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淨空法師

《百法明門論》講解

淨空法師講

目錄: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一卷

 

  我們春節講座以後,就有一些同學來跟我商量,希望將《百法明門論》概略的講一遍,便利於初學的同學。這個構想是很好,也是必要的;但是佛法唯識這一門,確實是相當繁瑣的。這一門學問,在我們中國之所以不能夠發揚光大,實在也有它的原因,這一次我們印的經本,沒有拿到的向我這邊拿,這個本子可以贈送諸位。

  唐大圓居士在第一篇裡面就已經說明了,《唯識易簡》內有二樣東西,前面是三十頌,三十頌的白話批註,後面是百法明門的簡義,一共是二篇東西。這一次印的,跟上一次的本子不一樣,上一次的本子後半部是八識規矩頌,若大家有以前的本子,再拿這個本子比較,這個本子我們是用原本影印的,所以字很清楚,我們看起來也非常的舒服。正如同唐大圓居士所說的,唯識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太契機,因為中國人的習性,都喜歡簡單明瞭。同樣是佛法,達摩祖師傳來的禪,真是再簡單明瞭不過了,所以在中國能夠發揚光大,影響了一千多年。唯識傳來的時候,雖然在當時研究的風氣很盛,換句話說,在玄奘大師傳回來這個時候,一般人的根性都很利,智慧很高,所以能夠接受。可是晚唐以後,唯識宗就漸漸沒落了,到明末的時候,雖然有四大師的提倡,可是畢竟不能夠振興,這個確實有它的原因。但是唯識的教義,諸位要曉得,是通一切經,如果不懂唯識,佛法甚深義理就沒有方法去體會,所以這一門東西,也非常的重要。雖然在中國,性宗的東西,是被大大的發揚光大,但是性宗這些大知識們,都通達唯識,不是說他們也疏忽了,不是的!他們都通達,而很少講這些東西,就是我們中國一般人不喜歡這樣的繁瑣;唐大圓居士也是為契合于中國人的根性,所以把這一門繁瑣的學問給簡化了。我們看到他這個書的標題叫「易簡」:很容易、很簡單。作為我們修學入門的第一堂課,這對於我們初學來說,確確實實是很理想,非常之難得。

  我們今天這個課程,就依據這個課本來跟諸位講解。當然在講解的時候,特別是心法,就是八識,因為唯識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八識。講八識的時候會給大家提出一點參考,有一些參考資料貢獻給諸位,更希望同學能夠認真的、好好的來研習,因為這是學佛的第一門課程,就是入佛的第一堂課,希望大家認真,是將來能夠在你們學社裡頭為同學們講解,這是我們今天上這一堂課殷切的期望。

  在沒有講到正文以前,先要給諸位談談佛法,我們學佛,什麼叫做佛?什麼叫做法?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第一點我們要辨別的,佛教與世俗宗教究竟是一還是二?特別是在你們年輕的大專同學們,這樣才不致於流入迷信,這個問題,在過去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辨別得很清楚;再有歐陽竟無大師,他有二篇講演,特別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我是一再提倡研讀,瞭解什麼是真正的佛法。所謂宗教至少它有三個特質:

  第一個,它奉有一個無上權威的神,這是宗教的特色。

  第二就是我們講人,生死榮辱,富貴窮通,好象都是這個神在作主宰,一切都是被這個神之所支配,這樣大家才要崇拜祂,可見得這個崇拜不是甘心情願的,而是被祂控制著,沒有辦法,不得不巴結,所以這是第二個特質。

  第三濃厚的迷信色彩,依賴的意味。

  這是宗教的三大特色。那麼我們看看佛法是不是呢?佛法這三種完全都沒有。佛裡面講「生佛平等」,你們想想看這句話的味道,眾生與佛平等,還要把眾生提在前面,提到佛的上面,不說佛生平等,說生佛平等,所以在佛法裡頭,沒有一個崇高無上的神,沒有!這個東西不存在。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尊敬,是對尊師重道,是這個意思,不是被祂所主宰,不得下去巴結祂,不是的!我們是尊師重道的敬。

