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索達吉堪布
|
| | |
關於觀修無常?
索達吉堪布·問答釋疑
問:關於觀修無常?
索達吉堪布答:無常,在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於經常觀修的人來講,無常實際上並不遙遠,從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我們懂得無常、觀修無常極為關鍵,它是一切修法的重中之重。
《涅盤經》中雲:“一切眾生跡中,象跡為上;是無常想亦複如是,於諸想中最為第一。”意思是說,在一切眾生的腳印中,大象的腳印是最好的,同樣,在所有思維觀想中,觀修無常最為殊勝。此外,佛陀在其他經典中還說:對舍利子、目犍連那樣的一百位聖眾作大供養,不如刹那憶念無常的功德大[1]。
既然觀修無常如此重要,在座各位都是學佛的,那對佛教這個最根本的竅訣,就不能掉以輕心、隨意忽略了。
其實,我們周圍發生的一切,都是開示無常的善知識。記得在1993年,法王如意寶來香港給大家傳過“普巴金剛”(又名“項袋金剛橛”)、“文殊大圓滿”的灌頂,而如今,上師已經示現了圓寂;當時白玉中心有一位秋紮喇嘛,前兩天我到香港時,聽說他老人家也圓寂了;當時貝諾法王還健在,而現在也圓寂了;還有,最近藏地的阿秋法王也圓寂了……這些都說明什麼呢?高僧大德們尚且會示現無常,我們這些凡夫人就更不用說了。
今天在座的各位,再過二三十年,肯定會紛紛離開世間,而且一百年之後,我們絕對會一個不留,這是人生的必然規律。因此,希望大家通過認識無常,能斷除對現世的執著。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也講過,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可以斷除對今生的貪戀;觀修輪回過患、因果不虛,則可斷除對來世的耽執[2]。若能徹底斷除這些執著,才能依次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成為真正的修行人。
你們有些人可能皈依佛門很多年了,有些則是剛剛皈依,還不知道什麼叫無常觀。但不管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無常都是世間的真理,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規律。
佛教中的無常,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我們常說的“無常四邊”——“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死。”這四點,很多佛教徒都會講,但不知道你們觀修過沒有。如果沒有的話,那只是一種文字上的瞭解,其甚深涵義卻很難以挖掘。
這“無常四邊”,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隨時都可以體現:許多人一輩子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到頭來卻全部耗盡;有些高樓大廈非常雄偉,結果卻一下子坍塌,像美國世貿中心110層的雙子大廈,遭受恐怖襲擊後,一號樓倒塌僅用了10秒鐘,2號樓也僅用了8秒鐘,這麼高的建築物,尚且難抵無常的摧毀,其他建築物就更不用說了;還有些人原本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過了幾年以後卻身敗名裂;人只要有生,就必定有死,有些是年輕時死,有些是壯年時死,有些是老年時死,有些是突然暴死,死期雖然不定,但都難免“死路一條”。即使很多人渴望長生不老,這方面秦始皇堪為典範,但他最後也是49歲就撒手人寰。
既然萬法皆無恒常性,那對現在擁有的一切非常耽著,又有什麼意義呢?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對生活、修行就會有很大幫助。否則,對無常一點認識也沒有的話,修什麼都容易成為人天福報之因。
現在的香港,跟十年前比起來,在建築方面、物質方面,可謂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但在佛法的學修上,似乎沒有一些前所未有的進步。很多人十年前就喜歡求灌頂,拜佛只求發財升官、平安健康,十年後好像仍是如此。其實佛教的根本,並不是求一些世間法,否則就跟其他宗教、世間理論沒有兩樣了。那麼,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看到三界眾生非常痛苦,在這個輪回中,苦占絕大多數、樂只有極少數,故希望拔除自他一切眾生的痛苦。
而根除痛苦的方法,唯一在佛教中才有。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佛陀才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就如同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諾貝爾發明*,依靠的是一種不共的智慧,同樣,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依靠不共的殊勝功德,才發現眾生以無明而流轉輪回,只有斷除了無明,才能徹底獲得快樂。所以,若想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就必須依靠佛教中的“內明學”。
