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10 22:02:20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2/10 21:59:02 喇嘛網 編輯部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太虛
二十九年八月在漢藏教理院暑期訓練班講──
一 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乙 第二期的略述二 第三期我對於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乙 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
丙 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這題目講起來很廣,可分為三期說明,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則縮為二段;即前二期的略述和第三期的詳說。
一、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初期的略述
我最初對佛法成立一個有系統的思想,是在光緒三十四年至民國三年間。那時我對佛法用過這麼一番修學工夫:一方面作禪宗的參究,一方面也聽些經教。所聽的經教,以天臺教理為主,兼及賢首的五教儀、慈恩的相宗八要等,所謂教下的三家。後來閱藏,讀大般若經,在甚深般若中得一相應,於是對從前所參學的禪教,便融會貫通,將整個佛法作這樣的看法:認為佛法不外宗下與教下二種──同於世親所分證法、教法。我這樣的看法,和明朝政制將佛法分為禪、講、律、淨、教的五門是相攝的。「禪」是教外別傳,離語言文字的禪宗,也就是宗下。「講」包括教下三家──天臺、賢首、慈恩,就是教下,而律淨教亦可歸教下所攝(不過正式可稱為教下的,是天臺、賢首、慈恩的三家)。「律」乃出家在家所受持的戒法,「淨」是修學佛法的入所歸的淨土;「教」就是「密」教而為當時所流行的,如早晨上殿念楞嚴大悲十小咒,晚間施食念蒙山及放焰口等。然皆可為教下所攝,故全部佛法,即宗下教下也。離語言文字,離心意識相,離一切境界分別,去參究而求自悟自證者謂之宗;由語言文字建立,而可講解行持者謂之教。以宗下教下說明一切佛法,是我初期對佛法的系統思想。這期的思想略見遺留在佛教月報。
乙、第二期的略述
講到第二期,是從民四年普陀山閉關後而產生的一系思想。在這閉關期間,我對佛法的見解和認識,與初期大有變更,這在佛法導言及僧伽制度論僧依品裏說得很明白。佛法有大乘和小乘,而小乘是大乘的階梯、大乘的方便,所以小乘可附屬於大乘,所謂「附小於大」。故我認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法華經中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闡明這個宗旨。不過有一部份的根機,在小乘法中修證到就以為滿足,以為究竟,其實真正的究竟,還在大乘。
小乘的宗派在印度雖有二十部,在中華雖有毗曇、俱舍、成實三宗,但俱舍毗曇可歸納於唯識,成實可附入三論。至於我國的大乘十一宗,涅盤宗後歸法華,地論宗歸入華嚴,攝論宗歸入唯識。所以把整個佛法歸納為大乘八宗。其中的律宗,是取的南山律宗,南山所傳的四分律,雖源出小乘,但在道宣律師的弘揚下,卻也轉為大乘了。如南山律所明的戒體即以思心所種子為其體,故南山律宗是融小歸大的一乘律宗。天臺、賢首、三論、唯識、禪、律、淨、密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為究竟,也是平等的,不過在「行」上,諸宗各有差別的施設。這差別的施設,乃各宗就某一點上來說明一切法所起的觀行:如唯識宗,以一切法皆是識而說明一切法,三論宗以一切法皆是空而說明一切法....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勝施設。這樣來判攝一切佛法與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比方天臺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則有藏通別圓等差別,判自己所宗的為最圓教理。我則認為諸宗的根本原理及究竟的極果,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只是行上所施設的不同罷了。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勝點,不能偏廢,更不能說此優彼劣,彼高此下。關於這個說法,最有具體說明的是大乘宗地圖(此圖制於民國十二年,曾演講數次:民二十年最後一次在柏林寺講時,由法舫紀錄,現有大乘宗地圖釋單行本流行)。以上是我前二期對佛法見解的一個概念。
二、第三期我對佛法的看法
