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手印
|
| | |
雪漠:疑心是修道的大敵
二為疑慮結,懷疑正法行。
根為癡之毒,障礙光明心。
有個年輕的朋友告訴我,她是一個極度多疑的人,除了母親之外,她誰都不相信,包括自己的丈夫。一旦丈夫不在她眼前,她就擔心對方會出軌。有一次,她離家多日,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床鋪上是否有其他女人的頭髮。於是她老是興師動眾地質問丈夫,結果沒問出什麼東西,反倒在自己的心裡留下了一道道陰影。
可見,猜疑並不是一個好習慣,它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而且,多疑的人往往會懷疑一切,他們不相信別人的善意,不相信愛情,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一種比他們更高尚的存在。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往往難辨是非,在多種猜測中來回搖擺,因此猶豫不決,不能做出果斷的選擇。有的時候,他們連正法和自己都會懷疑。他們不明白,懷疑的那個瞬間,自己已將他人的善意與援手擋在了門外。
更令人啞然失笑的是,這些習慣猜疑的人,總是喜歡給別人的行為套上一種功利化的原因。比如,看到別人講佛法,利用一切途徑傳播真理,他們就認為講法者和傳播者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會想,世界上真的有解脫嗎?真的有六道輪回嗎?你是不是想利用人們的信任來對他們達成一種精神控制?當你告訴他,佈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之時,他還認為你想騙他的錢。
這就是疑慮結,其中包括多種疑慮。首先是對正法的疑慮,懷疑正法,不相信世上有真理,不相信通過修習正法就可以得到解脫。他們對於一切正法,都不相信,是絕對的懷疑主義者。
其次,看到別人修行,不能理解,更不相信,於是覺得別人很愚昧,但其實愚昧的恰恰是他自己。愚癡的根源就是“疑”,即不相信簡單的真理,所以有人把“疑”列為五蓋之一。蓋,即是修道的障礙。
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界次第初門》中解釋了五蓋:“一貪欲蓋、二嗔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五疑蓋:癡心求理,猶豫不決,名之為疑,若修道定等法,無明暗鈍,不別真偽,因生猶豫,心無決斷,皆謂疑也,世間通疑,非一正論,障道之疑,即是見諦所斷,三界四行十二疑使也。”
為什麼說疑是修道的障礙呢?因為多疑的人沒有信心。他們要麼懷疑正法,覺得真理絕對沒有那麼簡單;要麼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修不成,根器不行,這輩子都解脫不了。這都屬於疑慮之結。所有缺乏信心的原因,都是因為有疑慮之結。我說過,疑慮是愚癡的根源,它會障礙光明之心。
還有一種疑結是:當你明心見性,或是上師給你開示心性之後,要是你的福報資糧不夠,仍然不能破除疑蓋的話,就會懷疑自己證得的東西。香巴噶舉的傳承上師傑剛巴早期就是這樣,他的修證曾經因此遇到了很大的障礙,用了十多年時間才清除了疑結。
為什麼明心見性後會不相信自己證得的東西呢?因為多疑的人不相信“平常心是道”這樣質樸的真理,他們心中的“明心見性”遠比真正的明心見性更加深奧與神異,所以,當他們發現自己得到的東西和想像中的不盡相同的時候,便不由得疑惑叢生。在疑惑的瞬間,他會立刻丟掉自己見到的明空。所以說,如果明心見性之後,還不能破除所有疑慮的話,他的證悟就沒有意義,因為疑慮把光明心都蓋住了。
【隨注64】疑慮結者,又名疑結或疑蓋等。《三藏法數》如是解釋:“謂于諦理不能解了,心生猶豫,是非不決也。(諦理者,即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也。)”“謂迷心背理,而于正法猶豫不決,不能深信,是名疑結。”“謂無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猶豫無決,昏迷不了,是名疑惑。”“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決也。謂欲界眾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由此疑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疑者,猶豫不決之義。即癡惑也。謂諸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謂于諸法,或執有我,或執無我,或執為常,或執非常等,心生猶豫,不能決了,是為疑見。”《唯識名詞白話新解》稱疑為:“謂對迷悟因果之理,猶豫而無法決定的精神作用,即對於佛教真理猶豫不決之心。小乘預流果以上、菩薩初地以上乃能斷除之。依俱舍宗,為六隨眠之一,十隨眠之一;依唯識宗,則屬六根本煩惱之一。疑有二種:一、迷於理之隨眠性的疑結,即對於諸諦理猶懷疑惑,阿羅漢已斷除之。二、於事猶豫不決之處非處之疑,即對事疑惑,如於夜觀樹,疑為是人或為非人等,阿羅漢未斷除之,然獨覺於此則已有成就。一般廣泛地包含非煩惱性之疑。故凡懷疑、猶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網譬喻,而稱疑網。”有疑慮結者幾乎對什麼都懷疑。
—《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
|
主持人 |
雪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