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蘇東天
從某種嚴格意義而言,無論西歐或中國,至近代之前的整個文化思想發展史上,都未能建構起自己正確而嚴密的思想體系和哲學體系。
·佛法從本質上說,是生命哲學、是人本主義最高的最深邃的理念,也可以說是人生至善的道德哲學。就生命和人生哲學之深刻性與完善性而言,還是就現代思想文化史而言,佛法有如一顆神奇的稀世瑰寶,始終不減其能普照人間的光輝。
·龍樹在他的《中論》中有一偈語,十分簡明地闡述了佛法的哲學綱領,偈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為中道義。"大體意思是:第一句話指明其哲學的方法論,是說世界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任何事物沒有"因"和"緣"這一依據和條件,就不可能生滅發展變化。第二句話指明了佛法哲學的最高範疇,是"空"。就是說一切事物皆依了"因緣"而生滅發展變化的法則,因此,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常"、"無我"的變化之中。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即事物之法無常性。關於事物這種客觀規律和特質,龍樹名之謂:"空"。"空性"是絕對的、永恆的、無限的、總體的、共性的,是佛法最高的理念或真理。第三句話是說"空"亦可名為"假",就是說絕對的永恆的總體的共性的"空",是有相對的暫時的具體的個性的"常性"的實有的"假"之無限性構成的。因此,龍樹定名的"假",是指萬法因緣生的不變的即具有"常性"的客觀存在事物。所以"假性",便具有相對的、有限的、暫時的、個別的特質。第四話指出了佛法哲學的認識論乃是"中道"觀,一切事物或萬法或萬物既具有"空"又具有"假"的特質。如何認識把握它才是正確的呢?那就是"中道",即不執於"空",也不執於"假",而是既空亦假,空中有假,假中有空;空即是假,假即是空;非空非假,非假非空。這種"空假不二法門"才是正確的看法,才是符合客觀實際法則和規律的理論和觀念。所以,龍樹又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個所謂的"八不中道"理論,便使佛法的認識論更為明確了。
以我們過去的成見,總把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歸屬於古代奴隸制和封建制時代的宗教,認為均系一神教神本主義思想,故被列為唯心主義思想範疇。這種籠統的教條主義的觀念,自然是錯誤的。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還沒有一種思想能及得上三大宗教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和作用,其持續時間之悠久,覆蓋面之廣大,也是令人不可思義的。直至今天,即使在那些現代文明極為發達的先進國家,其原來宗教思想精神的影響,也仍然在起著某些重要的作用,而在後進的國家中,則還在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我們不能等閒視之,而盲目地作出簡單的結論。應該從歷史實際出發,認真地深入地進行研究,以求得客觀的正確的看法。
依照歷史實際,客觀而論,基督教、伊斯蘭教是名副其實的一神教宗教;而佛教,乃是以人本思想為核心的,而又採取了宗教的形式的宗教。所以,在中國古代,被稱作佛家思想,與儒、道並列,鼎足而三,似比較合理些。中國的老子道家思想建立了民族的"天道學",孔子以儒家思想建立了民族的"人道學",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哲學基礎和思想體系基礎。然後與佛家思想結合,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儒道佛互相結合的理學思想基礎。中國古代的儒、道思想或後期的儒道佛相結合的理學思想,都沒有宗教色彩。而中國的民間道教與"道學"是兩碼事,道教沒有擺脫原始宗教的束縛,在內容上、觀念上是神仙方術迷信,而形式上是學取佛教的禮制,與佛教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從東西方古代文化發展史的特點而言,西方屬於神本文化,而東方屬於人本文化。從東西方文化體系形成的關鍵歷史時期: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後五世紀而論,中國的文化和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特質差別是明顯的。
古希臘文化來源應分兩部份,其神本文化是固有的,肇源於巴爾幹半島和歐洲大陸的遊牧民族原始文化,從古代希臘那些歌頌神為中心的神話,可以得到說明。而自然科學知識,則是來自古巴比倫、埃及和印度的農業民族文化,從而建構起以神本思想為主導的以自然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古希臘羅馬的奴隸制時代的輝煌的思想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體系的基礎。
