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21:35:07
龍樹菩薩
尊貴雪歌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中觀根本慧論(第1-1講)

雪歌仁波切講授

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裡面談到的,暇滿難得就像海龜進入木頭裡一樣,因此如 果沒有好好實修正法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欺騙,也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愚笨 了。如果得到暇滿人身寶之後,一個人他內心能夠好好思惟十種圓滿、八種有暇的條件, 好好的想一想,他一定會知道暇滿人身寶是非常難以得到的。特別是在這個基礎之上來學 習佛陀的聖教,尤其是佛教之中顯密兩種教法完全齊備,次第絲毫沒有顛倒,完全齊備而 且又沒有錯誤的佛教,道的次第的內容,遇到開示這種教法的善知識,這樣的機會,那是 千載難逢的。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好好思惟的話,能了解八種有暇、十種圓滿,佛陀的聖教 顯密二者完全的齊備,能思惟者就知道,這個機會非常難以得到的。就像如同《入行論》 裡面談到的,在大海裡面一隻烏龜,一百年才浮上來一次,海面上有一塊木頭,木頭上有 一個小洞,海龜從海底浮上來,烏龜的頭要攢到這個洞裡面去,那實在是非常難得,暇滿 人身寶比這個更加難以得到。 十種圓滿、八種有暇得到之後,又能夠遇到經咒(顯)教法的道理,還有密咒乘(密 )教法的內容,那是更加稀有難得,心裡面一定要產生這種難逢難遇、千載難逢的感受。 所以一個人好好想一想,會想的人就知道閒暇圓滿的內容,他能夠做出偉大的事情,他也 非常的難以得,實在是非常稀有,這種感受一定會出現的。有了這種感受之後,就會覺得 暇滿的人身寶,實在不能夠把它浪費掉,應當好好的珍惜,珍惜用來行善業,就像《入行 論》裡面談到的,十八種暇滿人身寶用來行善業,不做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愚笨 了。 一般來講行善業的方法當然有很多種,以方便菩提心和空性勝慧來攝持;或者進入密 咒乘的道路,用甚深的道路來行善業,這些都有。但是如果這些完全都不做的話;人身寶 ,可是又完全不做善業,那就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愚笨了!所以整體而言,遇到了佛陀 的教法,個別特別特別而言是遇到了淨飯王子釋迦牟尼佛顯密完全齊備的教法,把這個教 法以聞思修三種方式,努力的觀想實修,那是非常必要努力的。 就像在《入行論》裡面所談到的「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悉為勝慧說」,佛陀所講的 八萬四千法門,所開示的內容精華何在呢?都是為了讓我們走入勝慧波羅蜜的道路之故, 而做的開示。所以佛陀能仁所做的分支的解釋,都是為了勝慧而講說的,當作勝慧的分支 來做開示的。 勝慧裡面又分很多種,對境是空性,對於對境空性了悟的見地,或者有境本身主體, 了悟有境的見地。裡面首先要先了知「對境」的見地之產生,之後再產生「有境」的見地 ,之後把了悟的見地,兩個方面好好的去串習,不斷的增長、增廣。 在增廣的方法上面,就要趣入密咒乘門的道路,因為就「有境」的見地而言,密咒乘 裡面討論的還要更加的深奧。除此之外,就針對對境的見地而言,跟般若波羅蜜多乘門是 沒有什麼差別的,沒有粗細方面的差別。可是因為在對境空性的見地,顯教乘門裡面討論 到空性,這個部份在密咒乘門裡面討論,並沒有什麼粗細的差別。可是後面了悟者主體, 關於主體方面的見地是什麼?這個方面有境的見地,在密咒乘門就討論得更深;為了使這 方面的威力更加強大,增長、增廣之故,因此還要增加進入密咒乘門的道路來做實修。 為什麼前面講到「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這兩者都非常重要呢?這是因為必須 把煩惱、所知二障徹底斷除之後,才能成就佛果;如果不能脫離這兩種蓋障,都不能成就 佛果。這兩種蓋障的情況是什麼呢?先要了解我們凡夫眾生心續之中都有界如來藏,但是 正如《寶性論》裡面提到的,凋謝的花朵、垃圾堆裡面的佛像等等,一共有九個比喻。這 九個比喻要表示九個意義。 