  第二,佛法是自主的,是自立的;所謂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這個命運是自己創造的,命運自己還可以改造。已經造了的,造了覺得不如意,還可以修正,還可以改造,這個權是在自己手上,不在任何人的手上,那些諸佛菩薩也無權來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命運是操之在自己,不是操之在祂,所以這個與世間宗教也不相同。

  那麼佛教裡面講是智,講理智,絕不講迷信,你佛法的宗旨: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從那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那裡得來的?樂是從覺悟才得來的,所以佛法教學的宗旨,是破迷開悟。那麼從這裡看,佛教那裡是宗教呢?所以諸位學佛的同學,你們是在家,如果把佛教看成了宗教,是迷惑顛倒,對於佛法真是一無所知!出家人再要把佛法看成宗教,那他應該要下十八層地獄,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都忘記了,這成什麼話呢?這是我們要明白的。

  今天世俗把佛教看成宗教,那麼世俗學佛的人,他是不是宗教?他是宗教,他那個宗教,簡直叫莫明其妙的宗教。你說耶蘇,拜上帝吧,他上帝還有神呢,有權威。他把釋迦牟尼佛也當作神看待,這不是叫莫明其妙嗎?因為別人他那個宗教是真的!你把佛教看作宗教,是假的!你拜耶蘇、拜上帝,上帝到時候祂還能夠救你;你拜佛,佛不能救你,結果落得一場空,實在是冤枉,所以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要搞清楚。

  “佛教”這兩個字,它的含義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佛”這個字的意思,在以往講《佛學概要》的時候,《佛學概要》裡頭第一章就講得很清楚,在此地我們簡單的說。“佛”這個字是外來語,是印度話的音譯,它的意思是智慧、覺悟:智則不愚,覺則不迷。與宗教完全相反,它是以智慧為體,以覺悟為用,是大智大覺,這是“佛”的意思。教是教學,或者我們把它說成教育,也可以。

  佛教的內容,簡單的來分,可以用三點就全部都包括了,

  第一個是無量的智慧。所以佛說法是以般若為主,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經就占了二十二年,幾乎是占一半的時間,它是以智慧為主。

  第二點是無量的慈悲。如果沒有慈悲,雖然它有無量智慧,它也不會幫助別人,所以有無量的慈悲,慈悲是教化眾生的原動力,在那裡推動。諸佛菩薩不疲不厭在教化眾生,你問祂為什麼呢?祂既不為名,又不為利,祂什麼都不圖,實在是大悲大悲。

  第三點就是有教化的方法。我們今天講教學法,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神通,所以諸位一聽神通,你就想到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叫神通,那錯了!神通是什麼呢?是講能力,是講方法。所謂「神」就是它的方法太高妙,我們普通人想像不到,他都能想像到,神奇莫測。「通」是通達而沒有障礙,是這個意思。那麼在佛法裡面也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神通。所以用這三點,把“佛教”全部都包括了。而教學的宗旨,剛才說過,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八個字就是佛法教學的宗旨。在佛法教學當中,又分為二大系,就是中國所謂是宗門教下,這個是二大系,雖然在中國有十大宗,大小乘十大宗,二大系全都包括了,宗門呢?當然是以禪宗為代表,它的宗旨是以明心見性,就是修學成就了,達到明心見性了,我們一般叫它「宗通」。那麼教呢,就是講一切經論,依照著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目的是大開圓解,達到大開圓解,這個時候我們叫「教通」。所以諸位將來在注疏或者是語錄裡面看到“宗通、教通”,就是指這個意思。這是我們先要辨別佛教與世俗的宗教,絕對不相同。

