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大學指定考試作文題,拿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吳寶春的故事入題,要考生發揮「寬與深」的想像力。這題目不好寫,十八九歲高中畢業生,人生的窗口才剛剛打開,要說能有什麼深刻體會,很不容易啊!

但反過來看,吳寶春的故事幾乎已家喻戶曉。他以一個國中畢業生,因家庭經濟因素與個人嗜好,走入了麵包師傅的行業,始終沒有停下人生的好奇與專業的鑽研,一路走來,不但替自己的生涯屢創高峰,也替麵包師傅這行業樹立起新的職業尊崇。其鼓舞年輕人對「成功」建立多元價值觀,尤其功不可沒。若從這角度入手,即便年輕學生的人生經驗尚青澀,亦能多所體悟,有所發揮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的「寬與深」,要經過一番追求才能得來。若只斤斤計較於一段狹窄時間內,看成敗看收穫,就不可能寬闊,因為往往會忽略未來性。同樣地,人生若不斷飄浮,不停地後悔又遲疑,而輕忽了自己的信念與堅持,那也不會深刻,因為生命的意義,常常是在持續經營之後,方有發光發熱的機會。

吳寶春個人的故事,便是不屈服於環境,所做的工作看似尋常,但不願困頓於平凡。麵包師傅若每天兢兢業業,想的不是收銀機關關開開的聲響,而是客人口味的捕捉與嘗鮮,自然會在食材與創意上絞盡腦汁,多方鑽研。至此境界,那就不只是傳統麵包師傅的技術,而已經是創意事業的發想了。專心把麵包的食材、造型、新品項的開發,借助不同領域創意的激盪,像吳寶春這樣堅守品質又推陳出新,不就因此把麵包這行業的「寬與深」發揮到無限嗎?

台灣社會口口聲聲宣傳多元,但多數人對成功的定義,仍十分之窄。收入多寡,名氣有無,由社會的膚淺價值觀催化,往往扼殺了一代又一代對成功人生的想像力。若說「寬與深」是藉作文考題表達對年輕人的期許,那同樣地,成人世界也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多多鼓舞往「寬與深」默默耕耘的各類專業表現。

【2011/07/03 聯合晚報】





主持人
聯合晚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