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26 16:25:12
學習次第 : 進階

禪定的次第 九住心

 

心定和尚

 

4-1修禪定與參禪的不同

中國佛教的禪宗不管是禪堂的設備、每天作息時段的安排、或者運作方式都有其獨到之處,但是它的修持方法(參禪)與佛陀所教的修習禪定的方法,在層次上是不太一樣的。佛陀所教的是按部就班修入禪定的方法;中國佛教的禪宗則是要當下就認識本來面目,當下就能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禪宗所教的參禪方法比較高超。

 

禪宗要求不管是初學或老參,都是同一個目標: 就是「當下」。對初學者來說,當下就要知道本來的面目就在「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實在不容易,嚴格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要修到入定,修到能夠「不思善、不思惡」,也是有次第的。

佛陀的意思則是要我們修行時,必須同時「持戒、修定、觀慧」,三者相輔相成,原則上以持戒為先。能夠不侵犯別人,心裡頭就不會有後悔、慚愧、內疚、懊惱、熱惱的心情,所以就容易入定。這就是為什麼修禪定要先持戒的原因。相反的,如果用心的修持禪定,也會使我們的心裡頭不會激動,不容易衝動,所以行為上自然如法,合乎戒律。

而且有了定力就能克制內心的煩惱,所以行為上可以很清淨。言行舉止有了定力以後,起心動念時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是善或惡,是清淨或雜染,更可以對煩惱防微杜漸。所以今天先讓大家明白「九住心」,以免以後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參禪還是在修定,也不明白自己修禪定的進度。

4-2禪定的種類

1.世間禪

一般來說,禪定的修持是屬於修福報的部份,因為禪定修到最後如果沒有修四念處,沒有配合著三法印的思考,一般人修禪定也許可以讓定力更深,但所入的定不能稱為正定。這種禪定叫做「世間禪」,它的好處如下:

(1) 可以生天--未入根本定(指初禪)的人可以生到欲界天。入根本定以後,要看定力的深淺來決定生到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或四禪天。這都是享受福報的部分,屬於福德門。

(2) 可修神通--入第四禪的根本定以後可以修神通。但如果不配合三法印、四念處、觀照般若等的正念來修,那麼所修的禪定也都是屬於福德門。

2.出世間禪

如果配合「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修禪定,則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快速的入定;二方面因為平時觀「無常」,所以容易去除五欲。五欲就是我們身體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對外界(色、聲、香、味、觸)的種種貪戀、染著,也就是俗稱的「財、色、名、食、睡」。如果先以「無常觀」做為所緣,看淡世間而無所求,心情自然能夠平靜下來,自然容易入定。進一步再配合「無我觀」來修,對五欲(包括男女之間的情欲)就更容易降伏、克制了。

以這種正念入定以後,平時的行為差不多都很清淨,能夠持戒不犯,煩惱也幾乎不再現起,能夠把習氣逐漸消除。這樣的入定才是屬於「正定」。得到正定以後,再不斷的運用觀照的智慧。「止」與「觀」就是在靜「止」的禪定之中「觀」緣起、觀涅槃寂靜、觀法空性,再一次的入定以後就稱為「證果」。

所以八正道的第一個「正見」,就是依照「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道理來觀察世間,知道它有生滅的現象(又名「有為法」)。了解世間現象的無常性、無我性以後,更深一層的發現世間的一切現象(萬法)總是不斷地生生滅滅、虛妄不實,因而體悟出世間相的本質(法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以這種智慧來得到正定,即屬於「觀慧門」。

從開始修禪定到入定為止,這是屬於「修止」、「修定」。依定力來觀察緣起法,則是屬於「修慧」、「修觀」。兩個相互配合,內心裏時常保任「無常、無我」的思想,修定的時候心就容易安靜下來。以慧來幫助修定,以定來引發「涅槃寂靜」這種空寂性的無漏智慧。這樣相輔相成,就叫作「定慧等持」、「止觀雙修」。

佛陀告訴我們持戒、修定、觀慧。修定時如果追求世間的欲望(想要修神通、或者想要生天)都是屬於福報門;若與「三法印、四念處、般若智慧」相應就成為智慧門。大家要明白:修禪定與修福報是有差別的。

4-3修禪定的下手處---所緣境

我們修禪定必須要有「所緣境」。所謂「所緣境」就是在心裏模擬、想像一樣東西,然後用心釘住這個影像,不讓它晃動、消失,這個影像就叫作「所緣境」。

所緣境當中,對治散亂心最有力量的就是「數息觀」;「不淨觀」則對治五欲、情欲最有力。佛陀稱這兩種法門為兩種不死的甘露藥,或者「兩種甘露門」。大家以後修定要選擇所緣境時,要看你自己那一方面的煩惱比較強,就用那一方面的所緣境去對治、降伏煩惱。

