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問答『 2011年6月8晚上

(一)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的,人文學院播音系。作為一名大學生,現在面臨著很多壓力,有家庭的、社會的。請問,怎樣才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

答:作為大學生,有些可能沒有想過自己的前途,天天在學校裏得過且過;而有些會提前想到未來的工作、家庭的責任等,有很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面前,自己一定要堅強、要學習、要有心理準備。

這個社會非常複雜,非常不公平。我就遇到過很多大學生,原本在學校裏很純潔,剛工作一兩年時也不錯,但後來慢慢就被環境染汙了……所以,你們以後面臨各種誘惑時,要堅持住自己的原則,對一些事物沒必要過於追求。

濟公和尚在《聖訓歌》中曾說: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以前靈隱寺就有這個,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了?意思是,我們今生的地位、財產,都是前世修來的,前世不積福的話,今生再強求也沒用。

當然,佛教並不是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半點不能改。而是告訴我們,今生的一切與前世有關,有了前世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否則,沒有因的話,再怎麼追求果也徒勞無益。

所以,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講,努力雖然很需要,但同時也要給自己留一分餘地,萬一所追求的不成功,也不要太傷心、太憂慮了。我本人不管是弘揚佛法,還是做什麼事情,都秉持這個原則:該努力的還是要努力,但不成功也沒辦法,應當一切隨緣。

(二) 問:我是浙大醫學院的。假設某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了你心愛的人,甚至是殺了他。這種仇恨,現在雖然可通過法律解決,但我心裏的這個坎還是邁不過去,不知道佛教中怎麼對待這種仇恨?

答:當然,作為一個凡夫人,遇到這種情況時,一開始確實很難對治。但按照佛教的教義,別人害你、對你不公平,這個時候要修安忍,這也是大乘的六度之一。

要知道,沒有害你的怨敵,就沒有因緣修安忍;沒有修安忍的話,就不能圓滿成佛的資糧。所以,從助己成佛的角度而言,怨敵的恩德與佛陀沒有什麼差別。

把害你的人當作善知識,這也是佛教的偉大之處。我們一般人儘管很難做到,但一定不能以牙還牙、進行報復。

問:我以前聽基督教裏有人說:佛教是違背自然的,因為佛教徒不能娶妻生子。對此,不知道您怎麼解釋呢?

答:佛教沒有要求所有信徒都不結婚。佛陀在《善生經》裏,就講了丈夫愛護妻子、妻子承侍丈夫的很多道理。而且佛陀在世時,在家弟子也是大多數,出家弟子是極少數,佛陀還專門為在家人講了《優婆塞經》等。

所以,佛教並沒有提倡所有的人都出家。但個別人因緣成熟時,看破了世間的一切,這時候也允許出家。

(三) 主持人問:我想假公濟私問個問題:我沒有皈依,但一直非常想親近佛教。佛教讓我們放下執著,可每個佛教徒都執著于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執著不是執著嗎?

答:執著和不執著,其實要分二諦——勝義諦、世俗諦。講勝義諦時,一切都是空性,不能有任何執著。就像《般若經》所言,此時包括佛智、涅槃、極樂世界全部是空性。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也以大量推理論證了這一點。但在世俗諦中,極樂世界、地獄、人間、輪回都是無欺存在的,這時候一定要求生極樂。當然,真正通達二諦無別時,所有的執著就都放下了,也不會有這些分別。

月稱論師曾講過一個比喻:就像在夢中,有懸崖的恐怖,也有解脫的方法。當你醒了以後,恐怖也沒有,解脫也沒有。但還沒有醒來時,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覺與夢境不能混為一談,勝義與世俗二諦也是同樣。

佛陀在經中也告訴我們,最根本是要懂二諦之別。當你已證悟諸法實相時,所有的善惡分別都可以放下。但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善還是能對治惡的,那麼一定要斷惡行善,求生極樂世界。

問:那有沒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能讓我很快獲得這種境界呢?

