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6 07:06:52
學習次第 : 初階
龍欽巴大士(無垢光尊者)《三十忠告論》講記(十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在這裏繼續講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三十忠告論》裏句句都契機契理,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大家要珍惜法寶,好好地學修。
一緣修時討論與覺受,著作論典唱誦道歌等,
雖是力顯而增分別因,當護離心即是吾忠告。
“一緣修時討論與覺受”,一心修法的時候會有一些感受和覺受,有的人就貪著這些,然後到處跟人講述、討論。“著作論典唱誦道歌等”,寫一些感受與論典,唱誦一些道歌與覺歌。“雖是力顯而增分別因”,自認為這都是一種自然流露、覺受顯現的力量。但是,發心若是不到位的話,都是增加分別念的一種因素。不要到處去說這些覺受。
其實,功德是要隱藏的,不是要宣揚的。自己一心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有一些覺受,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跟誰都說,不要給那些邪魔外道透露自己這些小小的進步或成就,容易著魔。不知道什麼叫佛,也不知道什麼叫菩薩,到處說什麼:“我看見菩薩了,看見佛了。”你所看見的佛也好,菩薩也好,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聽你的口氣,你所看見的好像是有形的。有形的就不是真佛,也不是真菩薩,真正的佛菩薩是自心的佛菩薩。
是不是明心見性了?如果是明心見性了,才是見到佛,見到菩薩了,之前沒有。你所看見的這些像或光,或者其他的什麼顯現,不好說是佛的化現,還是魔的化現。它很有可能是魔的一種幻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很難把握自己這顆心,你會去執著、分別,這樣就變成魔了。通過這樣一個顯現,只會增加你的分別、執著與妄念。若是你能把握住,知道這是自心的一種顯現,或者是佛菩薩的一種幻化,同時消滅了你的這些分別、執著、妄念及煩惱,就是佛的事業了。
也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會看見一些東西。有時候看見光了,或者看見佛菩薩的像了,但這不是真佛,不是真正的菩薩,也不是真正的佛光。真正的佛光在自心中,那種本具的光明、智慧叫佛光,它遍滿整個法界!無量光,無量壽嘛!真正的佛光是無量無邊的。
一個大劫就是一個刹那,一個刹那也可以是一個大劫。我們每天都在念《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塵中有塵數刹”,整個法界也可以是一粒微塵,一粒微塵也可以是整個法界,它們是一體的。這都是一地以上菩薩和佛的境界。手掌和法界也是等同的。孫悟空為什麼沒有逃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呢?因為如來佛的手掌和法界是一體的。若要逃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就要逃出法界,那是不可能的。你的神通再廣,能力再大,也不可能逃出法界。所以孫悟空最終沒有逃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有一點點的感受或覺受,看見一些比較有意義的景象的時候,別去分別、執著,這些都是假像。好多人就是愛談論這些,特別在乎這些。聽見別人說:“我看見光了,看見佛了。”自己心裏就著急了:“我怎麼見不到呢?”要見佛,見菩薩,見光,就要見自心的佛,自心的菩薩,自心的光,那才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像,別執著。
“而增分別因”,會增加自己的分別和執著。有些人一心學修的過程中,也會體悟到一些道理,但是都不全面,所以別著急做論典。做論典是有要求的,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前幾天我也給大家講過,最好要明心見性,面見本尊,現量自心,精通五明,然後才可以做論典。
經論,論排在經的後面,很了不起啊!你做筆記,寫一些自己的感受,這個可以,但這不叫論典,你做論典是不可以的。其實我們凡夫的思維是不可靠的,不穩定的。現在你認真去研究、去瞭解的時候,也會生起一些定解,但這都不是真正的定解。再過一段時間,看來看去,講來講去,飄忽不定,又會變的:“哦,原來那個還不對,應該是這樣的。”
要現量本心,也就是明心見性,然後面見本尊,精通五明。這個要求不一般啊!沒有達到要求,沒有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別著急去做論典,不然的話會造業。你做論典後去流通,會誤導很多眾生,也是一種毀壞法身,罪過不得了,這不是可以輕易做的!
