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不虛

有關因果的概念已經在前面第一章詳細解釋過了。

我們之所以在一天之中不知不覺地造下那麼多的不善業和無記業,就是因為對業力因果不瞭解或者即使瞭解也沒有重視或者即使重視也沒有深入內心。如果我們對因果缺乏正見,身口意的行為就很難從根本上轉變;相反,如果我們在懂得了業力因果的規律之後反復修習,對因果的瞭解就會越來越清楚,從而生起決定的信解,逐漸身口意的行為也會發生改變。因此,首先我們要學習業力因果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上,再長時間反復熏修串習,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如理如法地取捨因果。

米拉日巴尊者說:如果對佛法不能生起極深的信仰,僅僅瞭解一些道理,是沒有用處的,因為這樣很難不被八風所動。所以,學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對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的人,嘴裏雖然談論一些與聖理二量相合的空性,可是實際上也不過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甚麼真實的價值。因為空性這件事,非常微妙,難解難信。如果對空性能生起決定的信解,就一定可以體會到空性並不離開因果,即因果而顯空性。因此對因果的取捨和去惡行善,一定會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為謹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惡,這是學佛最要緊的事。

業的運作規律

業決定

業的運作規律遍及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情器世界,精確得絲毫不爽。《百業經》中說: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種種眾生,漂泊於輪回,業網乃極大。

比如夏天的草原上開滿五顏六色的花草,這些花草不是有人安排的,也不是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長出來的,而是有各種不同的種子,在因緣和合的情況下長出來的。雪蓮花的種子不可能長出菊花來,草的種子不可能長出花來,辣的種子不會結出甜的果實來,一定是地下埋藏了什麼樣的種子才能長出什麼果實來。同時,如果沒有合適的生長條件,即使有這些種子也不會長出任何東西來,就像到了冬天光禿禿的一片,什麼也長不出來。還有,如果有種子,又有合適的外緣,該長出什麼來就一定會長出來,擋也擋不住,就像你想用石頭把這些花草壓住也沒有辦法。可是,如果把某種花的根挖掉,把種子燒掉,從此以後,即使生長條件合適,也長不出這種花來了。或者種子還在,但是使它的生長條件不具備,也可以拖延它開花的時間,如果某年雨水多又寒冷,還會縮短它開花的時間。

情器世界的一切萬法都遵循著這個因、緣、果的運作規律,如是因感得如是果,就像空穀回音一樣,傳出什麼就回應什麼,傳出多響就回應多響,絲毫不會錯亂。

業會增長變大

《功德藏》中說: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一增一由旬22,善來果增不可喻。好比無憂樹的種子,細如芥子,可是每年果子成熟時,它的樹枝可以增長到一由旬,等於四十裏或二萬米,一釐米變成二萬米,增長倍數是二百萬倍。眾生心相續中善惡業的增長能力比這還要強大得多。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有一個故事:佛陀過弶伽河後,來了五百個餓鬼。他們全身饑瘦黝黑,如同燒焦的柱子,頭髮蓬亂,腹大如山,咽喉細如針尖,全身燃燒。他們合掌恭敬地請問佛陀自己前世造了何種惡業,以致今生淪落到這種地步?佛陀以神力為他們施水,餓鬼們喝得腹部脹裂而死,命終往生天上,乃至證果。比丘們來請問這些餓鬼的因緣,佛陀說:在往昔迦攝波如來的時代,佛和聲聞眾四處行乞。有一次,有五百位居士在一戶人家集會,碰上許多行乞比丘來到這戶人家乞討,這五百居士心懷嗔恚地說粗惡語:這些迦攝波的沙門弟子,常常乞求,行如餓鬼。那五百居士就是現在的五百餓鬼,他們譏說迦攝波如來的聲聞眾像餓鬼,以此業力,五百世中都感受餓鬼的果報,直到現在仍受餓鬼身。但由於他們命終之前對我發起了清淨心,所以轉生天上。又因為他們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修習梵行,所以今生得見真諦而證果。

這裏的五百居士只是譏說如來的聲聞眾為餓鬼,不到一分鐘的一句粗惡語,卻感招了相當於二百五十萬人間年飽受饑餓的漫長劇苦。這種業的增長程度,的確以無憂樹枝的增長程度也無法比喻。

