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與戒、律並重
釋 印 順

弘揚佛法,振興佛教,決不能偏於法、義理的研究,必須重視制度,佛教的法制是毘尼---- 戒律所規範的,這裡面有道德準繩、有團體法規、有集體生活、有經濟制度、有處事辨法。致力於改革中國佛教制度大德們,一定要從「毘尼」---- 戒律研究下手,徹底從「律治」精神,整化中國佛教制度,強化佛教弘法力量。


戒為菩提本 勤修三學 斷滅三毒

釋 悟 明

佛教根本教義只有十字:「勤修戒定慧 斷滅貪瞋癡」。戒律是學佛以及做人的基本,戒律是防止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種種惡劣習性發作,防止一切罪惡行為產生,是治本非治標;「持戒」為紮根一切人格,拔除內心妄想,正化思想,強化意志,達到處一切時,對一切事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戒在道在 嚴以持戒 律治身心

釋 戒 德

戒行戒力是一切道業根本,一切眾生無論受戒、持戒多寡,戒看必須遵守;大陸寶華山戒風之所以震攝十方,戒風造就行者道業是根本原因,一切赴壇受戒者,須嚴持戒規;「戒在道在」是叢林教化大眾之警訓,一切四眾赴壇受戒,須學戒,講戒、持戒,嚴治身心,戒風蕩蕩,道風方興。


展 露 佛 性  淨 化 身 心

釋 成 一

在社會違法脫序之象層出不窮之際,重典酷刑已未必能予遏阻日益敗壞之社會風氣,今天政府、社會,最重要的工作,乃是如何將每一眾生本具的光明佛性展露無遺,亦即以人人本具之良知良能,代種繁瑣的法律條文,以達到淨化社會的目的。


踏 實 漸 進  開 悟 證 果

釋 淨 心

學佛修行,貴在腳踏實地,依序漸進。佛教的開悟與證果,必須斷煩惱,了生死才能成辦。而煩惱有粗細各種不同的品類,這些重重無盡的煩惱,不是說斷就能斷盡,因此須有常恆心漸次修習,才能體證聖果。若急功近利,盼望一蹴可幾者,非真正佛子也。


現代化、人間化、世界化、生活化的佛教觀

釋 星 雲

要有現代化的佛教、人間化的佛教、世界化的佛教和生活化的佛教。

所有佛教徒要有:
一、人間進取的精神。 
二、喜悅樂觀的說理。
三、資生利眾的事業。
四、悲智願行的性格。

以促使佛教現代化:
一、佛法,現代語文化。 
二、傳教,現代科技化。
三、修行,現代生活化。 
四、寺院,現代學校化。
鬧中修淨行 淨念相續證菩提

釋 心 田

古德:「擔柴運水都是禪」。修行不局於禪堂、念佛堂或佛殿共修場所,若須在清淨道場中才能修行,要達到圓滿成就,猶若晨星。修道人要將平常生活中融入修持,又在修持中,不妨礙工作、隨處是道場,才能淨念相續、成就無上菩提。


持戒行願破穢為淨現光明

釋 聖 開

地球人類因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惡業,將原本清淨世間,變為極苦裟婆穢土,並因造惡因,永墮三塗,受大劇苦;佛陀教化眾生,開示世人須持五戒,生生世世發心行道,創建人間淨土;「五戒」為人乘佛教基礎,凡欲破除邪惡,創造光明之土;當謹記佛示,創造光明佛土。


隨緣起浪花 緣滅歸業海

釋 心 道

生命的變化就像浪花一樣,五彩縯紛。水受到外境的衝擊,剎那間,就有許多浪花激起來。
你能說這些浪花,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嗎?
它們只是隨著不同的因緣,表現出來的燦爛花朵,可是等到這個因緣消滅的時候,它又歸於海水。
人生隨緣隨境而造業,亦如是。緣滅捨報後終歸業海。


