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修佛法 第二課

第二課

六、最大的慈善是聞思修行

現在不論在城裏還是農村,都有不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他們非常需要得到人們各種各樣的幫助。圍繞他們開展的各種慈善活動,能解決他們的不少實際困難,也是佛弟子實踐慈悲心的一種方便。但是,在目前佛法逐漸隱沒,三寶遭到曲解的情況下,弘揚佛法,聞思修行,比起世間慈善來說,顯得更有必要,更加的緊迫。

1、被曲解的三寶

現在雖然有不少大德在精進地弘揚佛法,但是佛法不被大眾理解,甚至曲解的現象依然很嚴重,人們提起佛菩薩,就以為只是寺院裏供人燒香磕頭的雕塑。提起佛法,就以為是迷信。提起僧人,以為就是像電視劇裏演的一樣,是一群整天打打殺殺的人。這種誤解,讓很多人失去了進入佛門,獲得三寶加持的機會,甚至因為對三寶的不敬和誹謗,造下了很大的罪業。

2、真正的三寶

那麼真正的佛法僧是什麼?

就像《隨念三寶經》中所說的,佛陀是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是活生生的有情,是一刻不息地在幫助、救度普天下一切需要幫助、救度的人,佛陀不僅僅救度窮人,也救度富人,佛陀不僅僅在幫助凡夫解脫,還在幫助聖者的進步,所以說,無上導師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他在引導眾生獲得徹底的解脫,獲得最大的聖者財富。

那麼法寶呢,具有初善、中善、後善的殊勝特點,它像黃金一樣的珍貴,不管是誰,內道也好、外道也好,只要認真地學下去,就能獲得世出世間利益。

僧寶是所應禮敬,所應合掌的人,通過僧寶,可以聽聞到法寶,並且成為聞思修法寶最好的助伴。

3、三寶的核心

三寶之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不是佛寶,因為佛陀說他並不能直接消除眾生的業力和無明;也不是僧寶,因為僧寶還沒有完全證悟;最為主要的就是——法寶。

就像世間上的水,能普遍地滋潤大地上的一切萬物一樣,同樣地,佛法也能滋潤一切眾生的心田,不管他是人類,還是地獄裏的眾生,不管他是內道,還是外道,不管他是行善積德者,還是充滿煩惱惡業的惡魔,都能從佛法中得到利益。佛法為什麼具有這麼大的功德呢?因為佛陀揭示的因果規律、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無二慧,並不是佛陀無中生有地創立起來的,而是因為這些法義就是這個世界本來就存在著的規律,是這個世界暫時與究竟的真相。但是眾生雖然身處其中,卻不認識,不明白這些真相,反而把一些虛假的現象當作真實,所以遭受了各種的苦難,而佛陀通過修證,發現了這些真相並傳授給了眾生,通過佛陀的傳授,眾生才有了和佛陀一樣修證成就,獲得無上安樂的可能。所以對於眾生來說,這些內容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從中能產生出一切的安樂,就像如意寶一樣,因此而被稱為法寶。

所以佛法並不屬於佛陀,也並不屬於學佛的人,而是適用於任何一位眾生的,也是任何一位眾生想要得到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所應該修學,而且是唯一應該修學的內容。佛陀因為已經修證了這些規律,而最終成就了,僧寶們,就是正在如理修學這些規律。而且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人,現在和以後的眾生,也必將因為修學這些規律,而成為僧寶,成為佛寶,而走上自利利他之路的。

佛陀成佛,獲得了度化眾生的最大能力,那麼佛陀是怎麼樣度化眾生的呢?因為眾生心相續中的無明,即使以佛陀的力量,也無法直接消除,只有眾生通過聞思修佛法來自己主動轉化,使原先背離法爾規律的思想和言行轉變過來,使它們符合法爾規律,才能逐漸消除無明,獲得智慧,從而如大夢初醒,獲得解脫。所以佛陀雖然也放光動地,也示現神通,但佛陀度化眾生最主要的方便,是依靠傳授四諦等的法寶,讓眾生反觀自心,因此說,佛陀傳授的法寶,是佛陀示現的最大的神通。請道友們一定把這個問題銘記在心!

從佛法的來源來看,也可以看出它的珍貴性。就像開經偈裏說的,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微妙法。大家現在學習的法寶,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發下五百大願,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成佛而流傳下來的,這是導師佛陀給眾生留下的最大的財富,是佛陀示現的最大的神通和方便,也是我們最大的無上如意寶。世間的父母,竭盡全力為子女創造好的生活條件,會為子女準備舒適的房子,留下儘量多的存款,同樣,佛法就是我們的慈父佛陀為我們留下的房子和存款,通過佛法,也只有通過佛法,我們才會獲得佛陀那樣的殊勝境界。

由此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最能給大家帶來利益的,最不能被忽視的,就是法寶。那麼如何才能發揮出法寶的巨大潛力,體現出法寶的珍貴價值呢?

4、如何發揮法寶的價值

有的人說我對法寶是很重視的,我天天在念誦經典,也抄寫經書。也有的人說,家裏的佛堂裏供了很多的經書,我天天在對經書燒香磕頭。這些做法雖然都好,都能產生出不可思議的福報,但是要知道,這些行為的直接結果,也只是福報而已,而沒有能從法寶中獲得最有加持的殊勝智慧。

對法寶的抄寫、讀誦、供養禮拜,是佛陀要求的十法行中的內容,所謂十法行是:書寫、供養、施供、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思、修,這十法行,歸納起來就是聞思修,僅僅做其中的部分法行,是難以獲得佛法的潛在加持的。

通過聞思修,首先能讓佛法在自己身上體現出它的殊勝加持,讓佛法在自己這個眾生上得到了弘揚,同時,聽得一分,就可以在這一分上介紹給別人,儘管還是處在鸚鵡學舌的階段,但也給別人提供了一次瞭解佛法的機會,讓別人也具備認識煩惱的能力。思得一分,就可以把這一分善巧地傳講給別人,讓別人較快地理解這一分佛法的意義,獲得壓服煩惱的能力。修得一分,就能在這一分上觀機逗教,讓別人更方便地領悟這一分法的意義。因此,聞思修就是弘揚佛法的一個最大的方便,最有力量的途徑。

