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8/20 NPO  編輯部 報導

佛寶

了悟「心境平等,沒有各自獨立的實體」的究竟智,就是般若經中所開示的佛寶。問﹕「經中以什麼方式開示平等 性呢﹖」,答﹕「因為能成就佛陀的法--一切相智,觀一切法勝義不可得,所以經中就以不可得的方式,開示平等性。」問﹕「有那些經文是開示平等性的呢﹖」 經云﹕「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色不與薩婆若合 (藏譯﹕不以薩婆若合色),色(性)不可見故﹔受、想、行識亦如是。眼不與薩婆若合,眼(性)不可見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色不與薩婆若合,色(性)不可見故﹔香、味、觸、法亦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相應者,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這段經文開示﹕對於色等所緣的境和一切相智(薩婆若)的能緣心,應該破除二者勝義和合的執著。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佛不與薩婆若合(藏譯,不以薩婆若合佛),薩婆若不與佛合。」,這段經文開示﹕對於互為能相、所相的一切相智和佛陀,應該破除二者勝義和合的執著。其次,「菩提不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菩提合。」,這段經文開示﹕對於互為能證、所證的一切相智和菩提法界,應該破除二者勝義和合的執著。最後,「何以故﹖佛(性)即是薩婆若(性),(唯)薩婆若(性)是佛,菩提(性)即是薩婆若(性),(唯)薩婆若(性)是菩 提。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這段經文開示﹕菩提和一切相智這 三者,同一體性﹔因為從勝義諦的立場看起來,這三者的體 性是平等無差別的。

十萬、二萬五千、一萬八千般若廣釋云﹕「『一 切相智不與色合……』這段經文是說﹕不要有「色是一切相智的境」,或者「色是佈施的資財,修施等六度,將來可以 圓成一切相智的果。」這種執著的想法。『佛不與薩婆若合……。』是說﹕不要有「一切相智是成佛的因」這種執著的想法。因為這三種法在法性的本質上是平等的、一體的、沒有差別的。」 總之,一般人在接受「皈依佛寶」的教導時,很容易產生「我所皈依的對象是能知一切的導師阿﹗」這種執著的想法﹔為了破除這種執著,所以般若經中才開示「佛陀的能證、所證渾然一體,毫無差別」的教授。

法寶
三智所含攝的一切法--做為境的根、對治的道和一切行相的果,都沒有真實的自性﹔這就是般若經中所開示的法寶。問﹕「經中有那些經文是開示法寶的呢﹖」
經云﹕「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 不習色有(實),不習色無(實)﹔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常,不習色無常﹔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苦,不習色樂﹔受、想、行、識亦如是。……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為檀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羅 蜜﹔不為成就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淨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為佛十力故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故,……。」

本母般若廣中略三本八義同顯論云﹕「『不習色有……』以下,開示關於境無自性的教授。『不為檀波羅蜜 ……』以下,開示關於道無自性的教授。『不為佛十力……』以下,開示關於一切行相無自性的教授。」。問﹕「這些經文如何開示法寶呢﹖」師子賢認為﹕「根、道、一切行相和與此三者相對應的三種智,都沒有真實的自性﹔經文是從這個角度開示法寶的。」。解脫軍認為﹕「這些經文開示﹕
如果在境相上不執著任何一法,那麼我們的心自然就會脫離
一切束縛,成就法寶。」總之,為了破除「法寶就是我所修的道啊﹗」這種執著的想法,所以般若經中才開示「對於一切法,不應即,不應離」的教授。

僧寶
在凡夫位的大乘行者,以智慧修觀菩提,以大悲緣念有 情,多生多劫勤修解脫道,終於現證無生法性,趨入大乘聖 者之流﹔這些能幫助我們成辦道業的法侶--對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的有學聖眾,就是般若經中所開示的僧寶。問﹕「大乘僧眾有几類﹖」。答﹕「基本上一共有八類,那就是具 有小乘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羅漢向等名稱的七位菩薩大士,和具有獨覺名稱的菩薩大 士。」問﹕「為什麼不使用羅漢果的名稱呢﹖」答﹕「因為大乘羅漢代表大乘無學道,大乘無學道就是佛寶,不屬於大乘有學聖眾的範圍。」。如果詳細地分類,那麼大乘僧眾一共有「諸純根利根,信見至家家,行無行究竟,三超往有頂,壞色貪現法,寂滅及身證,麟喻共二十。」等廿類。以上就是世尊在般若經中對於三寶的教授(開示)。

摘錄華岡佛學學報第八期





主持人
陳玉蛟教授 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