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的修行

 

一九九八年元月四日講於高雄市元亨寺“大專青年關懷社會學佛營”

鄭振煌講 洪逸貞整理

 

前言略

  我將在這兩三個小時內介紹什麼是菩薩道的修行。我們可以從What?Who?Whom?When?Where?Why?How?這幾個層面來認識菩薩道的修行。第一個我們先認識什麼是菩薩道的修行,我們先定義一下,剛剛已經講過了,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曉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盡自己的一分心力。菩薩道的修行,顧名思義有一個“道”和“菩薩”,道是什麼?是一條路,菩薩道是一條路,是具相的路,最重要的是指這個心。在修行上有三個原則一定要掌握,也就是根、道、果。剛剛一位同學這麼問,為什麼不修佛而修菩薩道?果是在佛。我和諸位都是在凡夫的階段,仍在根上面,我們要從根晉升到佛的階位,必須經過這個道。為什麼不修佛?因為佛沒有什麼好修啊!佛根本已經不必修了,因為他已經到達目的地了,我們現在是凡夫,要一步一步的走喔!一步一步的走到菩薩那邊。

  道與菩薩在佛教的整個脈絡上,有兩個主要的道:一個是解脫道,另一個是菩薩道。解脫道解脫什麼?解脫煩惱,我們經常聽到的是解脫生死輪回,解脫生死輪回的意思不是說離開這個世間跑到外太空去!諸位有沒有看過《釋迦牟尼佛傳》?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他有沒有到太空去?沒有喔!他有沒有三頭六臂?沒有喔!他成佛以後有沒有說他不用吃飯了?沒有喔!他還是照樣要吃飯,肚子還是照樣會餓,他有沒有說他不會生病?也沒有!他還是會頭痛,還是會老,還是會死!可見得成佛並不是把自己從這個世間抽離到另一個空間去,也不是自己成為三頭六臂,可以飛到天上去,可以鑽到地洞去,不是這個意思,這完全是一種心境的轉化。我們前天到無障礙之家去,我們看到了“身心無礙平等自在”,無礙指的就是解脫道,讓我們達到一個解脫的境界。什麼叫無礙?即“身無礙”,即“心無礙”。身能夠無礙就很健康,固然還是會生病,還是會老,但那是正常的現象,沒有一個人不會老的。釋迦牟尼佛他也會老,也會死,他不會老死的話就變成怪物了。佛陀絕對不是怪物,他是一個人,一個覺悟的人。菩薩是什麼呢?他是一個平等心的人,因此修菩薩道就是修平等的道,將心比心,有同理心,把自己放在別人、放在對方的境地上去設想,願意把我所擁有的一切利益給大眾分享,同時來分擔一切眾生的苦難,這就是菩薩。眾生所有的苦難我都願意一肩來挑擔,我自己有什麼多餘的利益、好處,我毫不吝嗇的分享給諸位,那就是平等。要達到自在,一定要有空性的正見。從無礙到平等到自在就是整個菩薩道的修行。自在,各位有沒有自在?第一天來的時候都不自在,現在自在很多了,因為想打瞌睡就打瞌睡,想打哈欠就打哈欠,這不是很自在麼?除了自在,同時要有空性正見,修菩薩道一定要先無礙,才能夠以平等觀對待一切眾生,如果不自在的話怎麼修,怎麼行菩薩道呢?

  菩薩在那裏誰?誰是菩薩?心蘭,你知道的菩薩有那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普賢,只有這麼多?菩薩在那裏?是不是在那裏(指著大殿觀音菩薩像)?在自己的心裏!對,答案非常好!菩薩不只這四大菩薩,這四大菩薩只是代表悲、智、願、行,少了一個就不算菩薩了。菩薩其實是在我們心中,佛也是在我們心中,離開了這顆心就沒有佛可言,就沒有菩薩可言了。我們不要只有到佛菩薩的面前才恭敬,才會生起一顆想要修行的心。碰到眾生、碰到蟑螂,哼!好討厭喔!碰到蟲蟲,好討厭喔!民國年代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師叫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是行菩薩道的人,他每次要坐椅子時,上床要躺下來睡覺時,在書桌要坐來寫字時,就先將椅子搖一搖、床鋪搖一搖。諸位曉得他為什麼要先搖一搖?對!是要提醒蟲蟲我要坐下來了,你們趕快離開啊!不像我們現代人,哼!討厭!DDT拿來就噴,為何這樣子呢?沒有菩薩心腸!我們現在的人可以說統統受了唯物論的毒。真的,我們的教育就是一種唯物論的教育,都是只從物質的層面去看,都是只從表相的層面去看,都是只從比較利益的層面去看。你看,經濟的發展,有沒有?大家都是講資源,大家都講會浪費我們社會資源。

  尊重生命你看,弘一大師要坐下都會先搖一搖,你們眾生不要被我傷害到了,我們有這麼一顆心嗎?沒有,我們現代人真可惡耶!真的大家都是唯物論者耶!有那一個是在實行三民主義?沒有!都沒有!沒有一顆仁者之心,沒有菩薩的心腸,菩薩的心腸是不忍人啊!他連椅子、床鋪要坐下來都心存感恩,不會說這是理所當然,這個椅子本來就是要給我坐的,這雞腿本來就是要給我吃的,豬本來就是要給我殺來吃的,那有這回事?有誰說椅子本來就是要給我坐的?這椅子也可以拿來雕刻成佛像讓你拜。這些菩薩們心腸那麼樣的細,那麼樣的柔軟,那麼樣的尊重生命,那麼樣的珍惜萬物啊!菩薩不是在殿堂之上,是在每個人的心上啊!同時菩薩不只是普賢,不只是觀音、文殊,不只是地藏菩薩,諸位你們都是菩薩啊!為什麼?因為你們早上要佈施三個小時給我耶!我真感激你們,你們三十多位每人三個小時,就已經佈施一百多個小時給我了,一寸光陰一寸金,所以我今天早上得到了一百多斤黃金,諸位都是菩薩,只要你肯把你所有的佈施給人家,你就是菩薩。

  不殺生的定義在《法華經》裏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每到一個人面前就說:“我禮敬未來的佛菩薩。”看到狗也這麼禮敬,看到蟑螂也這麼禮敬,這才是菩薩啊!諸位,你們都是菩薩,尤其家裏的老人家更是菩薩,你們同學都是菩薩,連那些你很討厭的人都是菩薩,為什麼?因為他在教你,因為他給你一個學習的機會、成長的機會,讓你知道什麼樣叫作忍辱,什麼樣叫作菩薩道的修行,讓你來學習:我不願意讓人家冤枉,不願意讓人家罵,所以,以後我也不要惹人家生氣,我以後也要檢點我的身心狀況,檢點我的身口意,不要來惱害眾生。什麼叫作不殺生?現代人都誤會了,以為不殺生就是不以刀刃砍殺眾生,不是啊!不殺生的意思是不惱害。什麼叫不惱害?就是不故意找別人的碴,讓別人氣得要命,這種殺生殺得很厲害了。你們有沒有殺生過?有喔!相信你們殺生殺很多喔!而且,我相信很多人已經在殺害你們的父母親、殺害你們的師長、你們的兄弟姊妹、你們的朋友。你們有沒有惱害過父母親?有啊!“冬天這麼冷,怎麼要叫我起床吃飯?這麼早就把我挖起來!”哇!都是跟父母親在嘔氣,跟師長在嘔氣,跟朋友在嘔氣,諸位你們已經殺生太多了,你們知道嗎?諸位的罪業,包括我在內已經太多了,因為我在罵你們,讓你們心裏不舒服,這些大菩薩的心情一定是這個樣子的。