在這個時代,如果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者說有一位具足法相的善知識,來到我們面前,攝受我們的話,大家想想他會給我們什麼教誡呢?我是這樣想的,他會首先說,不管是為自利也好,或者為他利也好,大家首先要調服自己的煩惱。而我們知道,調服煩惱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得到聞思修三慧。另外,如果有一位成就者,有機緣直接賜給我們安樂,那麼他會選擇什麼方法呢?還是會選擇指導我們聞思修行,因為解脫的安樂,是最廣大、最究竟的安樂。

尤其是有福報出家的僧人,佛陀規定大家應該做的,除了聞思修,就是講辯著,都是圍繞著佛法學修,和弘揚佛法的。僧人們出了家,剃了頭,換上了僧衣,就表明志向更高,目標更遠,希求的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自他解脫境界。佛經裏沒有說出家僧人還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像世間人那樣去打工、養孩子、做生意,這不是出家人應做的事情。當年佛陀和大阿羅漢們,給我們示現的,就是過一缽三衣的乞食生活,把時間儘量地利用起來,用到聞思修行上去。

那麼出家僧人是否也能做供養和佈施呢?在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之中,出家僧人應該做的,就是法供養和法佈施,也就是聞思修行,和講經說法,這比起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來說,產生的福報更加的深厚,更加的廣大。

另外,在家人對出家僧人的供養,份量是很重的,因為在家人是把出家人當作殊勝福田在進行供養的。也就是說,僧人接受供養後,是需要回向很多福報的。如果精進聞思修,那麼戒相能瞭解得很清楚,戒律能守持得很清淨,禪定法門、智慧法門的功德都能相應逐漸產生,這樣的行持,本身就能產生出很大的福報,足以回向給供養者,如果不聞思修行,那麼該守什麼戒律,如何守持等都不清楚,其他的禪定法門、智慧法門也都不瞭解,這樣就難以產生福報,只能用自己舊有的福報去償還了。

也有的居士說,聞思修佛法,需要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工作、家庭都已經很忙碌,怎麼可能去投身聞思修呢?還是做點自己能做的事情好了。這話雖然有一定道理,居士的時間畢竟沒有像出家僧人那樣多,但是一方面,就像世間上流行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肯擠總會有的;另一方面,在家人也一樣需要獲得解脫,因此而需要克服的無明和業障,一點也沒有比出家人輕,需要付出的聞思修的努力,也一點也沒有比出家人少。而且在家人因為放棄不了俗世的羈絆,本身就是煩惱業障較重的體現。其實對於真正解脫而言,在家人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道路,因此從對自己前途負責的角度出發,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和下更大的聞思修的決心。而且,如果居士們學修有了一定的成果,趁節假日去給別的人講解一些佛法,也能和出家法師一樣積累甚深廣大的解脫資糧。

因此在目前來說,幫助那些缺醫少藥、生活貧困的眾生的慈善事業,雖然也非常需要,但是主要的精力,應該投入到精進的聞思修行中去,因為現在這個階段,護持佛法的法脈,續佛慧命,是更為緊迫,更應該引起廣泛重視的事業。尤其大陸人口那麼多,地方那麼大,但是聞思修佛法的人很少,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人去講經說法,導致大家都沒有利用好這暇滿人身,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而且,通過傳講佛法,佛弟子的人數增加了之後,也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扶貧、放生等慈善事業中去,這樣慈善事業也就能更加輕鬆地得以開展起來了。

5、聖者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大願

上師法王如意寶傾其一生的最大事業,就是組建僧團,弘揚佛法。並且法王上師一再強調佛陀的聖法都是對治煩惱的妙藥,應該平等弘揚,並教導弟子在以普賢行願為指導,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此生目標的基礎上,廣泛地學習佛法的各種微妙法門。法王強調,如果弘揚單獨一個法門,則會無形中導致其餘法門的隱沒,佛法存在的基礎就不會穩固,最終會導致專門弘揚的那個法門也會受到削弱,而導致整體佛法的衰退。現在喇榮溝裏的高僧大德,能夠傳播佛法,利益眾生,顯現上都是法王如意寶帶領大家聞思修行的結果,所以聞思修是一條幫助眾生的捷徑,也是幫助眾生的核心。

 

並且法王如意寶以往世的願力和證悟的法性力的加持,繼承並發揚光大了聞思修事業,為我們現在的聞思修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法王傳記》裏說:1986年春季的一天,法王上師在為六千餘名僧眾進行文殊幻化網灌頂,當誦到迎請天尊儀軌的時候,法王上師突然從法座上站起。過後法王上師對大眾說:剛才,漢地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布瑪莫紮尊者親自來此迎請我們前往弘法。我從現在開始與漢地眾生結緣,度化他們,以後喇榮五明佛學院將會有許許多多的漢族弟子前來求法、修學,並將顯密佛法弘傳到世界各地……”

是如此法王上師老人家給我們的聞思修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礎。

七、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廣泛聞思,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另外,有極少部分的眾生因為善根深厚,可以在現世不通過聞思修這個步驟,直接獲得修行成就,這樣的眾生共有三類:

1、對甚深了義金剛密法竅訣因緣深厚的眾生

這類眾生前世種下了深厚的善根,即使沒有學過一點點的般若法門等,都可以通過金剛密法的見、聞、系解脫而開悟成就。

比如,以前西藏有一位非常虔誠的老太太,因為生前在別人的超度法會上見到過文武百尊的唐卡,因此死後在中陰身中,見到本尊出現時,立刻能夠認識,因此而成就了佛果。後來她兒子去見噶mb法王,噶mb法王告知了他媽媽成佛的殊勝因緣。

又比如,《法王傳記》說: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文革期間,一直堅持念誦經論,有一隻山羊一直跟隨法王,因此聽到了很多傳承,其中就有密法中最為深奧的《四心滴》、《七寶藏》等竅訣法要。山羊去世後,以法王和密法竅訣的加持,這頭山羊先是往生到了香巴拉淨土,後又往生到了東方現喜刹土,並在1989年出現在法王的現量境界中,來感恩頂禮。