修禪定的所緣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要能降伏煩惱

比如說覺得自己的男女情欲比較不容易降伏、妄念比較多的,佛陀就教我們修「不淨觀」。觀想一個屍體死了以後開始腫脹、腐爛、生蟲、流出血水,或是想像一根骨頭的模樣。依你所看過的,不論是圖片或是動物的骨頭,你就在腦海裏頭模擬想像那一節骨頭,或者不淨觀的那個屍體。想像以後扣住它、釘住它,不再想其他念頭,這就是我們修不淨觀的所緣境。

修「慈悲觀」時,先在你的心裏模擬想像自己母親的臉相,不使它忽大忽小、忽上忽下。把這個影像想得很清晰,然後觀想給她歡喜,她有病痛時要給她醫療。用這種觀想力量來加持,使她病痛消除,為她拔苦與樂。你心中模擬想像的這種母親的影像,就是修慈悲觀的所緣境。

如果你要減輕罪障,可以觀想阿彌陀佛。把你曾經看過的(不管是雕塑的、或是繪畫的)彌陀佛像模擬想像出來。然後扣住它,一直到影像清晰明顯為止,那麼這尊佛像就是所緣境。

2.要能契入真理

不管是緣起觀、我空觀、或者法空觀,這些都是順入佛法的正理。

若要以「觀察空性」來作所緣境,必須先得到正見,也就是說先對「聞所成慧」這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叫做勝解)。然後從義理來分析緣起、法空性,而得到了「空」的概念。對這個概念來加以觀察、思考,緊扣不放,那麼這個「空」就是所緣境。

對宇宙一切萬法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現象能夠有殊勝的理解,肯定一切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它的實際是涅槃寂靜的,勉強可說是聞所成慧的成就,這就是得到了正見。一旦觀想成就,也就差不多要證悟真如實相的涅槃寂靜性,這對一般初學者來說是比較不容易的。

總之,要告訴大家「照顧所緣,提起正念」。「所緣」就是所緣境;「提起正念」就是一心一意在所緣境上,這時候的心念叫做「正念」。就像用一條繩子把東西綁在一根樁上一樣,用所緣境把心綁住,讓心不再飛馳出去、散亂掉了。一旦離開所緣境,想東想西,過了一陣子知道自己心不在焉、心散亂了、心飛出去了,這時「警覺」到自己在修禪定,重新把心拉回所緣境上,這種心理功能就稱為「正知」。

大家要修禪定,首先要清楚認識這些名相的意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修行人(不論在家或出家)如果沒有好好利用「正知」這種高度的警覺性的話,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可以修到入定的。對於「解脫生死」,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4-4修禪定的階位

生活要依正知而住,安住在正知裡頭。正知就是對每個起心動念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這個念頭是善、是惡;是是、是非;是清淨、是雜染。當下明白了自己的心念,行為上就能克制自己該做或不該做、該說或不該說。因此要特別跟大家強調正知的重要。

1.入以前的階位--九住心

我們平時心思這麼散亂,是因為眼、耳、鼻、舌、身、意與第七意識的內含「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相應,因此六根一直向外追求,心才開始散亂起來,一直向外貪求所看到的、嗅到的、聽到的、嚐到的。

一接觸到外境,內心立刻生起一種合心意、或不合心意的感受。遇到合心意的感受,馬上生起「能不能再給我一點」的念頭?所以就有貪欲;得不到所需要的,就開始瞋恨。在日常生活裡頭,六根受第七意識的影響而貪求外界,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日日追求成了習慣,因此內心動不動就現起妄念。要能夠降伏這種妄念,最根本、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我空觀」--透過「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第七意識。

但是在理性上的空性智慧還未成就前,不得已只好先從現象界、事相上來用功。也就是先用種種方法來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這種持戒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少看、少聽、少講、少做,煩惱自然就少。有空就盤起腿、閉起眼睛來,把心意集中在所緣境上,少起分別,少生煩惱,這樣子禪定才容易修習成就。

(1)內住

現在要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來選擇以什麼做為所緣境?選定以後開始修行,攝心守意,定住在所緣境上。這是修定的第一步,稱為「內住」。

我們的心過去都是向外攀緣,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聽得忘記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裡頭。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馳,就叫做「放心」。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應該要「安心」,要把心收回來,這叫做「收心」。

