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26 01:59:30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觀總義講記 第十三課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祈禱上師法王如意寶: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 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 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十三課
昨天講了,凡夫地無法真實修持六波羅蜜多,只有菩薩地才可以,而圓滿的六度僅在佛地。所以,我們行持六波羅蜜多時也要觀察相續,不能生起傲慢。下面以比喻說明:
針對智者而言,如果能借用比喻來闡述這些道理,就能使他們心知肚明,所以我們可以在此舉例說明:
對一位智者,比喻能讓他通達深奧的道理。所以,佛陀在《般若攝頌》中運用了許多世間比喻說明般若空性,而作者此處也運用了一個易懂的比喻,說明斷除自私自利心對於生起菩提心而言,至關重要。
前面講了,不論因地、佛地,修大乘者除了利益眾生以外,別無其他。如《入行論》雲:“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有時可以直接利益眾生,有時可以間接利益眾生,而有時又可以修煉發心以便將來利益眾生。因此,除了利生以外,大乘行者再沒有別的事了。而密乘也是大乘,只是要求更高。現在有些人學密法只求自利,而且認為自私自利心越強,成就越快,其實這是顛倒的。因為密乘只有在大乘的基礎上才能修成。沒有菩提心,也就沒有大乘教義,更不會有密乘。所以,我們不論學顯宗、學密宗,都要觀察自己的發心,看看屬不屬於大乘。這個問題很重要!
而如果我們發了大乘心,也在行持大乘道,這固然好,但也千萬不要輕視小乘。因為小乘也能引導人們走向解脫,而且境界也很高。聽說有的人自認為境界不錯,只求大圓滿法,不願求菩提心和小乘法,他說:“我的境界很好,阿羅漢也算可以……”好像遠遠超過阿羅漢了。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阿羅漢的相續已經斷盡一切煩惱障,色聲香味,任何對境現前都不會生貪心,怨敵出現也不會生嗔恨。所以,不要自視過高,不要看不起小乘或顯宗,能有顯宗的境界,我是心滿意足了。所以,無論學顯學密,一定要明白其中的意義。
比如,高明的醫生為了消除眾生的病痛,在淨化提煉水銀的時候,首先通過擦拭、清洗以及煉製的方式使水銀變得清淨,當毒性祛除以後,就可以配製成各種各樣的藥品,從而驅除眾生所患的形形色色的疾病。
藏醫、中醫裏面,水銀都是一味好藥。但水銀有毒,未消毒就配成藥,病人食用以後,不但不治病反而會導致中毒、死亡。所以,高明的醫師配藥時先要淨化水銀,祛除毒性後再配成藥,就能遣除許多疾患。而就像水銀被毒性遮蔽,與任何藥材配伍都不成良藥一樣,大乘菩提心的妙藥本可遣除一切眾生的業惑疾病,但若未消除自私自利心之毒,修任何法,都會被毒性染汙而不能成辦利他。這個比喻非常好,法王如意寶在《辨別基和基現》的論典中也引用過,以此說明眾生最初怎樣迷惑、本基有無迷亂等問題。
至於自私自利心不好,這一點誰都會說,但實際行持的時候,所作所為不被私欲所染、純潔無垢的修行者卻極其罕見。事實也是如此,在凡夫地時要我們完全拋開私欲,的確困難。不過作為一個修道人,我們至少先要認識自利心的危害,知道了危害性,一旦生起此心就會立即對治。如果再能長期修行,那麼獲得大乘聖果也就不會遙遠了。
同樣,諸大菩薩將有寂衰損徹底清除的唯一之因,就是令菩提心寶在相續中生起。
三有的衰損,指貪嗔癡等煩惱以及痛苦;寂滅的衰損,指阿羅漢不理會眾生的痛苦而入於寂滅。世間人貪執形形色色的法,而小乘人貪執寂滅果位,這二邊都是成佛的違緣,而徹底消除這兩種衰損的唯一因,就是菩提心妙寶。為了讓菩提心寶在自相續中未生者生起、已生者穩固、穩固者永不退失,我們要反復消自利心之毒,否則就不能成為無垢。
但是,因為凡夫地眾生具有自私之毒,所以就要通過修持甚深空性,並現前見道之法性,在以精通諸法平等而徹底遠離所有自私垢染,從而獲得清淨之後,
凡夫地時,每個眾生都有自私自利的雜染,就像水銀中的毒性一樣。水銀的毒性以擦拭、清洗、提煉等方式可以消除。而菩提心的垢染,在長期修行空性、菩提心並現前一地果位時,因為通達了諸法平等、自他平等,能將粗大的私欲從根本上斷除。那時候,身肉一塊塊割下來施給眾生,也毫無耽執;別人怎麼說、怎麼打,也沒有嗔恨。