2、與大成就者有深厚解脫因緣的眾生

這類眾生也是前世善根深厚,和大成就者結成了根本上師和根本弟子的因緣關係,也不需要通過聞思修般若等的正見,直接通過大成就者上師的一些表示傳,就可以開悟而成就。比如《普賢上師言教》裏講到的,藏王赤松德贊時的大譯師貝若紮那來到甲摩擦瓦絨(今屬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洲)時,遇到了接近八十歲的麥彭滾波,貝若紮那將禪帶系在他身上,禪杖靠於他的腰間,並加持開示上師瑜伽的修法,使其當晚就證悟了密宗光明大圓滿,並在圓寂時身體完全消失在法界中而成佛。禪宗和大圓滿、大手印等的成就者傳記中,有許多這樣的公案。

另外我們要知道,這種深厚的因緣,都是和解脫相關的,而不是一般的膚淺的因緣。

3、與殊勝易行道他力淨土法門因緣深厚的眾生

再就是淨土法的修行人,信心純厚,說一不二,並且不斷增上信願行,等到臨終時,就像坐飛機一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後,通過西方極樂世界怙主阿彌陀佛的加持力,也能迅速開悟而一生成佛。

比如,諦閑老法師有個弟子,以前是補鍋的,人們稱鍋漏匠師父,四十多歲了來找老法師出家,因為人很笨,又不識字,諦老讓他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很老實,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多,預知時至,站著去世了,老和尚看到後,讚歎他的成就,超過了一般講經說法的法師及方丈了。

另外,虛雲老和尚有一個弟子,名叫具行,不識字,耳朵聾,白天在菜園種菜,專念觀世音菩薩,後來自己找來了一些禾稈,披袈裟跏趺坐,左手拿引磬,右手敲木魚,面向西方念佛。然後點火自焚。等眾人發現時,還跏趺坐在火灰上不動,衣物保持和之前的一樣,只有木魚和磬的柄變成了灰。當時雲南的都督唐繼堯帶領全家來看,走到身前,取下引磬,全身才因此倒下,成一堆骨灰。唐繼堯深受觸動,以政府的名義為具行和尚舉行了三天的追悼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對佛法生起了信心。虛雲老和尚專門為具行和尚寫了《具行禪人行業自化記》,收錄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中,建議大家找來拜讀一下。

講到這裏,大家可以現量感受一下自己的分別心狀態,也可以從比量來推知自己前世的善根,來觀察自己是否具有如此三種殊勝的根基,從而來決定自己是否需要次第進行聞思修。

八、隨信行與隨法行

印度那爛陀寺的大班智達靜命論師在《中觀莊嚴論自釋》中說:

先求真理智,勝解勝義已,緣惡見世間,遍發大悲心,

精勤利眾生,增長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莊嚴。

諸隨信行者,發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

意思是有兩種學法的人,第一種是隨法行的修行人,他們先求得般若正見,獲得了穩固的正見後,再觀察世間時,見到了輪回中的眾生,因為將如夢如幻的顯現,執著為各種各樣實有的事物,而感受到了種種的苦難,因此生起大悲心,再在精勤利益眾生的過程中,逐漸增長菩提心,並嚴格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第二種是隨信行的修行人,他們信受大乘善知識和法寶的教導,首先生起大菩提心,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然後再來努力獲得般若正見。

這兩種聞思修的方式:一個是從獲得般若慧來進入;一個是從入門的菩提心來進入。在後代的隨行的修行者,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善根特別深厚,不需要廣泛地聞思修的人之外,其他的佛弟子都是通過這兩種方式學到佛法的真諦的。

其中般若正見的理解是證悟大乘正道的基礎,生起菩提心則是進入到大乘正道的標誌,生起出離心是進入到小乘正道的標誌,這三個方面,對佛弟子都極為重要。

從隨信行的角度來說,大家首先要認識大小乘發心的法相,從心上用功;那麼,從隨法行的角度,對於現在的廣大年輕佛弟子來說,重中之重的,是獲得對般若的正見。因為般若能促進出離心與菩提心,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證悟的關鍵,而且般若是禪宗與金剛密法等殊勝法門的基石。下面就從這四個方面來對隨信行和隨法行做一番分析研究。

1、大小乘的發心

1)大小乘共同的出離心

小乘的出離心緣的是自身的輪回和涅槃,也就是說,小乘著眼的是自己的問題,比如我執、煩惱、業力、果報,是為自己脫離三界而修行。這樣的出離心,除了希求解脫之外,其他的內容也是大乘修行者所需要具備的,所以被稱為是大小乘共同的出離心。

小乘的出離,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這是對苦集滅道四諦理解之後,自然而然在心裏生起的一種意樂,一種決心。這種決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對輪回的厭離,這是如理、深入地思維了苦諦和集諦之後,心裏的自然反應;二是對解脫的欣樂和希求,這是理解滅諦和道諦之後,心裏由衷生起的嚮往之情。

如理思維苦諦,就要思維苦苦、壞苦和行苦。我們先來看看一般人的出離,普通人平時不會說出離,只有等生活遇到挫折,工作遇到麻煩的時候,才會想到要出離。不用說這樣的出離沒有希求解脫的成分,就連對輪回的厭離也談不上,充其量只是消極的逃避,而且只是逃離人道中暫時的苦苦,還沒有意識到壞苦和行苦。一旦情況好轉,苦苦又消失了,遇到壞苦,也就是眾生所謂的生活美滿、工作順利的時候,他們就立即不出離了,高高興興地繼續世俗生活去了。

對苦苦的厭離,做得最出色的,是地獄裏的眾生。地獄裏的眾生,痛苦沒有停息的時候,一直處在驚恐、慘叫的過程中,因此他們分分秒秒都在想著離開這個苦難之地,對於地獄,他們連一絲一毫的留戀和不舍都不會生起,只要能夠脫離地獄,他們願意付出任何的代價。但是這還不是出離心,因為他們只是對地獄的厭離,一旦脫離地獄,便又好了傷疤忘了痛,追求五欲享受,也就是壞苦去了。

壞苦就是會變壞的苦,世間則稱之為快樂、幸福。也就是一切有漏的樂是壞苦。一切凡夫都喜歡快樂,厭離痛苦,但是什麼是快樂,卻從一開始就沒有弄清楚。凡夫所說的快樂,具體就是欲界的快樂和色界的禪悅,而這些以法寶的智慧眼看來,卻統統都是苦難。它們苦在哪里呢?苦就苦在這些所謂快樂的背後,隱藏著更強大、更長久的苦苦,也就是說,想要嘗試這些快樂的凡夫,在不久之後,就要面臨著難以承受的苦苦,因此佛陀非常智慧、非常貼切地給它取了一個壞苦的名字。

