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8/08 22:53:15
生活中的禪修 正念動中禪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
1. 現在是法談的時間。請放鬆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以覺性來聽講。
2. 經過不斷的練習,我們的覺性在起伏中增長著,有高潮也有低潮,我們不要在意這些情緒的起伏,我們只要努力地劃著槳,乘風破浪,往涅槃的正確目標前進,終必到達目的地。波濤洶湧時,我們不用驚懼,風平浪靜時,我們不用心喜,我們要超越苦樂的波濤,不隨喜憂的感受而起舞。即使我們已拔除了身見、戒禁取以及懷疑這三個煩惱,已成為聖人,仍然還要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繼續培養自己的覺性,要一直培養到覺性圓滿。
3. 佛法中的聖人,有下列幾種:預流的聖者、一來的聖者、不還的聖者、阿羅漢聖者、獨覺聖者、菩薩聖者以及佛陀,這些聖者都不是凡夫,他們都是走在八聖道的路上,他們都已經親證真理了。
4. 八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此中,由覺性生起的智慧,如實看清身心實相,就是正見。依靠正見,而沒有貪欲、瞋恚、傷害的心理,這是正思惟。以正確的思惟,發起如法的言論,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便是正語。行住坐臥、衣食住行,都能在正念正知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正業。如法的過活,不作邪命,這是正命。繼續不斷的去惡向善,拔除剩餘的煩惱,這是正精進。繼續培養覺性,擺脫昏沉、掉舉,這是正念。使覺性持續不斷,得到心的喜悅與自在,這是正定。因此,在生活中,禪修者不斷實踐八聖道,使覺性達成圓滿,滅除所有的煩惱與痛苦。八聖道就是中道。佛陀所走的正道,就稱做中道。我們也要走相同的中道。如何走在中道呢?就是要走在覺性的道路上;如果不這麼走,痛苦就會生起。
5. 在禪修的路上,不同層次的煩惱要依次拔除。身見、戒禁取以及懷疑是最初的三個煩惱,稱做三結。其次是欲貪及瞋二個結,以上五個結稱做「五下分結」。打開這五個結,所有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不還的聖者的一個特色,就是已打開這「五下分結」。另外五個結,稱做「五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這五上分結一打開,所有色界及無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阿羅漢的一個特色,就是五上分結也打開了。因此,要從三界中脫離,不外是將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這十個結打開。當結打開時,內心就有大的轉變,這是自證自知的。動中禪的目的,就是將心中這十個結打開。如何打開?就是不斷的動手、動腳,將覺知一直持續,最後就必定打開這十個結。
6. 有的學員問及神通。
我們不排斥神通,也不執著神通。六種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此中,最重要的是漏盡通。當你體證無我,滅盡煩惱,就得到了漏盡通。一般有所謂的「隱形」,例如隱形人、隱形飛機,這種隱形仍然是會被找到的。但是當一個人體證「無我」時,這才是真正的隱形、真正的神通,因為誰也找不到「我」了。
7. 眾生由於輪回在三界內,不能脫離三界的束縛而受苦。三界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色界有四個禪那,第一個禪那,稱做初禪,具有五個心理: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二禪是喜、樂和心一境性。三禪是樂和心一境性。四禪是不苦不樂受和心一境性。無色界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四個境界。投生到色界和無色界的凡俗眾生,都是利用專注力使內心達到非常的寧靜,因此,如果對禪定仍有所執著,就會投生到這些地方,還不能夠脫離三界的束縛。要想脫離,必須對禪定也不執著。正念動中禪的訓練,便是要使我們直接脫離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的束縛,所以,要訓練出強而有力的覺性,不被欲望和寧靜所束縛。
8.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具有覺性是不容易的。說是容易,做起來卻是不容易。儘管如此,任何人還是可以做得到。我們要在任何日常工作中,以耐心和決心來培養我們自己的覺性。由於我們整天都在動,因此在工作時,保持對肢體的覺知,我們的覺性就會愈來愈增加。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它是一條捷徑,沒有典禮儀式。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練習。
9. 在任何時候,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就是一種最好的業、最好的行為。在一個吵雜的地方,我們仍然能用這方法來培養覺性,並能面對問題。
10. 工作沒有覺性的人,只依照他的習性,無意識地工作著。一旦問題來臨了,就承受痛苦。如果我們有覺性,問題來時,我們不會受苦。雖然問題存在著,但我們不受苦。這並不是說,沒有受苦的人就不會碰到問題。而是這些問題不能讓他受到痛苦。換句話說,他超越了問題和痛苦。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維持覺性,那麼我們的工作將做得愉快而正常。
11. 每一個人都非常需要覺性,這跟他的國籍、語言無關。
12. 如果我們擁有覺性,那麼,正定和智慧就會生起,也自動會守戒。
13. 這個方法是一個捷徑,有的人對此難以相信,因為看來這麼簡單,有的人則是執著典禮、儀式或外在的表相。而動中禪的方法是超越外在的形式的。
