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密咒乘修行的核心
www.lama.com.tw
(Since 1999)
 *菩提心是修行核心
華人請法團析釋 
一、菩提心為要,此乃藏傳佛教(噶當派)修行命脈,以菩提心作為主要修持,其它修行作為修持菩提心前後的支分,這是噶當派修行的命脈。《正攝法經》說:「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只要你掌握到這個法、親證它,則整個佛法都在你手中。這是什麼法呢?就是大悲心。接著又說:「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命根在,其他的根亦在,命根不在了,其他諸根也就都不在。如命根般重要的,就是菩提心與大悲心。
龍樹菩薩造的《菩提心釋論》中云:「咒地等功德,佛德到彼岸,菩提心支分,遍智如是說。」這段文的意思是,佛陀說的一切教授,包括顯密二乘等地道內容,都是菩提心的支分。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多次說到要以菩提心做為核心。由此可知,從佛到諸多正士夫都說,要以菩提心作為修行的中心。

二、如何對「以菩提心為修行核心」產生定解

首先必須對菩提心有正確且完整的認識。若你認為菩提心就是幫助他人的心,而且所謂的幫助他人也只是跟世間人的作法一樣,給窮人一點錢、為病者或遇到困難的人提供一點幫忙,如果我們對菩提心的認識僅限於此,將難以理解為何菩提心會是修行核心。
對菩提心的理解應該要到什麼程度呢?要像《華嚴經》裡說的:「菩提心,如同書首之簡示 。(1)」經論的內容一般都會分為「簡示、廣說」二大部份,先把該書的主題做一個統攝的簡示,雖是簡示,但卻包含完整的內涵,而後才就其內容開展出仔細的闡釋。廣說的內容,全都從前面簡示的內容而來,只是在文字的廣略上有所差別而已。
菩提心也是如此,它是菩提祈願以及菩薩行持的簡示。也就是說,你對菩提心的理解,要到一講到菩提心,你馬上要把整個大乘道的修持完整地現起才行。當你對菩提心有這樣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到為什麼要以菩提心作為修行中心,才有辦法對此生起決定解。
如果你以為的菩提心,只是小小的利他心、小小的悲心,只是世間共許的善良而已的話,要你以這樣的菩提心做為實修中心,會有點難。
其實菩提心的種子我們都有,它就是一切有情都有的慈愛心。當這顆慈愛的心愈深細、範圍愈廣大,把心的善良特質發展到究竟極緻,就是菩提心。
想一想,即便還沒有到達菩提心的程度,只是一般平凡的慈愛心,對我今生的身心帶來多少好處?如何利益到社會?如果我們去實修慈愛心,如何利益到來生?透過實修慈心與悲心,如何帶領我們到達佛地?由於實修慈悲心,證空慧才得以成為對治所知障的利器;少了慈悲心,無論你用多長的時間、甚至虛空未盡之際觀修空性,都無法對治所知障。特別是,成辦佛陀色身與無限功德的不共因,就是慈悲菩提心。
以上這些話都有經論依據,而且也都能透過理路解釋。如果你能繼續學習,有朝一日,當你也有能力用理由解釋、全然說服自己時,有朝一日,你的心才會終於對於「以菩提心為修持中心」這句話生起定解。
如果實修對你而言,只是偶爾做一下的事,那麼接下來這些話,對你而言就不是那麼重要;但若實修對你而言,是專一決志、要投入最大心力的事,對於你要實修的法,必須先以經論、正理、各種譬喻,確定它是最清淨、最核心、最有利益的法,否則你可能無法持之以恆。也許一開始很用力投入,但在幾個月、幾年之後,你可能就累了、慢慢走向回頭路。但如果一開始你就很清楚它是唯一的路,即使會累,你也不會放棄。
這些大實修,如證空慧、菩提心,都很難在幾天、幾月之內就得到成果,必須要長時間地持續下去才行。繼續下去,終有一日,你會得到成果。
…出自:《2009華人請法團析釋》第三講

1.例如,「印度」是個總略的概念,印度境內的各省、各種風景文化則是細目。同樣地,「菩提心」是簡示,其中細分則有六度、四攝、菩提欲願…等許多的內涵。因此,要對菩提心生起真正的理解,需要非常多的學習。除非完全了解大小乘經藏(包括密咒乘)的內涵,無法真正了解什麼是菩提心。再例如,有兩個人同樣都到過印度,但某甲只到過德里,某乙則深入地到過印度的每一個省及小村落,對印度的風俗民情也有很深的了解。當講起「印度」這兩個字,此二人心中現起的內容與豐富度的差異便非常大。同理,講起「菩提心」時內心現起的概念,若是完整的大乘修持內涵時,這才算對菩提心有真正的認識。