  佛教是教我們學佛,教我們作佛,宗教那是為神的奴隸,你也不能夠作神,你說你學基督教,我的目的將來要作上帝,那不就造反了,那還得了,那它是在所不容的。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佛稀有就是佛法稀有,遇到了實實在在不容易,你不要看今天佛法在臺灣,好象到處都盛行,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它盛行的到底是正法?還是邪法?是真法還是假的法?這個我們都要搞清楚,所以諸位真正有慧眼,你仔細一觀察,真正的佛法不多,假的佛法太多太多了,所以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是說明了佛法之稀有。

  其次要告訴諸位的,從佛法教學目的上來說,所謂破迷啟悟,迷的是什麼呢?所迷的說不盡,如果是從枝枝葉葉上來解釋來說明,那實在是太繁瑣了,而唯識學呢?就是從枝枝葉葉上來給我們說明,所以是相當繁瑣的一門學問,宗門的東西,它是從根本上來給我們解決,根本上解決就是情執,唯識是從枝葉到根本,所以古人說這一門學問,好比是入海算沙:你到大海裡數沙子。這是形容它的難處,它的繁瑣。那麼就以百法明門來說,這「百法」是將宇宙一切法,歸納為一百類,稱之為百法。百法的目的是破迷。迷是什麼呢?人我執、法我執,這個是根本迷。我們也可以說「破迷」就是破這兩種迷執。因為你迷,才有執著;你要是悟了,就不會有執著了。所以我們如果省察省察我們自己,有沒有迷,有沒有開悟,你就看自己有沒有執著。如果有執著,自己絕對是在迷;沒有執著了,沒有執著就是悟。悟的是什麼呢?宇宙人生的真實相。所謂是真相大白,在佛法的術語也叫做實相,迷破了,你就不再為情執所系縛了,所以你才能夠離苦。

  由此可知,苦從哪裡來的?苦是從執著生的。樂是從那裡來的?樂是從智能裡面生的。對於一切萬法都瞭解,不再執著了,這時候身心得大自在。所以說迷而不悟的時候,我們為情、為物所轉;換句話說,情與物它占了主動,我們自己變成了被動,必須要隨它所轉,這是苦。覺而不迷,這時候就能轉物,自己主動,物情是被動,這時就得大自在,所以佛教唯一的目的,就是徹底解決人生的苦痛。

  但是人是宇宙的部分,所以我們要想解苦,必先明瞭宇宙之所以成立,怎麼來的?人生之所以存在,先要曉得這個大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恒古以來,這些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都在希求解決的大問題。可是一直到今天,有沒有個結論呢?沒有!各說各話,都不能叫人心悅誠服,這是目前這個現象。宗教不能服人,科學、哲學也不能使人信服,佛法雖然把這個道理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佛法在今天不能宏揚光大,反而被大家束諸高閣,擺在那裡供養,對於佛法是一無所知,你看看這可憐不可憐?解決這個問題,唯獨佛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是今天有人知道佛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實在不多,雖然他口裡講著佛法怎麼好,怎麼好,究竟好在哪裡?他不曉得,他自己依舊是迷惑顛倒;對於教理不明白,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離苦得樂,這就是古人所謂的說食數寶,盲修瞎練之徒。那有什麼用處呢?不但不能興教,反而將佛法敗壞了,這是我們今天學佛普遍的惡現象。

  佛法不但要瞭解宇宙人生之所以成立與存在,更進一步的要曉得其中的關係,宇宙與人生的關係,我們自己與人的關係,自己與宇宙的關係,這樣才能夠徹底解決,所以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情,這是大智、大聖、大仁、大勇。如其不然,那是作不到的,世間哲學家只有推論,沒有定論;佛法所說的理與事,都是佛菩薩親證的境界,換一句話說,它有結論,學佛的人依照這些理論,參考這些方法,無非是求證這個境界而已。

