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7 01:37:14
學習次第 : 進階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堂課·為了利他,我願改變自己!

    修行是一種向內觀修,因不忘眾生、不舍眾生,修持轉變自己的心,讓心平靜、清淨下來的方式,這個叫作──「佛法」。

    梵文三皈依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獻曼達

    請轉法輪

    到西方弘法的緣起

    今天是噶舉祈願法會特別為了西方弟子準備的一次課程,我非常高興看到這麼多人來到這裏,在將來的幾天當中,我會講一些有關「生活中的佛法」的內容。這是第一次我在印度給予這樣特別為了西方人的課程,各位有機會看看比哈爾邦省這個地方,而且有機會來到這個佛教的一個聖地。在過去幾天當中,在座的一些朋友建議我要說英文,但是我不覺得我的英文夠好,從今年開始我已經在上密院開始以英文來教學,但是只是剛開始一點點而已,我想這大概是我到西方國家的一次的準備。由於過去幾天比較繁忙,我很難在今天早上就以英文來教學,但是我很希望可以在明天或後天試著以英文來教。

    我們常說佛法的生活,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也是我們要做的,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今天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到這裏,我們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的國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們今天相聚在這裏,這是很難得的一個善緣。今天我們談「生活中的佛法」,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環境背景,我們要如何來過不同的佛法生活,但由於我現在年紀還輕,也因此不具備太多豐富的經驗,但是我會盡力地來為各位講說。

    佛法不只是儀軌,也不只在佛堂裏

    所謂的佛法,也是我們平常在說的,我們常說要修行、修行佛法,就是在修這樣的佛法,會覺得它是一些儀軌,或者是身體上、語言上的行為。有了態度與修持,會覺得這才是佛法,但是這些你需要特別安排時間去修持,你很難由於這個目的,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天當中去安排一些時間來修行,但是這樣的特意安排時間,或者在佛堂裏的一種修行,很容易只會將修行留在你的佛堂,很難實際將它運用在生活當中。

    修行,是一種向內觀修

    事實上所謂的佛法、儀軌,它並不只是一些儀軌、念誦或者一些身口意的行為而已。所謂的「法」,藏文叫作「卻」,「卻」的意思就是一種改變我們身心的一種方式,亦即「佛法」。譬如有瞋恨心的人,得不斷提醒自己,試圖改變自己,讓自己的瞋恨心慢慢地愈來愈少、愈來愈小;如果自己是一個貪欲心特別重的人,那麼讓自己的貪欲心變輕、變少。所以修行可以說是一種向內來觀修,修持轉變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平靜、清淨下來的方式,這個叫作「佛法」。不論各位在工作、生活當中,我們都可以修行。譬如在工作的時候,你會觀察「我的動機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可以慢慢的改變自己,或者調整自己的心情,或者與人相處時,你會試著、懂得佛法的應用,你會隨時觀看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功課,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才稱之為「佛法」。

    法王的特殊、不共修行方式

    在我個人的一些經驗跟感覺呢?我感覺生活越來越繁忙了!可以說自己念誦、課誦或者禪修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我平時的想法是什麼呢?我常常會遇到很多朋友,在這些日常裏,我會常常觀察自己的心跟行為是不是真的符合真正利益到別人,或許我這麼做就是我的一種修行方式,這是屬於我個人的一種特殊的、不共的一種修行方式。當我小的時候,一早我會念一些課誦文,中午也要念課誦文,晚上也要念,但至少我會念一個小時,每天會念一個小時的課誦、日誦,當時只是覺得,把它當成一種例行、覺得很重要的功課,並沒有特別其他意義。但是現在我常常會接觸很多的朋友,互相之間結下關愛的善緣。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譬如在我吃東西、睡覺的時候..等等,在個人的時間裏面,我常會在心中浮現,就好像眼睛甚至還看到我今天見到的這些朋友,所以我覺得自己的心,並沒有遠離這些朋友們,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活生生的、一個很實際的一種修持方式。以前似乎所謂修持佛法,目標都是很模糊的,並不是一個活生生,或者所緣境都不是太清楚,是比較模糊的,好像只是一種祈願、一種希望而已。但是對我來說,現在我常常覺得這些目標也好,或者所緣境,都是活生生在我眼前衍繹、在我心中刻繪。所以常常要利益別人、幫助別人,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活生生很實在的一個歷練,是很熱騰騰、很實在的一種狀態,這是我的一個感覺。