除了無心作的業或經過對治懺悔的業以外,帶著善惡的動機所做的一切業都會增長變大,不管是因怒火中燒而殺生,還是出於慈悲而救了遭惡運的人,業都會無數倍地增長,即使是動機最微弱的善惡言行,也會不斷的累積直至增長一百倍或一千倍。

未作的業不可能結果

沒有種下種子是絕對不會長出相應的果實來的。我們常聽說,某某自然災害或車禍中死了多少多少人,唯獨某個或某幾個人生還。一般人都認為這是奇跡,事實上從因果的角度來講,沒有種下產生某種果報的因就絕不可能感受相應的果報。

已作的業不會消失

業經過再長的時間也不會失去它成熟的力量,因為事物無法自行生起或消失,就像一顆種子,只要讓種子的生命力繼續存在的因緣具足——沒有壞死、變質、被蟲吃掉等各種破壞因緣的干擾,種子的生命力就會一直維持下去,一旦土壤、水、陽光等各種適合生長的因緣全部聚合時,它就會破土發芽。《毗奈耶阿笈摩》中說: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即使經過了百千劫的漫長時間,已經造下的業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消失,只要這些業沒有經過懺悔,一旦因緣聚合時,造業者一定會絲毫不爽地感受果報。

《雜寶藏經》中有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次,波斯匿王在睡覺時聽到兩個內官在爭論,一個說:我是靠大王生活的。另一個說:我是依自業,不是依靠大王而活的。波斯匿王聽了覺得那個說依王而活的人很好,應獎賞他。於是派人夫人傳話:我會派一個人來,你要重賞他。然後派依王而活的人送酒去給夫人。這人剛出門鼻子就出血,他就委託依業而活的人代送。夫人一見來人,便賜給他許多的錢、服裝和瓔珞。這人回到波斯匿王這裏,國王很吃驚,找依王而活者問話才知事情經過。波斯匿王感歎道:佛語真實不虛,確實是自己作業自己受報,別人無法奪走。

由此可見,三界有情的一切苦樂唯一取決於自己所造的業,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主宰者。

導致業力輕重不同的四種力量

1、對境的力量

上師、三寶、菩薩及父母是我們的功德田,對功德田作極細微的惡業,比對普通眾生作大惡業的果報還要嚴重。比如,佛經中說:將十方眾生關在牢獄中的罪過,不如扭過頭來不願看菩薩一眼的罪過大;以歡喜心看菩薩一眼的功德,大於善待一切眾生的善行。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誰是菩薩的化現,所以必須十分謹慎,否則很有可能因為極小的不善業而給未來世累積下極大的痛苦果報。

2、持戒的力量

受了戒與未受戒作業的力量相差極大。《寶蘊經》中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擁有轉輪王的地位,他們各自都以大海那樣寬廣的燈器、須彌山那樣高大的燈柱來燃燈供養佛塔。同時有一位出家菩薩在微小的燈燭上塗上油脂,在佛塔前燃燈供養,則前者所得的福德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一個受了不殺生戒的人和一個沒有受不殺生戒的人什麼也不做地坐在一起一個小時,雖然兩個人都沒有殺生,但受了不殺生戒的人積累了一個小時的不殺生的善業,而沒有受不殺生戒的人只有一小時的無記業,沒有一點善根。同樣,以受戒身作惡業比不受戒身作惡業的罪過也要大得驚人。

3)行為本身的力量

善惡行為本身有不同的力量,比如,法佈施與財佈施的力量就有不同,在一切法中,聖法是最上稀有的,對聖法做善業超過其他一切世間善法的功德;相反,謗法、破壞法的罪過也遠遠超過一般的惡業。

4)心的力量

作任何一種業,由於用心的力量不同,感受善惡的果報也不同。比如,以利益眾生的菩提心禮佛一拜的功德遠遠大於為求個人解脫供養幾千萬塊錢給寺廟的功德。完全發自內心、一心一意地、慈悲心深切地做善業的力量非常猛利。

曾經佛陀在世時,有一位貧困老母見到阿闍世王在佛前供燈,從宮門外一直點到祗園精舍,心裏非常感動。因此她也想供養佛,於是她拿著靠乞討得來的僅有的兩文錢到油店去買油供燈。老闆說:你的生活都難以維持,為什麼不買點食物呢?她說:佛福田難遇,我要為後世作福。她去佛前點燈時,因為考慮到油少,燈燃不到半個晚上,她便發願:如果我後世得道如佛,願這盞油燈能通宵不滅。果然,這盞油燈一夜長明。第二天清晨,目犍連尊者熄燈時,唯獨這盞燈以神通力也無法撲滅,而且燈光一直照到梵天。以此善根佛為老母授記將來作佛。當時阿闍世王問耆婆:佛陀為什麼不為自己授記?為什麼自己所做的功德反而不如一個窮乞丐的功德?耆婆告訴他:你所做的功德雖然很大,但不如老母一心專注於佛。

