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故宮藏傳藝術與佛教世界

日期:2009/1/18 03:00 Buddha dharma NPO

宮廷歷來是宮闈禁地,宮廷生活對老百姓來說總是充滿神秘的。宮廷中的宗教活動,就更鮮為人知、神秘莫測了。清代宮廷中種種宗教活動頻繁,在莊嚴肅穆的朝堂後面,還有一個多種宗教文化形態的神佛世界。現在,讓我們跟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王家鵬先生走進---


  元明清三代宮廷都與藏傳佛教關係密切我今天主要說說藏傳佛教文化在清代宮廷中的影響。

  藏傳佛教起源于青藏高原,雖與內地遠隔萬水千山,但文化的傳播關山是隔不斷的,早在元代就東傳中原內地,與元明清宮廷關係緊密。十三世紀開始元代中央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體制,西藏地方直轄中央政府。


北京故宮〈紫禁城〉

   元朝中央政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事業中十分重視任用西藏的政教領袖,薩迦派首領取得元帝室的敬信和支持,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掌管總制院。總制院1264年設立,專門管理全國的佛教及西藏地方行政事物。元世祖忽必烈還委託八思巴創造了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定為國書,下詔頒行,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

  元皇室信奉藏傳佛教,傳入內地,帝師成為皇室的精神支柱,皇帝繼位前要從帝師那裏接受灌頂與戒條,宮廷中經常舉行藏傳佛教法事,一年達數百次。修建了眾多寺院,如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白塔寺)。

  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基本沿襲了元代的辦法,明朝改變元朝獨尊薩迦的政策,採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辦法,對各教派領袖人物,只要歸順朝廷朝貢請封的,全給予封號,賜予印信,他們定期進京朝貢,朝廷給予優厚的賞賜。

  明代西藏與內地聯繫緊密,促進了茶馬互市貿易往來,也促進了藏漢文化的交流。永樂帝派中官入藏取來藏經,1441年在南京刊出藏譯佛經兩大叢書之一的甘珠爾全部,這就是著名的永樂版大藏經。

◎傳承唐‧宋‧元‧明‧清以來全球第一幅『國家級官方版』漢藏人文‧心靈‧美學‧藝術‧創作代表-至尊宗喀巴大師與黃財神Yellow Jambhala金銅雕唐卡


◎上圖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院2007年典藏-傳承唐‧宋‧元‧明‧清以來全球第一幅『國家級官方版』漢藏人文‧心靈‧美學‧藝術‧創作代表-至尊宗喀巴大師〈北京雍和宮典藏雍正康熙年代宗喀巴大師唐卡藝術原版圖〉放大﹝More﹞--慈悲‧智慧‧圓滿-宗喀巴大師Tsongkhapa金銅雕典藏者-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喇嘛網、中華藝術網。



  從永樂到明憲宗、明武宗都熱心藏傳佛教,宮廷內佛事活動頻繁。西藏僧人地位極高。明朝前期留住北京的藏僧常在兩千人以上。京內建了五塔寺、法海寺等不少與藏傳佛教相關的寺院。

   清帝充分瞭解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的重要影響,把“興黃安蒙”作為鞏固蒙藏邊疆的重要國策貫徹始終。尊崇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黃教領袖,給予崇高的地位。清代達賴、班禪三次到北京朝覲,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三世達賴,受到皇帝的隆重接待。時間恰好在清朝的早、中、晚三個時期。他們的造訪在宮廷中留下了印記,特別是六世班禪,為民族團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值得永遠懷念。

  隨著西藏與中央關係的不斷加強,聯繫更加緊密,藏傳佛教也逐漸成為皇室宗教信仰。

故宮〈紫禁城〉

故宮佛堂百年未動,仿佛是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

   紫禁城內的藏傳佛堂分佈于內廷各區,有中正殿、中正殿後殿、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梵宗樓、雨花閣、慧曜樓、吉雲樓、慈甯宮大佛堂、英華殿、慈蔭樓、寶相樓、鹹若館、臨溪亭、佛日樓、梵華樓等獨立佛堂35處。有養心殿西暖閣、養性殿西暖閣、崇敬殿東西暖閣、甯壽宮東暖閣等暖閣佛堂十處。這只是簡略的統計。