    請不用擔心,我並沒有感冒。本來想說要感個冒也不錯,但是一直沒有感冒。我小的時候,有時候因為看太多經書,覺得有點累時,我就想:「要是生病一下,該有多好!」。藏醫有時候會看我們的脈,或看我們的狀態。在西藏有的人生病,藏醫還會看你的尿液或是參考一些狀態。在當時有一個喇嘛,他為了要裝病,所以刻意把醬油倒進尿液裏,然後給醫生試圖蒙混過關,但是我並沒有這麼做,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這樣做過。

    大乘行者,最重要的就是不舍眾生、不忘眾生

    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生活背景跟環境,雖然處在不同的環境裏,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體念一切眾生。我們常常說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我們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但我們有的時候不在乎或者散逸,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忘了眾生了,甚至我們眼睛看不到周遭任何人了。這表示我們懈怠了!所以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哪個國家,我們的眼睛要看到,心中要想著跟我們有關聯的朋友以及眾生們,如果忘了這些,那麼整個佛法的基礎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說大乘的一個修行者,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捨棄眾生、不忘眾生,如果能夠隨時記著芸芸眾生的話,那麼所有佛法的基礎都扎實了,它都建立起來了,所以這是最重要的。

    利他是改變的動機

    如果我們心中能夠活生生的顯現,或者感受到眾生歷經的各種苦樂的話,那麼我們才可能慢慢生起一種想要調整自己的心。現在其實很多人,他並沒有很想要調整自己或者改變自己的心,或者並沒有具備感動自己、調整自己內心的緣,他會覺得:「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呢?我就是我自己嘛!我自己也有自由,過得也很好。」亦即心中只有自己的話,那你會覺得不想要改變現狀。因為,如果改變自己的話,那麼原有的就會消失,所以對一個執念深的人來說,他不會想要改變自己。倘若一個人能夠想著眾生,真正能夠對每一個眾生的苦與樂,能夠感同身受、時時想起來放在心中,然後想著如何幫助別人的話,那麼你才有可能以這種因為想著別人的心,你才會想要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真正實際開始改變自己。

    心中放著眾生,才能看到、體會別人的苦樂

    我們常說改變、調整自己,這需要一種感覺,需要一個因緣,你只是說「我要改變自己」沒什麼用。一定要有一個促成或者激勵你,想要改變自己的一個因緣。你知道如何改變自己,就算自己沒有了,也沒有關係!因為體知你與眾生一體,當你真正把眾生的苦樂感同身受的時候,你會更在乎別人的苦樂,你也會體會到「自他的苦樂都是一樣」。那麼你會慢慢放下「只有我」的自己。只愛自己、只想著自己的這種心,慢慢、慢慢就會放下、就會變小,你會想要慢慢放下你自己,因為你總是看到、體會到別人的苦樂,所以常常我們說:「心中要放著眾生啊!」這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眾生的愛,如同珍寶一般

    這樣對於一切眾生的一種關愛,這種如同珍寶一般的,如果我們掌握到它,如果放在你的心中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的該斷的煩惱、具備對治法,才會變得比較容易,因為你會知道心中有這麼重要的一個珍寶,而其他的沒有什麼關係。譬如說:「煩惱」,平時我們說要捨棄「煩惱」似乎不太容易,我們常常會覺得粗略的「煩惱」不好,雖然有這樣的一種認識,但是你卻不完全覺得應該捨棄它,所以會很容易生起情緒跟「煩惱」,但是如果你掌握了慈愛、關愛的珍寶,在你心中的話,你會覺得其他都不重要了。