「菩提心,如同書首之簡示」這個認識非常重要。
… 辯經學院 昆秋汪杜格西

*在過去的時代,堪千·札西·歐薩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隱居。 當他家中一位僕人過世時,他為僕人祈請。
 一天晚上,他夢到僕人投生地獄道中的一個熱地獄。 醒來之後,這位隱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歐薩,向他說明這個夢境,請求他為已故的僕人祈請。
 堪千·札西·歐薩回答:“我會為他祈請的,但你應當同時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如果你能夠持續地修持,他將會從地獄道中解脫出來。”
 隱士回到山洞,精進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 七天后,他全身長滿水泡。 他認為這是一種徵兆,於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歐薩。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換,”他告訴上師,“現在我的身體彷彿被火焚燒一般,全身長滿水泡。”
 “這只是一個徵兆,”堪千·札西·歐薩說,“那個僕人已從地獄道中解脫。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另一個故事說,一天,慈氏瑜伽正在傳法,一隻狗對著某人大吠。 這個人失去控制,對狗丟擲石頭,被擊中肋骨的狗發出哀鳴。 慈氏瑜伽對這隻狗感到無比的憐憫而大叫一聲,從傳法寶座上摔了下來。 弟子們心想:“這是不是太過頭了?”
 慈氏瑜伽知道他們的想法,於是說:“看這裡,我的肋骨。”他身上有一塊瘀血,跟石頭打中狗的位置一模一樣。 他承受了那隻狗的痛苦。
 以上都是自他相換菩提心修持成就的真實案例。
 菩提心即覺醒心,是一切經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個很容易修持的法門。 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圓滿;沒有它,任何事都無法圓滿。 此刻,我們正從不同上師處領受許多修心的法教。 請把這些法教謹記在心! 當這些法教被翻譯出來之後,希望各位能夠理解記憶。 因為,這確實就是佛法。
 以上文字選自《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
 
自 他 相 換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在《慧燈之光》系列中講到:
 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換呢? 非常難! 不過,現在做不到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修行的目標。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達到這個目標呢? 只有在登地以後。 當我們證入第一地時,便完全破除了我執,那時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夠完全做到自他相換。
 但在此之前,作為一介凡夫,要真正做到自他相換,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為,正如我以前所說,自他相換等修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

持 之 以 恆

 儘管我們現在不能完全接受這些思想,但仍要往這個方向努力,大乘菩提道本來就是需要一步一步走上去的。 而所謂的往這個方向努力,就是指修習自他相換等菩提心的修法。
 其實,修行就是一種鍛煉。 譬如,一個運動員在開始鍛煉的第一天,可不可能馬上達到其最終目標呢? 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他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
 同樣的,“現在”就是我們修自他相換的第一天。 因為從剛剛開始到最終達到上述標準,肯定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我們要從現在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恆,這才是最關鍵的。

 如何報恩? 該怎樣修自他相換呢?
 其入座的方法和以前所講的沒有任何差別。 在打坐的前期工作全部做完以後就靜下來,首先要按照四無量心的修法,詳細地修一遍知母、念恩、報恩,並由此深深地體會到:
 一切眾生都是我的母親;而且每一個眾生作我母親的時候,對我都有這麼大的恩德;由此又進一步想到,今天就是輪到我去報答母親深恩厚德的時候了。
 因為,以前曾經作過我父母的那些眾生,現在絕大多數都墮落在惡趣裡,正在忍受著劇苦的折磨。
 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也能暫時享有某種安樂,比如說,野生動物在沒有受到人類侵擾、獵殺的時候,也能相對自由地生活;但他們還是有無明的痛苦(所謂無明,即 指什麼也不懂、愚蠢),以致沒有修行的機會。
 而我現在已經明白了這些道理,並且也有修行的機會(如有適當的時間、自由等等),總之,各方面的條件都已經具備了,所以,現在就是我來報答母親恩德的時候了。
 那麼,該如何報恩呢?
 此處首先需要修兩點:其一、是以大悲心領受眾生的痛苦;其二、是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樂,也即以大慈心將自己的幸福帶給眾生。文選自《慧燈之光》系列