14. 練習動中禪之後,它的結果,常常超出原先的想像。禪修者將看清自己生命的實相,到達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最大最高的果。
15. 要知道「痛苦」不怕任何人,不怕國王、不怕權勢、不怕財富,但是只怕「覺性」。
16. 如果我們沒有擁有覺性,那麼,我們的生命不算完整,因為我們尚未得到生命的精華。這生命的精華,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也不是誰為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只要往自身去尋找,就能得到並且證實的。
17. 真實的內在生命大家都是相同的。差異的只是世俗的表相,例如,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人,你是女人等等。希望大家好好發掘自己內在的生命。
18. 人們的痛苦,都是來自執取,執取什麼呢?執取快樂的感受,排斥痛苦的感受。結果,人們隨著情緒的高高低低而起舞。感受由何處產生的呢?感受是來自根塵的接觸,也就是內六處與外六處的接觸。當眼看東西的這一殺那,有了接觸。當耳聽聲音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鼻子聞到香味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舌頭嘗到味道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身體觸到東西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當內心想到一件事的這一剎那,有了接觸。在接觸的這一剎那,禪修者要了了分明,不可以生起「我」和「我所有」的無明,否則接下來就會對接觸所生起的感受生起愛憎的心理而產生痛苦。因此,在禪修中,我們要培養出比閃電還要快的覺性,要在接觸的那一剎那就能切除無明的生起。就像兩人搶一個座位,力量強的就能占住。我們要使覺性成為強者,那麼無明就不能坐到這位子上了。
19. 有的學員問:當我看到花園的東西,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我能否只是看而不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
當你感覺到喜歡或不喜歡時,是因為那一剎那你已忘了自己,未能知道自己的動作。如果已覺察到自己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就接受這個事實,同時不要與這些感覺認同,也就是說,不要把這些感覺當做是「我」或「我所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先培養出強的覺性。
20. 有的人認為自己業障深重,整天愁眉苦臉。其實,過去的業已經做了,你就接受這事實,要將注意力移到現在的行為:要覺知當下你的肢體動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如此,你開始做出正確的行為,做出正確的新業,因而能夠有效的處理當下發生的事情,不再做出錯誤的行為。因此,動中禪的訓練,使我們能夠活在當下,不再造惡業,並且能夠正面地面對各種逆境,解決問題。當覺性愈來愈強,自己的心就愈來愈清淨,業障習性也就愈來愈薄了。我們以強的覺性,看清妄念的來源,當下妄念就無力生起,因而業障習性就薄弱了。這是一個直接淨化的過程,這是一條捷徑,這是佛法的精髓。我們常常覺得習性非常難改,這是因為覺性不夠強的緣故。當貪心、生氣一生起的時侯,若不能看清它,就會被習性拉著跑,因而一再地犯錯而改不過來。因此,根本之道就是要培養出強的覺性,能在妄念剛要生起時,就立刻把妄念丟掉,這樣習性就起不了作用了。
21. 有的學員問:我們一直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這算不算是一種執著?
要知道,我們會執著,是因為不能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能夠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就不會執著。我們愈能覺知肢體的動作,我們的覺性就愈強;我們的覺性愈強,就愈不會執著。
22. 有兩種知道,一種是沒有覺性的知道,一種是具有覺性的知道。沒有覺性的知道,會以自己所知的引以為傲,會執著於所知道的,因而固執不化,反而會被所知道的迷惑。具有覺性的知道,則是不會執著於所知道的,不會被所知道的迷惑,不會對所知的自以為傲,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方式知道,那麼,我們知道得愈多,內心覺得愈舒適,愈沒有疑惑,愈沒有苦惱。這種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23. 所有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或三藏經典,可以歸到一句話:「滅苦」。我們不用去擁有什麼東西,只要沒有擁有「苦」就夠了。
24. 有的學員問: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工作煩多,我每天早晚各練習一小時的動中禪,這樣夠不夠?
能夠每天保持這樣的練習,當然也可以;能持續不斷,那麼你下一次再參加課程,就會進步很快。最好的情況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握住動中禪的原則,時時覺知你的肢體動作,一次一個部位,那麼,你將發現生活就是禪修。飯後能夠經行半小時,養成習慣之後,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幫助。每天自己可以檢討一下:「一天下來,自己覺知動作的時間多,還是妄想的時間多」。如此常常激勵自己,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覺性。久了,你將發現到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突然冒出來的問題,愈來愈能得心應手,迅速而正確,這便是修行的一個結果,這結果是自然成熟的。
25. 有的學員問:已經生氣了,該怎麼辦?