  觀音菩薩的眼淚

  諸位有沒有看到觀音菩薩哭過?電影裏面看到他哭過啊?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哭過,而且哭得很傷心,很悲慟,為什麼?在遠古時代有一千個王子大家發願:“我要修佛!”“我要成佛!”其中有一個已經先成佛了,就是釋迦牟尼佛,大家都成佛了,其中有一位王子發了一個願:“我要度盡一切眾生,我方成佛。”因為眾生實在是太苦了!諸位覺得自己沒有痛苦的人請舉手,沒有苦惱過的請舉手。覺得自己痛苦過的請舉手?謝謝!諸位已經有救了,苦的人就知道要怎麼樣解脫苦海。觀音菩薩看眾生這麼樣的苦,就發了一個大願說:“我現在不要成佛,我要度盡一切眾生才成佛。”然後跑去最苦的地獄道度化,以他的願力和他的甘露水把地獄道的眾生全救完了,他又跑到餓鬼道去度盡眾生,度完了又跑到畜生道、跑到人道、跑到阿修羅道,最後跑到天道,把天道的眾生也度完了。可是他從天上往下一看,哇!糟糕了!他本來以為自己可以成佛了,因他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我方成佛。”啊!但從天道往下一看,啊!不得了!為什麼?因為還有一些敢死隊,不怕苦的,拚命往六道裏面投胎。本來已經度完了,結果他看到很多的眾生拚命往地獄去,往鬼道去,往人道去,諸位有沒有當過鬼?沒有?我不相信,我們都是小心鬼、財氣鬼、懷疑鬼,你們有沒有猜忌過?有啊!有沒有懷疑過?有沒有小心眼?有啊!大家都在餓鬼道裏不曉得出入多少次了。觀音菩薩從上一看,啊!不得了,竟然還有這麼多的眾生往六道沖,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痛哭流涕,“啊!這些眾生怎麼會這麼樣地愚癡呢?明明曉得六道那麼不好還拚命地往六道裏面去。”右眼的眼淚掉下來變成了綠度母,左眼的眼淚掉下來變成了白度母。綠度母全身都是綠色的,他的左腳很安然穩定地盤起來,他的右腳著地,代表安詳自在。什麼是安詳?左腳盤起來代表禪定,右腳著地就是自在。白度母有白色的皮膚,全身都是白色的,作禪定像,結平等印。觀音菩薩也會掉眼淚,菩薩不是無情的人,我們總以為菩薩很理智,很有智慧,沒有感情;其實他們的感情是最豐富的,看到眾生那麼樣的苦,就發願要來度眾生,六道眾生之多,觀音菩薩兩隻手不夠,所以要千手千眼,象徵他不舍一切眾生。

  智慧和慈悲古時候印度有一位無著大師,是唯識瑜伽派的創始人,有一次他說:“我要修菩薩道。”在佛教裏面有兩大傳承,第一個大菩薩就是文殊,他所講的是智慧,所講的是甚深見,他的見解甚深,絕對不是我們一般人的見解,絕對不會破壞我們的環境、殺害眾生;甚深見是他能夠看破表相,深入實相的那種見解,能夠不著於相,能夠看到一切萬事萬物的真實面貌,這個傳承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傳到後來就是龍樹菩薩,他所建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觀學派,這是第一個講智慧的宗派。佛法好像一隻鳥有兩翼,除了智慧之外還有慈悲,慈悲是由彌勒菩薩所代表,彌勒的意思就是慈悲,傳的法就是廣大行,後來就是瑜伽行派。廣大行和甚深見不一樣,甚深見是很深入很深入地瞭解人生宇宙的真相,而彌勒菩薩是一種廣大的,一切眾生毫不遺漏的,包含一切眾生的廣大行的這種悲智、慈悲的表現。瑜伽行派從彌勒傳到無著,無著說:“我要修菩薩道,為什麼?因為我要修廣大行,我要廣度眾生。”他發了一個願:“我要修行。”就跑到山洞裏去了。坐了六年,天天修禪定,一天到晚在想:我是不是可以看到彌勒菩薩示現來教我怎麼樣行菩薩道?結果他在洞穴裏面修了六年,連夢都沒有夢到彌勒,所以他很洩氣說:“彌勒菩薩一點都不慈悲,連在我夢裏面出現都不肯,那麼樣的吝嗇,那麼樣的不慈悲。”他修了六年之後就下山了。“我再也不修了,沒有用!彌勒菩薩說他慈悲第一,可是一點慈悲都沒有。”他下山走到半山腰,看到一個老太婆拿著一塊絲綢布在磨鐵棒,無著就問她在做什麼?老太婆回答:“我沒有針了,所以我要用絲綢把鐵棒磨成針。”無著菩薩當下很慚愧:“我自稱是要修菩薩道的人,自稱是修行人,自稱要廣度眾生,我竟然連一個老太婆都不如啊!老太婆都有毅力要把鐵棒用絲綢磨成針,我多慚愧啊!”所以他又跑回山上,一天到晚想:彌勒菩薩趕快示現,趕快來教我怎樣修菩薩道。

  最怕道心退轉又修了三年結果還沒有看到彌勒菩薩,這下他死了心,“我已經浪費九年時間,我再也不修了,我要下山去了”,他真的就下山了。走到半山腰,又看到一個老公公拿著羽毛沾水在刷一塊大石頭。諸位有沒有想像得到?他有沒有用電鑽?沒有,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電。無著就問他:“老公公,你在做什麼啊?”他說:“這塊大石頭擋住我家的陽光,我要用羽毛沾水把它刷掉,讓我家有陽光可以曬。”無著說:“等你用羽毛把石頭刷完的時候,你已經不曉得投生到那一道去了?”可是一想:“好慚愧啊!人家有那種毅力、那種專心想要做一件事情,我號稱要修菩薩道的人,竟然連毅力也不如人。”所以他又回到山上洞穴裏面苦修。唷!我們很喜歡修行,修行都跑到洞穴裏面,在那邊打坐:“彌勒菩薩趕快來喔!趕快來教我,讓我不要打瞌睡。”這樣又修了三年,結果還是沒有看到。無著說:“我真是了不起,修了十二年還沒有看到彌勒菩薩。”無著真的下定決心:“我要下山,再也不回山上來了。因為十二年的光陰多可貴啊!”他就跑到山底下去,“啊!真是一身輕,因為我再也不必管彌勒菩薩會不會來見我了。”

  顯發慈悲即見如來然後跑到菜市場,看到一隻狗,它已經是瘦巴巴,沒有東西吃,下半身已經爛掉了,長了很多的蟲蟲,無著當下起了一顆慈悲的愛心:那只狗它會餓死的,我怎麼辦?他就從大腿割下一塊肉給那只狗吃;他又看:“這只狗下半身長了好多蟲蟲,那些蟲蟲又會傷害到這只狗,我得趕快把那只狗身上的蟲蟲抓掉,讓那只狗不會受到傷害。”可是又想:“不對啊!如果我用手這麼一抓,會把蟲抓死的。”所以他就跪下來,伸出舌頭去舔蟲蟲,因為舌頭比較軟一點,然後將蟲蟲舔到地上。諸位,你們肯嗎?看到一隻癩痢狗,“噁心死了!髒死了!”趕快跑掉。但無著發起了這麼一顆心,愛護眾生的心,他用舌頭把蟲蟲舔過來放在地上,當他還要再舔的時候,彌勒菩薩出現了。無著就說:“彌勒啊!我等你等得好苦,我終於等到你了。”彌勒說:“我天天都出現,你為什麼沒有看到我呢?”“沒有啊!我在山洞裏面修了十二年,我是專門修行的人,一心一意在山洞裏修行禪定,要見你,你竟然不讓我見,你跑到哪里去了?”彌勒說:“我天天都在你周圍啊!只是你沒有看到。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慈悲心,所以你看不到菩薩。”諸位現在有沒有看到菩薩?菩薩在哪里?在諸位的左右,在諸位的後面,這些師父們都是大菩薩。慈悲心一顯發的時候你就見到菩薩了,如果你的慈悲心沒有顯發,你的心被妄想心、被計較心、被貪婪心、被懷疑心、被瞠恨心、被傲慢心統統給遮住,讓你的心打不開,看不到佛菩薩啊!