這一期我對佛法的整個系統思想,在本院修學的人,應仔細的聽,聽時要牢牢的記得,聽後要如理思惟和加以研究。學天臺教的人,學了他的判教,即以他的五時八教方式去弘揚;故在這裏跟隨我學的人,對我所講此期的佛法系統思想,也應善為運用,以作將來弘法時,判攝一切佛法的根據,亦可以這作為對整個佛法的基本見解。
在民十二三年後我對佛法的見解,就萌芽了第三期。這期的思想是什麼呢?此與前二期回然不同。第一期的見解,可以說是承襲古德的,第二期的見解,是攝小歸大而八宗平等,即不同於第一期的因襲;而第三期則更不同於第二期了。然思想如是變更,見解如是進展者,乃不為舊來宗派所拘束,而將釋尊流傳到現代的佛法作圓滿的判攝罷了。這期可分教、理、行、三者來講,由民十二年後,直到今日以前,這種思想分散在我的講著裏的很多,不過還沒有作過綜合的說明。
甲、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釋迦牟尼的一代教法,在古來大德,有判為五時八教的,有判為三時五教的,也有判為三時教的。我以為:佛在世時,佛為法本,法以佛為主、以佛為歸,雖然應機說法差別無量,但並沒有分大乘小乘頓教漸教,故佛為法本,法皆一味,佛怎麼說就怎麼說。雖聞法者以特殊的機緣關係,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別為大小,故也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因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說的法,當然也就是一味了。
到了佛滅度後,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麼一味的了。依當時印度的法藏結集,和後來教法的流行演變,就已分作三期。
第一、小行大隱時期 初期的結集,是由迦葉、阿難、優波離所主持,雖結集的工作並不完全由他們經理,與之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結集,所謂有富樓那結集,窟外結集,菩薩結集等。但在佛滅度後,為當時國王大臣所護持,流行世間的佛法,則為迦葉阿難所結集的三藏。至佛滅二百年間,由此中分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依此二部為本,更裂為二十部。在這二十部派未曾分裂之前,小乘教法是一味和合的。也就是傳在錫蘭等處的巴厘語三藏。在佛滅後的五百年間,雖有二十部派的分裂,但不出乎小乘三藏的範圍,故可說是小乘盛行的時期。然在這時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大乘佛法,不過由於小乘教法的盛行,大乘教法就隱沒不彰。因為舊時的學者,都以小乘教法為唯一的佛法,所以這時也可說為小行大隱的時期。由於佛滅度不久,佛弟子們仗佛威德的餘勢,能依佛的軌範去實行,斷惑證果者,尚複不少,所以又名之曰正法時期。
第二、大主小從時期 初期的五百年過去,到了六百年的當兒,有馬鳴菩薩出世,著有佛本行贊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在他竭力的提倡宏揚之下,大乘佛法露其端倪。繼有龍樹、提婆應運而生,對破一切有部等法執,闡揚大乘畢竟空義。後複有無著、世親興起,發揮大乘妙有之理,對一切法空的基本思想,加以補充的說明。他認為一切法雖說是畢竟皆空,然其中的因果,有條不紊絲毫不爽,故說明一切種。成立阿賴耶。這在教理上,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了。這末一來,遂使素來隱沒的大乘佛法,風行於世,遍佈于全個印度了,故這時可名之為大乘盛行時期。但這期間,並非沒有小乘教法,不過由於大乘空有的教義過於弘盛光大,是以使那有權威而盛行於初期的小乘教義,漸陷附庸地位,故又可名之為大小並行時期,或大主小從時期。
第三、大行小隱密主顯從時期 二期的五百年過去,到這期的五百年時,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空宗產生了清辨,大乘有宗產生了護法。清辨論師傳承龍樹菩薩畢竟空義破斥有宗,護法論師傳承無著菩薩如幻有義破斥空宗,於是大乘空有二宗分道揚鑣,互相對立,成為空有之諍。這種現象,在二期大乘盛行的時候是沒有的,以其時龍猛、提婆雖偏重於闡揚大乘畢竟空義,無著、世親雖偏重於發揮如幻有義,但後者只是補充前者,並未據為各有所宗,另成一派。但第三期間空有互相對敵的因數,已種於第二期。到這時候以後,大乘的盛行已達極點,而小乘也就幾乎沒落。由於大乘的發達盛行,於是佛法普遍到民間去。正在這時,龍智菩薩等出來弘揚密咒,把通俗的印度風習都融攝進來。因而密法就發達起來,故此時可名為密咒盛行時期。但在這期間,大小乘教法,非全絕跡於世,不過由於密法過於弘盛,致使那盛極一時的大乘佛法及已衰落的小乘教理,皆依附密咒之中流行。故這期亦可名為密主顯從時期,印度密宗的盛行,是在佛滅千餘年之後。玄奘法師在印留學時,密咒流行尚少;到義淨法師去印的時候,密咒漸盛行,隨義淨法師去留學的人,就有學習密咒的了。如印度最負盛名的那爛陀寺,起初只是大乘顯教的根據地,到了這時,也轉成為密宗的道場了。後來的超岩寺,更是完全盛行密教的。
