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道源法師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此第八個觀,觀想一佛二菩薩;因為佛的報身,還觀想不來,先觀想三個蓮華座上,坐著一佛二菩薩像,這是觀想佛菩薩之前的一個方便。剛才觀的西方三聖是立像,這個是坐像,因為它是個像,故名佛菩薩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見此事已,就是把前面第七觀蓮華座觀,觀想成功了,見到蓮座功德莊嚴,其次應當再觀想佛像。為什麼要觀想佛?由於“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什麼要叫我們觀想佛像,這段經文,是最要的解答。尤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兩句,是這十六觀經的經心。我們一定要把這段經文的道理,瞭解清楚明白,便知道釋尊叫我們觀想佛,是要寄託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像作觀想,觀想成功了,就見到自己心內的佛。以這樣的方便工夫,先寄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上來觀想,結果成功了,是自己的心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的界字作性字解,法界身即法性身,亦即諸佛的法身。法身是理體,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心想中。故此句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之入字,就是遍的意思,遍入到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三十二相是指應身佛的相,而不是報身佛。我們這娑婆世界的釋迦佛,就是應身佛,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三十二相的第一個相,是肉髻頂相,第二個相是白毫相,到最下面,兩腳底是平滿之相,足心上有個千輻輪相。這三十二相,若是一一解說,須兩三天的時間,這裡不能一一解說,欲想細知三十二相的,可自己去查閱佛學大辭典便知道。此經說佛的法身,本來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或有人會懷疑,佛身既是遍入一切眾生心中,我的心中為什麼沒有現出佛像來?須知道,你必須觀想。此處說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即謂觀想佛時的眾生心,就變成佛的心。因為觀想佛像,先觀個應身佛,應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為什麼這麼一觀,就成功了呢?因為諸佛的法身,本來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的,可是你得觀想,若不觀想,現不出佛來,你一觀想,就現出佛像來,就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段經文,是感應道交的經文。佛是應眾生的,無時不應,但是你得感,會作觀想,就是能感的心,有感就有應,若不感,便沒有應。佛的法身理體,本來遍于一切眾生心,而你一點亦看不見!你一定要有感念的心,感念的心就是我要求見佛。怎麼見呢?作觀想。有了感念的心,一觀想,就觀想成功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莊嚴,都看見了,這就是有感有應,叫做感應道交。譬喻洪鐘在架,有叩則鳴。大殿裡掛著的洪鐘,無時不在應眾生,但是你得去叩擊,有叩則鳴,若不叩擊,它則不鳴。佛本是應眾生的,但是要有感才應,叫做感應道交。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就是你心裡作觀想,觀想佛像,即是你觀想的心在造一尊佛出來。“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而阿彌陀佛亦是由心造出來的。怎麼樣造呢?作觀想--是心作佛。觀想就是修行,修作一尊佛出來。把佛修作出來了,是心就是佛;如前面所說,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那個心就變成佛的心,你那個心就變成佛了,這個佛就是自己的本性佛現出來了。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兩句經文,叫做性修不二。
是心是佛,就是我們的本性,具足佛性,性者理也,故叫做理具;是心作佛,作者造也,是按事相上修觀想,造作一尊佛出來,就叫心作;這修出來的佛,和我們本性所具的佛,沒有兩個樣,叫做性修不二;性具的佛,和修造出來的佛,沒有兩樣。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就是理體,又叫做本性,合稱本體自性,就是真如法界的理體,人人本具有這個性;這個性明白了,依著這個性來起修,來作觀想,這叫依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依著自性來起修--作觀想,觀想成就,佛境現前,它亦不出自性之外,這叫全修在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經文,非常重要,是十六觀經的經心,等於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一樣,那是金剛經的經心。可是這兩句和那兩句重要性雖然相同,而用功下手的方法不一樣。金剛經是從空門下手,這十六觀經是從有門下手。金剛經從空門下手之方法,第一句應無所住,一切不住,住、就是執著,不要執著,不但凡夫的六塵境界不要住,連佛法都不能住,這叫應無所住 -- 一切都不應該住。一切都不住,這個時候真空境界現前了。