  每個人都是菩薩彌勒菩薩對無著這麼說完後,無著還是不相信,“哪有這回事?我天天睜大眼睛想要看你結果沒有看到你,你是說謊言羅!”彌勒菩薩說:“不相信,你把我背在你的背上,問別人有沒有看到。”無著就把彌勒背起來向前走,遇到人便問:“請問你們有沒有看到我背上背著什麼東西?”都沒有人看到,為什麼?因為世間有幾個人有慈悲心?大家都是自我為中心,大家都是自私自利,沒有一個人肯把他的心胸給打開啊!都是“自閉症”,把自己封閉起來,因此看不到菩薩啊!大家都看:“沒有啊!沒有啊!”走著走著,最後看到一個老太婆,“老太婆,你有沒有看到我背上背著什麼東西?”“有啊!你背上背著一隻癩痢狗啊!背著一隻瘦巴巴、快要死的、長了蟲蟲的癩痢狗啊!”為什麼?因為那位阿婆有一點慈悲心,所以她看到了。諸位要曉得,菩薩不在某一個地方,不是誰是菩薩,而是everybody每一個人都是菩薩。

  捨身忘我方得成佛釋迦牟尼佛累世修行,在還沒有成佛的前世,有一世他是王子,排行老三,父王帶著三兄弟去打獵,有重臣侍衛,很高興,收穫非常多,這三兄弟看到一隻母老虎,母老虎身旁有四、五隻小老虎,母老虎沒有食物吃,所以也沒有奶水給小老虎吃,它們都快要餓死了。釋迦牟尼前世這位王子就告訴他的哥哥說:“兩位哥哥你們先回去,報告父王我待會兒就回來。”兩個哥哥就先回去了。他就跑到母老虎那邊說:“如果你一死,小老虎也會跟著死,那怎麼可以?”他發起慈悲心,靠近母老虎要讓它吃。你想想看,母老虎那時候已經餓得半死,連要張開嘴吃肉的力氣都沒有。三王子一看就到竹林裏拿了一根竹子削尖,往自己身上戳,讓血流出來,母老虎就把血喝進去,喝進去以後力氣來了,就把三王子吃掉了,母虎有了力氣,有了奶水,救活了那幾隻小老虎。每一位要成佛的人,每一尊佛要成佛之前一定要修慈悲啊!一定要行菩薩道啊!如果不行菩薩道是沒有辦法成佛的。這位三王子捨身,將自己忘掉,讓這只母老虎存活下來,救了小老虎。釋迦牟尼佛經過累世修行,這一世他才成佛,那幾隻小老虎就是他初轉法輪所度的五比丘。

  為何與如何這些故事是來告訴我們:誰是菩薩?菩薩不是那些坐在大廟裏的,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是菩薩,你只要心存慈悲,只要能關懷社會、關懷眾生,我們大家都可以是菩薩,而且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是菩薩,為什麼呢?等一下我們會提到Why?為什麼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道不是騙人的,不是一廂情願,不是宗教師勸人做好事,它是有理論基礎的。我們再講Whom?我們要對誰行菩薩道呢?對一切眾生行菩薩道,但是不夠,如果只對一切眾生行菩薩道,那只答對五十分,要包括有情、無情。無情是什麼?就是我們生存的空間啊!我們要珍惜一切萬物啊!我們所生存的空間,山河大地,我們不要浪費紙張,不要浪費任何資生的東西。我看師父們他們真是大菩薩啊!我在觀察,在跟他們學習。我們吃飯的時候不是都有餐巾紙嗎?我們明慧師父還有幾位師父他們是怎麼用的,你們曉不曉得?一張紙來,嘴擦好了又把它折起來,放在囗袋裏面,諸位有沒有看到?連這麼一張紙,師父們都是這麼樣的珍惜,因為他們有慈悲心。那麼樣的珍惜,他在下一次拿出來還可以用,用到不能用的時候,才會把它丟掉;可是丟掉之前還要把桌上統統擦乾淨,把碗筷統統擦乾淨,好好地把它包好,像小嬰兒一樣,照顧得非常好、非常細心。搬動椅子,為什麼師父要叫大家輕輕地搬?因為諸位粗心做的話,沒有疼惜大地,沒有疼惜椅子,心還是很粗很亂;心要很細很柔軟,非常的慈悲,任何東西都那樣子的珍惜它。這並不表示師父他們很吝嗇喔!如果他們吝嗇會買羊奶給諸位喝嗎?這點點滴滴都是在行菩薩道,我們對誰行菩薩道呢?對一切有情眾生,對一切無情世間,心存敦厚,心存憐憫,心存慈悲,一切都是我們行菩薩道的物件,並不是到孤兒院去,到無障礙之家去,跟他們玩玩,哪里是行菩薩道?那只是在滿足我們自己的虛榮心,因為我們也在當志工,也在當義工啊!如果是這種心態的話,不是行菩薩道。我們的心要很細、很柔。

  先對自己慈悲我們說過是對誰行菩薩道呢?是對一切眾生,對一切無情世間,就是十方法界都是我們行菩薩道的物件,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羅!我們如果對自己不慈悲,怎麼可能對別人慈悲?是不是?什麼叫作對自己慈悲?要自己快樂,不要憂頭皺面啊!不然父母親看到說:“哎唷!我的寶貝你又怎麼了?”這樣是不是又傷害、惱害了我們的父母親?是不是又惱害了我們的師長、我們的朋友?真的!先對自己發慈悲,先把自己的身心調整,淨化到無礙的境界。雖然我最不會唱歌,可是我最喜歡唱歌,因為我要讓我自己快樂一下,不只是我,也要讓諸位(快樂);生日快樂歌你們都會唱吧,現在我們開始唱喔!MayI(you,he,she,we,you,they)havejoy(love,peace)today。MayI(you,he,she,we,you,they)havejoy(love,peace)everyday。MayI(you,he,she,we,you,they)havejoy(love,peace)today。MayI(you,he,she,we,you,they)havejoy(love,peace)everyday。每天早上起來一睜開眼睛,你就要發一個菩薩的大願,你不要說我要度盡一切眾生喔!不然會像觀世音菩薩傷心得流淚。發願先從自己開始:我今天要很快樂,我願我這一整天都沒有煩惱,都不要讓別人擔心,然後願意你、願意他、願意我們、願意所有一切的人都能夠快樂,都能夠平安。peace就是平安,joy就是快樂,love就是有愛,todayandeveryday,不只是今天而已,也要everyday,everyday就是每天。大家要放輕鬆,不要緊張,要讓自己心平氣和,非常的安詳,非常的自在。發心從自己開始,其次我們周遭的人,我們的父母親、兄弟姊妹、朋友、自己、你們諸位。好!讓我們整體吧!我們所有的同學們、所有的臺灣人、所有的中國人、所有的人類、所有的一切眾生,包括無情世間,願整個世界,大家在唱歌的時候也要觀想,觀想我的心胸一直擴展,一直擴展,擴展到涵蓋所有的一切法界有情無情。“They”也要包含一切對我們仇恨的人、冤枉的人、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的敵人,甚至要殺我們的人,殺我們好幾次的人,當然,我們也曾殺過別人好幾次,曾經殺過我們的父母親,最親愛的父母親我們都惱害過了,我們都殺生過。我們願一切愛我的人、仇恨我的人、不愛我的人都能夠有peace!

