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菩薩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 !
十地,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與智慧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十地指十個層次,每個都有各自的名稱:

(一) 歡喜地 (Supremely Joyful):菩薩因直見諸法實相而生大歡喜。

(二) 離垢地 (Stainless):菩薩清淨離垢,沒有絲毫過犯,即使夢中亦然。

(三) 發光地 (Luminous):智慧如火燃燒一切所知物,發出無盡光芒。

 (四) 焰慧地 (Radiant):發光地的光變得更猛烈熊大,慧焰熾盛。

(五) 極難勝地(Difficult to conquer):大菩薩已達不能被諸魔打敗的境界,極難制勝,是此名由來。 另一意思可解作難以學習或修持的境界。

(六) 現前地 (Directly Manifested):這屬六度中的般若波羅蜜,智慧廣大增長。

(七) 遠行地 (Gone afar):已除一切概念分別和執著。

以上七地稱為不淨地,縱然煩惱蓋障已盡除,但所知障仍在,因此仍存障礙之垢染。 餘下的三地稱為清淨地,因為連所知障亦已減少。

(八) 不動地 (Immovable) :達八地的菩薩是肯定將證得圓滿正覺,是不退轉的。 即使在加行道亦不會退轉至輪迴的層次,但不動地的菩薩已沒有任何妄念執取,成功是肯定的,他們所獲的功德亦勝過前七地。

(九) 善慧地 (Good Intelligence):此地菩薩圓滿通達諸法,如經中云:「得四無礙解於十方演說一切法之位」。 在正確的認知理解下,四無礙解有:一、法無礙,自在了知一切法句;二、義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三、詞無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詞;四 、辯無礙,隨其所宜,自在辯說。 例如,能完全了解孔雀羽毛具多種顏色的重要性,九地菩薩了知每種顏色存在的原因和緣起;同樣,即使結果有多複雜,菩薩亦能一一了知個中因緣,無有 錯亂。

(十) 法雲地 (Cloud of Dharma):十地菩薩成就智波羅蜜,所有障礙差不多已殆盡,未生障礙亦已斷除,俱生智更顯光芒。 如雨而下令農作物生長,故稱為法雲地;以雲比喻菩薩的智慧,下雨比喻菩薩開演佛法,農作物生長則比喻眾生褔德增長。

以上是菩薩的十地。

*菩薩十地略說:
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
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后,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
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初地(歡喜地)
佈施波羅密
二地(離垢地)
持戒波羅密
三地(發光地)
忍辱波羅密
四地(焰慧地)
精進波羅密
五地(難勝地)
靜慮波羅密
六地(現前地)
般若波羅密
七地(遠行地)
方便波羅密
八地(不動地)
願波羅密
九地(善慧地)
力波羅密
十地(法雲地)
智波羅密
初地(歡喜地),一登此地,現證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歡喜。
此時,世俗菩提心轉為勝義菩提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菩薩。此地菩薩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遠離不活畏、死畏、惡名畏、惡趨畏、大眾畏,圓滿佈施波羅密,開始示現八相成道。
初地菩薩,不再受生惡趣。
其實,從四加行的忍位開始,就決定不入惡趣,俱舍頌中“忍不墮惡趣”即是此意。與小乘比較,小乘第八聖預流向與初地一樣,斷三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不過,初地菩薩比二乘殊勝,依唯識說,二乘只證人空不證法空,而菩薩則雙證我法二空,智慧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初地菩薩只在福德方面超過二乘
在智慧方面,中觀認為二乘也證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薩的智慧才會超過二乘。

二地(離垢地),一登此地,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
由於戒行清凈,二地菩薩能積極修行使"善業道"。業與業道不同,業指身、語、意三業 ,
而業道是業所經之道,指意業。
往上
三地(發光地),一登此地,就會發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
究其原因,一是三地菩薩定力深厚,引發修慧,一是三地菩薩得聞持陀羅尼,引發聞慧與思慧。
此地圓滿忍辱波羅密,斷除嗔心與貪心。
嗔,為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貪,為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薩定力深厚,有大神通。
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盡通,是佛教獨有的。 
此三地多為『在家菩薩』而說,為 『福德資糧』之因,為佛色身之因。
往上
四地(焰慧地),智慧之光比三地更為殊勝,能如火焰般燒燬煩惱。
此地圓滿精進波羅密,由於勤修菩提分法,能斷除一分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
菩提分法,簡單地說,是指七菩提分法,詳細地說,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
往上
五地(難勝地),無論是天魔、陰魔、死魔,還是煩惱魔,如與此地菩薩相鬥,都不能獲得勝利。
一般說來,在資糧位與加行位就能降魔,但此時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尚需佛力加持。
初地菩薩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擾,不能說是難勝。
五地菩薩圓滿靜慮波羅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
五地菩薩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
往上
六地(現前地),現見緣起的真實性,般若智慧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
小乘三果與大乘六地,可入滅盡定,六地之前,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
滅盡定滅盡一切心識的活動,是聖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對此,小乘認為是滅除前六識的心心所法,大乘認為是滅除前七識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識認為滅盡定是有為法,而中觀認為是無為法
有部認為滅盡定有實體,而經部、唯識、中觀都認為無實體。要入滅盡定,必須以世俗諦為下手處。
往上
七地(遠行地),快到彼岸的世界,離凡夫生死已經很遠。
對滅盡定,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還需要加行來引發,而七地菩薩則能上一剎那入定,下一剎那出定。七地圓滿方便波羅密,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
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為后得智,重在教化眾生方面。
往上
八地(不動地),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
關於斷煩惱,大小乘說法不一。小乘認為,煩惱有見思兩種,見惑在見道位上同時斷,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別斷。唯識認為,煩惱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小乘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大乘則可斷二障,分別二障于初地頓斷,俱生二障地地分斷,煩惱障于八地斷盡,所知障于佛地斷盡。中觀認為,從初地到八地,煩惱就可斷盡,八地以上所斷的,只是煩惱的習氣,而這習氣卻是二乘所不能斷的。八地圓滿願波羅密,得十自在,為救度眾生,可于三界之中隨意現身。八地又名不退轉地,由於修證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淺的不同。十信位時,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轉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時,成就住不退,對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勝解。
初地位時,成就證不退,證悟諸法空性。八地位時,成就念不退,得無生忍,唸唸流入薩婆若海。
往上
九地(善慧地),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于諸地菩薩中說法第一。
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
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十地(法雲地),圓滿智波羅密,以佛法之雨滋潤眾生,以慈悲之雲隱蔽萬物。
一登此地,十方諸佛都為其灌頂,預祝即將入于佛位,所以又名灌頂位。十地的最后心,就成佛了。
 
  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分為三個階段。
  從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六地到八地,是無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八地到十地,是無相無功用行的階段。

*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麼要稱做十地呢?
「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1.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然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2.離垢地: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脫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
3.發光地: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嗔愚癡暗蔽,聖格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4.焰慧地: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癡,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樣熾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5.難為二:五地的菩薩,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遵守。
6.現前地:六地的菩薩,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7.遠行地:七地的菩薩,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叫做遠行地。
8.不動地:八地的菩薩,功德任運增強,願惱不再逐步,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9.善慧地:九地的菩薩,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陳述,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淨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10.法雲地:十地的菩薩,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謂補處菩薩,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雲朵,嚴密護身,可以發為電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諸魔外,終成佛道。
菩薩從最初發心經歷十地,到此完成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等著入諸佛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