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21:30:58
|
龍樹菩薩
|
| | |
|
尊貴雪歌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中觀根本慧論七》
雪歌仁波切講授2007/03/05
聞法動機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這供讚文是《中論》的宗旨。遠離了滅等八項即遠離了諦實執著,即空性。遠離了諦實執著,即能將諦實執著引發的戲論(二顯的戲論、粗細的部分…)滅除,換個角度看,戲論即內心粗、細的煩惱,而粗細煩惱的根本即所知障,如將生滅常斷一異來去八項滅除,也就能滅除戲論獲得止息的果位,止息果位中最重要的即是無住涅槃。無住涅槃不住輪迴、不住寂靜二邊,此時自利、利他都徹底究竟圓滿。我們應生起強烈地想獲得無住涅槃果位的心,若能以此心情來聽聞佛法,就是正確的動機了。
唯有佛能開示遠離滅等八項(能滅的方法)獲得止息果位的道路(能得的方法),而佛陀又授記過,唯有龍樹菩薩能真正地闡述這能得的方法,因此我們應依據大乘祖師龍樹菩薩的著作來學習,如此必能證得無住涅槃的果位。
《中論》相關之註解
佛陀曾授記過,後代眾生無法直接從《般若經》明白佛陀的密意,必須依靠龍樹菩薩所寫的《般若經》註解才能明白空性究竟的內涵。怙主龍樹註解《般若經》而寫了《根本慧論》來闡述空性正理,後代相關的註解,其中重要的有:佛護論師《中觀佛護註》、清辨論師《般若燈論》、月稱菩薩《明句論》(《顯句論》)、宗喀巴大師《正理海》(張老師譯《慧論大註》)等。所以學習《根本慧論》時最好配合以上的論著一起研讀,如此才能真正地深入《中論》的內涵,也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但眼前我們沒有這個條件,因此先從佛護論師的註解下手似乎比較好。
作者
著作名稱
內容 及 特色
佛護論師
《中觀佛護註》
(《佛護論》)
初學《中論》,最好先從這部論著開始,因為內容上沒有繁複的
辯論論式。本書中佛護論師持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直接
闡述龍樹菩薩的空性正見,而非以條理清晰的論式註解。
此書不易明瞭段落和段落間的關聯性以及次第性,故導致日後產
生許多諍論。
清辨論師
《般若燈論》
本書雖然是《中論》的註解,由於作者清辨論師持中觀
自續派的見解,主要的內容在於駁斥佛護論師的主張。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中論 2006TC-007-20070305 - 2 - 阿底峽佛學會修訂 20120224
月稱菩薩
《明句論》
※本書同為《中論》的註解,但主要的內容在於破斥清辨論師,支持佛護論師的主張才是正確的。月稱菩薩《明句論》中,在釐清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上,貢獻極大。他詳細論述中觀應成派的主張,令其清楚明瞭。
※宗喀巴大師《緣起贊》如此稱頌月稱菩薩:「無垢勝智月輪滿,經教虛空無礙遊,盡除邊執心愚闇,映蔽邪說諸星宿,吉祥月稱妙善說,皎白光鬘明照顯,由見上師深恩時,我意於今獲安息。」龍樹菩薩的義理深廣無邊,猶如太陽,強烈的光芒能驅除南贍部洲一切的黑暗,然而凡夫無法了知,唯有透過月稱菩薩的善說才能明白怙主龍樹真正的思想。宗喀巴大師《辨了不了義善顯密意疏》最後亦如是開示,月稱菩薩善說猶如明亮的光芒,進入了我的內心,令我張開了慧眼,見到了正確的道路,因為佛護論師的主張能夠真正地解釋龍樹菩薩的思想,這條真正的道路,於今得見!宗喀巴大師如此讚揚月稱菩薩才是真正能了解並闡示龍樹菩薩密意的聖者。
宗喀巴 大師
《正理海》
※內容深廣,論式眾多。
※宗喀巴大師將《中論》的根本思想分成幾個段落大綱來說明,分段大綱中沒有附帶《中論》的頌文,因此有時不容易對得上,例如一段頌文有時就分成好幾個段落大綱,常常不知道這段大綱在解釋那一個頌文。下密院的僧眾們已經將每段大綱所解釋的頌文標示上去了,如此相互配合研讀,較易了解。
※因此可以說,若想了解《中論》詞句上的解釋,就依《中觀佛護註》,若想了解《中論》的大綱和次第,則依《正理海》。
※《正理海》中,《中論》每一品都有三項大綱:
1.所詮宗旨(即核心思想或主題)
