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29 16:56:53
尊貴聖嚴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1/29 16:54:38   編輯部 報導

大乘佛教觀點 修行菩薩道動機

依據大乘佛教的觀點,凡是信佛學佛的人,均可稱為「菩薩」,雖從一般初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到最高位的等覺菩薩,乃至成就正等正覺的佛,其間差異,有如天壤,但其修行的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止惡、修善、利益眾生,合稱為菩薩所持的三聚淨戒。凡夫持戒,必定犯戒,不過凡夫階段的菩薩行者,就像是初生的嬰兒,樣樣從頭學起,也像是嬰兒學習走路,爬著走,滾著走,跌倒了站起來再走,反復不斷地練習,便會越走越穩、越走越遠了。因此在《涅槃經》卷一一,稱學佛的人分有五種行: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嬰兒行及病行,都是大菩薩們以聖示凡的範例,也是初發心菩薩們以劣向勝的範例。

   修行菩薩道的動機,是為利益眾生,透過利益眾生的修行過程,最後則是利益菩薩自己,成就了菩薩的悲智,完成了佛的果位。

我稱諸位是「菩薩」,諸位一定很不習慣,因為一般人印象中的菩薩,是供在佛龕的偶像,諸位怎麼可能是菩薩呢?其實菩薩的意思是對自己用智慧化解煩惱,對他人用慈悲救濟苦難。有智慧使心中不起煩惱,有慈悲使心中沒有敵人。能夠做到這兩點,就是菩薩。諸位相信自己還不是菩薩,可是來參加禪修營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菩薩精神,培養智慧和慈悲。如何才有智慧?能夠肯定自我,成長自我之後,就能消融自我,能夠消融多少自我?就有多少智慧的功能。如何能有慈悲?能夠消融自我,自然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就是慈悲的表現。

 

  菩薩的意思,便是用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來自利利人。如何自利?是使自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如何利人?讓自己多一些慈悲的心腸,讓別人少一些苦難的困擾。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著

 

 


備註 :
大乘和小乘的差別(聖嚴法師-大法鼓204)

佛教最初開始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地區,並且對其他的文化產生影響,是在印度阿育王統治的時期。 但是一直到公元前後,或者說佛陀涅槃之後大約五百年左右,大乘佛教才得以全面的展開。 那麼究竟大乘跟小乘佛教有什麼差別呢。 我們現在就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為什麼隨便就稱呼人菩薩(聖嚴法師-大法鼓0277)

今天我們要來談一談,為什麼隨便就 稱呼別人菩薩。佛教中有幾位很有名 的大菩薩:像觀音、文殊、地藏菩賢 等等。都是很受崇敬的菩薩。 大家特別知道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 大慈大悲聞聲救苦的大菩薩,而地藏 菩薩則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 菩薩。 但是對於一些很平凡的人,佛教徒卻 也稱呼他們是菩薩,這是什麼道理呢 ?這樣隨口稱呼一般凡夫俗子菩薩, 會不會褻瀆真正的大菩薩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