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26 02:08:03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5/26 02:07:11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現觀總義講記 第十課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祈禱上師法王如意寶: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 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 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十課
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分別是入定和出定的修法。正等加行時,以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境界能遣除罪障;次第加行時,依靠不可思議的等持能行持無量無邊的菩薩行。這兩種修法,對《現觀莊嚴論》或般若波羅蜜多的修學不可或缺。
《現觀莊嚴論》是開啟般若寶藏的鑰匙,憑藉它可以瞭解無邊般若法門及如海經論。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有歡喜心、恭敬心。對般若法門有恭敬心,十方諸佛菩薩也會護佑並加持你。對此,《般若經》有個比喻:一位母親有很多兒子,兒子們不論身處何方,始終都掛念著母親,因為母親對自己有養育之恩;同樣的道理,因為十方諸佛菩薩都源于般若佛母,所以對任何恭敬並護持般若經論之人,都會賜予加持。因此,哪怕我們不懂般若法義或者無緣聞思修行,但只要般若法本不離身體,世間的天尊護法、出世間的諸佛菩薩始終都會垂念並保護你。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有歡喜心,既然般若法門難得值遇,值遇了就要希求,千萬不可妄自菲薄。我經常想:如果我們變成一個動物,再好的動物,哪怕能活一萬年,當遇到殊勝對境時它不會生一刹那信心;見到佛像時,不說禮拜,連單手合十也無法行持;而口裏更不可能念誦一句觀音心咒或金剛薩埵心咒。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做了人,又學了佛,再笨也已對般若法門生了信心,可以口念咒語,手搖轉經輪……能輕易成辦許多善根。所以,此時千萬不要輕蔑自己:“我這個笨蛋、傻瓜,除了吃飯,什麼都不懂……”其實,只要我們認真學,佛教的道理並不難懂。
我看個別道友很精通世間法,口才、做事都有能力,可一遇到佛法,腦子好像轉不過來。但實際只是串習不夠,經常串習,應該不難。除了個別人由於前世沒有聞思修行導致今生有點笨以外,多數人對世間法的記憶特別清楚。比如十年前那人罵我一句,十年後還記得清清楚楚,耿耿於懷。有這樣的記性,法本上的意義為什麼記不住?應該能記住。十年前我聽過一個教證,同樣可以記在心裏、刻在心底,是一個道理。所以,你記什麼,只是串習和發願力的不同而已。
不清淨七地後得的所有如海之菩薩行為,都是依靠一切相等持而行持的,而不能在遠離相狀的法界中以一味的方式而修學,
菩薩在入定、出定時,分別修持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入定時並非沒有相,像前面的教證所說的,在入定無分別智慧中,可以圓滿三十六種波羅蜜多。這種不可思議的行境,雖然凡夫人無法理解,但在菩薩是成立的,就像小學生無法接受大三的知識並不妨礙大學生們理解這些一樣。
在出定時,不清淨七地(一地到七地)菩薩具有如海般的利生行為。一地時,即能於一刹那震動一百世界,度化一百眾生,趨入一百刹土……之後更是層層增上,乃至於無邊刹土利益無邊眾生。對這一切偉大的利生行為,菩薩雖然能依於一切相等持而行持,但還不能在離相的法界中,以一味一體的方式修學。
哪怕七地菩薩具足了遠離相狀的等持,但卻是具有勤作的,所以其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的修行也是分別進行的。
《入中論》雲:“……彼至遠行慧亦勝。”七地時,菩薩具有了遠離相狀的等持,但修行仍有勤作,還不能刹那起入滅盡定。所以,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只能分別進行,正等加行以入定為主,次第加行以後得為主,入定、後得尚未成為一味一體。