因此壞苦就像一杯毒酒,嗜酒的人喝起來雖然美味,但是後患無窮,有智慧的人,事先就會看到它們的後果,不會被它所誘惑。

人們常說人間的欲樂難以放下,比如說汽車、別墅、愛情等等,其實在欲界天人看來,人間的這些享用是那麼地低級,比起他們的優越環境和男女之間的情愛,人間的生活就和豬的生活沒有兩樣。同樣,在色界具有禪定的天人看來,欲界天的享用,也是那麼的低級,沒有檔次。色界初禪天獲得的,就是斷除了欲界追求的一種內在的快樂,因此叫離生喜樂,色界天在禪定的內在快樂上越來越深入,最後甚至意識到了禪定的快樂也是一種累贅,而進入到了純粹的想心所之中去了,這樣就進入到了無色界的禪定。

欲界和色界的快樂,都是會變壞的,會失去的,苦苦在之後還是會再捲土重來,所以都屬於壞苦,是同樣追求不得的。

那麼修持境界高的一類外道,對於壞苦的厭離心是非常強的。它們為了消除他們所謂的業障,往往會拋棄現世的一切快樂追求,而專門選擇苦行,比如一生都保持單腿站立,甚至有放火自焚等等事情的發生。

因此,作為內道的佛弟子,當自己對世間的一些追求割捨不下的時候,應該想想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們可能正在可憐自己呢,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們為了那些錯誤的目標,都能夠放下一切,精進苦行,那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去追求那些壞苦呢!

外道苦行的人能放棄壞苦,但是他們不知道壞苦之上,還有一層行苦,這是只有內道佛教之中才宣說了的。

所謂行苦,就是有漏五蘊熾盛之苦,這應該從因和果兩個側面去理解。從果上看,近取的五蘊是從煩惱和業力中產生的,來源就非常的不清淨;從因上看,只要有了近取五蘊,煩惱就會和它形影不離,因此而必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新的苦來。

要厭離輪回,必然要落實到厭離這個以行苦為本性的有漏五蘊上。

如理思維了這三種苦,獲得了思慧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厭棄這個輪回。不淨坑很髒,人一旦掉進去之後,會馬上想辦法逃離,但是這還比不上對三苦獲得了思慧的人。那他們的心態像什麼呢?就像一個人,掉入了火坑,周身的疼痛,和馬上面臨的死亡,會使他不顧一切的想跳離這個火坑。

但是厭離輪回苦,還不能找到出離苦的辦法。只有同時找到苦的根源,才有可能把它斷除。

苦的來源是業力,業力的來源則是煩惱,煩惱的來源是我執、無明。這由我執、無明產生的業力和煩惱,就是輪回苦的根源,這個真理,是在集諦中揭示的。

因此一個修出離心的人,不僅僅要厭離三苦,更要厭離自己的業力和煩惱,厭離自己的執著我的我見。這就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能遠離任何增長我執的因素。

單有厭離,沒有希求,就會產生消極厭世的逃避心理。而在滅諦的開示中,本師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訴我們了煩惱和業力寂滅後的解脫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果位,這對於修行者是極大的鼓舞。佛陀同時還在道諦中,詳細講說了獲得這種解脫境界的真實方法。

對於一個已經對輪回產生了厭離的修行人來說,滅諦中宣說的解脫境界是他最大的希求和動力,而道諦中宣說的法門,則是他最大的依賴和安慰。

因此,只有把苦集滅道四諦聞思究竟,產生了聞慧、思慧的人,心中才會產生真正到位的出離心。可以看出,這樣的出離心,並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向上,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希望的。

大家要知道,對於現在的修行人來說,在開始修出離心的時候,最為重要的,是少欲知足,不對生活提很多的要求,應該減少,直至斷除貪求世間八法的名利心。

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真正的出離心,那麼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為感得人天善趣的因,而不能成為解脫生死的正因。而一旦在心裏生起了真實出離心,即使還沒開始持戒修行,就已經產生出了趣向解脫的功德,如果有出離心攝持,那麼所作的事情不論功德的大小,就算是給貓狗喂一餐飯,或者能對五戒中的任何一戒受持上一日一夜,都能成為解脫生死的殊勝資糧。

但同時也要知道,出離心是進入小乘修法的敲門磚,是小乘修法的開始,它並不是小乘修法的全部。在具備了真實的出離心之後,修行的重心,就應該轉移到獲得無我的空性慧上去了。因為出離心是為了要厭離輪回、希求解脫,要產生輪回、障礙解脫的那股力量,是來自於我執,因此要斷除我執,必須要證得人無我的空性慧。在法稱菩薩的《釋量論》中,就明確地開示了解脫道的入門修法是出離心,解脫道的根本修法是人無我的空性慧。

2)大乘不共的出離心

大乘修行人在少欲知足的基礎上,生起的出離心,是眼光更遠、範圍更大、程度更深,具體表現為:

大乘要出離的,不僅僅是輪回,還要出離小乘的自我解脫,只是自我得到解脫,沒有去救度眾生,對於具備大乘根基的修行者來說,是一件不願意的事,是一件自私的事。

大乘要希求的,不是小乘的涅槃,而是消除了能所對立的無二慧境界。凡夫的生死和小乘的涅槃兩個都是邊,還落在觀待、對立之中,是不了義的境界。

大乘殊勝正見就是分別心即是心的本性,或者自然本智,因此任何的戲論、客塵垢障都是出離的對境。

雖然對一般凡夫來說,小乘阿羅漢的出離心非常的偉大,但對於大乘的出離心來說,阿羅漢的出離心太小了,就像沒長大的三四歲小孩一樣。大乘菩薩把為自己聞思修看做是自私心理,根本不會在心裏生起為自己成佛的念頭。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大乘的慈悲心越強烈,就越會對眾生生起憐憫心,對阿羅漢也一樣,會憐憫他們沒有廣大的發心。