    譬如有一個人很喜歡對方,他雖然找很多物件,到處去結一些緣,但是都沒有辦法作決定,最後將會知道──「心中最喜歡的人是誰?」當他得到這樣一個喜愛的人的時候,那過去的、所認識的,都不再需要了。只有這一個你愛的人,你會想要跟他過一生。這樣比擬雖然有趣,你如果找到這樣一個心中知道最珍貴、最珍愛的物件時,其他都不再需要。所以現在我們心中的這個珍寶,可以說是一種,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如果你只放在心中,但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你不具備這個珍寶,所以你會覺得手足無措,沒有辦法作決定,會有很多的疑惑和遲疑。

    生活當中去實踐利他,就是佛法

    所謂佛法是在生活中實踐。好象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會有很多煩惱、很多疑惑,那你會過得不開心,人生目標不清楚時,你會過得不愉快。所謂的佛法,如果有一個清楚的目標,你要達到的一個目的的話,那麼佛法並不困難。如果你不瞭解真正佛法修持的目的話,那麼只會讓你的修持變得更繁忙、更麻煩,甚至造成更多的妄念,那麼佛法只會流於教條式的宗教。的確佛法包含很多的教條和義理,重要的是我們要將自己和這些教義融會在生活當中,無論是不是精通這些教理,要在生活實踐這種利他跟這些教義。

    修持觀音菩薩──由生活中落實,慈心、悲心、空性

    很多人常常會問:「我應該作什麼修持?修什麼本尊?」我會說「修觀音」或者「修度母」。但是所謂你要修持觀音菩薩,是指這樣的一個觀修是你真正應該在生活當中去落實,我們要建立起這個修持的基礎,就是慈心、悲心、空性的修持,這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卻對於自己到底跟觀音菩薩的關聯是什麼並不清楚,因為我們並不具備了慈悲心的修持,所以當你一談到觀音菩薩,你會覺得到底祂是誰?或者說要怎樣跟觀音菩薩建立起關係?你有很多的疑惑產生。譬如說:祂是四隻手的一個人,甚至我要怎麼跟祂握手都有困難。由於這樣一個原因,我們並沒有抓到真正修行目的的根本是什麼,所以當一提到「你需要修觀音菩薩。」你並不清楚到底怎麼依止祂,如果是個活生生的人,你還可以很容易去親近祂、問祂,但是所謂一個本尊,你只會覺得祂是虛空當中突然冒出來的一個本尊,因為自己對於慈心、悲心、或者空性的修持不具備,所以你會覺得本尊觀修只是宗教的一種信仰而已。

    生活是不離佛法的

    所謂的修行或者修持佛法,是每個人在自己生活當中,,它需要跟你的生活一起的、並行的,就好象你的生活要有清楚的目標,同樣的佛法也是一樣。有許多修行者進入佛門之後,開始修持佛法,會覺得好象要把佛法帶入到生活,切入到佛法當中。我覺得最重要應該是我們對佛法的一些體會。因為初學者,並沒有對佛法很深的體會和瞭解,只是很粗淺的瞭解。由於這個原因,我們說要把佛法帶入生活當中,似乎會很困難。修學佛法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生活當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煩惱,或者會覺得一種空蕩蕩、一種空洞,我們會覺得有一種空虛感,這時候我們會想要填補一些心靈的東西,就是這樣一個感覺。所以我們應該利用這種空虛或者遇到挫折的情況,遇到這些情況我們想:「佛法對我這樣的情況有什麼樣的幫助,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透過佛法來做?怎麼來填補我們人生當中的空虛?或者如何幫助我克服各種的困難和挫折?」可能要從這種角度來想。

    我們常說,佛法要跟生活一起,我覺得這兩者有些不同,因為有些人總是很想要試著把佛法帶入生活,但是有時候會變得整個生活都變了!譬如有的人還沒修行佛法的時候,家庭氣氛還蠻融洽,但是成為佛教徒之後,興許太投入佛教,整個人全變了!本來家庭很和諧,尤其密乘總喜歡要鈴杵,反而造成家人的一些困惑,會覺得這個人怎麼修學佛法後,變成另外一個人,變得怪怪的..等等。因為剛開始沒有對佛法具備正知、正見,所以刻意想要把他認識的佛法硬生生帶入到生活當中,這反而打擾了家人,打擾到了他的生活。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困難,然後經由這些時刻和機會來思維佛法,那麼在這時候你會想到:「我困難的時候,佛法對我會起什麼作用?」你會瞭解:慢慢的你會知道生活離不開佛法,不論任何一部份,由於你先從這些細節,每一次的機會將它跟佛法相融,用佛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慢慢地你會知道整個生活它都是佛法了,佛法跟生活會產生一種平衡。如果不懂這一點,反倒會造成生活中的不平靜。

