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九二八年,院長誕生於西藏東部康區岡日鄉,父名阿竹、母巴桑,三兄弟中屬次子。生後不久因得重病,蒙上師賜與藥丸,取名"章鉈"﹙意譯:從困境脫離﹚。九至十二歲間放牧牛羊,但卻常有一股想要出家求法的念頭,故而決定離家,並曾在途中遇一位長輩協助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而得以出家。十三歲至十七歲時,在意成洲﹙村中寺名﹚依止糾察師,剃度出家,並開始背誦各種念誦經本,學習所有法會儀軌。此後往哲
邦寺,依止"悲禪"上師,這段期間行住坐臥六時之中,唯聞思法義,精進無餘。
西元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九年接寺院執事,因努力工作屢獲美譽。可惜的是此四年中卻減少了廣閱教理的機會。西元一九五九年西藏政府流亡印度後,為了延續藏傳宗教文化之法脈,於一九六四年參加了第一批教師班,鑽研藏學文化。一九六五年在"馬蘇利"藏人分校擔任二年的主要教師,並一肩挑起一百九十位學生的教育及生活的重擔。此後返回母校為九至十一年級學生授課,長達五年之久,之後成為母校最重要的"佛學教師"﹙其地位與校長一樣﹚,每星期三為全校師生傳法講經,教授善惡業果,樹立悠久傳統藏傳佛教師長之典範。
院長對學生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乃至一切生活上瑣碎細事,如幫生病的學生打掃、洗衣,關注學生的醫療問題,購書、筆、文具等用品等。節日時若無豐富食物,則以私人薪資加菜。金剛舞蹈時,他老人家則親自指導,若無舞衣道具時,他也會親自準備等等。總之,因由他的慈悲關照、感動召化,而有"大眾之父"的尊稱。
院長生平只依三個原則處事:一、不貪著名譽地位。二、依法王教示盡力奉行。三、放棄自利而為大眾做事。他確實做到,而且外表是那麼樣的淳樸、普通。但在平常生活中卻又可以深深體會他那股強烈擇善固執、剛正不阿的精神。
一九八○至一九八六年 ,在院長協助下教育了一百二十五位從西藏逃亡的難民,並使他們有學習外國語文的機會。一九九一年為一批無法進入比哦學校的二十多位藏人開文化班。一九九二、九四、九五年分別開了三批教師訓練班,解決了在印度年輕一代「教師荒」的問題。此後又開政府官員訓練班,學員共二十九位。冬季時,為在家居士開設高、低年級的一般學校課程,以提昇教育水準。總之,他這樣努力辛苦的奉獻,都是為了喜瑪拉雅山脈的文化宗教而做的。
他也常到國外說法,教導許多外國人。如以色列、日本、美國、歐洲、香港、蒙古、蘇俄等國,並與各國佛教界建立了友好關係。
為了提昇女眾尼院教育,特指派格西到尼院指導教授,甚至在本校內舉辦某些佛學課程。同時為了解除難民的貧苦,常佈施醫藥和衣物等。他不只是飽學多聞,更能悲心善巧的幫助別人。院長實踐以身作則之訓示,確實做到了大乘四攝的精神。
辯經學院期間,從他所教化的學生共有般若班畢業生七十九位、中觀班畢業生四十三位、格西十五位、教師二十八位、官員十五位、翻譯人員及高級幹部十三位、本校執事長七位、一般研究所畢業生八位、博士三位、大專畢業生二十一位,目前在學中的仍有一百三十多位、外籍學生二十二位,以及在深山修行的閉關者,略計所教導過的學生共五百多位。
有空時他總是提筆寫作,絕不浪費光陰,所以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種。如:心類學、中觀、政治、宗教理學、文法指導等有關書籍。有些已翻譯成二、三種語言、有些成為教科書,利益甚廣。
院長一生剛正不阿、熱忱愍眾,為清淨能常住世間奉獻其一生。他為有情來此世間,雖在一九九七年捨報,但他的精神、他的事業、他的恩惠將永銘在西藏歷史的大碑石上,讓每一位西藏子女永恆懷念他的訓示---以身作則!
尊貴洛桑嘉措 (達隆沙拉辯經學院第一任院長傳記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