我們要知道,大小乘的出離心,目的都是為了對治我執而調服煩惱,但是依據的見解等不同,因此方法也不一樣,大乘的出離心,比較高深,理解起來比較難,但是一旦能夠運用,則更加的巧妙,收效也更加的迅速。我們現在有緣學習到大乘佛法,應該不辜負如此深厚的因緣和殊勝的妙法。要一開始,就在心裏培養起大乘的發心。高的起點,必將帶來高的收益,能更快、更有效地利益眾生。

3)大乘菩提心

具備了共同的出離心後,大乘的修行者,就要繼續擴大心量,生起大乘的世俗菩提心。大乘的菩提心的生起,標誌著進入到大乘的資糧道,開始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歷程。

大乘的世俗菩提心也是心中的一種意樂、一種決心,它必須具備兩個部分:一、由大悲心的驅動,生起把一切有情從生死輪回中救拔出來的堅定決心;二、同時由智慧見到要能對他人做究竟的利益,首先必須獲得大菩提,因此生起成佛的堅定決心。由此可見,大乘菩提心是全然不顧自己利益,一切都為其他眾生考慮的大發心。如《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入行論》中說: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還有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以大悲緣眾生,以智慧緣大菩提,希求的不是佛陀的無限安樂,而是佛陀身口意所具有的恒河沙功德,是佛陀任運、周遍地廣轉*輪、度化眾生的能力。行菩提心緣的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菩薩無量無邊的六度萬行,以三輪如幻如夢,不起實有執著的方式而行持。

大家知道母愛很深,生起菩提心的四無量心或七重因果也是對照母愛而引導的,普通人對於其他的眾生很難產生出像母愛那樣深切的關懷。但是母愛也有缺憾,它本身就充滿了執著,母親只會對自己的孩子投入感情,這樣的愛很難轉移到其他的孩子身上,這和大悲心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大悲心是對於一切的眾生,產生出像母愛那樣的悲湣心,而菩提心則更是在這個大悲心基礎之上,上求佛果,來度化眾生的決心。因此大乘世俗菩提心是非常的深遠、非常的厚重,這需要修行者使自己的思想發生徹底的改變,並不是隨便想想,念誦幾段儀軌就能生起的,也不是僅僅通過做一些善事就能擁有的。

大家要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是以出離心為基礎,進一步思維一切有情,都被我執煩惱所縛,被善惡有漏業所漂,長期沉溺在生死大海之中,為苦苦、壞苦、行苦所逼惱,於是生起深深的大悲心。為救拔有情出離生死苦海,能犧牲掉自己的一切安樂,而急於利他,求大菩提,這就已經生起了世俗大菩提心,進入大乘資糧道了。

4)體會與落實

從以上的不同發心可以看出,小乘的出離心是為了對治個人的我執,消除個人的苦難,而大乘的菩提心是為了對治掉眾生的我執,消除眾生的苦難,但彼兩者又都是以分別心,在輪回、涅槃、佛果、眾生等的顯現分上,而不是與實相勝義空性分上來生起世俗發心的。

出離心是進入解脫道的起點,即使佛陀時代那些增上慢的聲聞,至少也有真實出離心,也把解脫作為第一目標,在真誠地希求解脫。如果不具備出離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天天在以頑強的人我見在辦事的人,則是沒有機會得到解脫的,也不可能在心裏生起菩提心來。不具備出離心,表面上也可以做出很多苦行來,但僅僅是行為,不一定說明已經有了相應的認識。要說吃苦,外道也有強烈的厭離和吃苦的精神。因此大家更應該從心裏改變自己,讓心裏產生出相應的功德來。

大乘菩薩無論做任何事情都,目標都很明確,都是為了眾生。走路的時候,心裏願眾生能走到順暢的路,並能最終走到最殊勝的佛道上,即使看病,也不是為了自己少受點痛苦,延長點壽命,而是為了幫助到眾生,需要有一個好一點的身體。

這樣大家可以觀察自己一下,自己的心裏,有沒有把自己的我執作為給自己製造違緣的最大的敵人,如果已經有這樣的認識了,這已經和真實出離心開始相應起來了;另外,只有當我們認識到所有普天下眾生是自己的母親,並把眾生放在第一位,起心動念並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維護眾生的利益,並且認識到要獲得佛陀那樣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益眾生,這才已經開始和真實菩提心的要求相應了。

只是口頭上說為人民服務,並不一定真正在為人民服務。同樣,出離心、菩提心不是掛在口頭上說說就能實現的,也不是通過做各種事情就能自自然然生起的,而是需要心裏思想法相徹底轉變。大家知道思想工作是非常難做的,這首先需要在見解、希求目標上發生巨大的轉變,因此要把這些法落實到自己的心相續上,經常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佛法的引導進行對照。比如說是在發菩提心,但是和道友們在研討的時候,一直只想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接受別人的思路,幾句話下來,就已經面紅耳赤地爭辯起來了,我執這麼大,連道友之間的這點包容心都沒有,怎麼能說有菩提心了呢?如果表面上說是有出離心、菩提心了,已經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業了,但實際上還是以深重的我執出發,用利益他人的行為來包裝自己,那麼這是被我執騙了,這和世間上的人追求名利其實沒有兩樣,不同的只是你是隱藏的,沒有像人家那樣赤裸裸地追求名聞利養,只多了一層廉恥心而已,這樣的善事,做到後來,會逐漸變味的,會被各種因我執而產生的煩惱侵蝕掉,而失去了善事的意義。

2、般若能促進出離心與菩提心

聽到現在,有的人也許心裏在想,出離心和菩提心雖然重要,也很殊勝,但是從它們的法相來看,要求太嚴格了,似乎這輩子沒有希望了,那麼這隨信行的聞思修有沒有什麼方便方法呢?

