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戴瑞明/退休大使(台北市)】 
四十年前,民國六十年的春天,外交部魏道明部長派我去紐約中華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不到一年,就在那年的十月廿五日台灣光復節,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國代表團魚貫步出聯合報大會會場那一刻。當時美國常任代表老布希大使快步奔向他的好友劉鍇大使,憤憤地說:「聯合國已成了一個沒有公平正義的地方!」

中共代表團進入聯合國後沒多久,二、三十個我方的邦交國像骨牌一樣倒向大陸,我們成了國際的孤兒。

面對前所未有的橫逆,台灣不是沒有反抗。民間有主張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重新加入國際組織;也有政黨主張「制憲」、「正名」,以台灣名稱申請參加聯合國;立法院更在民國八十二年發起重返聯合國運動,但都無法突破中共嚴密的封鎖與殘酷的國際現實。

甚至連我們的長期盟友美國,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也不得不明白表態說「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美國採取「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台灣參加以主權國家為先決條件的國際組織,祇願強烈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活動。

馬英九執政後,認識到「大國『制訂』政策,小國『適應』政策」的國際關係鐵則,改變過去與大陸直接衝撞的方式,採取和解方式。三年多來,馬政府終於走出了兩岸互利雙贏的光明大道。

在後冷戰、全球化的今天,以「主權國家」為「會員國」的聯合國體系固然仍有其作用,但相互依賴的經貿關係更為重要。「經濟體」已成為多邊組織的「會員體」。如今我國對外,以「中華台北」經濟體的身分活躍於世界舞台。

最近三年,更由於兩岸開放大三通及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使得台灣成為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交往的最佳跳板;更使得世界上一百二十四個國家與地區,包括四十年前在聯合國領頭排斥我國的阿爾巴尼亞,畀予我國公民享有免簽證禮遇,這讓大陸同胞也羨慕不止。

四十年前,中華民國政府被「趕出了」聯合國的大門;四十年後,我們卻成為受人歡迎的世界公民,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有尊嚴地走向世界,走向那些在傳統外交上不承認我們的國家,開創了外交先進陸以正大使所說的「沒有外交關係的外交」奇蹟。

為了謀求兩岸和解與持久和平,台海彼岸有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呼籲北京當局要正視現實,接受有一百年歷史,由中山先生創建的「中華民國政府」存在於中國領土之上。

如果四十年前,毛澤東能解放思想、換個角度看國共內戰,坦然接受美國在聯合國所提「一個中國、兩個席位」的雙重代表權案,不就符合了北京「一個中國原則」嗎?那裡還會有「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這類惱人的問題呢!說不定在東西冷戰結束後,兩岸就已攜手合作,共享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影響世界的榮光了!

【2011/10/2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