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
| |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七)
益西彭措堪布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如果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這福德是不會無緣無故空耗的。因此眾生都應當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大家這樣觀察:對境觀音大士,這是生長福德能力最大的福田,自己方面有賢善的恭敬心、賢善的禮拜,這樣因緣聚合怎麼不生大福德?難道因緣聚合會是“零結果”?難道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會得到惡果?會只是得微小之果?若是這樣,還有什麼諦實無欺的緣起律呢?所以,我們恭敬禮拜大士,當下生大福德。身和意是如此,口也是受持聖號,福德當即從口生。所以佛教誨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人人都應當以最歡喜、最虔誠的心稱念大士聖號,因為這樣能讓福德充滿相續。
這樣稱念、禮敬觀音能得到多大量的福德呢?為了顯示它的量,以下佛首先假設比喻,再通過比較把它顯示出來。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又喚無盡意菩薩:無盡意!假使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條恒河中的沙粒數那麼多的菩薩名號,而且盡其一生到最後一刻為止,持續不斷地向這些菩薩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你認為如何呢,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呢?
無盡意答:世尊!功德極多!
確實這是一筆超天文數字的福德。比如阿那律前世以一缽飯供養辟支佛,九十一劫如意享受福報。這裡的對境不是一尊辟支佛,是六十二億恒河沙數的法王子。恒河有四十裡寬,河裡的沙粒細如麵粉,恒河有多少沙粒,這是難以計算的。現在是“六十二億恒河沙數”——恒河沙再乘六十二億倍,在這麼多的菩薩前,對境極為廣大,時間是盡形壽,供養具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且受持他們的名號。所以,對境大、時間長、供物豐盛,當然生起的是不計其數的廣大福德。
【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又說:如果又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下至只在一個時辰裡向大士禮拜、供養,就已經獲得和前者完全相等、無差異的福德。這種福德即使在百千萬億劫當中也受用不盡。
佛通過比較,巧妙地襯托出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福德。
前後兩者相比較,所緣境是一比六十二億恒河沙數,時間是一時比一生,產生的福德卻相等。這就顯示了觀音大士的殊勝,在感應的力度、因緣的深度上,觀音大士是無與倫比的。這也告訴我們“一即無量”,也就是,大士是法界身,周遍了塵塵劫劫;是無量身,化身千百億;是總集身,諸佛所有的慈悲、威力總集於一身,無欠無餘。所以,這不能以一般概念的“一”來理解。一般概念,一遠遠不及六十二億恒河沙,這裡“一”就是“無量”,並不比恒河沙數少。況且,觀世音菩薩和我們苦難眾生的因緣甚深甚深,所以一時能比一生。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當面亦不識。”因緣的深淺大有差別,極相應的一時並不比長時間差。
再看經文,“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劫”是時間單位,一大劫相當於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再乘以百千萬億,這是多麼漫長的時間!仔細想想,才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多麼不可思議的福田,在這一福田中受持名號、一時禮拜、供養,就能生起百千萬億劫享之不盡的福德。想想世間有沒有這樣的福田?凡夫、聲緣或者有學道的菩薩,有沒有像這樣出生福德的能力?世間哪一項投資能有這樣大的利潤?這樣一思維,智者就知道何勝、何劣,也就會無比歡喜地供奉大士、禮拜持誦。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佛又說:無盡意!受持這句觀世音菩薩名號,能得到上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福德利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無盡意菩薩請問佛三個問題:觀世音菩薩是怎樣在婆婆世界之中游化的?是怎樣為眾生說法的?大士度生的方便能力,具體又如何?
我們知道,佛是以三輪度化眾生的,也就是以意輪照見所化的根機、意樂,然後以口輪傳授與他相應的教法,又以身輪示現適合他的身份。配合這段經文,無盡意菩薩是問佛陀,觀音大士身輪如何遊化、口輪如何說法、意輪如何發揮方便的妙力?