方法是有的,要找到方法,首先還是要找到難的原因。

1)一般人不易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原因

從大乘了義法門中大家能知道,眾生本來是像佛陀那樣,清淨無染,智慧無邊的,但是有了無明導致的人我和法我兩種執著後,形成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兩種垢障,因此才遭遇了各種苦難。就像一個大力士,本來力量無窮,但是有了法我執,在他肩上憑空增加了大量看似實有法,這些法份量很重,於是這個大力士就只能背800斤,再加上了人我執,在他肩上又憑空增加了自己許多看似實有的人的份量,這些人更加對他形成了束縛,相互增上了煩惱,於是他就只能背80斤了,老實說,凡夫一切眾生是被自己的我執和法執給壓垮了。

大家覺得菩提心和出離心難以生起,就是因為心裏已經被濃厚的人我和法我兩種執著充滿了,受此二執的影響,把如幻的顯現都看成了實有,把五蘊分成了你、我、他,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各種圓滿的果報,而希望別人過得不如自己。如果能對這些對境去掉實執,那麼肩上的重擔就能卸下,心就具有了力量,大力士的力氣就得到解放,就有助於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些世俗發心的生起。能去掉執境界為實有的這個方法,大慈大悲的佛陀已經給我們傳授了,這就是般若空性慧。

2)般若的聞慧和思慧能幫助卸掉重擔

以聞思般若而產生的智慧的引導,出離心乃至慈悲心、菩提心都比較容易生起來,而且心裏會很輕鬆,充滿了力量。無我的人面對任何困難都無所畏懼,而且對有意義的事情,生生世世都不會厭倦。

有些人說我很痛苦,其實是心在苦,這個我其實一點也沒有出現過,快樂也是同樣,說我很開心,其實是心在快樂,從來就沒有的一丁點事。般若法門,就是促使大家認識到這個真相,減輕身上的壓力的一個殊勝的方法。

有人還會問,如果證悟了般若空性,當然就不會有了各種執著的重擔,但是要證悟般若空性,又談何容易呢!

3)凡夫的大乘般若正見也有巨大的力量

其實,般若的力量並不只是在證悟之後才能顯現,凡夫在聞思修中以分別心產生的大乘般若正見,就已經能產生克制煩惱的力量,就像前面提到的,聞思般若產生的聞慧和思慧,就能產生認識一切煩惱和壓制一切煩惱的力量,而因為聞思的是般若這一高深的法門,因此所能產生的認識和壓制煩惱的作用也更加的強大。

這種通過聞思產生的空性正見,就能和世俗的發心產生相互的促進作用。

隨著眾生根基和意樂的逐漸增上,能接受的法門隨之而加深,觀察的對象逐漸從外境轉向了內心,見解也越來越了義,越來越接近心的本性,產生的加持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了。

比如,小乘的見解中已經把蘊聚抉擇為空性了,但在外境還留有無分微塵,在內心中還留有無分刹那的心識。唯識宗則打破了外境,宣說了萬法唯識的道理,觀察到了一切遍計法本來空性,圓成實本來就存在。在萬法唯識的基礎上,中觀宗中的自空中觀將心識進一步抉擇為是與大空性無二的清淨慧,遠離一切戲論,他空中觀又是在這個基礎上,宣說了萬法的本來清淨如來藏,一切都不離自然智慧而呈現。

這樣可以看出,大乘法門抉擇的不是迷亂的顯現,也不是分別心的境界,不是世俗發心的層面,而是清淨的基的究竟本性,是大無為法,並且這些都是心的本性。對於這心的本性,部分證悟的是道般若,全部證悟的是果般若。

一切的有情,不管是天人還是地獄眾生,不管是聖者還是魔王,都具足佛性。一切眾生都本來是佛,都呈現在清淨本基的如來藏之中,險惡的輪回、染汙的煩惱等等的現象,只是偶爾出現的客塵。如果苦與集並非客塵,如果眾生並非本來是佛,那麼不說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經過千千萬萬個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也沒有成佛的可能。認識到心的這個本性,這是最了義的皈依,具有這樣的見解,就能對救度眾生產生強大的勇氣和力量,自然就能發下乃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願無窮的菩提大願。

在末法時代,尤其年輕人,執著那麼重、煩惱那麼強、業障那麼的深,這樣的狀態下要行持大乘菩薩行並不是很容易。心中如果沒有般若正見的引導,以實執心很難以生起世俗的出離心和菩提心,甚至連名利都不容易放下。只能裝裝菩薩,天天說厭離心啊、出離心啊、菩提心啊,然後東做一些事,西做一些事,似乎覺得這樣已經在行菩薩道了。

而且沒有般若智慧,凡夫事情做多了,煩惱容易增上,最後控制不住的時候,就會退失,會一層一層地往下退,剛開始還想學大乘發菩提心,後來遇到很多不如意。想想還是先救度自己吧,於是學些小乘的法門,但因為實執心重,出離心也生不起來,於是想把因果給守住吧,但是困難依然很多,最後可能就隨波逐流了。

3、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證悟的關鍵

般若正見是隨法行的基礎,同時也能減少隨信行的難度,可見對於般若法聞思修非常重要。更為重要的是,在聞思修的最後階段,必須唯一憑藉般若慧的力量,才能突破一切障礙,獲得證悟,因為世俗的出離心、菩提心等的心願,都是分別心在對世俗顯現產生二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直接緣實相勝義空性,並且它們屬於微細的所知障,只能壓制和轉變業力,無法直接斷除二障的種子和習氣,所以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般若品》中說:此等一切支,佛為般若說,故求滅苦者,當生般若慧。又說:唯空能對治,煩惱所知障,欲得遍知者,何不修空性?同樣,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也說: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亦不能斷三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龍樹菩薩和法稱菩薩等也作了這樣的論述。而且佛陀在講般若法門的時候,跟講其他的法門有著明顯的不同,佛陀講法前親自鋪設法座,以此表示對般若法門的敬重。由此可見聞思修般若法的重要意義。

三乘菩提都必須依靠般若法而獲得證悟。小乘的阿羅漢們突破輪回,獲得寂滅的快樂,靠的就是般若空性中的人無我空慧的力量。對於大乘來說,般若慧就是勝義菩提心,只有獲得般若這個勝義菩提心之後,這位修行的菩薩才進入大乘出世間見道位,這個時候以世俗菩提心攝持的一切善行,才都能昇華為出世間的般若波羅蜜多,而在獲得佛陀果位後,一切微細分別心中的功德,都轉化成了無分別的究竟般若慧,在這樣的法身自然智慧光明的境界裏,再也沒有世俗的出離心、菩提心的影子了。即是原先以世俗菩提心攝持時,這些功德成為修行者獲得見道的功德,而在以勝義菩提心攝持之後,這些功德能引導這位修行的菩薩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在獲得佛陀果位後,這些功德消除了最後的微細垢障,而呈現出最究竟般若的真相。

