花。非常芬芳美麗,在老遠地方,亦能聞到它的奇異的香氣。補怛洛迦山,就是我們虔誠嚮往的觀世音菩薩清淨莊嚴的道場。佛就在這裏說了《十一面觀自在經》。在我們中國名聞中外的浙江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示跡的名山道場。佛又接受了迦蘭陀長者,頻婆沙羅王的共同邀請,他們就為佛新建一座竹林精舍,佛常在那裏為眾說法。
佛經裏經常提到的一個名勝道場,這就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須達多,共同建成的一個說法的莊嚴道場。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印度舍衛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名叫須達多。這位長者,歡喜做好事,常行佈施,周濟許多孤獨的苦人,因此人稱他為給孤獨長者。有一天,為了兒子婚姻事情,到王舍城一位大富翁刪檀那長者家裏去。剛巧刪檀那全家老少都在緊張地忙著張燈結綵,擺設香花和備辦許多素齋筵席,看來是要邀請最高的貴賓光臨。須達多覺得希奇,就問:“長者,你今天這麼忙是為什麼?是祝壽做生日,還是為兒子舉行結婚儀式?”刪檀那長者說:“你說的都不對,我明天要請來一位福慧具足,萬德莊嚴,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的釋迦牟尼佛光臨我家,應供說法。”須達多長者,原是一個婆羅門教徒,現在善根成熟,一聽到萬德莊嚴的佛,激動非凡。須達多又問:“佛現今住在什麼地方?”刪檀那說:“佛現住竹林精舍,你不要急,明天天亮,佛就會來我家,說法應供。”須達多見佛心切,立即趕到竹林精舍,可是已經夜深人靜,不知從那裏進得去,正在猶豫之間,佛運用神力,放出一道白光,照到須達多這位長者身上,他勇往直前地隨著這道光明,一直走去。一到竹林精舍,就看見有很多人。在那裏舉行佛教儀式。一心頂禮之後,就繞佛三匝,然後長跪合掌。須達多長者,就照樣如法而行,聽了佛的說法開示,當下得證須陀洹果。感到法喜充滿,非常興奮。馬上發大菩提心,懇切要求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去,講經宏化,普度眾生。佛就接受了他的請求,滿足了他的願心。
須達多長者,得到佛的慈悲許諾之後,連夜趕回舍衛國,千方百計要找一個理想的地方,建立一個偉大莊嚴的清淨講堂。忽然想到舍衛國的祇陀太子,他有一個經常遊玩的大花園。非常寬敞,花香鳥語,環境清幽,做一個說法講堂,十分理想,須達多就去找祇陀太子。見面後須達多開門見山地說,為了要請佛到我國來弘法利生,想買你的花園,建造講堂,請佛說法。祇陀太子知道須達多是個大富長者,半開玩笑地說:“長者,你是我國最富有的人,聽說你家黃金很多,你如果能夠用金磚將我這個花園統統鋪滿,我就將花園給你!”給孤獨長者,聽到此話馬上趕回家去,把金庫打開,一車又一車地將金磚運到花園,並派了許多工匠,很快就把金磚鋪滿了整個花園,這時祇陀太子看了大吃一驚,馬上對須達多說:“長者,我剛才是對你隨便說句開玩笑的話,不能當真。這個花園是我賞心悅目的地方,我絕對不可能賣給你。”給孤獨長者正色厲聲的說:“太子,你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今日的太子,就是未來的國王,君無戲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現在我已經把金磚鋪滿了整個花園,這花園當然是屬於我的。”太子在這不得已的情況下說:“長者,你既然如此,你我二人共同請佛說法好嗎?”長者說:“是我用金磚鋪地,怎麼能說與你合作。”太子又說:“長者金磚鋪滿之處,是花園的土地,可是園裏很多合抱的大樹,樹根周圍是金磚鋪不到的地方,那應該屬於我的,所以說,長者,你還是與我共同請佛說法,豈不是更好麼?”須達多這時只好同意合作,所以把這個花園叫做祇樹給孤獨園。
上面所講的是名山聖地佛國道場,釋迦牟尼佛一生經常來往居住,依止弘法度生的地方。佛在這些道場,講了不少經,度了不少人。當然除此之外在印度其他各個城鎮也留下佛的足跡。如斯里蘭卡,佛也曾到過教化眾生。佛一生經歷有四個地方值得紀念,就是誕生迦毗羅,得道摩竭陀,說法波羅奈,涅槃拘屍那。
第七節 般涅槃
(一)最後應供和說法