不離世間覺 佛法在世間

釋 慧 明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之省思:
一念一感恩,一聲一祝福。一笑一極樂,一喜一淨土。一忍一蓮花,一轉一菩提。一容一大千,一施一莊嚴。一悟一文殊,一慈一觀音。一願一地藏,一行一普賢。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


續佛慧命紹隆佛法普化眾生

釋 悟 慈

佛教史上佛陀絕對把弘揚佛法大任交給僧團,出家二眾承續紹隆佛法慧命絕對重要。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日,佛教四眾須各擔本位,在弘揚、護法上全心出力,力揚正法,出家、在家四眾亦須檢討歷史—教史,面對挑戰,為弘揚佛教正法,承擔弘法使命而齊力奮進,創造佛法全面普化的時代,早日來臨。


內修靜定 斷惱啟智

釋 能 學

學佛修行,外表苦行固然可以克制貪欲,但最要緊還是要從無形的內心修起,內心能減少妄想自能靜定,繼之進而能斷除煩惱自能發智慧,心有「定慧」才能了生死、超三界,由內心發出「定共戒」和「道共戒」,自然不會妄動起或造業犯戒,這種戒才是真正的「解脫戒」,所以不要只在外表用功夫。

自性本清淨 去欲斷妄還本然

釋 聖 印

水中沒有波浪的時候,自然就會靜止平穩,鏡子上沒有霧氣的時候,自然就會潔淨明亮。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它原本就是清明潔淨的,如果我們要清潔它,只要除去那自私的慾念和妄想,自然就可以恢復清明潔淨的本來面目。我們也不用到外界去尋求快樂,只要把心中那些壞的念頭趕走,剩下的自然就是快樂了。


佛眾不二 慈愍度眾成就無上菩提

釋 淨 良

華嚴經云:能令眾生歡喜者,即諸佛歡喜。供養一切眾生者,即供養諸佛。是以釋迦世尊於因地行菩薩道時,每見眾生,即口自宣言:我不敢輕慢你等,你等皆當作佛。此乃真誠表達平等禮讚一切眾生之結。何故如斯?佛因普度一切眾生,發大慈愍故,始得成就無上正覺之果位也。


信心生定 智慧辨正修真

釋 菩 妙

學佛人最要緊的是信心,根不立,無以成花成葉,學佛亦如此;吾人修道之心若不堅定,則如風中燭,搖擺不定,難以穩定地散發智慧的光熱。如果沒有智慧,就無法分辨正邪之法,對正見佛法自然無法產生信心;無真正信心,容易滋生疑惑,疑惑為修學最大障礙;有疑心之人,修一切法往往不會成功。


弘揚佛教文化 提昇國情民風

釋 妙 然

弘揚佛教文化為相當重要之事,善導寺除闢太虛大師圖書館外,對佛教文物、佛教藝術弘揚亦不遺餘力。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為佛教另一重要寶藏;在日益俗化之社會形態中,佛教文化藝術對提昇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有絕對重要影響。教界、社會、國家對文化亦須提昇內涵,為中國文化帶動至另一高度境地。


勇往不懈奉塵剎 饒益眾生報佛恩

釋 了 中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是我們出家人每日早課誦持楞嚴咒中的兩句頌文。我常常以這兩句警策自己,也用這兩句勉勵他人。我們身為佛弟子,盡形壽既已奉深心於塵剎,只要是對佛教有貢獻的,對大眾有公益的,就應該不計毀譽,勇往直前,努力不懈。


衡己根器 至心念佛

釋 懺 雲

「佛法與世法」似是而非,大眾須用心明辨佛法、世法異同;唯「刻苦耐勞、用心苦修」為修法根本原則,諸佛以「苦」為師,歷朝歷代沒有一位祖師非苦心勵志得以成道,大家看看玄奘大師取經事蹟,效玄奘大師取經精神,刻苦用心、修行佛法,方為佛法行者,方步步日趨正法。