八地以上依靠現空無別的空性等持,在無漏法界中,依次獲得善逝佛陀無量而不可思議的一切功德及境界,依靠無相離勤之道使自他二利任運自成,這也是有寂平等性加行的修學階段。
八地以上位於三清淨地。三清淨地的菩薩完全通達現空無別的智慧,此時於無漏法界中,漸漸獲得近於佛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境界。那時的修行是無勤的,就像人在河中自然順勢而去一樣,菩薩于無勤中圓滿自他二利,一切功德、事業任運自成。
不像我們,為了利益眾生冥思苦想,又要勤作又生苦惱,你要利益他,但他不聽話、誤入邪道……很多不順,很多困難。乃至八地以下的菩薩,後得時的利生、修學都有勤作。而到了八地的時候,一切都自然而然,雖未獲得圓滿功德,但與佛相似的境界已經出現了。那時候,可以修持生死涅槃平等性加行,進而現前一切功德。
從此以後,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無二無別、彼此融合,並在最後有際無間道中,究竟無漏界諸相之殊勝功德。
此時的入定與後得無二無別,所以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也是無二無別。在此之前,道諦、滅諦分開,而現在也是無二無別。智慧與悲心、等持與妙慧……也都自然而然融為一體。到了十地末尾之無間道,依靠金剛喻定摧毀三有一切障礙。那時,一切諸法得以清淨,一切功德得以圓滿。
在將執著二諦相異的十六種爭議無餘斷除之後,入定與出定、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的修持便成了無二無別,智慧與等持也徹底平等,刹那加行的智慧也由此而現前。
十地末尾時境界深奧,將十六種爭議斷除之後,入定與出定、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所有功德完全融為一體,無法分開。那時候,刹那加行的四種相可以現前。
另外,雖然在《賢劫經》與《三摩地王經》等眾多經籍中,列舉了數不勝數的菩薩行為,並以平等、廣大等等的等持方式而宣說了這一切,但這些也都是涵攝於次第等持[次第加行]之中的。
在《賢劫經》、《三摩地王經》 等經典中,列舉了許多菩薩利益眾生的不可思議境界,比如以佈施利益眾生,以持戒利益眾生……而這些最終都歸結在平等廣大的等持中,像《三摩地王經》所說的“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等持”,以及《賢劫經》所說的“了諸法本三摩地”。
以前上師如意寶講《文殊大圓滿》時說過:《三摩地王經》列舉了十萬個等持。也有些經典宣說了八萬四千等持和陀羅尼法門。而這無量無邊的等持,全部可以涵攝於次第加行,也就是說,菩薩出定利益眾生的等持,都能以次第加行來修持。
因此,想要瞭解大乘經典的究竟密意,依《現觀莊嚴論》進行修學是不可缺少的。藏傳佛教歷來重視五部大論,尤其是《現觀莊嚴論》,學的時間較長。雖說短短時間要通達如來最殊勝之密意有一定的困難,但至少我們也要播下般若法門的種子,而前世有緣的利根者,即生也能通達法義。
學了這部論典以後,再看《般若經》、《三摩地王經》等大乘經典論集,應該不困難;否則,只是望文生義去理解,恐怕難有收穫。
至於修持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的必要,則是因為:如果不修習修持諸法空性的正等加行,則無法獲得斷除二障習氣、證達諸法平等的佛果;如果不修習自在後得一切所知的次第加行,則無法獲得因現前一種無漏之法,從而現前一切萬法的遍智。
修兩種加行的必要是什麼?勝義中,將一百七十三相抉擇為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世俗中,以每一相的差別、本體互不混雜的方式觀修,這就是正等加行的修行。不修持這一加行,就無法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並證得萬法空性的究竟佛果。所以,對每一個想獲得佛果的行者來講,正等加行的修持非常重要。而不修次第加行,也得不到遍智佛果,因為現前一種無漏法即能現前一切萬法的遍智,必須依此加行才能獲得。所以,對我們後學者來講,這二者非常重要,離此則無佛果可得。