另外,所謂三殊勝是寧瑪派的不共修行的竅訣教言,三殊勝是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前行是發菩提心,正行是安住於三輪體空的無緣境界之中,也就是應該安住在般若的正見中進行修持,如果只強調世俗菩提心,就沒有能按正行的要求修持,也就不可能產生出相應的修法的殊勝功德。

因此般若慧才是成佛的關鍵,世俗菩提心是隨信行的修行者所首先要發起的,而隨法行的修行者是在生起了殊勝般若正見後,能自然而然發起慈悲心、世俗菩提心等功德。

4、般若是禪宗與金剛密法等殊勝法門的基石

禪宗也是基於六度中的般若度而修持的,有些人把六度中的第五度禪定度理解為禪宗的涵義,這是一種誤解,其實第六度般若度才是的真正涵義。

在《六祖壇經》的般若品中,六祖大師開示了般若的意義,比如: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以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還有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另外,同樣在金剛密乘中的頂嚴光明大圓滿以下,也是不離般若為基石而修持的,比如,修生起次第時必須在真如等持、佛慢心基礎上觀修,修圓滿次第時以無相般若攝持下修煉氣脈明點,以及修光明大圓滿的直斷時本體空性,頓超的四燈中的自然般若燈的修法,都離不開般若空性慧。

我們要知道,金剛密法中對非法器需要保密的,不是世俗菩提心等顯教的法門,而是以般若為基石的金剛密法,譬如寧瑪派瑪哈約嘎(大瑜伽)所講的大平等、大清淨,阿努約嘎(隨類瑜伽)所講的器情世間是普賢王如來的淨土及普賢王如來,阿底約嘎(最極瑜伽)所講的直斷、頓超直接六個月等速疾成就佛果的甚深了義竅訣法門。

還有第一怙主普賢王如來就沒有發過世俗出離心、菩提心,而以光明大圓滿智慧刹那間成就佛果的。在證悟光明大圓滿後,包括出離心、菩提心等一切的世俗功德,就都自然具備了。

而且修光明大圓滿的時候,會出現無分別、非常快樂等各種各樣的覺受,倘若沒有安住般若慧,那麼就會執著這些覺受,這樣就障礙了進一步的修持,並且還會進入歧途。

如聖者法王上師如意寶在《直斷要訣依蓮花生之竅訣而釋——斬斷無明網之寶劍》中說:將光明執為自性實有的身體、臉、手臂,將光色之本性執為有相顯現,智慧執為有耽著、常有、穩固之本性,即是誤入覺性顯現之歧途。

進入歧途表現為:認為三身五智是實有的,與自己俱生存在而生起自勝的執著心,我慢一天比一天高漲,說起甚深無生的意義時,則不精通,反而把顛倒的見解執為正見,其他佛菩薩所證也就僅此而已,而失去了對佛菩薩的信心。對其他的各種顯現越來越執為實有,完全追求世間八法去了。

這樣的後果:因為對外境中顯現的有實法頑固貪執,而不能從色界中解脫;因為對於內在覺性之光明執為實有而不能從欲界中解脫;因為對於恒常穩固實有的心識執為三身總體永久的依處,因此與外道大自在宗派一致,無法列入佛教徒中。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歧途呢:應當對空性自相明分中顯現的明空無二之義生起定解。這點極為關鍵。

若無絲毫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驗相,則無礙地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鳥一樣飛,在水中如魚一樣遊,大的變小,小的變大,看他人一眼,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虛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將一般的魔降伏後收作眷屬,這些都是魔所作違緣的驗相,故不能認為是正道。應以慈悲之心降伏魔眾,以般若智慧之眼照見並趣向解脫之正道。以上大恩上師法王如是作了詳細的解說。

因此,般若是禪宗與金剛密法等殊勝法門的基石。

九、如何學修佛法的小結

以上介紹了聞思修佛法的重要性,以及聞思修的正確方法,其中特別強調了學習般若法門的隨法行的重要性。在當今這個時代,信佛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很小,佛教內部又比較衰弱,弘法人才非常缺乏,因此佛弟子們應該發憤圖強,續佛慧命,尤其是年輕的道友們,更應該挑起弘揚佛法的擔子,利用現有的各種良好的學佛條件,如理如法地進行聞思修行。正如世親菩薩曾在《俱舍論》中所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佛弟子要像宗喀巴大師一樣地宣講佛法,如密勒日巴尊者般修持佛法,才能令佛法興盛不衰。希望大家的聞思修越來越有進步!

 

 

普勸護持正法

 

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如何學修佛法。大家瞭解到了法寶的重要和法寶的尊貴。我們再來看幾個有關法寶重要性的可靠教證。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隨念三寶經釋》中說:了知所知法範圍中能信任不變的事唯有聖法,並對三世所有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及眾生的安樂善道,一切唯從聖法光明中出生生起信解後,應當發起住持聖法的大願,經中說此願含攝佛子無量願的緣故。

偉大的佛陀在《勝鬘經》中也說:菩薩所有殑伽沙數(恒河沙數)無量行願,皆應攝入一大願中,所謂護持正法。護持正法是大境界。

《正攝法經》中也說: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意思是憶念一切功德由正法出生,佛法是諸佛之母、是安樂之源後,應發大願盡未來際攝持正法、光顯正法、修持正法。以此大願力推動,日日夜夜對於正法聞思修行,聞受正法、憶持正法、讀誦正法、思維正法、修習正法、演說正法,以此為起點,堅持不懈,最終達到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的佛果境界。

我們學院的大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前幾天發過這樣一條微博:在一個發願中,包含了一切發願,那就是:發願生生世世持正法。所謂持正法,是指自己修學,為他施法,並饒益眾生。是這樣佛菩薩、傳承上師異口同聲地給我們說,真正要發願是最殊勝的願當中攝一切願,又是願王,也是佛菩薩傳承上師高度重視,而且這樣發大願非常歡喜接受,而且普天下的眾生直接間接會得到利益,唯一就是發大願攝持正法,尤其是大乘的深廣甘露妙法。