  從身口意起修修行就在這個地方開始,先從發心開始,不發心,菩薩道沒有辦法實踐,我們常常說菩薩道,同學說:“我還是學生,一文不名,吃飯錢都要向爸媽要,我都要去當家教了,怎麼能夠來行菩薩道?”不,行菩薩道有很多的層次,我們可以先從“身”上面來行菩薩道,能夠幫助人家,給人家力量,幫人家挑東西,扶一個老太婆、一個小孩子過馬路,幫助同學,你有財物就分享你的財物,有力氣就分享你的力氣。你說:“我瘦巴巴的,一天到晚都要讀書,我又沒有機會到馬路去牽老太婆過馬路,怎麼辦?”用我們的“口”來行菩薩道,講的話一定要愛語,一定要充滿慈悲,千萬不要去傷害人家。慧律法師開示,他說他這一生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沒有批評過人家。哇!真了不起!我聽了這句話以後非常地感動,我們老是在批評人家,我們老是“哼!他沒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他家裏有錢。”“為什麼?”“他。。。。。。。”沒有辦法用讚美的話、鼓勵的話、愛心的話來讓世間多充滿一點溫馨。我們的“身”沒有辦法行菩薩道,至少“口”一定要行菩薩道,“口”上行菩薩道就是你要講有愛心的話、鼓勵大家的話,給大家無畏,給大家安心、安定,能夠親切相近。你說“口”上也幫不到什麼啊!至少最重要的是要在“意”上行菩薩道,“意”上就是要發慈悲的念、菩薩的念,心心念念,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一直發念,一直發出去。善念發出去可以改善你周遭的環境,絕對有效!昨天晚上古老師說:“母子連心。”那個小孩子會哭是因為她(古老師)的妹妹又住院去了。“意”,每一個眾生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跟有情的眾生、無情的世間也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一定要心存善念,心存慈悲,不要說:“這裏沒有觀世音,我在這邊想沒有人知道。”怎麼會沒有人知道?我們一個意念出去就是一個腦波,就是一個心力,一個波一直擴大到無限的時候,不只是當下會影響到我們這個世間,多少年之後甚至我們過世之後都影響著因果,這麼樣的深奧,這麼樣的深遠,一直延續下去。

  唯物論的悲哀

  所以大家一定要心存慈悲,心存菩薩的心腸,天天早上起來就發一個願:“願我今天都很愉快。”因為我自己愉快就不會傷害別人,就不會有難看的臉色,不會有鬥爭的語言,就不會有不如法的行為,時時刻刻都讓你旁邊的人很安心,覺得很安全,跟你相處在一起不受到傷害。同樣的情況,諸位可以用joy、love來代替,你們唱這首歌其實也就是在修行,像明慧法師昨天晚上所開示的,古老師她的早晚課就是透過這種身、口、意三密的相應來修行,在那個當下她的身口意是清淨的,是光明的,在那當下她周遭的人事物、乃“我慢”,“慢”的層次有很多種,有“過慢”“謙慢”“卑慢”等,為什麼要行菩薩道呢?就是要治療我們的身心啊!根據美國醫師學會的統計,抽煙的人比不抽煙的人得到癌症的機會高出50%;再來又有一個統計,長期承受壓力不得解決的人比抽煙的人得癌症的或然率高100%。諸位,你們不相信嗎?如果你們周遭有長輩、有親戚、有同學、朋友得到癌症,絕對都是長期壓力來的,面對壓力沒有辦法解決,為什麼?因為“我見”“我癡”“我愛”“我慢”的關係啊!本來跟我無關的,可是要把它攬過來變成我的壓力,諸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樣子。我們都是一輩子這樣,沒有事找事做,在佛法“因、緣、果”的觀照之下,一切是這麼樣的清楚,我們心胸不開闊,我們都是近視眼,我們都是盲眼的人、都是耳聾的人。那些壓力,你如果有智慧用佛教因緣果的智慧、緣起的智慧去觀照它,你就曉得:“喔!必然如此,當然就是這個樣子了。”你到時候心胸就非常開闊。行菩薩道不是在山洞裏面,不是在佛堂裏面才是行菩薩道,不是打坐才是行菩薩道,也不是把錢送給貧困的人才是行菩薩道,不是!行菩薩道處處可以行菩薩道,你行了菩薩道你就跟一切眾生交往,你就跟一切眾生互動,跟我們所生存的環境互動,一互動之下,你是不是要打開的心胸?一定要打開你的心胸,你要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跟大家溝通。

  菩薩道是治病良藥我們現在再請問一位同學,你這幾天下來有沒有發現你周遭的同學有人非常痛苦?沒有,大家都很快樂羅!哇!那我們是在涅盤的境界。你有沒有發現在這幾天把你的心胸給打開了?有,你怎麼打開?包容每一個人,還有包容這裏的一切事情、一切的生活、一切的環境,這個就是你的菩薩道。好,謝謝!菩薩道就是要跟大家互動,一互動你的心胸就開了,打開你的心那就具有最大的治療效果了。臺北我有一個朋友戴醫師跟我講,他對每一個來看病的人都說:“你沒病啦!不用吃藥,回去念佛就好了。”都是心理的影響因素,百分之九十幾我們肉體的毛病都是來自心理的不健康,心為什麼不健康?以自我為中心,把自我給封閉,當然,空氣不足,氧氣不足,缺氧的話會休克啊!我們都是把自己關在自我的小圈圈裏,緊緊地包圍住,自然缺氧,自然有疾病產生。行菩薩道不是全然為他人,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健康、自己的身心無礙,因為你行菩薩道的時候你是最快樂的。我們講:“施比受有福。”那天在無障礙之家我看到了幾個標語,在庇護工廠那邊寫著:“創傷的蘆葦不會折斷,微弱的燭光不會吹熄。”我們有些微的缺點,受到一點打擊,受到一點壓力,就把自己給折斷了,就自怨自艾,認為我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天下的人都辜負了我,大家都對不起我。嘗試行菩薩道,嘗試去關懷別人,去關懷社會,就可以治療你各種疾病。第二個,它具有甘草的功能。大家吃過甘草嗎?凡苦的中藥裏面都加上甘草的配方,你看甘草多妙啊!它可以讓苦的中和,讓辣的中和,讓我們樂於接近。菩薩道就有這種好處,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一定會關懷周遭的人事物,他一定會主動地去關懷別人,去分享自己所具備的一切,像甘草一樣受人家的歡迎。如果我們都是自閉症,都是自我為中心,都不理會別人的話,人家會歡迎你嗎?不會的。你要當一個甘草,在一個團體裏面能夠自在,能夠大家處得很好,使這個團體愈來愈好,你就是要行菩薩道,因為它具有甘草的作用。再下來,它具有“預防”的作用。我們行菩薩道,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我們就是在種福田,如果我們能夠加進去智慧,那就可以使得菩薩道成為成佛的因緣。所以它可以預防很多很多的禍患、很多很多的疾病,同時菩薩道還可以讓我們“進補”,冬天到了,我們很喜歡進補,我看進補最好的一帖藥就是菩薩道。為什麼呢?我們今天幫助了別人,不曉得那一天被我們幫助的人就是我們的大恩人。諸位有沒有這種例子?你偶然之間結了這麼一個善緣,將來這個善緣可能就是你的恩人、你的貴人,讓你免除了很多災難,可以讓你的心智愈來愈健康、愈安詳,菩薩道會使我們愈來愈堅強,我們的心性愈來愈健康,我們毫無恐懼,能坦然的在世間行住坐臥。淨土就在你心裏菩薩道不是宗教家說:“你行菩薩道就可以成佛。”不只是那樣子而已,我們自身就可以得到立即而明顯的利益,當下就可以感受得到。諸位你們如果願意的話,等一下大家來實驗,對你周遭的朋友、同學多一分關懷,多一分打招呼,看到師父你們都很歡喜地合掌“阿彌陀佛!師父好!”我們在座的同學都這樣子行菩薩道,佈施你的微笑,佈施你的愛,佈施你的善念的話,我們當下就是淨土,就是佛土啊!佛土不是跑到西方去。當下,你此心有善念,此心正直、不迂曲、無邪念的話,就是淨土世界,就是極樂國土了。這是立即而明顯的利益喔!它長期的利益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可以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讓我們早日成佛。成佛是什麼?就是覺醒、覺悟,就是快樂,就是智慧,佛是一個“智慧者”,一個“破迷啟悟者”,一個“離苦得樂者”,只有這八個字而已。成佛就是離苦得樂,以前會苦、會煩惱,現在看起來很歡喜,這個都是因緣果報,都是必然的法則,都是一定的法則,如是因,如是緣,如是的果報。智慧生起來了,痛苦就離開了。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離苦得樂,破迷啟悟”,過去都在迷之中,迷就好像我們在睡覺,糊裏糊塗。諸位你們在睡覺的時候,如果作夢夢到一隻狗往你身上咬,你會不會叫?會喔!為什麼會叫?因為不知道是在夢中。如果在旁邊清醒的人一看:“怎麼這麼笨,哪里有狗?看四周都沒有狗,你害怕什麼,為什麼這樣大喊大叫?”你如果作夢,夢到你到迪斯奈樂園去玩,你會不會高興?會不會笑?會喔!所以在旁邊的人看了“咦!你在笑什麼?”會哭會笑,為什麼?因為你在夢中,所以你會高興,會痛苦,都是在夢中,都是把假當真,眼睛沒有擦亮。將假當真的時候,“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啊!一個覺醒的人哪里有說“你在傷害我,你在誤會我,你在嫉妒我,你在冤枉我”?沒有的!這都是因緣在那邊造作,因緣在那邊移動而已,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立刻就會過去的。立即而明顯的利益就是這些,長期的、出世的利益就是讓我們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可以幫助我們成就佛道。好,我們下一堂課就講“How?”怎麼行?這是最重要的--


