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快樂,而是超越快樂,到達證悟。
2、正確的發心應該最起碼是能讓你走向證悟的。
3、如果只是聞思而不修,就像是煮了一整天,卻不吃。
4、修持“願菩提心”的人,至少生起了謙卑——因為他承認他還沒有(菩提心),而希望去擁有——這樣的謙卑是非常重要的。
5、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總是能找到一條路回到“今生”(仁波切的意思是:回到對今生的執著
6、捨棄今生,與捨棄偽善有很大的關係。
7、為了遠離對今生的執著,首先需要有戒律,真誠的戒律。戒律在這個現代社會是很困難的。
8、在佛法上來講,最基本的戒律就是皈依佛、法、僧,守持皈依戒。
9、“皈依”一詞有“接受”與“庇護”的意思。當你接受了“一切和合的事物皆無常”則已經是皈依。
10、接受四聖諦,就是皈依法。
11、接受真相,才是最重要的皈依。
12、當我們皈依佛,那究竟上的佛並不是那個生於藍毗尼的佛,而是“佛性”是你心的本性。如果你能夠接受這一點,你就是皈依佛。
13、就算是要離於小小的痛苦,例如“後義大利面憂鬱症”,也會需要戒律。
14、正因為“不執著此生”是這麼困難,所以“皈依”才是這般的基本而必須。
15、一開始我們可以做“願修行人”。我們甚至可以這樣想:“我皈依佛、法、僧,願以此功德我們能最終真正地皈依佛、法、僧。”
16、憶念佛法僧,就是皈依的精華。
17、在皈依之外,我們還應該做的,就是聞思修。聞思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對治無明與自我,而非為了增加傲慢。
18、“修”的確切意義是指“熟悉”、“熟習”,而我們最要熟悉的就是“實相”“正見”。
19、“佛法”是為了讓你清除染汙,而不是讓你用來保存的。
20、“法”不是實相,而是“道”。法是為了對治痛苦與煩惱的,若痛苦與煩惱消失,則法也消失。
21、禪定不是要斷除念頭、停止念頭,而是要去覺照念頭,所以我們需要有念頭讓我們去覺照。
22、當你皈依,受持了皈依戒,就意味著你要成為聞、思、修的法器。
23、如果沒有“戒”(如皈依戒),則禪修甚至連善行都不算,而只是放鬆精神的技巧而已。
24、若仍然執著於今生,則禪修只是精神SPA而已,但只要還有對此生的執著,就不可能真正地解壓、放鬆。
25、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去做那小小的善行,因為那是更多的善行的重要基礎。
26、我們必須是為法而生,而不是為了生活而修法。
27、當前的世界珍視常識更甚於智慧,而常識只是為了解決此生的問題。
28、精神上的道是應該要能夠轉化常識的,否則就會變成非常世俗的道。精神之道就應該要能夠抵觸此生的邏輯。
29、通常所謂的“快樂”,只是尚未成熟的苦。
30、所謂的快樂並不是本質上的永恆的樂,所有我們認為是快樂的,都完全有潛力成熟為苦。
31、有這麼多的苦,也許還能夠接受,但是毫不間斷地製造苦因、行惡業,這就很荒謬了。
32、究竟菩提心,就是了知究竟的實相。
33、輪回並不真實存在,瞭解這個正見是生起出離心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正見,所謂的出離就會成為一個自我折磨的道。
34、出離心與改變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35、既然你的價值觀其實一直都在改變,為什麼不在一個月內改變它呢?
36、菩提心必須是周遍的,菩提心不應被限制于特定的行為與外相。
37、為什麼我們要發展“慈悲”呢?因為與憤怒、嫉妒等相比,慈悲是最安全、最接近菩提心的情緒。慈悲來自於瞭解與同理心。
38、不瞭解“緣起”而想修菩提心,本身就是矛盾的,也是做不到的。究竟來說,成佛是“無分別”,所以只求自己成佛,不顧他人,其實是做不到的。
39、“緣起”與“空性”是同義詞。如果沒有“空性”,菩提心與菩提行就會變得不可實現。
40、當我們發願“願一切眾生皆得證悟”時,事實上我們是在發願:“願一切眾生皆除掉分別心”。
41、對於剛開始修行的人要學會耐心,對於修行上的一點點長進都要學會感恩。
42、只是願一切眾生快樂是不夠的,還要願一切眾生具有樂因。
43、令他人快樂,令他人離於苦是我們的責任,尤其是令他人獲得證悟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
44、因為只有成佛才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所以我們一定要成佛,這就是願菩提心。
45、認為“我不能幫助無量的眾生、不能令他們都成佛”的這種懦夫的想法,基本是因為一種懶惰,對治的方法就是生起信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獨自做到。
46、不撒謊;引導眾生走向大乘道;説明眾生發起菩提心;讚歎菩提心的功德;這是菩薩應該做的。
47、所謂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基本上僅僅是一個概念,別無它物。
48、只有顯現沒有本質
49、既然我們已經身處於業力與煩惱之中,唯一能讓我們從中出離的,就是以業力和煩惱為道。
50、我們一直所做的就是:先是執著,然後編造故事,與故事糾纏,被故事捕捉。
51、有時候我們將“智慧”描述得過分神聖,以至於讓“智慧”變得不可觸及。事實上只要我們不住於過去、不住于未來,住在當下的時候,我們與“智慧”就只有一步之遙。
52、現在有很多人都試圖將佛法跟科學、物理學結合。我不認為我們應該去跟他們學,而是科學家、物理學家要跟佛法學。是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發現了時間是相對的,不是愛因斯坦。我們唯一需要跟他們學的是,他們的語言,好讓我們能教他們佛法。
53、讓事物顯現的其中一個最大的因緣就是我們的串習。
54、執著自我的下一個狀態就是沒有安全感。因為“自我”是毫無基礎的,我們是在暫時聚合的東西上面放置標籤。
55、我們要訓練自己瞭解,“成佛”就是覺醒,就是免於痛苦,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
主持人 |
宗薩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