所以我們內心雖然有界如來藏,但是有被遮蓋起來,被煩惱障所知障遮蓋起來的樣子 分成九種,因此用九個比喻來代表九個意義。這九個比喻是能夠遮蓋的污垢,九個意義是 如來藏被遮蓋的情形,就用九個比喻去做講解的。這九個比喻是這樣做解釋的,因為內心 遮蓋的力量貪瞋癡非常的強烈,還有貪瞋癡混合在一起的力量也非常強烈,還要再加上見 道所應斷,修道所應斷,不淨七地所應斷,清淨三地所應斷,所以加起來一共是九個。所 以九個比喻要說明內心被遮蓋的情況也有九種。首先貪瞋癡三毒的遮蓋,這是三種情況; 再加上平等,三毒完全混在一起,這是第四種情況;加上三毒習氣的遮蓋,這是第五種情 況;小乘的見道所應斷遮蓋的情況,這是第六種情況;小乘的修道所應斷遮蓋的情況,這 是第七種;大乘的不淨七地所遮蓋的情況,這是第八種;大乘的清淨三地所遮蓋的情況, 這是第九種。所以眾生的內心被污垢遮蓋的情況分成這九種,因此就用九個比喻來講解被 遮蓋的情況,所以《寶性論》裡面講到九個比喻要解釋九個意義。 在凡夫的階段,心裡面被遮蓋起來的情況的九種污垢,這是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以 及它的習氣,把如來藏遮蓋起來。但是仔細分析二障習氣從何而來呢?就是在我們內心裡 面,蓋障的根本就是愚癡、無明、諦執(諦實成立的執著)。把這個部分消滅掉的方法是 什麼呢?就是要靠「對境」是什麼樣子,要產生了悟,這是對境的見地。還有「有境」是 什麼樣子?要產生了悟,這是有境的見地。靠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努力的觀修,才能夠 使我們心續之中的界如來藏清醒過來、完全恢復,才能把蓋障去除掉。所以能夠遮蓋的污 垢他的根本一定要消滅掉,要消滅掉就要了解根本之處是什麼?根本之處就是愚癡、無明 、諦實的執著。因此把他消滅掉的方法,就是前面講到的這些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這就 是為什麼這兩種見地都非常的重要的原因。 仔細來講佛陀所開示的內容,也是針對這部份。正如《緣起讚》所談到的,凡是佛陀 所開示的教法,都是針對緣起而做的開示。所以對我們而言,所做的開示完全是針對緣起 ,因為非常有必要性。或者直接開示甚深空性,或者是間接的開示希望進入甚深的空性之 故,所以偶而講說分別部的見地、經部宗的見地、唯識宗的見地。 導師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一切教法,全部都是針對甚深性空緣起而做的開示,有時候 是直接的開示,有時候是間接的開示。為什麼做這些開示呢?重點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因 為要把遮蓋的根本愚癡、無明、諦實執著斷除的緣故,因此有必要如此來開示。這就是為 什麼前面談到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都非常重要的原因。前面談到對境見地和有境的見地 ,兩種的說明裡面,我們剛剛有提到,如果針對對境的見地而言,密咒乘門跟顯教乘門所 談的實在是相同,沒有什麼差別。對境見地又是什麼呢?對境見地就是《般若經》裡面所 談到的內容。就這個部份而言,在密咒乘門裡面針對對境的討論,也不會超越《般若經》 ,這個部份講的是一樣的。 可是在有境見地的部份就不一樣了。有境見地是指了空慧本身,了空慧本身在顯教乘 門裡面所開示到的,只有談到第六意識,而且僅僅應用第六意識去了悟對境,有境僅僅是 這個樣子。除此之外,顯、增、得、光明等等,不要說這些的意義都沒有討論到,連這樣 的名稱都沒有;最微細的心識,還有最微細的心識的能力,這方面的理論都沒有,更不用 講說應用它去證悟空性對境本身,當然更沒有。 在密咒乘門裡面,有境、了空慧的部份,是方便和勝慧二者完全合在一起,而做的實 修方式,所以是非常有特色的甚深道路。因此之故前面才會談到,就密咒乘門討論到的「 有境」了空慧和顯教乘門不一樣。這個部份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們就再做這樣簡略的 解釋。 總而言之,就了悟空性方面而言,我們從前面談到的,對了空慧而言在顯教乘門裡面 非常重要,在金剛密咒乘門裡面也是一樣了空慧都非常的重要。所以為什麼談到一切萬法 的精華,佛陀都是為了空性而做的開示,在空性的了悟方面就是非常重要了,在顯密裡面 都是這個樣子。 在了悟的方法而言,當然就開示了緣起。在《緣起讚》裡面至尊仁波切談到,佛陀所 開示的一切教法,不管是直接或者是間接,都是針對緣起所做的開示。