我們說的“講、辯、造”,“講”就是講經,按照佛經認真講,相對來說這個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也不是誰都可以講的。“辯”是辯論、辯經,也不是誰都可以做的,這個要求比講經高。前面這兩個都不是很嚴格。最後是“造”,造論典,這個要求特別高,特別嚴格。為什麼呢?利益眾生最可靠的就是這些著作、論典。隨便、輕易造論典,容易誤導眾生,傷害眾生。其實佛也講過,講經、辯論的含義和內容不一定千真萬確,也不是最可靠的,最可靠的是著作與論典,那是經過仔細思維而編寫的。
現在有的人也能唱誦道歌,也能寫些東西,但是這和自心中自然流露的東西完全不同。自心流露必須要開悟證悟,不然怎麼能自心流露呢?這些道歌、覺歌都是能夠利益、感化眾生的。雖然我們聽見、看見的是歌、舞,但是裏面有一種無形的、看不見的東西,這就是加持!這是種力量!不得了啊!
我們看米勒日巴唱的很多道歌、覺歌,還有我們現在經常唱的持明無畏洲造的《金剛歌》,加持不一樣。有時候唱《金剛歌》或者憶念它的內容和含義的時候,好多有緣眾生都淚流滿面。因為它本身就有一種力量在裏面,看不見、摸不著。
“當護離心即是吾忠告”,還是要守護出離心,不要好高騖遠,一步登天。功夫下到出離心上,先別去考慮其他的東西,先觀察自相續,在相續中有沒有生起出離心?若是沒有生起出離心,別的都是假的。覺得自己能唱覺歌了,或者能造論典了,或者是面見本尊、佛菩薩了,或者開悟證悟,明心見性了。不可能!
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怎麼能明心見性,面見本尊呢?怎麼能流露出覺歌和道歌呢?通通都是魔的化現,都是魔力。
好多人都不觀察是否有出離心,只知道希求、貪著這些東西。到寺院參加一些法會的時候也是,不去找自心的東西。“啊!今天出現佛光了或者彩虹了,哪個佛菩薩顯現了!”就說這些。一到寺院,到道場,就開始望天空,看東邊,看西邊,就是想見佛光,見佛菩薩。往外找找不到,往外求求不到,這些顯現都是假的。往外找佛菩薩,往外求成就、求解脫、求加持,這都屬於是外道。其實佛法是一種健康、圓滿的教育,但是有些人把佛法弄變味了,把佛教和外道混一起了,把佛法變成迷信了。
皈依三寶,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通過這些最終要皈依自心三寶。佛法僧是一個對境,一個所依,起到一個提醒我們的作用,沒有別的。通過佛像讓我們找真佛,通過佛經讓我們找正法,通過僧眾讓我們找真正的僧寶。什麼叫自心三寶?就是本具的淨、正、覺。我們的本性是淨的不是染的,是正的不是邪的,是覺的不是迷的。通過這些找自身、自心的三寶,讓我們淨而不染,正而不邪,覺而不迷。這是真正的皈依三寶。
我們很多時候也供佛像,也拜佛像,但那不是真正的佛。有時候我們也會供經書,拜經書,甚至去皈依經書,但真正的法是自心。我們也會供僧、拜僧,但這些都是所依,是個對境,起一個提醒的作用。
真正的佛是覺而不迷,真正的法是正而不邪,真正的僧是淨而不染。僧代表戒律,戒律本身是淨。我們現在也持戒,在表面上很用功、很刻苦、很精進,但是相續被染汙了,根本不清淨,實際上沒有持戒。真要持戒,就要保持內心的清淨。
佛法僧,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都要正,否則就沒有佛法了。我說過,學佛就是規範思想,規範行為,就是一個轉變、糾正的過程,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可修的。法要融入相續,法和相續要結合。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思想、見解要正不能邪。
心是根,言行都是由心來主宰的。若是心不正,言行也不會正;若是心正了,言行也會正。其實在言語上、行為上沒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在心裏。正知正見就是佛法,它是對治邪知邪見的,是對治煩惱的,是對治我們這些不好的習性的。正知正見與邪知邪見是衝突的,不可能在相續裏共存。一心不能二用,若是你的相續裏有好多邪思邪見,正知正見就沒有了;若是沒有正知正見,就沒有佛法了;沒有佛法了,就無法改變了。
