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26 16:07:04
學習次第 : 進階

禪修的七種利益

在《大念處經》的序言中,佛陀說:禪修者透過他對「法」的體驗,可以獲得七種利益。
第一種利益是清淨。當禪修者修習正念時,他可以淨化所有的雜染、煩惱。巴厘文「kilesa」你可能很熟悉;佛教學者將kilesa譯為煩惱。有十種主要的煩惱︰

1. Lobha:貪

2. Dosa:嗔

3. Moha:癡

4. Mana:慢

5. Ditthi:邪見

6. Vicikiccha:疑

7. Thina-middha:昏沉睡眠

8. Uddhacca-kukkucca:掉悔

9. Ahirika:無慚

10. Anottappa:無愧

 

1. Lobha:不僅指貪婪,也指欲望、貪欲、渴望、執著和愛;當這些心態中的其中一種生起時,我們的心會被染汙,煩惱會生起,因此稱這些心理狀態為煩惱(defilements)。

2. Dosa:指嗔恨、憤怒、惡意或厭惡。

3. Moha:指愚癡或無知。

4. Ditthi:是錯誤的觀念或見解。

5. Mana:是傲慢、自大。

6. Vicikiccha:是懷疑的疑。

7. Thina-middha:是昏沉和睡眠。瞌睡也算是昏沉、懈怠。昏沉和懈怠是禪修者以及聽「法」者的老朋友。

今天,在小參時,所有的禪修者報告時都說︰「我很疲倦,我昏昏欲睡。」在開始禪修時,我們必須奮鬥,因為我們還不習慣修習念處禪,這是禪修的關鍵階段,然而不會持續很久,可能持續兩三天,三天后,所有的禪修者都會漸入佳境;他們不會覺得要克服這些妨礙他們培養定力和觀智的「老朋友」(指昏沉)是很難的。

8. Uddhacca kukkucca:指掉舉(restlessness)和悔恨。

9. Ahirika:無慚。一個人對他身、口、意的惡行沒有羞恥之心。

10. Anottappa:無愧。指一個人在造作身、口、意的惡行時,心無畏懼。無愧也是煩惱之一。

這十種煩惱必須透過毗婆舍那禪,才能從我們的心中去除。佛陀說︰如果有人修習念處禪,他可以淨化(解脫)所有的雜染、煩惱。這表示:當他完全淨化所有的煩惱時,他已獲得阿羅漢的果位(究竟解脫)。這是修習念處禪的第一個好處。

修習念處禪的第二個利益是可以克服憂傷苦惱。你不會擔心失敗,或為親人的死亡感到難過,或者擔心你的事業的虧損;如果你修習念處禪,你什麼也不會擔心,雖然你沒有獲得道(magga)與果(phala) 。你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克服憂傷苦惱,因為當憂傷苦惱生起時,你會如實的以正念觀察它;當正念變得強而有力時,苦惱或憂傷會消失。當你已經圓滿完成念處禪時,你必定獲得阿羅漢果位,而且永遠不會有苦惱和悲傷。以這種方式,可以借著修習念處禪來克服憂傷、苦惱。

修習念處禪的第三個利益是可以克服悲慟。雖然你的父母、孩子或親人死了,你不會為他們慟哭,因為你已經完全瞭解到身心生滅的過程構成所謂的「父母、子女」;以這種方式,借著修習念處禪可以克服悲慟。關於修習念處禪的第三種利益,《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的注釋提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做巴答珈(Patacara)的婦人,她的丈夫、兩個兒子、父母親和兄弟,在一兩天內全部死了,她因為難過、苦惱和悲慟過度而瘋了,她被親人死亡的悲慟所淹沒。《大念處經》的注釋提到:這個故事可以作為證據,證明借著修習念處禪可以克服悲傷、苦惱。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Savatthi)的只陀林(Jetavana,只園)對一位弟子說法,此時,這位發瘋的婦人到處亂跑,到了只陀林,她看見有人在聽開示。她走向這位聽法者---一位對貧苦者非常仁慈的長者,這位老人脫下他的上衣,丟給這位婦女,並對她說:「親愛的女兒,請用我的上衣遮住你的身體。」同時,佛陀對她說道:「親愛的姐妹,請保持正念。」由於佛陀安撫的語調和威德,發瘋的婦人清醒了。然後,她坐在長者的旁邊聆聽開示。佛陀知道她已經清醒,特別針對她開示;聽了佛陀的開示,這位婦人的心漸漸的全神貫注在佛陀所說的法上;當她的心已經準備好,想要瞭解「法」時,佛陀為她宣說四聖諦︰

1. 苦諦:痛苦的真相。

2. 集諦:痛苦的因。

3. 滅諦:痛苦的止息。

4. 道諦:使痛苦止息的方法(滅苦之道)。

這四聖諦包括如何如實的觀察所有身心生滅的現象。

巴答珈(Patacara)清醒後,正確瞭解念處禪的方法,並用來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以及她所聽到的所有音聲;當她的正念越來越強時,她的定力也越來越強;由於她的定力變深了,她觀察身心生滅現象的觀智也變得強而有力;她漸漸瞭解到身心生滅現象的特性。因此,當她聆聽佛陀的開示時,她一一體驗所有階段的觀智,並獲得須陀洹道(Sotapatti-magga)。透過修習念處禪,她親自體驗到「法」,她所有的悲傷、苦惱、悲痛全部從她的心裏消失,她成為一位「新生的婦人」;因此,透過修習念處禪,她克服了她的苦惱、憂傷和悲慟。