但是就所開示的內 容而言,導師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法,針對的目標都是對緣起而做開始,有時候是以直接的 方式講甚深緣起的內容;有時候是講怎麼去證悟緣起的實修方法,因此講了許多邏輯的推 理方式,目的就是要證悟沒有諦實存在。 無諦實之緣起,當然就有粗細,有好多種了。不管是粗分的緣起或細分的緣起,最後 所要成立的目標,都是沒有諦實存在的。以正確的邏輯推理來講,比如「一切萬法作為有 法,是沒有諦實,因為緣起之故」,這緣起裡面就有粗分、細分的緣起,所以佛陀就開示 了粗分、細分緣起很多的內容,這些都是屬於正確的邏輯推理。不管講粗分緣起或細分緣 起的這些推理,目的是為什麼?目的就是為了要了悟沒有諦實存在。這就是《入行論》裡 面談到的,「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悉為勝慧說」目的都是朝向在產生勝慧。 所以為了要了悟勝慧,佛陀就講了許多的分支,比如:解釋業力因果,解釋苦諦、集 諦,輪迴裡面的因跟果;解釋滅諦和道諦,解脫方面的因跟果;解釋一切智的因跟果,這 些內容開示得非常多。這些開示內容的精華集中在一起,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內心有諦實 執著存在,現在要把諦實執著滅掉之故,因此就開示了緣起的理論。緣起理論的目標,就 是要把我們內心的愚癡無明斷除、把它滅掉;我們內心的無明粗細的部份,諦實成立的執 著,諦實成立的顯現要把它滅掉,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在邏輯推理上用的方法,就像前面談到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諦實並不存在,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緣起之故。所以用緣起當作正因來做推理,目標就是要把我們內心的 諦實成立的執著這種想法消滅掉之故。雖然是用這樣的方法,就學習上而言,也會發生一 些危險。諦實並不存在,因為緣起之故,這是我們前面討論到的原因,可是就唯識宗以下 就不這麼看法了,唯識宗以下認為,緣起之故,應當成立出諦實存在。 我們前面講的正因,按照道理來講,「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 之故」,其實這是正確的邏輯推理方式。正因有三種:果的正因、自性的正因、無緣起的 正因。可是唯識宗以下去看,會把這個因看成相似因。我們前面講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 ,諦實不存在,因為緣起之故」,這樣的邏輯推理,實際上是正確的邏輯推理,可是就唯 識宗以下去看,會把它看成錯誤的邏輯推理,錯誤的邏輯推理是相似因。相似因有三種: 相違正因、不定正因、不成立的正因。如果是唯識宗以下去看,會把它看成相違因。 相違因的意思是指,如果以緣起做邏輯推理方式,因為緣起之故,應當成立出諦實成 立。說分別部、經部宗、唯識宗的看法,就是因為萬法是緣起之故,才會得到諦實可以成 立的結論。為什麼中觀宗會推出諦實不能夠成立呢?可見他們講錯了,應該是推論出諦實 可以成立才對。所以就唯識宗以下的看法,反而是中觀宗用的邏輯推理有錯誤,應當要諦 實成立才對!就變成相違的因,不是正確的邏輯推理。 如果不是內道的佛教徒,不承認前後世,不承認業力因果,不是佛教徒去看前面的邏 輯推理,「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因為緣起之故」,如果他們去看,就會認為因 不能成立,因為萬法不是緣起的,就外道來看不是緣起,所以這個因會變成,因不能成立 的一個因。 總而言之,沒有諦實的原因,應該是緣起之故,這個邏輯推理,它的意義是非常深奧 ,而且是個非常正確的邏輯推理。可是即使是正確的邏輯推理,但是因為自己的心續比較 低劣,智慧比較薄弱,或者因為學習比較劣等的宗義之故,對這種甚深的道理卻會產生顛 倒的了解。或者把它看成是相違因,或者把它看成是不能夠成立的原因,就會產生這種危 險。為了不墮入這種危險,佛陀就解釋了緣起道理,粗細各種各類的理論講得非常多。 總而言之,對於前面談到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之故」, 應當把這整個邏輯推理當作是正因,好好的去了解。假設不能去了解這個正因,至少要產 生伺察意,那就算普通尚可。