已經生氣了,我們就更要努力回到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事實上,正念動中禪也是一個保護自己的方法:我們只要一直活在當下,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那麼,當生氣剛要生起的那一剎那,覺性就會看到它,它就自然跑掉了。能保護我們的心的,就是覺性。
26. 有的學員問:一個滅苦的人,死後那裏去?是不是往生淨土?
滅了苦的人,臨終時,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果有那裏可以去,他就去那裏;如果沒有那裏可以去,他就不去那裏。當他活著時,他體證了涅槃,他超越了生與死。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活著的當下,不用擔憂死時到那裏去。要好好的耕耘,就像我們種樹,要不斷的去灌溉一樣,我們要不斷的覺知手部的動作,使覺性一直成長。只要種下正確的因,正確的果就會出現,這是大自然的道理。因此,好好的覺知當下的肢體動作。
27. 有的學員問:經典上提到七清淨,也就是一、戒清淨,二、心清淨,三、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知見清淨,七、智見清淨。這些如何達成呢?
要知道這些內容,不超出戒、定、慧三學,而這三學含攝在圓滿的覺性當中,因此,我們只要好好的培養覺性,那麼,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及增上慧學,或七清淨自然都可以具足。將樹的種子,好好灌溉,就會長出根、莖、葉、花及果,多麼神奇。同樣的,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以培養覺性,就會得到智慧、慈悲,這是自然的道理。
28. 真實的東西只能被真實的人來證實。依照自然的本性,人整天都在動著,因此,當我們活著時,要用這自然的方法去證實真實的東西。
29. 有的學員想瞭解十六階智,也就是一名色識別智,二緣攝受智,三思惟智,四生滅隨觀智,五壞滅隨觀智,六怖畏現起智,七過患隨觀智,八厭離隨觀智,九欲解脫智,十審察隨觀智,十一行舍智,十二隨順智,十三種姓智,十四道智,十五果智,十六省察智。
這些南傳論典所提到的智慧名相,並不是要我們去記誦,而是要我們去自證自知,只要我們不斷的覺知自己的動作,把覺性持續如煉,那麼,所有的內觀智慧自然就會生起,層層上增,此時配合經論,我們將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樣的智慧,因此,在禪修時,以培養自己的覺性為首要之務。
30. 有的學員問:在修行的路上,會經驗到什麼?會碰到什麼障礙呢?我想先做好準備。
我們希望禪修者自己去體驗,這樣就永遠不會忘記這些體驗。修行路上的障礙,經典上提到了五蓋等等。這條路是一直覺知當下肢體的動作。任何阻礙我們知道肢體動作的,就是蓋。例如,昏沉、懶惰、懷疑、妄念等等。碰到任何障礙,記得回到覺知自己的動作,與覺性同在,就能帶你到安全的地方。
31. 有的學員問:正念動中禪要修多久才能滅苦呢?
當年釋迦牟尼佛成佛後,觀察眾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根,利鈍不同。就像蓮花,有的浮出水面,有的與水面齊,有的居於水面下,眾生也是如此。因此,依據根性的利鈍,要修多久才能滅苦會有所不同。隆波田禪師說,善良而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將證苦滅。至於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沒用。
32. 有一天,佛陀宣稱四個月後,他就要入滅了。很多尚未證得聖位的比丘,感到很傷心,就整天緊緊追隨在佛陀的身邊。但是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提沙」卻沒有整天跟著佛陀,反而到靜僻的地方禪修。其他的比丘帶他去見佛陀說:
「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們這樣敬愛您、尊重您。他躲在一邊,自行其是。」
提沙比丘說:
「我只是加緊用功,希望在佛陀入滅前,證得聖位,達成滅苦的目標。」
佛陀聽完後,加以讚歎說:
「凡是敬愛和尊重我的人,應該效法提沙比丘。比丘們!奉行我所教導的出世間法,精進禪修的人,才是真正的尊敬我。已經嘗到佛法的滋味而喜悅的人,將免於恐懼和邪見。」
33.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作一個總結。動中禪的訓練,就是培養八聖道,使禪修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以覺性走在中道的路上。在禪修的路上,有十個結或十個根本煩惱要拔除,這十個結綁住我們。使我們在三界內不得自在。透過覺性,可以將這十個結鬆綁。當我們培養出強的覺性後,才能在根塵接觸的當下,不生起「我」「我所有」的錯覺,而不會被苦受或樂受拉著跑,因而不會繼續打結。
34.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好好的灌溉自己心中覺性的種子,使它成長、茁壯。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