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與表達的藝術
大司徒仁波切
首先你必須先瞭解要把話講清楚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首先,你必須要清楚地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其次,你必須要知道為什麼你要說這些話。有時,我們並不清楚為什麼要溝通。比如說,當你遇到某人,在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要溝通的情況下,你可能只是不加思索地說:“你好嗎?”這是很自然的。但當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溝通時,我們必須表達得非常清楚。我們現在談論的是溝通的技巧。溝通是否能夠成功,這並不是你能夠掌控的。這是你及溝通的物件,你們的業力影響所致。你可以盡全力去溝通,但並不是說一定能夠成功。因此,在你這方面,你必須要誠實,帶著誠意,盡全力去溝通。不過,即便你是很誠心誠意,講的也是事實,並且具有信任度,但也無法保證溝通一定會成功。所以,你的心必須要寬宏,因為即便你說的是事實,人們可能仍舊會誤解你的意思。你必須要有心理準備,你說的話可能會被誤解,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大部分的時候,溝通的結果可能不盡人意,但有時候還是會成功。
這裡有一個玩笑話:如果大部分的人,他們的頭是方的,即便你自己的頭是圓的,你也不應該製作圓形的帽子。順著這個道理,你必須把溝通這件事簡單化。一對一的溝通是比對整個團體的溝通還要困難。因為團體有團體的力量去支持認同你說的話,這就是集體大眾的力量。就像一個表演,如果表演者在眾人面前演出,其中千人裡有十人鼓掌,那麼其他九百九十位觀眾也會跟著鼓掌。溝通的道理也是一樣,如果千人之中有十個人懂你所說的,其他九百九十位也會覺得他們懂了。所以說,心靈(mind)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如果聽的人覺得他們聽懂了,那他們就是懂了,因為關鍵全決定於心。所以說一個大的團體是可以彼此互相幫助的。但相對來講,在團體當中,壞事的影響力也跟好事的影響力一樣大。跟單一物件溝通與團體溝通相比,是比較困難的。叫一個人去做一件壞事跟叫一個人去做一件好事都是一樣困難的。
如果你回顧歷史,會發現做壞事的通常會是個集團,但行善者卻都是以個人居多,如釋迦牟尼佛。對個人單一的溝通是困難的,但單一的溝通卻是比團體更具意義,一旦溝通成功了,那麼會有真正的好事發生。對團體的溝通是容易的,但相對的也容易被忘記。因此法教的教導無法對大團體來進行,必須以小規模團體的方式來做。若對大型團體進行法教教導,聽眾會說非常好,但當他們結束課程回家後,也就馬上忘記了。一般善行的宣傳教導,則是對越多人越好,善行會逐漸的萌芽成長。
現在我要進行法教開示。關於給予法教開示,如果你(開示者)有足夠的信心、清淨的傳承與動機、清楚的認知,那麼,你很自然就可以講出對的話。可能你預先準備的說法沒有派上用場,臨場卻有另一種反應,結果給予的並不是預先準備好的教導。所有臨場給予的開示,所有的細節都是由心而生,自然而然脫口而出的,並非預先準備好的。有時候用英文進行開示也是很自然的,我想這就是整個傳承的加持力。舉例來說,這是前天才發生的一個例子。我去一個偏遠的地區,去那裡做法教開示,在歸途上,行經了一段非常危險的路。那裡有一條很大的河,就是象河在河流的中央,有一塊大岩石。河水不斷的拍打、沖刷這塊大石頭。我從車子裡攝影了這一幕景像,因為攝影是我興趣。在我的心中,我覺得我非常的乾淨,除了我自己本身之外)。這是我當時自然而然衍生出的想法。當我勸導人們,要行善時,這是很容易做的。但當進行這樣的教導多年後,仍舊有些東西是需要被淨化的。這個“我執”必須被淨化。那塊河中的大石頭就像是我執,它被河水不斷的沖刷,但它依舊牢固不動,仍然需要持續不斷地被淨化。那塊岩石非常的大,跟這個房間差不多大小。大石頭在那裡已經有好幾千年了,它仍舊要不斷地被淨化。我藉由剃掉頭發這樣的動作來淨化我自己。我沒有漂亮的頭髮、服飾和耳環。到最後,我也必須要淨除(捨棄)掉這件外在的僧服。