這種境界,凡夫難以企及。我們平時坐在經堂裏或單獨安住的時候,“我好像沒有煩惱了,是不是登地了……”對自己充滿信心。可是,一旦你的茅棚漏水,家人死了,或者聽到一些不公正的評價、受了冤枉,那時候,原來的一地境界全部消失於法界,出乎意料的大嗔恨暴發了。這說明,你還未通達諸法平等,如果通達了,私欲心就能清淨。而清淨以後,
才能使菩薩的一切如海之行為與三輪清淨無分別的方式相互融合,進而以自私心分崩離析的、稀罕少見的精進方式,徹底治癒眾生的煩惱所知二障疾患。
從登地到佛地,菩薩以佈施等十波羅蜜多的廣大行為利益眾生。我們做一點事情也會帶著強烈耽著:“我今天放生一百萬,組織了很多人修法……”;而菩薩利益眾生,卻是以名言中如夢如幻,勝義中行持者、行持以及所行持善法三輪清淨的方式而行持的。也就是說,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菩薩如海的偉大行為與三輪清淨圓融無礙,或者說現空雙運,也可以說是悲智雙運。在那時,自私自利心全部瓦解,伴隨著稀有的精進和利他心,直至遣除無邊眾生的一切二障疾病。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行持念經、放生等任何善法時,發清淨菩提心是根本。
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能為自己。有時為了遣除疾病,也可以為自己修法。像喬美仁波切、麥彭仁波切就有一些修法儀軌,專門用來遣除自己的疾病,也並沒有說為了眾生。也不是說絕對不能希求成就。我接觸過一些佛教徒,口口聲聲“我要成就、我要成就”,這也算不錯了。多數人根本不提成就或往生,只是耽著一些現世的、眼前的福報,沒有任何修行的味道。所以,能希求解脫,也算是一種修行了。
為自己也好,希求成就也好,如果最終的目標是利益眾生,也就是大乘修行。不過,大乘的修行最好能去除私欲。如《般若經》所說:雜毒的食物不是美食,而雜有私欲或三輪執著的善法也不是究竟善法。所以,我們行持善法的時候,要懂得如何行持。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一點,又以業力現前而不能行持。但不管怎樣,作為大乘修行人,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利益眾生這一根本。有了這一根本,修行也就成了大乘的修行。就像醫生診斷病情,能發現最根本的問題,就有治療的機會了。否則,問題在肺卻治療脊椎,就困難了。
《總持自在王請問經》中關於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也是為了宣講道之次第。其中前面的兩個過程[擦拭、清洗]是很容易領會的;而後面的過程[煉製],也即關於不退轉法輪[第三轉法輪]的教言,則指的是大悲方便與智慧空性雙運之道。關於這一點,在《經集論注疏》等論著當中都有相關的論述。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也有個清淨摩尼寶珠的比喻:當有智慧的人探索寶山取到如意寶以後,先用嚴灰洗滌,再用黑頭發衣擦拭,這是第一個階段;之後用辛味水清洗,再用布纏在木棍上擦拭,這是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先用藥水洗滌,然後用極細柔的布擦拭。
對這三個過程,有些智者相應解釋為三轉法輪 。首先遣除非福德,是一轉法輪;中間遣除二我,是二轉法輪;最後遣除一切見,是三轉法輪。如《中觀四百論》雲:“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這個教證應該與《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的比喻結合起來解釋。解釋的時候,前兩個階段容易對應,而最後的階段應該以大悲與智慧雙運來解釋。這在《經集論注疏》中有宣講,也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
所謂的“三輪清淨”,是指菩薩的佈施等行為,因為(他們是)以三輪不可得的方式而行持的。
三輪清淨,指菩薩以三輪體空的方式行持佈施、持戒等利益眾生的行為。菩薩即使度化了無量眾生,也無絲毫三輪執著。入定中不緣一切,出定時以如幻如夢的方式行持而不耽執,六度萬行的每一項都如是行持。這才是真正的積累資糧。所以,我們平時在行持善法的時候,儘量不要有傲慢和實執。“我今天做了個善事,這個功德,我死的時候會等著我。那時候我可能沒有財產,但這個功德會讓我獲得永久的快樂……”這樣執著實有是不合理的。