*在佛教的修行中,我們常常提到修密宗,而密宗的修行主要以修「三密」為主,那麼什麼是「三密」呢?
「三密」即身密,口密,意密。
一為身密-就是結手印。手印就是兩手手指相互挽回成不同的形狀。手指從小指往大拇指數去,依次代表“五大”,即地,水,火,風,空,右手代表慧,左手代表定,慧,定和“五大”結成不同的形狀,代表不同的含義,它的作用就像是收音機安上天線,對外可與宇宙本體能量相連,對內則與五臟六腑相通,從而達到無我,天人合一。
二為口密-就是持真言(持咒)。真言,是諸佛菩薩發出的秘密語言,是真實不虛的通於人天之間極為奧秘的至真語言。真言的數量繁多,不同的本尊有不同的真言。真言從修法上可分為:息實,內益,敬愛,降伏極性。從形式上又分為:火咒,中咒,小咒,根本咒,心咒,種子真言。真言的作用在於利用一種音波頻率,震動身體內部的氣脈,交替之與宇宙意識的音頻相應,從而開發生命潛能,啟迪高度智能。咒(真言)重在它的開啟性,而不在它的可言性。
建立一個行者思想集中的對象,觀像的對象十分豐富,廣泛,一般為字,事,法,人種,稱為曼曼羅羅。字,如觀一些有關的梵文,藏文等。事,如觀月輪,蓮花等。法,如觀慈悲,喜捨等。人,如觀上師,本尊等。意密的作用在於通過行者沁心一物的觀想,培養一念專精,從而引發意識潛能,轉變固有習氣,轉識成智,構築超越自我的精神世界。
「三密」的學修,必須要在有資格的上師的傳承和指導下進行,聲稱灌頂傳承,不得盲修瞎練,不然,會有走火入魔的嚴重後果。因此,「無師自眾生通過「三密相應」,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由此與佛(本尊)的身,口,意相應,達到「我即是佛(本尊)佛就是我”的意境,這稱為“變身瑜伽”。應用“三密相應”的方法達到三摩地(入定),轉識成智,即身成佛,這就是密法的基本實踐方法。一切密乘的修法均是在此基礎上演繹的。