行八正道 斷苦斬惡 

釋 淨 行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行」、「正定」、「正見」、「正命」——八正道是一切四眾必須修持之道;此「八正道」亦是令眾生斷苦滅惡,日趨正道之法;這「八正道」是諸佛「聖諦」,在一切時地須依持八正道,去除邪命,斬斷惡行。


處處觀音 聲聲彌陀

釋 聖 嚴

信佛學法敬僧 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 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 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 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 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 那怕任勞任怨 佈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 念念不難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 聲聲阿彌陀佛


斷破分別之惑 實踐人間淨土

釋 晴 虛

太虛大師實踐人間淨土之偉大志業,大家必須同步推動。時代發展至今,證明太虛大師是位大師級中之陀手,佛教各界定要追隨太虛大師宏志,在日益競爭的社會中,打破一切山頭門戶之見,致力佛教社會化、生活化、人間化,將太虛大師的偉大志業,推廣至人間每一個角落。


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釋 本 覺

激勵「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為一切佛教四眾弟子之職責。「菩提寺」當初改號之因(由奉善堂改名菩提寺)即令一切眾生能激發「菩提」道心,為根本原因。近年臺灣各地傳戒風氣普盛,大眾亦須以「戒為無上菩提本」為受戒之勝因,再進而從普發「菩提心」出發,精進一切行持道業。


業報消業 念佛清心

釋 傳 悔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造了無數的惡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會遭遇許多不如意的情事,面臨這些情況時,我們要忍耐,因為這是消業障的機會。所以在修學佛法而言,才會有成就。
遇到不如意的事,心裡有煩惱時,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我們的煩惱心,即能轉變得清淨、自在。


正信正念 福慧雙修

釋 證 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生難得今已得,在菩薩道上,我們應該勇猛精進,讓愛心充滿我們的社會,讓我們的社會有善的循環,這才是福慧雙修、正信、正念的佛門弟子。願與所有佛弟子共勉之。

誓 發 宏 願 行 菩 薩 道

釋 今 能

地藏菩薩為代表大願的實踐者,他實踐了菩薩救濟眾生的精神,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也因此迄今仍是菩薩身,未成就佛身,其累世的發願,救度先亡報答親恩的精神,堪與佛的慧日光輝比美。因而禪修者或修持淨土者,悉應先發大願,始能有大行,於菩薩道上共證正果。


推動人間佛教 實踐人間淨土

釋  淨  空

太虛大師實踐人間淨土偉大志業,大家必須同步推動。時代發展至今,證明太虛大師是位大師級中之陀手,佛教各界致力追隨太虛大師志業,在日益競爭的社會中,打破一切山頭門戶,致力於佛教社會化、生活化、人間化,將太虛大師偉大志業,推展至人間每一角落。


度親及眾生西 方盡世間大孝

釋  明  乘

「親得離塵垢,佛道方成就!」蓮池大師強調「度雙親往生西方方為大孝!」一切四眾弟子須謹記佛示,以「持戒念佛」精進道心,度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淨土,方盡世間大孝,今日大家得聞正法,須猛切一心,務行精進念佛,一切功德,迴向十方法界,迴向淨土,度化法界一切眾生,同趨正道。


落實僧才教育 培養佛門龍象

釋  如  悟

只有培養佛教界優秀師資,落實僧才教育,才能彰顯佛教界對社會的貢獻力量。圓光佛學院致力透過現代教育理念,培養中國傳統出家人,體驗叢林生活。「教育是百年大計」,要使佛學院步上制度化正軌,須大眾群策群力,共創各佛學院、佛研所特色,使佛法落實,培育僧才。


各行志業群力 同挽劣弊頹風

釋  法  智

條條道路皆可通菩提正道,有志從事教育者,即興學創校;有志弘法者,則開講大座;悲懷濟世者,投入濟世志業;願為佛教文化貢獻者,全身投入。然護持佛教文化事業則為四眾重大責任,吾人絕不可袖手旁觀,護持文化事業本具無量功德,更是解救當今無可救藥、弊端熾劣之社會風氣的一服良方猛藥。各行志業當應共體時艱,群策群力,同挽社會的劣弊頹風。