如果說,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巨人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和耶穌為代表,那麼,中國則可以老子、孔子、荀子和董仲舒為代表,這些東西方古代史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為東西方各自思想體系的建構,都作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其影響力至今猶存。如果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開創並奠定了古希臘"天道學"和"人道學"理性思想基礎;那麼老子和孔子則是開創並奠定了中國古代"天道學"和"人道學"理性思想的基礎。亞裏斯多德是古希臘理性思想的集大成者,而荀子則是中國先秦理性思想的集大成者。耶穌於一世紀創建的基督教,終於在四世紀成了羅馬帝國的統治思想,從而也成了統治歐洲封建社會一千年的主導思想;在中國的西漢,則由董仲舒建構了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體系。
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以血緣家族為基本結構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所形成的以與農業經濟直接相關的天文曆法科學密切聯繫的以陰陽五行觀為基礎的"天道學",因而具有很強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辨證法精神。所形成的與以血緣家族結構密切相聯繫的以"仁"(孝悌)為核心的"人道學",因此而具有很強的人本主義精神。由於天文曆法與農業生產之密切相聯繫的合規律性的特殊關係,形成了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和血緣家族導致的祖宗權威的絕對性和倫理禮法,促使形成"天道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思想和以"孝悌"為基礎的"人者愛人"的"仁愛"思想互相結合的民族獨特的"天道觀"和"人道觀"。
而古希臘的"天道觀"和"人道觀",由於最終歸咎於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神本觀念,致使正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受到壓制,在神權和王權互相結合的中世紀,使西歐人民經受了整整一千年的封建主義的黑暗統治和奴役。到十五世紀資本主義興起,在強大的"文藝復興"潮流的猛烈衝擊下,封建王權和基督教神權的黑暗統治才被沖跨,人本主義才得以弘揚。隨著資本主義現代法制和民主體制的健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理念落後的基督教和神本主義思想因此而走向喪亡。
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和耶穌,與中國先秦的老子、孔子、荀子和西漢的董仲舒,處於相應的歷史時期的,足可匹敵、鼎足而三的偉大思想家,是印度的釋迦牟尼和龍樹。他們所創立和完成的佛法思想體系,這個在印度歷時千餘年的佛教,應該說是古代世界思想史上無與倫比的。佛教在它的發祥地印度雖然只存在了一千多年。但且在中國和日本得到了弘揚,成了構成東方思想體系主幹之一,而且至今仍然顯示著它內在的生命力。
從某種嚴格意義而言,無論西歐或中國,至近代之前的整個文化思想發展史上,都未能建構起自己正確而嚴密的思想體系和哲學體系。
縱觀西歐的思想文化傳統,我以為具有兩大特點:一是神本主義思想,二是重視自然科學。兩大特點在古希臘時代形成時期,是並行存在和發展的;在中世紀基督教神本主義思想居於統治地位之後,重視自然科學的特點受到了壓制,到了十五世紀資本主義興起,重視自然科學的思想才取得了主導地位,神本主義思想遭受"文藝復興運動"衝擊之後,逐漸趨向衰落。
由於基督教文化乃是西歐文化傳統的主要特點,唯心主義的神本主義主導了西歐文化史已近兩千年,而且在中世紀的一千多年中,上帝創造並主導一切的絕對觀念,嚴重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唯物主義的宏觀的思辯的思想發展十分艱難。自然科學的發展所能激發起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基本上局限在形而上學的範疇,因為最終無法擺脫上帝這個萬物的創造者和宇宙人生變化的支配者的終極思想觀念。