2.引經據典(見解的法源出處)
3.歸納結論並命名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
(一)所詮宗旨:萬法諸行產生的基礎即是因緣(四緣)。由因和果的觀察來分析因緣。
*破除「自性成立果的生」和「自性成立能生的因」:
a. 果:1.果的產生、形成和出現。事實上,果指的就是「生」。
2.破除四生和破除他生:
分析「果的產生」(四生)後,推論出「果的產生」是有的,但「自性成立果的產生」並不存在,因而破除了「自性存在的生」。《正理海》對於果的討論很多,我們只是概略地提一下。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中論 2006TC-007-20070305 - 3 - 阿底峽佛學會修訂 20120224
破除「四生」
生,指的就是果。「生」有四,自生、他生、自他生、無因生。
《中論》頌文:「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闡述四生無自性的道理,即外境一切的實有法,如時間、處所…等,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會經由自己、他方、自他共同、無因而產生。或有人主張「以實有法做為有法,勝義上無生,因為不由四生而生之故。」這是不對的,因為這裡不是在討論所成立的主張,滅等八項已經是所立的主張了,這裡的重點是所成立的邏輯推理為何。
爭議的焦點何在?
《中論》的頌文並未詳述四生無自性的邏輯推理,後人就針對這邏輯推理,各自表述。佛護論師《中觀佛護註》倒是說明的非常清楚,四生無自性的邏輯推理每一生都交代的很詳盡。清辨論師一看之下,認為佛護論師的邏輯推理完全不對,因此寫了《般若燈論》來駁斥佛護論師的主張。後來月稱菩薩一看《般若燈論》,覺得不可,佛護論師的主張才是正確無誤的啊,因此他就寫了《明句論》來說明清楚真正的見解是什麼。因此《中觀佛護註》、《般若燈論》、《明句論》都針對此頌文做了許多註解和討論,宗喀巴大師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將前人眾多的討論一一分段詳細解說,因此內容非常龐大,大約三十多頁。
我們還是得稍做說明,不好過略。請看◎說明。
破除「他生」
他宗主張,在很多經典中,「他生」是存在的,你這樣不就是違背經典了嗎?故提出問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這頌文是他宗的質問。
自宗以破除他生來排除違背經典的質疑。「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這是自宗的回答。
藏文譯文的順序是先問後答,中文譯文的順序是先答後問。
◎
萬法
遮破之法(否定):
內心以排除「所應破」而認識之,無「名言和指事,向彼而施設」的情形。
Ex:不投生惡道、 勝義無。
無遮:在排除所應破的過程中,內心不會同時成立另外一個法。清辨論師《思擇燄》中舉例:婆羅門不喝酒。
非遮:在排除所應破的過程中,內心會同時成立另外一個肯定之法。《思擇燄》中舉例:他不是婆羅門就是王族為前提,若你說:「他不是婆羅門。」(遮破)同時就成立起「他必為王族」(成立)這一點。
成立之法(肯定):內心不需排除「所應破」也能直接認識之。由名言與指事,向彼而施設。Ex:投生善道、緣起有。
#在「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尚未正式討論之前,宗大師先花大篇幅來解說「以遮破做為萬法四生無自性的能立之理」,隨之詳述了遮破之法。例如,空性就是以遮破的方式建立的法,因此無法以成立的方式去了解它,必須先對如何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中論 2006TC-007-20070305 - 4 - 阿底峽佛學會修訂 20120224
抉擇空性的方法(遮破之法)有一個認識才行。為什麼宗喀巴大師要花這麼大的力氣去解釋這些內容呢?因為當內心進行空性(對境)的抉擇時,也就是內心去認識空性的意義時,必須先針對對境進行分類說明,到底對境空性是成立之法?還是遮破之法呢?是無遮?非遮?分析推理之後,得到結論:對境空性必為遮破法中的無遮。
◎Q:為什麼?