我們修學佛法,不可只停留在人天果報的境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確重要,但人生短暫,遇到了難得值遇的空性法門,卻不以勤奮增上善緣,那在未來的生生世世何時再能遇到,很難講了。我們知道世間人重視教育,孩子讀了小學,將來有條件一定讓他讀大學。為什麼?小學知識雖能脫離文盲,但誰會讓他停在這個層次上?同樣的道理,修行人不求佛果,卻始終停留在人天因果及簡單的法理上,太可惜了!既然一生短暫,所以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希求並趣入更深的法門。
正如《寶性論》所雲:“總攝其義而宣說,客塵煩惱得清淨,乃無分別智之果;確定無疑將獲得,殊勝淨妙之佛身,乃為出定智之果。”
總攝上述意義而宣說,客塵煩惱得以清淨,乃是入定無分別智慧之果,也就是說,以修持正等加行能遣除煩惱、所知等一切障礙,最終獲得佛果;勝妙佛身,或者說遍知一切萬法之遍智果,是于後得修持次第加行之果。
綜上所述,作為獲取究竟佛果二身之因的大乘道之究竟修持,也就是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所以,我們應當妥善地分析明辨由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所涵攝的空性與大悲、智慧與方便、道與地、見道與修道、甚深與廣大、智慧與等持、所斷與所證、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法身與色身等眾多之法,有些是本體為一體;有些是同類;有些只是所占份額大小的區別;有些又成了因果關係的這些道理。
總之,獲得佛果的唯一因——大乘道之修持,就是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由此可知,其實二加行已涵蓋了空性與大悲、智慧與方便等一切大乘法門及如海功德。
如何涵蓋呢?有些以本體為一體的方式,比如正等加行與空性、智慧或者見道本體無別;有些以同類的方式,比如正等加行與空性、甚深同類,次第加行與大悲、廣大同類;有些是所占份額大小上的區別,比如正等加行以修空性為主,次第加行以修大悲為主;而有些是因果關係,比如以正等加行為因,可以清淨所斷、成就法身,以次第加行為因,可以獲得所證、成就色身。
能通達二加行及上述涵蓋之理,則對大乘無邊法義輕易可知。
在資糧道與加行道之際,因為自相續被實有的耽執,以及業與煩惱所束縛而無法解脫,所以應當以修持空性的正等加行為主;在登地之後,則因為應當以行持他眾之利為重點,所以應著重修持作為遍智之因的次第加行。
在資糧道、加行道的修持中,作為凡夫,仍然被自相續的我執、煩惱所束縛,所以此時的主要修持,是抉擇萬法空性的正等加行。依靠正等加行,可以摧毀無始以來束縛相續的我執。因此,凡夫主要修空性,這非常關鍵!不懂空性,表面做些利生的事,還是不離自私自利之心,因為不破我執,內心始終不會清淨。
而得地以後則主要行持利他,因為證了空性,利他就不會退轉。而要利他,則應修持次第加行以獲取遍智。帕丹巴尊者說:真正要度化眾生,最好是得地菩薩。因為一旦得地,自私自利心完全被拋棄,那時候,利益眾生的心清淨,行為也圓滿。和聖者相比,凡夫雖有利他,但只是相似的。我們每天也做些事,是利益眾生,但仔細觀察,其實有無數念頭是為自己,心並不清淨。
總之,資糧、加行道以正等加行為主;一地以上以次第加行為主。
至於“在獲得頂加行之後,便修習次第加行”,以及“彼極彼漸次”所表達的含義,也是與這些論述相符的。
按《現觀莊嚴論》的教義,先修正等加行,達到頂點是頂加行,頂加行之後再修次第加行;而頌詞“彼極彼漸次”的意思,也是先修正等加行,再修頂加行,之後修次第加行。二者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先修正等加行,再修次第加行。正等加行以修空性為主,次第加行以修大悲為主,其實這和上面的論述是相符的。
所以,從本論的次第來看,在凡夫位時先修空性;我執減輕了,自然會引發利益眾生之大悲,因為空性、大悲本來無別。而此時利益眾生之心很清淨,和凡夫不同。
有些人認為:所謂“如同虛空一般的遠離戲論、超越思維的甚深空性”境界,只是屬於聖者等補特伽羅的殊勝之法;而三轉法輪的經典,以及闡釋其密意的論典中有關行為方面的論述,才是屬於初學者的法。
有些人認為:像虛空一樣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境界,凡夫人無法瞭解,只是菩薩的行境;而三轉法輪的經典以及龍猛菩薩、彌勒菩薩的論典中所講的如海菩薩行,才是初學者的修法。華智仁波切對此觀點非常不滿,下面進行遮破。
像這樣的說法,只是顛倒地理解了諸佛菩薩自宗見解的謬論而已。比如說,對正在吃糖的人,有什麼必要向其講述糖的滋味?還有,為前一天晚上出生的嬰兒,即使陳設出精心烹製的由美味珍饈組成的宴席,又會有什麼價值呢?