答:這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你信心特別強,前世的善根相當不錯,那應該可以。但若沒有這樣的基礎,就像一個小學生想很快得到博士的學問,這可能不太現實。

因此,除非是有特殊因緣的人,否則有一定的困難。

(四)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的學生,學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學。我剛接觸佛教,所瞭解的就是因果論,還有教導人要心平氣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要為未來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奮鬥,這又是另外一種感覺。這兩者之間是不是一種矛盾?如果是的話,那應該怎麼去解決?

答:不管你為了什麼理想而奮鬥,心平氣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氣躁、心不平靜,在這種狀態下做事,成功率不會很高。

那怎樣才能心平氣和呢?佛教中告訴我們,做事之前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惡則不要做。什麼叫心惡呢?指做事的動機是準備害社會、害別人,此時心肯定不平靜。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應當朝利他的方向邁進,如此才能心平氣和,這二者之間也不矛盾。

佛教對待生活的態度,其實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完全是一種消極、一種逃避,不追求現世的成功。當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報,不然,今生中再怎麼努力,最終也會事與願違。

有些人經常抱怨:我比別人付出得多,但別人已經成功了,為什麼我不成功?這說明你前世沒有積福。積了福報的話,做什麼都會如願以償,很容易成功。這個問題很多人要懂,否則就會怨天尤人,總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

(五)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播音系的。剛才聽您講座的中間,身後有個小女孩在叫,我們很多人都被影響了。我就很想跟她爸爸說一聲,把她帶出去,但又擔心妨礙她爸爸聽法。最後小女孩確實出去了,可我一直在這個矛盾中難以自拔。請問大師,我應該怎麼想才是對的?

答: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常常遇到這樣的小問題。這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心善,做的事就是善的;心惡,做什麼都是惡的。你不管是關心大家,還是關心自己,若能提起這種正知正念,思想上的很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其實,不僅僅是聽一堂課,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隨時監督自己,觀察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藏地有部著名的論典叫《佛子行》,裏面就講了,在一切威儀中,要觀察自心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倘若不如法就斷除,如法就再接再厲,總之一定要成辦利他,這是大乘行者的基本行為。所以,你剛才觀察自己、監督自己,是一種很好的習慣。

(六) 問:我是浙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佛教提倡監督自己的內心,與孔孟思想中的反求諸己,也就是反省自我,有什麼區別呢?

答:儒家思想中的反省自我,並沒有佛教分析得這麼深入。

佛教提倡監督內心,除了斷除自利之外,還包括對自我的剖析,勝義中怎樣斷掉我執,這些在《入中論》、《入行論智慧品》中講得很清楚。而孔孟思想,只強調了怎樣在世間上做個善人,對仁義、報恩、孝順等提得比較多,卻沒有像佛教一樣,將萬法抉擇為空性,最後證悟遠離四邊八戲的境界。

(七) 問:我是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博士生。今天看到新聞上說:一位慈愛的母親,親手溺死了撫養13年的兩個腦癱孩子,然後她跳水自殺,結果被救起來了。請問,這是什麼因果造成了這個悲劇?

答: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動物之間,互相殘殺都源於前世的業緣。但這其中的甚深因果,連佛陀時代的阿羅漢都沒辦法完全了知,更何況是我了?