上面所說的三個時期,是佛滅後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即以印度三期所流行的佛教,而成為今日世界上所流行的三大系的佛教。
第一期盛行的小乘佛教,今日流行於世的可以錫蘭為中心,由錫蘭而流傳於緬甸、暹羅及安南、馬來亞群島等處,是為巴厘文系佛教,也可說是錫蘭系佛教。初期的佛法本來是傳播到各方的,但他處隨了各地的不同環境,其後發生了種種沿革改變,另成別種的風尚宗派,甚或趨於消滅;唯所傳於錫、緬、暹能夠保持原狀,且一直流至今日而發展光大之。即今錫、緬等地的佛教徒,尚認為他們的佛教是上座部的正統派佛教,由阿育王時代所傳播去的。從這一點說來,可見錫、緬、暹所流行的佛教,就是印度初期所盛行的佛教。
第二期盛行的大乘佛教,現在流行於世的,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於高麗、日本及安南等處,是為漢文系佛教,也可稱為中國系佛教。故印度二期大小並行的佛教,由中國繼續傳承流行;因為中國的佛教,大小三藏,皆悉完備,且也並行世間。實際說來,印度三期佛教,中國皆有,但因以第二期為主,以中國一向所行的,都與印度第二期相類。
第三期盛行的密咒佛教,現存於世界上的可以中國的西藏為中心,由西藏而流傳于西康、蒙古、甘肅及尼泊爾等處,是為藏文佛教,也可說為西藏系佛教。第三期的佛法流傳到西藏,這在歷史上是很明顯的,在中國唐朝的時候,西藏才有佛教輸入;而完成西藏的佛教,卻在我國宋朝。前面說過,印度佛教轉入第三期後,那爛陀、超岩二寺都是盛弘密宗道場,故到西藏弘揚佛法的蓮花生,即由那爛陀寺去的,中興西藏佛教的阿底峽,就是從超岩寺去的。現在西藏的佛教,漢文系的大乘,西藏也有;但西藏的小乘佛法不及內地完備,小乘經論都不具全;而密乘的教典卻比較多一點。大乘的空有二宗雖都有流傳,不過在密宗盛行趨勢下,一般修學密宗者,皆以空勝解為所依,故空宗較為發達。在印度的第三期佛教即屬如此,故當以今日西藏系為代表。
總合的來說,佛世時的教法,是一味融通,無所謂分乘分宗的;所以一切法,以佛為歸為主,佛為法本,法皆一味。及至佛滅度後,佛法在印度,分為三期,迄至今日流傳世界各國的,成為巴厘文、漢文、藏文。這就是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的概說。
乙、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
以佛法究竟真實言,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法」。諸法實相,唯無分別智如如相應,無可建立,無可分說,離名絕相,超諸尋伺;由語言文字說真如法性等,都是假名安立的善巧施設,實際是無可言思唯證相應的。法華經中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但為欲悟他,故從教法上顯示,分為三級來說明。這三級的分說,與菩提道次第論的三士頗相似,不過我所說的名詞,與之不同罷了。這種名稱,是在民十五年我講佛學概論的時候說出。所謂三級者: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亦名大乘特法)。今作扼要的說明於下:
第一級五乘共法 最普遍的佛法要義,就是因緣所生法的原理,也即是因果法的原理。大凡佛法說明一切法,都要以這因緣生法的道理來闡述。因緣就是因,生法就是果,故因緣生法即是因果法。因果律於一切法中皆具有的,但其中特別注重業報因果;一切科學也依因果律,然不說業報因果,故與佛法所談的因果回異其趣。六趣流轉的凡夫,三乘階級的賢聖,皆可由業果的原理說明。我們現在是受著人的業果,要保持這人的報身,要免受三途的苦報,就得從這難得的寶貴人生,信解佛法的做人道理。所謂學佛先從做人起,學成了一個完善的好人,然後才談得上學佛,若人都不能做好,怎麼還能去學超凡入聖的佛陀?所以學佛法的人,敬佛法僧,信業果報,是最要緊的一著。不但流轉的六凡,出世的三乘,皆建立在業果上;就是最高無上的佛陀,也不出因果的範圍,因為要修大乘六度萬行的清淨殊勝因,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始從人乘,終至大乘佛位,名之曰「五乘」,而這因緣生法的原理亦即所謂因果法的原理,是五乘所共修的法。一個人,尤其是做了一個佛教徒的人,對因果業報,不能深信,則不能領受真正的佛法,也就不能瞭解佛法的正義,同時亦不能算為佛教徒,故根本上不能入佛法之門!這五乘共法的第一級,其範圍極廣,把這級穩固了,然後再進趣上級,那就容易了。比方世間造塔,不論他造七層九層,而最下層一定造得寬廣和鞏固,因為下層基礎做好,然後才能一層一層向上造,學佛也是這樣。