    上師、善知識的重要

    我們所謂的修持佛法,所謂的「法」到底是什麼?所謂的「法」就是調整自己的心,也就是讓我們的心更好、心變善。那麼所謂的調整我們的心,這個方法是什麼?我們要知道什麼方法可以調整我們的心?什麼口訣?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實在的一個口訣;如果是一個假的口訣,這是不行的!我們需要有具備傳承的、具德的、正確無誤的一種修心口訣,所以我們要親近一位上師。但是要找到一位具德的上師也並不容易,雖然自己想要找,或者自己覺得他是具德的,但他也不一定真正是具德的,所以的確許多朋友、弟子都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所以真正調整我們的心的這種方法,這就是「法」,那麼這種「法」或者教導我們這些教法、口訣的上師,也變得非常的重要!那我們可能接著會問說:「那這個口訣在哪里呢?」,這種口訣我們說是要依止「上師」、「善知識」,這兩者要分開,譬如說:你想要依靠的一個物件,那麼這時候叫作「善知識」,或者稱為叫「老師」。還有一種是你並沒有特別要依靠、皈依他,你就只是聽聞他的說法、聽他來講法,那麼所以可以分為這兩種:一種是你心裏要依靠的這種「上師」的話,那就是你真正要透過他的教導,各種的方式告訴你,如何降伏煩惱的方式,這種「上師」就會需要是一個「實修的上師」;但是第二種「老師」就是指一般教導佛法知識的「老師」,就算他自己沒有實修,但是也沒有關係!重點是他具備佛法的知識,這樣也是可以的!我們常常說這樣的「老師」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他,你對佛法會有更多的瞭解,moreunderstand的話,那這樣也會很好的!所以我們說「老師」、「上師」可以分為有這兩種,或者說「善知識」有這兩種。

    實相的老師──一切所見所聞、順逆無常,都是上師

    一般我們說,所謂的「老師」是指真正是一個人的「老師」,但有的時候有的「老師」它會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它不僅是所謂人類的「老師」,身為人類的「老師」,而是我們說外在各種的相,它也都是「上師」。譬如說:我們在修心的教法當中提到,逆緣、各種惡緣,就是我們的「上師」、就是「善知識」、就是「老師」,這些逆緣、挫折,其實它都是我們的「老師」,都可以教導我們。或者說「四季」春、夏、秋、冬,的變換,「冬天」我們會直接反應,要穿厚的衣服,但是我們不應該只是這麼膚淺的理解它,而是要更深刻的瞭解到,事實上,這個春、夏、秋、冬,它並不是分開的四個季節,事實上我們常常提到無常的道理,所謂的無常,它是一種延續性的一種轉變。譬如說:「冬天」它是因為春天、夏天這樣一個,花朵的盛開,這種情況慢慢的消失,然後冬天才會展現出來。所以當我們談到「四季」,或者「冬天」出現的時候,你更深刻去思維「四季變換它就是無常的一個『老師』,它在教導我們無常的道理的。」那麼這就是一個無常的口訣,這可是一個活生生、熱騰騰的一個口訣,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這樣一種活生生、熱騰騰的佛法的口訣在哪里呢?就在各位的生活當中、各種的經驗當中,這是我們要認得的,這真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佛法不是只有耳朵聽到的那些才是。這我以前也常常說過,就像我自己,我會有機會聽聞、接觸到很多的上師,聽聞到他們的教法,我有更多的機會,很多人會說「你有這樣的機會!」,但事實上,佛法不是只有耳朵聽到的這些教法而已,而是你真正聽到的這些教法,它的意義跟它的東西是什麼?你因為聽到這些教法,而你會生起一種聽聞的智慧,而你要真正去思維跟體會到它。所以,所謂的佛法並不只是你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經歷到的這些,都是佛法。

    【回向】

    梵文佛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