即使像笛卡爾這樣偉大的科學家,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也仍然認為上帝是存在的。還把上帝和自我(心靈)、物質三個實體的存在作為他的形而上學哲學的主要構成。如康得這位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也同樣未能擺脫"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觀念,並籍以建構他的真、善、美為中心的先驗唯心主義哲學的體系。如他的倫理學觀念,提出道德的最高目標是實現"至善","至善"本來是屬於"上帝"的觀念,所以,康得認為,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解決道德與幸福這一矛盾的。要解決這一矛盾,達到道德與幸福的統一,即達到"至善",就必須把"靈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作為"公式"(前提條件)。因為個人或一代人無法實現道德與幸福的統一,只有世世代代,以一種無止境的進步在總體之中不斷地接近它。這樣,他便把"上帝"從外在權威變成了人們內心的信仰,把道德法則變為宗教教義,即把道德宗教化了,從而使他的理論帶上了宗教色彩。
黑格爾這位西方近代史上的大哲學家,雖然不提"上帝"這位絕對化的神靈,但且提出"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和"絕對真理"作為一切事物的源泉和本質,實際上他的哲學乃是把"上帝"理性化了的客觀唯心主義。所以他的哲學仍然屬於理性化和現實化了的神學。黑格爾創立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雖然使他建立起比前人更為嚴密的哲學體系,但終因他沖不破"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和"絕對真理"的束縛,而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的泥潭。不過,他總算結束了"形而上學"長期統治西方思想文化歷史的局面。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傳統的特點,正好與西方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傳統相對。我以為亦有兩大特點:一是以人本思想為主導,二是不重視自然科學。這兩大特點貫穿著整個中國的古代思想文化史。由於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以血緣家族為基本結構的古老民族,而且因其這種特質在古代史上的絕對穩定性,從而形成了其思想文化傳統特點的恒定性。
天文曆法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係,而產生了"天人合一"的觀念,並由天文曆法形成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之樸素的辯證的唯物主義理念。由血緣家族結構基礎而形成的祖宗神的絕對權威性而產生的倫理道德型的人本主義思想,始終主導著民族思想文化的發展。
在穩定的農業生產實踐中依靠經驗逐步掌握和確立起來的指導農業生產的天文曆法,更加增進了祖先創造世界的神聖性,如"盤古分天地"、"夸父追日"、"後羿謝日"、"嫦娥奔月"等這些與天文曆法密切相關的遠古神話,和"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無不是謳歌祖先創造宇宙萬物的宇宙觀和"認定勝天"的人生觀。
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的先秦時代的老子創立的"道學"天道觀和孔子創立的"仁學"人道觀,奠定了中國古代理性思想發展的基礎;《易經》的思想基礎是天文曆法,這一點漢代"易學"已揭示得非常明白;而老子的"道學"是從《易經》發展而來的,如陰陽辯證觀,反復其道、變動不居、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觀,"無為而無不為"的天道無為觀等。所構成的反映自然規律的"道",從而擺脫了上古巫術天命觀的束縛,而揭開了民族理性思想發展的歷史序幕。但由於其"天道觀"是以中國的"農曆"觀念為基礎,所以始終被"反復其道"的循環論理念所束縛。直到近代受西方天文學科學思想的影響,才開始改變。而孔子的"人道學"乃是由血緣家族為基本結構的民族特點確立起來的。他的人本思想和此基礎形成的"忠孝"為本的家國一體的觀念,倫理之政治化或政治之倫理化思想,是符合民族的"人道"規律和特質的,因此成了中國整個古代發展史的主導思想。
由於中國大陸自然條件的優越,氣候變化數千年來的相對穩定性,使得中國的小農經濟基礎處於相對的穩定性,同時也使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甲子農曆"相應的不變性。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造成"以農為本",不重視文化教育和自然科學技術的落後保守的傳統習氣。造成了"天不變,道也不變"的因循守舊、長期停滯不前的傳統思想文化特點。
而西元前六至五世紀在印度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似乎是介於東西方思想文化之間而又兼有兩大思想文化體系某些特點的獨特的思想文化。如佛教在形式上同基督教是有某些近似,而在內容上同中國的儒道思想有某些近似。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佛教既是宗教且又不是宗教。說它是宗教,是因為其佛法的廣宣流布採取了宗教的方式;說它不是宗教,是因為其思想內容的實質是屬於人本主義,沒有宗教迷信的思想。佛法從本質上說,是生命哲學、是人本主義最高的最深邃的理念,也可以說是人生至善的道德哲學。就生命和人生哲學之深刻性與完善性而言,還是就現代思想文化史而言,佛法有如一顆神奇的稀世瑰寶,始終不減其能普照人間的光輝。
