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第九世創古仁波切

轉心四思惟·第四項修行的警醒:輪回過患 辭彙

創古仁波切  

辭彙

  阿羅漢 Arhat(藏文dra chom pa):已淨除煩惱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們是完全了悟的聲聞或獨覺(或稱緣覺)聖者。

  觀音菩薩 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廣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為西藏之怙佑者。觀音菩薩的心咒是“嗡嘛呢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陰 bardo (藏文):字義為“介於兩者之間”。中陰總共有六種,在本書中指的是介於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間的狀態。

  菩提心 bodhicitta (藏文 chang chup sem):義為“開悟或證悟之心”。菩提心有兩種: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citta)——完全覺醒、見到現象之空性的心;及相對菩提心(relative bodhicitta)——修持六波羅蜜或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波羅蜜),並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回苦海的願心。

  菩薩 bodhisattva (藏文 chang chup sem pa):義為“展現證悟心者”亦指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回苦海,而誓願修持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法門及六波羅蜜的修行者。

  菩薩戒 bodhisattva vow(藏文 chang chub sem gyi dong pa):行者為了引領一切眾生皆成就佛果而誓願修行並領受的戒。

  釋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藏文 shakya tubpa):往往又稱為瞿雲佛(Gautama Buddha),指賢劫千佛當中最近出世、住於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間的佛。

  依因緣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梵文 samsara,期藏文kor wa):即輪回的現象。見“輪回”。

  法、佛法 dharma (藏文cho):“達(爾)瑪(dharma)”一詞有兩個主要的意義:一、指任何真理,例如天空是藍色的;二、指佛陀所開示的法(即佛法)。本書採用的第二個意義。

  法性 dharmata(藏文 cho 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輪 dharmachakra(藏文 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輪時所傳授。

  八有暇、八種自由 eight freedoms (梵文astaksana,藏文tel wa gye ):未生於地獄道、未生於餓鬼道、未生於畜生道、未生於長壽之道、未生於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未生於無正法之地或持邪見、未生於無佛出世的世界、未生為心智不全之人等無暇或難以修持佛法的狀況。又稱為“離八難”。

  空性 emptiness(梵文 sunyata,藏文 tong pa nyi):佛陀在二轉*輪時開示道:外在現象及內在現象或“我”的觀念,皆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無間、五逆 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五種導致即身墮入無間地獄的極其嚴重之惡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稱為五無罪業或五逆罪。

  五毒 five poisons (梵文klesas藏文 nyon mong):即煩惱障或心識障——相對於知識障。煩惱障主要可分為三種或五種。所謂的三毒是指:貪、嗔、癡;五毒則指三毒加上慢及疑(嫉)。

  四共加行 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藏文tun mong gi ngon dro shi):將心轉向佛法的四種禪修或思惟,包括觀修或反覆深思:珍貴人身、死亡與無常、業報因果及輪回過患。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礎法門。亦稱為“轉心四思維”或“轉心四法”、“四正觀”。

  轉心四思維 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藏文lo dok nam shi):即四加行的基礎思維。見“四共加行”。

  岡波巴大師 Gampopa(1079—1153 A.D. ):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主要傳承持有者之一。著有《解脫莊嚴寶論(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

  天道 god realms:見“輪回六道”。

  地獄道 hell realms:見“輪回六道”。

  小乘 hinayana (藏文tek pa chung wa):字義為“較小之乘”,指佛陀初轉*輪時所傳授的法教,強調仔細檢視自心及其迷惑。又稱為上座門徒之道(Theravadin Path)。

  餓鬼 hungry ghosts(梵文preta,藏文 yidak):永遠在饑、渴之中的眾生,生於輪回六道的餓鬼道。

  阿修羅 jealous gods (梵文asura ,藏文lha ma yin):嫉妒心極強之眾生,因有染汙的善業而生於上三道中的阿修羅道。或稱為半神。

  噶舉派 Kagyu(藏文):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瑪律巴大譯師所創始,以大寶法(Gmb)王為至高的導師。其他三大派為:甯瑪、薩迦及格魯。

  劫 Kalpa (藏文yuga):數百萬年之長的時間單元,是“劫簸”(亦作“劫波”或“劫跛”)的簡稱。

  業、業報因果 Karma(藏文 lay):字義為“行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導致善果,惡行(惡因)必導致惡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惡果必出自惡因。

  喇嘛、上師 Iama(梵文guru):西藏傳統中崇高的老師。

  大手印 mahamudra (藏文cha ja chen po):字義為“大印鑒”或“大符號”。 此種禪修傳統強調直觀自心,而不是經由善巧法門認知自心。

  大成就者 mahasiddha (藏文drup thop chen po):證量極高的修行者。

  大乘 mahayana(藏文tek pa chen po):字義為“較大之乘”,是佛陀二轉*輪時所傳授的法教,強調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法。

  四加行 ngondro (藏文):在金剛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謂的“四加行”包括“四共加行( 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r preliminary practices )”及“四不共加行(four extraordinary foundations or preliminary practices”) 四不共加行包括十萬遍的皈依大禮拜、十萬遍的清淨業障金剛薩埵心咒、十萬遍的獻曼達及十萬遍的上師瑜伽或上師相應之祈請文。

  蓮花生大士 Padmasambhava (藏文Guru Rinpoche):於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邪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法道 (Buddhist)Path(藏文Iam):得到正覺或證悟的過程,亦指修行的三種邏輯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別解脫戒 Pratimoksa vows(藏文 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

  緣覺或獨覺 Pratyekabuddha (藏文rang sang gye):意為“孤立的證悟者”,又名辟支佛。為巴開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願:其修行動機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修持本尊禪修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或預備修持。見“四加行”。

  餓鬼 Preta(梵文):見“輪回六道”。

  輪回 samsara (藏文kor w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眾生因為貪、嗔、癡(三毒或煩惱障)而流轉於輪回,並承受輪回之苦。相對於涅槃。

  僧、僧伽 sangha(藏文 gendun):法道上的伴侶。或泛指法道上的一切行者,或特指已開悟的聖僧。

  輪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藏文rikdruk):由於不同的煩惱或心識染汙特質而受生於輪回的六種形態:天道——天人或天道眾生具有強烈的傲慢心,必須歷經變易之苦;阿修羅道——具有強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須歷經鬥爭之苦;人道——是六道中最幸運的,因為人道眾生具有達到證悟的最佳機會,雖然他們有生、老、病、死之苦;畜生道——由於強烈的愚癡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啞之苦;餓鬼道——由於強烈的慳吝而受生,有極端的饑渴之苦;及地獄道——由於強烈的嗔恚心而受生,具有極端地冷熱之苦。

  聲聞 sravaka (藏文nyen tho);意為“聽到(佛的聲音)的人”,指親聞佛說法的弟子,或泛指修習四聖義諦而證悟成道的小乘修行者(阿羅漢),已經完全了知無我。

  十圓滿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梵文 dasasam pada,藏文 jor wa chu):益于修持佛法的十種因素:生於人道、生於佛法盛傳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與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識之慈悲教導。

  三寶 three jewels(藏文kon chok 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赤松德贊 Thrisong Deutsen(790— 858 AD.) :西藏國王,邀請偉大的印度聖者及瑜伽士至西藏,並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林(Samye Ling)”。

  金剛業 vajrayana(藏文 dorje tek pa):佛教的三種主要修持之道,或三乘——小乘、大乘及金剛乘——之一。三乘都流傳於西藏,但西藏的修行者主要著重於現象的明性。





主持人
創古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