定慧止觀寂照 明靜正斷自在

釋  慧  嶽

天台智者大師的實踐論,簡而言之就是止觀二字,止觀古來即是佛教的常用語。止是停止或抑制被諸現象的生起、轉變所牽引而導致的心之散亂、動搖;此為主體的確立;觀則是全體性、客觀性的觀察諸現象,而給予正確的判斷和自在的應對。故而一般常以定與慧或寂照與明靜來形容止觀。
信 解 相 輔  解 行 並 重
釋 真 華
經上說:「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智無信長邪見!」修學佛法必須是信仰與理解相輔相成,重信或重智,皆難免有落入岐途的危險,例如現在偏於學術理解的佛學者與重信行的學佛者,相互輕視排斥的現象,實在是佛教界的畸型發展,使佛法行者能「信智合一」,令每位學佛者同時也是佛學者。

善根  福德  因緣
釋  淨  空
彌陀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修學淨宗須從讀誦下手,佛經上說:「若非往昔植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唯此經才能令一切薄地凡夫、五逆十惡都能在一生成佛,此法門是當生凡夫成就法門。

持淨律 修淨業 入淨地
釋  廣  元
佛教強調以「戒」為師,凡一切四眾弟子依「戒律」為基,專修淨業。「淨律」二字為佛弟子咸遵咸守之根本。佛法無非示大眾戒律為基,紮根戒律道行,依戒律修一切淨業,契入諸佛究竟淨地;在佛教日益蓬勃,佛法日益普化之日,四眾亦以「淨律」二字為一切修心標準,精進無上佛道,度化一切眾生。

無緣大慈 廣行一切善法
釋  寬  裕
願藉彌勒菩薩的無緣大慈,化解當前社會凶殘乖張的戾氣,轉為安樂和諧,日益富庶繁榮。長存慈航大師之精神,令佛教邁入另一段新里程,早日闡揚慈航大師畢生提倡的教育、文化、慈善事業,自利利他,廣行一切和樂善生的法門,早日共成人間淨土。

萬物本相生 覺性啟智慧
釋  曉  雲
覺性教育就是啟發覺悟人生,令人生充滿覺性,進而體悟人與萬物是相生而非分生,透過自我教育、濟生教育、心理教育,使人從自己世界到他人世界,層層瞭解,徹底解決「人心」問題日益困頓之今日世界;令一切人在覺性教育中,成長自我,啟發智慧,轉化一切生命,令一切生命向上向正向覺。

解脫纏縛欲妄 開創禪風道行
釋  白  雲
禪者看生命的過程,觀因緣法則,於生老病死諸苦的承受,既不拒接事實,也不甘於被現實擺佈;須解脫一切纏縛,不為五欲八風所動,徹底打破一切是非、善惡、美醜、大小、相對情識,突破夾縫,抖擻闖出頂天立地的生命力,開創出禪風道行真精神。
與觀音爭口氣 學彌陀發大願

釋 妙 蓮

我要和觀世音菩薩爭一口氣,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我將來也要有三十二化身,無處不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一切苦難,我也要大慈大悲救一切苦難。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我更要發四十九願,攝受一切眾生到我佛國土。凡見過我的面,聽過我的法,乃至聞我名號的人,我都要度他同往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他此生不能生西方,我一定再來化度,直到他生西為止。做父親的總希望兒子勝過他嘛!彌陀慈父也希望我好過他呀!


破戒猶可懺 破見無可救

釋 首 愚

歷代祖師曾教誨我們,寧可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若芥子,這就是告訴我們要謹慎,千萬不要落入空中,一定要和般若相應,不然空修的不好,會否決一切,撥無因果,對因果起了否定,那是很可怕的!佛門有句話,破戒還可懺悔改過,破見那就沒藥救了,知見錯了,自以為是,那就無可救藥了!