這是以清淨心回向無上菩提而對佛所做的供養,由其心清淨廣大而力量猛利,所以立即現前殊勝果報。

同樣,以強烈貪嗔所做的惡業也比一般貪嗔所做的惡業力量強大得多。

業的善惡取決於動機

業的善惡果報取決於心的動機。如果是出於善良的動機,儘管表面上好像是造惡業,實際上卻累積了善的福德。

從前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曾經有一世轉生為大悲商主。在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寶的途中,遇到一位名為短矛黑人的兇殘強盜企圖殺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想:這五百商人全部是不退轉菩薩,如果這個人殺害了他們,他將會在地獄中感受無量劫的痛苦。實在可憐!如果我殺了這個人,他就不會墮入地獄。我自己墮地獄也是沒辦法的。這樣想了之後,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氣殺了那個強盜。以此善業大悲商主不但沒有墮入惡趣中,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這就是的動機而手段的業。

而如果是出於貪心、嗔心的動機,雖然表面上行的是善業,實際上卻是造惡業。比如為了出名而建廟、為了競爭而做供養、怕尷尬而假裝是好的修行人、口頭上隨喜他人功德內心卻嫉妒等等,這些都是動機而手段的業。儘管口頭上隨喜,但如果內心的動機是嫉妒,也將為此而感受投生到阿修羅道的果報。儘管表面是個好的修行人,內心卻貪心很重,也將因為貪心而感受投生到餓鬼道的果報。只要是動機,無論表面行多大的都會讓你感受痛苦的果報。

因此做任何善業之前,先檢查內心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業成熟的時間

我們一生中做過許多善與不善的業,出於業的輕重、大小完整與否以及所作業的時間先後等的不同,衍生出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細微的因果,唯有遍智的佛陀才能一一看清。其中,無心作的業、有心作的業或者有心但卻沒有付諸行動作的業,其果報都各有分別。在各種各樣的業力中,重業首先成熟;如果各種業輕重平等,就按臨終時何業現前,即何業先成熟;如果臨終時種種業同時現前,就按何業生前串習次數多,即何業先成熟;如果各業的串習力也平等,就按造業次序,何業先造,即何業先成熟。在業力成熟的時間方面也有許多可能性,有些業在今生便開始受報,有些業會在下一生開始受報,也有些業會延續到更後面的未來世。

導致輪回的業

一切眾生身口意所造作的無非是不善業、善業和非善非惡的無記業這三種業,就是這些業力推動輪回事實的產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夠支配輪回中的任何一個生命。

《俱舍論》中說:種種諸世間,皆由業力生。無論曾經造作善、惡業的人躲到什麼地方,始終不能擺脫業力的束縛,它就像影子一樣生生世世跟著我們。就好像一個杯子打破了,把杯裏的水裝到另一個杯子裏,雖然杯子改變了,但水不會改變。業力就像這杯子裏的水一樣,永遠不會改變,善、惡業在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得到恰如其分的苦樂果報,絕無絲毫錯亂。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中講到四生中一切眾生投胎轉世的因緣: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貪心機謀、計較為活,故墮卵生鳥魚之類。貪高為鳥見人高飛,謀沉為魚逢人潛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貪戀淫欲,故墮胎生人與畜類。本分貪淫為人豎立,橫心貪欲作畜橫行。三者濕生:是人先世貪食酒肉、打鬧作樂,故墮濕生爛蛆廁蟲蠛蠓之類。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變異、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墮化生蛻殼飛行蛾蟲之類。

一般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現在感受的煩惱和痛苦是某人的傷害、自己不小心或者運氣不好所致……,事實上,今世的一切顯現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自己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業在因緣和合時果報成熟了,由於過去世所作的業不同導致今世的感果也不同。由於過去世業力不同的緣故,我們現在來到人間,有一個人的身體,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男女、貧富、美醜、聰愚等等……。同樣,我們現在心所想的、口所說的、身體所做的一切決定了我們後世的去處,相應的因必定產生相應的果,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這是指沒有懺悔的情況下)。