伺察意有分:有因位抉擇伺察意和無因伺察意,很多類型裡 面,就算產生伺察意,都算普通還尚可! 之後要好好學習自續派的宗義、應成派的宗義,就是希望不要墮入像唯識宗以下,把 前面講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之故」,不要把這個邏輯正因, 看成相違的因,或者是不成立的因,不要墮入這種顛倒的了解。首先要不墮入顛倒的了解 ,其次就算不能有真正的了解產生伺察意,那也算還好。如果伺察意產生,慢慢了解越來 越深,伺察意後面就靠近推理了,逐漸逐漸會了解的。 至尊仁波切在《緣起讚》的頌文裡面談到,如果見為相違、不成因的話,那就不能了 解佛陀的心意了。就是我們前面談到「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成立,因為緣起之故 」,如果唯識宗以下,把這個邏輯推理看做是相違背的原因,或者看做不成立的原因,如 果有這種看法,會怎麼樣子呢?實際上它是個正因,正確的邏輯推理,但是把它看錯了, 看成相違因、是不成立的因,難道不可以嗎?有什麼毛病嗎? 毛病就是不能了解佛陀的思想到底是什麼?佛陀內心的主張想法不能了解到的,不能 通達佛陀的主張、思想、宗義,或者用白話講就是佛陀內心的思想是什麼,沒有辦法了悟 ,會發生這種危險。 至尊仁波切《緣起讚》的頌文,實際上所教誡的對象就是指我們。我們現在一邊學習 佛法,一邊學習、一邊學習,諦實的執著卻越來越強烈,我執的執著也越來越強烈,愛我 執也越來越強烈,這一切的一切都越來越強烈。雖然學了教法,口中說業力因果,也說皈 依,可是在一邊學習的時候,誤解越來越嚴重;一邊學習佛法,一邊學習業力因果之後, 守護業力因果的就是我,這種我執也越來越強烈。而且為了對於黑白善惡業,做到善惡取 捨之故,來進行皈依;皈依的時候,諦實成立的執著也非常嚴重。這些情況就是在學習緣 起教法的情況之下,即使萬法是緣起,但是自己內心的諦實成立的執著還是越來越強烈; 不但不能從緣起去了知無諦實存在,反而變成一邊學習緣起法,一邊覺得諦實成立的執著 還越來越強烈。 所以學習是學習法,但是也不會由此而去推論得知沒有諦實存在,反而諦實成立的執 著卻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不可能了解佛陀內心到底在想什麼?佛陀的宗義、 他的證悟到底是什麼?不可能了解。因為把前面的邏輯推理看做是相違因,我們就像這樣 情況的。或者是更嚴重的,不相信佛陀的教法,也不相信業力因果,這種不相信者,就把 前面的邏輯推理,看成不能夠成立的原因。 關於業力因果的理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也開示過了,其他的理論也講過了 ,輪迴的理論也開示過了。但是聽聞者聽到之後,假設不相信佛法的,他心裡就會這樣想 :不對吧!應該不是這個樣子吧!因此他根本不相信。不相信的話,就會把前面的邏輯推 理,「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之故」,就會把這個邏輯推理當作是 不成立的因,我們有時候也可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的。 如果是這種情況,這樣的誤解者,把正確的邏輯推理看成是相違因,看成是不成立的 因,有這種看法的人,當然不可能了解佛法的內容,所以有這種危險存在。這種危險就我 們而言,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當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逐漸、逐漸的學習,一邊學習的情況之下,對業力因果也 聽聞了解了,對於解脫方面的因果理論,成就佛果的因果理論,或者墮落輪迴等等因果的 理論,這些部份我們都學習了。學習之後,由這些內容緣起的道理,應該了解諦實不能夠 成立。就像中觀派系,在引用討論到的緣起正理一樣,按照道理來講把這個道理內容學習 之後,因為緣起之故諦實不存在,應當內心諦實成立的執著要逐漸減少,應當要產生這種 了解。學習這些義理的內容,應當發揮這種成效的,但是我們往往沒有。如果沒有的話, 應該好好的思惟佛陀、龍樹菩薩等等,往聖先賢他們都是這樣子開示,就是「諦實不存在 ,因為緣起之故」。 所以我們就要想一想,學習了緣起,了解業力因果,但是我內心的諦實執著還越來越 強烈,我執還越來越強烈,可見我已經墮入相違因、不成立因的危險,我心中的想法有錯 誤,我的了解是錯誤的,應當要有這種體悟。 