過去的大德高僧曾經說過這樣的四句話:“機薪既盡,應火潛輝,娑婆印壞,淨土文成。”來說明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應化事蹟。從嵐毗尼花園無憂樹下降生,到最後在拘屍那城示現涅槃為止,在這八十年來的一期壽命,佛自始至終,把有緣的應該得度的眾生,統統度化了,佛陀就是於無生之中,示現有生,於無滅之中,示現有滅,這叫做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功圓果滿。最後在拘屍那城,雙林樹下的繩床上,右脅而臥,示現了入大涅槃,圓寂逝世。當時就有許多弟子與護法龍天,都在佛的身旁,周匝圍繞。此時,拘屍那城有一位工匠,名叫純陀。請佛慈悲,方便開示,同時要求佛在涅槃之前,接受他的真誠供養,所以《涅槃經》裏面說:“如來之身,已經在無量阿僧祇劫的時候,就不受飲食了,現在為諸聲聞說法,所以最先就接受拔陀與波羅二個牧女的乳糜供養,現又接受純陀最後供養。”佛一生說法利生,最初度憍陳如等五人。現在將要涅槃,最後得度的,是須跋陀羅比丘。須跋陀羅,本來是一個外道教徒的頭子,因為聽了佛說的《涅槃經》,當下智慧現前,煩惱消滅,就得證羅漢果位。這時他已是八十一歲的老人了。在佛將涅槃時來投佛出家。佛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了比丘的莊嚴相貌。
(二)遺囑四件大事
佛的堂弟阿難尊者,在佛的身邊三十幾年,對佛有深厚感情,現在佛要涅槃,他特別悲傷,當時有一位名叫阿少兔樓陀尊者在旁邊,看到阿難哭得十分傷心。關於佛涅槃以後的許多大事,如何處理,也不去問佛,就馬上提醒了阿難說:“你不要再哭啦,佛滅度後,佛教的幾件重要大事怎麼辦,你趕快去問問佛。”阿難說:“什麼大事呀?我實在想不出,你快告訴我!好去請佛最後開示。”阿少兔樓陀說:有四個問題你快去問佛。阿難立即問佛:第一、佛在世的時候,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呢?佛說:“你們依波羅提木叉的無上戒法為師。”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依靠佛,與佛住在一起,這是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說:“你們依四念處住。”(四念處!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第三、佛滅度後,結集經、律、論三藏教法時,在諸經之首,要講幾句什麼樣話?佛說:“當說信、聞、時、主、處、眾的六種成就。”第四、對一些惡性比丘,佛在世時,佛會設法調服他們,佛滅度後,用什麼辦法對治他們?佛說:“用默擯的辦法來對待惡性比丘,把他們在僧團內孤立起來。這樣一來,自己感到孤苦零丁,他就會自動的離開寺廟走了。”上面講四點是釋迦牟尼佛在臨終前最後垂訓,也是佛的遺囑。
(三)摩耶夫人前來探視
正在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宮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聽到佛將逝世圓寂,感到極大的痛苦。摩耶夫人,跟著阿那律尊者,來到雙林樹下。佛本來是無生無滅,以大悲願力,而示現了有生有滅,當他知道母親來看望時,從金棺中,坐了起來,合掌恭敬以最虔誠的心情,來迎接慈愛的母親。並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獻清淨光潔的香花。佛對母親說:人生無常無我、如夢如幻的妙法後,才安靜的入涅槃。佛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如在他的父親淨飯王逝世時,佛親自來到父王靈前,執持香爐,走到靈柩前面引路送葬,盡了人子的天職。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雖然是一個身游方外,離開家庭,拋父母、別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對生身父母雙親的極為孝敬,為佛教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特別是出家僧眾的典範和楷模!