人間佛教思想 佛陀人本精神

釋 晴 虛

太虛大師以大無畏的精神,大擔當的魄力提出人生的佛法,揭示正知正見以導引人心,積極、理智、慈悲的落實人間菩薩道;直到今天,太虛大師的成就貢獻、學術地位、改革思想在佛教界中一直讓人懷思。印順導師則秉承太虛大師的遺緒,推動人間佛教思想,直探佛陀人本的精神。


三壇大戒 嚴謹慎重

釋 圓 宗

「三壇大戒」為佛門最重要大事,教界承辦「三壇大戒」,都以戰戰驚驚,絲毫不敢馬虎;因傳戒大事關係著千萬眾生慧命,受戒的戒子亦必須慎重!當作畢生最大之大事般,登壇受戒。「三壇大戒」應當嚴謹慎重舉辦,而各界未登壇受戒弟子,亦以「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心態,蒞壇受戒。


禪以戒生定 依定觀照

釋 惟 覺

禪定是任何人都可以修習的,但必須要有正確的修法,佛法的「禪」是清淨的,必須以「戒」為根,楞嚴經上說:「悟後起修」先悟後修,消歸自性,斬斷自性習氣。無論頓悟、漸修皆須以「戒」為本;以戒生定,依定觀照,降伏煩惱,斷除想,逐次達「禪」心境界。


實踐人間佛教精神

釋 心 平
 
希望所有的佛教徒都能具有:一、給人信心。二、給人欣喜。三、給人希望。四、給人方便的人間佛教精神和作為。促進早日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不為境轉 求生淨土

釋 靈 根

這個世界截至迄今猶未是淨土世界,但不同的人可感受不同的環境,所謂心隨境轉。學佛修持應都攝六根不為境轉,不過,當自己信心不夠堅強時,則容易受環境影響,孟母三遷亦為之故。所以釋迦牟尼佛介紹具慈悲願力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凡願往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使之得以順利修行。


持戒念佛 戒殺茹素

釋 廣 化

「持戒念佛」、「戒殺茹素」為一佛弟子須遵須守之示;「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作為以「戒」為師。「念佛」為依佛開示,用心修法之法門;「戒殺茹素」則一切人皆須遵守,欲避刀兵劫、欲避橫禍、欲免惡疾纏身,須「戒殺茹素」以斷畜牲緣,否則,業報現前,則災難難擋。


皈依「自性三寶」

釋 妙 廣

皈依的真義是什麼?皈依的真義在於皈依自性三寶!何謂皈依自性三寶呢?簡單的說就是皈依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這就是自性的三寶;釋迦牟尼佛說:「善哉!善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顛倒,不能證得。」


修學佛法 信解行證

釋 祥 雲

佛法諸行博大精深,千頭萬緒;惟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偈,能以概括其全貌。
修學佛法,不出「信、解、行、證」四者。「信」為修道之發始,「證」乃修道之終極;而「解、行」二者,則是完全道業所必經由之路徑。


培育人才 服務社會

釋 開 證

佛教徒應將人力、物力集中起來,不為個人或一寺、一團體的名利設想,多做文化、教育、慈善的工作,為整個佛教的現況及前途作獅子吼,積極為佛教培育人才,為社會提供服務。否則,不僅不能使佛教發揚光大,反而有被時代淘汰之虞;佛教界應以堅強毅力挑起承續佛法慧命、弘法利生的重擔!


衡己根器 至心念佛

釋 妙 蓮

淨土法門為諸佛親說,大眾須衡量自己根器;四種念佛法門中,「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皆非凡夫根器所堪契入;唯「持名念佛」,念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令不間斷,「至心」念佛,仗佛接引,必當生成就淨土,所有佛弟子務必精進「持名念佛」、「至心念」





主持人
賢聖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