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3 00:47:13
淨慧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屆禪七開示:破除四相
  (2005年12月2日)
  各位大德:
  晚天晚上講到禪宗是無相法門,實際上整個佛教都是無相法門,只不過禪宗契入無相的方法更直接,即所謂的頓悟無相。
  一切相不外乎四相。四相有好幾種不同的分法,一般是指《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這四相,是我們經常會有的執著,所以講得比較多。這四相的直接後果,就是引起種種煩惱。因此《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非相,就是離一切相。著一切相即眾生,離一切相即佛。著相即迷,離相即悟。反過來說,悟要離相,離相才能悟。不離相,天天著相,無法開悟。
  我相是非常深厚的煩惱。我有錢、我有學問、我有地位、我的家庭比較富裕、我的子女比較多、我的子女都是大學生、都是當官的、都是掙大錢的。這叫我相。我相的負面作用是什麼呢?總感覺自己高人一等,以這些虛榮的東西裝飾自己,使得自己不能夠真正見到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真正有價值的,並不是外在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真正有價值的是我們內在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學問。它是從開悟得來,從破執顯理得來。在我們破執顯理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修,真修才有實證。
  第二人相。在真修實證的過程中,又可能產生人相。我在修行、我在持戒、我在打坐、我在念佛,以此與他人形成一種無形的對立。怎麼消除呢?既要看到自己有某些長處,同時也要看到所有的人都有長處。一個人撐不住天,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成就一件事。不要以為我就比別人強,要破除人相。
  所謂眾生相,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欣厭之心太強烈,求生天堂,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求生天堂可以脫離三惡道,也覺得這是自己的一種優勢。凡是覺得自己有優勢的,那都是相,都會有局限。只有把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切相逐步掃除,才能擴大心量、增長智慧。
  第四壽者相。壽者相就是執著于長壽。人生苦短,幾十年的光陰轉眼之間就過去了。有許多長壽的人,那種執著也相當突出,把長壽也看作是自己的一種優勢,也看作是自己可以驕傲的資本。實際上,長壽天是三災八難之一。為什麼呢?生到長壽天壽命很長,沒有機會修集福慧資糧。
  所以要破除四相。破除四相是不是就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呢?這四相都還存在,只是說不在四相上起執著,假相還是有,即所謂“非相”。非相就是在相上離開執著,即所謂“無相”。無相者,即相而離相。這個道理聽起來好像非常玄,實際上就是讓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以無心無念的心態對待一切,不要起分別心、起執著心,以覺照來處理一切事。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就是在一切相上不起執著了,“即見如來”,見如來者就是見佛、就是見法。如來者,從真如而來,真如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法。所以說見佛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煩惱障斷起來不容易。所知障一切永斷。“斷所知障如破石,一破兩開;斷煩惱障如斷藕,藕斷絲連。”煩惱障是三界內的障礙,所知障是三界外的障礙。所知障是小乘人對於所修成果的執著,一般人還談不上。小乘人住于無為法中,成為一種執著,因此不能生起大悲心,不能到三界來度眾生。長久地住在無為法中,佛法中稱之為墮入無為深坑,雖然斷盡了生死,卻不能成佛。
  作為行菩薩行、修菩薩道的人,真正證得初地以上果位的菩薩,他的精神境界是什麼呢?“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法有造作,無為法無造作;有為法有漏,無為法無漏。菩薩“不盡有為”,不完全離開有漏法;“不住無為”,不完全住在無漏法中。為什麼呢?他還要來三界度眾生。像地藏菩薩一樣,“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菩薩來度眾生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投胎做人;一種是意生身、變化身,由意念而變化出來的身形即是意生身。菩薩來到三界六道之中度化眾生,和以意生身度化眾生,這兩種情況在佛典上都有記載。一念之間分身塵刹,那就是意生身;如果是入胎、出胎,在人間教化利益眾生,那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有分段生死。不過,菩薩即使是倒駕慈航,回到分段生死,那也是願力的支持,不是隨業遷流。“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才是大乘菩薩的真正境界。
  所知障有兩種,除了三界外的無明,還有一種是叫邪見,也就是五利使: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這五種邪見是三界內的見惑,但並不是一般人都具有這些不正確的見解,它是外道的知見。從佛典的原義來說,要改變外道的邪見不容易。不過,如果他一旦覺悟了,改變過來了,那也非常快。有好幾位佛的大弟子,都是從外道轉變過來,最後都成了幫助佛陀宣揚教化的得力助手。迦葉尊者原先就是一位苦行外道,後來從佛出家。我們讀了佛陀弟子傳記以後,就可以知道,外道一旦放棄邪見、信奉佛法、樹立正見,往往會在佛法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佛陀時代如此,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同樣如此。明朝有名的蕅益大師,他在家就是一個非常反對佛教的人,也曾經寫過文章批判佛教。後來他在批判當中,覺得佛教的觀點批不倒,佛教講的都是真理。最後他放棄了邪見,歸依佛教出家,成為一代大師。
  在佛教當中,一個正確的見地極為重要。生活禪有四大綱宗,即“菩提心、般若見、息道觀、生活禪”,它是修學生活禪的基本次第。實際上修一切法門都是這個次第,“見”非常重要。所謂見地與功夫,兩者比較而言,見地更加重要。在正見的指導下好好用功夫來得快,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見從哪裡來?從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如法修行而來。也就是說,正見從三個方面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從聞、思、修而來。聞即文字般若,思即觀照般若,修即實相般若。離開這三個途徑,正見無從獲得。千經萬論都教導我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樣才能了脫生死,證大菩提!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