不過,用推理的話,也可以大致推測一下:這兩個孩子的前世,可能殺過這個母親,以此怨仇,即生中雙方結成了母子。否則,虎毒不食子,母親一般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但因緣果報現前時,眾生也是身不由己,沒有任何控制能力,甚至捨棄自己的性命也無所謂。所以,通過推測,他們前世應該存在互相殺害的因緣。

問:這個母親殺害孩子,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她死了,兩個孩子就沒人照顧了,將會活活餓死,所以她寧可提前結束孩子的生命,然後自己也選擇死亡。那麼,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答:雖然她很痛苦,但最好不要殺死孩子。

這個世間上,一直在不斷上演各種悲慘的故事。倘若我們看過一些佛經,尤其是《百業經》、《長阿含經》、《雜阿含經》、《毗奈耶經》,就會明白凡事都有前因後果,也會懂得在漫長的輪回中,眾生之間是如何冤冤相報的。所以,大家最好是看一些佛教公案,這樣才會了知其中的甚深意義。

(八) 問:我是浙江工業大學播音系的大學生。前段時間,有件事情對我影響特別大:我的一個好朋友得了紅斑狼瘡,是免疫系統的不治之症,這一切來得讓人措手不及。我想知道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的因果輪回?

答:現在國外有很多催眠方法,可以讓人追溯自己的前世。當然,催眠中有些可能是假的,但有些也非常真實。這是一個辦法。

還有一個是,佛教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個人前世造了什麼業,看看今生就知道,如果今生非常快樂,一切應有盡有,那說明前世造了善業;至於你後世會變成什麼樣,憑今生造的業也可以推斷,這是佛經中無欺的金剛語。

對我們一般人來講,因為有胎障蒙蔽,很難看到自己的前世後世。但通過對佛教的系統學習,就可以相信前世後世的存在。偉大的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用了很長的篇幅分析人有前世後世,通過明清心識不斷延續的推理,便可以成立這種觀點。

前段時間,我跟學院的一位法師接觸時,他就說:關於前世後世,自己現在有充分的把握,面對世界上任何一位學者的反駁,他都願意進行辯論。他越看這些論典,越覺得法稱論師了不起。而現在人們對前世後世,有些是不明白,有些是懷疑,有些被邪見所蔽。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大家需要進一步去探索。

(九) 主持人問:我又想再問一個問題: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中,很注重依止上師。但現在傳媒很發達,我們不瞭解佛教的人,常會聽到對某些出家人的非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來分辨,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上師?

答:不論現在傳媒是否發達,選擇上師都要事先觀察,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宗喀巴大師在《事師五十頌釋》中也講了,觀察上師要612年的時間。

但現在很多人聽說來了個上師,在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匆匆忙忙去依止,這樣的行為特別草率。不要說依止出世間的善知識,就算選擇一位世間的老師,也要提前瞭解他的人格、學問。不然,你在街上隨便碰到個自稱為老師的人,就馬上跟著他學習,這可能有一點危險性。

要知道,不觀察上師就胡亂依止,這是你自己的過失,畢竟有些上師是善知識,有些卻不一定是,只是冒充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當頭腦清醒、細心觀察。

當然,有些假冒善知識的人招搖撞騙,這是他個人的問題,並不是藏傳佛教的過失。藏傳佛教中一再強調,選擇上師必須好好觀察。可如今很多人卻非常盲目,既然你的依止方法不對,那麼後果就應該自負。

(十) 問:我是浙大醫學院的學生。我有時候修禪定,可以把心暫時安住下來,但碰到外面紛繁複雜的世界,心馬上又散亂了。請問,怎樣才能把心一直保持在恒定的狀態中呢?

答:我們在修禪定時,以前若沒有經過長期串習,心就很容易隨外境散亂。只有修行的時間越來越長、次數越來越多,心的力量足夠強了,這種禪定境界才會比較穩固。所以,藏傳佛教中經常強調,修禪定一定要長時間。

而且,剛開始必須依止寂靜的環境,否則,五光十色的外境一旦出現,凡夫人的心就會被吸引,並隨之而散亂。若能在寂靜的環境中一直修行,時間長了以後,即使你身處人群中、忙於工作時,心仍可保持如如不動。這一點,從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問:我們在家居士應該怎樣吃素?這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

