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清淨.煩惱總對治法--空性見
我們必須關閉犯戒之門才能做到持戒清淨。首先,〔無知〕是犯戒之門,先要關閉此門。如果不知道什麼樣的戒需要守護,當然就不清楚自己是否犯戒,所以應當根據自己的慧力,閱讀《毗奈耶經》、《學處攝頌》、《三事學處》、《本事教集頌》等典籍,清楚瞭解每一條戒的內容。
〔不敬〕是犯戒之門,所以我們應當對大師佛陀、佛陀制定的戒律,以及共同修梵行的友伴生起恭敬,尤其要對自相續中的戒生起大師佛陀想而加以恭敬。戒是大師涅盤後的代表,不可輕視之。
煩惱多也是犯戒之門,貪、瞋等煩惱哪一種較強盛,相應的犯戒情事就會隨之出現。就像打仗時,勇士、將領必須先將最厲害的敵人制伏,我們也應該運用對治法來對付心中力量強大的煩惱。具體來說,貪欲重者當修不淨觀,即將身體觀作臭皮囊、生起瘀腫、脫落、腐爛、骨骸想等;瞋恚重者當修慈湣;我慢重者當修老死、不定、數數高下過患等,以及思惟界的分類,因為如果連目前自身中的蘊、界、處、根、身觸等都不知道,其它又知道些什麼?愚癡重者當修緣起與煩惱總對治法--空性見。
〔放逸〕是犯戒之門,所以,我們在行、住、坐、臥、飲、食等一切威儀中,當保持不忘取捨的正念,並時時檢查自己三門有無被罪墮染汙。
我們必須以正念、正知、有慚、有愧的方法來關閉這些犯罪之門。萬一被罪墮玷染,便應在〔長淨〕等時一而再、再而三地懺除。雖然《毗奈耶經》中,說〔僧殘〕等罪應以〔遷〕、〔悅〕、〔解除〕三法懺悔,但溫薩巴父子主張:若能妥善地做到追悔、防護,則〔僧殘〕以下的罪即可懺淨。雖然我們無法像無與倫比的阿底峽尊者、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父子等,做到持戒嚴謹、絲毫不為過失所染,至少應拚舍性命守護四根本與飲酒戒。節錄 掌中解脫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
|
主持人 |
掌中解脫
|
|
掌中解脫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