當然在佛涅槃圓寂後,還有很多身後喪禮大事,都是非常隆重莊嚴,奇特稀有,不可思議,這裏不多談了。
第八節 佛與佛身觀
(一)本覺 始覺 究竟覺
現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講一講。印度語佛陀,漢譯為覺者。佛者覺也。覺的內容有三:
第一本覺。即眾生本有的覺性,這個覺性是人人具足,個個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眾生心就是佛,佛就是眾生心。眾生雖然處在迷位,迷了本覺佛性,叫做不覺的眾生。可是眾生雖然是迷而不覺,而本覺佛性從來都不曾遺失,也沒有缺少。譬如有一個人,吃醉了酒。有一個親友,把一粒摩尼寶珠放在這個醉漢衣服之中,這個醉漢不知道自己衣裏放有一粒摩尼寶珠,認為自己很窮,生活困難,到處求人,討飯度日。對衣裏明珠一定要經過他人的解說,醉漢方能知道。另外有一個貧窮的人,他的祖先恐怕子孫受苦,就預先把一個非常珍貴的珍寶,埋藏在自己家裏,沒有告訴他的子孫。這個窮人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珍貴寶藏,為了爭取生存,到處向人乞討,受盡了人間的痛苦。宅中寶藏,一定要加以指示,才能知道,眾生雖具有本覺佛性,迷而不知,在三界六道之中,枉受生死輪回的苦惱。但是本覺佛性,在聖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點,在凡夫分上也不會減少一點,真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第二始覺。眾生把本覺佛性埋沒在五蘊心身之中,而不自覺,現在看到佛教經書,聽到大善知識的開導,得到這種外薰助緣,明白人人本來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來面目,或無位真人。過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覺,今天方才開始覺悟。正是“宅中寶藏,非指示而莫曉;衣裏明珠,必解說而方知。”就象上面所講那個貧人一樣的,家中雖然埋有寶藏,因其祖先,沒有預先告訴他,所以迷而不知,又像那醉漢雖然藏有明珠,但是迷而不知。記得圓瑛大師說:“真雖本有,不方便顯之,則終不能見;妄雖本空,不方便破之,則終不能空。”這就是說:“真如妙心,雖是人人具足,個個都有,如果不以方便法門來顯發,那是不能明心見性,大開圓解的。但是妄想煩惱如果不以方便法門,來徹底破除,也是無法得到消滅。”所以《楞嚴經》裏面,佛對阿難尊者指示要經過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識無處。就是說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是沒有一定的處所。第二破妄識無體。就是說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是沒有真實的體性。第三破妄識非心。就是說這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不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為令阿難尊者大開大悟,在二番破第六意識妄想心之後,就繼續來個十番顯見,顯出我們眾生眼根之中,能見的見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就是真如妙心。這就是佛用種種方便法門,來破妄顯真,要達到妄窮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難尊者與在會大眾,都要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是為始覺。
第三究竟覺。一切眾生,由於本覺內薰之因,再遇善知識開導,及看經聽教外薰之緣,這叫做種子薰現行,現行薰種子。內外交薰,因緣和合,所以才能夠覺悟,發心修行,時時迴光返照,以智慧斷煩惱,達到惑淨智圓,複還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淨,圓成佛道,是為究竟覺。
(二)自覺 覺他 覺滿
第一自覺,是對不覺而說的。眾生本具真如佛性。由於過去無量劫以來,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迷而不覺,現在覺悟眾生本來與佛無二無別。諸佛就象一面磨過的鏡子,眾生就象沒有磨過的毛坯。眾生的毛坯雖然未磨,可是鏡中光明具足,一旦磨了,把粗塵細垢磨得乾乾淨淨,那本具光明就顯現出來了,就如諸佛已磨成鏡,豈不是一樣的光明?有智慧的人,要通過譬喻,才易得到開悟。記得《楞嚴經》裏面講了一段故事。在楞嚴法會裏,波斯匿王聽到佛說:“人的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見性,也就是眼根能見色的見性。”大王恭恭敬敬地請佛開示。佛就問他:“大王,你的身體是和金剛一樣堅固常住不滅,還是變壞生滅?”大王說:“我現在這個肉體,將來是要滅亡的。”佛說:“大王,你現在身體還存在,還沒有滅,為什麼就會知道今後一定要滅亡呢?”