  二心一見

  諸位你們聽了以後有一個印象,種了一顆種子,將來一定可以用得上,在你的生命裏,絕對對你有幫助的。行菩薩道要具備三個要素: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空性正見”,缺一不可。你如果只有菩提心而沒有出離心跟空性正見的話,這個菩薩道不圓滿。

  (一)出離心:解脫道
  觀無常:無相解脫
  觀苦:無願解脫
  觀無我:空解脫
  觀暇滿人生

  八不暇
  外福報
  內福報
  (二)菩提心:利他道
  願菩提心:十大願
  行菩提心:四攝、六度萬行
  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三)空性正見
  人無我:不住於相
  法無我:不住於心
  空無我:

  不住於空這是行菩薩道的次第,當然也可以有其他的解說方式,我是三考第四世班禪喇嘛寫的“聖道三要”,從出離心開始,再來菩提心,再來空性正見。這樣修,菩薩道可以修行圓滿。請大家先看圖,有三個圓圈,第一個圓圈代表出離心,第二個圓圈代表菩提心,第三個圓圈代表空性見。出離心就是我們要從某一個地方離開,做為一個眾生是在苦海裏面,我們當然希望要從苦海裏面離開,那就是出離。這種想要離開煩惱、痛苦的心願,變成我們行菩薩道的動機,出離心不是跑到深山裏面去,不是像《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一樣跑到荒島上去,跑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那不算出離心,因為即使你跑到那個地方去,你仍然面臨自己的痛苦。我們的苦可分兩種,有外面的苦,也有內心的苦,尤其以內心的苦最為嚴重。所以,行菩薩道首先要生起出離心。

  第二個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利他,菩薩道就是一種利他道。前面講佛教的修行,第一個就是解脫道,就是從出離心開始的,解脫道就是以出離為主要目標,菩薩道則以利他為主要目標。

  再下來要有空性見,空性見是一種能夠把一切萬事萬物都體會透徹是空性的知見。這種知見非常重要,有的人只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有的人只有出離心,最糟糕的是這二心一見都沒有。一般痛苦的凡夫,已經痛苦不堪了,還不曉得要修行,還不曉得要怎麼離開這個痛苦,絕大多數的凡夫都是這個樣子,一再輪回,痛苦一次再一次,不能夠記取教訓,知道喝酒不好還是照樣喝,賭博不好還是照樣賭,發脾氣不好還是照樣發脾氣,貪、嗔、癡、慢、疑明明曉得不好,於己於人都不好,可是還是照樣的輪回。一次又一次的,當下每一天每一秒都在輪回,都在痛苦裏面打轉,還不肯離開,那就是連出離心都沒有。如果能夠記取教訓,在佛經裏面有這種比喻:如果是一匹好馬,騎士根本不必打它,只要鞭子一拿起來,看到影子它就跑了,也就是說你只要受到一點挫折、一點壓力就知道“喔!我趕快記取教訓,趕快學習離開痛苦。”這是第一等好馬。第二等好馬是鞭子一打它,這馬就會跑了,也就是大家受到一點鼓勵、一點刺激,就能夠跑。第一等好馬是看到鞭子的影子就跑了,第二等好馬要鞭子打下去,第三等馬是鞭子打下去它還不知道要跑,還要用馬蹬、馬靴踢在馬肚子上,很痛很痛,哀叫一聲,它才開始跑,這還算好;第四等馬是你再怎樣蹬它、戳它,它都不肯跑。這是出離心。

  第三個是空性見,有的人單單只有出離心,如果只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沒有空性見的話,這只是實踐解脫道,這是阿羅漢的境界,只管自己好,不管世間。但我們不能說南傳佛教只有解脫道而沒有菩薩道,我們只能說世間確實有一批人他們只顧自己解決問題、痛苦,不管別人的問題、痛苦。另外一種是菩提心,如果二者都有那就更好了;但如果缺少空性正見,有的時候會很痛苦的。因為修行有難行道、苦行道,還有樂行道、易行道。易行道就是除了自己修持的力量以外,還加上佛菩薩的加持力量、師父的加持力量。與此相關,有一個是樂行道,一個是苦行道。苦行道就是修行起來很苦,日中一食,一天拜佛要拜一萬拜,持咒要持多少萬遍,這樣子的修行就是苦行道,真的是刻苦勵己,嚴謹地約束自己;有一種修行人是樂行道,看起來不像在修行,像古老師這樣跳佛舞,這樣唱歌,其實很快樂,恭敬心會生起,單純的心、真心會生起,能夠戒定慧具足!可是她卻是在一個很快樂的情況之下修行,她跳佛舞身體可以健康,壓力可以得到紓解,可以得到戒定慧,這就是一種樂行道。所以,空性見就是透過這些萬事萬物瞭解一切皆是空性的那種見解,當你在度眾的時候,當你在自修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苦,你會曉得這一切都是空性,你不會執著:“我今天發了一個心要行菩薩道,可是我今天必須要在學校讀書,我該怎麼辦?我今天要上課,我該怎麼辦?我又不能夠去幫助人家。”你曉得空性見,曉得因緣的和合,機會的和合,菩薩道只是發心隨緣盡分而已,盡其所能的來做而已,三者具足的話,才是菩薩道的圓滿,也就是三者重疊的地方的這個境界。