因此在正理的了解上,在正確的邏輯推理的了解上,就應當好好的努力。應當知道這 不是相違因,也不是不能夠成立的因。如果是相違因,不能夠成立的因,應該推出諦實可 以成立,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因為佛陀也這樣開示,龍樹菩薩往聖先賢都曾經這樣開示 ,諦實不存在的,不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緣起之故,把這個部份好好想一想。 如果這樣子想一想,產生了解的話,就是產生伺察意,無因伺察意在內心產生了。因 為那不是以意義作為原因而產生的了解,而是以實際作為原因而產生的了解,實際是因為 佛陀所說的詞句,龍樹菩薩所說的詞句,因此我就相信了諦實不存在,為什麼?因為緣起 之故。有沒有了解緣起的因呢?沒有!但是因為是佛陀所說的詞句,龍樹菩薩所說的詞句 ,因此我就相信「諦實不能夠存在,因為緣起之故」。像這樣產生的了解,是一個伺察意 。伺察意裡面是無因伺察意,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能去思惟緣起的內容,但是因為是佛所 講的詞句,龍樹菩薩所講的詞句,所以我就相信了,我相信一定是沒有諦實,因為他們都 講緣起之故,產生這種了解,這是無因的伺察意。 如果是因為由往聖先賢的教言,而讓我內心產生這種認識,之後思惟前面詞句的意義 ,把正因做邏輯推理分析;雖然不能證悟它是正確的原因,但是也相信這個推理應當是正 確的,因為已經做了思惟,所以這是有因位抉擇伺察意;是一個正確的因,但是心裡不能 肯定,所以是有因位抉擇伺察意。伺察意有很多種,首先我們的心不要墮入相違因,至少 要先產生好的伺察意的了解之後,伺察意就會逐漸的引發出推理,慢慢來進行,這樣學習 就算是非常好的學習了。 大家對義理方面聽聞思惟也學習了很多,學習的時候要像前面講解的,至少內心先產 生伺察意,伺察意的類型很多種,逐漸產生好的伺察意,之後慢慢就會了悟空性。了悟空 性最初產生,當然一定是推理,不會是現證,之後才會產生現證的。按照這種方式來學習 是非常好的,許多方面的教法學習也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義理,所要學習的內容是導師能仁在《文殊根本續》裡面, 在很多的經續裡面都曾經開示過的,就是我的空性見地、空性教法,在這個世界上把它弘 揚開來的是誰呢?就是怙主龍樹。佛陀曾經授記預言過。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假設我追隨怙主龍樹來學習的話,就有希望了悟空性;如果不 追隨怙主龍樹學習的話,就沒有希望了悟空性,內心一定要產生這種定解,因為佛陀曾經 授記預言過的。總體而言是佛陀的教法,個別而言是我希望熱切追求離開輪迴得到解脫, 有這種想法之故,因此要了悟空性。了悟空性最殊勝的方法,就是追隨怙主龍樹的學說, 沒有其他的方式了。 龍樹菩薩的教法,最主要就是中觀六理聚,在大地上像太陽月亮光彩燦爛的,最有名 氣的,就是中觀六理聚。六理聚裡面的核心就是《中觀根本慧論》。 關於《中觀根本慧論》的解釋,為了要了解《中觀根本慧論》是什麼,我們花了好幾 個月的時間,做了一些簡略的說明。但是現在的看法,我們是不是直接來解釋《中觀根本 慧論》會比較好呢?因為前面的準備,準備一個月不太夠,所以我們就花了兩個月;兩個 月準備又不太夠,所以又花了三個月;三個月準備之後,發現還是不太夠,那要再花四個 月;這樣一來可能就沒有機會學到《中論》了,所以可能我們現在直接來講述《中論》會 比較好。不僅如此,大家對空性的教法,你們在其他的中心應當都有聽聞過,也學過許多 ,所以我們就不須要再做這些準備,而直接進入《中觀根本慧論》的講解。 前面的準備是把唯識宗的宗義做了許多的解釋,這些內容都已經解釋過了。關於自續 派理論的解釋,在月稱菩薩寫的《顯句論》,《顯句論》是注解《中論》,裡面就是要去 成立自續派的解釋不合理,應成派的解釋才合理,在月稱菩薩《顯句論》裡面是明白這樣 講的。針對這個內容,清辨論師提出主張破除應成派的主張,當然要提出他對自續派的看 法是什麼,所以我們不須要另外去解釋自續派的看法,應當在段落內容裡面的解釋,自自 然然的就會有自續派的看法,在那個地方再去了解自續派的見地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準備 直接講《中觀根本慧論》的內容。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