  說到修證,在基本上來說,首先要建立堅固的信心,要修廣大的願行,大經大論裡面所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第一。信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要信自己,如果一個人對自失去了信心,那什麼都不能成就,要信自己能證,能成佛,能夠證得無上的智慧,要有這個信心。

  第二個要信老師。老師是佛,今天這些理論與方法,都是釋迦牟尼佛流傳給我們的,我們對他要相信,老師決定不欺騙我們,我們對他要能夠生決定的信心,毫無懷疑。

  第三要信法。就是老師所講的這些理論與方法,換一句話說就是經典,我們要相信,所以說能夠信自己,自己是能證,老師是我們的增上緣,法是我們所證,我們要具足信心,要像佛一樣的大願,我們將佛菩薩的大願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可以說把一切諸佛菩薩從因地到果地的大願,通通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這個悲願呢?一切眾生都在受苦受難,我們要發這個願,不但是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就是度自己,因為自他不二,起信論裡面會討論到這個大問題,在四弘誓願裡面這個是第一條,其次才是斷煩惱,斷煩惱是成就自己,是使自己證得大涅盤之因,第三個是修學無量的法門,是成就自己大菩提之因,就是大德大悟,不學法門不能夠大徹大悟,證得了菩提涅盤這就是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圓滿,我們修學法門圓滿,煩惱斷盡,這就成佛了,成佛為了什麼呢?為了度一切眾生,可見得修學大乘的人,從因至果,無不是以度一切眾生為第一個目標,所以這個願要是沒有,與大乘法就不相應,大乘義就是佛來給你講解,你也不會懂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本身有障礙,那麼什麼是大乘心呢?起信論裡面說得很清楚,大乘心就是一心,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在起信論裡面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是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在這個儒家所講的,智仁勇三達德,與我們菩提心實在是同樣的意思,真心、至誠心這是大智慧,大智;深心是大勇;大悲心、發願回向心是大仁;佛勸我們三心圓發。所以修道、讀書目的都是在變化氣質,修道志在超凡入聖,成一切智,我們俗話講成佛作祖,讀書志在聖賢,所以世出世間的教學,都是以慈悲濟世為終極的目標,儒家救人是一世,佛法救人是三世,所以最極圓滿究竟,無過於佛法,這是我應當要認識的。

  在以往,台中李老師舉辦大專佛學講座的時候,給同學們提出學佛的四個目標,告誡年輕人,第一個,我們是為求學問,第二是為求解脫,第三是為轉移風俗,轉移不良的風俗,第四個是為弘護正法,他給我們提出這四個目標。換句話說,求學問是為的看破,看得破是真正的學問,為求解脫是放得下,放下是真正的解脫。轉移風俗、弘護正法這是提得起,所以看破是體,而放下是自受用,提起是以受用。這一個方向,如果我們要是不清楚,不明了,菩提道就無從下手,這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明瞭的,我們是在真學還是在假學?諸位瞭解這個道理了,你也就能夠覺悟到,佛法與我們固有文化,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講復興中華文化,復興大乘佛學,就是指的這樁事情,世間稱這些修學成就的人,謂之聖賢,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佛菩薩,只是稱謂上不同,他們所達到的境界,實在是沒有什麼不相同的。為什麼呢?都必須于人生、宇宙,拿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具足真實徹底的體認;而後心發無盡的悲願,以清淨三業:身語意三業之清淨。那麼怎麼樣才叫清淨呢?簡單的說,絕不為世間名聞利養恭敬,絕不為這個,這個三業就清淨。以清淨三業作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導師,作一切眾生的善友,平等周遍,不疲不厭普度眾生,這個是真知實學的無邊大用,諸佛菩薩古聖前賢,所垂範所留下的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要學習,就要以這個典型,以這個榜樣,作為我們修學的準則,這個是我們今天講唯識易簡,還沒有講到正文,前面我們必須要瞭解的一些基本的認識,也是基本的修學態度,下一次我們就可以入文了。





主持人
淨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