一切業都會帶來相應的後果,業所形成的果報分為異熟果、等流果(包括領受等流果和造作等流果)、增上果。總的來說,不善業感得輪回痛苦的果報,比如嗔恨的業帶來地獄的痛苦果報,嫉妒的業產生阿修羅的痛苦果報;善業則感得輪回快樂的果報,比如行善積德帶來天界的快樂果報,修行正法帶來往生淨土或成佛的果報等等。

眾生所做的一切善、不善及非善非惡的無記業都是由身口意三門造作的,其中有十種不善業和十種善業是對眾生的命運影響最大的。

十不善業

十不善業包括身三業(殺生、偷盜、邪淫),語四業(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意三業(貪欲、嗔恚、邪見)。(後面編注有詳細解釋)

有關十不善業的果報,分別而言:殺生業中,殺已發心的菩薩惡業最重;偷盜業中,以盜取三寶財物惡業最重;邪淫業中,以逼迫已證果的阿羅漢與之行淫的惡業最重;妄語業中,以欺騙蒙敝自己的師長或已成就者的惡業最重;兩舌業中,以破合和僧的惡業最重;惡口業中,出言令僧眾不快的惡業最重;綺語業中,擾亂僧眾或修持不二止觀者心境的惡業最重;貪業中,以貪求謀取三寶資財的惡業最重;嗔業中,犯五無間罪18的惡業最重;邪見業中,輕蔑了義法的惡業最重。

依煩惱而言:由起嗔心造業者墮地獄;由起貪心造業者墮餓鬼;由起癡心造業者墮畜生。依對境而言:對勝境造業墮地獄;對常境造業墮餓鬼;對劣境造業墮畜生。

如果我們想要快樂不想痛苦,就必須斷除這十不善業。導師佛陀在《集法名經》中說,如果你害怕痛苦,那麼無論在明處還是在暗處都不要造惡業。如果已經造了惡業或者將來造惡業,那麼在業力成熟時,即使你急於奔逃也不可能逃脫惡業的苦報,無論你躲藏在什麼地方,決定沒有業所不能到達的地方。雖然現在造惡業時不一定像刀割般地受苦,但這個惡業在後世決定會現起慘烈的苦果。

痛苦果報出來的時候,打卦算命都是沒有用的,這種痛苦只能由我們自己來忍受!導師佛陀曾說:佛的甘露水洗不掉你的業障,佛親手加持沒有辦法消掉你內心的業障,不是佛不慈悲,而是你自己的業果必須由你自己來承擔。

十善業

十善業是指斷除十不善業並修持與十不善業相反的善業。也就是:不殺生而愛護生命;不偷盜而行佈施;不邪淫而護持清淨戒;不妄語而言語忠實;不離間語而平息因兩舌而起的爭端;不粗惡語而談吐文雅;不綺語而精進念誦;不貪欲而隨喜他人的福報;不瞋恚而饒益他人;不邪見而具正見。

行持十善業獲得什麼樣的果報依行持十善業的動機而定:如果動機是為了解脫輪回中一切眾生的痛苦而證悟涅槃,將會獲得佛菩薩的功德;如果動機是為了自身解脫輪回痛苦而證悟涅槃,將會獲得聲聞羅漢的功德;如果動機是為了求取人天福報,將會得到輪回中相應的人天福報。

十善業的造作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愛行善,不斷增上善根。十善業的領受等流果分別是:離殺生,健康長壽;離偷盜,資財豐裕,不遇盜賊;離邪淫,夫妻和睦、妻子貞良;離妄語,不受誹謗、眾人稱讚;離離間語,眷屬合和賢良;離粗惡語,聞悅意聲;離綺語,語言威肅;離貪欲,知足少欲、凡事順心如意;離嗔恚,遠離惱害心、也不受他所惱;離邪見,相續中生起善妙之見。十善業的增上果是在外境上吉祥圓滿。比如:投生於舒適富足、人民和睦、風調雨順、繁榮昌盛的地方。