  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出離心就是解脫,但不是物理上、物質上的解脫,而是心解脫束縛,解脫痛苦。
  在南傳巴厘經文裏面有這麼一個譬喻,印度牛車和我們臺灣牛車不一樣,我們臺灣人比較聰明,各位看過牛車嗎?我有一個侄兒他是在臺北長大的,有一天我的堂弟帶他到南部白河鄉下玩,他兒子回去以後就告訴他:“爸爸,你曉不曉得,鄉下人很厲害耶!他們連馬路上都種滿了青翠的草,綠草油油。”為什麼?我們鄉下的牛車走過都有兩條車轍,可是中間左右都有草長得很漂亮,所以他說:“鄉下人比我們臺北人還厲害耶!馬路(牛車路)上都種草種得那麼好。”這就是沒有看過牛車啊!各位看過牛車喔!臺灣的牛車很精巧,是前後兩頭牛在拉的,我到印度看見他們的牛車不是前後拉而是並行的,犁田時一頭牛就夠了,他們卻用兩頭牛,而且還並行地拉。有一位修行人問:“這兩頭牛一頭是白牛,一頭是黑牛,是黑牛限制了白牛?還是白牛限制了黑牛?”你們的答案是什麼?是白牛使得黑牛不自由?還是黑牛使得白牛不自由?都不是。是繩子、皮帶把它們綁在一起使他們不自由啊!

  這譬喻是說我們有感官、有五根、五官,有外境,“色不迷人人自迷”是不是?很多種情況,其實外境和我們自己是毫不相干的,“色不迷人人自迷”啊!我們只是五根、五官在和外境接觸之後,產生了認知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我”的作祟之下,硬要把它牽扯在一起,這使得我們不得自由。各位有沒有這種經驗?有啊!朋友說了一句話,做了一個臉色,這本來是他的事情,跟我何干?你只要用一個超然的態度、客觀的態度、看戲的態度就可以化解於無形;兩個本來無關的,我們看到一個形象以後,聽到一個聲音以後,產生了一個認知的作用,就把那個認知加上“我”的成分,把它染色之後,我們自己就放不下。別人的一言一行,別人的一個表示都使得我們不得自由。人家說我們的好話,我們就感到得意;人家說我們的壞話,我們也難過了半天,像慧律法師說的,要死的時候還在說:“我的什麼人還欠我會錢。”這樣怎麼不會輪回呢?因為你要回來討錢啊!你如果在死的時候還記得某一個同學罵我一句話,我還沒有罵回來,那你也必定回來報到,因為你要回來罵人啊!我們硬要把它扯上關係,你如果看過就看過,聽過就聽過,一笑置之,“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啊!

  各位有沒有這種境界,“百花叢裏過”在花花綠綠的世界走過了,“片葉不沾身”片葉都沾不到我的身。如果有空的話,我們可以到百貨公司去訓練我們的出離心看夠不夠,看到美麗的衣服、漂亮的東西,我們看看會不會動心,如果會動心的話就表示我們是自討苦吃,我們把皮帶給拉上,永遠綁在一起。我們如果能夠看過去就算了而不執著,“啊!好棒喔!”“哇!好漂亮喔!”欣賞而不攀緣的話,出離心就很重,就是已經嘗到那種涅盤的境界、涅盤的味道了,已經嘗到那種自由解脫的法味了,那種風味真美啊!因為你不會朝思暮想,你不會牽腸掛肚,你不會有所障礙。人家罵我,“哈!你念得嘴巴會 會累!”你就這麼看待,不是用阿 Q的心態去看,而是要有智慧,看得很清楚,用佛陀空性的智慧來觀察這些都是假的,因為它們都是會變化的。我們要觀無常,很深刻的觀無常,我自己無常,身心改變無常,周遭的環境一直在變化,好的也是無常,壞的也是無常,如此我們就得到無相的解脫。

  不得解脫的原因第一個不得解脫的原因是因為“著相”,看到一個相,臺灣人說:“看一個影,生一個孩。”我們天天在看影子,結果我們都生了很多孩子,生了多少煩惱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這些感官一直在接觸外境,稍微一個影子,我們就牢牢記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不肯把它delete(消除)。我們說讀書讀得不好,卻對別人的閒言閒語記得很牢,跟我們無關的事情也記得很牢,這是把無常當作常啊!所以,不得解脫。“無相”,相無定相,相是表相,你能夠看到這些表相,因為它是無常、變化。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定相,若能了悟相的空性,我們就能從相上面得到解脫,好的、壞的我們都得到解脫,我們都能夠看得很清楚。

  第二個不得解脫的原因是不知道觀苦,苦的來源是白牛黑牛中間那個皮帶,那皮帶是你自己按上的,我們的大氣壓力已經夠重,地心引力已經夠大,我們還要加上更多的壓力,難怪我們經常會得病,經常會得癌症,沒有智慧消除壓力的話,鬱卒到最後一定得癌症;諸位可以去觀察,那些得癌症的人都是因為受長期的壓力,都是不得解脫。我們觀苦的話,就可以得到無願的解脫。願就是欲望,苦就是欲望和現狀的差距,為什麼一個每月賺兩萬塊的人會很快樂,而一個月賺十萬塊的人不見得會比一個月賺兩萬塊的人快樂,因為欲望不一樣啊!我們的欲望那麼大,永遠填不滿,跟現狀會有落差;我如果一個月生活費用只要一萬塊,我一個月賺兩萬塊,我很高興耶!因為我可以存下一萬塊。

  誰為主宰欲望和現狀之間的落差就是苦,我們能夠知足常樂,就可以得到無願的解脫,不會那麼貪求,從那種貪求、無窮的欲望裏面來解脫。達到無我就可以得到空的解脫了。什麼叫作“我”?“我”的意思就是常一主宰。你觀察一件事情,有那一個能夠“常”?能夠“一”?能夠“主”?能夠“宰”?沒有!“我”的意思就是一種“自性”,自性的空不可得,自性就是自己滿足而能夠存在,就是我可以獨立存在,不用靠別人,我能夠生存下去,那就是“我”,那就是“自性”。諸位,如果只有你的話,你能夠存在下去嗎?不可以喔!你們是不是要依靠兄弟姊妹、父母親、社會、國家,乃至於空氣、水分、陽光,種種那麼多的東西,我們就是依存於這些有形、無形的因素之上,我們依存在上面,不得解脫,為什麼不得解脫?就是我們自己又加上一個皮帶,我們認為這應該是我的,我認為我必須要有多少,這樣子才會不得解脫,才會那麼樣的痛苦。

  可是你一觀察,世間那樣事情能夠獨立存在呢?沒有那一個人是獨立存在的,即使上帝也不能獨立存在,如果沒有這些子民、沒有這些萬物的話,會有上帝嗎?上帝的存在就是我們這些人想像出來的。總統沒有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他還要當總統嗎?能夠當嗎?也不能當啊!你到英國能夠當總統嗎?你本事再大到英國去都不能當總統,因為英國沒有總統,日本也沒有總統。每一件事情都是依於其他的、無數的因緣,很多很多無窮盡的條件,我們都是依存在這些上面,好的、壞的、大的、小的,我們都依存在這些上面,我們這樣子觀察的話,就可以曉得,哎呀!我們是這樣子的渺小啊!我們就會珍惜每一個因緣啊!好的因緣會珍惜,連惡因緣也會珍惜。惡的因緣像人家罵我,你要珍惜“為什麼人家會罵我?”你要感謝他,為什麼?因為我們跟他很有緣,他會罵我,為什麼不罵別人?因為我們兩個人之間息息相關,我們不珍惜這個因緣怎麼行呢?我們要感激他,我們因緣很好,他罵了我,消除了我的業障,因為我過去罵過他,現在必須讓他罵回來,這就是消除業障的最好機會,當下正念提起,智慧提起,“喔!受到痛苦了,我受到委屈了,就是在消除我的業障。”你要感激他,你如果再反擊回去的話,那你永遠不得解脫,因為你又加上了一個皮帶,又把自己綁得愈來愈緊。

