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的“三體”構成: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微經濟 …IAE全球產官學研中2017-01-24 
阿里商業評論文| 阿里研究院 高級專家 孟曄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從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特別提到要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新經濟的不同形態。新經濟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從外延來看,我們認為新經濟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是基礎設施,一個是新的信息基礎設施,我們歸納起來叫“云網端”,“雲”是雲計算、大數據;“網”就是包括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基礎設施;“端”是包括硬件在內的智能終端,還有包括APP應用在內的軟件產品。在此之上疊加了經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改造升級之後的傳統工農業的基礎設施。兩塊基礎設施疊加支撐了我們經濟當中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個是增量的部分,也就是從現在往前看十年、十五年中國發展非常好的互聯網經濟,電子商務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另一個是存量的部分,也就是在我們國家掀起互聯網+、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產業向線上的遷移,傳統產業跟互聯網擁抱和融合。

從發展趨勢上看,新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直接影響到未來經濟發展的全局。過去,我們的經濟發展依靠單純的傳統的要素投入,像資源、勞動力等等,依賴於傳統的需求側的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依賴於各級政府對於各個產業直接的政策刺激手段。在這幾個方面的舊動能效果逐漸減弱之後,我們應該尋找經濟新動能,利用技術變革所帶來的要素升級、結構優化和製度變革,重新讓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得以提高。

過去的舊動能就像給一個運動員打興奮劑,當時是有效的,但長期來講會損害運動員的身體。我們的新動能就像是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把運動員的實力提升上來,使經濟增長和發展質量有更好的保障。現在信息產業發展的範式已經從過去的“硬件加軟件”逐步向“雲計算加大數據”轉化,新的生產要素是大數據,數據正逐漸擺脫原來的束縛去做共享、開放、交易,不斷地提升我們經濟發展新的空間。基於新的信息基礎設施和生產要素,才有了大規模協作的出現。

這些變化使我們對新經濟和舊經濟的分析視角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原來的經濟是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進行劃分,但是現在如果分析經濟當中的企業行為,你會看到很多企業既做了第一產業也做了第二和第三產業的事情。我們清晰地看到,新經濟的分工結構從過去的行業分工轉向了平台共享。

我認為新經濟的基本形態是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和微經濟三位一體構成的,平台共享輸出強大的基礎設施的能力,支撐了微經濟的發展。這個“微”,既包括主體的“微”、供需的“微”,也包括從金融、物流、教育等等領域呈現出來的微經濟的態勢。

從平台的角度來看,世界前15大的互聯網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平台型的企業,他們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平台成長很快,在平台之上我們看到不同相關方間的利益交互,合作、競爭和創新都是非常多的。按照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兩位教授的研究,由於模塊化的運用和整個互聯網平台的發展,降低了企業之間溝通和設計方面的成本,直接促進了創新發展範式的轉變,由過去的生產者比如製造企業去做創新,向用戶創新和開放式協作創新轉變。

我們有一個例子。在天貓平台上有一家賣女裝的企業,他們在雙11促銷的時候發現,根據我們給的接口和工具,女裝定貨的選項其實是不完備的,不利於他們服務消費者,於是他們自主開發了一個新的列表,平台的客戶服務部門跟他們去學習,學習完了之後提供給更廣大的企業去使用,用戶創新的價值也得到了極大的釋放。開放式協作創新,就是平台、傳統企業、消費者、服務商一起做了一件可能以前單獨誰也完不成的任務。這是這個時代發生的顯著變化。

從共享的角度來看,我們提出了從分享的行為到共享的經濟。分享現在提得比較多的是UBER,我們認為共享經濟要超越UBER,這個可能對應於私人資源盈餘的再利用,包括了時間、空間、商品、服務和金融的資源。除此之外,還有公共資源的利用,既包括了城市裡面的實體公共資源,比如說我們杭州的創客空間、夢想小鎮,也包括各個城市拿出來的豐富的數據資源,也包括鄉村資源。由於數據的貫穿,平台能夠承接海量的用戶和大規模的需求,又由於製度、法律、政策社會環境的改善,各個組織之間都可以實現全局的共享,使公共資源的共享、城鄉之間的資源交換、國際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

講到微經濟,按照國內一些學者的總結,主要包括了幾個方面,也就是生產的碎片化、就業的個性化、消費的多樣化、市場的透明化和分配的福祉化。正是由於消費者的變化,他們變得需求個性化,見多識廣,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變成一個平台,它向平台上的個人和中小創業團體提供服務,於是我們能夠看到平台式就業正在不斷地湧現。像韓都衣舍(女裝電商),他在平台上支撐了企業內部很多品牌的孵化和創生,通過2-3個人構成的靈活的小組制,逐漸地形成了巨大的價值。在阿里音樂的平台上,我們看到很多音樂人直接上傳他們的歌曲、歌詞、宣發材料,也能夠發揮他們的光芒。我們發現,平台上有很多人既是網商,也是志願者,也是藝術家,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哪一份工作是沒有價值的,都是實現個人理想的手段。在微的供給和需求方面,我們看到,摩拜單車在移動互聯技術的幫助之下解決了人們從地鐵到辦公大樓短期碎片化的出行需求。我們也看到,許多企業從人們微量化的需求出發,通過C2B個性化的定制,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我們在淘寶的上面看到有些創意就是收集了互聯網上其他的大家的塗鴉做成的工藝品,甚至有專門製作紫色產品這樣的供應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像“滴滴”出行服務,還有果殼網下面的“分答”技能服務的知識分享形式。此外,還可以擴展到微金融,比如說在眾籌領域支撐了更多的創新,比如通過支付寶公益的平台匯聚眾人的力量,促進整個公益事業的發展。

最後,總結一下,微經濟不光在技術和經濟領域帶來發展,而且也會在社會與文化領域帶來大的轉變。我們看到,這一代的創新創業正體現了人們從解決溫飽到尋求自我實現的這麼一個趨向的轉變,因為共享和微經濟的發展會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分配上的平等;也看到,我們在資源約束條件下運用共享、微經濟的形式怎麼去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看到,在這樣的平台上,微主體之間的共享怎麼去促進創新、開放、合作以及信用的提高。
孟曄在2016“生活與發展”研討會   http://www.ubusiness.com.tw





主持人
陳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