大王說:“我這個無常變滅之身,看起來現在雖然還沒有消滅,可是已觀察到我的身體正在念念不停地遷變,就象火燒木頭漸漸燃燒成灰一樣的消滅殞亡。因此我推知這個身體今後一定是要消滅的。”佛馬上就贊許地說:“大王你講得對。”佛又問波斯匿王說:“大王,你的年紀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了起來,你現在的容貌,和你在童年時代的容貌是不是一樣的?”大王說:“那是完全不一樣了,記得我在幼年時候,皮膚是十分潤滑光澤。到了年長,是血氣充滿,身體強壯。可是到了現在真是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形貌也正在不斷地枯悴了,精神也是昏昧了,頭髮白了,面孔皺了,我的生命也是不會長久。”佛說:“大王,你的形貌不會一下子就變了吧?”大王說:“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在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的時候老了一些,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的時候又老了,可是到了現在,我是六十二歲的老翁,當然比我五十歲的時候老多了。我這年齡不但是十年十年的變化,實在是年年變、月月變、日日變。時時刻刻,刹那刹那,念念之間,都在變化不停。因此我的四大色身,一定是終歸變滅。”佛說:“大王,就在你這個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性,大王,你在什麼時候看見那恒河的水。”大王說:“我在三歲時候,我的母親帶領了我去參拜耆婆天,就是長壽天神。經過恒河時,就看到恒河的水。”佛說:“汝三歲就看恒河水與你在十三歲時看恒河水,是一樣呀,還是不一樣?”大王說:“那完全是一樣的,無二無別。”佛說:“大王,你不要悲傷,你十歲童年時,與六十二歲時,當然是大不相同,發白皺面,身體變壞,可是你三歲見恒河水時,和你六十二歲看到這恒河水,那能見的見性,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大王說:“完全是沒有二樣的。”
最後佛對波斯匿王開導說:“大王,你的面孔雖然會皺會變,但是你的能見見性永遠不會皺,也不會變。那不皺不變的見性,本來是在你的生滅身中。”大王聽了佛的慈悲開示,就忽然大徹大悟,直下承當。通過佛與大王的一問一答,充分說明了眾生的色身肉體有生有老,而見性是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人的真心實性,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生滅身中,有個不生不滅的真性,就能稱性修行,一定成佛,這就是自覺的道理。
第二就是覺他。佛開悟以後,以大慈大悲之心,憐念眾生在迷不覺,就把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再來輾轉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發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執著,顯現真如妙性。個個成佛。二乘聖人沒有利他行願,觀三界如牢獄,非常可怕,視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們自覺以後,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濟眾生,自覺以後,更要覺他。所以經中說:“自覺已經圓滿,再去覺悟他人,所有古佛如來,應現人間度生。”這就是覺他的道理。
第三就是覺滿。菩薩為了上求佛道,斷除五住煩惱,(五住煩惱: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惑無明惑合一住)證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為了下化眾生,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習相好莊嚴的福因,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兩足,自他二利,功圓果滿,所以稱為兩足尊。是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為人天導師。堪稱為覺行圓滿之人。這就是覺滿的道理。
(三)法身 報身 化身
