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3 00:26:49
|
淨慧法師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管理好我們的心
(淨慧法師于2004 年10 月2 日講)
有一種內觀法門,在座的可能有人參加過。修內觀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在十天當中,每個人一句話都不要說,都向內觀照,這就是內觀。經過十天的禁語,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自己很清淨。在臺灣有許多道場,經常舉行禪三、禪七、禪一。禪一就是一天的活動,禪三就是三天的活動,禪七就是七天的活動。我們處在一個很忙碌的社會,能夠有七天的假期不容易, 三天的假期會有 ,所以社會上很多高層管理人士都很樂意參加禪三的活動。
禪三期間,也是要禁語,一句話都不說。我有一個弟子,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他跟我介紹,他到臺灣去參加禪三活動,三天當中大家一句話都不說,那種感受非常好。好在什麼地方呢?禪堂內禪堂外,功夫完全打成一片,沒有雜用心的地方,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照顧自己、管理自己。他也給我建議過多次,希望在柏林寺也為這些高層人士舉辦禪三活動。 我們利用國慶長假來共修,鑒於湖北寺院集體共修的機會比較少,加上平常訓練不夠,所以要求不是很嚴,比較自由一點。當然自由有自由的好處,嚴格也有嚴格的好處。但是從修行的要求來說,還是嚴格一點比較好,太松了,很難形成一種修行的氛圍,很難使人的心專注、安靜下來。我希望從明天開始,還有三天的時間,前來參加共修的朋友,專心一意的用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當中,大家都能有一點感受,這樣就可以建立起自我管理的信心。自我管理要有信心、有決心、有要求、有感受。光要求還不夠,要求往往是被動的,還要自己有感受。有了感受以後就會有受用,有了受用就會更加有信心堅持自我管理,堅持修行。
今後三天的要求就是兩條。一條要求是整齊一點,聽到打板趕快到共修場所來,要做到整齊,有止靜有開靜。止靜以後,任何人不要推開門。止靜以後你要坐,你就在門外坐;要回去,那你就回去休息。 第二條是安靜。包括在共修場所和起居場所,都要保持安靜。能夠做到禁語那就更好,最少也要低聲說話。你能夠低聲說話,自然心態柔和, 不會表現出急躁不安。在這裡,我特別對我們湖北人不滿。不管在哪個地方,只要有湖北人在,聲音最大的一定是我們湖北人。這很奇怪。所以我們在座的老鄉,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低聲輕語,讓心態柔和下來。本來在語音方面男女有別,男人的聲音往往很洪亮,婦女的聲音比較柔和,但在我們湖北似乎相反,我們這些女居士老太婆聲音特別大,自己往往又不注意。寺院,它應該是一個很安靜的環境,必須讓各方面都能夠適合修行的需要。每個人都要養成這種自覺。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不要看成小事, 而是一件很大的事。聲音的大小,聲音是否柔和,直接反映每個人的心境, 所謂言為心聲。
昨天我們講了“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也講了今天要給大家講如何管理此心。剛才講的這一段話,也是從管理此心開始。管理此心怎麼樣下手? 離不開身口意三業。我們的身體會亂動,我們的口會亂說,我們的心會亂想。所謂胡作非為,就是講的我們的身;胡言亂語,就是講的我們的口; 胡思亂想,就是講的我們的心。中國的語言非常豐富,這三句話就把我們染汙的身口意三業描繪得淋漓盡致。怎麼管理呢?身不要胡作非為,口不要胡言亂語,心不要胡思亂想。這三不,就是管理此心最實在最直接的下手功夫。
管理好我們的心,管理好身口意三業,就是要行十善止十惡。大家聽我這麼一講,可能會說:我以為你會有什麼深奧的道理說出來,說來說去還是很淺!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最淺的地方就是最深奧的地方,最深奧的地方必須是由淺入深。從另一方面講,深與淺都在同一個點上,就看你怎麼樣用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一切諸佛之法,無非就是這三句話。 “是諸佛教”,這三句話是一切諸佛共同的教誡,所以叫做“諸佛通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三句話,也就是止十惡修十善。這十條教誡,可深可淺。從淺方面來說,它是人天勝因;從深的方面來說,它是成佛作祖的起點,也是成佛作祖的終點,它是發菩提心的基礎,也是發菩提心的內容。你只能從淺的方面理解,只是因為認識上還沒有達到那種水準。