因此大家要發願盡自己的力量來護持正法,弘揚正法。那麼如何發願呢,最好是能夠按成就者所寫的發願文來進行。因為成就者的金剛句發願文,深契妙理,具有殊勝無與倫比的加持力。因此下面我給大家念誦的傳承就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寫的《持大乘法願文》,和法王上師如意寶寫的《普賢行願品》精華——願海精髓,希望大家以信心來諦聽,求傳承的加持。

《願海精髓》是在印度金剛座,上師自然大圓滿智慧當中流露出來,我們的大上師仁波切筆錄下來的。

有心臟病的,剛剛想起來一下法王、全知、釋迦牟尼佛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大恩大德,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靠自己這樣一個凡夫的力量,沒有辦法弘揚佛法來利益眾生,力量特別弱,這樣想到上師、全知和佛的時候,好像心臟不是那麼舒服。但是凡夫的業力就是這樣的,所以求佛菩薩和傳承上師加持在座的所有在生生世世捨棄自己為了利益眾生日日夜夜聞思修佛法,能夠弘揚佛法,這是我真正的求佛菩薩和上師們加持、求僧眾加持,不是裝的,真的有這麼一個自己力量太弱,幫助不了別人的時候,也是有一種慚愧心。但是不管怎麼樣,自己的心臟不好的狀況導致的,也不是別的,請道友僧眾們諒解一下。

這裏該說的,一會兒《普賢行願品》念完了以後,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這個之前,剛剛念的兩個《持大乘法願文》和《願海精髓》大家一定要好好隨佛、隨全知、隨法王上師生生世世心心念念一刹那不離的一個因緣,我們今天好好發願,隨學他們護持大乘的深廣法為主的一切的正法,饒益有情。

這樣的話,剛才山上的資料已經發下去了,山下也昨天我給主管法師們交代,讓負責人印一下,在平時每天發願回向的時候,這些攝持佛法的願文,還有法王上師的《願海精髓》,這些多念,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念《普賢行願品》、《大圓滿願詞》、《願海精髓》等,都要念;如果時間不是那麼充足的話,就念一個《普賢行願品》也是很好;如果再沒有時間,再忙的時候,就念《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法王上師的《願海精髓》。然後在殊勝的對境僧眾還是面對真正的十方佛菩薩,平時要習慣發大願,也就是說護持大乘深廣為主的妙法,要好好發願回向,這樣的話,一刹那產生這樣的好的一個善的念頭,也是功德無量,對自利利他、對興盛佛法、饒益眾生絕對有很好的一個因素,因為畢竟這是緣起法爾規律,能夠如是成就的,所以希望大家平時要多重視念《持大乘願文》和《願海精髓》。

尤其上次我單獨給山下講課的時候也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年輕人,比如說般若講研班的道友們,在國慶日的時候不要到處流浪,我說我們一定要好好復習、要學修珍貴的佛陀的甘露妙法。那麼我這次也是花了一點時間,稍稍下了一點功夫,就講了《如何學修佛法》,這樣的話,我的一個希望大家還是下載,然後再聽再看,尤其反復看、反復思維,把講的東西不是別人的,不是講別人,是講你,是讓你自己思維而自己心裏擁有這樣的一個加持品的佛法的智慧,這個是非常非常的關鍵。所以希望在這上面大家不要忽略。佛法一概依法不依人,現在是交流學習佛法的真實方式方法,所以,如果是一個初學者、一個凡夫,跟我這樣的一般般的普普通通的人的話,我認為法王上師說的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這上面我們再次交流過,尤其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一種口頭禪的方式強調了多少次,如果再記不住的話,我就沒有辦法給你再一起交流了,所以希望大家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非常重要。

下面我們隨喜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聲聞、緣覺、凡夫眾生所做的一切聞思修善法的功德,比如包括釋迦牟尼佛發願、行菩薩道、成佛、轉*輪到今天利益眾生統統隨喜;同樣,阿彌陀佛在做法藏菩薩的時候,因地發了四十八大願,做了種種的菩薩行,最終成佛到今天阿彌陀佛的淨土得到了那麼多千千萬萬的無量無邊眾生的安樂,這個善法的因、善法的功德統統隨喜;同樣,全知麥彭仁波切從大圓滿智慧當中流露出來給我們留下的無比的金剛句,而且法王上師金剛句說他老人家的法脈比一代一代在七代當中越來越會興盛,對很多的人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對他老人家這種大圓滿流露出來留下來的法寶的功德和加持都統統可以隨喜;同樣的,我們的無與倫比聖者輪涅自在王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他老人家做了不可思議的弘法利生的功德,或者對我們今天建這樣的一個殊勝的根本的道場,在世界各個角落能夠對眾生做利益的,而且都是清淨發心、清淨智慧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來饒益眾生,這一切一切的功德統統如理如法地隨喜,而且沒有我慢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偏袒心,沒有為一個自己了脫生死而隨喜,而是以大悲心引發、以菩提心攝持,對天下一切老母有情,讓他們真正得到法王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釋迦佛、阿彌陀佛一模一樣的究竟的功德,我們對一切一切隨喜後以普賢十大願王攝持下做普皆回向,一切一切善根導歸極樂,成辦自利利他的事業的功德,大家這樣的一種心態下面開始發大願做普皆回向,共修《普賢行願品》和《持大乘法願文》以及法王上師金剛句《願海精髓》。

2011106

 

如何學修佛法(授課提綱一)

一、佛法的核心

1、輪回之苦

2、苦之根源

3、斷除苦難源頭的方法

4、學佛難嗎?

5、小結

二、什麼是如法的聞思修

1、聞思修的定義

2、聞思修的誤區

1) 不認真聽聞

2) 只聽聞不思維

3) 在聞思佛法時不聯繫實際

4) 只聞思不修行

5) 只想修行,不想聞思

3、小結

三、聞思修的衡量標準

1、什麼是聞思修的衡量標準

2、什麼是聞思修三慧

四、聞思修三慧的殊勝作用

1、三慧是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唯一津梁

2、聞慧能認識煩惱

3、思慧能壓服煩惱

4、修慧能根除煩惱

5、聞思修三慧是檢驗學佛效果的標準

五、缺乏聞思修的嚴重後果

1、缺乏修慧的後果

2、缺乏思慧與修慧兩種智慧的後果

3、三慧俱缺的後果

 

 

 





主持人
益西彭措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