以下佛就以“三十二應”來闡明觀世音菩薩的利他境界。
“三十二應”就是應現為聖者、天、人、非人等等,具體為能應三聖、能應六天、能應五人、能應四眾、能應眾婦、能應二童、能應十類、能應力士等。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講能應三聖。
搭配三輪來解釋,“應以”對應意輪,就是佛智照見對某個眾生應當以哪種方式來度化;“現身”對應身輪,“說法”對應語輪,就是從法身之中任運現色身的影相和音聲來利他。這就是大士利他的方式或境界。以下句句如此,這是一個總的規律。
以第一句為例,就是觀世音以意輪照見某國土中的眾生應當以示現佛身來度化,就以身輪化現佛的身相,在他面前以語輪傳授相應的佛法。這就是恰如其分,沒有不合適、不對應的地方,就像盒和蓋剛好套上,不大不小。這是描述佛果利他最圓滿的境界。
以下種種都要這樣理解。“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有的化現和說法都是隨機感赴,順應眾生之機,任運在眾生心前顯現影像,而且現得最巧妙、最恰當!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昆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昆沙門身而為說法。】
這是講能應六天。就是某一類眾生應以某種天身才能教化,大士就示現這一天身來給他說法。
六天之中,“梵王”指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帝釋”是欲界第二天的忉利天王,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玉皇大帝;“自在天”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天”指色界究竟天,這一天的天王叫大自在;“天大將軍”是指四大天王的八大將軍,比如韋馱天將;“毗沙門”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
經文只列舉了這六天,並非只能示現這六種天,不然大士利他的能力就有局限,所以是以六天為代表,實際能化現一切天身。
這裡講到了大士示現為諸天形象,像大梵天王、帝釋天王這一類都是各宗教、外道所崇拜的對象,自在天還是魔天。可見大士是普門示現,在各種宗教、各類外道中都有化現,甚至在魔界裡也有菩薩的化身。比如很多外道教門也供奉觀音菩薩,也念大士名號。這些都不是偶然,都是大士普門示現的證明。
我們假設觀世音菩薩現在示現為一個修女、一個道士,或者一位婆羅門教主。你們怎麼想呢?會不會想:觀世音菩薩怎麼入了外道,怎麼做外道的事?
其實,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連屠夫、妓女、牛馬旁生都可以化現,為什麼不能示現外道、不能示現其它宗教界人士?不然,千百億化身就缺少了幾類。其實,只要能利益眾生,什麼身份都可以化現,連無情的橋樑、房屋都可以變化,這只是一個變現的影像,就像穿衣化妝一樣。有一類眾生需要以外道或魔王的形象接引,那就不妨示現這樣的身份,把他逐步引上正路。如果只能現佛身而不能化魔身,只能現莊嚴相而不能現醜陋相,那就不算是一切無礙,也不算是普門示現。所以“三十二應”表達了方便波羅蜜多登峰造極的成就,是慈悲至極的表現。
《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中有一段維摩詰大士對大迦葉的開示,大士說: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有許多都是住不思議解脫的菩薩,以方便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示現魔王身份的菩薩,不但不被魔眾擾亂,而且能如法教化魔眾。這是因為必須示現魔王身份才能感化他們,所以需要如此方便示現。
我們回顧前面,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是怎樣遊化世間說法利生的,他的方便妙力達到了何等境界?佛就以“三十二應”回答他。這個回答看似容易懂,實際裡面的內涵難思難議,深妙到極點。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是能應五人,也就是能應化為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身。五人也是代表,實際能化現為各階層、各行業的人。
“小王”即各國君主,在今天是各國元首,比轉輪王小,叫做小王。“長者”即年長德高的人,所謂“道德長者”,能以道德教化一方,為人所尊重。“居士”即居家修行之士,抱道自守,清心寡欲。“宰官”即將相王侯,現在來說,就是各級政府官員。“婆羅門”譯為“淨裔”,他們自稱是梵天的後裔。
觀世音菩薩順應人類世界,化現為各類人等,在人間現身說法,廣度群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這是能應四眾,也就是佛門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後兩種就是現在稱的男、女居士。