將心定在所緣境上,讓念頭扣住所緣境這一點,在這個點上開始修習正念,這就是「內住」。「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個位置的意思。過去心都是向外,現在把心向內,鎖定內心的所緣境,這是修定的第一個階段。

(2)續住

修禪定的心路歷程很像搬家以後調適內心的過程。過去的生活環境習以為常,現在突然搬到新的環境去,面對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裏自然會常常想念過去的種種。其實以前的環境不一定會比現在好,但是因為六根與第七識相應,覺得那是你的老家,總是比較適應,換到別的地方就覺得不自在了。

同樣的,我們過去已習慣放縱自己的心去向外貪求,現在要把心向內安住時,就會發現念頭紛飛。一下子想到廚櫃裏面好吃的東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種種念頭不斷浮現出來。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關心的,就會一直想下去。想了一陣子又想到:「我在修禪定,怎麼會想這些呢?」勉強再把心拉回來。

沒有多久內心的習氣又開始作祟,所以念頭又跟著散亂起來。這是因為第八意識裡的東西那麼多,順應第七意識的我執力量又那麼強,沒法說靜就靜。接著又發現心念跑掉了,勉強自己再扣住所緣。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亂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繼續想盡辦法使心停留在所緣境上。這種陸陸續續的使心安住的過程,就稱為「續住」。

(3)安住

搬家了,卻又時常想回到過去的地方。人生的因緣很複雜,有時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諸多因緣的牽絆,心裏縱然再怎麼想念,總是無法成行。慢慢的,終於對現前的環境適應下來了,想念的次數減少了,周圍的人事漸漸熟悉了,談話的對象也多了。逐漸覺得這裡也是你的家,比較少再思念過去的環境和人事了。內心逐漸適應這樣的環境,即稱為「安住」。

沒有修禪定的人,心念一向是向外攀求的。股票稍微一起落,整個心都要跳出來。現在看破了這個世間的虛假不實,慢慢的適應在這樣的修道環境裡頭。對於外面那些五欲,以及障礙禪定的五蓋(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註1)惡作(註2)、疑)等能夠逐漸降伏,心能安住在所緣境上,即稱為「安住」。

()近住

慢慢的,心意常在所緣境上,頂多是在所緣境的附近打轉。比起第三階段的「安住」(常常想家、想股票、想外面所喜愛的)更加進一步,心念不會再向外馳散。頂多念頭起來以後,大概很快就可以把它拉回來,甚至同步進行--心思一方面在所緣境上,另一方面還在想以前的事情,但仍然離所緣境不遠,所以稱為「近住」。修行禪定時,內住、續住、安住、近住這四個步驟就是讓我們從「攝心守意」開始,一直到整個心意時時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緣境上的四個階段。

()調順

從第五階段開始,就能做到原始佛教所說的四正勤(3)。四正勤的內容包括:

(a)已生善令增長--心裏所起的善念或已經做的善行,持續的令它增長,加強它的功效。

(b)未生善令生起--應該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善念,但老是不發,所以要使它生起來。

(c)已生惡令斷除--已生的惡業要立即斬斷,不能讓它繼續生長、膨脹。

(d)未生惡令不起--未生的惡業不能讓它發展起來。惡的念頭一動就不能任它滋生下去,要立刻消滅它。

四正勤的修行方法要能真正派上用場,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斷除我們煩惱習氣的,就是在第五調順的這個階段。過去看到外界色、聲、香、味、觸這些無法抗拒的誘惑力,例如異性等等可愛的境界,立刻就強烈地生起想要佔有的念頭,這是內心貪、瞋、癡的展現。這些誘惑境界的現前很容易讓我們心動,讓我們的第六意識一直起分別,妄念紛飛,進一步採取手段去追取。

而現在禪定修到了第四住、第五住的階段,發覺心理已經有一些變化。比起以前來,脾氣比較不衝動、不激動,感覺很安詳、很寧靜。生理方面也有一些改善,覺得安住在所緣境時身心比較能放鬆。這時已經嚐到修禪定時那一份微妙的快樂,能夠体會外面種種的五欲、六塵雖然偶爾也能給人快樂,但畢竟是一種相對的快樂。境界過去以後快樂就消失了,而且還會樂極生悲。快樂、興奮到最後,就是累得要死。不像禪定那樣從內心生起安祥、寂靜的快樂,再怎麼樣也不會有副作用。

深深體會到禪定的功德是那麼的好,那麼的微妙,所以寧可放棄外面的誘惑--色、聲、香、味、觸、男女相、貪、瞋、癡等,願意回歸到自己內心所扣住的所緣境。所以外境的強烈誘惑力一旦現起,就可以用對禪定快樂的嚮往來克服五欲,不再妄求。能夠「調」御自己的身心,使它隨「順」所緣境,所以稱為調順。

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之中,慢慢會有這種進步的體驗,知道修禪定能使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心念所在。所以這個階段的心念比起以前來,還要敏銳、清晰、明顯,這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當中的「明心」階段。「明心」就是心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顯顯的。念頭究竟是清淨抑或雜染,馬上能作分別!

