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證悟的傳遞”,只發生在成就上師和最上根器弟子之間

 秋吉尼瑪仁波切
過去在印度和西藏,有不同的修持佛法的方式。

 第一種側重於學習、思維佛法的見地,這是佛學院採用的方式。

 僧尼們在佛學院裡面學習佛教經續、論典,也學習其它知識。 他們要花很長時間,經年累月地強化學習。 他們通過聽聞、思維、修持,成辦自己的利益;通過講解、辯論和著述,成辦他人的利益。 最終他們成為學問淵博、戒律清淨、具有慈悲心的人,能成辦自、他二利的人。 對於他們而言,聞、思、修是他們治學、持戒和賢善人格的基礎,也是他們能夠講解、辯論、著述的基礎。 這是一種修持佛法的方式。

第二種方式是從具格上師那裡領受竅訣指導,然後加以實修。

 這就不僅限於出家僧尼,而是在家居士也可以選擇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適用於那些真心想要修持佛法,但是沒有時間對佛法理論進行太多聞、思的人。 他們想接受教法,然後立刻付諸實修。

 傳統上,這種修持的地點通常是在僻靜的山林中,具格上師的隱修處。 出家人、在家人等四眾弟子尋訪到上師之後,聚集在他身邊。 上師給予教授,弟子據之實修。 比如,上師先教導轉心四法,人身多麼寶貴、多麼難得,然後說“現在去禪修吧”。

 弟子們就各自去禪修這個內容,可能連續好幾週都只禪修這一個內容,直到獲得定解之後再回到上師身邊。 然後上師教導“一切無常”,弟子們再思維、禪修這個內容;之後教導業果不虛、輪迴過患。 這些內容可能要用上幾個月的時間專注修持。

然後上師說,好了,現在教授慈悲心和菩提心。 弟子們接受教導之後再去修持慈悲心和菩提心。 然後上師教導前行,皈依、發菩提心等等。

 弟子修完前行之後,就可以接受以某位本尊為修持對象的灌頂。 接下來就是本尊的修持了,這一步​​非常重要,非常有幫助。

 弟子在做每一次修持時都要以三殊勝攝持:前行殊勝,即皈依和發菩提心;正行殊勝,比如修持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結行殊勝,即迴向和 發願。

像這樣循序漸進地接受竅訣教導,一步步地次第修持,直到個人真正體會到改變或轉化,這就是第二種修持方式。

第三種方式稱為“證悟的傳遞”,這只能發生在成就的上師和最上根器的弟子之間。

 機緣成熟時,上師會使用某種方法為弟子指出心性。 灌頂是一種方法,教導續部經典是另一種方法,給予竅訣引導是第三種方法。 也有可能根本無需言語,上師只是一個示意,弟子就能認知心性。 甚至連示意都不用,一位真正了悟的上師可以通過把自己的智慧心“指向”弟子的心而令他得到與上師同等的了悟。 不只是認知到心性,而是在一瞬間就能完成“認知、增上、穩定”這三個階段。 那是非常、非常罕見的情況,但那是可能的。

 那洛巴是一位無比博學的大學者,是那爛陀大學頂尖的班智達,但是帝洛巴已經得到了證悟。 那洛巴多次得到空行母的預言,說他如果想要在此生得到證悟,就必須得到帝洛巴的教導。 如果他這樣做,就能得到真實、無上的證悟。 儘管那洛巴非常博學,而且也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他還是去找他的上師帝洛巴。

 他在帝洛巴身邊遭受了大大小小許多苦難,最後,帝洛巴用拖鞋——那時候都是木頭做的——用力敲他的腦袋,幾乎把他打昏過去。 就在那一刻,就在那個當下,師徒二人的證悟成為一體,那洛巴得到了和帝洛巴完全一樣的證悟。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這需要什麼條件呢? 這是因為那洛巴在帝洛巴手下做了很多積資淨障的事情。 從世俗的角度看,他做了很多毫無意義的事——你們可以去讀一下他的傳記,看看他做了哪些事。 他經受了很多苦行,但是最終他得到了和上師同等的證悟。





主持人
秋吉尼瑪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