我們學佛雖然好多年了,但是怨天怨地,怨這個、怨那個,怨佛、怨上師:“佛說何種法有如何的功德,上師說咒語有如何的功德,我也學了,也念了,怎麼還不好呢?怎麼還沒有解脫呢?”佛講的、上師講的是法本身的功德,能不能得到是你自己的事。若是你的相續和法不相應,法和相續脫節,法沒有融入到相續中,修行沒有融入到生活,修行和生活分開,甚至有衝突,那就難了。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覺受,但那是偶爾的,無常的,不是佛。真正的佛是本具的、原有的、恒常的、不變的,和法界是一體的。這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三寶。
皈依最終要皈依自心三寶。外在的這些都是一種所依,僅僅是一個作用,我們通過外在要激發內在。如果只做形式上,表面上的文章,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比如說磕頭,它有很多含義,我們通過每個動作,能啟發內心的一些正念、善念或者一些覺醒,才起作用,才有意義。若是沒有激發自己內在的東西,只是不停地磕,把自己累成那樣,今天磕108個,明天、就磕100個了,後天又少了,過幾天就不磕了。
有的人非常勉強,把磕頭當作一種任務,必須磕,因為自己在學佛,在修行嘛;給自己增加壓力,只追求數量,十萬遍嘛。覺得磕到了十萬遍肯定有很大的變化與收穫。期盼著,然後磕啊,磕啊,把額頭磕壞了,把兩個膝蓋磕壞了,身體也瘦了,十萬遍終於完成了。但是相續沒有變化,生活沒有變化。然後又開始懷疑了:“哎?怎麼回事啊,我怎麼一點變化都沒有呢?”心臟病、糖尿病等,一點都沒好,心臟跳得更厲害了,血糖更高了。家裏的事情越來越多了,老公也不理解了,孩子也不聽話了,事情都趕到一起了,還要修其他的法,就徹底沒有信心了,就動搖了。
修加行不是沒有數量上的要求,可我現在為什麼不要求呢?因為不敢!怕有些人只追求數量,忽略品質,最終得不到利益,然後生起邪見。所以我要求大家慢慢來,先明理,這個很重要。先明白道理,然後如理如法的磕,磕一個算一個。其實頂禮也不是只用身體頂禮,有意頂禮,語頂禮,身頂禮。五體投地,念誦偈誦、發願文,憶念上師三寶的功德,都是一種禮拜。
剛才講的這些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出離心,它是一切修法的基礎。
心生分別之時直視要,已得定解之時安位要,
修行安住無修是為要,修習無散即是吾忠告。
這是最最殊勝的一個偈誦,“心生分別之時直視要”,這裏講的是大圓滿的見道果。生煩惱的時候不要直接去消滅它或降服它,煩惱本身也是緣起法,也不離佛性,它的自性也是佛,也是智慧。就看它的面貌,看它的本性。你認識到它的面貌、本性是智慧了,煩惱就轉為智慧了。這就是煩惱轉為菩提的意思。煩惱本身就是菩提,就是智慧,五種煩惱就是五種智慧。如果你認識不到,它就是煩惱;你認識到了,它就是智慧。當煩惱生起的時候,你能夠看到它的本來面貌,那就是智慧與菩提了。所以在大乘裏,在密宗裏,尤其是在大圓滿裏,不怕起煩惱,也不怕生妄念,起一個煩惱就能顯現一種智慧,生一種妄念就能見到一位本尊。
妄念本身也是佛,最終無得無舍。沒有什麼可得的,也沒有什麼可舍的,包括煩惱都不要舍掉。我們經常講,一切清淨圓滿,這叫大光明。沒有好與壞,沒有舍也沒有得,一切平等,這個時候才會徹底放下患得患失等分別念或妄念。
平等這個詞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真正做到平等就要見性。諸法在性上是平等的,都不離緣起,都不離性空,都不離大光明,所以說是平等。在佛書裏有一個比喻,說到金洲,那裏只有金子,沒有別的。你找不到其他東西。一樣,最終的時候都是平等的,都是清淨圓滿的,沒有不好的,也沒有好的,那些分別念都消失了。我們以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就是這樣表達,其實這個好也不存在,為什麼?因為沒有不好,也沒有好,好和不好是相對立的,所以這個境界就是沒有那樣一個分別取捨的狀態。
沒辦法,不可言、不可喻。我們現在用語言來表達,根本表達不出來,通過修行最後才能領悟。像啞巴吃糖塊一樣,啞巴吃糖塊時知道味道,但是說不出來。一樣,你真正能夠領悟到的時候,你自己知道,但是要說是說不出來的。這個境界很高啊!