◎A:如果空性對境是成立之法的話,那麼,內心一接觸就會因為強烈的諦實成立而立刻執取它,就像個莾漢一樣抓住不放,如此一來,無論你怎麼執取,都一定是以諦實成立的方式執取它,那麼將永遠不可能了悟空性!(因為空性與諦實成立的執著是正相違。)以上的內容非常重要也極繁複,所以宗喀巴大師必須一一加以說明。
◎Q:(1)若空性是無遮,那麼,「內心去思惟對境而了悟對境是空性」的意思似乎有一種可以了悟某種東西的感覺,好像有種成立之法可以去了悟,那不就是「內心思惟、了悟到的是空空如也的無」,「無」好像是一個成立之法可以讓你去了悟?所以,「了悟空性」到底是「了悟了空性」?還是「了悟了空性的存在」?
(2)若「空性為無遮」成立,也就是說「了悟空性」時並不了解「有空性的存在」,沒有再另外成一個法出來。那麼,「了悟空性卻不了解有空性的存在」根本就不算是了悟空性了嘛!
◎A:宗喀巴大師如是回答:
了悟空性就是了悟空性,並不需要去了悟有空性的存在。就了悟者而言, 「空性」是隠晦法,必須經由邏輯推理才能了知。 「有空性的存在」是現前法,不需邏輯推理就能了知。 (或問:怎麼舉例子時,老是舉瓶子?難道就不能舉其他的例子嗎?仁波切答:書上總以瓶子為例,所以我們也就反射動作地總是一想就想到瓶子。再者,若舉其他的例子,有時會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所以不方便舉其他的例子。瓶子則不然,你怎麼說,都不會傷害到瓶子!)
以瓶子為例。
「有瓶子」是現前法,已經看到瓶子或知道瓶子了。
「瓶子是無常,瓶子諦實不能成立」則是隠晦法,必須透過邏輯推理才能了知。
同理,將瓶子換成空性,亦復如是,很容易明白。
就瓶子上而言,「運用邏輯推而了悟到瓶子諦實不能成立」的這個心,就是了悟空性的心,他所了悟到的就是「瓶子無諦實」這一點,並不需要再去了悟瓶子有一個無諦實成立的性質(這是現前法,不須靠邏輯推理即能明白)。
◎Q:你怎麼知道瓶子有一個無諦實成立的性質呢?
◎A:由憶念(回憶)或再覺識,此二者都是第二剎那的了知。也就是說,先前已經了知了,之後第二剎那再一次進行了知(憶念或再覺識)而明白了瓶子有一個無諦實成立的性質。
「憶念」分二:對境的憶念和有境的憶念。
憶念
對境(第一剎那)
如:見到瓶子了、了悟空性。
有境(第二剎那)
如:我已經見過瓶子了、了悟有空性的存在。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中論 2006TC-007-20070305 - 5 - 阿底峽佛學會修訂 20120224
#所有一切的萬法(所知之法)均同時具有遮破(反)和成立(正)這二法,即一體之兩面,也就是這二法所建立出來的意義是相同的,只是建立的方法(趣入的角度)不同而已。任一個法,都可以從遮破或成立的角度去看,不論從那一個角度看,它同時也具有另一個的性質,大家千萬不要將遮破之法和成立之法看成是完全不相關的東西。換言之,將萬法畫分為遮破和成立時,是以「內心的思惟」或「內心進行的方式」來區分這個法,而非以「基」(即對境)來區分的。
#若空性是一個遮破之法中的無遮,當內心如此去執取對境時,對境一定不是成立之法,它不是一個你可以抓住的東西、不是直接出現的。這麼說來,
◎Q:大乘和尚瑪哈雅那(支那堪布)的說法好像很有道理囉?
大乘和尚瑪哈雅那說,因為對境並非直接出現、不是以成立的方式出現,所以我們沒辦法去思惟它(因為它不出現),故其主張面對對境時根本不須思惟!
◎A:錯!萬法不是「無萬法」、「空無一切」!這樣子就墮入斷邊了。無遮之「無」,也並非萬法空空如也的「無」。這要區別清楚。
#宗喀巴大師認為「空性為無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因此引用大量的經論來說明,如《正理海》第39頁到第42頁全都引用《思擇燄論》、《明句論》的文句來解釋之。有些人主張不可太偏頗,故認為「空性是非遮」,宗喀巴大師又花了許多段落來破斥這種主張並不合理。
b. 因:能生者、能生的因緣、產生的理由、果產生時的幫助力量。分析果的產生後,發現的確有幫助力量(因)的存在,但此幫助力量並非自性成立的因!也就破除了「自性成立能生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