十善或者十惡,佛教有一個常用的說法,叫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從行為方面,在十善十惡上面有三條,就是殺盜淫;行殺盜淫就是行為上的三種惡,不殺不盜不淫就是行為上的三種善。 在語言方面,導致我們身心陷入到負面狀態,甚至於在立身處世上, 由於語言的不正當,會造成很糟糕的人際關係,惡名流布。口四就是語言方面的四項內容。從惡的方面來說,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就是“向此說彼,向彼說此”。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挑撥是非。對著張三說李四不好,對著王五說趙六不好,一個舌頭有兩種作用,所以叫兩舌。惡口就是罵人。舉手投足、開口吐語、起心動念,都是當下的。所以要管理好我們的心,管理我們的三業,必須從當下做起。不從當下做起,一切都會落空。 人生的修養,不是一件神秘的事,不是一件遙遠的事。人生的修養很實在,人生的修養很現實。我們以這樣的標準,反思一下自己的心心念念, 看看我們的修養功夫如何?舉手投足之間,我們是否能觀照得到?開口吐語之間,我們是否有覺知?舉心動念之間,我們是否知道每一個心念落在何處?是落在善法上,還是落在惡法上,還是落在無記上?這樣地來反觀內照,修行的功夫就很容易進步,也完全可以操作。往往講得很玄,操作起來很困難。如果從身口意三業,然後聯繫到止十惡修十善,這樣地管理自己,這樣地修行,操作起來現現成成。所以修行不要求玄,在平常日用中,最容易把握,也最不容易把握。之所以有難易之別,就看我們對此事有沒有決心,有沒有信心,想不想修行,想不想管理好自己。這件事就這麼簡單。
要想心心念念管好自己,也有一些方法,讓我們的心有所依託,有所寄託,而且辦法很多,我們每個學佛的人也都在用這些辦法。但是往往在用這些辦法的時候,我們使這些方法與實際的生活脫節了,有了距離。我們最常用的一種辦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如果不明白為什麼要念,不明白要達到什麼目的,就會使念阿彌陀佛與日常生活脫節。念阿彌陀佛怎麼樣成為往生的資糧呢?那一定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通過念阿彌陀佛,實現止惡修善的目的,然後才成就往生的資糧。但是呢,我們念佛的時候,往往沒有結合自己的心態和生活來念阿彌陀佛,念佛歸念佛,妄想歸妄想,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達不到“念佛、念心、心念佛”的效果。念心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每一聲佛號從自心流出,然後又回歸到自心,這樣不但能夠達到三業清淨的目的,而且能夠很快地清除妄念,明心見性,開發智慧。如果不能夠從自心出發,回歸自心,失去了觀照,念佛的作用就很小。
修行最容易出現的偏差,就是只求有功德,不求明心見性。從佛法來講,開悟是學佛最根本的要求。如果這個要求都不能達到,更高的要求就無從談起。開悟,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都叫做見道。見到什麼道呢?見到自己要走的那條路,所以叫見道。懂得修行的法門,是見道的第一個意思。道為能通,通到涅槃彼岸。見道的第二個意思,就是見到了真理。真理是什麼呢?真理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見道就是見法,見法就是見真理, 見到了真理就是見到了佛。這是見道的第二個意思。見道的第三個意思, 就是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具備了再往更高要求更高境界邁進的基礎。所以說見道簡單地說,就是見到了修行的必由之路;見到了真理;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見道包括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見道難不難呢?佛陀在世的時候,許多弟子因為看見佛的形相,見道了;有的聽到佛說苦集滅道,他也見道了;有的見到佛行住坐臥的威儀, 他也能見道。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能夠見到佛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 所以見道很容易。見道是在一刹那間,是一個很短暫的飛躍,不是一個過程。見道以後的修道,才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見道沒有完成管理此心的任務,只是知道怎麼樣管理此心,要真正管理好此心,要在修道的過程中完成。從小乘的修行來說,見道是初果,修道是二果和三果,四果阿羅漢才是無學道。也就是說,見道只有一個階段,修道有兩個到三個階段。從大乘來說,要求更嚴格。見道是初地,修道是初地到八地。
管理此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關鍵是要知道怎樣管理此心。要知道怎樣管理此心,必須要開悟。不開悟,說能夠管理此心,那是不現實的話。我這樣一說,在座的很多人可能對修行完全失去信心。哎呀,老天爺!我哪一天能夠開悟?我開不了悟,所做的一切不都白瞎了嗎?也不要著急。
漸修可以頓悟。我們先漸修,然後可以頓悟。當然也有先頓悟再漸修的。漸修頓悟,悟後真修;頓悟漸修,也是悟後真修。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開悟做準備,包括念阿彌陀佛的人在內。我們每天晚上做晚課,說念佛往生西方,往生西方以後還是要開悟,不開悟不行。開悟是學佛的最低要求,也是一個普遍要求。大家要建立起對開悟的信心和志向,修行才真正地有目標。管理此心也是要達到開悟,開悟以後再來管理此心就更加有效果。希望大家對開悟有信心,對管理此心有信心。
——摘自 淨慧法師著作《雙峰禪要》之"管理好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