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皈依的正行 四、法隨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這就需要反復不斷地訓練。尤其是對於一些基礎修行內容,更應念茲在茲,時時不忘。此處重點介紹皈依修習、發心、五戒及四無量心。
皈依之後,首先應以相應修習增長對三寶的信心,使之堅定不移,乃至寧舍生命亦不舍皈依。藏傳佛教各宗派中,均安排有數項加行作為修行基礎,如念誦四皈依、大禮拜、念誦金剛薩埵、供曼紮等,以此強化皈依,集資淨障。我覺得,這種訓練對於初學者非常必要。世間不少技能都需要從練習基本功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使三寶深深銘刻在心,起心動念不忘三寶,正是學佛者所要具備的基本功,這就必須通過修習皈依來完成。
修習皈依,重點在於強化對三寶的信心,這需要量的積累,所以我們要作為每日定課來完成。具體修習方式可根據《皈依修習儀規》進行,其中,“安住修”部分的稱念三皈應在一千遍以上。若確因學習工作極為繁忙或出差不便等個別情況,至少應以虔誠心稱念一百零八遍三皈,不使一日空過。同時,也避免三日打漁兩日曬網的懈怠習性。修行,需要持之以恆的決心和毅力。對於初學者,應以兩至三年的時間修習皈依,稱念三皈累計至百萬次。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稱念三皈不僅數量要達標,品質更不能放鬆。每次修習,皆應以正確的發心和觀察修激發對三寶的渴求,激發虔誠求皈依之心,真正做到心口如一。
皈依修習還應結合禮佛同時進行。禮拜,不僅是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懺悔業障、掃除修行障礙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養謙和、柔軟的佛子威儀。當我們以虔誠心禮拜時,同樣要結合觀想進行,觀想自己帶領六道一切眾生共同投歸三寶懷抱,包括自己的親人朋友,也包括素不相識者,更包括曾經的冤家仇敵以及形形色色的動物,與他們一同禮佛,一同稱念三寶,一同感得殊勝加持。
為保障修習效果,皈依修習主要於座上進行。修習者可根據自身條件在佛堂內陳設壇場,供養佛像、經書及供品。佛像宜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造像為主,經書則可選擇《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等大乘法寶。佛堂應營造莊嚴神聖的氛圍,每日清掃並以香、花、燈、果設供,條件不具備時,可供清水一杯,在強化皈敬心的同時,積集福德資糧。
其次,是修習發心。從下士道的增上善心開始,進而修習中士道的出離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離,不僅是對現世的出離,更是對輪回的出離。依出離心修習三無漏學、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脫道。菩提心,即覺悟利他之心,更兼無限、平等、無相、無所得的特徵。認識到菩提心的諸多特徵,可通過座上觀修生起願菩提心,具體法門有自他相換法、七因果和十種因緣。其中,自他相換由寂天菩薩提出,七因果出自阿底峽尊者的《修心七要》,由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而至菩提心,十種因緣則出自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分別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父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懺悔業障、求生淨土、為念正法得久住。當願菩提心生起後,還應通過座下實修發起行菩提心,隨分隨力地修習利他行。關於發菩提心的相關內容,可參照《認識菩提心》一書,其中有較為詳盡的說明。
第三,應奉行五戒十善。五戒為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在五戒的前四條之後增加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嗔、不邪見。五戒十善為佛弟子基本行為準則,雖屬人天乘修行內容,若發菩提心修習之,同樣能成為佛道資糧。受持五戒,應通過相關律典的學習,了知開遮持犯。戒為三無漏學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資糧。同時,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習,更能使未來獲得暇滿人身,遠離墮落惡趣之苦。
此外,還應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是予樂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對眾生一切善行的隨喜;舍,是對眾生的平等相待。無量,是菩薩無我利他的廣大心,一是指所緣眾生無量,一是指能緣之心無量。這種無限的心行,與凡夫心確實存在根本差別。在初修習時,可從身邊的親人開始觀想,然後擴展到素不相識者,最後是曾經的冤家仇敵。逐步打開心量,包容一切,平等一味。
以上四點,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礎。如果說皈依使我們走入佛門,那麼發心就為我們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護我們不受煩惱傷害的行為規範,四無量心的意義則在於拓展心量,迅速積累佛道資糧。
四法行的修習環環相扣,由親近善知識而能聽聞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維,具備正確觀念和體會之後,才能如法修行。如此,從認識外在三寶到開發內在三寶,最終實現生命本自具備的三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