  《雜阿含·五百九十九經》記載,世尊在舍衛城時,於夜分中,來一天子問世尊:“內結與外結,人為結縛結,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他說:“世尊啊!我們有多少的結啊!”心裏有千千結。心裏有沒有千千結?有喔!我們把自己和父母綁在一起,跟學問綁在一起,跟愛情綁在一起,跟社會綁在一起,跟……綁在一起,綁得愈來愈緊,難怪“鬱卒”嘛!會說“鬱卒”的人絕對是沒有學佛的,即使是學佛也是學得不如法。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種自我限制、自我設限。這些千千結怎麼解呢?佛陀回答該天子說:“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世尊用戒定慧三門來顯示清淨之道,可以得到心解脫和慧解脫。我們只要利用內觀的智慧觀察這個世間,就可發現一切統統是在無常變化之中,統統是自性空不可得,因此,可以得到空解脫。


  一切皆空不是戲論

  “空”是暫時的存在,無量的存在,變化的存在,它並不是沒有,而是無數無量的存在,那種變化的存在,是一種虛幻的存在,一直變化的存在,那就是空,所以佛教才講“一切皆空”。桌子是不是空?當然是空,桌子有沒有一直在改變?有。問一問自己,你們是不是空的?你們也是空的,因為你們一直在改變;空是不是也是空的?它也一直在改變。你怎麼樣去體會?一切都是在變化之中,一切都是自性不可得,也就是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掌握某種東西,擁有某種東西,這是辦不到的事情。一切都會改變,再親的人都會離開,再壞的人都會碰面,再壞的苦我們都會碰到,但那些苦不是真的苦,它只是一個變化,一個情境,一個因緣變化。因緣和合就有某種現象產生,好像堆積木一樣。我們是人,那是因為積木剛好堆成被稱為“人”的相。但同樣的積木,也可以把它堆成狗、貓、車,統統可以。我們都是在玩堆積木遊戲,生死輪回變過來變過去,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切假相的結合,如果能夠觀無我的話就可以得到解脫。


  外福報與內福報

  我們從“無障礙之家”回來就可以慶倖,我們實在太幸福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還算很完整,沒有斜嘴,沒有智障,我們是一個暇滿的人生。“暇”就是空暇,有八種不暇,世間有很多很健康的人,很有錢的人,很有學問的人,他們就是不肯學佛,有辦法嗎?沒辦法,這種人叫作不暇滿啊!要聽到佛法這麼有智慧的人生哲學真是太難得了,佛法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是一種生命的科學,它對生命有這麼樣徹底、完整的解析,可以給予我們生活如實、如此美的藝術;它是生命的科學,也是生活的藝術。我們要“暇”,就是要排出一些時間,願意來聽聞佛法。八不暇就是五官不完整,或者是沒有佛法的地方,或者是有佛法但沒有空閒,生活很苦的那種。暇滿的人生就是福報很大,福報有外福報、內福報,外福報就是我們生存的空間。臺灣實在是一個寶島福地,有那麼多的大師在弘揚正法,在教我們修行,將佛法一直住持下去,那就是外福報。我們臺灣四、五十年來沒有戰爭,大家都是戰後出生,沒有經過逃難、戰爭的苦境,大家都是口含金湯匙出生的,福報那麼大,大家長得那麼美、那麼漂亮,生活得那麼如意,一點挫折都沒有,可以說都是外福報。內福報是指我們本身所具足的,可以聽聞佛法。肯聽聞佛法也要有聽聞佛法的因緣,而且,還能夠聽聞正法,能夠到元亨寺來聽到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什麼才是真正的菩薩道,那就是內福報。有了暇滿人生,我們真的要好好珍惜,世間眾生那麼多,能夠出生為人的有幾個?出生為人的,能夠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的有幾個?尤其能夠出生在臺灣這塊寶島,那麼的國泰民安,那麼樣的富裕,佛法那麼樣的興隆,大菩薩那麼樣的多,我們還能錯失這個因緣嗎?如果有人說:“沒關係,我不要做壞事就好了。”能夠這樣子嗎?人身一失,什麼時候再得人身啊!很渺茫,那種機會很像到壽山山裏抓一片心想的葉子那麼樣的難,你看壽山裏面樹葉有多少?幾萬片、幾億片,你說:“我要找某一片。”那種機率有多少啊!暇滿人生是非常珍貴的。諸位要好好觀想,靜下心來好好反省,從小到大,有沒有好好利用這暇滿的人生?是不是還要這樣子自暴自棄下去?或者還是這樣子的享福下去,這樣子的浪費下去?我們用這種出離心產生動力,動力產生以後就來求菩提。菩提心就是利他心,就是站在解脫之上而得到的一種菩薩心腸。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菩提心,我們可以用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來分類,願菩提心就是發願,下午有一堂願慧法師的“普賢十大願王”,會做詳盡的解析,此處不再贅述。怎麼發這個願?這個願是境界無窮、時間無窮、物件無窮、空間無窮,一直到成佛的那種大願。菩提心要這麼樣的發,毫無限制,unconditional,任何的條件都沒有。行菩提心是願菩提心的實踐,實際的做了。

  行菩提心裏面有六度萬行和四攝,大家以後如果有機緣會聽到什麼叫六度?什麼叫四攝?總之一句話,就是要排除“我”的執著,把“我”的執著減輕、減半,慢慢減少,慢慢消融我見、我癡、我愛、我慢,透過菩薩道的修行來實踐,來達到“我”的完全開放。

  菩提心又有世俗的菩提心及勝義的菩提心。世俗的菩提心是指什麼呢?指的是“我今天捐一點錢,我今天幫助一個人,我在廣種福田”,這就是世俗菩提心。我幫助你一件事情,暫時解決你的痛苦,並沒有真正的把一個眾生從苦海裏面解救出來,那是世俗的。我們可以再用一種方式來講,就是一種外財的佈施或是世間福報的佈施,或者是我們所說的一種有相的行菩提心,這是一種譬喻,我們總是要執著某一個相,我是因為某一個動機、某一個因素而來行菩提心,那是世俗的,頂多只能讓我們得到人天的福報,不能夠究竟解脫。一定要有“勝義的菩提心”才能解脫,勝義的菩提心和世俗的菩提心只是一線之隔,非常微妙、很微細的差異,差異的地方就是“世俗”是有相的,而“勝義”是無相的菩提心,或是所謂三輪體空的修持。

  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主體、沒有物件、沒有中間這個媒介。你現在安慰一個人,你說愛語給人家,鼓勵人家,如果心一直說“我是在安慰他”,那個時候就是有相;如果你當時是以一種平等、同體、同理的方式來安慰他的話,就是勝義菩提心。一定要記住三輪體空,記住那種“無相”,沒有任何條件的。你怎麼觀沒有任何條件呢?因為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啊!怎麼說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呢?你想想看,我們有父母親,父母親有父母親,再父母親、父母親……一直上去,這麼一推溯,我們如果推到一百代,推到一千代,那時大家都是我們的親戚朋友、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就是很遙遠的一個人,他也有他的父母親,他父母親的父母親……可能就和我們是同一根源了。我們如果說六道眾生輪回的話,一隻蟑螂我討厭,我不喜歡,我把它殺掉,搞不好就是殺掉我們多少世以前的父母親,我們彼此之間都有相關性,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諸位沒有出家,結了婚的話,你有兒女,兒女的兒女再兒女……,你看喔,這樣子輪回過來輪回過去,到最後大家都是一家人,全部都是一家人,這些眾生都是一家人啊!我們才會有這種說法,在西藏密教裏面有一個說法是“如母眾生”,一定要這麼對待;你看到一切眾生的時候,都要把他當成自己的母親一樣,當成自己的父母親一樣,因為母親比較慈悲,照顧我們比較多,就以母親來象徵,一定要有這種心。你要會觀,一天花個幾分鐘來觀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如母一樣,對我們有恩,對我們幫助那麼大,養育我們,那就是這種智慧的加持,一種三輪體空的修行方式。