答:漢傳佛教自梁武帝以來,出家人就有特別好的吃素傳統,包括一些在家居士,也有吃素的習慣。而斯里蘭卡、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並沒有特別強調吃素。我們藏傳佛教,以前在這方面沒有條件重視,但現在也非常提倡吃素。因為按照《梵網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的觀點,佛教徒最好是吃素。倘若你實在做不到,在吃肉的過程中,也應該多念一些懺悔咒。

當然,佛教並沒有千篇一律要求所有人都吃素。其實,佛教的思想非常包容,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能做到多少就多少,不強迫你非做到什麼程度,做不到的話,因果就會懲罰你,你會如何不吉祥,沒有這樣的。行持善法應當量力而為,這一點大家要記住!

(十一) 問:我不是大學生,是個多年的遊子。通過剛才聽課和過去看您的很多書,我覺得您很殊勝,對您具足很大的信心。佛教徒的標準,是以皈依來衡量的,今天的因緣這麼難得,我想在您前面懺悔生生世世的業障,同時想請您給我們皈依。

答:在座的很多學生,可能不知道什麼叫懺悔。懺悔,就是通過一些方法,消除我們無始以來的罪業。尤其你今生中可能殺了不少生,不管你信不信佛,這種業都一定要懺悔。信了佛以後,你會明白為何要懺悔;即使不信佛,念嗡班紮爾薩埵吽懺悔也很簡單。

我們佛學院正在開這個法會,今天下午灌頂,明天正式開始,八天中每個人念四十萬遍嗡班紮爾薩埵吽。有些人一聽,可能嚇壞了:啊,四十萬遍!不過,我這裏不要求你們念這麼多,念四遍就可以。或者,就算僅僅念一遍,這也有很大的功德。要知道,我們往昔造了許多惡業,如果業力特別深重,今生的事業就會有障礙,做什麼事都不成功。所以,經常念此咒懺悔相當重要!

至於皈依的話,完全是靠自願,你想皈依也可以,不想皈依也沒什麼,因為皈依不是一種強迫。

想皈依的人要明白,不是皈依我,我不能成為皈依的對境,而應當皈依佛、法、僧三寶,這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然後,我給你們念一些皈依偈,你們心裏觀想我皈依了,發一個決心就可以。不願意皈依的話,也不用捂耳朵,不要緊的,你聽了不會有害處。

【堪布用藏語給大家皈依……

可以!我本來也想給你們種個善根,但是不好意思說。(眾笑)

(十二) 問:今天晚上聆聽堪布的教誨,受益匪淺,感謝浙江大學給我們這個機會!我是浙江大學的校友,曾經是九四級的學生,以前是醫生,現在是律師。在三十幾年的人生過程中,我有一些感悟:眾生是平等的,但也有差異。眾生高高低低的地位,實際上是由前世、包括今生的修行所決定的。這種想法對不對呢?

答:對。世間上的所有眾生,正如你剛才所說,由於前世積累的福報不同,今生的相貌、財富、權力、地位、心態等都會有差別。這一點,佛陀在許多經中也講得很清楚,尤其是學過《百業經》的人,越學越會覺得業力不可思議。

佛陀在了義經典中,雖然講過眾生皆具如來德相,從這個層面來講,每個眾生都是平等的。但因為他們各自造的善惡業不同,即生中也有這樣的差距。

問:佛陀可以完全利他,像堪布您也可以做到這樣;但作為芸芸眾生則很困難,他們往往會先利己,利己之餘再利他。我個人認為:從社會學來講,人人若都利他,那社會進步的動力可能就沒有了。當然,如果人人都是自利,也是不可想像的一種狀態。不知道這種想法是否正確?

答:社會上人人都利他的話,那就沒人打官司了。開玩笑!