其實他們未通達諸佛菩薩的密意,已經錯解了聖者的教義。華智仁波切在此說了兩個喻明:正在吃糖的人,給他講糖是甜的,糖怎麼好吃……完全是多此一舉;剛剛生下的孩子,在他面前擺上十幾樣菜,也沒有意義。
同理,對於甚深空性已經現前的聖者,又何須為其宣講甚深之義?
對方說佛陀二轉法輪的甚深教義是對聖者講的,但聖者已經通達空性,再給他講空性有什麼必要?就像給正在吃糖的人講糖的味道一樣,沒有必要。
而作為尚未現見見道法性,尚未修持修道等持的補特伽羅,不要說獲證不可思議行跡的諸大菩薩的偉大行為,哪怕僅僅修學真正的大乘道六波羅蜜多,也是無能為力的。
而對凡夫講廣大的菩薩行,意義也不大。因為凡夫未得一地見道,也未生起二地至十地的修道,即使對他宣說菩薩的如海行為,比如無量無邊的三摩地或者六波羅蜜多的種種行持,也無法真正受持。所以自宗認為:因為初學者執著深重,所以先對他宣講空性;通達了空性,自然可以任運行持利益眾生的菩薩行。
當然,不是說初學者根本不能行持六度,而是說,圓滿、合格的六度無法行持,相似的可以。比如六度中最簡單的是佈施度,但凡夫人能不能以三輪體空或者圓滿具足一切條件去行持呢?一瞬間也做不到。所以,理解經義時一定要有智慧,這樣不至於誤解。
關於這一點,僅從“消除佈施之違品,擁有無分別之智,圓滿達成一切願,成熟眾生之三乘” 等描繪六度法相的言詞中也可以了知。
這是《經莊嚴論》裏的教證。以佈施而言,真正的佈施要具足這些條件:第一、消除佈施的一切違品,一地菩薩佈施時毫無吝嗇心;第二、擁有無分別、三輪體空的智慧;第三、要能滿足希求者的一切願望,就像佛陀在因地時,將自己的身體佈施給眾生一樣;第四,以三乘佛法成熟不同根基的眾生。而這些條件,凡夫人都做不到。連具有法相的佈施度也不能圓滿,持戒度、安忍度等更談不上了。因此,對方所謂“初學者要行六度而菩薩才修空性”的說法,是不合理的。
當然,雖說不能圓滿行持,但也不能說完全不能行持。其實在資糧、加行道時,可以相似地修空性、通達空性,也可以相似地行持六度,乃至對大圓滿,即使未得七地甚至只是凡夫,也可以相似了知,並以此斷除自相續中的分別和執著。否則,如果某些人的說法真實可靠,那麼在佛陀的經典中也應有明確記載:只有一地菩薩才可以修空性,只有七地菩薩才可以修大圓滿……但任何經論都沒有這樣宣說。因此,我們根據自己的根基,現在就可以修煉空性、行持利他。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