  人無我法無我空無我

  勝義菩提心可以讓我們產生空性的正見,諸位不要害怕空喔!因為空是最好的,因為空是人生最大的一個目標,因為空是讓我們解除痛苦,讓我們成就佛道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觀念啊!空性正見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先確立“人無我”,我們總是說“這是我”、“我在生病”、“我不高興”、“我快樂嘛”,一個“我”,一個“人”,一種I,一種Me,一種My,一種Mine,我們從無常這邊來觀,從無我來觀,從暇滿人生來觀,從如母眾生來觀,會發現那一個是真正的我呢?肉體是我嗎?感覺是我嗎?思想是我嗎?意願是我嗎?心識是我嗎?都不是,因為我們的心識一直在改變。到底那一個是我?不能講那一個是我,也不能講那一個不是我,你講是我、不是我統統都是妄見,統統都是不正確的錯誤見解,為什麼?因為你執著“有”,因為一切都是在變化,一切都是因緣在造作,因緣在那邊改變現象,連我們人也是這個樣子。

  第二個層次的空性正見是“法無我”,先打破我執,先打破對我牢不可破的執著,因為這是輪回的來源,這是痛苦的來源,之後再打破那個“法執”。“法”的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這些具體的、抽象的統統是“無我”,“我”就是常一主宰、自性的意思。

  怎樣達到人無我呢?要不住於相,所謂的我是在變化之中,不住於相才能達到人無我,先從自己來觀起,緊接著再觀外境,就可以達到法無我;這第二個步驟我們就能達到不住於心,心是一種觀念,也就是你那個觀念不要固執,不要有一個成見,不要總是以為我想的是對的,總是要別人聽我的話,自我主張非常的強,這個就是唯物論,最可怕的唯物論。物質的唯物論還容易破,但是思想的唯物論最難破了,牢不可破,因為我們總會保護自己,總會以為自己的想法對,我的主張人家不採納、人家不接受就發脾氣,就罵人家以為人家不好。

  你要曉得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你要不住於心,心在那裏?佛教講的心不是那個看得到的心,如果是肉團心,那就簡單多了,心臟科的醫師可以幫我們修心修得很好,腦科的醫師可以幫我們清理得很乾淨,把腦剖開來洗一洗。不是!心不是在那個地方。我們有的時候有心,有的時候無心,有的人昏昏欲睡,不理你了,這個時候就是無心的狀態。心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感官和外境相接觸產生認知的作用、了別的作用,那個時候就是心的生起。當然,心有粗的心,也有細的心,粗的心是指我們的感受,我們感到冷、感到熱、感到痛、感到麻,這些都是很明顯的粗的心。細的心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還有那種固執“我”的存在、“我”是不變、“我”是最大的,自我為中心的那一個很微細的心。我們當然只能夠從比較粗的心、外表的心來做起,那就是不住於心。等到證得“法無我”之後,最高的層次要達到“空無我”。什麼叫作“空無我”?“我”已經是空了,“法”也已經空了,連這個“空”也要空。這個意思是先將我執給破掉,再下來法執給破掉,最後一個層次空執也要破掉。


  空有不一不異

  “一切皆空”,佛法告訴我們,連“空”也要空掉,因為空也是自性不可得,因為空也是因緣所生的。你說“我”是因緣所生,“法”是因緣所生,為什麼“空”也是因緣所生?因為“空”是相對於“有”才空嘛!如果沒有“有”的話,怎麼會有“空”呢?因為有一個東西它暫時性的存在,所以我們才曉得它是空性。如果說沒有那樣東西是暫時性的存在,都沒有存在的話,怎麼會有空呢?“空”和“有”只是一體的兩面,好像一個手掌的手心手背,或是一個銅板的兩面,你不能夠離開有來尋找空,也不能夠離開空去尋找有,這也就是《金剛經》裏面所說的:“我所說相即是非相,是名相;我所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的意思。我們現在看,看的是表相,我所看的表相其實就是非表相,為什麼是非表相,因為一切表相都在改變,我說話的姿態、聲音在改變,我們的房子,我們自己本身,我們的思想,抽象、具體的都一直在改變,所以它就是非相,它就是無我,就是空不可得,這時我們連那個空也要給拿掉。


  有所為有所不為

  空執也要破除掉的意思,就是有所為也有所不為,什麼地方需要有所為呢?我們說世間法的時候一定要有所為;什麼時候是無所為?出世間法的時候要無所為,一定要這個樣子。你不要來元亨寺三加了一個禮拜的學佛營之後,“喔!對!師父告訴我們空是最好的,空性正見是最好的,所以讀書即是不讀書,是名真讀書,所以我也不要去學校上課了。”像王俊雄老師前幾天所說的,他最大的後悔就是他當時學佛學到一個“空”字去了,“我一切都無所謂,只有佛法最好。”沒有那回事!佛法如果只有空執那會很糟糕,一定連空執也要破掉,要空無我,連空也要空掉。所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世間法的時候一定要有所為,怎麼樣的世間法?就是為人處事,就是世間的功夫,世間的事業,世間的學問這些東西你要有所為,要有倫理道德觀念,要有是非的標準,你才不會逾矩啊!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啊!一方面要從心所欲,一方面要不逾矩,這個才是聖人的境界。所以,菩薩在那裏?菩薩不是在佛堂,也不是只有學佛的人才是菩薩,不學佛的人只要有利他的心,只要設身處地,自他交換,自己來設想別人的同理心,有行菩提、願菩提的時候,那就是真正的行菩薩道了。

  “有所為”,世間的事情要有所堅持,但有所堅持不要執著,你就是盡力去做,萬一做不了,怎麼辦?剛剛有一位同學問我說:“看到一個生命要傷害另一個生命的時候要怎麼辦?”我的回答是這個樣子,你如果有力量的話,幫助他不要傷害其他的生命;如果沒有力量的話,也要心存慈悲,發出一個善心:願他們由於過去的業力招引得現在一個生命必須傷害另外一個生命,他們的冤、他們的結就此了結,大家不要再冤冤相報了,就此結束了。


  唱歌跳舞都是修行

  世間沒有那一個是絕對的,你要會觀察因緣,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擴大,這樣觀察因緣,你才能看得清楚世間的事。世間事要有所為,但出世間要無所為,當你要修出世間道,當你要修離開煩惱的時候,你要無所為,那時候不要有一種分別心,因為分別之心、執著之心就是痛苦的來源。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就吃飯,不要執著;穿衣服的時候就穿衣服;昨天晚上大家在跳佛舞的時候,就跳佛舞,不要興奮得晚上睡不著覺,這樣子的話你就執著了。跳舞的時候就盡情地跳舞,唱歌的時候就盡情地唱歌,把每一件事都當成是在行菩薩道,當成都是在修行,這才是功夫,不然一生我們那有那麼多時間修行?你要把讀書也看成修行,走路也看成修行,呼吸、吃飯、睡覺都看成修行。如果我沒有講錯的話,可以說已經將菩薩道呈現出來了,所有的面貌統統在這個地方,這個是對大家有好處的,有立即而明顯的好處。謝謝諸位!感激你們的佈施!謝謝!(完)

 





主持人
鄭振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