在真空境界現前之時,“而生其心”。就在這一切真空之中,現出個心出來,這就叫做有,但是從真空心上現出來的心,這個有叫做妙有,就是由真空而現出妙有。這十六觀經是從有門入手,它先叫你作個相,作誰的相?作佛的相,先要是心作個佛出來。必須注意,這是叫你作佛的相,而不是作眾生的相,作佛的相是因為佛的相不可思議,叫做妙有之相。是心作佛,作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把阿彌陀佛的像作成功了,這時候心作的佛,忽然之間和自己的本性佛相合,便恍然大悟,啊!我的心就是佛,這叫自性彌陀現前。自性彌陀就是真空理體,所以妙有即是真空。只是下手不同,叫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前面六個觀想,都是作的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的觀想,維摩經說:“心淨國土淨”,你一看這個話說的很妙,嘿!對,心淨即是國土淨,說什麼囉哩八嗦這個觀那個觀想呢!其實本經叫你觀想,一點也不囉嗦。
心淨國土淨,那只是個原則,非下手的方便。我要問你,你的心淨了沒有?若是你的心沒有淨,淨土不現前,你坐在娑婆世界,還是個穢濁國土,你叫它淨它不淨,你的心願意不願意淨?當然願意淨。願意淨,得有個方便法門,前面作種種觀想,就是淨心的方法。你的心不淨,由此叫他淨,見了西方極樂世界,土亦淨了。或問,是心是佛者,即是說我的心就是佛,我們學大乘佛法,就要先瞭解這個理,是心就是佛,何必作觀想?應知是心是佛,這是道理,事實上你還是個大凡夫,你的心還是個凡夫心,不是佛的心。你欲將凡夫心變成佛的心,得有個方法,而“是心是佛”,作觀想,就是將凡夫心變成佛的心之方法,你能是心作個佛,你那是心是佛才能夠現出來。若不然,你的心還是個凡夫心,根本不是佛的心。是心作佛就是運用觀想的力量,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觀想成功,作成個佛出來。我們這個心有此力量,佛說:“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是教我們造佛,可見此心有這個力量,但是若不懂佛法,不修佛的觀想,你觀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你觀想凡夫境界,那就是心觀想凡夫,是心是凡夫,永遠是個凡夫,不會變成佛。古時候有個會畫馬的大藝術家,叫做趙子昂,畫馬畫得很有名,因為他畫馬出了名,所以亦就特別用心畫。
有一次,他想畫個八駿(馬)圖,在一幅圖畫裡面,要畫八匹不同形態的駿馬,他將走的、站的、跳的、吃草的……各種形態都畫了,最後要畫一匹在地上打滾的馬,這匹馬很難畫,因為這種姿勢很難看到,若不瞭解馬打滾的動作,畫出來就不像,為了求真,他曾經叫人牽著馬在他身邊打轉,轉著轉著,那馬就在地上打滾,但是它的動作太快了,倒地一滾就起來了,看不清楚,當他提起畫筆之時,那印象又覺得模糊。於是他就自己睡到床上,幻想自己就是匹馬,正在地上打滾,頭部如何用勁,四個蹄子怎麼樣的彎曲著力,以及怎樣轉身等等……想著想著,身心已是出神入化,這時候,他太太來請他吃飯,開門一看,只見一匹馬睡在床上,大吃一驚,失聲叫道:“哎呀!不得了!”趙子昂被她吵醒,問明原因,這才知道他剛才在床上揣摩馬打滾的動作出了神,自己變成了馬。他本是信仰佛法的,平時亦曾讀過佛經,略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而今切身領略到是心作馬,是心是馬的經驗,因此決心從今以後,不再畫馬,改畫佛像。
這時趙子昂年紀四十歲,所以現在各地畫展,看不到趙子昂四十歲以後畫的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段經文很要緊,有了這段經文,淨土宗才能在中國建立得起來,不會被別的宗派消滅。我們中國佛教的三論宗,唯識宗和禪宗,都是破相破得很利害。淨土宗單要著相,他們沒有把淨土宗消滅掉,是什麼道理?淨土宗著相是著的妙有之相。觀想為什麼要觀想阿彌陀佛?這是寄託,寄託於他佛身上作觀想,到觀想成功之時,就見到我自己的自性彌陀。這個道理,任何宗派都不能把它推勫,所以淨土宗才能在中國立得住足。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依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原理,去修佛像觀,觀想成功,結果就得到了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叫做正遍知--正知和遍知。這正遍知的智慧,甚深甚廣,猶如大海,所以叫做正遍知海。你若是修佛像觀,就可得到佛的這種大智慧,怎麼得到的呢?“從心想生”,因為觀想佛,觀想成功,你的心變成佛的心,佛的智慧通通現出來了。“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本是一尊佛陀,分稱三種尊號。多陀阿伽度是梵語,譯作華言為如來;阿羅訶亦梵語,譯中文為應供;三藐三佛陀譯中文為正遍知;這個稱呼,就是佛的十種德號之前面三個德號,合起來就是佛。這即是要我們一心繫念諦觀彼佛阿彌陀佛如來、應供、正遍知。因為修佛觀,觀想成功了,你的心變成佛的心,得到了佛的大智慧。
|
主持人 |
道源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