雖說我們現在是在凡夫地,但凡夫地時,對這些重要教言也應通達並相似修持。這樣一來,獲聖者果位時自會現前一切功德。
于這一點,聖者龍樹菩薩是在《經集論》中引用該教證 ,從而建立了究竟一乘的觀點。
對上述道理,龍猛菩薩在《經集論》中,引用了《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的教證。《入行論》裏提過龍猛菩薩的二種論,一是《經集論》,一是《學集論》。《經集論》彙集了許多大乘經典的教證,宋代法護譯作《大乘寶要義論》。以此教證,菩薩建立了究竟一乘的觀點。所謂究竟一乘,指聲聞、緣覺、菩薩最終都要獲得佛果。
也即,首先以(修持)無常、痛苦等等而對輪回生起厭離之心,然後趨入甚深而廣大的大乘之道。通過這些方式,從而建立起“聲緣之道只不過是大乘之階梯”的觀點;
龍猛菩薩的意思,聲緣道只是大乘道的階梯。作為修行人,先對一轉法輪的教義——無常、苦、空、無我進行修持,讓相續對輪回產生強烈出離心並希求解脫,從而奠定一切道之基。有此基礎以後,才能發起菩提心,進入甚深、廣大之大乘法門。
為何本論的頂禮句也對聲緣的智慧作頂禮呢?就是因為聲緣也是由佛母出生,而且是上上道的基礎。具體而言,聲緣在世俗中以無常等所生的出離心,以及在勝義中所通達的無我空性,這兩者是大乘道之基礎。而小乘人希求自我寂滅的自私自利心,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大乘道的基礎。這一要點請大家切記!
大乘人行持大乘道,對聲緣道有取有舍:對出離心與人無我這一部分,我們也接受,作為基礎;而另一部分——聲緣求自我寂滅的發心,不說聖者菩薩,連我們凡夫也不應當學。否則,如《般若經》所說的那樣,退失大乘而發了小乘心,是最大的犯根本戒。
這是龍猛菩薩——甚深見派的觀點。
無著菩薩則是在《寶性論釋》中引用該教證,也即以所宣說的“因為菩薩相續依此次第而進行清淨,所以(眾生相續中)成立清淨的所淨如來藏的存在”,從而建立起(眾生相續中)成立如來藏的觀點。
對同一個清淨如意寶的比喻,依龍猛菩薩解釋:先修無常生起出離心,之後入大乘通達空性,是以聲緣乘作為大乘道的基礎;無著菩薩的廣大行派,則將清洗摩尼寶的過程,解釋為行持菩薩道時清淨一切垢染,並最終成立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藏。不論菩薩、凡夫,他們相續中都有如來藏,否則,即生修善斷惡,來世怎麼連接?最終又如何現前如來藏的本面。所以,無著菩薩以此比喻證明每個眾生本具如來藏。這也就是第三轉法輪宣說光明的教義。
總之,不論龍猛還是無著,漢傳還是藏傳,對輪回生厭離是共同之基礎,無常、苦、空、無我都是必需的。之後,按龍猛菩薩的觀點,則將諸法抉擇為空性,依《般若經》所宣說的空性分,證悟一切諸法的空性本體。而按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觀點,又在萬法空性的基礎上,抉擇與之無離無合的自性光明。因此,依三轉法輪的教義,每個眾生都有如來藏,否則,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就無法成立了。為說明此理,《寶性論》用了很多比喻。
無論如何,這兩種觀點都是相同的:
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的觀點其實是相同的。學了麥彭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我們知道三大法輪應該結合起來,否則無法通達佛教的教義。如果只學大乘法,因為沒有小乘的出離心作為基礎,修行不會成功,就像沒有基的牆一樣;而只學小乘法,也會因為不了知大乘空性和如來藏,使所學不完整。而如果能結合起來,所學、所修的就是完整佛法。
的確,眾人面前我曾經說過,而內心也這麼想:在現今世界,藏傳佛教如意寶非常興盛。你看,傳承如此圓滿,每一教言由歷代傳承上師圓圓滿滿交付後人;而佛法又如此完整,教法證法、教言竅訣都圓滿具足,所以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也正因為如此,東西方佛教徒的目光投向了藏地,而眾多知識份子的信心和興趣得到引發,使藏傳佛教遍地開花。
第一階段,是以無常痛苦等等而進行修心;