作為凡夫人,確實利己的成分比較多,但我們也不要求每個人現在都變成菩薩,變成舍己利他者。不過,大家至少應當明白,人類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利他。

現在這個社會上,許多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以利己為中心,這樣的社會肯定不會安定,出世間的成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佛教中提倡的利他精神,是最崇高、最無上的。

(十三) 問:我是從事銷售工作的。前不久聽說馬雲跟李連傑辦了一個太極禪文化公司,馬雲說太極可融合釋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成立這個太極禪,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覺得挺好,可讓廣大民眾都來參與這個運動;有人覺得馬雲是事業做到了頂峰,現在想在思想界也獨佔鰲頭。上師能不能對他們的行為作一個點評?

答:我在讀書的時候,很喜歡太極拳,還專門弄了一個大沙袋,晚上在老師看不見的地方,跟一群同學拼命練。當時,是太極拳比較流行的時期。後來我瞭解到太極體現了人天合一,從理論上看,有其甚深的意義。不過在這方面,我也沒有很深的研究。

其實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竅訣,真正去行持的話,不管對社會、對自己的身體都會有利。只不過有些人沒有完全領悟其精髓,而是以分別念進行揣測、編造,這樣的話,有些教義就無法保持原汁原味了。

所以,我覺得若按照真正的理念或動作去推行,這應該很好。但具體怎麼樣,則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分析。

(十四) 問:堪布您好,說實話我就是想皈依,已經猶豫好幾年了,來之前也想過這事,但沒想到今天這麼順利就皈依了。我想詢問一下,以後怎麼跟上師保持聯繫?還有,請上師賜個法名行嗎?

答:賜法名的話,一個一個取可能有點困難。其實在灌頂或受大戒時,所有人都可以取一個法名,因此,我就給願意皈依的人,共同取一個法名:圓利。今天我們講的,本來就是大乘佛教,益他人。我本人也覺得,哪怕能讓一個人得到一點點益,自己也願意付出、努力。

至於以後怎麼聯繫,我現在開了個微博 ,你們可以去看看。我剛發了一張龍井茶田的照片,很多人馬上就猜到我來杭州了。(眾笑)

(十五) 問:今天得到您的開示,非常感激也非常激動!您今天跟我們講了,人要懷慈悲心,要放下我執,要利他。關於利他的問題,我個人慧根比較淺,不知道是應該無時無刻都去利他,還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儘量地去利他?

因為我是個普通的凡人,在工作中、生活中,肯定會跟旁邊的人發生利益上的矛盾。而且,假如我要做一筆小生意,如果完全利他,那就不賺錢了,但人都有私心,我賺的錢也不會用很多,可以去幫助需要的人。所以,應該怎樣去真正利他呢?我覺得很困惑。

答:在佛教中,並不排斥為了自己的生計做一些事情,但在這個過程中,最好能過清淨的生活。

利他的程度,對每個人也沒有特定的要求,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心態、能力,往利他的方向邁進,儘量放下我執,全心全意地投入。

現在有些老師或法師,日日夜夜一直想著別人,根本沒有自己的空間。他們這種默默無聞的付出,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也不一定能做到。其實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價值並不高,就算你再有錢、有地位,也沒有什麼意義。而對社會、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不管自己的能力多大,都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能做多少就多少。

(十六) 問:現在有不少放生活動,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有組織,參與的人特別多,放生的錢財也特別多。我本人也會去放生,但總覺得這麼多錢除了用於放生之外,是不是還可以拿去做公益,就像慈濟那樣?因為大家在這方面做得太少,而放生所用的錢財太多。

答:不能這樣想。放生的話,救的畢竟是眾生的生命。要知道,生命非常珍貴,任何人遇到生命危險時,只要能活著,其他一切都願意付出。同樣,那些被放的眾生,生命也像我們一樣寶貴。如果你對生命有一種平等觀,就會明白放生的意義。

另外,人們用於放生的錢,必須專款專用,不能移作他用。如果想做一些公益慈善,應該另想辦法,但放生的錢不能動。

(十七) 主持人問:我再假公濟私問一個問題:做生意時,我們可能會做些不太好的事,這樣才能賺很多錢。等我賺了錢以後,再去做很多善事,能不能彌補我曾經造的小惡?