*藏傳佛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其核心並不在宏偉的布達拉
在世界佛教各宗各派都都把誦經念佛當作第一要事,把經典理論書藉以恭敬朝拜對象塵封在書櫥的當今世上,以實踐的學問,認認真真學習三藏教理,並將其視為憑證悟化眾第一要素而奉獻一生的只有藏傳佛教界人士。
從11世紀中葉開始,按印度那爛陀佛教大學的學制,在西藏桑普建起了辯經學院。此後,藏區各地陸續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辯經學院,最著名的辯經學院如哲蚌,色拉,甘丹,扎什隆布,青海塔爾寺,甘南拉卜楞寺,裡唐大寺,西康強巴林,以及外蒙甘丹寺等。
20世紀中期,哲蚌寺有學僧七千,色拉寺學僧五千,扎什隆布,塔爾寺,拉卜楞寺各有三四千。大小辯經學院全藏區有人千五顯著學院主修的是“五部大論”,即因明學,般若學,中觀學,俱舍學,律學。因明學包括《攝製辯論》和《釋量論》,學制4 - 5年。般若學以《現觀莊嚴論》為綱,學習印藏學者的般若疏論,學制一般3-4年。般若學考試答辯合格後,授予中級學位。中觀以《入中論》為綱,學習龍樹《中觀論》和提婆《中觀四百頌》等有關中觀的各家學說,學制一般2年。俱舍學以世親《俱舍論》為綱,學習上部和下部阿相連達磨諸論,學制4年。律學以功德光《律經根本頌》為綱,學習戒律。完成五部學業共需16-17年,經考試答辯,成績優秀的獲得“多冉巴”,“拉冉巴”等顯宗直徑。然後再進入密宗學院,學習密宗總論和各部分論點,學制3 - 4年,辯論成績合格者可以使用“俄冉巴”即密宗直徑。如甘丹金座法王的任職資格,必須取得顯密雙學位,並且經過數十年的學修實踐,品德威望俱佳者,才有入選資格。
講辯立論,重教理二證,教內的替代,也以學術論文而升遷。在佛教各宗派中,以學知識,做學問主要而且我可以毫不誇張張地說,藏傳佛教是重知識,知識力量最強的佛教。藏傳佛教的經論研究成果之巨大,以堆積如山的論文論證為證。如果把這些藏文佛教理論著作全部翻譯成漢文或外文,需要花幾年的功夫。而且,其中有關佛教哲學方面的一些著作,可以毫無遜色色地排在世界級哲學名著的行列。因此。 ,藏傳佛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在宏偉的布達拉宮,和金碧輝煌的佛殿,佛像,佛塔等有形的文化,而是在獨特的思想精神的無形文化遺產方面。
至今,很多人只知道雪域高原的有形文化,不知道藏傳佛教的無形思想文化遺產。藏傳佛教成為青藏高原的藏族主要的幾十個民族參與下,在一千四百多年的漫長經歷中形成的思想文化產物,它以特有的利眾價值觀和博大的精神遺產,銳利的智慧,獲得了現代社會的普遍認可;以一種信仰的強勢層次,進入歐美等西方國家,從研究藏傳佛教的劉宇光教授評價說:藏傳佛教“在闡釋的方法上採用嚴格的學院哲學格式,尤其是因明論式深異於以玄思為法的漢傳詮釋”,“比之於漢傳佛學,藏傳佛學是頗能完整,平均而踏實地綜合及發展了大乘佛學所有必不可缺的理論理論:中觀,量論,唯識,成熟階段的阿聯達摩及如來藏思想,且互相制衡,不會一面倒地只偏於一項”。(見《當代西方的藏傳佛教哲學研究》 1980-2001)
對這樣一個保留了傳統精神的純真的佛教教派,就像一個精神病患者那樣信口開河地進行否定,扣上“邪教”的帽子,進行惡毒的誣衊攻擊,這是對藏民族為首的國內幾十年一個民族,全球億萬眾眾的智慧和鑑別力的貶低和嚴重褻瀆!
藏傳佛教較全面地繼承了印度佛教四大學派的傳統。雖然在信仰領域的指向思想是中觀見,但不是清一色的應成中觀見。佛教前弘期的靜命和蓮花戒都是順瑜伽中觀的主要論師,他們所傳中觀屬自續中觀,其中某些見解接近於唯識,故稱“順瑜伽中觀”;後弘期阿底峽和薩迦五祖,噶舉派開祖瑪利亞巴,米拉日巴等屬於藏地早期應成中觀派;後來,第二佛陀宗喀巴精研佛理四十多年,繼承和發揚了應成中觀之學,寫出了《辯了義不了義論》,《中觀論大疏理海論》,《入中論大疏顯理論》,《菩提道次第·勝觀品》等曠世大作,將中觀應成見發揮到了極致。
作為必修的五部大論中,《因明論》中既有經部的思想,也有唯識思想,佛教因明奠基人《般若學》的放置思想基於無著,世親,聖解脫軍,獅子賢一系的順瑜伽自續中觀,《中觀學》宗龍樹六論和月稱諸論,《俱舍論》屬小乘經部理論。《律學》以小乘一切有部見為主。學什麼《論》,就順應什麼觀點,並非一律用中觀觀解釋一切經論。唯識不足非藏傳佛教的意圖思想,但作為彌勒,無著,世親一系學統,藏傳佛教也同樣在研究繼承發揚。若說藏傳佛教知識界不學唯識論,不懂唯識學,那是極端無知的表現。
藏傳佛教遵守佛陀的利眾教言,堅持內學,外學並舉的原則,每個寺院都配備十明學科:即內學(顯密)佛學),因明學(佛教邏輯和認識論),聲明學(梵文和語法學),工巧明(包括建築和金銀銅鐵的冶煉製作,雕塑繪畫等各種工藝美術),醫方明(即醫學),詩學(包括各類文學),音韻學,辭藻學,戲劇學,術學(包括天文,曆算,性命學,風水學等)。學完“十明”,稱十明學者。
唯識學作為大乘佛學的分支,藏傳佛教學界十分重視其研究,宗喀巴大師在《辨別義不了義論》第一部分,遵照《解深密經》和彌勒《大乘經莊嚴論》,無另外,還有兩部唯識著作《阿賴耶識根本頌》和《唯識解難》。宗喀巴可以說是藏地的唯識學大師。因為若說宗喀巴大師的思想正見是應成中觀,故不信唯識。若說宗喀巴不懂唯識學,那是天大的笑話,只是其唯識學著作未譯成成漢文,而漢地學界不知罷罷了。
以自己的未聞無知而斷定其不學無知,哪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各派都有各自的主信仰,中觀派堅信中觀見是最真實的,這種觀點也有經典和理論的根據;唯識家認為唯識觀是正確的,也有他立論的經典理論根據。各信其說,所以佛教四家學說在藏地才能並存。
如彌勒的《寶心論》和《現觀莊嚴論》是尺度般若中觀見的,《大乘經莊嚴論》和《又如無著的《寶心論疏》以中觀見解說,而《攝大乘論》《阿中間達磨集論》說唯識。所以,中觀學家說彌勒,無著的思想屬於中觀宗,而唯識家卻說:彌勒,無著是唯識學開祖。
佛教思想從來就是容納百川的大海,各種思想兼收並蓄,使適合一切眾生的根機和需求。這才是佛教的大方便,也是佛教思想海闊天空的主要標誌。文: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