   無論是帝后日常起居的寢宮內,還是消閒遊樂的花園中都有供佛之所。這些殿堂內滿供著藏傳佛教神像、佛塔、佛經、祭法器,組成了紫禁城中一個神秘的藏傳佛教世界。

  每座佛堂供奉的主神不同,均有宗教崇拜的不同功用,其內的陳設佈局依據格魯派(黃教)教義,模擬西藏寺廟神殿,所以清官佛堂內幾乎囊括了西藏神殿中各類神像、神器。

  這些殿堂因處於皇宮禁城的特殊環境中,許多殿堂至今仍保持了乾隆時代的原始狀態,從建築到文物完整地展現了清代歷史空間原貌,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故宮佛堂香爐中的灰還是滿滿的,幾百年來沒有動過,如同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它最真實地反映出清帝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實況。

  清帝何以對藏傳佛教情有獨鐘?有政治上的緊密聯繫原因,也因滿族民族文化與蒙藏民族更為接近,藏傳佛教講究密宗修煉,可以快速成佛,所以更合清代帝王的口味。


北京故宮〈紫禁城〉


  現存清宮佛堂的建造年代,除少數為明代遺留的佛殿如英華殿和清初順治康熙所建的慈甯宮後殿外,幾乎全部為乾隆時期新建,或在舊建築基礎上改建的。

  這些佛堂為和整個紫禁城建築群體極為協調,除雨花閣有明顯的西藏佛教建築特點外,其他佛殿建築形式完全與宮殿建築一致,內部建築結構吸收了西藏佛殿的某些特點,如梵華樓、寶相樓。雨花閣仿照西藏阿裏古格托林寺壇成殿形式,按照密宗四部儀軌修建,是藏傳佛教密宗義理與建築的完美結合。

   內地藏傳佛教文物精華彙聚故宮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收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與西藏有關的文物就有幾萬件,是中國內地保存最完好、最豐富的西藏文物寶庫。文物是歷史的載體,故宮的西藏文物比之文獻更直觀、更真實地反映著西藏與中央王朝的緊密政治關係。

  西藏的佛教藝術精品薈萃紫禁城,是六百多年的歷史積澱,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

  故宮文物自身獨具優勢。首先是品類豐富包羅萬象。從佛堂建築到經、像、塔、法器供器,一應具全。珍品薈萃,以銅佛來看,早期印度、尼泊爾、喀什米爾的古佛像、西藏的各歷史時期的佛像都可見到,品相完好,並有清代的黃條記錄,高僧鑒定,記錄了佛像的名稱來源、進宮時間。唐卡有上千幅,佛經上千部。


  西藏佛教藝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吸收了漢地、印度等多種藝術營養,凝聚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元代後,內地佛教藝術水準普遍下降,西藏佛教藝術以其獨特高超的藝術水準,影響了元以後整個內地佛教藝術的發展。

  今天看來,以乾隆為代表的清宮廷廣建喇嘛寺院,大造佛像供器,大辦佛事,花費了巨額的財力物力,是它消極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從保存西藏佛教藝術精華,促進各族文化藝術交流,為我們留下一大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看,又是一大貢獻。

   每件文物進入皇宮的過程都凝固了一段歷史,數萬件文物組合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歷史圖景,引領人們走進歷史深處,感受中華民族相依相存共同發展的光輝歷程。藏傳佛教“傳”的是文明,其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連接著布達拉宮與紫禁城,連接著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連接著中華民族的血脈。

  (王家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任宮廷部宗教文物組組長,長期從事文物保管、陳列、研究工作。)





主持人
王家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傳承唐‧宋‧元‧明‧清以來全球第一幅『國家級官方版』漢藏美學藝術代表-至尊宗喀巴大師金銅雕唐卡﹝放大
邀甄~故宮博物院-宗喀巴大師金銅雕
傳承唐‧宋‧元‧明‧清以來全球第一幅『國家級官方版』漢藏美學藝術代表-至尊宗喀巴大師金銅雕唐卡﹝放大
黃財神Yellow Jambhala金銅雕唐卡
北京故宮〈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