《大念處經》的注釋提到︰不只是佛陀時代的人,現代人也可以透過修習念處禪,以獲得更高的觀智,來克服憂傷苦惱。當然,你也可以透過修習念處禪來克服憂傷、苦惱。

修習念處禪的第四個利益是身苦的止息;第五個利益是心苦的止息。在禪修營和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的痛苦,例如疼痛、僵硬、癢、麻木等,可以透過修習念處禪來對治。當你修習念處禪有一些經驗時,你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你身心的痛苦。

如果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努力,當你獲得阿羅漢果位時,你的心的痛苦將永遠止息。在禪修期間,你可以透過非常專注的觀察疼痛、僵硬、麻、癢等,來克服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因此,你無須害怕疼痛、僵硬或麻,因為這是幫助你止息痛苦的「好朋友」。如果你確實、仔細的觀察疼痛,疼痛似乎更劇烈,因為你越來越清楚的知道它;當你瞭解這疼痛的感覺很不舒服時,你不會認同它和你是一體的,因為「感受」只是心理的自然過程。你不會執著這種疼痛的感覺為「我」、「我的」或「人」,以這種方式,你可以根除有「自我、人、或你、我」等錯誤的觀念。

當所有煩惱的根,也就是身見(sakkaya-ditthi)或我見(atta­ditthi)被摧毀時,你必定已獲得須陀洹道(Sotapatti-magga);然後你可以繼續修習,以獲得更高的三個「道」和「果」。這是為什麼我說:像疼痛、僵硬、麻等不舒服的感覺是你的「好朋友」,能幫你止息痛苦;換句話說,這種麻或疼痛的感覺是進入涅槃(nibbana)門的鑰匙。

當你感到疼痛時,你是幸運的,因為疼痛是禪修最好的目標,疼痛引領「觀察的心」長時間去觀察它。「觀察的心」非常專注於所緣境;當心全神貫注在疼痛的感覺時,你不再覺知你的形體或你自己,這表示你瞭解疼痛的實相(sahhava-lakkhana)或苦受(dukkha- vedana)的特性。繼續修習,你會瞭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無常、苦和無我(沒有永恆不變的我),這會導致所有煩惱的止息,因此,如果你感到疼痛,你真的很幸運。

在緬甸,有些禪修者通過第三觀智「審查遍知智」(sammasana- bana,或譯為三法印智)時,幾乎完全克服所有的苦受。然而他們對修行不滿意,因為他們沒有疼痛可以觀察。因此他們便跪坐在自己的腿上,壓迫他們,使他們疼痛;他們在尋找能使痛苦止息的「好朋友」。當你感到不快樂時,請堅持非常專注的觀察這「不快樂」;如果你感到沮喪,你必須聚精會神的觀察這沮喪。當你的正念變得強而有力時,不快樂和沮喪會消失;因此克服「心苦」是修習念處禪的第五個好處。

第六個好處是開悟,證得「道」和「果」。當你付出許多時間和努力去修習念處禪時,你至少會獲得須陀洹道,這是修習念處禪的第六個好處。

修習念處禪的第七個利益是你必定獲得涅槃、解脫。


總之,修習毗婆舍那禪的禪修者透過自己對「法」的體驗,能獲得以下七種利益︰
1.
淨化各種雜染、煩惱。
2.
克服悲傷和苦惱。
3.
克服悲慟。
4.
各種身苦的止息。
5.
各種心苦的止息。
6.
能夠開悟。
7.
能夠獲得涅槃(指痛苦的止息)。

佛陀在《大念處經》宣說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因此如果你勇猛精進的修習念處禪,你一定可以獲得這七種利益。

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相信佛陀以正確的滅苦之道教導我們,然而我們不應該滿足。在巴厘經典裏有個譬喻︰「有個充滿淨水的大池塘,池塘裏長了許多蓮花;有一位旅客的手是髒的,他知道如果他在這個池塘裏洗手,他的手會乾淨;雖然他知道,但是他不去池塘洗手,他的手仍然是髒的,他經過這池塘並繼續他的旅行。」

經中提出一個問題︰「那個人的手依然是髒的,應該責備誰呢?責備池塘還是旅客?」很明顯的,是旅客。雖然他知道他可以在這個池塘裏把髒手洗乾淨,但是他沒有去洗手,因此,旅客應該被責備。

佛陀教導我們修習念處禪的方法,如果我們知道方法,卻不去修習念處禪,我們將無法去除痛苦;如果我們沒有去除痛苦應該責備誰?佛陀、念處禪還是我們?是的,我們應該責備自己。如果你勇猛精進的修習念處禪,你會從所有的煩惱中淨化自己,以及從修習念處禪所獲得的七種利益來去除痛苦。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