(6)寂靜

前面第五調順是指內心能夠調伏外境的誘惑力,順入所緣境。到了第六住即是心念寂靜的階段,這時已經開始有定力,完全可以扣住所緣境。所以不相應的雜念、妄念一現起,當然能夠明白的分別,並且清晰地斬斷它。因此這個階段專門在分別內心的起心動念究竟是好是壞、是清淨是雜染、是正是邪?

大家要注意的是,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是形容聖者進入禪定以後,斷除煩惱時所體証的涅槃境界。這裏的寂靜則是指還沒進入禪定之前,只要我們內心第八意識的這些過去種子一冒出來,就能夠立刻發現。所以已生的善才能令增長,未生的惡令不起,已生的惡能當下斬斷它。

(7)最極寂靜

第六「寂靜」是念頭一起時,內心還在模擬兩可的階段,還在分別它究竟是不是雜染的、是否合心意的?還在戲論「要或不要」?無法用智慧來當下斬斷這些妄念。到了第七「最極寂靜」的階段,警覺性更高,念頭一動時,馬上能夠停止、降伏妄念,不讓它繼續的醞釀下去。修到這個階段時,心念幾乎都在所緣境上。

(8)專注一趣

「趣」是指「定點」,意即心念完全專注在一個定點(所緣境)上。

(9)等持

一般沒有修禪定的人心裡頭會有一些上下起伏。碰到喜愛的就一直想,心思不斷地「上揚」;累了就迷迷糊糊,沒有智慧,一直要打瞌睡,「昏沈」下去,所以說內心「不平等」。

而修習禪定到第九住這個階段,能使心念保持平靜、平等的狀態,既沒有微細的上揚、掉舉、亂紛紛,也沒有微細的昏沈、黯昧,所以是一個平等的狀態。能夠照這樣持續下去,即稱為「等持」。

2.入定以後的階位

(1)未到地定

平常我們欲望、貪求心太強,常常弄得身體好像頭重腳輕,整個腦筋昏昏沈沈。到了即將入定之前,整個身心會起很大的變化,覺得身體走起來輕飄飄的,心裏覺得輕鬆自在,甚至有了一種衝動的感覺。這種衝動是往頭頂上衝的,過後會有一種身、心輕安的感覺(4)。這種輕安的感受是發生在即將入定,但尚未達到的階段,所以叫做「未到地定」或「近分定」。再繼續修下去就可以進入根本定(5),也就是初禪。

(2)初禪與中間定

初禪的根本定仍然有一些粗、細的念頭。由於內心對這些念頭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所以必須再進修。修到將要進入第二根本定(二禪)的時候,粗的念頭不再現起,但細的念頭還有。這時雖然一心一意在所緣境上,但是偶而仍然會現起自己覺得可愛或瞋恨的念頭。這些「有粗、有細」的思惟分別,是位於初禪與二禪中間,所以稱為「中間定」。

(3)二禪至四禪

進入二禪根本定後,細的分別也不起了。所以初禪稱為「有尋有伺三摩地」,中間禪稱為「無尋有伺三摩地」,二禪為「無尋無伺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梵語「正定」的意思。繼續進修到三禪、四禪,以第四禪的定力再來觀「十遍處」(觀想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光明等任何一種能遍滿宇宙),修練成熟以後就可以得到神通。如果以這種定力來觀緣起法,就可以證悟而得到解脫。

今天為大家介紹入定以前的修習次第「九住心」,方法上可隨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所緣境。剛才談到不淨觀和數息觀是佛陀所開示的二種甘露門,事實上數息觀是所有禪定方法中最基礎的,而且是最得力的。就是要做「不淨觀」來觀屍體,也要想像得起來。心裏頭妄念紛紛,那幾乎是所有禪定都修不起來的。大家繼續用功!

註解:

(1)掉舉--心思散亂,東想西想。

(2)惡作--後悔曾經作過的事,不論是好事或壞事。

(3)原始佛教把追求智慧而進入涅槃境界為止,其中必需修行的階位分成三十七項,稱為三十七道品,四正勤即是其中一項。三十七道品的內容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4)輕安--身心輕利安適,對所緣之境優游自適之精神作用。

(5)根本定--指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色界定及無色界的四種定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