導師佛陀讚歎十善業道如同大地一般,是圓滿一切人天聲聞果位、佛菩薩功德的根本依處,離開了十善業道的修法將不會有任何成就。

非善非惡的無記業

一般不修行的人往往以打麻將、看電視、逛街、閒聊等來打發時間,這屬於非善非惡的無記業。這些業雖然不會形成好或壞的果報,但卻會浪費寶貴的暇滿人身。

修行的人平時心裏空空蕩蕩的,既不作惡也不作善,自己覺得很清淨、很安祥,但是沒有正念,這也是一種非善非惡的無記業,實質上是一種無明的懈怠,這種無記狀態必須調整為禪定的正念,或者調整為對眾生的慈悲心,或者調整為對輪回的出離心。

還有一種禪修的人常見的無記業(也稱不動業),就是執著世間禪定的空、樂、明覺受而長期安住其中,這種有執著的禪定會導致轉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享受較長時間禪定的快樂,還沒有超出三界六道,所以不是究竟的解脫。

遵循因果規律

僅僅學習業力因果的規律還遠遠不夠,還要廣泛聞思有關講解因果方面的佛經才能逐漸對因果生起定解。祖師堪布昂瓊仁波切說:若不以無垢佛經作為引證,我等僅依前行中十善業與十不善業諸名相略述而抉擇,則誰亦難以對因果心生定解。如《百業經》、《念住經》、《富樓那傳記》、《賢愚經》乃佛陀教誡之因果四經,故應閱讀思維,勵力而行之。

遍知的佛陀以大智慧徹見宇宙萬法的因果關係後教誡我們:欲免地獄,當除噁心;欲免餓鬼,先斷慳貪;欲免畜生,莫吃他肉;欲得人身,先學孝慈;欲生天上,當持五戒;欲成佛道,先用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疑。蓮師也說若欲未來不受劇痛苦,當依無欺因果修。

如果生前沒有累積善業,那麼無論你今生多麼聰明、漂亮、有錢、有名、健康……,後世你的命運一定會很悲慘。如果你生前有斷惡行善,那麼儘管你今世貧困、多病、沒有福報,你後世的安樂一定會增長廣大。

在對因果生起了定解之後,我們就要經常提醒自己:今生一切的苦樂都是自己往昔的業力所感召。受苦時知道這是惡業的果報,坦然接受並勤修懺悔;發現自己造了惡業,馬上懺悔,這樣微細的惡業種子可以完全清淨,粗大的惡業種子可以阻止增長。享樂時知道是善業的果報,對行善生起歡喜心並且鼓勵自己多多行善;同時,經常隨喜自己和他人的善業,促使自己的善業不斷增長。一切行為心念都要遵循因果的法則,不管別人是不是在看著自己都必須老老實實地小心檢討自己每一個身口意的錯誤並加以糾正。甚至對微小的善惡業也不要忽略,儘量避免粗心大意地犯小錯,因為即使是最小的錯誤,錯的次數多了就會不由自主地一直錯下去——只要是毒藥,即使是少量的也會要人的命。相反,反復串習善業,最後也會習慣成自然而形成穩定的賢善性格,就像米粒雖小,多了也能塞滿口袋一樣。即使對微小的善業也要盡力去承辦,這樣才能積累往生善趣或解脫的因緣;對微小的惡業也要盡力去斷除,這樣才能避免墮入惡趣的因緣。

作為一個渴望通過修學佛法來斷除煩惱的大圓滿法修行人,更應該將因果的取捨放在主導地位,見解和行為不相脫離地實際行持,千萬不要以高深的見解來輕視因果,無論自認為修行有多高,都要細緻入微地取捨因果,隨時隨地小心謹慎。蓮師說:見解要比虛空高,取捨因果比粉細。堪布昂瓊仁波切也說:因果之勝解信於上中下三士道之初行時皆十分重要。現今有者,心續中執受不切實際之斷見,根本未見彼等重視因果,故當於因果細緻抉擇,慎之!慎之!

像大恩上師阿秋喇嘛仁波切這樣的大成就者都對因果的取捨非常小心微細,何況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呢?他老人家從始至終守持過午不食戒,從不任意受用眾生供養的任何貴重物品。喇嘛仁波切常常告誡弟子們說:做人要表裏如一,不要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一個修大圓滿法的金剛乘修行人,如果對因果抱無所謂的態度,戒律不清淨,誓言不清淨,而總是一味地去追求高深的空性、大智慧等等,後世連人天乘的福報都得不到,最後一定會修到三惡道去的。

善惡二業異熟之果報,

無欺因果黑白業相隨,

有漏因果業報生定解,

願證無漏如空勝密意。

 

 





主持人
慈成加參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