不論修顯宗還是密宗,一定要先修出離心。修出離心,先要掌握佛教的基本教義,認識四種顛倒,以理推出無常、苦、空、無我,而且還要通達前世後世等基本知識。否則,連一轉法輪的法器都談不上,更不要說甚深法要了。而只是懂了還不行,一定要讓無偽的出離心生起來。出離心誰都會談,但除了少數人以外,真能在心裏憶念著輪回痛苦的人都不多。所以,光說不行,一定要修持。
修出離心因緣較深的有兩種人。一種人,像某些公案所說的那樣,因為前世對出離心有深厚緣起,今生一聽到相關詞句馬上生起出離心;還有一種人特別利根,經善知識引導以後也能迅速通達並生起出離心。除此之外,一般人即使聽了再多的出離心教言,不修持,也不會自然生起。所以,這種人一定要先從理論上通達,再到寂靜地方修持。
修持的時候,對於從輪回中出離的理由——三界猶如火坑,轉生到人、天、旁生、餓鬼、地獄有何種過患等等,要反復觀修。當輪回痛苦的境界在自相續中生起的時候,再也不願轉生其中,並會從內心引發堅定誓願:不管怎樣,我一定要通過修行超越輪回。要讓這種真實而非虛偽的心生起來,且永不退轉。
有了出離心的人不會耽著快樂。到了花園,他會覺得好看,也有快樂感受,但這是否失去了出離心?也不是。敦珠法王的密傳裏有一段:一次他正坐在花園裏感受快樂,一隻蜜蜂為他唱歌,“夏天的花雖鮮豔,可秋天一來它也不會長久,你的心不要耽執,多思考如何出離吧……”歌詞大概是這樣的。所以,有出離心的人,雖然顯現上也會覺得快樂,但對無常本性的認識,對痛苦本性的認識,總會提醒他不偏離出離的軌道。就像一個犯人被帶到花園,他暫時有點開心,但憂愁還是會自然湧上來:我畢竟是個犯人,不久要被判死刑,還有什麼可開心的……
這是初轉法輪的教義。
第二階段,是依靠三解脫門的教言而現前甚深見解之法性;
三解脫門是因無相、體空性、果無願。萬法包括於因、體、果之中,無相狀、無實質、皆是空性。依此教言,讓相續現前乃至涅槃之間的法都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境界。
這是二轉法輪的教義。
第三階段,是依靠不退轉法輪的教言,以及三輪清淨的教言修學菩薩之偉大行為。
三轉法輪的教言抉擇了光明如來藏的本體存在,而這種存在與三輪體空無離無合,無相狀、無實質。而菩薩就是依大悲、空性雙運行持利益眾生事業的。
這是第三轉法輪。
兩大軌轍師 都認為,道之次第只能是這樣的。
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是兩大派的祖師,對他們,佛陀在《楞伽經》等許多經典裏都有授記。他們以甚深智慧解釋了佛陀的究竟教義,並依佛授記及種種深妙緣起把佛法弘揚於人間。這兩大祖師都認為:道次第只能如此。
由此可見,這些堪為南瞻部洲兩大殊勝莊嚴的無垢論著,是毫不相違、互為一致的。如果一個人在修習之際,能夠通達將其融會貫通的方法,就可以稱之為“智者”。
所以,南瞻部洲二勝六莊嚴中最偉大的這兩位智者,他們的無垢論著是一致的。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能將二者融會貫通,也就是智者。
懂一點物理化學、電子科技,是不是智者?不一定。成為博士、教授是不是智者?也不一定。是智者,一定要對萬法的本體有所通達。如果他們自認為是智者,那我們要問:一切萬法的空性是怎樣的?心性的本來光明是怎樣的?一轉、二轉、三轉法輪的觀點如何貫通?如果能說、也會修,那才是智者。如果做不到這些,就不是智者,還有一個詞……
這個道理,結合密法的竅訣簡單來說:當以心觀察自心的時候,當時的這顆心,無論顏色還是形狀一切都不存在,從這個角度,稱為空性或者三解脫本體,這是二轉法輪的教義;而在不存在當中,它的光明分——明明清清的明分,以自然而然、任運自成的方式具足,這是三轉法輪的教義。但此二者不能分開,空即是現、現即是空,無離無合;或者說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這就是我們心的本體。每個眾生乃至一切萬法的本體,皆不離此二者。什麼時候,我們不是在名言上講,也不是以分別念理解,而是完全通達了它,也就成為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或說智者。所以在修持的過程中,對於這個道理,說得遠一點,可以推至萬法;但以竅訣歸納於一座上而言,何時通達了心的本性,也就貫通了二大菩薩的觀點。
對本自圓融的佛法,有人偏在業果上,有人注重空性,有人則以光明為主……各執己見。但不能貫通,則難以修到真正的解脫之因。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