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丹,商人是「少數民族」,女企業家更是罕見。
納姬(Naki Dorji)是其中的翹楚,她與丈夫聯合經營的尼瑪(Nima)集團,經過三十一年的發展,如今已經躋身不丹的一流私人企業,二○○五年營業額達一億九百萬努(約合新台幣八千萬元),相當於不丹國家歲收的一.五%。
納姬的辦公室陳設簡樸,老舊的沙發與日光燈,比起許多台灣小型企業還不起眼;雖然使用電腦,但檔案夾仍多得排滿了一地。不過,牆上一張斗大的不丹全境圖,上頭貼滿境內各分部的經理人照片及基本資料,仍透露出企業總部的架式。
納姬的丈夫原本是貨車駕駛,一九七五年,他在不丹南部邊境成立小雜貨店,從印度進口建材與雜貨,銷售給物資短缺的不丹人。隨著業務日漸擴大,他的公司也從小貿易商,轉變為營造公司,造橋、鋪路、蓋醫院。但業務擴大後,不識字的丈夫顯得力不從心,十年前,高中畢業、英語流利的納姬,暫別她最愛的家庭主婦身分,協助丈夫成功將尼瑪轉型為現代化企業,也因此發了財。
不丹只有六十七萬人口,所以包括尼瑪在內的大型私人企業,幾乎都是多角化經營,因為單一產業不足以維繫企業的生存。以尼瑪來說,建築是主業,其他業務還包括水泥、女性用品,甚至私立學校。
一般企業持續追求成長的目標,似乎也不是尼瑪公司關注的重點。問這位女企業家:「公司未來發展的願景是什麼?」她的回答竟是:「在不丹,我們經營企業,是為了幫助別人。」
納姬說:「我最希望能趕快交棒,全心投入公益事業,特別是教育。」五年前,她的公司創辦了尼瑪中學,從幼稚園(零年級)到十二年級,招收逾八百位學生。
私人興學的收費,在不丹只能比照公立學校收費,也不像其他先進國家可以有抵稅功能,儘管辦學校是門無利可圖的生意,但納姬表示:「辦學校是一個機會,可以幫助不丹學生。」
年近五十歲的納姬,是不丹邁入現代化的第一代,她說,自己小的時候,大部分的不丹人,生活難以餬口,生病時只能靠草藥與祈禱;如今,不丹街上無乞丐,且醫院林立。她這一代見證了現代化的利益,也賺了錢,回饋社會是很自然的,「社會發展需要平衡,若光想著賺更多錢,不會讓你更快樂。」這位企業家說。
--------------------------------------------------------------------------------
●國家快樂力」(GNH)研究,正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展開,成為21世紀的新顯學。
去年七月二十七日,一份包含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最新的國家排名出爐,立即吸引全世界目光。因為,它所使用的指標,不是一般的經濟指標,而是「快樂」。
這份報告,稱為「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者懷特(Adrian White)。在報告中,北歐小國的丹麥,被選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詳下期《商業周刊》)
位處喜馬拉雅山麓下的不丹,排名全球第八快樂的國家。人均所得僅一千四百美元的不丹,她的快樂名次竟與最高人均所得國盧森堡相同(兩國同分)。
「最快樂的窮國」不丹,人均所得僅盧森堡的四十三分之一,台灣的二十分之一,卻在「快樂」上,把富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七大工業國(G7)先進國家,全都比下去。
為什麼窮國會比富國快樂?財富買不到快樂嗎?「世界快樂地圖」發表後一週,懷特在倫敦西北方二百三十公里的萊斯特,接受《商業周刊》專訪,他指出,「大體上,擁有健康、高所得,與教育機會的國家人民比較快樂。」而財富,雖然可以帶給人一定程度的滿足,卻無法讓快樂極大化!因為財富與快樂的相關係數僅為○.五二,低於健康(○.六二),與教育(○.五一)相近。
富國人民,不一定快樂! 美國擠不進前十名,日本名列八十八
不光是懷特,越來越多學者,投入快樂的研究,而民眾對快樂的關注,也越來越高,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調查,高達八一%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更重視如何讓人民更快樂,而非更富有。
因為多項研究發現,全球多數族群,從美國、西歐到日本等先進國家,「這些國家,遠比五十年前富裕,卻沒有更快樂。」倫敦政經學院教授萊亞德(Richard Layard)在《快樂經濟學》(Happiness)一書中指出。日本是最好的例子,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所得是不丹的二十五倍,但是在「世界快樂地圖」排名中,卻屈居第八十八名。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是許多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嚮往的天堂,卻只能排名第十七,連前十名都無法擠入。
從西半球的美國,到東半球的日本,這些富國過去半世紀的發展進程錯了嗎?又錯在哪裡?