“已得定解之時安位要”,這也可以說是大圓滿的修。已得到定解的時候,真正能夠領悟到的時候,安住於那個狀態中不離開。安位是自然安住,不是作意,作意安住不叫安住。沒有什麼可修的,沒有什麼可得的,無修無得,自然放鬆就行了。
“修行安住無修是為要”,就是無修。沒有可修,沒有可得,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安住”就是心安住於所見到的、所領悟的那種狀態下,保持自然的狀態。
“修習無散即是吾忠告”,不能有散亂之心。但是你特意安住是安不住的。我們這些凡夫的心,就像個脫韁的野馬一樣,要直接去抓它,抓不到。別追它,讓它自己停下來,然後再慢慢抓住它。在大圓滿裏講得很清楚,心不追隨過去,不迎接未來,不執著現在,這叫自然安住。不去想,不去執著,心自然就進入到本覺的那種狀態中了。就像風刮的沙一樣,風一停,沙自然會落到地面上。自己不去作意,不特意地想過去,想未來,也不執著現在,心自然就安住,不散亂了。
我們往內觀察看這個心,其實它一刹那也沒有停過,包括晚上也不停。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那種真正的輕鬆自在呢?我們的心就像個流浪的孩子,沒有找到媽媽,沒有找到家。我們現在學佛修行,就是讓它找到歸宿,這樣才會安寧,才會解脫痛苦。
輕鬆自在不是刻意,而是自然。什麼叫輕鬆自在?我們剛才做惡夢,老虎來追啊,快要被吃掉了;敵人來追啊,快要被殺掉了,著急的不得了,滿身是汗。但是突然醒了,原來是夢啊!心裏完全得到了安寧與輕鬆。一樣,我們現在做的是白夢,從白夢中醒過來的時候,也像從惡夢中醒過來一樣。
現在家裏出事了,孩子不聽話,老公不理解,身體不好,單位領導也不是很高興,各種矛盾與衝突出現了,心裏煩惱的不得了。這個時候就是做惡夢嘛!若是你從這個惡夢中突然醒過來了,噢,原來這都是佛講的如幻如夢,就是一場夢,這樣就徹底解脫了,就輕鬆自在了。
人都有這個欲望,然後刻意去讓自己輕鬆一點,就到花園轉一轉,到哪個聖地看一看,讓自己輕鬆一下。但是輕鬆不了,因為你要坐火車,還要坐飛機,這個過程中又遇到很多事情,心裏又起煩惱。到這個聖地或那個景點,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又不順心,然後心裏又起煩惱了,沒有輕鬆,沒有自在,最後愁眉苦臉地回來了。別人問:“這次旅行怎麼樣啊?”“還行吧!”其實還是不行!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說:“我要自由自在,要輕鬆快樂啊!”然後不聽父母的勸告,也不聽老師的勸告,把自己打扮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這個街,那個街,到處逛,到這個酒巴看看,到那個酒巴看看,喝點酒,跳跳舞,想輕鬆自在嘛。但是哪里有輕鬆自在啊?煩惱、痛苦的不得了,過幾天,過幾個月,活不下去了,跳樓了,喝毒藥了。這樣自在不了!
輕鬆自在是一種自然。你覺悟了,自然就輕鬆了。你要從惡夢中醒過來,否則你還會著急,沒有用。你從夢中醒過來了,就徹底解脫了。若是真想解脫,真想輕鬆、快樂、自在,唯一的方法就是佛法,就是修行,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根本的問題。別的方法都不是究竟的。
今天就講到這裏。最後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