佛有三身。第一法身。身是積聚義。凡夫眾生,是積聚業報以為身,隨業受報,感召四大色身。佛是業盡識空,只有一個清淨之身,妙色之體。法身是理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是圓滿清淨,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印度語毗盧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清淨法身,猶如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法身:有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二種。自性清淨法身:是眾生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眾生分上,叫做佛性,在無情萬物方面,叫做法性。經中有說:“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離垢妙極法身,是佛在因地之中,修德有功,離了五住煩惱,斷了二種生死。(二種生死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得證無上菩提道果,究竟成佛。過去有一位香岩禪師,聽到撲竹聲音,忽然大悟,他說:“撲竹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蘇東坡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清淨身,就是法身佛。
第二是報身佛,報身是智慧積聚,就是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智慧究竟圓滿,妄惑徹底斷除,叫做圓滿報身。盧舍那意譯為淨滿,就是惑淨智滿的意思。報身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二種。自受用報身:就是佛的智德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斷德究竟永離二種生死。得證菩提覺法樂,與涅槃寂滅樂,這是根本智,以真智住真境,是佛自己受用的報身。(真境:指常寂光淨土),他受用報身,就是《華嚴經》說的:“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可是二乘聖人,是有眼看不見佛的盧舍那身,有耳不能聞佛的圓頓大教。十地菩薩根機大,智慧大,就能夠看到報身佛的無量無邊相好莊嚴,這是得後得智。正如贊佛偈說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報身佛的莊嚴相好,是為十地菩薩發心大士所得受用,這是他所受報身。
第三化身佛。化身佛是功德積聚,積聚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以為身。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能以妙觀察智,觀機施教,隨類現身,普度眾生。化身佛有示生化身與應生化身二種。示身化身佛就是應眾生之機,以大慈大悲之心,能夠大權示現。從兜率宮降生人間,到淨飯王皇宮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離兜率、降皇宮、入母胎、出母胎、出家、降魔、轉*輪、成佛道。這是小乘教的八相。如果說大乘教的八相成道。就是除了降魔一相,換上住母胎一相。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把所有一切與佛有緣眾生統統度盡,到了八十歲,就入大涅槃。於無生之中示現受生,於無滅之處而示現滅度。這就是《釋迦如來成道記》開頭說的二句:“淨法界身,本無出歿。大悲願力,示現受生。”的道理。此即示生化身佛。應生化身佛就是隨類化身,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所以說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在一段時間裏,能夠雙垂兩種的相好莊嚴。一種是劣應身,一種是勝應身,也就是說:一方面在寂滅場,示現一千丈高大的盧舍那佛的身,為地上菩薩說圓頓大教的《華嚴經》,這是現勝應身。另一方面,同時又在鹿野苑現一丈六尺高的老比丘身,為憍陳如等五位比丘,三轉四諦*輪。(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是佛現劣應身。總之釋迦牟尼佛,他能夠分身十方世界,微塵刹土,普度眾生。這即是“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咸應以無違。”就像洪鐘掛在架上,扣之則鳴。月亮懸在天空,能于水現影。古人說得好,“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真是不可思議的無作妙力的境界。這就是化身佛。
上面所說佛的本覺、始覺、究竟覺。自覺、覺他、覺滿。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的種種道理,本來都是相互聯繫,互為因果的。就是說:因為有了本覺、才說始覺、然後就有究竟覺。因為有了自覺,才有覺他,最後達到覺滿。因為有了法身佛,才有報身佛,所以就有化身佛。這正是《大乘妙法蓮華經》說的:“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的道理。恰如蓮花一樣的,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
總的說來,釋迦牟尼佛,一生應化事蹟,不可思議境界,實在太多,舉不勝舉,說不能盡。就講到這裏。
|
主持人 |
明暘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