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罩門在哪裡?


Ven. Thubten Chodron

我有個罩門
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脾氣發得有沒有道理,仔細探究之後就會發現,我們的脾氣背後其實藏著許多假設與期望:事情應當怎樣、別人應當怎樣對我們、我們應當是怎樣的人……這些期望與預設成見,就是我們的「情緒罩門」──惹火我們的敏感問題。就因為我們缺乏察覺與認知,於是它們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我們看待事情以及跟別人互動的方式抹上一層預設的色彩。

舉例來說,我們認為家人與我們很親近,於是便不再尊重與禮遇他們,把他們當作朋友、熟人,甚至是陌生人了。我們假設親人會永遠愛我們,便不再去培養與照顧這一份關係,反而一直抱怨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期望他們永遠在一旁待命,永遠了解我們;有時還假設他們理所當然地會知道我們的感覺與需要。
情緒功課

我建議來做些功課,幫助我們辨認出自己的期望。從現在開始,每一次跟家人生氣時,看看外在與內在的「罩門」是什麼,外在的罩門是讓你生氣的典型狀況,譬如:家人把髒襪子扔在地板上、忘了買日用品,或者有人跟你說減一點肥感覺會更好;內在的罩門是你的期望。外在的情況之所以成為罩門,必然是內在存有著期望、執著與敏感。我所謂的功課就是寫下當時的情況與你的期望,然後檢查一下你的期望是否符合現實。

功課之一
我的學生奧德拉做了功課,她做了這樣的報告:

做罩門作業時,我發現到有趣的事實,我想知道,使我們生氣的期望值中是否藏有共同的公分母,至少我認識到我個人所有的期望都不合乎實際。
還有,關於我們將配偶與家人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於是便視一切為理所當然,不再好好對待他們,我想:「我怎麼會把我的先生當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呢?他明明就是另一個人,我實在不懂。」於是我寫下哪些情況是我的罩門,試著來理解這回事,並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對他有何期望?」等到我把功課做完,不禁大笑起來!

罩門:他不知道某件事,又一直問問題。
期望:他應該知道所有我知道的事情。

罩門:他做錯事情了,又沒什麼效率。
期望:他應該照我的方式做事。

罩門:他不支持我,我在那裡焦頭爛額,他卻做著自己的事。(尤其當我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這可是件天大的事。)
期望:他應該把我的事擺第一位。

瞧,這就是我,期望我先生知道所有我知道的事、按照我的方式做事,我的大事就是他的大事,這不是我的分身是什麼?這樣的想法有多荒謬啊!但多年來我居然認為這樣是對的。既然我讓潛藏的妄念曝光了,這三個罩門就不會再成為罩門了。

我拿孩子來做同樣的練習,我發現我的期望更不切實際了。舉例來說,我對孩子的要求比對自己還嚴格,他們應該擁有我所沒有的、應該做到我所做不到的、應該變成我所希望成為的人,這樣他們就會快樂了(事實上,這會讓我快樂,並不見得會讓他們快樂。)然而,更微妙的是,我不常對他們發脾氣,偶而發脾氣是用來當作執行紀律的工具──當然這很差勁──像我母親以前那樣;這樣一來我就更難放下,我想如果我不發脾氣把他們變成好孩子,我就不是好父母!這不是一個滑稽的成見嗎?

功課之二
另一位同學羅依德報告道:

罩門:上司老問我在做什麼。
假設:我不必對任何人負責任;她管得太細,而且不尊重我。
期望:別人應該看得出我卓越的才華,別來管我。

罩門:我心情不好,正在鬧脾氣,別人注意到了。
期望:我應該要能夠控制我苦悶的情緒,盡量維持平靜與鎮定。

罩門:有人不遵守約定的規則。
期望:別人都應該遵守約定的規則,這樣就不會因為別人不守規矩,妨礙到我或叫我生氣。然而,如果不遵守規則的是我,別人應該對我多擔待些。

修行其實充滿樂趣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才能辨識出自己情緒的罩門與虛妄的期望。剛開始也許會覺得混身不舒服,然而這樣的方式正可以幫助我們運用正念、智慧與慈悲反將它們一軍。

運用正念,我們會認識到罩門是自己的責任,只要我們有罩門,旁人就難免會誤觸到我們的罩門。解決這個難處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再守著罩門不放。

運用智慧,我們便可看出心中那些預設的成見不但不切合實際,而且毫無益處,於是我們就放下了。智慧也幫助我們建立比較切實的期望,然而無論我們的期望多麼如實,它們絕不能成為操控我們行為的鐵律;若視其為鐵律而強力執行,下場就會很慘。

基於以上的理由,慈悲並尊重他人是很重要的,即使他們無法符合我們已經放寬的或比較如實的期望,我們也還是能耐心地與他們交往。只要是人,就會有被煩惱與情緒淹沒的時候;別人跟我們一樣,也會犯錯,所以要試著接納他們。

另外,幽默感也挺重要的,要能夠取笑自己的期望、假設與預設成見當中的愚蠢。我們心中羅織出來的某些思想與信仰,真的是天馬行空,一旦能夠取笑自己,認出是它們在作怪,我們的毛病便會失了勁道;同時,幽默感這也可以幫助我們不落入自我憎惡的陷阱中。其實,調侃自己是很有趣的,修行也是很有趣的!





主持人
Ven. Thubten Chod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