答:我以前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說是賺完錢以後做善事。但他賺了錢以後,還想繼續賺,善事等以後再做……這樣到了最後,他該做的善事一直不做,錢卻一直在賺。

問:那他賺錢後如果做了善事,是不是就可以彌補在賺錢過程中造的小惡?

答:這要分析他做了什麼樣的善事,造了什麼樣的小惡。如果涉及到殺害眾生,這樣的惡業非常嚴重,可能就很難彌補。

問:沒有這麼大,比如經常撒點謊什麼的。因為做生意肯定有欺瞞,我2塊錢買的東西,賣出去10塊,我肯定不告訴他成本,只說是8塊買的。

答:做生意的過程中,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裏也講了,十不善業中除了邪淫、邪見,其他八種不善業都直接具足了。造了這些的話,假如罪業比較輕,通過懺悔可以清淨。但賺來的錢,還是要作一些功德。

(十八) 問:我是一個皈依弟子,想問一下:如何積累福德資糧,有利於我們的修行?

答:積累福德資糧的話,要修曼茶羅,平時多造善業,回向眾生,發菩提心,時時刻刻都要修行。修行的時候,以利他和無我為根本。

(十九) 問:謝謝堪布來到浙大給我們作演講!我是浙大的畢業生,畢業九年了,以前是信電系的。我今年三十幾歲,經常感覺自己一些不好的煩惱習氣,把我塑造成這個樣子。請問,如何快速去除自己的習氣?

答:寂天菩薩告訴我們,若想最快速地救護自他眾生,免除一切痛苦,就要修自他交換。你看看《入菩薩行論》,專門有這麼一句話。

自他交換,即人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就是將自己與別人易地而處,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如此一來,我們的很多習氣就可以消除,這是最快的一種方法。

問:我家裏沒人信佛,只有我一個。我爸媽都六十幾歲了,請問,怎麼樣快速地讓他們接受佛教?

答:最快速的方法,是慢慢地給他們講。慢慢講、常常講,他們就會很快接受了。(眾笑)

主持人:今天的提問就到此為止!下面有請劉雲老師給我們講幾句話——

劉雲教授結語:

感恩索達吉堪布!感恩來到我們會場的所有朋友!我們以共同的心願,進行了一次修行;我們以共同的心願,傳播了一次思想的精髓。對於今天堪布的開示,我也想假公濟私,談一點我的想法。

也許任何一次儀式,都可以辦得非常熱烈,但這次儀式過去以後,它沉浸在我們心中的東西,卻是不同的。我想今天在這兒聽受堪布開示的每位元朋友,內心深處都會因為各自因緣不同,而留下不同的印象。我非常感恩這個時空,能讓我們聚集在這裏,領略一次智者的開示。

十二萬分地感恩索達吉堪布!今天講座的題目是智悲不二,這是大乘佛教最為聖潔的境界。堪布以他的悲心體諒了我們,讓我們每個無知的人,也能獲得一分加持;堪布以他的智慧,給我們每個人種下了善根,全場的掌聲和會心的笑,都讓大家感受到了堪布的智慧。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講因果。今天的這個因,我想是一個善因,願這個善因廣大;今天的這個因,我想是一個智慧的因,願這個因在我們杭城、在我們浙江大學、在我們國家、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傳播。

祈請堪布和我們共同作一次回向吧——

索達吉堪布: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劉雲教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今天堪布的開示,是我們浙江大學思想傳播的濫觴,相信今後會有更多的智者來到這裏。讓我們一起祈禱、共同祈願:這些智者長久住世,廣轉*輪!

今天的講座就到這兒了。熱烈的背後,一定是一次沉澱,讓我們跟著智者的腳步,走向心靈解脫的彼岸。謝謝大家!

 

 





主持人
索達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