觀世音菩薩為了順應佛教人士的機感,也化現為佛家修行者的形象來,為眾生說法。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志公禪師和達摩祖師,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當年,梁武帝對志公禪師恭敬禮遇,曾叫一位畫師為禪師畫像。志公現十一面觀音像,妙相莊嚴,時而現慈祥、時而現威嚴,畫師無法繪畫。有一位陳居士全家侍奉志公禪師,禪師顯現真形,竟是光明晃耀的觀世音菩薩。這些是觀音大士示現為佛門四眾的證明。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這是能應眾婦。包括長者家的婦女、居士家的婦女、宰官家的婦女、婆羅門家的婦女,總之需要現哪種婦女身來教化眾生,就現這種婦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這是能應二童。童男、童女是指願意保守童貞終身不結婚的男女。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這是能應十類。“夜叉”,意思是輕捷鬼,有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和天行夜叉。“乾闥婆”譯為尋香,是帝釋的樂神。.“阿修羅”是非天,有天福而無天德,喜愛鬥爭。“迦樓羅”譯為金翅鳥,是鳥中之王。“緊那羅”譯為“疑神”,頭上有一個角,是帝釋的歌神。“摩喉羅伽”大蟒蛇神。這六類加上天、龍,叫做天龍八部。
最後是“人”和“非人”。前面五人、四眾等之外的人類和八部之外的非人,都收在人和非人當中。
這樣就知道觀音是“妙應普周”,能化現萬類,普應一切眾生之機。
【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這是能應力士。執金剛神就是護法力士。他手裡拿著金剛杵降伏邪魔,所以叫“執金剛神”。
有一類眾生需要示現執金剛神的形象才能教化,觀世音菩薩就現這種力士身來調化他。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是結歎大士的巍巍功德。
佛說:無盡意!這位觀世音大菩薩成就了如是的“三十二應”,他以無作妙力顯現種種身相,在一切國土中游化、度脫眾生,所以你們應當精誠一心地供養觀世音菩薩。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這位觀世音菩薩能在眾生身處恐怖危難時,施予無畏,轉危為安。因此在這娑婆世界,都稱他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湣我等故,受此瓔珞。】
無盡意菩薩向佛稟白:世尊!我現在應當按您所說,供養觀世音菩薩。隨即解下掛在頸上價值百千兩黃金的寶珠瓔珞,來作供養。而且他這樣說:仁慈的長者!請接受我的法施珍寶瓔珞!
當時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無盡意再次請求觀世音菩薩說:仁慈的長者!為了哀湣我等,請接受這一瓔珞吧!
問:供養瓔珞屬於財施,為什麼這裡說是“法施”?
答:無盡意菩薩供養時,安住在三輪體空中,不執著能施、所施和佈施的三輪相,所以是“即財施而法施”。或者,他是代一切苦難眾生向觀音大士供養,屬於利他行,所以說是法施。
為什麼觀音不受供養呢?一是因為在佛身邊,佛沒有叫接受,不敢接受;二是無盡意菩薩是從頸上現解下來的,“受之非義”,接受了不合適。
無盡意再請也有兩層意思:一是為了表達誠懇,希望佛來轉交給觀音菩薩,讓他一定要接受;二是為眾生而供養,為眾生而接受,並沒有不合適的。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湣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這時候,佛告訴觀世音菩薩:你應當哀湣這位無盡意菩薩以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而接受這份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湣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當時觀世音菩薩哀憨四眾,及天、龍、人非人等,就接受了他的瓔珞,然後把瓔珞分成兩份,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一份供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佛說:無盡意!觀世音菩薩具有這般任運無礙變現的自在神力,遊化在這娑婆世界之中。
本來觀音無刹不現身,盡虛空遍法界示現身像利益眾生。這裡卻偏說“娑婆世界”,這是因為娑婆苦難最重,菩薩大悲心切,和濁世苦眾生尤為有緣,所以偏說娑婆世界。
|
主持人 |
益西彭措堪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