因此,我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學佛不能只為求福報,求佛保佑自己身體健康、家庭和合、財源滾滾、官運亨通……其實,就算佛陀加持你得到了這些,人生只有幾十年,為了追求這短暫的快樂而耗盡一輩子,值不值得呢?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理應為了今世和來世而修行、為了自己和他人而修行。如果沒有這樣,那根本方向就搞錯了。
《諸法集要經》中講過:“有為皆無常,如水泡非久,應當行善行,為二世饒益。”這個教證我特別喜歡。世間上的任何有為法,不管是器世界的、有情世界的,沒有一個能恒常存在,全部都是無常的,像水泡一樣會迅速破滅。無論是你極為執著的感情,還是特別嚮往的榮華富貴,都不可能永遠不變。到了一定的時候,因緣一旦散了,果自然也就沒有了。
或許有人認為:“既然萬法都是無常的,生命過不了多久也就滅了,那我們應該及時行樂,沒必要去管太多。”這種想法不正確。生命跟身體完全不相同,儘管我們的身體會死亡,但生命卻會一直延續下去,遷流不斷地形成後世。
曾有一個人用比喻,說明瞭後世的存在,我覺得他講得很好。比方說,我用手機撥一個人的電話號碼,撥通了以後,我對著手機說話,聲波即刻被轉化為電波,然後通過衛星傳遞,將此傳送到對方的接收器中,再把電波轉為聲波,對方就可以聽到我的聲音了。
同樣,我們今生的身體死去時,生命便會與之分離,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的中陰身,在中陰界中照樣存在,就像聲波轉化為電波一樣。然後過了一段時間,猶如電波再轉為聲波一樣,中陰身再投生為下一個身體,跟身體結合起來。在這期間,儘管有段時間並沒有身體,但生命卻一直沒有消亡。懂得了這一點後,就會明白眾生周而復始地流轉輪回,死後並不會一了百了。
當然,在座的有些人,可能因為世間教育的影響,對生命的永恆存在,有點半信半疑,這對你的修行會有很大危害。因此,我提醒大家:一定要“學習”佛法!當你學得越來越多,懷疑、邪見才會越來越少,信心和智慧也會與日俱增。
觀修生命無常,實際上有非常大的功德。即使你修不了很多法,天天觀這個也特別好。以前漢傳佛教的印光法師,就在自己的佛堂裡,掛了一個大大的“死”字,以此念念不忘死亡,時時提醒自己生命無常。
藏傳佛教中也有一位偉大的上師,有個弟子請求他傳最殊勝的法,他一開始時沒有傳。結果那個人再三請求,上師就拉著他的手,誠懇地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或許有些居士聽了,不以為然:“這哪是什麼大法?上師您應該給我加持一下,給我灌個最高最高的頂,這才是真正的法。‘我也會死,你也會死’,這個我也懂,不用您來傳。如果這是法的話,上師您坐在這兒,我可以給您傳。”
然而,那個弟子的信心很足,覺得:“上師講得確實有道理。上師總有一天會圓寂,我也總有一天會死,死的時候,連這個身體都帶不走,更何況是其他東西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修無常,捨棄今生。”於是他精進地修持此法,終於獲得了成就。
但我們很多人,卻並沒有這種觀念。現在我到一些大城市裡,從不少人的言談舉止中,經常感到他們沒有修過無常,這一點相當遺憾。我自己雖不敢說修得非常好,但不管是到哪裡去,始終都有種無常的感覺。就算平時要出門,也自然而然生起一種念頭:“這應該是最後一次出門,應該不會回來吧?”十年前我就是這樣,現在也仍是如此。
比如說,我這次離開香港後,就覺得是永遠離開了,以後不會再來了。這是自己多年來修無常的一種串習,平時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會覺得“這是最後一次”。但我也不會因此而消極,反而會更加積極,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
所以,我們佛教徒不能因為一切是無常的,就什麼都不管了;因為生起了出離心,看到輪回太痛苦,就什麼都不做了。這種消極的態度,是不合理的——怎麼你們香港沒有時間概念呢?現在過了半個小時,還一個一個不斷地來。在我們藏地,大家對聽法還是很重視的,七點鐘開始的話,七點鐘就全部到了。呵呵,你們香港太自由了,太自由有時候也不好。沒事,來吧,你自由地來、自由地去,也可以。
今天我講的內容不多,還要講一點點。其實我也沒什麼可講的,假如你們有緣的話,聽一句“我也會死,你也會死”,也會得到利益;如果沒有信心,我聲嘶力竭地“哇哇哇”叫半天,你也會覺得這個人誇誇其談,不知道到底在說什麼。
以前上師如意寶來這裡傳法時,很多人只能聽懂廣東話,對我們說的話都不太懂。當時我們只好請了一位翻譯,等法王講完一些內容後,我先譯成漢語,他再譯成廣東話。不過,這次看你們的表情,基本上很多人都聽懂了。所以說,你們的語言和習慣也是無常的。
其實,真正從佛教的教義上講,哪怕我們能共同學習一堂課,機會也是來之不易。像我剛才講的“積際必盡,高際必墮”的這個偈頌,是釋迦牟尼佛因地時身上挖了一千個洞,才得來的正法[3]。我們如今不需要這樣的苦行,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到,這也是各位的福報所感。
[1] 《毗奈耶經》雲:“我之眷屬中,猶如妙瓶者,比丘舍利子,及目犍連等,於如是百人,供齋與供物,不如一刹那,憶念有為法,為無常殊勝。”
[2] 《三主要道論》雲:“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3] 《釋尊廣傳·尋法品》中:釋迦牟尼佛於久遠之前,為國王甘謝訥巴樂時,四處尋求正法饒益眾生。有一婆羅門說自己有正法,但要想獲得法,須在身上挖一千個洞,插入千根燈芯做成一千盞燈,點燃後才可傳授佛法。國王欣然答應,挖肉做成千燈之後,婆羅門傳給他:“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死。”
|
主持人 |
索達吉堪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