佛法由於是人學的最一般的又是最根本的真理,以我們今天的科學水準和思想水準來看,似乎還難以予以正確的判斷。因為人,作為地球上最有靈性的高等動物,是物質與精神互相結合的最為完善的具有無上智慧的有情動物,以我們今天所掌握的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理論進行研究和評判,似乎都難以盡善盡美。而佛法哲學則是持"心物不二"之主客觀統一的"中道"哲學;若以客觀存在與主觀精神關係而論,依照佛法,則以緣生觀互為因果論在時空無限的前提下以一個無限發展變化的過程來認識。這不是不可知論,而是可知和不可知的統一,是不可知的客觀世界存在(宇宙和人生)的無限性造成了可知性發展的無限性,從而形成了佛教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及其獨特的理論體系。
依佛法的"中道"哲學而論,其世界觀認為宇宙(宇宙和人生)是無限的。佛法以"三千大千世界"之理念來論述宇宙時空存在的無限性,太陽系不過是一塵沙,在宇宙太陽系為恒河沙之無限數,其存在的時間生命是既無始也無終,而且一切處在"無常"的生滅變化的發展之中。所以佛法以"空"作為其哲學的最高範疇。"空"不是"虛空"或"空無",是指"性空"、"理空"的哲學概念。
以"因緣"觀(即緣起、緣生觀)為方法論,以"中道"觀為認識論,形成其哲學的體系。釋迦牟尼這一哲學的理論體系是由龍樹完成的,在他的《中論》中有一偈語,十分簡明地闡述了佛法的哲學綱領,偈雲:"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為中道義。"大體意思是:第一句話指明其哲學的方法論,是說世界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任何事物沒有"因"和"緣"這一依據和條件,就不可能生滅發展變化。第二句話指明了佛法哲學的最高範疇,是"空"。就是說一切事物皆依了"因緣"而生滅發展變化的法則,因此,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常"、"無我"的變化之中。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即事物之法無常性。關於事物這種客觀規律和特質,龍樹名之謂:"空"。"空性"是絕對的、永恆的、無限的、總體的、共性的,是佛法最高的理念或真理。第三句話是說"空"亦可名為"假",就是說絕對的永恆的總體的共性的"空",是有相對的暫時的具體的個性的"常性"的實有的"假"之無限性構成的。因此,龍樹定名的"假",是指萬法因緣生的不變的即具有"常性"的客觀存在事物。
所以"假性",便具有相對的、有限的、暫時的、個別的特質。第四話指出了佛法哲學的認識論乃是"中道"觀,一切事物或萬法或萬物既具有"空"又具有"假"的特質。如何認識把握它才是正確的呢?那就是"中道",即不執於"空",也不執於"假",而是既空亦假,空中有假,假中有空;空即是假,假即是空;非空非假,非假非空。這種"空假不二法門"才是正確的看法,才是符合客觀實際法則和規律的理論和觀念。所以,龍樹又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個所謂的"八不中道"理論,便使佛法的認識論更為明確了。
就佛教的人生觀而論,那是無比崇高而偉大的。佛法乃是生命哲學,是絕對尊重生命的尊嚴和完善人格之高尚道德價值和意義為原則的,以為人類的和平幸福而追求真理--成佛為最終目標。為此而奉行"自覺覺他"的菩薩行,即為眾生"開佛知見",大發慈悲,救苦救難,忘我奉獻一切,鞠躬盡瘁,奮鬥不息。佛教"以法為教",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之觀念,主張信仰自由,寓樂於教,助人拔苦。以"眾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觀,啟發所有的人正確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激發人生內在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完善人格而成佛。佛,乃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智慧和道德,也即是對宇宙和人生普遍的至上的真理的透徹洞悉,也可以說佛即真理(佛法稱真如、菩提)。因此說佛性中佛的生命是永恆的、不滅的,或雲不生不滅的,無疑是正確的。
以佛性、以阿賴耶識、以業力、以因果報應等立場觀點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形成的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其廣博玄深,的確令人驚歎不已,其為完善人格追求佛道的修煉理論之完善、圓融,同樣令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