經過許多世後,我希望可以去除這些執著。未來,我還是會成為僧侶,我也必須淨化我自己,並且能夠超越僧侶的層級,這就是成佛之道。根據我的計畫,也許將來一百世,我還是會當僧侶,因為我仍然有那塊頑固的大石。最簡單的道路也會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我舉這個例子讓你瞭解這個道理,我也希望這張照片的效果會好,因為當時我是從車子裡拍攝的。我使用的不是數位相機。如果這張照片效果好,那它將會成為我的教材之一。當時有很多車子跟在我的車後面,所以沒辦法停下來好好拍攝。在我的書裡,有時候只要放一張圖片,讀者就會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涵。那麼,人們會說,我很擅長於表達溝通。
我的相機是效能很好的相機,是快速鏡頭,使用傳統的底片,已經是25年的老相機了。雖然鏡頭的蓋子不見了,但這並不會造成影響,因為我是用相機攝影而不是使用鏡頭的蓋子。這就好像我的眼睛不夠美麗,但我仍然是可以看東西的。總之,我認為你們每一位都有能力去溝通,但是你們覺得沒有能力可以做好溝通,這是因為你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你沒辦法做到。如果你在很生氣的情況下說話,是沒辦法達到好的溝通。如果你很貪婪,溝通也不會好。如果你的動機是很清淨的,那麼溝通就會很清楚。我發現臺灣人和日本人其實他們的英文非常好,但是他們不敢說,因為他們害怕他們會犯錯。害怕犯錯的恐懼以及期待成為一個從來不會犯錯的人,這樣的驕傲態度,是很不好的。如果我講藏文犯錯,那我應該對此感到慚愧。如果你們講中文還講錯,那麼你們應該感到羞愧。如果英國人講英文講錯,他們也應該感到羞愧。如果你是使用非母語,那麼犯錯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很早就開始使用英語來做溝通,但是我很晚才開始學習中文,所以我講中文的時候,容易犯很多錯誤。我27、28歲時才開始學習中文,但英文是當我15、16歲時就開始學習了。因此使用英語對我而言,相較之下容易多了。假使我能夠早一點開始學習中文,我現在面對你們這樣的場合,就可以使用中文了。 -
在1982還是1983年的時候,我第一次造訪了東南亞。而我第一次訪台之旅是在1986年。這樣的經驗(訪台、接觸中文)對我而言,已經是過晚了。當人年少的時候,比較容易記得所學習過的東西;當人比較有年紀時,學習過了,卻不容易記得。我的中文不好,只能說:“你好嗎?”僅這樣百分之一的比例。或許你可以迫使我講中文,但肯定我會講出鬧笑話的句子。我發現我比較容易理解新式中文,就是臺灣人、新加坡人所說的中文,其他地區的傳統中文,我能夠理解的比較少一點。
我希望今天我所做的開示能夠對你們有所利益。法,是源於心,佛陀是在心裡面。人們到廟裡去朝拜,是因為大部分的人無法從他們自己的內心看到佛陀,只好藉由莊嚴的道場去感受。所以佛教是源於內在,而不是在外在可得。“我們是內在的人,不是外在的人”。內在的人/外在的人這樣的說法不是種族主義的分別,只要能夠由衷相信內在本質是好的,這是內在的人。如果無法相信內在的良善,那是外在的人。出家人不打扮,因為我們試著去訓練自己感受內在的美。打扮是可以彰顯外在的美。你的身語意也都是佛陀,因此如果你打扮得體,吃得健康,藉此供養佛菩薩,這也是很好的。打扮、吃得好,這些並不是要餵養我執、壯大我執。所以儘量保持你的身體健康,吃得好,睡得好,穿得好,然後,要懂得謙虛。那麼你自己和你周邊的每個人都會覺得很快樂。但如果你的心不夠謙遜,那麼你也不會因此而得到快樂。我對藏文的掌握度就好像去捏一塊黏土,是可以按照我的意願,運用自如地塑出我想要的樣子。而我的中文則有很大的限制。藏文只有30個字母,中文則是比較進步的語言。藏文大約是在150年前被創造出來的,中文我想有超過2000年。
能夠用創新的方式去推廣佛法是很好的,因為這樣的創意可以讓佛法更能貼近大眾的生活。所以創造一個佛法花園、佛法公園,每一個人都可以來到這裡。希望你們所有的人不論在俗世生活上,或是佛法學習上都能夠更上一層樓,也祝福你們都身體健康。
|
主持人 |
大司徒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