第二級三乘共法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出世的聖人,他們認識了世間純粹的是苦,知道了世間無一可愛樂,於是深深的厭離世間,積極的求出世的涅盤之樂。依著四念處、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實踐進修,不求人天果報,唯一目的、求證出世涅盤。教中所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就是三乘共法的標準,使三乘人了脫生死諸苦,證得涅盤寂靜。所謂共法者,以三乘雖有差殊,而這三法印是三乘所共遵以斷煩惱了生死的。這三乘共法,較前高了一級,以他們首先遠離了有漏流轉法,此則不共人天,為希人天樂果者之所不能及。因為人天有情,對於世間業果,尚有所希求的原故。
第三級大乘特法 這是菩薩所特有的,不共於人天二乘的。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眾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為其唯一的誓願、唯一的事業。
此上三級的分別,是就整個的佛法普遍而說的,然大乘法廣,應份攝三宗以除偏執,這在民十二年我作佛法總抉擇談已經說到。不過當時所說的名詞,稍有出入,今再作確定的說明於後:
一、法性空慧宗 通達一切法的真如實性,必須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然這要有畢竟空慧,才能究竟通達諸法空性。通達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條件。雖有些根性鈍劣的有情,講解法空而不趣修大乘菩薩行,仍入小乘涅盤的;然發菩提心要廣行菩薩道者,則必須通達法空,以法空般若為宗。很多的大乘經論,就這一分真理上觀察特重,所以抽象的立此法性空慧宗,以攝一部份大乘佛法。
二、法相唯識宗 法相是說明種種諸法無量差別的相狀,這相的意義非常之廣,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為法相。如五法中的真如,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三性中的圓成實,可說是性、亦可說是相。然而給予諸法的差別相上一個正確的瞭解,適當的明白,則其所宗者即是唯識。以唯識講明一切法,有無量差別的一切功能種子,生起一切現行,因果相關,種現相續,明一切有為諸法因果差別。即對於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所有真正認識切實瞭解、究竟親證,也是由識及由識轉成的智所了知。所謂「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故凡了知的一切法相,皆是識現之法,識所現者;無為法雖非識所變,但也由識所顯;若非淨分識的正智所顯現,則畢竟沒有真如的證明瞭。這也有許多大乘經論所專重,故立此宗以攝之。
三、法界圓覺宗 法界的「界」字,是包括一切法之義,即以盡一切法為界,而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前所說的「法性」、「法相」,都包括其中。「圓覺」可以說就是佛十號中的正遍知或正遍覺,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皆與圓覺之名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以佛果之正遍知,無一刹那不是圓滿周遍覺知一切諸法性相的。法界的一切法,要能圓滿覺知,唯圓覺智,故以圓覺為宗。凡等覺菩薩以下,皆未能一刹那圓遍覺知諸法性相,以菩薩地上,以前刹那起根本智見諸法性,要後一刹那後得智生方得見諸法相而未能周盡。佛智則不如是,一刹那間就能夠周遍了知諸法性相。這在許多大乘經論中也都有所說明的。而天臺、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闡說。如天臺圓教講一念圓具三千性相,即是在佛的智境上明。依此發心修行的菩薩,即所謂圓頓法門,以佛智境界為法門,而直趨無上菩提,禪、淨、密等也都屬此宗。
宗諸大乘經論的古來各宗派,皆各有所偏據,故我特明三宗,因為以這三宗來看一切大乘佛法,沒有解不通,亦沒有不圓融。至於上述的三級,初級的五乘共法,不論是人乘、天乘、乃至佛乘,誰也不能離了因果法而言。第二級的三乘共法,也是不能離了初級去淩空施設;即大乘不共法,也不能離了前二級而獨立,所以說三級是互相依靠的。人天果、二乘果都是趨佛乘過程中的一個階梯,非是究竟的目的地,究竟的目的地是至高無上的一乘佛果。丙、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
「行」是側重當機者實踐上說的。佛在世時,當機說法,隨聞而解,隨解而行而證。所依所趣,在當機的各人有無量差別,不能拘說,故法貴當機,當機者妙,藥貴愈病,愈病者善。如平常不可食的穢毒,若是拿來做藥,適當病人的治療,那也是最好的藥了。所以不能定說怎般那般,更不可說這個法門某一類眾生可修,那個法門某一類眾生不可修。今判三依三趣,乃就三個時代機宜的大概而言。佛法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現在正是第三千年間。依教中說: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住世的時間有一千年,像法亦然,而末法則有萬年。分述于左:
一、依聲聞行果趣發起大乘心的正法時期 如來出世的本懷,是欲說出自悟自證的實相法門,但因為此土眾生的根機未熟,乃方便先說適合當時機宜的,先說聲聞乘法,令當機者起行證果。到法華會上才把這本懷說出來:「為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於世」。前所說者,都是令入佛乘,法華經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從這點意義上說:由佛世時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證成的聲聞行果,而向於發起大乘心──即菩薩行果或佛的行果。聲聞行果,乃佛住世時,當機廣說。我們看佛經,可以見到很多比丘得證聖果的記載──或證須陀洹果、或證斯陀含果、或證阿那含果、或證阿羅漢果。即或有未能證得四沙門聖果者,從佛出家,至低限度,亦都能依比丘戒修行。到了佛滅度後,佛弟子們依著如來的正法──聲聞行果實踐實修,證得聲聞果者,在教史上亦歷歷可見。所以正法期間,是依聲聞行果而趣於發起大乘心的。已證聲聞果者,大乘心一發,即知早走上菩薩行的半途,不難成佛了。
二、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 在印度進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傳於西藏的密法。中國則是禪宗、淨土宗。禪宗出於第一期的末葉,附屬於第一期,故此像法時期足為代表的是密宗、淨土宗,是依天乘行果的道理。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淨土宗如兜率淨土,即天國之一。西方等攝受凡夫淨土亦等於天國。依這天色身、天國土,直趣於所欲獲得的大乘佛果。這是密淨的特點,與前期有所不同。以初期能先證聲聞行果的根機,到這像法時候是很少有的了。因為像法時期的眾生,理解力雖比較強,但持比丘戒者不可多得,故證聲聞行果頗不容易!是以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淨土,依密淨的天乘行果以期速達成佛的目的。所以像法期間,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趣於大乘行果的。
三、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 這是踏上了佛滅後第三千年的時代了,到了這時候──末法的開始,依天乘行果修淨密勉強的雖還有人做到,然而就最近的趨勢上觀察,修天乘行果這一著也不適時代機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但前一二期的根機,並非完全沒有,不過畢竟是很少數的了。而且依聲聞行果是要被詬為消極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謗為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為障礙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聲聞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確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的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在業果上,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所以末法期間,是依人乘行果而進大乘行的。
今天所說的,從前都有講過,不過沒有綜合的講,這次是綜合的講一遍了。人生佛教,即由人乘進趣大乘的佛法,在我著的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人生觀的科學、現實主義、自由史觀等各書中,曾有詳細的理論建立。現在最要緊的是:先瞭解佛法、正信佛法,由正信佛法而實行佛法。就普遍的機宜上,重在從完成人生以發達人生而走上菩薩行的大乘覺路。就從保持人的業果言,在今日亦須以佛法建立起人生道德,使人間可為實行佛法的根據地。人人學佛,佛法才可風行世界,普遍全球。
我對佛法總系統的思想,略述如上。今天講了出來,是給大家一個總括的概念,你們應以這第三期的系統思想,去觀察佛法、瞭解佛法,修行佛法,宣揚佛法。
(心月、演培記)(見海刊二十一卷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