原因是許多先進國家,在二十世紀後半,都把發展經濟、提升國內生產毛額(GDP),列為國家發展的最優先要務。以日本為例,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從一九七○到二○○○年),GDP勁揚近七倍,但同一期間的快樂程度,根據荷蘭鹿特丹伊斯拉謨大學維恩哈文教授(Ruut Veenhoven)主持之「世界快樂資料庫」(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的長期調查研究,卻幾乎停滯不前。
顯見,「金錢買不到快樂」這句俗話,確有其學理上的意義。
若更深入分析,將快樂與財富的相關性,繪成一坐標圖,以快樂程度為縱軸,人均所得為橫軸,從圖中的分布來看,財富對於快樂的影響,呈現邊際效益曲線。亦即,超過一定狀況後,每多增一分財富,所能「買」到的快樂,呈現效率遞減。
財富越多,快樂感卻遞減! 導因人類對物質富裕的適應力太快
萊亞德指出:「當人們更富有,額外收入所能增加的快樂,就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對物質富裕的適應力很快,一旦「適應」了,物質帶來的快樂感便大幅消退。
但是物質的重要性,在二十世紀不斷被強化,萊亞德甚至形容為:「資本主義的好處,被過度誇大。」
亦即,當我們一心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卻幾乎遺忘,所謂GDP,是人類追求快樂的手段,而非目的,是中間過程,而非終極價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奚愷元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從電視上看到的,不僅是道瓊指數或生指數,還包括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幸福指數。」在經濟學重鎮的芝加哥大學,奚愷元接受《商業周刊》專訪。他正倡導一項新的研究方向,稱之為「幸福學」(Hedonomics),嘗試以嚴謹的理論,研究如何極大化人類的幸福與快樂。
國家如何提升國民快樂,發展為既富有且快樂的國家,對於亞洲後進國家,格外有其意義。以亞洲四小龍為例,在「世界快樂地圖」排名都不高,新加坡排名四十九,香港與台灣同列名六十三,南韓則為第一百名。
台灣,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根,正站在國家發展的十字路口,我們的願景在哪裡?我們要走向既富裕且快樂的丹麥?還是陷入日本式的泥淖,在財富快速倍增的同時,卻無法更快樂?
要兼顧提升經濟與快樂,英國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快樂星球指數」研究,提供了方向。這份報告,以國家快樂總量(國家快樂值乘以預期壽命),除以消耗資源,得到一份以消耗資源多寡為前提的快樂國家排名,因為高度重視資源消耗,因此名列前茅者,全屬低度開發國家:第一名的萬那杜,是西南太平洋的小島國。
因為過度重視資源消耗要素,「快樂星球指數」雖然有原創性,但未引起廣泛注意。因此,懷特根據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發表的研究(採用資料來自全球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學術研究,受訪人數超過八萬人),剔除消耗資源的因素,跑出引起較大關心的「世界快樂地圖」。
根據各國的主觀快樂(或生活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與學術研究,新經濟基金會發展出一套計算國家快樂值的模型,在這套複雜的模型中,影響國家快樂值的變數分四大塊:預期壽命、政治指數(又分發言權、政治穩定度、行政效率、管理品質、法律、貪腐程度六大項)、自然資本(包括綠地、森林與天然水源覆蓋率)與人類福利指數(包括健康、財富、教育、社群、公平等變數)。
從此模型中,不難看出,波羅的海旁的富國丹麥,與喜馬拉雅山下的窮國不丹,何以能達到高度快樂。因為他們致力於追求社會公平,而不是炫耀財富、比較財富;在改善生活條件的現代化過程中,仍不斷鞏固重視環境保護,以及分享、互助的社群文化。
快樂國新定義! 尊重自然、重視社群,越能贏得快樂
同時,這兩個相隔萬里的國家,即使貧富差距懸殊,卻都有一個清廉有能的政府,與自尊自重的人民。因此,都贏得了快樂。而丹麥能贏過不丹,只在更好的社會安全網與更高度的政治參與。
這也正是快樂不丹,目前努力要更快樂的長期方向。他們根據這些經驗,擬出九大指標,以增進「國家快樂力」(GNH),呼籲全國人民,明確而堅定的朝此共同努力,分別是「生活水平」、「健康」、「教育」、「生態多樣化與延續性」、「文化活力與多元性」「個人時間分配與平衡」、「良好治理」、「社群活力」、「心理幸福感」。
現在,對於快樂的學術研究正日以倍增。除了新經濟基金會,維恩哈文教授在鹿特丹大學主持「世界快樂資料庫」,英格雷哈特(Ronald Inglehart)教授在密西根大學主持的大型計畫「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也都積極研究快樂。以世界價值調查為例,始自一九八一年,過去二十六年來,已完成四次全球性大調查,第五次調查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當中。這兩大研究都是快樂國家的重要科學基礎。
看過不丹,我們更需要了解,在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丹麥,憑什麼拿到第一?能被評定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下一期,我們就來看丹麥,向世界第一的國家快樂力,學習。
|
主持人 |
商業周刊 第 1000 期 2007-01-22出刊
|
|
◎國家快樂力
◎不可錯過的不丹七大秘境
◎國家快樂力
◎減與簡 創造滿足感
◎光想賺更多錢不會更快樂
◎快樂國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